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大班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亲社会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运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老师是幼儿游戏的建构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游戏效果,就需要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的指导,以此来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篇:大班教师论文范文

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建议

【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指导问题,结合个案调查法了解B市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现状,论述改进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三点指导建议,即提高选择欣赏作品的能力、呈现欣赏作品的能力、灵活有效运对话法能力。

【关键词】大班幼儿 美术作品 欣赏教学 教师指导

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賞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5—6岁幼儿欣赏、感受美术作品“线、形、色、构图”等基本元素的形式美、内容美,丰富幼儿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和创作兴趣的教育活动。对大班幼儿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其实质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在幼儿的心灵播撒美的种子。幼儿的美术欣赏心理大致分为“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三个阶段,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经历是一个“整体—部分—整体”的心理过程。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最有效的教学就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明确了教师为幼儿提供指导的必要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调动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强烈愿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可见,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指导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5—6岁的大班幼儿处于认知能力飞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能用多种感观方式观察作品,开始关注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对构图方式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表现出较强的再创造想象能力。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孔起英根据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心理各阶段发展的特点,结合美国美术批评家费尔德曼的美术批评程序,把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指导分为描述阶段、形式分析阶段、解释阶段和评价阶段的指导。

在描述阶段,教师应重视欣赏作品的选择,建立欣赏元素,妙用多媒体技术科学地呈现欣赏作品,给幼儿提供充分自主的欣赏时间,创设轻松适宜的对话环境。在形式分析阶段,教师的作用尤其重要,要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引导儿童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做扼要陈述,以进一步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画面的形式和内涵,加深儿童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理解力。在解释阶段,教师要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儿童把握不同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意义,通过引导儿童回忆曾经欣赏的视觉意象,加深对作品的印象和感受。在评价阶段,教师鼓励和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说出自己对作品的喜欢之处及对作品的理解,鼓励儿童模仿作品的表现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最后鼓励儿童展示、介绍作品,与同伴作品相比较,体验成就感。

二、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指导现状

笔者选择B市一所有30多年办学历史、教育理念科学、幼儿美术教育有特色的公办幼儿园,采用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其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指导进行个案追踪,其中4个幼儿班共118人,教师2人,分别是A教师(女,美术专业,教龄16年);B教师(女,学前教育本科,教龄8年)。以下是两位教师的教学指导现状。

(1)在描述阶段中,两位教师提前通过集体研究讨论,确定了欣赏元素;运用多媒体技术,一下子吸引了幼儿的关注;给幼儿提供6分钟的自主欣赏时间。

(2)在形式分析阶段,两位教师运用启发诱导式的语言提问,引导幼儿从主题、形式、象征、材料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并对色彩、线条、构图、技法等艺术要素做扼要陈述,拓宽了情感体验的欣赏内容,引导幼儿了解作品画面的形式和内涵。

(3)在解释阶段,两位教师能把握作品的基本层次,明确作品欣赏的目标。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进行想象,引导幼儿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体验有效地转移到所欣赏的作品中。教师通过提问与追问,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欣赏作品的重点创作技法。

(4)在评价阶段,两位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幼儿进行恰到好处的细节欣赏,达到化静为动的直观效果,同时引导幼儿对优秀作品说出喜爱之处和对作品含义的理解,鼓励幼儿模仿作品运用艺术要素进行创作,最后让幼儿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和比较同伴的作品。

(二)问题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A、B两位教师在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指导效果良好,但指导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选择欣赏作品时,两位教师都选择了抽象画,B教师全部选择西洋画,A教师还选择了国画。A教师所选的作品融入很多艺术要素,而B教师更多选择强调色彩要素的作品。这说明了两位教师在选择欣赏作品时,过多融入个人喜好因素。教师选择欣赏作品时,应注意牢固树立体现幼儿认知特点和欣赏要素相结合的理念。二是在呈现欣赏作品的方式上,年轻的B教师倾向于借助现代技术教育手段,教龄较长的A教师更多选择传统的图片呈现方式。大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全面提高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能力。三是在与幼儿交流时,A、B教师的描述式语言和说明式语言所占比例较多,“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的问题出现频率较高,这说明了教师对“对话法”的语言运用还不够灵活有效。

