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2024-04-20

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通用6篇)

篇1: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日期:2010-3-18 16: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佚名 浏览:45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

一、大公司的法律风险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根据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Lovells International Law Firm)提供的《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其研究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活动的主要结果如下:大部分中国100强企业的分值都集中在33分到51分这个范围内,平均值为42分。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最高的5家企业如下:

1.联想(Lenovo)97

2.TCL 93

3.海尔(Haier)81

4.中海油(CNOOC)71

5.中粮集团(COFCO)68

好像是“树大招风”,企业规模越大并没有像航空母舰一样抗风险能力也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相对应折合成法律风险评分仅为2分,而实际的法律风险评分的中间值为42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二、大公司较大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个人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负面风险方面。作为公司,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较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组织形式、重大决策、重大财务、重要诉讼、知识产权、企业改制和上市方面。

1、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涉及许多涉外知识产权风险;而海外投资,重大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许多老国企,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集体诉讼、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2、组织形式:新《公司法》、《证券法》颁布后,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和董事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消极影响。中航油的失控,就是组织形式缺陷的例子。

3、重大决策与重要采购和销售行为:重大决策忽略海外当地国家的法律环境,又如外国供货商破产、外国供货商违反或终止合同、因货物不符合规定而导致延迟、额外费用等。同样,在中国境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外国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比如:呆帐、主要客户破产、潜在的反倾销措施、反垄断诉讼、产品责任诉讼、与经销商的争议等。

4、重大财务行为:例如偷漏税和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等。

5、知识产权: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但核心生产力几乎都和知识产权密不可分,比如有关公司发展战略和客户资料、核心生产技术、品牌战略、网站宣传等等。已经发生的有我国大型企业在美国遭遇的“337条款诉讼”、维生素C的反垄断诉讼、跨国公司在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

6、重大诉讼:逐渐增多的公益诉讼、群体性诉讼、小股东起诉、劳动争议纠纷包围缠绕公司发展;潜在的刑事诉讼,如反商业贿赂、重大安全事故、决策失误追究制日益出现;新闻曝光、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越来越迫使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行政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7、企业改制和上市: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

据2006年4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五类中央企业纠纷明显增多。三年来央企报送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中涉外、金融债权债务、劳资、知识产权,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三年来,国资委共收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81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无论是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下降趋势。但具体而言,涉外案件、金融债权债务诉讼、企业劳资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急需企业高度重视。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经营者对法律决策中的法律风险疏于防范,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放任风险,滥用决策权,造成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大量潜在资产风险,有的法律审核把关不严,还有的资产管理链条长。

继去年发布《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正研究制定重大资产损失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今后没有经过法律审核造成损失的,可能要追究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

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

“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律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加强大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公司法律总顾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对策。总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总设计师和协调人,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和公司有关部门一起确定和评估公司法律风险的具体范围和事项;

2、起草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文件;

3、建立执行防范和化解的职能人员和做法;

4、进行有效培训,使部门和员工理解并实施上述制度;

5、建立评估和审查考评制度。

自从2002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法律总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又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据《法制日报》报道,去年39户央企法律顾问挽回或避免损失500多亿。截至2006年3月底,53户大型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达29户,占54.7%,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有44户,目前167家央企中有120家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去年国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律顾问保障作用凸显。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9户央企中,法律事务机构累计出具法律意见书3.9万件,审查合同120多万份,合同总标的额达4.7万亿元,为企业挽回或避免损失547亿元。

虽然三年来不少企业将法律顾问的审核作为经营决策前的必经环节,目前央企的二级子企业中也有近200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但与国资委2004年提出三年53户大型央企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关键还是要提高总法律顾问的水平。总法律顾问对于企业重大决策涉及的法律事项,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正确的法律论证意见;对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改制上市、自主创新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对公司负责。大公司要重视和加强总法律顾问的作用。

篇2: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日期:2010-3-18 16:11:48 来源:中国企业报 撰稿:佚名 浏览:10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 2004年5月湖南省国资委刚成立不久,国务院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到湖南检查工作时,提出要把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来抓,希望湖南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为全国创造经验。

2004年5月湖南省国资委刚成立不久,国务院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到湖南检查工作时,提出要把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作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措施来抓,希望湖南在工作中大胆探索,为全国创造经验。4年来,湖南在推进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工作中实施了哪些举措,积累了哪些经验,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困难?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湖南省国资委副主任王宏。

王宏告诉记者:2005年以来,湖南省国资委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黄淑和副主任的指示精神,结合全省监管工作实际,适时提出了实现“四个监管”工作目标,即:“科学监管、依法监管、效能监管、廉洁监管”,将“依法监管”作为推进全省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将推进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列为省国资委每个工作重点之一,促使全委机关干部和监管企业牢固树立依法监管、依法治企观念,实现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制度手段管理的转变。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企业改革改制相结合。要求企业法律顾问全过程参与企业改革改制,确保改革改制工作按照法律程序操作,保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避免留下法律风险隐患。二是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通过推进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作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之一,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三是与企业业绩考核、奖罚机制相结合。通过将总法律顾问作为企业高管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和责任追究,提高企业经营决策中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四是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相结合。在推进企业法制建设中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作出硬性要求,增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

4年的努力实践,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与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两大块。

一、加强领导,上下联动,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一)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和专门工作班子。为加强领导和协调,成立了由莫德旺主任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湖南省国资委推进企业法律顾问之都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

组”,下设办公室,由政策法规处处长担任主任,改革处、产权处、企干处、业考处等处室负责人为成员,形成内部协调联动机制。企业领导对此也十分重视,总法律顾问制度试点企业都是一把手亲自抓。

