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2024-04-18

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共5篇)

篇1: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摘要:种姓制度是印度独有的历史产物,印度独立以来,种姓制度的残余继续在社会中顽固存在。在印度的教育体系中,高种性人对低种姓人的歧视之类的不公平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印度国民教育的发展。本文将通过简析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对印度教育的发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印度、种姓制度、教育

一、引文:

伴随20世纪90年代末印度经济的崛起,其高等教育问题日趋引起许多国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注意到,在过去近两个世纪,尤其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的60多年里,印度高等教育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长为“高等院校数量世界第一(约2万多所)和在校生人数世界第三(1120多万人)”的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1】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论在艺术还是科学方面都曾闪粗过灿烂的光辉.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僚体制、殖民统治和种姓制度的影响,印度又有着屈辱的历史和愚昧的传统。所有这些,特别是种姓制度,都深深地影响着印度今天的教育发展。

二、种族制度和印度教育的概况

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特有的一种等级制度,它是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产物。按照这种制度,每个人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特定的等级,职业也是世袭的,各等级间界限严格,不能通婚,不能交往,甚至不能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即种姓是指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预的社会等级(身份)集团。种姓在古梵语中称“瓦尔纳”,意为“肤色”、“品质”;印地语叫“阇提”,意为“种”、“出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意译为“种姓”;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意为“族姓”、“出身”。早在奴隶制时期,印度社会即已分四大等级:“婆罗门”(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刹帝利”(贵族、武士),掌握政治、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吠舍”(农牧民、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首陀罗”(奴隶、杂工、仆役),是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压迫、被剥削者。这种制度主要盛行于印度教教徒中。被印度教奉为圣书的《摩奴法典》,把这四个等级的起源归于梵天(造物者)身体的四个部分,即婆罗门出自他的口中,刹帝利出自他的双臂,吠舍出自他的双腿,首陀罗出自他的双脚。印度教的经典还认定前三种等级的人是可以获得“再生”的,而首陀罗则没有这种权利。

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后来在恒河流域的一些王国里,原来的四个等级又被细分为许多等级(亚种姓)。结果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原来的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他们绝大多数人没有土地,没有权利,只能在农村当佃、雇农,或在城市从事“不洁”行业,如洗衣、制革、屠宰、清扫等,他们的人身和用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龌龊”的,他们不能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能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现代的种姓制度共分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以及被称为“贱民”或“不可接触者”的第三等级。【2】

印度教育制度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古印度时期、殖民统治时期、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60年代后。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一:古印度时期

要完全用今天我们的教育系统来解说古代印度的教育当然是很困难的,不过占代印度教育的分期还是很明确的,就是,7岁以前在家庭里受教育,8到16岁在学校,以后便在高深的学府。在吠陀时期还没有初等教育之可言,但在奥义书时期之末似乎已经有了。但它是否给印度所有儿童受,没有明显的证据。可以认为只给三个上层种姓的儿童。这时种姓制度已经巩固地建立起来了。

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二:殖民统治时期

印度有悠久的历史,是个古老的文明国家。17世纪起逐渐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直至1947年8月14日才宣告独立。在殖民统治时期,形成了一套官办教育制度。学校面向社会中、上层家庭的子女,目的是培养买办。在整个教育结构上重视印度高等教育而忽视初等教育。印度教育制度阶段三:印度独立后直至20世纪60年代

独立后,印度于1950年1月通过宪法,规定向14岁以下儿童提供8年的义务教育。但到1981年,印度的文盲人数却有4.37亿人,高于独立时的文盲人数(3亿人)。【3】一类学校只是为最贫穷、最落后的社会阶层开放,与原来的小学并存,形成初等教育上的双轨制。印度教育制度阶段四:60年代后。

60年代,印度酝酿一场新的改革,终于在1968年议会通过了《国家教育政策》,要求各邦均统一执行颁布的十二三制。这个学制要求创办10年制普通学校,以便向所有儿童提供一色的普通那个教育。【4】

三、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的影响

印度的种性制度导致的结果,至今仍然严重影响着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婆罗门和刹帝利贵族阶层的影响力虽然大不如前了,但是仍控制着主部门,吠舍阶层地位有所改善,但首陀罗和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等级森严类似南非的种族隔离。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严重。在大中城市略好一些,但歧视现象仍然很严重。底层的人若想染指较高级的职业或职位比登天还难。在同阶层尚可谈公平,不同阶层公平或机会有天壤之别。印度影视作品《流浪者》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高种姓、享有特权的人经常歧视低种姓人,他们认为作为印度等级最低、他人最不愿接触的“贱民”,永远也不应该享有什么东西,更不用说接受高等教育。

印度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等级森严的社会,通常按种姓、宗教、阶级、地区和性别把人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其中种姓是印度最普遍的划分尺度。在印度教内,种姓制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进行残酷压迫。1980年,印度中央政府的“落后阶级委员会”发表的统计数字显示,印度落后阶级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2.4%。据印度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调查,到90年代初期,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印度人口仍占总人口的40%以上【5】。种姓制不但压迫低级种姓,而且歧视妇女,它通过传统习俗、观念压迫低级种姓、印度教以外的宗教群体和广大妇女,导致这些处于社会弱势的群体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受教育程度很低。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几百年的历史,根据这种制度,更高种姓的人可以享有质量好的学校和工作,低种姓的人大都贫穷,而且不识字。然而,对印度低种姓阶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改变的步伐还是不快,取得的成功也是有限的。不过,改变的要求从未像现在这样迫切过。根据最近一项由印度政府资助的调查,印度低种姓学生每天面临教师和高种姓学生的虐待。教师无视他们在班上的存在,高种姓学生则拒绝和他们说话,甚至和他们发生身体接触。印度政府官员承认,在印度还存在着广泛的不平等,尤其是对“贱民”的孩子,学校教室里确实存在种姓歧视的问题。【6】印度教育体制“深陷在阶级模式的泥潭中”。