三、幼儿园大班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活动的教师指导改进策略

(一)提高选择欣赏作品的能力

德国思想家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而成。”教师在美术作品欣赏活动中,应多选择大师的作品,让儿童形成欣赏的高起点。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发现,四五岁的儿童对抽象画的喜爱超过对具象画的喜爱。早期教育研究专家汪荃认为,幼儿美术欣赏可以从色彩欣赏、线条欣赏、构图欣赏、技法欣赏、国画欣赏这五个方面进行。教师在幼儿园大班幼儿美术欣赏作品的选择上,可以按照“呈现抽象性的作品—呈现具象性的作品—呈现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的顺序和思路进行,要选择符合幼儿解读水平的大师作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作品、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作品,还应该结合“线、形、色、构图”这些基本要素进行综合考虑。抽象作品可选择《蓝色杠杆:第11号》《红、黄、蓝结构图》《棋盘》《忧愁的国王》《人投鸟一石子》《荷兰的室内》《小鸟天堂》等作品。

儿童欣赏了抽象画后,在对美术作品表现的基本要素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适合儿童欣赏的具象性作品有《拾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灯鼠图》等。为了充分检验儿童在前两阶段欣赏中所获得的经验,在欣赏了抽象和具象的作品后,可考虑为儿童提供处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作品,如《日出·印象》《睡莲》《大碗岛的星期天》《星月夜》《向日葵》等作品。欣赏的艺术要素为“色彩”时,可推荐作品《红、黄、蓝结构图》;欣赏的艺术要素为“线条”时,可推荐作品《舞蹈》;欣赏的艺术要素为“构图”时,可推荐作品《镜前少女》;欣赏的艺术要素为“技法”时,可推荐作品《国王的悲伤》,国画作品欣赏可推荐《牧牛图》《群虾图》等。

(二)提高呈现欣赏作品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呈现欣赏作品。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呈现欣赏作品阶段,可以使用多媒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形式分析阶段,把大师的艺术作品经过多媒体实现画面部分的组合、局部的凸显,促使幼儿对欣赏作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有更清晰的层次了解;在解释阶段,教师播放与作品有关的图像和音乐,引领幼儿多感官体验作品意境;在评价阶段,教师指导幼儿大胆操作多媒体,进行填色或置换图案体验创作的乐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幼儿作品的方式,帮助幼儿初步学习自评和他评。

(三)提高灵活有效运用“对话法”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根据欣赏阶段进行指导,二是根据欣赏要素进行指导。根据欣赏阶段进行指导时,又可以采用几种方式。在描述阶段,先给儿童足够欣赏的时间,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等。在形式分析阶段,教师按照“颜色—线条—构图”的顺序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种颜色呢?”“看到这些线条方向,你有什么感觉?”“这幅画的花为什么占那么多地方?”这些问题的设置有效引导幼儿深入感知、体验作品。在解释阶段,教师提问:“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给这幅画取个名字。”师生共同探讨作品的内在意义。在评价阶段,教师提问:“这幅画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注意?为什么?”鼓励幼儿说出对作品的喜欢之处,在对作品含义有了理解,幼儿进行作品创作后,教师提出:“你喜欢你的作品吗?为什么?”

在根据艺术要素指导幼儿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在色彩欣赏时,提问:“看到这些颜色你想到了什么?”在线条欣赏时,提问:“你猜画家为什么把线条组合成不同的形状?”在构图欣赏时,提问:“这幅画里的树木是怎么排列的?”在技法欣赏时,提问“画家用了哪些色彩让这幅画更漂亮?”幼儿还喜欢成人模拟幼儿、小动物语言与其交流,教师应适宜地使用拟声语言,以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让幼儿的欣赏过程充满童趣。

我国的美术欣赏教育是儿童艺术教育中相对薄弱,甚至被冷落的一个领域。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主要重在艺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关注的是活动的结果。为此,不少有识之士呼吁从娃娃开始,加强艺术欣赏的力度和比重。幼兒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美术作品欣赏的指导能力,才能让幼儿在自由、宽松、积极的环境和气氛中,唤起审美注意、调动审美情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中,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想象和理解,促进审美情感;在教师的鼓励下乐于进行创作,审美能力都得到全面、逐步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麟.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亚明.孩子的画笔会说话[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汪荃、袁静、吴蔚.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案例[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