(二)认真调查研究,明确工作方案。在2004年对监管企业法制建设情况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前后两位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跑遍了所有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的企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初,研究制定了《湖南省国资委推进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试点企业实现“五个一工程”的工作目标,即:树立“一种价值理念”(依法治企理念),培养“一位领军人物”(总法律顾问为高管人员之一),建设“一支法律专业队伍”,形成“一套法律审查工作机制”,制定“一套法律事务工作规章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要求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0户重点企业(2005年第一批15户、2007年第二批15户)应设置总法律顾问岗位并保证机构、人员、职责到位;其他大型企业要有领导分管、有专门机构、有不少于2人的专职法律人员,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其余监管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也要有法律机构和配备法律人员,以形成多层次、多模式的企业法律管理体系。

(三)注重制度建设,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政策法规处和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处、业绩考核处等有关处室在工作中紧密配合,在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中,为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拓展政策空间:一是在《省国资委党委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名称表》中,明确将企业总法律顾问与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一样列入企业领导人员备案管理范围;二是在《湖南省省属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将企业总法律顾问列为考核对象;三是在《湖南省国资委监管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中,将企业总法律顾问列为薪酬管理对象;四是在《湖南省省属监管企业法律事务及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中对企业法律事务管理进行专门规定;五是在《湖南省省属国有独资公司授权经营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实施意见(试行)》中,将企业法律顾问制度是否健全作为授权经营和实施股权激励的条件之一;六是在《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服务指南》和《关于规范和加强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法律审查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必须对改制方案出具法律意见书,法律意见书作为省国企改革办或省国资委审批企业改制方案时的必备文件,为企业法律顾

问制度建设的落实搭建平台;七是在《关于全面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企业要建立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优秀法律人才能“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不流失”。这些政策措施“组合拳”,对试点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企业法律顾问普遍反映,现在企业领导比以前更加重视这项工作了,企业法律顾问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有利于工作开展。

(四)组织专题培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一是为帮助企业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和依法管理的业务能力,2005年11月省国资委专题举办“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培训班”,各监管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对外投资、风险管理工作的副总经理及总法律顾问、省国资委机关处室160多人参加了培训,由莫德旺主任及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风险管理专家进行授课。二是2006年10月,专题举办法律顾问培训班,监管企业总法律顾问、法律事务机构主要负责人、法律专干和市州国资委法规科科长等100多人参加,就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合同管理、国企改制中的民事责任、案件调处等法律事务工作实务,由省高院领导及法律资深专家进行授课。三是与湖南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联盟联合举办了一期企业知识产权法律讲座,监管企业法律事务机构负责人及法律专干参加了讲座。四是按照2007年国家四部委《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下发了《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推进监管企业“五五”普法的通知》,明确要求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法律顾问每年集中学法时间不少于40小时,并着手研究新任命的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

(五)全面督促指导,确保工作落实。为使试点工作按要求落实到位,一是2006年上半年由分管委领导带队到首批15户试点企业进行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二是2007年5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工作的通知》,对首批15户试点企业相关情况进行通报的同时,确定了湖南有色控股集团等15户企业为第二批实施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至此国资委监管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已全部列入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名单,并逐企业进行了督促指导。三是针对部分企业高素质法律人才不足的现状,组织长丰集团、兴湘资产公司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总法律顾问,效果很好。

二、成效实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初步建立

(一)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受到高度重视。据统计

,目前30户试点企业都设置了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有23家上报了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工作方案,12家企业总法律顾问人选已报企干处任前备案。30家企业集团本部共有专职法律事务工作人员107人,其中具有律师(法律职业)资格的有48人,占44.9%;具有企业法律顾问资格的有45人,占42.1%,较试点前有大幅度提高。大部分试点企业建立了做出重大决策前听取总法律顾问意见的制度。

(二)规范了企业改制行为,保障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正确方向。目前,监管企业已基本树立依法依规进行改革改制的观念,法律顾问在推进和规范企业改制、重组、兼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如白沙煤电集团公司的法律顾问,直接参与了公司企业改制和政策性破产方案、相关章程、条例和办法的起草;参与了公司制企业创立之初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召开,并提出咨询建议;参与了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3.6亿债转股及2.1亿债权处置协议的谈判和签约,使之依法规范运作。二十三冶集团公司根据多数公司全面改制及所属一、二、三工程公司局部破产的实际需要,重点参与企业股份制改制工作,在方案的制定,审核资产、股权和利润的合法性等方面提供了规范的法律服务,并全面参与了破产公司的重组方案、破产预案和申报等事务及法律咨询工作。

(三)实现了法律服务方式的转变,增强了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一是实现了由被动应诉了难向主动超前防范的转变。试点企业通过建立总法律顾问审核把关机制,企业重要文件的签发、重大合同的签订必须由企业总法律顾问审核签字,使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一改以往“救火队员”角色和被动应付局面。据对首批15户试点企业调查统计,企业所涉及的诉讼、仲裁案件同比下降了57%,避免和挽回企业经济损失2亿多元。二是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整合资源的转变。目前,试点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基本实现了集团总部法律资源与各分子公司之间的法律资源共享,公司内部法律资源与公司外聘律师法律资源共享。三是实现了由零打碎敲的工作安排向整体健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转变。随着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总法律顾问的工作范围已渗透企业的方方面面。最早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涟源钢铁集团,经过3年的实践,在规范企业内部法律事务管理流程和律师事务业务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防御法律风险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规章,企业法律事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管理轨道。

(四)企业运用法律手段服务保障的作用显著增强。不少企业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管理流程再造,将法律事务机构的参与纳入

整个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法律顾问负责对企业文件、合同和章程等把好法律关,进行法律分析并出具法律意见书和建议书,实现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从源头上防范法律风险。如兴湘资产管理公司总法律顾问参与公司多项重大事项谈判,提供口头、书面法律咨询服务近千次,草拟合同文本100多件次。湘潭电机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在不断完善公司法律事务、合同印章等一整套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了《公司管理法律建议书》、《公司业务法律意见书》、《公司营运法律风险提示书》等法律文书,为企业领导层决策出谋划策、提示风险。