四、种姓制度改善后的印度教育

现代教育和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在殖民时代曾为上层种姓所垄断,从而也曾是权力和特权的象征。但是,随着教育的民主化、世俗化、公平化。因此,印度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就

必须废除种姓制,实现教育的世俗化,民主化和公平化,提高“落后阶级”和妇女、女童的受教育人数和文化水平。认识到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育事业发展的阻碍性,1950年颁布的印度宪法对种姓问题作了特别规定,其中第17条禁止一切形式的“不可接触”行为,并规定惩罚办法;第15条规定任何公民“都不得仅以宗教、种族、种性、性别、出生地点等等为理由”,而被排斥于公共场地、设施等的使用之外,其中包括商店、饭店、旅馆、娱乐场所,以及水井、水池、浴室、道路等等。宪法中还专列条文,责成政府对所谓的“落后阶级”给予文化、教育、经济方面的优惠,并在联邦议会和邦议会中为其保留席位。1955年,政府又颁布“不可接触犯罪法”,进一步禁止对“不可接触者”的歧视。【7】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在法律上以及一切政府行为中,都严格反对种姓不平等,并尽力提升低种姓的社会地位。

随着种姓制度问题得到改善后,印度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建立了比较灵活、完善的教育体制。近期印度制定了“十一五”教育发展战略,提出“全纳性增长”的发展理念,即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区域、群体和性别间的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因此拟铲除教育种姓化,促进印度教育得到优质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科技、经技术人才,也保证国家实现全面快速发展,确保印度可以在当前世界上的先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五、结语

种姓制度一直贯穿于印度的各方各面,在教育这方面有着难以消除的影响。在这经济全球化,科技迅速发展这一时代下,种姓制度的迫害也来也受到重视,在印度政府领导人及其重视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种姓制度给教育发展带来的问题也得到改善,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承节.印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印度]萨拉夫.印度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12月北京第1版

[3]葛孙士 海维均.列国志印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 吴春燕.印度教育的发展与印度的现代化[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

[5] 崔金宁.印度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6

[6] 吴式颖 褚宏启.外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7] 林承节.印度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篇2: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question/19787945/answer/9431228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首先,说一下我去做什么的。那年联合国有一个调查印度当地妇女生存现状的项目,缺少义工,所以我通过义工中介组织,发现了这个项目,觉得挺好,就报名跑去了~现在想想,挺胆大的。

到了那里,和一个瑞典的金发妹子住一屋,顺便说下,我是在Jaipur,印度第三大旅游城市,宣称是粉红之城――city of pink!去了才知道,调研是在jaipur的郊区,虽然不算很偏远,但全是土路,进城做汽车要3个小时。

我们住的也是土房子,就是大西北的那种黄土平房,每天的工作就是分成几队,像鬼子进村一样到附近的村子挨家挨户的做采访,然后回来总结记录,统计数据。

可以这么说,我是从这里开始,睁眼看世界的。

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童养媳。我接触的第一个印度女性,21岁,已经生了11个孩子了,活下来的只有5个,她是三岁就被父母卖到这家来,10岁怀孕,11岁生了第一个孩子。她今年10岁的大女儿,重复她的老路,去年换到了另一家当童养媳。我看到有个小女孩,5~6岁吧,一直跟在她的后面,抱着一个两三岁大的男孩子,给男孩扇风还喂吃的,特别懂事,我以为是她的女儿,临告别的时候,跟她说她的女儿真懂事。结果和我做搭档兼翻译的印度大学生告诉我,那是她儿子的童养媳。

这只是我真实接触过的上百位印度妇女中,非常不起眼的一位。再往后,我看到了很多很多,被剥削被压迫的女性们,悲惨的生活。甚至到最后,说真的,感觉都麻木了。我真的感觉到,一个人无能为力到什么程度。

我看到襁褓里的小婴儿,身上爬满了苍蝇。苍蝇多到什么程度呢?一起的外国妹子过去逗他,揭开盖在他身上的破毯子,霎那间群蝇飞舞!就像一个装满了蜜蜂的蜂巢,突然被人捅了,所有的蜜蜂都瞬间飞出来一样。我当时都睁不开眼睛!这个可怜的宝宝好像得了什么病,没条件看病,他的父母每天也有活做,就把他一张破毯子一盖,找了块阴凉的地方,放地上就不管了。家里的羊,鸡,就在这宝宝的周围溜达,小婴儿拉了尿了,也没人管,他妈妈只有喂奶水的时候抱起来拍拍。可能你会问,为什么不放在床上?一般的印度人,家里是没有床的,都是一张毯子地上一铺,就是床了,有的直接毯子也没有,编织袋子或者直接睡在地上。别看黄土房子盖的.挺大,院子也不小,你进去看看,家里就只有锅碗瓢盆。我遇到过,有人把家里的手电筒和我炫耀过的。那算是家用电器了。

在印度,重活累活脏活,都是女性来做。像建筑工地上搬沙子啦,搬砖啦,这些都是女性,监工工头倒都是男的。商场里的售货员,服务员,轻松体面的工作,没有女性,都是男的。我在印度的饭店,大型商场,超市,只见到过一位女收银员,其他都是男的。而新德里汽车站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有男性在干活,但大部分苦力是女的。