[5]屠美如.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注:本文系广西“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胜任力的钦州市学前教育教师评价模式研究”(立项编号:2013C259)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杨 春)

作者:黄广盛

第二篇: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指导策略

摘要: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游戏活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亲社会行为,同时也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运动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老师是幼儿游戏的建构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游戏效果,就需要在游戏实施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的指导,以此来充分发挥出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师;大班幼儿;建构游戏;指导策略

前言: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建构游戏活动的形式十分丰富,主题十分多样化,不同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在建构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应用有效的指导策略来让幼儿把握游戏活动的重点,利用丰富的游戲活动形式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让幼儿在良好的学习意识中获得更好地成长。

一、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指导的重要性

建构游戏的应用有利于幼儿各项素质的提升,通过对大班幼儿进行建构游戏进行组织与指导,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去,掌握游戏活动的步骤、要点,让幼儿更快的掌握游戏的节奏,了解游戏的基本规则。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收获快乐,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强与其他幼儿的交流,提升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作为建构游戏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老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指导方式,比如动作示范,语言引导等,成为一个观察者、倾听者、服务者的角色,对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与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样有利于后续建构游戏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使得建构游戏与幼儿的特征与喜好更加适应。以游戏活动为依托,将学习品质的培养与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思考、实践,通过做、学、悟等方式形成幼儿对世界,对学习,对生活的基本概念,并学以致用,积极实践,帮助幼儿更好的成长。对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疑惑、问题进行倾听,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感受,并给予相应的指导,让幼儿获得更佳的游戏体验;对幼儿在游戏中遇到的困难进行指导或是服务,比如指导幼儿正确的进行游戏,及时的投入游戏材料增强幼儿的游戏体验等等。所以说,加强对大班幼儿建构游戏的指导不仅有利于幼儿游戏兴趣的提升,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创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全面的观察,总结和评价游戏效果,有利于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指导的策略

(一)设计符合幼儿思维特征的建构游戏。

幼儿教育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建构游戏对于促进幼儿身心成长的作用是显著的。建构游戏活动不仅具有娱乐价值,更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与教化作用。所以,在幼儿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活动的形式,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但要建构游戏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发挥充分的学习作用,就需要结合大班幼儿的思维、行为、年龄特征来对建构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比如,在一些建构游戏中,要突出锻炼作用和学习启发作用。所以,在建构游戏活动的设计上,可以结合游戏的主题,材料等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坚持性等优秀品质,帮助幼儿学会学习,享受游戏,并在游戏中养成正确面对困难,学会总结,思考的能力。同时,利用科学的建构游戏模式来培养幼儿的模仿与应用能力,落实素质教育中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创新建构游戏的指导方式

大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幼儿,好奇心特别强烈,思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幼儿的一些想法与行为往往出乎成人意料之外。所以,在建构游戏的指导策略上,也要结合幼儿的这种思维特征进行创新,要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结合语言的魅力,发挥情感激励的作用,比如,在一些手工建构游戏中,可以指导幼儿自主选择灯笼的颜色,指导幼儿如何确定灯笼的大小,或是灯笼的参照物,并利用语言鼓励幼儿以自己的喜好与方式表达出来,灯笼的颜色不一定就是固定的红色,也可以是幼儿喜欢的其他颜色,灯笼的做法不一样是从上而下为唯一标准,总之,就是要让幼儿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模仿,去发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积极的寻求路径或是帮助来解决问题。通过将素材进行不同的组合与造型来形成新的作品,不仅手工游戏活动的过程十分丰富,且富有趣味,对于开拓幼儿思维、提升幼儿的认知与创造性学习品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建构游戏对于促进幼儿身心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用。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以促进幼儿更好地成长为出发点,以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进步为落脚点。结合幼儿教育的要求与大班幼儿的实际,通过对建构游戏进行科学的设计,在建构游戏活动的进行中针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也要对建构游戏活动开展方案进行不断的总结和反思,并结合评价结合,持续优化建构游戏的设计与指导方法,以更好的教育方法来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青.教师在大班幼儿建构游戏中的指导策略[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20(009),001:227-227.

