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导

2024-05-13

主导(精选十篇)

主导 篇1

一、融资功能比较

无论银行还是金融市场, 它们最基本的功能都是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融资服务。那么, 银行与市场在融资效率上孰优孰劣呢?我们假设有好和坏两个投资项目, 两个项目都是在初期和中期各需要投资一次。由于事前的信息不对称, 期初时两个项目都会得到投资而实施。对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来说, 到中期时, 由于在此之前投入的资金已成为沉没成本, 只要坏项目的期末收益高于中期后的成本, 银行都会选择继续对该项目进行投资。此时, 银行不能对好项目和坏项目进行甄别。相反, 在中期通过金融市场对项目进行再融资时, 市场机制引入了新的投资者, 这些新的投资者必然要求与原有投资者分享信息租金, 从而使得投资者收益被摊薄。这样一来, 坏项目的收益就无法弥补中期后的成本, 因而坏的项目在期中就无法续资了。但是, 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也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它有可能剔除掉了中期收益低而期末收益高的项目。

从合同的完备性方面考虑认为, 银行在融资效率上高于市场。一般而言, 由于高昂的交易费用, 合同是不完全的, 一些可能的帕累托改进在初次谈判和初始合同中并未加入。而再谈判使得帕累托改进成为可能, 从而双方的福利都将得到提高。银行和公司之间一般存在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这种关系使得借贷合同的谈判和再谈判成为可能。但是在金融市场中, 这种债权或股权合同由众多投资者持有, 公司很难和所有人进行再谈判。首先是因为交易费用太高;其次在再谈判中, 由于所有权人太多, 不可避免地存在搭便车现象。由此可见, 金融市场由于有新投资者的不断加入从而能更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 但也因此使得合同的再谈判困难重重;而银行则可以通过完善合同达到帕累托改进。可以说, 从融资功能的角度来看, 这两种金融体系都有着自己无法取代的优势。

二、风险分担功能比较

金融体系既可以提供风险分担的方法, 又是风险分担的核心。风险的分担会增加企业与家庭的福利, 使金融交易的融资和风险负担得以分离, 从而使企业与家庭能选择他们愿意承担的风险, 回避他们不愿承担的风险。长期以来,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分散风险。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公众提供多种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公众在金融市场中可以通过持有多种不同质的金融产品, 进行套期保值达到获取一定收益的同时分散风险的目的。这种风险分散的主要特点是在同一时点, 不同金融产品的持有人交换风险的过程, 使得风险偏好者持有资产的风险高, 而风险厌恶者持有的投资组合风险偏低。因而理论上一般认为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以其市场为主的特点在跨部门风险分散上占有优势。

金融机构也可以为公众提供跨部门风险分散功能。期限长的金融产品收益率一般来说比期限短的更为丰厚, 但是公众由于短期流动性的偏好, 无法投资于长期资产。而银行则可以吸纳公众存款投资于长期项目, 在这里, 银行向公众发行了流动性极高的存款凭证, 保证了公众风险的大幅降低, 同时又保证公众可以享受到长期投资的高收益。相对而言, 金融市场则不具有这种跨部门风险分散的功能, 因为它无法区分市场套利者和有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 因此在市场中, 这两者的风险水平必然相同。银行和金融市场的这种跨部门风险分散功能都通过增加流动性, 减少了居民对货币的流动性需求, 增大对生产部门的投资力度, 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但两者提供的功能仍是有差异的。金融市场与银行在跨部门风险分担中所发挥的作用大小取决于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 也就是居民厌恶风险的程度。当居民较为厌恶风险时即风险厌恶系数大于1时, 银行的优势体现得更为明显。如果居民的相对风险规避系数是有差别的, 有的会大于1, 有的会小于1, 那么对于经济总体而言, 我们无法断言其中一种融资体系必然会优于另一种融资体系, 两种融资体系总可以找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地方。另外, 跨部门风险分散还有一个缺点, 就是它并不能分散市场中的所有风险, 而只能分散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由于是因为经济中的共同因素对所有这两种方法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中发挥的作用有着很大的区别。在金融市场中, 由于不同代的人只能在不同时点中参与金融市场的买卖, 因此它不能提供给不同代的市场参与者买卖金融产品的机会, 从而也就不能发挥跨代风险分散的功能。另外, 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投资者的套利本性必然使得公众在市场情况较好的时候将资产投资于市场, 不断对资产进行再配置, 从而破坏资产积累, 因此第二种方法在金融市场中也将失效。相反, 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的持续经营的特性使得它可以向不同代的人发行存款凭证来换取他们的资产, 这样一来, 银行就可以以它拥有的资产来为不同代人之间进行跨代风险分担创造机会。而且银行本身由于要兑现存款凭证, 进行审慎经营以及出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建立自己声誉的考虑, 都会积累大量的安全资产。因此, 跨代风险分散和资产积累这两种方法在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中都能得到更好的执行。

三、管理监督功能比较

现代公司制度是经营权和管理权相分离, 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 对公司的管理和监督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对银行来说, 它只是监督公司的行为并保证公司按银行的意见来运营。这种单一的意见对于新兴行业是相当危险的, 但是对于本身就有一致意见的传统行业而言就再适合不过了。因为银行监管成本较低, 而在这些行业中单一意见的风险也极小。而市场主导型的管理监督远不如银行方便。

四、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目前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有着自己的特色, 主要依托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 股份制银行, 地方性商业银行及农信社, 等等。国家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监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自主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很多,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盈利模式还是主要靠存贷差及中间业务收入, 表外业务收入少, 创新严重不足。不能兼营证券、保险, 不能运用期权期货等衍生品工具套期保值, 不能实现资产的结构化。因此, 为了有效分散风险, 促进银行业的收入, 我们必须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改革要缓慢进行, 中国的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否则可能会引起金融混乱, 影响国家安全。

摘要:金融体系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此, 通过对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进行比较分析, 就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功能比较,启示

参考文献

[1]俞晓晶.银行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发展中国家金融模式[D].上海社会科学院, 2007.10.

[2]贺晓波.基于功能观的金融体系设计[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9.

