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2024-05-08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通用8篇)

篇1: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2: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教与学脱节。

二是在课堂突出“结论式”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于死记硬背,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三是教师对“教是为了不教”认识模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步入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确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科学设计出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准确领会所教内容的方向性,能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优选最经济、最见效的教学方法。2.2 要开展创新优化主体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体教学最优化的理论;研究主体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主体教学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优化主体教学的艺术技巧。

2.3 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向45 分钟要质量;课堂以学法为中心,向教学改革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主客体的失衡,他们应该形成合作、合力、和谐的“共生效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相对的具备有主客体的统一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国外教育家称21 世纪是一个营造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学习革命的世纪。因此,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轻能、重考轻用、高分低能”的弊端。建立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更新知识,调整布局,培养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如我校目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其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基层从事医药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不能盲目地与本科院校攀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不同层次的空间。不求全,要求专;不求大,要求好;不图虚名,突出特色,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能独立生存发展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使“能力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为学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篇3: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师和学生同是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尽量避免一节课全程使用计算机教学, 否则学生的视觉、心理疲劳将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 回归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最佳结合, 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实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最佳结合作了以下尝试:

一、在化学实验情景创设过程中实现主导、主体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确定结果, 我认为能让学生进行实际实验的, 应尽可能让学生实际实验。化学实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声、光、色、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新奇刺激,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从而使学生清晰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通过实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这是教师发挥主导, 有目的地引发学生主体作用的非常有效的结合点。而让学生动手、动脑, 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例如在盐类水解的教学中, 我情景创设展开点就非常简单, “盐的水溶液有没有酸碱性呢?”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用p H试纸测氯化钠、氯化铵和醋酸钠三种盐溶液的p H, 并将学生的活动直接纳入教学的探究途径, 由于测出氯化铵的p H<7而醋酸钠的p H>7, 与学生原来认知结构的体系不相吻合。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效果。这可以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 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经同伴合作探究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主导、主体结合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习惯于传统的师问生。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现代教学论来看, 提倡学生提出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发现问题后就要动脑筋, 课堂上我提倡学生作一些小范围的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课堂讨论中, 他 (她) 们畅所欲言, 相互切磋, 纠错改误, 既增加了学习兴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培养了同伴合作的品质。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例如盐类水解一课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 学生的讨论会是很激烈的, 此时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讨论时产生的一些瞬间发生的思维线索, 可使课堂教学顺利进入问题解决程序。当有学生提出是发生了化学反应时, 我立刻追问是发生了什么反应, 并及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信息资源, 对学生的讨论学习进行有效的主导。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精神, 以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时学生常常会提出种种问题。例如学习氯气性质时, 教材彩图中用氯气使鲜花褪色的实验来说明氯气的漂白作用, 就有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氯气能使鲜花褪色, 为什么氯气只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通过讨论, 学生得出了答案。

当学生接受知识产生困惑, 学生就会质疑。我就及时抓住这个主导与主体结合的共鸣点进行指导。解决问题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过程, 我们教师要根据生成性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 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刚上有机物时, 确定CH3—CH2—CH3的一氯代物有几种同分异构体, 学生常常对取代烷烃上面氢具体位置不甚清楚, 导致无法答题, 我就积极抓住这“难点”提出以下问题: (1) 1号碳上面氢是否相同? (2) 2号碳上面氢是否相同? (3) 1号、2号碳上氢是否相同?并提醒学生联系CH4结构特征。通过对比分析, 学生的思维就会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升华。在教学中主导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也给能力培养提供了平台, 这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交融点。

三、在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总结概括过程中实现主导、主体结合

师生共同总结概括, 这个过程既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现主导和主体的结合。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 在学生讨论、质疑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 我不失时机地与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然后一起把刚才反应的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四、在应用练习、分析评价过程中实现主导、主体结合

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后, 例在得出醋酸钠的p H>7原因后我会及时让学生做一组同类型的强化练习。通过练习强化, 培养了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概括能力, 以建立新认知结构体系。

我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视同仁, 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评价, 这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推进教学进程, 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出息的学生, 多数是在教师的鼓励下, 经过自己的努力, 踏上成功之路的。我认为鼓励性的评价是化学课堂实现主导、主体结合的一种正强化的手段。