作者:徐金素

第三篇:论教师的“借形想象”在大班幼儿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摘要: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不断发展,都离不开想象力,正是由于丰富的想象力,人们才能延续至今。想象力是我们创造、创新的源泉和原动力,想象力能够引导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新事物,想象力能够使我们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的东西,因此,从幼儿阶段就必须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但是,由于部分幼儿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探索过程培养幼儿想象力方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总结他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了培养幼儿想象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培养策略。希望本文能够为如何提高幼儿想象力提供参考,推动幼儿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幼儿;想象力;借形想象;培养策略

引言: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都需要想象力的指引,想象力能够极大地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从幼儿时期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为了在当前的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许多幼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方法。只有从小就让幼儿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为幼儿进入小学的学习打好基础,才能为整个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许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对幼儿想象力的塑造。在课堂上,幼儿教师普遍重视幼儿是否听讲、是否听话,但是没有看到幼儿综合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墨守成規,不知变通,对于当前的教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2.不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幼儿教学中,不仅需要进行理论教学,还需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但是,许多教师认为幼儿年龄小,不适合进行实践,因此,在课堂上并不认真对待实践教学,仅仅让幼儿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有些幼儿教师甚至在上课时就播放动画片让幼儿观看,长此以往,幼儿会忽略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就是看视频、玩耍的课,这样的上课方式不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教学中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

1.通过情境培养让幼儿“借形想象”

从1981年开始,美国的教育专家得出了左右脑分工的理论,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从这时开始,发达国家的教育家们开始探求形象思维教育,并且科学家们认为形象教育不仅能提升学幼儿的各项技能,还能开发幼儿的智力。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比如,在讲幼儿教学“脸儿变变”这一课,这里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关注自己朋友不同的脸型,并且运用想象力尝试用图形组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创造真实的情境,让幼儿观察其他幼儿的脸型,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画出圆,并将圆里面逐一添加五官,将圆变成“圆圆的脸”,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想象将圆拉长变宽之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图形,这样的脸型是怎么样的。在这真实情境中,幼儿既观察到了自己朋友的长相,也在实际动手绘画的过程中激发了想象力。

2.用手工教学形式让幼儿“借形想象”

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必须选择最合适的教学形式,通过手工活动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如果是独立性很强的手工活动,教师就应该要求幼儿独立完成,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他们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进行想象;如果需要与他人合作,就必须采取分组的形式,让幼儿学会合作,在团结合作中展开想象,并增强幼儿的集体荣誉感。比如,“画出自己的家乡”这种活动独立性很强,让幼儿独自完成即可,而“装扮教室”这种活动就需要分工合作,教师就应该让幼儿分组、分区域进行合作。让他们在这两种形式的手工活动教学模式下展开想象。

3.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背景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比如,教师在讲“我的好朋友这里”,就可以讲一讲关于好朋友的故事,比如“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故事,他们是好朋友,他们说要永远在一起,海绵宝宝曾经对派大星说:“你过生日的时候,我要送你一个大大的巧克力球。”派大星说:“我们要做一个好人”,在“海绵宝宝和派大星”。通过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故事,幼儿就会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当幼儿被这个故事吸引后,教师就可以引出教学主题:“那么,小朋友们,你们的好朋友是怎么样的呢?你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描绘出你好朋友的样子吗?”。然后教师可以找来海绵宝宝和派大星的玩具公仔,让幼儿根据玩具公仔想象自己和好朋友长大后会一直是好朋友吗。

结语: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是极其重要的,要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就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忽视了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不注重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还要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情境培养让幼儿“借形想象”、用手工教学形式让幼儿“借形想象”、通过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通过这几点具体的策略有效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幼儿园如何运用生活中废旧材料进行借形想象[J].试题与研究,2021(16):181-182.

[2]朱玉华.让“创造”在“借形想象”中起航——论教师在大班幼儿“借形想象”活动中的指导[J].教师,2017(05):64-65.

作者:刘静 李培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大班教师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大班教师随笔范文05-24

大班教学论文范文05-11

大班教育论文范文05-14

幼儿园大班论文范文05-13

大班教学范文05-16

我上大班范文05-17

要上大班范文05-18

大班泥娃娃范文05-19

大班纸反思范文05-19

大班额情况范文05-19

上一篇:高校行政论文范文下一篇:生物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