主导 篇2

及中国金融系统特点研究

摘要:国际上占主导地位的金融系统有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两种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对两种模式有不同的选择,也表现出各自的优劣。本文对比分析了银行主导与市场主导金融系统的优势、不足,同时根据中国金融市场的特点,探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关键词:金融系统,银行主导,市场主导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与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

金融系统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一国的金融总体主要由金融各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市场及各种信用方式下的融资活动、各种金融活动所形成的金融资产。银行主导型金融系统,如德国和日本,银行在动员储蓄、配置资本、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决策以及在提供风险管理手段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市场主导型金融系统,如英国和美国,资本市场比较发达,企业的长期融资以资本市场为主,银行更专注于提供短期融资和结算服务,在把社会储蓄投向企业、行使公司控制以及减轻风险的管理上,证券市场比银行发挥更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人民一直争论两种模式金融系统的比较优势,本文从融资功能、风险分担功能、管理监督功能、提供信息功能、市场激励功能方面一一比较。这五个功能是金融系统最基础的功能,是影响一个如何选择金融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融资功能

金融市场和银行中介可以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储蓄资源或改进金融资源的配置。银行吸收储蓄的最主要的优势在于,一是银行分散个别投资项目的风险,为储户承担了投资风险,更有效地筛选投资项目;二是聚集分散的社会资源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但是众多中小企业很难在银行借到资金,银行有可能剔除掉了中期收益低而期末收益高的项目。

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相对较高的回报,为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迅速聚集巨额资金,交易费用较小。但是在资本市场上,也只有资历雄厚的公司才能够借到资金。

(二)风险分担功能

银行是经营的特殊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风险的层层把控。银行存款期限短的存款风险小,期限长的存款风险大,同时提供一定回报;银行又可以投资长期项目,把短期风险转化为长期风险。存款保险又为银行的存款分担了挤兑风险。贷款时选择各个行业、地区、企业、个人进行仔细调查,分散投资风险。但是银行面临公众的信用风险,如果公众对银行的资金运转失去信心,产生挤兑就有可能导致银行危机。

而债券市场为投资者提供分散风险的工具,整合风险爱好者和风险规避者流转风险。但是不能分散系统性风险;场外衍生品市场很难监管。评级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会发布虚假的资产评价信息,扩大风险。

(三)管理监督功能

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要贷款公司进行严格监督,公司不能冒太大的风险,按时还款的压力迫使管理者提高公司利润。但是现在越来越多股份制银行和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相互影响,结果导致某些个人既能影响银行,又能影响公司的决策,导致公司利益损失。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市场机制要求公司公开财务报表;市场投资者挖掘公司的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经营不善的公司股价会下跌,债权价格会上升,对公司不利;公司管理者努力经营以免公司的股票被对手收购,“用脚投票”的方式惩戒经营不善的企业,防止资源的浪费。但是公司信息作假可能误导投资者,有时候股价不一定真实反映公司的运营。“用脚投票”的随意性会导致企业管理者被迫放弃长期管理决策,转而只注重眼前和短期利益。

(四)提供信息功能

商业银行为了协调好经验风险性、流动性、营利性,加强公司的监督,加强对贷款项目资金使用的控制,甚至掌握一些内幕信息,通过贷款利率来影响公司的决策。银行持有公司的股份,相当于一个投资组合,也能提供大量的信息。银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在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机制越来越完善。但是利率的市场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出了少数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程度之外,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往往受中央银行的控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永远存在的,如何降低不良贷款和呆账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工作。消除信息不对称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小企业在分享信息时的搭便车现象,会降低企业搜集信息的积极性。

金融市场有健全的信息披露机制,大量为共同基金、保险基金服务的金融专家时刻在关注着市场, 使得市场比银行提供更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司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资源最优达到配置。资产价格波动的过程,也就是相关信息被大家披露的过程。但是市场分为市场弱式有效市场、半强形式有效市场、强式有效市场,我国证券市场仍然处于弱有效市场与半强势有效市场之间,充满了内幕消息和内部操纵现象。美国证券市场则处于半强势有效市场与强势有效市场之间。

(五)市场激励功能

银行的债务投资能够有效抑制公司过度投资,抵御外来收购;债务一般有担保,能够促使经营者努力为企业工作,又尽可能地降低经营者个人的在职消费。但是债务融资有可能使公司缺乏创造性和进取心。

金融市场为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激励机制;股东投票机制、并购接管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都激励管理者努力经营。但是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完全信息有效市场,它并不能完全解决激励机制问题;

二、中国金融系统现状

1.社会融资渠道高度集中于银行体系,在客观上导致了融资结构单一,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承载量,削弱了金融体系的弹性。至2012年底信贷资金总额102406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629910亿元,占61.51%。有价证券和股票投资133314亿元,仅占13.02%。

2.金融体系资源配置效率依然低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长期严重失调,导致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加剧了金融体系风险的积聚。

3.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建立。农村信贷市场拓展的深度、广度需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村保险严重缺失,农村经济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仍需改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三、个人建议

1.扎实稳步推进市场化。积极构建银行与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金融体系结构,形成开放大国金融体系的现代框架。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实银行型与市场型的界限已经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德国的股票、债券市场同样富有层次,高度发达。美国的银行在投融资上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其他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两者共性还是多于差异的。对信息披露的公开性、真实性要求,金融工具等都基本相似。都是保证信息的准确真实的情况下,提供充足的产品供投资者自主选择。

2.推进国际化。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审慎的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

3.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改革。加快建立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利用非正规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立法,规范农村金融健康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 篇3

经济学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可以借用太阳的可见光谱来描述,其左端是凯恩斯理论,它主张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通过财政赤字刺激有效需求; 其右端是奥地利学派,它不赞同政府的所谓逆周波干预和在有外部性的领域中替代市场,并质疑政府中性的假设;中间是新古典,主张有限、有效的政府。这些学派理论在现实中表现为不同取向的政府经济政策。

为什么借用光谱描述呢?白色太阳光由不同波长的七色光构成,学派和政策选择的光谱反映了认识和实践上的差异,也体现出多元基础上的共性,即对一些基础性问题的共享,它们间的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关系丰富了经济学体系,也为不同经济状态下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而光谱之外的学说和政策主张,则是对市场学说和体制的否定和替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简单表述为中国经济体制从光谱外进入光谱内的进程。进入光谱,在理念和制度上融入现代市场体制并不意味着失去自己的特色,相反,它会使光谱更加绚丽多彩。