(五)企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创造了新的经验。在试点中不搞一刀切,鼓励企业大胆探索。试点企业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基础、不同规模,在“夯实基础,加强防范,规避风险,促进发展”的总目标下,形成了自己的法律顾问管理模式。泰格林纸集团公司围绕“规划、投资、指导、服务、协调、监控”的方针,对法律顾问实行派驻制,由集团公司法律事务部对下属子公司的法律顾问进行统一派驻和管理。湘投控股公司除设立总法律顾问外,还设立了副总法律顾问岗位,采取内部专职法律顾问与外聘职业律师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中联重科形成了“法定代表人———总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室———法律事务机构或法律专干”的法律工作体系。同时根据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特点,公司成立资产保全部,配备相应的法律外派员,对不良应收款进行催收,降低了货款回笼风险。

(六)一批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得到有效解决。总法律顾问制度建立后,企业普遍感觉总法律顾问制度在处理企业历史积案、防范新发案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国资委成立4年多来,共帮助、指导企业处理重大法律纠纷案件46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总法律顾问通过发挥专业特长和制度优势,在国资委委大力支持下,一批标的较大(涉案金额上亿元)、涉案人员众多、时间较长的疑难案件得到了妥善解决,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近5亿元。

当记者问及在试点工作中是否存在相关问题时,王宏毫不隐讳地说:有,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在企业层面,部分监管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核心理念还未完全确定,崇尚法治的企业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法律风险防范还未纳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法律事务工作仍停留在事后补救的层面上,离“走向市场,法律先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法律事务机构和法律顾

问人才队伍还不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不少企业缺乏金融、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业法律人才,等等。

在国资委层面,监管法规体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一)监管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全面链接

如何按照新《公司法》理顺出资人与董事会、董事会与经理层面的关系?重点企业整体上市之后,国资委作为直接持股人,如何按《证券法》操作,将带来哪些法律问题?《物权法》、《劳动合同法》、《企业所得税法》等重大法律出台后,对国资监管工作带来哪些影响,如何应对?我们还缺乏系统性研究。

(二)出资人与企业法人的责权对接

实践中,感到有几个难以划分权责的问题:即干部管理权限、投资决策权限、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层的分配调控和职务消费管控、内部监事的职责履行等若干环节还存在盲点、弱点和空白点。如何界定出资人与企业法人的责权、事权都有待深入探讨。

(三)监管制度与政府规章的级别衔接

湖南国资监管政策法规体系大多由委内制度构成,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较少,因而其级别的权威性不够。如何形成地方法律、行政法规、政府规章、委内制度科学合理的综合配套体系,切实提高法规制度的管控能力,都有待深入思考和研究。

篇3:律师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

商标局的统计数据表明, 近年来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被抢注, 每年超过100起, 总数超过2000多起, 造成每年约10亿元的无形资产流失。例如, 青岛海信集团的“Hi 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注册, 在经历了6年的努力之后, 最终以50万欧元的价格将该商标赎回;腾讯公司域名被外国人抢注, 最终以100万美元的天价买回域名。

血淋淋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企业因法律风险而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企业的运行中, 对这些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了很好的防范和控制, 那么这些损失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1. 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

企业的法律风险,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因违反法律而受到法律制裁或者不懂得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合法权益而遭受损害的可能性。

按照成因的不同, 企业法律风险可分为主动型法律风险和被动型法律风险, 前者如企业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则因其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而产生了受劳动监察部门的处罚, 并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的法律风险;后者如企业作为买方与卖方签订了买卖合同, 卖方迟延履行交货义务, 经催告在合理期间内仍未履行, 此时,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 买方可以主张解除合同, 但是企业由于不知道该规定未及时解除合同, 而导致了迟迟买不到所需货物的法律风险。

2. 企业法律风险的特点

无论是主动型还是被动型的企业法律风险都具有以下特点:

(1) 风险根源的确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的规定来行事:在主动型法律风险, 原因为企业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履行其应尽的义务, 包括对国家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对直接关系人的义务等等;在被动型法律风险, 则是因为企业没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来行使其权利, 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包括对政府的权利、对交易相对人的权利, 对受其管理者的权利等等。

(2) 风险范围的广泛性

法律调整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每个社会主体从孕育到消亡过程中的每一个行为都受到法律规范的调整, 因而, 企业法律风险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阶段上:设立筹备阶段、设立中、运营中、终止清算阶段;也可能发生于企业的各个行为中:生产、经营、管理、投资等

(3) 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

企业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害结果其表现形式是特定的。在主动型法律风险中, 其损害结果表现为:刑事责任, 例如企业因违反刑法而受到刑事制裁;行政责任, 例如企业因违反劳动法规而受到行政处罚;民事责任, 例如企业因侵犯他人权利而承担赔偿责任。在被动型法律风险中, 则主要表现为合法权益的丧失, 例如撤销权的丧失、经济利益减少等等。

(4) 风险的可预见性

我国属于成文法国家, 何种行为是法律允许的, 何种行为是法律禁止的, 何种行为是法律鼓励的, 都有明文规定, 企业的行为将产生何种后果在行为之时就是可以预见到的;企业在合法权益受到他人侵害时可以采取何种救济途径也是有法律指引的, 故而所有的企业法律风险都是可预见的。

(5) 损害程度的难以控制性

企业法律风险, 虽然是可以预见的, 其损害结果的表现形式也具有特定性, 但风险一点被促发, 则企业自身往往难以掌控, 很可能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

(6) 风险的终极性

企业除了面临法律风险, 还存在诸如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运营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等其他种类的风险, 风险一旦通过诱因被促发, 则必定会对企业的权利义务重新洗牌, 而权利义务是法律的调整对象, 故而这些风险最终都将转化为法律风险。

在这之中, 风险范围的广泛性、损害结果表现形式的特定性、损害结果的难以控制性、终极性, 决定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必要性;风险根源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决定了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可能性。