印度是有义务教育的,孩子不分男女,都可以免费上学。但是,如果你让女儿上学,家里少了一个人干活,你还的白养着一张嘴吃饭。所以很少乡下的人家会送女儿上学。印度学校从小学就是男多女少。我到他们的中学(高中)去参观过,他们开年级大会,整个年级,女生只有20个左右,中间两排都坐不满,男生倒是坐了整整一个大礼堂,后面还有几排进不来的。所以,印度的父母不是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只要可以,他们都会让家里的男生读下去,只是他们觉得女孩子的命运不值得他们努力罢了。

印度的基础设施很差。整个jaipur,没有垃圾桶!没有人看红绿灯!而且,马路没有下水道!!!我去的时候,jaipur下了一场大雨,到小腿肚子的水就积在城市里排不出去,大半个jaipur都被淹了,很多孩子就在黑黑的水里打滚玩耍什么的。但是,注意这里的但是!印度的公厕是露天的,就在马路边上,一堵墙,写着WC,就是男人的公厕了,他们想上厕所,就走到那堵墙那里,转身背对着马路,解裤子放水就成了!他们因为没有垃圾桶,垃圾都是扔在路上的!所以等下了雨,这些排泄物和垃圾都泡在雨水里,水都是黑黑的。。。我刚去的时候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浑身都不舒服。。。

印度有好的一面吗?有的。我在新德里坐taxi,树上的猴子会跟着车跑,牛羊马也在旁边溜达;乡下的下午,野生的孔雀会扇着翅膀从屋顶上飞下来讨吃的。这里的司机很随意,开车累了,就停在路边,给我们摘香蕉吃。有一次,堵车了,原来是前面的大象在耍脾气,不给吃的不让路。可以说,这里的天很蓝,空气很清新,动物和人,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这里的人也很奇妙。我有一次,周二还是周三,下午一点去银行换钱,结果被门卫告知说,工作人员下班啦,明天赶早!

(据印度同学说,这里一个宗教有节日放假,不信这个宗教的其他人也会放假,所以印度一年会放好多假,是真的吗?不知道是不是我听错了)

还有一次,看到路边有印度帅哥卖烤玉米,我和瑞典妹子就想着尝尝。知道他们没什么卫生观念,我们又不会说印度语,我们俩就连比带划的示意印度帅哥,让他烤的时候手不要碰到玉米,拿着下面的玉米杆转动就好了。小哥很上道,很快烤好了玉米,小哥拿了块柠檬,挤着滴了些柠檬汁在上面。我们俩刚想伸手接过来,这时候,这时候!小哥放下柠檬,用手在玉米上撸了好几下!是实实在在的,上下握着玉米,搓了好几下!我们俩都傻了!!!你说我倒还吃不吃啊!!!最终我们还是没吃,拿回去喂院子里的野狗了。我每次想起这件事来,都挺好奇的,你说,他撸那几下是干什么呢?让柠檬汁更均匀吗?

我看到前面有楼主提到印度的药,我在这里也要说一下,印度的药相对于国内的药,药效要大得多,所以如果印度药的说明上,一次一粒,那咱们中国人,一次半粒就足够的啦!

篇3:从种姓制度看印度教育

摩奇无线广播电台(Radio Mirchi)是一家印度私人调频广播电台,隶属于印度时代集团(The Times Group)旗下子公司印度娱乐网络有限公司(Entertainment Network India Limited)。印度时代集团是印度最大的传媒公司和最大的互联网及移动增值服务供应商之一。凭借其母公司的强大背景及独具特色的发展策略,摩奇无线广播已成为近年来占印度私人广播市场份额最大、发展规模最大、经济效益最佳,同时也最具国内国际影响力的私人调频广播电台之一。

摩奇无线广播电台在印度大部分地区的频率为FM98.3,在科钦(Kochi)为FM104.0,在古瓦哈提(Guwahati)为FM95。“摩奇”是该电台印地语名称的音译,意为“辣椒电台”,宣传口号为“It's hot”(它很热辣),一语双关,表层意思为辣椒很辣,实则在传达该电台节目风格鲜明、热辣的特点。(见图1)

1993年摩奇无线广播开始在印度中央邦城市印多尔(Indore)播送节目,目前已在德里、孟买等印度国内38个城市开设调频,并于2012年落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阿布达比、迪拜等6个酋长国和1个城市开设调频。

2 摩奇无线广播电台发展策略

2.1 术业专攻——做最好的娱乐广播

摩奇无线广播电台的定位是以音乐节目为主的娱乐广播电台,每周更新的音乐排行榜是其王牌内容。每个排行榜均由本周排名、歌曲名称、歌曲简介、上周排名、在榜周数、最高排名和排名变动等部分组成。摩奇根据歌曲语言的不同将排行榜划分为10个,可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作为印度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地语歌曲榜,包括Mirchi Top 20(辣椒金曲榜)、Mirchi Top 100及Jubilee Songs (位列辣椒金曲榜前5名7周以上的歌曲排行榜);第二类是印度本土语言歌曲排行榜,包括Marathi Top 20 (马拉提语金曲榜),Punjabi Top10 (旁遮普语金曲榜),Telugu Top 20 (泰卢固语金曲榜),Tamil Top 20 (泰米尔语金曲榜),Malayalam Top 20 (马拉雅拉姆语金曲榜),Kannada Top 20 (坎那达语金曲榜)和Bangla Top 10 (孟加拉语金曲榜)。上榜歌曲除了在广播中播放,排行榜也同步刊载在《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及摩奇无线广播电台的官网上。受众可在官网为上榜歌曲投支持票或反对票,并可将歌曲转发到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通过广播、报纸、网络三种传播媒介,摩奇无线广播将其音乐排行榜的名声打响,成为音乐界的权威榜单,具有极大的社会影响力。