那么,不同学派和政策共享的基本认识是什么呢?以一个宽的尺度,可以简要概括为:

a. 市场价格引导资源配置,使供求在波动中不断向均衡点收敛。

b. 企业家是创新的主体,其功能在于创造性破坏市场的均衡(熊彼特),从而创造财富,推动经济发展。

c. 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是维护,即制度供给,包括依法保护契约、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从而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激励创新和生产性努力;二是服务,即提供公共产品和实施二次分配,包括社保、医保、教育、卫生、环境、治安、贫困救济、灾害防护等;三是调节,即运用货币、财政工具实施逆周波政策,熨平经济周波;四是替代,即在存在外部性市场失灵的领域由公共部门运作。需要说明的是,奥地利学派对其中的调节、替代两个功能不完全赞同。

d. 凯恩斯的需求理论是应对经济衰退的短期模型,经济的长期增长是由供给端的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即索罗剩余(Solow residual)决定的。

e.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无论是逆周波政策还是对市场失灵的替代都不可或缺,但应慎用这只看得见的手,过度干预和替代会破坏市场机制的功能,产生人为周波和政府失灵。

f. 政府税收和财政预算要在效率与公平、自由与福利中把握均衡,并通过民主法治制度予以约束。

对于处于向市场体制转型进程中的中国,这个问题具有与现代市场体制国家不同的场景,包括初始条件、约束条件及路径依赖。

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启动的市场体制导向的改革开放是人类现代史上伟大的社会变革,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30多年后的今天,体制改革在取得成效和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遇到了体制性障碍。正如十八届三中全会所指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这个重点的核心。

中国改革开放后至上世纪末约20年的经济增长,得益于放松管制、引入市场机制,释放出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效应,即人口红利和城镇化。进入本世纪后,已失去合理性的政府主导模式不仅未能脱嵌,反而得以自我强化(self reinforcement),这种模式以价格管制(要素、能源和资本)、行业垄断(能源、金融、电信等)、行政审批(公司注册、交易和金融产品)、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和投资财政为特征,其后果表现为:扭曲资源配置、削弱自由竞争、抑制交易和创新、造成寻租和贪污、公共产品(包括有形和制度)短缺、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环境恶化等。

以上表明,进入本世纪后,中国改革的进程从外表看是快或慢、推进或滞后的问题,而实质上是在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约束下,在告别了计划体制步入市场体制的进程中偏离了目标,形成了非计划非市场的政府主导经济体制,诺斯(Douglass C. North)将这种现象称为锁定状态(lock in),在这种状态下经济持续增长受到制约,财富分配有利于少数特权阶层而不能带来普遍的收益递增。走出锁定状态,重启改革议程才是当下中国改革的主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重拾市场导向的改革之路,对政府和市场的功能做了明确定位,针对经济、社会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改革目标和方案。如果说30多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开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里程碑,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则标志着中国的第二次转型,即从政府主导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体制。

与第一次转型相比较,第二次转型更为艰巨。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转型的发生基于社会共识,这个共识分两个阶段,一是什么是错误的,应该抛弃;二是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努力争取。第一次转型尽管有传统意识形态姓资姓社的束缚,但全社会形成了抛弃计划体制的共识,同时以边际改革(marginal reform)的方式寻求第二阶段的共识;而当下社会对计划体制和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期的成就、问题及原因存在不同,甚至对立的观点,第一阶段形成的共识已经破裂,从而也失去了构建第二阶段共识的基础。

第二,第二次转型要克服政府主导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权贵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

第三,与过去的30多年相比,原有的经济增长动力,包括外部需求、人口红利、城镇化已耗尽或减弱,同时环境透支、社会公平公正缺失、公共产品欠账等为这次转型设置了集经济、社会和环境一体的、更具挑战性的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了中国未来的蓝图,改革是亿万人的实践。我们相信,坚持解放思想、重新凝聚社会共识,就可以激发改革的活力,创造改革的红利,将蓝图变为现实。

作者为招商局集团、招商银行前董事长,本文根据作者在“《财经》年会2016:预测与战略”的发言整理

主导 篇4

关键词:经济模式,经济转型,政府主导,市场主导

一、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

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问题也正日益突出。中国以强势政府“驾驭”市场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曾经促成了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依靠投资和规模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维持这种增长需要越来越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持续膨胀和由此而生成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众多弊端。在当前美元贬值、国际流动性过剩造成资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推动中长期通胀的压力不断增大, 使治理通胀难度有增无减, 也使经济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扭曲投资和消费关系、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导致消费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 为保证投资收益或回报,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抑制劳动或其他方面的收益或回报, 而抑制工资、低息信贷的大规模扩张和被压低的利率、汇率又将导致收入 (财富) 从家庭流向企业, 从消费领域转向投资领域, 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根据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的研究, 近30年来中国人消费绝对水平的提高速度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 但因为投资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消费在GDP中的相对的份额却不断下降。目前, 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已经大大偏离正常状态, 投资远远超过消费增长又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中国“资本产出增长比率”即新增一个单位的GDP所需的资本从20世纪90年代的3.7∶1升高至如今的4.25∶1的事实, 正是中国回报率不断降低的最好说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使宏观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压力增大, 而且使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难以发挥作用。

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还使政府与银行和股市关系密切, 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政府安排的贷款呆坏账率高, 尤其是新一轮投资过热, 可能积累较多潜在的金融风险;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建设, 往往带有预算软约束和资源软约束的性质。伴随着土地的低价转让和资源低价格, 从而使资源浪费严重, 最后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按常理说, 政府主导经济模式有利于宏观调控, 保证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 也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科学规划、布局和经济转型, 但这只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的。在当前各省地方政府主导且存在GDP政绩激烈竞争情况下, 各地方经济布局却是各自为政, 追求局部利益而不太关注全局利益。出于政绩竞争的考虑, 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往往重短期、轻长期可持续性, 重总量、轻效益、轻民生, 为了GDP可以忽略甚至牺牲掉劳动者的权益。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热衷于追求短平快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式的增长, 过于注重资本密集型重化工、制造业等工业大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 而这些项目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但对政绩见效慢的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及就业容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没有重视而任其长期落后, 结果是就业上不去, 消费需求上不去, 产能过剩无法解决。效益上不去, 发展必然就不可持续。