篇4: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关键词】初中英语;新授课;课堂的导入

课堂导入既能影响到整节课授课效果,又能直接影响到学生整节课听课效率甚至于整个单元的学习。导入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导入千变万化,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方法:

1.预习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但是,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而且提问要紧扣课前所布置的内容。

2.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最适用于阅读课教学,当然写作课也可采用。词汇是语言这座大厦中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任何词汇都是音义结合的实体单位,并在语句中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真正掌握一个词,离不开它的句法功能、搭配意义和感情色彩等。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语本身概念之外的不尽相同的联想意义。不了解作者、读者的文化知识基础,就不能完全接受这个词所承载的全部信息,难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意思。因此,词汇导入在阅读理解中显得非常重要。比如:A black hen lays a white egg.字面意思是“黑鸡下白蛋”,理解意义可以是“丑妇生俊儿”或“世事无定”,而汉语中亦有“黑孩娶白妮儿”的说法。又如:He is not as green as hes cabbage-looking.(他虽年轻但不是不懂事。)如果不懂中西文化的相通与暗合,很难理解其中的寓意。这些词出现在阅读短文中时,一定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因此,在阅读课教学中,词汇背景知识导入法很实用,能让学生知道词除了词义本身外,还会在特定语境中产生联想意义。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作者的本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3.语法背景知识导入法。这个导入方法适用于写作课和语法课教学,因为英汉民族在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在同义表达上采取不同句法形式的现象。汉语语法呈隐含性,英语语法呈外显性;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动态、人称、主动、简单,英语重静态、物称、被动、复合。这些差异既存在于句子层面中,也出现在语篇的思路和结构上。英语中用许多不同的形态变化、时态变化来表示复杂的语法关系,此外还有各类连接词语和从句,因而句子结构错综复杂。汉语无形态变化,只有靠语序和虚词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动作的先后顺序与语序对称。通过这种导入方式,学生会特别注意句子结构、句子的正确表达、语法的正确运用。这是我们在写作和语法教学中非常可取的一种导入方式。语法导入法很有说服力,而且浅显易懂。把枯燥的、单纯的语法教学融会到语法背景知识中,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4.故事导入法。现行初中英语教材经常用故事呈现新的语言,教师可用讲故事形式导入新课。既然题材紧密联系现实生活是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教师可以从此入手,利用学生关心或熟悉的实例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兴趣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时,要尽量用学生以前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表达。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特别喜欢听老师用简单的英语讲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对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注意力特别集中。当然,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以及flash动画,让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看情节故事,来引导他们听的兴趣。当他们听懂之后,便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与此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可谓一举两得。

5.悬念导入法。“疑问”是学习的起源,有“疑”才会有问、有究,才有所得。当学生面临问题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进行积极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巧设悬念,使学生思想产生波澜,激起学生揭开“谜”底的强烈愿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教师在英语教学开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形式多样、富有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置疑问,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构成悬念。学生虽然暂时处于困惑状态,但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地听。因此,悬念导入法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

6.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是教师最常用且最容易承上启下的一种方法,一般被广泛地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教学当中,或者知识点衔接比较紧密的单元之间。课本教材每一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题,文章的编排也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要以较低层次的知识掌握为前提,才能保证与此相联系的较高层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要提升到新的台阶更需要原有的知识作铺垫。因此,在每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与新知识有内在联系的已学过的知识,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使学生“入题”、“知新”,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以其所知,喻其不知,温故知新,水到渠成。如在教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第二课时,可以通过这两个问题来开始:“What are you doing now?” “What were you doing at this time yesterday?”这样既复习了现在进行时,又导入了过去进行时,同时还对两种事态做了比较,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參考文献】

[1]汪超宏.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导入法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5(11):11

篇5:“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一)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二)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叫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见学生质疑,即使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受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床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质。或者唯书唯师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提出一些问题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一些学生有疑也不敢质;严重扭曲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应以极大地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的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尽管他们所提的问题那么幼稚,甚至可笑。这样才能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六)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当中要求各异,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七)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她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导作用呢?(一)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教师在解读文本,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课中引导,明确目标,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手法,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中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来的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做到,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的引导一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三)评价反馈中的引导

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嘛!而在钟老师教质数与合数的判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教给学生,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四)适时给予点拨与引导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实际上对于这个“百分数”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曲折的试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问你们盟自己想办法算出的数吗?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

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的,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得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6:学案式教学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起源