摩奇在做好音乐节目的同时,与印度宝莱坞充分建立合作,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宝莱坞(Bollywood)是印度乃至整个亚洲最富盛名的电影工业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摩奇无线广播电台利用宝莱坞音乐在印度乃至全球的巨大影响力,充分挖掘宝莱坞的娱乐资源,逐渐成为其“准官方”媒体。双方合作内容包括:摩奇享有宝莱坞电影音乐发放两周内的独家播出权;宝莱坞给予摩奇为其知名电影人、音乐人做访谈的优先权等。摩奇借宝莱坞提升名气,招商引资;宝莱坞通过摩奇打开市场,加大宣传。两者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成为摩奇做“最好的娱乐广播”道路上的重要策略之一。

2.2 全面撒网——实行广播分区战略

印度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国情决定了其巨大的地区差异。例如,印度虽有83%的民众信仰印度教,但在旁遮普邦,民众多信仰锡克教;在喀拉拉邦,基督教徒占大多数。另据统计,印度约有1 652种语言和方言,在不同邦使用不同的广播语言亦是需专门考虑的问题。这些巨大的差异对于以“传播范围广”见称的广播来说是极大的障碍。此外,从商业的角度看,对于靠广告维持生存的私人广播而言,广播节目是否能够覆盖印度全境将极大程度地影响商业利益的实现。

为解决这些难题,摩奇无线广播在印度38个城市开设了调频。除官方语言印地语及英语外,摩奇在不同邦使用不同语言播送节目,并选择当地音乐进行放送,充分实现了“因地制宜”。例如,摩奇在泰米尔邦使用泰米尔语广播,在喀拉拉邦使用马拉雅拉姆语广播。此外,摩奇在38个城市定制了38份不同的节目单,在统一大框架下,根据当地情况进行细节化定制。多语种及重细节的优势使摩奇在全印的覆盖率极高,受众群极广。据统计,摩奇无线广播电台的受众在全印度所有调频广播受众中的比重在德里高达52%,在其他主要城市的比重为:孟买44%,印多尔40%,斋普尔35%,博帕尔30%,金奈20%,加尔各答17%,那格浦尔15%,班加罗尔20%。据《广播听众评估报告》称,摩奇无线广播已成为德里广播市场的主导力量,并在孟买及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取得压倒性优势。

2012年2月摩奇无线广播电台落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并与阿布达比酋长国媒体建立合作。这是摩奇首次落户境外,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摩奇已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6个酋长国及1个城市开设3个调频。在阿布达比酋长国频率为FM97.3;在迪拜酋长国及北部酋长国频率为FM88.8。来自印度及阿联酋本地的电台主播混合使用英语和印地语进行播音。

在节目内容设计方面,摩奇依旧“因地制宜”,依据当地民众生活习惯,制定与印度境内不同的播出计划。节目针对不同受众群,被分为5大板块,在5个时间段播出。06:00-11:00播出《早饭秀》(Breakfast Show),目标受众为上班族及学生群体;11:00-14:00播出《午间秀》(Mid-day Show),目标受众为家庭主妇群体;14:00-17:00,播出《全电影》(Totally Filmy),内容为印度宝莱坞相关资讯与动态,目标受众为电影爱好者;17:00-21:00,播出《交通随行》(The Drivetime Show),目标受众为在该时段驾车的上班族等群体;21:00-午夜,连续播放经典怀旧音乐。

2.3 全天播出17小时——时长制胜法则

从早晨7:00至00:00,摩奇无线广播的所有调频日播时长达17小时。在这17小时中,大多数调频只有4~5档节目,收听率最高的德里调频也只分布了7档节目。平均下来,每档节目时长可达2~4小时。然而,有限的节目数量非但没有在内容上削弱摩奇无线广播的丰富性,反而延展了其可听性。原因在于摩奇以受众为主线,提升了节目的时段意识,而弱化了节目的内容意识。

提升时段意识,即在不同时段打造适合不同受众收听的节目。例如,新闻资讯类节目“Hi Delhi”每日07:00-11:00播出,以上班、上学一族为主要受众,他们往往会使用车载广播在途中收听各类资讯。从11:00-14:00,一般会播放烹饪、购物、家庭类节目,如“Khoobsurat”,该时段的受众一般为家庭主妇。

弱化内容意识,则指节目没有固定形式和框架,在收听上相对自由,不存在节目开播后中途收听便不知所云的状况。再以“Hi Delhi”为例,对于受众而言,很难做到持续听完4小时的节目,因此该栏目在这4小时中不断播放新鲜资讯,资讯与话题间基本不具有连续性,这使得受众可以随时自由收听该节目。

3 媒介融合背景下摩奇的发展策略

在人们旧有概念中,无线广播是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节目的大众传播媒介。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媒介融合,无线广播的发展也出现了全新态势。摩奇无线广播除了常规广播节目外,从媒介融合和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融合及宣传手段。

3.1 所有权融合

所有权融合,即大型传媒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媒介,因此能够实施这些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