为配合经济转型, 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GDP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但全国31个省市区提出的“十二五”增长预期目标却高出国家规划目标的50%。在地方政府为GDP政绩竞争激发的投资冲动下, 投资长期膨胀, 经济规模盲目扩张, 经济结构总体失调问题有增无减。投资造成的经济过热推动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 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 也使治理通胀难度不断加大。从抗通胀的角度来看, 需要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而这需要将宏观经济政策, 如改变当前主要对投资者有利的负利率、税收等从以保护和促进投资为主调整为以保护和促进消费为主。这又因为会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影响GDP政绩而遭到激烈的抵制。例如, 近年来, 中央为抗通胀推出的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举措, 都因为地方政府的抵制而收效甚微 (因为地价房价快速上涨是地方政府实现GDP政绩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当前以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 由于政绩竞争的驱使, 事实上处于相互自由竞争的状态。尽管各个局部都在追求GDP增长最大化, 却并不热心全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协调化及发展质量和效益最优化。于是发展进程中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就不可避免, 使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客观上成为了当前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

二、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市场主导

中国经济模式的正确取向是什么?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 “以国有经济主导经济、强势政府‘驾驭’市场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 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政策。这不但创造了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屹立不倒, 为发达国家所争羡, 可以充当世界的楷模。”[1]其二, 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对创业精神的解放, 而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要素资源实现的增长, 迟早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原因在于: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近年来, 这种增长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愈演愈烈……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2]笔者更加认同第二种观点:只有全面正确认识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各自的利弊所在, 才能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首先, 国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主导力量的地位不容置疑,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次, 集体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中国的重要力量也不容忽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的长处, 在于政府资金资源人才动员力强, 容易上规模, 在短缺经济情况下, 易产生规模优势, 这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布局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 在温饱及经济总量问题已经初步解决, 且国内外经济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 国际流动性过剩和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压力大增, 国内房地产泡沫和工资物价轮番上涨情况下。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没有意义且不可持续。继续坚持这种模式只会给经济带来更多的问题, 给经济转型造成更大的障碍。

中国经济模式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并与自身具体国情相适应。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中的关键是政府正确行使其在经济工作中的角色或职能, 并正确协调好国有制与集体制、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做到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以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健康高效的发展。

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效率问题, 而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出发, 经济模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就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当然, 笔者并不主张实施纯粹自由竞争的市场主导经济模式, 因为纯粹的市场主导尽管能够带来发展效率, 也会带来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一系列新问题, 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冲突。笔者主张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主导或政府指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 即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长处。政府不再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 而是作为监管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主要履行政策制定、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职能, 而让企业和个人作为市场的主体, 在允许其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中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这样, 政府主要维护公平, 市场重点创造效率, 既能体现发展效率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既有利于国有制经济发挥作用又能够促进民营制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就有了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政府从经济建设的主攻手角色转换为监管指导者角色的时候, 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投资规模扩张的数量式低效率增长方式, 也将消除由此带来的结构失调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及通胀居高不下的种种弊端, 于是经济转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目标当前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和障碍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 因此, 改革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就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应当改革为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放弃政府主导的意义, 首先在于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和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 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于是,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转变, 就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两个主导 角度有别 篇5

高一经济常识在讲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时,说“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在讲产业和劳动者时,又说“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善于联想的同学会问:国民经济怎么有两个主导?其实这两个“主导”是从不同角度讲的,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

1.二者分析的角度和参照系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讲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又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

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所有这些类型的`经济成分中,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从产业结构角度讲的,相对于农业和第三产业而言,工业是

国民经济的主导。

2.主导作用的具体内容不同。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主导”是指起导向作用,指它掌握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 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因此,讲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侧重于生产关系方面。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在它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和推动力。可见,它侧重于生产力方面。

联系:

1.在现代化建设中二者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决定着我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现代化。

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发挥出来,因此,工业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有助于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发挥。工业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表现出来的,因此国有经济

谁主导移动支付 篇6

2006年12月,距离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颁布的最新时间表版本已过去近3个月,但这一从2006年3月开始就持续延迟出台的政策至今还未有确切消息。

过去近1年时间,这一旨在针对非金融机构性质的支付服务商从事支付结算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法规,一直牵动着来自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几大领域部分人士的神经。由于同时还关系到支付清算业务运营牌照的问题,政策的多次延迟出台总是引得不少从业人士浮想联翩。

但或许巧合的是,从2006年6月中国移动与诺基亚、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等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手机无线短距离通讯)支付商用试验开始,这家移动运营商正在将类似的试验不断复制,并一改过去在小额支付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大范围的进行支付清算运营模式的试验。

以NFC为代表的非接触式支付应用在商业上最大的亮点在于“将手机银行卡化”,具有银行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在支付结算上与包括借记卡和信用卡在内的银行卡并无两样,这也意味着,一旦市场开始成熟,介入进来的中国移动将凭借其庞大的客户资源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卡发行机构,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支付清算组织之一。而这无疑是让正在向零售银行业务集体转型的国内商业银行们最为恐慌的。

中国移动将这项横跨电信和金融两大产业的业务视为下一个“杀手级”应用的增值业务,如果按照现有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意见征询稿,中国移动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取得支付清算组织牌照并不难。但问题在于,现在无论对于运营商自己还是商业银行来说,都存在着对移动支付身份界定的难题,到底属于电信业务还是金融范畴?尽管表面上的表述相差不多,但在实质上却是一个“罗生门”似的解答。

目前看来,从技术实现和运营资质上来说,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已经具备这一条件,但要真正达到这一假定目标,显然还存在着太多不可知因素。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风险的市场,从用户使用习惯到庞大的受理市场开发等环节,都需要包括移动运营商、商业银行、服务提供商、手机及芯片厂商等在内的移动支付价值链各方的通力合作。