二、忽视企业法律风险的后果

如上所述, 企业不重视对法律风险的事先防范和控制, 在其运营过程中埋下了风险隐患, 一旦这些潜在的风险被促发, 则将会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

1. 企业及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在第二章犯罪中用第四节专门规定了单位犯罪:“第三十条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三十一条单位犯罪的, 对单位判处罚金, 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 依照规定。”这是追究企业及相关人员刑事责任的基本法律依据。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行为很多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例如第159条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第161条提供虚假财会报告、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第201条偷税罪;第213—219条侵犯知识产权罪;第244条强迫职工劳动罪;第387条单位受贿罪等等。

刑法对单位犯罪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采取两罚制。既对单位是判处罚金, 也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也有在某些情况下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单罚制, 即只处罚自然人而不处罚单位。

但无论如何, 一旦企业及相关人员被追究刑事责任, 则给企业造成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2. 商业机会损失

法律风险被促发后, 先不论直接会导致某个相关交易的失败, 单单善后事宜、重新恢复秩序就需要占用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很必然的, 用于开拓业务和市场的资源自然就大大减少了, 而商业机会却是转瞬即逝的。

3. 商誉损失

商誉作为无形资产, 不管在哪个时代, 对于一个企业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无信则不立;企业无商誉则不振。设想, 某个企业经常性的因为违反法律法规被行政机关处罚, 或者被司法机关追究了刑事责任, 还有那个对象愿意与之交易呢?

4. 经济利益损失

法律风险爆发造成的各种后果, 对企业来讲, 最终都将体现为经济利益损失。

对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了直观的分析后, 我们更加需要未雨绸缪, 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三、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优势

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主体可以有很多, 例如:政府, 可以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对企业的法律风险进行干预;行业协会, 可以通过指导的方式给企业提供帮助;企业自身, 可以通过规范自身行为来规避法律风险等等。但是, 在所有的主体中, 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 律师具有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

成为律师, 首要要求是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 考试的范围涉及了法学领域的各个部门, 对大至国际交往, 小至婚姻家庭的所有的法律部门有细致入微的了解和掌握, 对法学理论、法律原则有透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实践需要认识的指导, 没有专业知识为底蕴的实践只能是无根的浮萍, 飘到哪里是哪里, 毫无目的性和系统性, 不利于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进行总体性设置。

2. 律师具有丰富的法律事务实践

律师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法律事务, 诉讼或者非诉讼, 刑事、民事或者行政;会遇到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他们解决, 而这些问题都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常性会遇见的风险导致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只能是纸上谈兵, 显然, 与法学专家相比, 律师对企业可能会遇见哪些种类的法律风险更有发言权, 因而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上更能够对症下药。

3. 律师具有相对独立的职业身份

政府参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受其社会职能的影响, 其考虑问题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必定是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这就有可能迫使企业采取企业利益服从国家、服从社会的价值取向, 显然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行业协会参与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由于其本身系由行业内企业家组成, 又有可能产生内部交易问题,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也达不到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但律师却不同, 律师是专门的法律职业者, 不隶属于任何部门, 是一个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维护法律正确实施, 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为宗旨的群体, 其正当执业既不受政府干预, 也不受企业影响, 更有利于企业正确的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

四、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现状

1. 企业领导层法律意识薄弱, 律师参与法律风险防范控制不够深入

目前在我们国家整体法治环境有所改善的大背景下, 仍有很多企业没有法务部门, 没有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引入律师的参与;有顾问律师的企业, 律师也仅仅起到一个救火队员的作用, 只有发生了问题才会想到找律师解决;偶尔有企业在做项目时会邀请律师的参与, 但大多数也只是部分参与, 具体而言就是法律文本的拟定, 对于在谈判过程中律师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大多不被企业采纳, 甚而也有在双方进行实质性交易谈判时要求律师回避的情况;或者就是小项目邀请律师参与, 大项目有意回避律师。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企业可以有首席执行官, 首席财务官, 却从来没有听说过首席法务官的说法。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 归根到底是法律意识薄弱, 没有充分意识到法律在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性, 没有意识到律师作为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人的重要性。

2. 律师自身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动性不强

几乎每一个有一定资历的律师都会同时是几个企业的法律顾问, 但大多数律师提供服务的形式往往是顾而不问, 只是被动的应企业的要求为他们处理一些涉及法律的事务;好一点的也会主动去企业走访, 看看有没有事情需要处理, 但是少有关心企业运营情况的。大多数律师都认为经营管理决策, 那是企业家的事情, 律师是为他们解决法律问题。但是实际上, 在一个企业的运营过程中, 有很多法律风险都是可以通过律师的工作来避免的, 只是很多律师自身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没有主动地去为企业构建一堵法律风险防火墙。

五、律师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主要范围

1. 参与企业的设立, 防范和控制企业设立过程中的风险

中国有句俗语,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企业的设立过程中, 保证该过程的合法自然是律师最基本的职责;除此之外, 企业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监督控制机制、高管人员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 都与企业成立后的发展息息相关, 若是企业的这些结构、机制存在不合理之处, 必然会埋下风险的隐患, 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 故而就需要我们律师来为他们把好关, 甚至是由律师根据法理、实践来设置一个相对最优的模式。

2. 参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订, 防范和控制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风险

企业的章程对一个企业来讲就是他的宪法, 是一个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而各种规章制度就是他的法律, 是一个企业有序运行的保障, 应该得到每一个企业成员的遵守。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 首先应该保证其合法性, 其次应该寻求企业管理层和员工之间的平衡点, 既不能太严苛, 也不能太松散。这就需要律师利用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来设计这样一个“均衡”的规章体系。

3. 参与企业重大项目决策, 防范和控制企业经营决策过程中的风险

(1) 参与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 通过企业提供的材料和律师的专业调查, 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能够获得何种收益、存在哪些法律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多大、通过何种方式可以减少甚而是消除这些法律风险等方面, 最后提出律师的意见供决策层参考。