摩奇无线广播所属的印度时代集团旗下拥有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及传媒子公司,如其中包括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和著名新闻频道Times Now,这些主体在业务上进行融合,互为宣传,建立合作。《印度时报》常以摩奇无线广播为报道对象,如2016年9月刊发题为《摩奇音乐奖盛典将于9月4日播出》(Mirchi Music Awards to be aired on September 4)的文章,报道了本届颁奖典礼的亮点,以吸引受众收看。

3.2 策略性融合

策略性融合,指所有权不同的媒介之间在内容上共享,如分属不同媒介集团的报社与电视台之间进行合作,相互推介内容与共享一些新闻资源。

摩奇无线广播与印度热门选秀电视节目《印度偶像》(Indian Idol)建立合作,两家媒体在节目中互相宣传对方的节目。此外,摩奇无线广播向在《印度偶像》中取得前三名的选手提供在该电台作音乐主播的机会。通过此营销手段,摩奇不但招徕专业人才,同时也吸引了该选秀节目选手的广大歌迷及节目观众,进一步扩大了电台的受众群体,提高了知名度。

摩奇素以音乐广播节目见长,但还曾与印度一档知名板球广播节目合作,聘请著名前板球运动员进行2011年板球世界杯的实时解说和评论。在以板球为全民运动的印度,此举实为上策。

3.3 与新媒体融合

新媒体方面,摩奇与网络、手机和pad等终端充分融合。摩奇在14个城市开通了手机广播服务,用户不需耗费手机流量,只需拨打广播热线59830,即可在手机上收听摩奇无线广播的节目。2006年起摩奇先后在德里、孟买等印度大城市推出收费的可视化广播,使用户在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收听高质量广播的同时可收看相关视频内容;用户还可使用交互模块实现观众-主持人-观众多方共同参与的会议式互动。

摩奇在官网上设立了音乐排行榜、在线广播、视频等内容丰富的板块,其播出的38个城市也开设了各城市自己的频道。此外,摩奇也在脸书、推特等知名社交网站开设门户,为听众提供了在线收听节目、反馈节目以及与自己喜爱的主播、明星交流的平台。

3.4 媒介营销

摩奇无线广播从2008年开始设立摩奇音乐奖(Mirchi Music Award)及摩奇汉广播广告奖(The Mirchi Kaan Awards)并举行每年一度的颁奖典礼。前者旨在根据广播受众的选择,给优秀的宝莱坞电影音乐人以奖励;后者则以“拒绝平庸”为口号,旨在奖励创意广播广告人。通过设立奖项,摩奇在提升知名度、增加公信力的同时,建立起与宝莱坞音乐界和广告界之间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链。

此外,摩奇与印度电信运营商“沃达丰-埃萨尔”(Vodafone Essar)建立联合品牌,合作推出了“辣椒沃达丰”(Vodafone Mirchi)彩铃服务。该服务使得用户只需拨打服务电话便可直接下载在摩奇无线广播节目里播放的歌曲,并将其设定为手机铃声。企业与媒体建立联合品牌,可利用彼此的技术优势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维系老用户并发展新用户,摩奇成功地把握了这一营销手段。

篇4:印度种姓制度

当有人说起印度,你首先会想到的可能是泰姬陵,也有可能想到的是种姓制度。而人们一说起种姓制度,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对印度人们人性的压抑。的确,当我们看到印度贱民“屈辱的出生,屈辱的生活,又屈辱的死去”,当我们看到许多印度人从出生起就被限定在狭小的职业集团内而没有任何选择的自由,当我们看到无数高种姓女子与低种姓男子的爱情被残酷镇压时,我们心中肯定会升腾起熊熊怒火。那么到底种姓制度是怎么来的,它的历史影响以及现今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

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以种族和职业为基础的一种独特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约公元前1500年,古代印度遭到了一群自称为雅利安人的外来部落的入侵,他们把安家定居的地方称为雅利瓦尔塔(Aryavarta),即雅利安人之国。他们似乎对当地以前的文明不屑一顾,也知道自己的体态特征和他们所征服的土著大不相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和当地原住民的关系也逐渐固定下来。雅利安人非常清楚自己和当地土著在肤色上的差别,称土著为“达萨”中人,即奴隶。出于这种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被他们鄙视的居民混合,逐渐发展起具有种族和阶级隔离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印度的种姓制度包括四大种姓。前三个种姓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职业等级即祭司(婆罗门)、武士贵族(刹帝利)和农民(吠舍)组成。第四种姓(首陀罗)留给当地原住民,即达萨人。达萨人不得参加宗教仪式,也没有其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最初刹帝利种姓最为高贵,后来随着婆罗门教在印度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婆罗门种姓才成为印度的第一种姓。当时的种姓制度还有其神圣的宗教渊源,《摩奴法典》中记载,在种姓制度产生之时,造物主梵天“为了诸界的繁荣,他从口、臂、腿和脚生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这样种姓制度就打上了神圣的烙印。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影响

1.种姓流行使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是历史上国家难于统一、外族十分容易入侵的重

要原因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上,印度经常遭到外来民族的入侵,在雅利安征服者建立种姓制度后,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后征服过印度的一部甚至大部。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之一是种姓之间具有隔离性。种姓之间有许多限制。比如,《摩奴法典》第十卷第51条:“旃陀罗和什弗巴格的住处必须在村落外。他们必须被当做离钵者,他们的财产必须是狗和驴。”高种姓不可从低种姓处接受食物,以免被“玷污”等等。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法”,即道德准则,用以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由于每一个种姓都根据自己的职业以及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规范自己的行动,所以就形成了每个种姓自己独特的生活禁忌与风俗。这样每个种姓就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不能相通,逐渐导致了印度民族概念的淡化。民族凝聚力不强,就容易给外族以入侵的机会,从而造成了印度长期被奴役的现实。