而对眼下而言,这种跨产业的新生业务看起来更像是正在嫁接的过程中,在这背后,一场多方多层次的对产业主导权的争夺战正在电信和金融两大阵营中展开。

这一场博弈也许无关商业道德,但却关乎移动支付的未来。

运营商提速

2005年初,受韩国DANAL公司之邀,中国移动公司组团前往韩国访问。DANAL是韩国最大的移动支付提供商和移动内容提供商,为SK电信、KTF、LG电信等运营商提供移动支付服务,被视为目前全球范围内移动支付运营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尤其是在非接触式支付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

在此之前,尽管中国移动早在2002年就已经开通了“手机钱包”业务,但这种被称为远程支付的方式存在着操作复杂和支付安全系数较低等几道硬伤,业务范围也多局限在“非实物交易支付”,这类业务无论从交易笔数还是业务总量上来说,都难以形成气候。

而非接触式支付尤其是NFC技术的应用使得手机不再是传统的通讯工具,同时还是具有银行卡功能的手机智能终端,使得大量的面对面支付结算能够通过手机完成,这种技术上的突破推动了市场潜力的释放。

其中,日本的移动支付产业在其国内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与电子产品巨头索尼引领下,已经进入“坐地收钱”的阶段。NTT DoCoMo直接推动了移动信用卡支付在日本的风行,而从2004年开始推进基于Felica技术的“钱包手机”,至今合作伙伴已经包括日本第二大发卡机构三井住友、东日本铁路公司等。这意味着NTT DoCoMo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在韩国,“无线结算服务”也已经成为SK电信、KTF以及LG电信这3家最大的移动运营商的重要业务之一,越来越多的韩国手机用户申请具有信用卡功能的手机智能卡,“将手机当作信用卡”在韩国也成为一种常态。

市场咨询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称,在未来5年,手机支付替代现金或者信用卡/借记卡支付手段的速度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将有360亿美元的交易通过移动非接触式方式进行支付。

而对于国内的运营商来说,一个契机正好出现。据联动优势总经理张斌透露,为了体现科技奥运的精神,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在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非接触式支付。执行这一具体任务交给了中国移动,而联动优势正好是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合资公司,是中国移动“手机钱包”业务的实质运营方,也是国内主要的移动支付运营商之一。

正因如此,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业务上开始提速。2006年6月,中国移动与诺基亚、易通卡公司和飞利浦等公司共同在厦门启动中国首个NFC支付商用试验,据中国移动内部人士透露,在中国移动的计划中,这种集中运营商、设备供应商和芯片制造商等各方资源于一体的试验模式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将大规模推广。而到2006年11月,GSM协会宣称,已经有14家GSM运营商加入了NFC项目,中国移动是其中在中国市场的主要角色。

至此,在经历了将近1年的预热之后,NFC这一旨在利用手机等移动通讯终端完成非接触支付结算等功能的技术终于可以在全球电信运营商阵营中登堂入室。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来自电信领域的试水之外,中国银联旗下的银联商务公司也开始成为NFC的一大主导力量。2006年8月,同样是有诺基亚的参与,银联商务公司宣布与诺基亚在上海启动新的NFC测试,这是继厦门之后国内第二个NFC试点项目,也是全球范围首次进行NFC空中下载试验。

银行戒备

但在这一场热闹中,本应作为支付结算主体的商业银行群体至少在表面上出人意料的选择了作壁上观。

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推进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相对互联网和电话支付,工商银行对移动支付的精力投入要小一些,“但一直在关注”,据这位人士介绍,目前工行的现有客户中有200多万注册了移动支付功能,但“汇款、转账居多,实质的支付份额还比较小”。对于移动支付未来几年的发展,这位人士说他个人报谨慎看好的态度。

交通银行电子银行部市场推广高级经理王兵则坦言,移动运营商从事支付结算业务从国内现有的金融政策来说已经有“踩线”嫌疑,而一旦非接触式支付在市场中成熟应用起来,他也承认,运营商在发卡上将给银行带来一定压力,但他同时认为,“做支付结算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商业银行有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在作支撑”。

而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目前正处于国内多数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阶段,对业务层面的可能变化可能很多银行人士并未意识到。北京一家移动支付公司总裁称,如果日韩模式复制到中国市场,则意味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这样的电信运营商将有可能成为国内最大的两家银行卡发行机构,而且,“手机成为信用卡显然在市场上会更受欢迎,而这是商业银行难以与运营商抗衡的地方。” 他认为,这对于正日渐以信用卡为代表的个人零售银行业务作为战略性考虑的商业银行来说,无疑会带来一场巨大冲击。

主导 篇7

然而在我们观摩各种“少教多学, 以学定教”课改模式的过程中, 感觉有些课堂的“先学后教”已经矫枉过正了——他们在课堂上强调“学生为主体”, 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 不少时候, 教师实际上已经沦落为课堂上的“报幕员”、“传声筒”, “学”与“教”关系的新型错位, 使教师陷于尴尬的境地.

事实上, 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 而且应该发挥得更加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更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步骤、有艺术地激励、引导、调控;更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出发, 准确把握导学的时机,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引导的时机.

一、兴趣缺乏时适时引导

裴光亚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第一要务, 就是要刺激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带着需要、带着热情去学习.

案例1 笔者在新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6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是这样引入新课的.

教师:你会下五子棋吗?如图1, 老师执白棋, 为了不让老师在短时间内获胜, 你认为黑棋应下在哪里?请一学生上台用手指指出下棋位置.

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伸长了手:这里, 这里……那里, 那里……

教师:不用手指, 你能把位置准确告诉大家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

短短数语, 学生探求的欲望油然而生, 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 学习兴趣顿时高涨,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设疑、制悬, 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或认知冲突, 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

二、理解失误时适时引导

数学学习中, 学生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这时学生已经陷入“我已误入歧途中”的状态, 教师就应适时引导, 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指导学生重新探索, 分析错误的原因, 最终找到正确的理解.

案例2 有一位教师讲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5.3.3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时, 有一道例题:如图2, 足球由黑色正五边形和白色正六边形组合而成, 已知它们共有32块, 问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分别各有多少块?