(2) 在决定立项后, 参与项目的谈判, 落实律师在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并经决策层认可的意见。

(3) 合同文本的制作, 将双方的谈判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 并确保合约的合法性、严谨性、及适度的对己方有利性。

(4) 对项目执行过程全程跟踪, 就双方履约过程中的程序性及实体性问题及时进行指导或提醒。

4. 参与企业一般合同文本的制作或审查, 防范和控制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受他方侵害的风险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 为企业提供规范的合同文本, 若是交易对方提供了合同文本, 则需交律师审查修改后方可签订, 以避免因合同文本不规范或者因存在疏漏而带来法律风险。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律师在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过程中, 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地参与其中;第二, 在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过程中对企业领导层潜移默化, 使之充分认识到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以及律师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优势;第三, 利用律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判断企业可能存在法律风险的领域, 并采取恰当的措施, 以减少企业的法律风险隐患, 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 从而达到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当然, 律师在积极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的过程中, 也拓展了自身的服务广度和深度;紧密了企业高层与律师的联系;增强了企业对律师的依赖性。最终可以实现企业、律师、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多赢局面。

摘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 其中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往往较其他风险更加严重和令企业难以承受。本文从企业法律风险的含义、特点着手, 分析了企业忽视法律风险防范的后果、律师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中的优势和现状, 最后就律师如何参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对此有所裨益。

篇4: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关键字:图书出版合同 著作权 法律风险

现代商业活动中,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商业交易秩序日益规范,各种经济活动已然成为“契约经济”,出版行为同样在契约经济的框架内。作为出版者权益的来源与证明,图书出版合同无疑是出版社重要的无形资产,出版合同的管理对出版者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本文谨从以下几个角度试论图书出版合同的管理及其对出版社法律风险防范的意义。

一、图书出版合同的类型

图书出版合同是指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与出版者签订的在约定期限内向出版者交付作品,出版者以出版物形式将作品公开复制发行并支付报酬的合同。由于作品原创活动多种多样,法律赋予著作权人的权利内容同样具有多样性,著作权的许可方式也随之多样化,图书出版合同在约定权利许可内容时表现为多种模式。

图书出版合同因著作权人的状况、权利许可方式与范围以及作品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作品著作权归属情况不同,可将出版合同分为职务作品出版合同和非职务作品出版合同。

(2)按作品享有著作权人数的不同,出版合同可分为合作作品出版合同与非合作作品出版合同。

(3)按作品权利授予的地域和范围不同,出版合同可分为指定区域、范围的出版合同与未指定区域、范围的出版合同。

二、图书出版合同的管理

1.管理意義

合同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出版社而言,图书出版的许多工作实质上是围绕着图书出版合同进行,从签订合同到作品审读加工,从图书出版到稿酬结算,出版合同的履行贯穿了出版工作的始终。

实施有效的出版合同管理对于降低法律风险、提高合同履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管理流程

出版合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随着图书出版流程的运转,涉及了合同签订管理、合同履行管理、合同结算管理、合同备案及合同数据管理等诸多方面。出版合同管理必须建立一个以履行合同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在制度设计上按照专项管理与系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配置管理人员,把零散的合同运转状况纳入规范、有序的流程,建立全过程监控,实现以合同管理为要素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达到提高出版社风险防范能力的管理目的。

3.管理内容

图书出版合同管理就是对合同内容的分类管理,即适当处理合同权利义务、规范合同签订及履约行为。出版合同管理主要处理以下方面的问题:

(1)合同主体选择

在选择图书作者时,应当避免选择风险较大的图书作者。对于著作权纠纷较多、潜在法律风险较大的作者可以建立预警机制,慎重对待与此类作者的签约。

(2)合同的签订、生效及履行

合同的签订、生效及履行是合同最为重要的三个阶段,体现在出版活动中这三个阶段涵括了交稿审读、图书出版、甚至发行销售的过程。对于这个重要阶段应当从管理体制上完善合同签订的审批制度、完善合同签订及履行的标准程序,杜绝因合同签订及履行的随意性而产生风险。

三、出版合同管理对著作权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

1.确权作用

完整的图书出版合同具有四项基本功能:锁定双方交易平台(授权范围)、锁定交易内容(出版图书及给付稿酬)、锁定交易方式(出版形式)、锁定假定处置(违约责任)。合法有效的出版合同赋予出版者对作品进行出版发行等经营活动的权利,并在权利行使过程中再生相关权利即出版者权利(著作邻接权),著作邻接权因出版合同而受法律保护。

2.提示作用

我国法律规定约定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出版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书面形式的合同准确记录了双方达成的一致。出版合同的履行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书面形式的合同对于出版行为的完成起到了良好的提示作用,特别是作品权利保证条款,是要求作者或权利人在让与权利时保证作品原创性的严正申明,通过这样的约定,提示权利人不要侵害他人权利、避免出版者承担连带责任,提示条款必备、更可从严要求。

3.证据作用

图书出版合同是出版权利的来源,无论是出版社行使约定的权利还是防止、禁止他人使用相同的权利,图书出版合同均起到直接证据的作用。

4.规范作用

图书出版合同表面上规定了著作权人与出版社的权利义务,实质上通过规定两者权利义务关系规范了出版市场的交易秩序。出版活动是一项重要的民事行为,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及政策进行,出版合同对于保障出版行为合法、维护健康的出版市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是出版社出版合同的现状,从目前来看,尚需在合同形式、合同履行的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发展,当然,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并且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过程,随着我国著作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不断完善及公民法律权利意识的提高,出版合同的签订及履行将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识,出版合同的管理模式也必定在出版工作中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姜丹明.著作权法精要与依据指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65

[2]吴江水.完美的合同.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266

[3]汤宗舜.著作权法原理.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3

篇5: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对长沙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现状的调查