2.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整个社会秩序的基础,使整个社会具有超稳定性。种姓制度具有

严格的等级制,各种姓之间一般不得接触。每个种姓的职业也是固定的,贱民们注

定只可从事商业或者那些被认为不洁的行业,他们居住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城镇外面的住房里,他们不可与其他种姓发生任何肉体上的接触。也就是说,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也是固定的。印度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改朝换代和外族入侵事件,都未能撼动种姓制度。印度也曾发生许多次企图改造种姓制度的运动,但最后所有这些运动要么消失了,要么它们自己也变成了特殊的种姓,如佛教、伊斯兰教等。事实证明种姓制度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它能将各种异质文化一一消融,最后都纳入它自己的框架之中。

3.种姓制度是古印度法中最核心最有特色的内容,其他所有部门法中都渗透着种姓制

度的气息。《摩奴法典》第一卷第102条宣布:“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由此可见,维护种姓特权是立法的首要目的。而从权利的设置看,古印度法以种姓制度为基础确立了各种姓之间权利的不平等,从而确立了一个等级分明的阶级社会。种姓制度渗透到法律当中,对古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印度种姓制度的现实影响

虽然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现代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当今种姓文化作为古印度文明的遗产,在现代印度社会依然具有很大的作用。它对社会稳定起到双重性的作用,一方面,稳定的作用使得印度当代存在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另一方面,印度的种姓制度使社会固化,印度本已十分巨大的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会从根本上制约印度社会的总体性的发展和印度大国的建构。

1.积极影响: 印度的种姓制度作为社会各利益阶层的“维稳”体系的关键,在很大程度

上可以防止国家政策的严重脱轨、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激化而发生大的社会动荡,从而保证转型期间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印度种姓制度在各种姓层次之间,尤其是在高等种姓与占印人口三分之一的贱民之间形成了一道天堑,客观上减少了高低种姓间的直接的社会冲突,相当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底层人民的社会政治越迁和经济利益扩大的欲望没有出现像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尖锐的社会矛盾。2005年10月,欧洲一家民调机构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都市中,若论GDP,印度首都新德里只能排名第108位,但其居民幸福指数却排名第4位。印度人如此之高的幸福感的来源在相当大程度上来自于根深蒂固的传统种姓文化,种姓文化倡导各个种姓安分守纪,不要妄想所谓的地位与财富。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印度人往往和自己的前代相比,稍许的物质进步就使其得到满足。这种惯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使得印度的各个种姓阶层都感到满意,对自身的政治和经济的利益满足使得其充满愉悦感。

2.消极影响: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

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同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省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种姓制度在造成社会不公的同时,也制约了经济的长期发展。在种姓制度下,各个种姓安于现状,在“种姓主义”的经济

思想的指导下,只强调种姓的内部经济合作,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无从实现,使得印度经济的发展缺乏内部的动力。种姓制度导致贫富分化的必然存在,导致内部总体消费力的提高缓慢,影响社会再生产的扩大化,从而影响印度的总体经济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外国法制史》,郭义贵、方立新 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文明的历程》沈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摩奴法典》(法)迭朗善 译,马香雪 转译,商务印书馆

《印度教种姓制度:3000年的枷锁与磐石》,中华论坛网

篇5: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政法学院 法学10903 谭学娇 学号200907423 序号19

摘要:“种姓制度”是在印度延续了几千年的的等级制度,也是古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在其代表性法典《摩奴法典》中几乎所有的条文都是个各种姓权利和义务的直接规定。“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的阶梯。”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古代等级关系也没有像印度的等级制度所表现的如此森严、如此复杂、如此持久。关键词:种姓制度《摩奴法典》等级制度

一、种姓制度的起源

印度种姓制度在古代奴隶制社会时期称为“瓦尔那”(Var-na)制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等级制度。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社会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也是古代印度法的核心内容。它产生的确切年代尚无考证,但学界通说认为种姓制度是在雅利安人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产生的。古印度的土著居民是达罗毗荼人,在公元前2000年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陆续涌入印度河游一带,这些移民在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了对当地土著居民的武力征服,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终于成为印度的主宰者。征服者自称为“雅利安”,意为高贵的人。为了强化其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按照肤色的不同,把居民划分为“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瓦尔那”是“颜色”、“品质”的意思,前者指皮肤白皙的雅利安人,后者指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瓦尔那”在梵文中就是种姓的意思,可以说这就是种姓制度的最初形态。后来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从雅利安平民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个特权阶层,即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和次之的刹帝利,平民成为第三等级,被称为吠舍,从事农牧业、商业或手工业;“达萨瓦尔那”和一部分贫困的雅利安人沦为第四等级,被称为首陀罗,从事低贱的职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姓之间不可避免的杂婚以及职业分工的细化,四个基本种姓又派生出数以千计的亚种姓。在四大种姓之外,还有地位更低的贱民种姓,贱民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下,他们住村外,穿死人的衣服,从事屠宰、抬死尸等低贱的职业,他们的影子投到高种姓身上都会被认为是对高种姓的玷污,因此贱民又被称为是“不可触者”。种姓制度构建起了古印度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各种姓间戒备森严,不得同桌而食,同井而饮,同席而坐,同街而居。