设正五边形有x块, 则正六边形有 (32-x) 块列出一个方程:x+32-x=32.消去x, 得到恒等式32=32.此时大部分学生思绪游离, 课堂陷入僵局.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事实上, 这里“它们共有32块”这个等量关系已经用过了, 不能再用, 分析错误的原因, 列方程要寻找另外一个等量关系.教师从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公共边条数的角度引导学生寻找等量关系, 指导学生重新探索, 得到方程:5x=3 (32-x) .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 学生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更为重要的是, 探究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三、困惑不解时适度引导

思维障碍即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模糊, 就像学生的思维处在十字路口或感到前方迷雾蒙蒙无法选择.因此,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时, 教师的“导”必然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可使学生冲破混沌状态, 茅塞顿开, 思维顺畅.

案例3 有一位教师讲授浙教版八年级上册“1.3.2平行线的性质”习题课时, 有一道习题:如图3, AB∥CD, ∠B=30°, ∠D=65°, 求∠BED的度数.

学生在探求解法时遇到的思维障碍是:什么时候添辅助线?为什么要添?怎么添?添辅助线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 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此时教师应给予适时的引导, 在图形上适当添置一条线, 使图形满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让学生添第三条直线, 这样通过学生独立思考, 完全可以画出如图4中的几种图形, 再通过课堂交流, 问题的解决便水到渠成.

此时教师的引导, 犹如雪中送炭, 学生很快便从困境中走出来, 学生对平行线性质就有了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 同时逐步领悟为什么要添辅助线, 怎样添辅助线.而作为教师的“导”, 不是简单地把方法展示给学生, 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

四、思维偏离时及时引导

探究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有很多未知的、难以预料的生长点.由于学生的年龄与认识水平的局限, 在探究的过程中, 往往会发生思维的偏离,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 适时纠偏, 为学生的继续探究指明方向.

案例4 “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教学, 由于学生刚学过一次函数的图象, 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受知识的负迁移影响, 当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图象时, 就有多种错误出现.

生1:如图5, 取两点 (2, 1) (-2, -1) 连结成一条直线得到.

此解法立即被其他学生以x≠0的理由推翻.

生2:如图6.

此画法马上也被其他同学否定, 理由是当时, , 点在折线的下方不在该图象上.

生3:如图7, 图象无法画, 理由是:当x>0时, y>0, 点在第一象限;当x<0时, y<0, 点在第三象限, 第一象限的点和第三象限的点连结必然要经过y轴, 而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 没有意义!

此时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大家之所以没有正确得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是因为没有弄清怎样作出一个函数的图象.请大家回忆一下,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怎样得出来的?寥寥数语, 学生恍然大悟.

生4:列表、描点、连线.

教师随后借助几何画板软件画与y=2x的两种函数的图象, 得出结论:画y=2x的图象只取两个点, 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它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没有必要再画很多点.所以要吸取教训:探究一个函数的图象, 在不知道它的图象形状时, 应该采取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来进行接着再让学生合作完成的图象, 带着探索的兴趣开始活动, 学生合作得很认真, 也很有效.

五、课堂失序时及时引导

审视课改之后的数学课堂, 虽然学生有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 个性得以张扬, 课堂充满活力.然而, 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你未唱罢我登场”的局面, 学生各做各的, 各说各的, 课堂秩序混乱, 此时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师, 就应该及时给予引导, 就应该成为“风筝线”, 虽然“漫天飞”, 却自有“一线牵”.

案例5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3.2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教学是一节活动课, 各小组将正方体进行剪、折、拼等一系列活动后, 发现展开图的种类很多, 学生对自己的“杰作”非常满意, 课堂上议论纷纷, 异常热闹, 学生是你说我说大家说, 各说各的, 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教师不住地点头, 表扬, 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课堂似乎有些失控了.大半节课下来, 学生思维还是停留在自己的原点.如果教师这时候及时给予引导:这眼花缭乱的各种展开图有没有规律?能不能对同学发现的展开图进行归归类?就能把课堂从无序的“畅所欲言”转入理性的数学思考, 得到如图8各种类型有序地排列在一起,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进而才有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高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思想, 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及时激励、引导、调控, “冷场就及时添把火, 火爆就及时降点温”, 适时地发挥主导作用.

主导 篇8

内部审计根据审计目标的不同可概括分为两种类型——“监督主导型”和“服务主导型”。“监督主导型”注重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服务主导型”侧重对评价和咨询等内部服务职能的发挥。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尚属于“监督主导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正在逐步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一、“监督主导型”的缺陷促使审计模式尽快转变

“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范围窄小, 审计机构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肤浅, 审计方法陈旧, 且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不能满足企业经营战略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这些缺陷不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

(一) “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 其职能作用还需拓宽

“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过分强调监督, 基本以查错防弊为主, 把主要精力放在审计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和财产的安全与完整等方面, 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发展战略很少得到关注, 也没有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等做出评价和提出建议, 更未对一些重要的深层次的问题如企业文化、社会环境、监督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审计范围过于窄小, 未能发挥内部审计帮助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

(二) 对内部审计职能认识肤浅, 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很难发挥作用

我国很多企业因长期履行“监督主导型”审计职能, 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比较肤浅。他们普遍认为, 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控制方面能发挥作用, 在咨询和服务方面没有什么作为, 以监督者自居的理念一直指引着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审计人员抱着对被审计单位不信任的态度, 往往以监督者的身份开展审计工作, 而被审计单位认为他们是挑毛病者、是企业内部的经济警察。因此, 审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常常形成一种对立的局面, 最终使内部审计陷入一种“想监督而监督不力, 欲服务却服务不到位”的尴尬境地。这样内部审计就很难融于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中, 内部审计咨询服务的作用难以发挥。

(三) 企业内部审计方法陈旧、手段落后, 使咨询服务作用的发挥受到局限

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来看, 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只具备会计、财务等单一的教育背景, 综合素质达不到内部审计的要求, 企业按“监督主导型”进行的内部审计工作, 审计技术没能突破传统的方式, 审计方法仍处于以账户基础审计和手工审计为主的传统阶段, 工作方法与审计手段陈旧, 往往仅凭审计人员个人经验和职业判断开展审计, 较少运用统计抽样、计算机软件等现代审计手段, 且大都是以事后审计、静态审计为主, 很少开展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 审计风险无法识别, 内部控制作用发挥不足, 复杂的经济事项难以准确评价, 使内部审计咨询服务职能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四) “监督主导型”审计的职能不能满足现代企业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要求内部审计部门突破传统的审计模式, 承担更加广泛的职能。由于企业审计机构长期在“监督主导型”下工作, 没有认识到评价、分析、建立内部控制系统、识别和防范风险等咨询服务应该是内部审计自身的职能, 因此没对此提出工作要求, 也没注意引进这方面的人才, 更没有组织和加强内部审计咨询服务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 内部审计工作没有与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 不能在风险管理和为企业增加价值方面发挥作用, 如果再不拓宽内部审计的职能, 再不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内部审计将会更加辜负现代企业对其的期望。