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县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改变沁水教育落后的现状,为了改写沁水教育新的历史,为了让沁水有一天也能像太谷一样打造自己的品牌教育,沁水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自去年我们全县老师听了太谷教研室主任张四保的讲座,并赴太谷进行观摩后,“学案式教学模式”已在每个教师的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虽然心已动,但行动却跟不上。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然而,好多老师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缺乏辩证的认识,即没有认识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对“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关系缺乏认识,无法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落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结果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却又出现了学生的“放羊式”。因此,面临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如何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是当前每位教师急需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目前,我们郑庄小学正在大力推进学案式教学教学,要求我们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二、理论依据

无论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以教师为中心”,还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以学生为中心”,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些理论都不可能,也不应该 1 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比如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和前苏联的影响仅仅是昙花一现,就是在美国,20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快速实现的前提下,基础教育的质量不仅没有提升,反面有较大程度的削弱,那种让学生在苹果机上通过赌博的方式来学习四则运算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提出了基础教育应向中国学习的口号。然而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传统教育致命的弱点。中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精神和张扬的个性就比西方大学生逊色得多。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即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这才是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有如下几个方面。

1、“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客观地反映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揭示教学过程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上,它包括: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间接经验的接受有赖于教师的指导,直接经验来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③掌握知识与提高素质的必然联系。教学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反映“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原则;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这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实现。⑤教的主导性与学的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

2、“主导—主体相结合”是教与学的基本矛盾的必然联系的反映。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事物、现象之间及其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但在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联系仍然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联系,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决定于教师,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但教是为学而存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学”为落脚点,学是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这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主导—主体相结合”反映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直接经验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取决人的主观能动性,直接经验的取得是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要从钻木取火去获得火的知识,人类的认识就不可能有发展。间接经验的取得一靠书本知识,二靠教师的传授,即是外部刺激的产物,是知识的源泉。所以个人的知识必然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在教育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走向教条主义的斜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泥潭。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作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才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三、实验方法: 1.理论学习法

认真学习有关有关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组织教师充实自己的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开展日常的教研活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探寻好的方法,同时进行优质高效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评比活动和子课题研讨活动,邀请上级和同行指导,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研究的水平。

3、调查问卷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通过向教师和学生口头和书面等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师生在教学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4、经验总结法

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重点,总结研究的得失。

五、实验过程:

学习阶段:

加强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让每个教师都能正确认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让教师变为导演,学生变为主演。

研究阶段:

1.全力推进“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12字课堂模式,组织教师多进行课堂教学评比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交流经验,共同成长。

2、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时要把课题小化、细化、具体化。教师可以就最近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感受、经验、困惑。

试验阶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交流的技巧,组长检查的技巧。

4、教师研究学生自学时,应如何捕捉学生的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把握好导的时机?如何选择最佳的导的方式?

5、每节课的教学要把好时间关,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控制在3:1.总结阶段:

征集有关的课题论文和活动方案、体会、意见和建议;完成课题报告。

六、成果形式

篇7: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方星

身份:学生

充分的课前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入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新知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因为教师的讲解再精彩再清楚,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实践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再次提问。教师这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对全班讲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辅导敢于提问的学生,还要去发现那些有问题不敢提问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飞燕

身份:学生

是的,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的基础性学科,不能忽视知识的教学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

南来北往

身份:学生

应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实践才能出真知啊 Alex 身份: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焦玉明

身份:专家 Alex的帖子中提到: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同意。说的好。

邹先明

身份: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还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入课题,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学习新知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观察学生的实践情况。因为教师的讲解再精彩再清楚,学生只有在亲自动手实践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提出问题,即使是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会再次提问。教师这时要及时发现学生实践中的问题,个别问题个别辅导,共性的问题要及时对全班讲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是教师最忙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辅导敢于提问的学生,还要去发现那些有问题不敢提问的学生,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还要善于发现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

学习

身份:学生

信息课,我认为教师只要引导,大部分是学生学习.影子

身份:学生

同意上述观点,其实我最讨厌那种像唱戏一样,滴水不漏的那种完美的表演课,没一点实质。

瞿勇

身份:学生

利用计算机手段辅导教学,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李成楠

身份: 学生

课堂上,教师应该辅导学生实践操作,并加以指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所学内容,并规范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其他无关操作。