二、印度种姓制度的特征

(一)是种姓职业世袭化。法典为了巩固高级种姓的特权利益,竭力把各种姓的职业固定化,升立称这是梵天的意志。《摩奴法典》中明确规定了四大种姓的义务,婆罗门是“教授与学习吠陀,为自己和他人祭祀,以及布施与接受(施舍物)”;刹帝利是“保护人民,给予施舍物,祭祀,学习吠陀以及节制现世享乐”;吠舍是“牧畜,施舍,祭祀,学习吠陀,商业以及高利贷,农业”;首陀罗是“无怨恨地为哪些(上述的)种姓服务’。根据各自义务的不同,四大种姓必须遵照神的旨意从事相应的职业,不得任意改变婆罗门垄断了宗教事务,刹帝利掌管世俗的国家权力,吠舍从事农、牧、工、商,而首陀罗的主要职业是服务性质的手工技艺,也有从事农、牧业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化,各种姓的职业不可能不发生混乱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法典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原则,即高级种姓出身的人由干“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但低级种姓的人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是绝对禁止的。《摩奴法典》规定:“假若任何出生低级的人,因贪欲而以高级的职业为生,则国王剥夺其财产后,应立即放逐之。’,法典力图通过这一条款来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

(二)是种姓内婚制。法典为了保证高级种姓血统的纯正,强调各种姓之间实行内婚制,即同姓通婚。《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但随着人口杂居的增长,特别是大城市的出现,混血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典为了保证高级种姓的社会地位不至因混血而混乱,遂制定了所谓“顺婚”与“逆婚”的原则。所谓“顺婚”,即较高种姓之男娶较低种姓之女为妻;所谓 “逆婚”,即较低种姓之男娶较高种姓之女为妻。“顺婚”是允许的,而“逆婚”则是被绝对禁止的。顺婚者按男系血统计算,其种姓仍能保持父系的血缘关系,故为印度宗教法律所容忍;而逆婚,高级种姓女子与低级种姓男子的结合,则完全破坏了父权世系的计算原则,故而是非法的,是要被置于死地的。《摩奴法典》规定: “向高级种姓之女求婚的低级种姓之男,应受体刑。”即使是顺婚,也经常遭到非难。《摩奴法典》再三申述: “婆罗门男子和属于其它三个低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刹帝利男子和他下面的两个种姓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吠舍和唯一低于自己种姓的妇女结婚所生的儿子,六者对于其他诸子而言,均被认为是低贱的。心只有同姓通婚,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另外,在通婚问题上,由于各种姓的地位不同,在子女的继承、嫁娶方式以及结婚仪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这些规定旨在维护内婚制的原则,防止世袭的统治特权的丧失。

(三)是各种姓在宗教生活方面存在着种种界限和区分。这种界限在前三种姓的雅利安人和第四种姓的首陀罗之间最为严格。按《摩奴法典》规定: “只有由雅利安人之女所生的雅利安人之子,始有受一切净法的资格。”这样,首陀罗种姓根本无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雅利安人在诸种净法中最重要的是“人门式”,凡经“人门式”后便可称为“再生人”,意即在宗教上又诞生一次。首陀罗无权参加人门式,故被称为“非再生人”。不仅如此,首陀罗即使听一听或看一看婆罗门教的圣典吠陀也被禁止。例如在《乔达摩法经》中规定: “假若首陀罗故意听人(诵读)吠陀,须向他的耳中灌以熔化的锡和蜡”; “假若他诵读吠陀原文,须割去他的舌头”; “假若他记忆吠陀原文,须将其身体劈成两半”由此可见,宗教的界限在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之间该是多么森严。在宗教生活上,不仅在再生人和非再生人之间有严格的界限,在再生人的三个种姓之间也有种种区分。例如雅利安人在举行“再生”礼后要佩戴“圣线”,法典规定婆罗门用棉线,刹帝利用麻线,吠舍用毛线。这种区分旨在维护等级的差别。

(四)是各种姓在法律面前不平等。这种不平等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再生人和非再生人之间最为严格,这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从刑事方面看,法典对四种姓的责任处罚的规定明显地不平等。以侮辱罪为例,《摩奴法典》规定: “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须罚款五十(帕那),如果侮辱吠舍,须罚款五十的一半,而侮辱首陀罗则罚款为十二”。相反,“如果非再生人恶毒地辱骂再生人的名字和种姓时,须以十指长烧热的铁钉插人他的口中”; “如果非再生人傲慢地教训婆罗门的义务时,须以滚开的油灌人他的口和耳中”。从民事方面来看,法典也作了不胜其繁的不平等规定。以债务为例,法典规定:当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如果债务人的种姓低于债权人,那么只能是以人身作为抵押;如果债务人的种姓高于债权人,那么可以暂缓偿还,并且不得用人身作抵押。这一规定,旨在维护高级种姓不至因债务而沦为低级种姓的奴隶。种姓制度的特征除了表现在上述四个方面外,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总的说来,种姓制度中包含着民族、阶级、等级三重因素的压迫,它是世界历史上最完整、最森严的一种等级制度,因而它的特征表现也就格外复杂。上古时期,四大种姓在婚葬嫁娶、来往作客、起居饮食、着装服饰等方面,都有极其严格而复杂的规定。延至中古时期,随着时代的演进,种姓制度的某些方面确实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它的实质和基本特征则依然如故。印度封建时代,卡斯特制代替了瓦尔那制,瓦尔那制的上述特征继续保持了下来,并且逐渐成为印度社会生活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卡斯特的产生是瓦尔那制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三、种姓制度对古印度法的影响