1999年6月,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 旨在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 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较1947年第一次发布的内审定义, IIA在内部审计的定义中新增了评价、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等咨询服务功能, 使咨询服务成为内部审计的主导。

综上, 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既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内部审计克服过去“监督主导型”审计的缺陷, 帮助企业增加价值, 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势在必行。

二、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措施

内部审计机构应站在管理层的高度, 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 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拓宽服务领域, 创新审计技术, 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以满足现代企业对其的要求, 加快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一) 保障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置身于被审计活动之外, 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 自主地、不受约束地履行审计职责。具体表现为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用法律规范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使其纳入法制化轨道。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实事求是、公正客观的职业道德操守。只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得到保障, 内部审计才能从全局出发,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客观地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和遵循情况, 更及时、客观地向管理部门提出堵塞漏洞、健全内部控制系统、防范风险等建议意见。审计报告直接上报董事会, 其建议更易引起经理层和董事会的重视。所以, 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有利于内部审计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二) 统一认识, 更新内部审计的理念

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强调了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 明确了内部审计要把着力点放在风险管理、控制、评价和治理上。要深刻理解内部审计定义的内涵, 在“监督主导型”审计转变为“服务主导型”审计的过程中, 拓展思维, 统一认识, 更新内部审计理念。

内部审计应以发现问题和咨询服务为审计理念, 从“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

内部审计要以被审计单位参与到内部审计中来为审计理念, 被审计单位从“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

内部审计要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审计理念, 使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达到一致。

内部审计要以改善风险管理为审计理念, 从“过程控制型”向“风险管理型”转变, 帮助企业有效识别和化解风险, 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内部审计应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为审计理念, 改进传统的审计技术与方法, 使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得到提高。

(三) 拓宽内部审计服务领域

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这是所有公司股东、债权人和利益相关者的根本利益所在。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内部审计的目标。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企业迫切需要内部审计扩大服务领域。

1. 促使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并实施的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监督的制约机制, 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内部审计不仅要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是否严密, 是否认真执行, 还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测试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充分性、遵循性和有效性, 为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2. 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项识别风险并设计防范风险措施的管理活动, 其核心是将没有预计到的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内部审计要及时确认经营风险并测试这些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 要尽最大努力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和防范风险, 内部审计机构要协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流程, 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指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建议。

3. 做好评价工作

评价是内部审计“服务主导型”的职能之一。内部审计通过评价企业的决策、目标和计划是否先进可行,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水平高低及影响因素, 评价经营管理者是否有效地管理企业, 评价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 评价企业是否存在风险等咨询服务, 可协助企业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活动。如果单一致力于实施内部监督, 忽视审计的评价职能, 就不能帮助企业从更广泛、更重要的方面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实现预期目标。

4. 开展企业经营审计和专项审计

“服务主导型”审计要把审计范围进一步扩展, 要开展经营审计, 即对采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应收账款等进行审计。也要对具体特定项目进行专项审计, 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统、投资新的项目等。在经营审计和专项审计中, 既要评价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梳理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更加优化配置, 又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合理性、效益性进行评价, 使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

(四) 坚持以咨询服务为主导, 努力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转变为“服务主导型”, 就是要以服务为主导, 做好评价、分析等服务工作。内部审计在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管理当局提供咨询服务, 能够取得好的审计效果。但内部审计以服务为主导, 并不是不重视审计监督, 因为审计监督是企业的防御系统, 它既是有效堵塞经营管理中的漏洞, 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的管理活动, 又是咨询服务的基础和发挥咨询服务职能作用的前提。所以, 在以咨询服务为主导进行审计工作时, 决不可偏废审计监督工作。

(五) 做好沟通工作, 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内部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因此, 审计机构要加强与被审计单位沟通, 改善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 共同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审计方案, 共同分析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共同探讨改进经营管理的方法。这样可以使审计和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和谐, 使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审计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一种威胁, 共同做好审计服务工作, 拥有更多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

(六) 逐渐采用“云审计”等审计新技术

内部审计要做好评价、风险管理等咨询服务工作, 就要从传统的审计方法中走出来, 采用新的审计技术进行审计工作。比如“云审计”就是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比较好的一种审计技术。

“云审计”是一个审计平台, 它能够实现各类审计信息的数字化, 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使审计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

首先, 审计人员可大量减少采集各种数据的时间, 将工作重点放在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其次, 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平台, 可以随时查阅收集到的各项数据和编制的工作底稿, 及时分享审计信息, 提高审计效率。再次, 审计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审计任务进展情况, 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审计方案进行调整。第四, 审计管理者能及时、完整地了解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 有效的进行指挥,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七)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

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战略发展和运营管理及企业文化等领域的拓展, 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应具备审计、财务、会计、金融、税收、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综合分析、专业判断及沟通能力。因此, 内部审计人员应采取业余自学、专业培训和案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知识更新。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考评体系, 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定期考核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工作成效, 促使内部审计人员提高综合业务素质, 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更好发挥。

参考文献

[1]衣然.价值增值审计——开拓内审新纪元[J].商业文化 (上半月) , 2011, 08.

[2]周继东.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1, 26.

[3]沈维成.论内部审计与企业价值[J].中国内部审计, 2011, 08.

主导主体主动 篇9

一、一个载体

新的教学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学生先学老师后教.导学案通过设计:(一)知识链接、提出问题、唤醒思维;(二)自主乐学、探究新知、启动思维;(三)典例分析、规范新知、激活思维;(四 )总结规律、内化新知、深化思维 ;(五 )创学应用、巩固训练、夯实思维;(六)活学检测、目标达成、优合思维;(七)探索发现、拓展提升、扩展思维。重在引领自学,导学案保证在前一天学生拿到手,独学———看书自学实现目标:提前预习———整体感知知识体系、尝试解决问题、发现障碍问题;群学———合作交流分组展示;研学———师生配合精讲点播;乐学———分层设计当堂达标.