第一部分调查工作概述

随着长沙经济发展的日益繁荣,各项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区域投资环境的更加成熟,吸引了大批创业者来我市投资。长沙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下简称“生产力中心”)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较为集中的代表区域。面对突如其来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相应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为了更好配合长沙市经委发挥其服务职能和使命,2010年7月中下旬,我们按照有关的要求,就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做了一系列工作,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派专人走访等方式,向生产力中心内的部分企业进行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有关问题的调研。

此次调查主要涉及对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现阶段最大法律需求、遇到最多的法律问题、解决方式、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需要何种法律知识讲座等多个方面。调查项目充分考虑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兼顾了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中遇到的多个重要法律问题。从整体上来看,调研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市高新区的中小企业对法律风险防控认识的现状和基本情况。现对所调研的情况予以分析并形成报告提供给有关领导和部门,以期对我市中小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有所帮助。

第二部分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控制的现况及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生产力中心内的中小企业法律风险现状堪忧,发案率高,执行率低,企业涉及应收账款极为普遍。95%的企业没有专业法律培训,90%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及综合合同管理机构,70%的企业近三年发生过司法诉讼或仲裁,90%的企业发生债务拖欠,只有15%的企业能够得到足额赔偿,30%的企业知识产权未能形成有效保护。多年来法律风险是企业多种经营风险中最被忽视的一种风险。高发案率、低执行率、打赢官司拿不到钱的困扰,给企业经营带来釜底抽薪的损失。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不规范性成为影响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制度因素。再次,因目前企业诚信监督机制缺乏和社会相 1

应信息公开不充分,企业对于合作者和客户的风险调查存在方法少、难度大的问题,故对客户背景资料和法律风险调查也是一个较大的法律空白点。

1、对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

生产力中心的企业基本属于技术型企业,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绝大多数的企业对法律风险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对企业法律风险的认识深度和广度都是不够的,企业对法律风险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懵懂状态,在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头脑中仅有“法律风险”这一概念罢了,究竟法律风险为何,所知甚少。对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潜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如:企业决策判断因缺乏法律支持而导致的决策风险、企业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因法律意识欠缺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

2、企业法律风险引起纠纷的主要类型及解决方式

由于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多由合同形式予以确定,因此发生合同纠纷的可能性就最为明显,在众多中小企业中,都把合同纠纷作为企业最常遇到的首位法律难题。其次,随着《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等一系列国家及地方劳动法规的相继出台,企业劳资纠纷解决和员工权益保障被高度重视,在被调查者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再次,由于科技企业的特点,因此,对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的侵权或者维权体现在这方面的法律纠纷也较为明显。引起纠纷的原因主要是对《合同法》、《劳动法》和《专利法》等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在实践中如何应用了解和把握不够。

在纠纷发生后,约45%的企业自行协商解决,约10%的企业通过有关部门或单位协调解决,选择司法途径解决的企业约45%。这反映出企业在经济纠纷处理过程中,更多的愿意采取协商、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这一方面与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人情社会、息诉宁人、和气生财等传统理念有较大关系,更与目前仲裁或诉讼成本较高、期限较长、执行难度大等体制弊端密切相关。

3、企业防范法律风险所采取的措施

调查走访表明,大部分企业为规避和降低法律风险的发生或多或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他们的措施仅限于一般的内部注意,90%企业没有设臵或配备专职的法律工作人员或外聘法律顾问,企业的法律文书起草、合同拟订、法律咨询等工作都由各部门自行负责。80%以上的企业都是在纠纷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诉讼阶段才聘请法律顾问介入的,律师介入企业纠纷限于

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法律纠纷。在纠纷产生后尚未进入诉讼阶段,很少有企业聘请律师参与。更有部分企业经营者在纠纷产生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法律,而是关系。同时有约60%的企业认为法律顾问只能是基本满足企业的一般法律服务需求,而不能满足企业深层次的法律服务需求。

4、企业对法律风险防控方面的法律知识需求

企业所需法律知识讲座与走访调查中企业在经营管理及法律风险防控方面存在问题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合同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及投融资是企业最为迫切需要的法律知识。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还缺乏整体认识,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能够真正建立起一套确实有用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企业抗风险能力还非常薄弱,某些企业已经建立的法律风险防控制度流于形式,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被束之高阁,根本不能在企业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三部分对中小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建议

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法律风险是以承担法律责任为特征,虽不能完全避免,却具有可预防性的避免性。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法律风险、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我们建议,要真正防范和控制法律风险,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

首先,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对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虽然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正在得到逐步提高和加强,但相当部分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具有滞后性,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在决策的时候往往忽视或者轻视了法律风险的存在,更注重于速度和效率。而存在法律风险的速度和效率是没有速度和效率的,不但达不到决策的预期目标,而且还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危害,导致企业走向衰落、倒闭。所以,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必须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风险意识,由企业管理者至上而下形成整个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促使企业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其次,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还必须注重培养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发生的法律风险原因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不同工作岗位的职工,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法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管理者和全体职工都建立起了法律风险意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潜在的法律风险。而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的树立和强化,必须通过长期和不间断的法律培训教育来实施。

2、规范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守法经营。

规范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守法经营,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要内容。首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理顺企业内部关系,明确责任,保证企业重要事项有章可循,最大可能避免因规章制度,尤其是合同管理制度和劳动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各种法律风险。其次,对于企业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并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修改,保证企业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再次,一定要坚持守法经营的基本理念,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可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利用法律提供的运作空间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但若其放弃了守法经营的基本理念,那么其受到法律的惩罚和制裁便成为迟早的事情。