作为社会的根本制度,种姓制度成为古印度法的指导思想,无论是《阿帕斯檀跋法经》、《乔达摩法经》,还是《摩奴法典》,都是以种姓制度为主脉,以明确的法条公开承认和维护种姓间的不平等,但在古代印度的法典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自编撰之日起,直至印度封建社会前期,一直被印度的统治者视为圣典。不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状况有多大的变化,《摩奴法典》都是各代执政者的立法依据。即便是公元1000年到1750年伊斯兰教侵占印度、伊斯兰法占据统治地位时期,统治者仍允许它在印度教徒中适用。所以用《摩奴法典》来说明印度法律的情况,是比较适合的。下文便以集印度法之大成的《摩奴法典》为代表来阐述种姓制度在法律中核心的地位。法典第一卷第二条开明宗义的指出法典是为规定各种姓间不同的权利义务而设,“尊者啊,请如实依次将关于一切原始种姓和杂种种姓的法律惠予宣示给我们”。随后又明确了四个原始种姓的不同来源,梵天为了繁衍人类,“从自己的口、臂、腿、足,创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摩奴法典》第一卷31条)由于来源的部位不同,从而决定了各种种姓地位也不同,口为神最洁净的部位,因此由口所生出的婆罗门也最为高贵。刹帝利次之,吠舍与首陀罗由于出生的部位比较低级,因此也就理所应当的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要供前两个种姓役使,(第八卷418条),可见法典的开篇就已确立了各种姓间高低贵贱之分,并将其笼上了神的意志,给高低种姓之间划定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为后面的各项具体制度中的种姓不平等奠定了基础。在所有权的规定上,古印度法中,私人财产所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盗窃犯被抓后会受到数额不等的罚金或断肢刑,甚至有可能被大象踩死(第八卷34条)。但是高低种姓间的所有权是有区别的,法典规定世间所有一切,可以说全为婆罗门所有,(第一卷100条)刹帝利和吠舍的财产也受法律保护,而首罗陀则无任何财产权,即使他有能力积蓄财产,其财产权也得不到

法律的保护,“婆罗门穷困时,可以完全问心无愧的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已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第八卷417条)因为首陀罗是奴隶,奴隶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婚姻家庭与继承中,法典允许高种姓的一夫多妻,婆罗门可依种姓顺序依次娶4个妻子,刹帝利可取三个,吠舍取两个,而最底层的首陀罗只能娶一个。种姓制在婚姻上最突出的表现是严格维护种姓内婚制。规定前三个种姓初次结婚时,必须娶同种姓的女子,如果再娶时,要按种姓的自然顺序优先择配,高种姓的男子娶低种姓的女子,称为“顺婚”,只要不是正妻就是合法的,但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的女子是法律绝不容许的,因为这属于“逆婚”。尤其不能容忍首陀罗男子娶婆罗门女子,他们结合所生的后代被称为“旃陀罗”,属于不可触的贱民,(第十卷12、16条)即使是顺婚所生的子女,也被认为是低贱的,他们的种姓要下降,而且这些种姓间杂婚所生的后代只能从事被再生族所轻视的职业。(第十卷46条)可见在印度法中,各种姓间婚姻界线是非常严明的,原则上只能同种姓通婚,如果打破种姓的界限,即使不为法律所禁止也要堕入低种姓中。刑法制度上,种姓制度体现最鲜明的是同罪异罚。高种姓侵犯低种姓时,可减轻处罚,侵犯的种姓越低处罚越轻;而低种姓侵犯高种姓时,侵犯的种姓越高,处罚越重。以辱骂罪为例,同种姓间辱骂,仅处以罚金,高种姓辱骂低种姓也处以罚金。婆罗门辱骂刹帝利处五十钵那罚金,辱骂吠舍处二十五钵那,辱骂首陀罗处十二钵那。(第八卷268条)但如果首陀罗辱骂前三个种姓则要处以断舌刑。此外法典还规定了种种骇人听闻的酷刑,专门对付低种姓的吠舍与首陀罗。如火刑、分尸刑、还有上面提到的对首陀罗施加的热油刑,都令人毛骨悚然。而对婆罗门,即使再严重的罪行也不能处死,处死婆罗门是最大的罪恶,应让他带着全部财产平安的离开本国。(第八卷第380、381条)古印度的诉讼制度也是以种姓制度为基础,首先,一般案件采用种姓内作证。(第八卷第68条)“但如果有发生在内室或森林间的事件,或杀人事件时,目击事实人无论是谁,应在当事人间提供证据”(第八卷第69条)。也就是说只有特殊的案件才可以跨种姓作证,证言的证明力也因种姓的高低而不同,证人证言出现分歧时,采用多数人的证言。如果两下相当,倾向于道德高尚的人,如果道德都很高尚,则采用最为高贵的婆罗门证言。(第八卷73条)可见证言的证明力不是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证人的种姓高低为标准。对作伪证的处罚也不一样,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要被处以罚金,然后被流放,而婆罗门则只被流放。另外,后三个种姓的人在被流放时可能被处于肉刑,而婆罗门却可以安然无恙的出国。(第八卷123、124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摩奴法典》中各项立法都打上了种姓制度的烙印,种姓制度是贯穿于法典始终的一条红线。《摩奴法典》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印度奴隶制社会最重要、最完备的法典,法典从形成直至印度封建社会前期公元1000年至1700年间一直被统治者奉为圣典,它对种姓制度的维护更增加了种姓制度的权威,使种姓制度成为古印度人民永恒的规范,也给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尚会鹏.种姓制度与印度教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2]何勤华.外国法制史.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上一篇:周日祝你幸福美好的祝福语下一篇:书法比赛后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