专家的话一定要记住了

宽宽

身份: 学生

讲解的语言要浅显易懂,比如我讲WINDOWS XP的操作,我把打开“我的电脑”说成打开“我家的门”,把“本地磁盘C、D、E”比作桌子的几个抽屉。这样学生学很容易理解了。

风轻云淡

身份: 学生

老师精讲,新知识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听懂,然后在部分时间留给他们去发挥创造,多让他们的思维在不断的探索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juanzi

身份: 学生

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组织,正确引导,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兴趣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必将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阿杜

身份: 学生

在很多公开课中,教师的表演很到位,表现了教师的很高学科素质和扎实的基本功,但这不一定就是好课。专家们评课时更看重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成长,教师能恰当给以引导。

独一客

身份: 学生

有效提高课堂四十分钟教学质量,不断扩大教学容量,同时又能让学生学得累,是我们这代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因为现在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传播快,更新快,为了跟上时代与社会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给学生尽量多的知识与学习方法,让他能接受吸收,同时又不能加大学生的负担。上好课,备好课,精心准备,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才是正确的唯一选择。

标题:把时间交给学生

fansf 身份: 学生

要想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课堂,就要大胆地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少讲解,多让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学习如果离开了动手,而只是纸上谈兵的话,是永远也学不好的。

冷宝民

身份: 学生

学生为主题,教师为辅导,是课改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到呢?教师少讲点,科学组织学生多说点,多做点。至于怎样科学呢?这可要我们慢慢摸索,相信自己,再难的事也怕“认真”二字。

欣米

身份: 学生

任务型学习就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这也许就是我们这次培训所要学习的精髓。阿文

身份: 学生

我觉得老师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训练也是很更要的。蓝天白云

身份: 学生

精讲巧练,多让学生实践操作,在练习中反馈。

标题:上课是让学生学知识,不是老师表演!

1208

身份: 学生

我们应该一切以学生学到的知识为前提,以学生为主体,我们在旁辅助,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探究„„

我爱国培

身份: 学生

篇8: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汲取知识的主动者,就像向日葵向太阳一样,是自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自我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本人在长期的基层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坐到“主导”的位置上来。尽管力避“满堂灌”、“填鸭”之嫌,也难免误入牵着学生鼻子转的误区,学生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其实这些并不能作为断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零散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光有主体没人主导不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

一、教师应具备主动参与素质,启发主体积极思维,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讲,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导演”学生“演戏”这一“心智策略”的实践效果。当课堂上学生气氛热烈、积极探究的时候,教师的袖手旁观和随意性的总结并不能体现课改观念,这样的一节表面特别热闹的课也绝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如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喜欢讲到哪里问到哪里,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造成提出的问题没有重点,吸引不了主体的参与,甚至造成使学生这群主体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主体岂能轻易参与教学活动呢?真正的好课应该能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达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既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旋律,又营造了“师生互动”的课改氛围。

二、教师应具备能动应变素质,安排适当的对抗竞争,激活主体参与意识。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学习主体之间存在竞争时,思维会异常活跃,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异常提高。针对主体的这一特点,我特意把学生分组,以抢答的形式为本组拿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能大大提高激活主体参与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加深主体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大大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一轮课改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但同时课改对教师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理性思考,才能对偶发的教学事件作出灵活适当的评价与决断(学生会从哪一个角度来思考某一问题,学生会从哪一角度质疑);其次,教师要培养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第三,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知,丰富经验,以便学生提出陌生问题时善于诱导,提出熟悉问题时善于剖析;第四,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规律,探索并尝试创新教法,要在课后小结时注重对教学得失的总结,注重在“我的教学一失,我的教学一得”中完成教法学法探索的整合。

三、教师应具备不断探求新知的素质,满足学生的质疑问难。

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胜任教学的基本条件,二期课改提出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比例关系,再也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应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才能顺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所以,教师不仅应该不断充电,通过理论研读、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途径丰富师表形象,更应该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总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淡化教师自我存在的价值,更不能迷失教学主导的方向,应该让师生这一双向角色真正互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二期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尺。

摘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淡化教师自我存在的价值,更不能迷失教学主导的方向,应该让师生这一双向角色真正互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二期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尺。

关键词:主体,主导,互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5.

上一篇:我发现了蚂蚁搬家的奥秘作文下一篇:2022春季除四害工作计划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