3、突出防控重点,特别是加强合同管理制度、提升合同管理水平。由于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多由合同形式予以确定,因此合同管理便成了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的重点。首先,合同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归口管理,配备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熟悉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同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承办其他合同事务。其次,建立合同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为强化合同管理,在总结企业合同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规定,结合在合同谈判、起草、审核、会签、履行、委托授权、用印等方面的情况,制定配套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并通过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全面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再次,建立与完善合同履行的监督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反馈合同履行情况的最新进展,确保合同各方能够完全、全面的履行合同。最后,针对企业的各种可能发生法律纠纷的业务经营行为,法律专业人士应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抓好合同的审核与监督,做好事前防范工作,尽力避免纠纷或案件的发生,做到即使发生纠纷或案件,也必须在事实和法律方面有利于本企业取得或维护其合法权益。

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建立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中,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建立法律风险防控的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工作重点,才不至于避重就轻,顾此失彼。

4、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

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同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机关,也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关键环节。调查表明,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未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与考核,有部分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这些都不利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切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才能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5、积极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逐步规范完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增强维权意识,进一步加强诉讼案件、纠纷事件管理,主动做好起诉、应诉和非诉调解工作。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清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公司对所拥有的商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文字作品等知识产权,该申报的一定要及时申报,发现外单位侵权的一定要主动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6、聘请或配备高素质的专业法律人士。

从本次调查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没有配备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有部分企业虽然有此方面的人员,但法律素质不高,仅仅能应付企业一般的诉讼案件,对企业的合同实行一般的管理。而对于较复杂疑难的纠纷或专业性较强的合同把握不了。因此,建议企业考虑长久规范的发展,应聘请那些专业化程度高,业务能力强,且能帮助企业有效实施法律风险防控的专业律师团队作为自己的常年法律顾问,做好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企业打官司。

第四部分结语

提高企业对法律风险的认识,规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防范与控制管

篇6: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一、目前施工企业所面临的形势

(一)限购、限贷等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致使一部份中小房企破产或倒闭

作为与房地产开发紧密相关的施工企业,正面临着中国历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施工企业影响巨大!

案例:常州丰臣南郡项目破产清算;金坛奥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

(二)非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建设单位同样面临资金链紧张的局面

1、铁道部停拨铁路建设资金,铁路建设项目大面积停工;(钢构委托律师发催款函中铁建工)

2、城投等国有建设公司因不能从银行获得货款开始借助信托进行融资,造成一些政府投资工程资金紧张。(钢构委托律师发催款函上海城建)

3、今年以来大量民营企业资金链断裂。(某钢材市场加建房屋案)

(三)工人短缺、劳动力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及少数不法分子恶意敲诈。

(四)施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大幅度提高。

二、目前形势下施工企业主要法律风险剖析

(一)施工企业与发包人之间出现的风险

1、表现形式:

第一是开发商直接告知无力支付,要求签署延期付款协议并愿意承担相应利息等;

第二是开发商采取在中间验收、竣工结算或进度款审核等过程中设臵障碍等方式,故意使付款条件不成就。

第三是开发商对质量、工期、安全等瑕疵要求处以高额违约金或赔偿金。

(一)施工企业与发包人之间出现的风险

2、具体风险: 第一是进度款被拖欠;

第二是停缓建项目无法获得赔偿,工期无法获得顺延。第三是无法通过节点验收、竣工验收。第四是结算被拖延、结算款被拖延。

第五是低价中标或者固定价款合同无法获得调整;

第六是约定垫资施工但无能力继续垫资,面临承担违约责任。第七是工程款(进度 款、结算款)可能无法收回。第八是被诉巨额工期违约金和质量赔偿金。

(二)施工企业与分包人、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租赁单位之间的风险

1、争议管辖约定的风险:在合同中约定争议管辖条款时,施工应该给予充分重视,因为这很可能是对方设计好的。

2、授权不当引发的风险:对管理权限授权不当也很容易诱发风险

案例:总承包单位因实际施工人的不当行为遭遇巨额诉讼的案件。

某挂靠人以施工企业的名义承接了一个施工项目,项目造价为1500万。在承接之后,此挂靠人没有自行施工,而是转交给他人进行施工,并将个人所欠债务,通过加盖项目章的方式,向数十个债权人出具欠条,数额高达2000多万元,借助这种手段把个人债务全部转移到了施工企业身上。后来,这些债权人纷纷到法院起诉,要求施工企业承担相应责任。从挂靠人那里接手项目的实际施工人则又拖欠材料商的供应款,拖欠工人工资,于是材料供应商和农民工又把施工企业告上了法院,要求承担付款责任。同时,由于建设单位从未向施工单位支付过工程款,当然该施工企业也未向接受转包的实际施工人支付过任何款项,于是接受转包的实际施工人又以施工单位未付款为由起诉至法院。一个1500万的工程,却因为挂靠人、实际施工人的不当行为引起了数十个诉讼,诉讼标的总计高达4500万,相当于合同价款的3倍。其中包括个人债务转化为工资债务的2000万,农民工和材料商索赔的1000万,以及实际施工人所要求支付的1500万。

案例: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导致总包对实际施工人失控引发重大风险

某房地产企业将工程发包给当地的建工集团,该建工集团又将工程转包给下属的子公司,下属子公司又以肢解分包的方式将50余栋待施工的房子一分为四,转包给了四家单位,这四家单位中包含两家特级企业和两家一级企业。但这四家实际由5个实际施工人挂靠施工。由于经过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建工集团对实际施工人完全失控,虽然本案中的发包单位按时支付工程进度款,甚至存在超付现象,但无论是工程质量还是工期都没能得到保证。在施工过程中实际施工人中途对一些项目以以约定价款过低为由拒绝施工,房地产企业只能委托第三人继续施工。同时,有部分已完工的分部工程施工质量较差,但实际施工人拒绝维修,于是房地产企业又委托他人进行维修,发生了300多万元的维修费用。此外,本来约定的工期是11个月,结果做了3年半,工期的延误直接导致向400多户小业主交房逾期,预计产生违约金900多万,同事为小业主办理产权证还需花费300多万。此外,除了工期和工程质量上存在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个挂靠人将竣工资料全部交付后拒绝交房,而其他的挂靠人虽然将工程交付了,但是拒绝交付竣工资料。因为经过两次转包一次挂靠后,实际施工人获得的价款很低,再加上当时原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上涨,实际施工人是要亏本的,所以用尽各种手段要求调价格。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实际施工人没有交付竣工资料,就无法进行备案,从而无法取的大产证,小业主更无法取得小产证。另外,接近年底,工人可能会主张拖欠工资,而小业主可能因拿不到产证而上访,房产公司不但面临着资金压力,其信誉也受到了损害。在此情况下,房产公司决定提起诉讼,共计提出包括质量、工期、交房和备案等在内的10项诉讼请求,主张违约金和赔偿金共计4000多万。这个案子使建工集团在承担了高额的违约金后,也很难向实际施工人追偿,因为之前所进行的两次转包一次挂靠的行为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的。

在本案中,无论是对房地产企业还是对总承包企业,都存在一个不利因 素就是该工程实际控制权掌握在实际施工人手中,这也是导致项目管理完全失控 的直接原因,而多次转包造成约定价格过低使实际 施工人亏本施工则是项目失控 的根本原因:

第一,房地产企业和建工集团所订立的合同价格在当地的定额下

浮 了 10%。

第二,建工集团又从其下属子公司收回了合同价款的 1%-3%。第三,子 公司又要收取肢解分包单位 5%的价款作为管理费。第四,实际施工人需要被扣 除的管理费又占到合同价款的 5%。所以,最终到达实际施工人手上的价款基本 上只有原合同价款的 77%-79%,此外还要扣除 4%的税金和其他相关费用。更为糟 糕的是,在施工过程中,材料价格、人工工资上涨,而工期的延长也增加了施工 成本,所以实际施工人是肯定要亏本的。于是,综合以上情况,建工集团需要承 担巨额的违约金和赔偿金,虽然之后有部分损失可以进行追偿,但有些是根本不 能够实现的。

三、如何防范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

(一)谨慎承接垫资或要求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

在当前形势下,建设单位已将自身生存放在第一位,施工企业也要有相应的意识,对一些要求垫资的项目审核要更加严格,风险太大的不要去做。对要求施工修正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也要仔细分析考量。假如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一旦建设单位破产,那么施工企业的债权就排在银行抵押权之后。(丰臣南群项目与金坛奥金项目)对于建设单位坚决要求施工企业放弃优先受偿权的项目,可要求对方提供担保。

关于优先受偿权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是关于优先受偿权的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86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286条的司法解释

3、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第二是关于优先受偿权实务中需注意的问题:

1、施工合同被认定无效时不能享受优先受偿权;在工期违约金诉讼中一定要注意。

2、通过合同约定或承诺放弃优先受偿权;

3、建设工程所有权已被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确认转移的;

4、分包人不享有优先受偿权。

第三是困扰施工企业优先受偿权的问题:

1、结算过程太长延误了优先受偿权行使,从而导致失权。

2、未在提起诉讼时请求优先受偿权。

(二)针对每个项目,从工程款收取、费用支付、资金使用、工期质量、安全等角度进行风险摸底、评估,也可以从与发包人关系、与实际施工人关系、与材料设备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角度,依次排查是否存在上述风险。

(三)对风险重大的项目进行持续跟进。安排与甲方熟悉的人员持续了解开发商的状况,包括其资产状况、房屋销售的状况,以及相关的融资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或进展变化,便能够采取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小程度。

(四)确定风险化解及防范思路及方法

1、停工或不停工的问题

2、施工企业协助房产公司变通融资

3、以房抵债而清偿工程款

第一,真正的以房抵债,即施工企业真的要去拿房子,并办理了预告登记,从而以此抵偿进度款或者结算款。

第二,暂时的以房抵债,即施工单位与房地产公司签订以房抵债合同以及预售合同。

4、保证或者重新获得优先受偿权

5、延期付款与价款调整问题

假如施工单位合同价款较低,施工企业亏本,且房地产公司还支付工程款有困难,施工企业可以与房地产公司协商,以时间换取价款调整,即调整合同价款,延后付款时间,进而做到双赢,避免两败俱伤。

(五)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

施工企业要消除惯性思维:第一,认为诉讼时间长、费用高、不公正,只有出现质量问题、事故或者造价有重大争议才考虑通过诉讼途径解决纠纷。

第二,认为工程款收回是迟早的事情。根据经验判断认为,工程款是迟早都能收回来的。这些都是我们原来的判断,假如房地产调控政策还不放松的话,这种惯性思维势必要要得到改变。前面我已经提

到,当前房子的价格已经很高,一旦出现烂尾楼、房地产企业破产,工程款很可能收不回来。

关于诉讼或仲裁提几点建议:

第一,通过自力救济的办法,看看能否解决拖欠施工款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施工单位常用的方法,即以要求支付民工工资的方式来主张相应的工程款;

第二,看看是否能够实行以房抵债,也就是退而求次之,通过约定相对较低的房价来保全自己大部分的施工款项。

第三,如果前面两项都不能够做到,并遭遇了恶意拖欠工程款,特别是房地产企业有转移财产的情况时,我们就要通过诉讼或者仲裁来解决相应的纠纷了。

第四,我们要判断工程款优先受偿权是不是将要丧失。

(六)实际施工人对外签约导致施工企业被诉的风险化解 目前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思路为:

第一,查清基础事实,比如在借款纠纷中,首先要对借款发生所依据的事实进行详细的调查。

第二,要调查清楚是职务代理还是表见代理。如果是职务代理的话,会导致公司来承担责任。如果不是这个公司的员工,而是挂靠人、转包人或者分包人的行为,就要看是否能够构成表见代理,如果连表见代理也不能成立的话,施工单位是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上一篇:非生产人员进入车间的管理规定下一篇:信息技术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