二、两个地位

在课改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中落实“双基”的主导作用.

1.主导

(1)问题优质、启发得当 :教师只有把概念、法则和公式等知识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彻底了解,才能把教师的“知”转化为学生的“知”.案例:在人教版《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教学时,我提前一天安排每个学习小组做一个圆锥模型,上课时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求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你是如何制作圆锥模型的? 如何运用已学知识探究出圆锥的侧面积? ”有一名同学高兴地喊道:“老师我知道了,其实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剪开的扇形面积, 即.”“用字母表示可以吗? ”“沿圆锥的一条母线剪开,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根据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得到”“能解释一下n、r各代表什么吗? ”“n指扇形圆心角的度数的倍数,r是圆锥的母线长.”“我的方法和他的一样 ,但得到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 ,R是扇形的半径.”“我的方法也一样 ,但得出的其中r是圆锥的底面半径 ,l是圆锥的母线长.”学生通过探究透彻理解了圆锥侧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今后有关计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情景导入、目标定向 :从“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等方面入手,以故事、游戏、问题、悬念、图像、开门见山等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欲望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第》的第一节有序数对,我先让学生介绍了自己的家庭住址,以及自己在班级中的座位,北京的位置……尤其是在确定北京的位置时,同学们既想到了用经纬度,又想到了用方位角和距离,充分体会到使用至少两个有序数据可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实践表明,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好奇心,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

(3)答疑解难、精讲点拨 :教师对于全班存在的普遍问题、典型问题进行精讲点拨.讲难点、联系、规律、方法;要求引导学生对典型问题展开讨论,进行适时点拨.教师的精讲点拨要切中有害;要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导下的学习更有效;课堂上,让学生的耳、眼、手、脑不停地运动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4)指导方法、转变角色 :教师要从以前的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和规律.教师不是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不仅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方法.

2.主 体

(1)课堂效益公式 :1×? =效益“1”即教师 , 并假定为“恒数”,那么学生即为“? ”,学生投入多少状态的“? ”,即收获正倍或负倍的效益.假定“? ”是0,那么1×0=0,这样的课堂叫“零效益课堂”;假如“? ”是2,则1×2=2,这样的课堂叫“正效益课堂”假如“? ”是–1,则1×(–1)=–1,这样的课堂叫“负效益课堂”因此,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才能好起来.

(2)教师把思考还给学生 :给学生足够时间和空间 ,学生充分思考,训练思维.特别是几何的推理证明,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解题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展示的课 :展示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金钥匙”.好奇心、展示欲是孩子的两大天性.展示即暴露,展示即发表.处理好展示过程中讲与思的关系,讲的学生要讲明白,听的学生要进行思考;我不仅把问题分层,而且将展示的同学也分为基础组和提高组. 上课前由课代表合理分配任务,课上准备展示,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可以更好地使学生参与学习,便于老师关注每一名学生.

三、学习中的主动参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教学的作用———交付,没有教师的少,怎有学生的多.”俗话说:“听到的容易忘;看到的记得牢;亲力亲为亲自做过并且讲给别人听最好.”

1.营造宽松氛围 ,激活参与意识 .宽松、和谐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是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微笑、幽默、表扬、鼓励、保护使学生将学习的能量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愉快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2.小组合作讨论 , 充分调动参与过程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投入的程度要比听教师讲课的投入的程度高得多. 习题课学生喜欢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不愿意听老师干巴巴地讲解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活动,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自觉程度.

3.利用动机迁移 , 产生学习需要 .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上.如:期中考试过后我们举行了九年级男生篮球赛,过半个月后将迎来一次月考,面对着学生喜爱的篮球赛我一方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另一方面,利用我班学生篮球打得好、实力强的特点在班会上把打篮球的拼搏、合作、不怕累不怕苦的精神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中.

把握现在,主导未来 篇10

经过近40年的发展, 中国的建筑装饰设计行业日渐成熟, 现在已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 而且, 从对世界角度来说,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建筑装饰设计产业第一大国。面对这样的发展速度, 中国建筑装饰设计行业的从业人员, 不论是行业领导者, 还是设计师, 还是材料生产商, 供应商, 都紧跟脚步:作为行业领导, 他们不断更新更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更与世界同步的法律法规:从设计师的角度来说, 大家纷纷走出国门, 学习国际先进的设计经验, 同时更注重本身创新能力的培养, 更深层次地挖掘中国本土文化, 更多地关注人, 更注重思想的转变, 更多的关注环保节能;从材料商的方面来讲, 推陈出新, 成为行业永不断的主题, 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 产品也越来越人性化, 越来越环保……

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思想也在不断的进步, 但是建筑装饰行业的未来依然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做更多, 我们建筑装饰设计行业需要打造更美好的未来生活:未来的城市, 需要更多的花园;未来的建筑装饰、设计、材料要更加的环保, 更加绿色, 更加人性化;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先进的科技武装自己;未来我们需要更节省资源、更加无害的材料装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未来是一个文化融合的社会, 我们希望我们的建筑在保有地域文化的同时, 要与世界同步, 要以世界为家;未来, 我们的建筑装饰、设计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要在庇护人类、保护隐私的同时, 促进人与人的亲和;未来, 应该是人、建筑、装饰和谐相处的, 人类与自然不存在冲突;未来, 我们后代的未来也将是我们绝对要关注的未来空间……

未来的定义很广阔, 所包含的内容也极其的丰富, 作为建筑装饰设计行业, 我们如何对未来进行解释, 如何在现有的成就、思想、技术前提下, 打造更美好的未来。本次《中国建筑装饰装修》特别专题栏目, 对当下建筑师、室内设计对未来的规划进行了一次深度的探讨, 发掘他们在当下, 如何打造未来空间, 未来生活。其中, 所涉及的作品范围, 包括了未来城市, 材料、绿色环保技术的应用、人与人的关系及未来一代的空间等等, 让我们以实际应用案例为基础, 把握现在, 主导未来。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主导】相关文章:

主导作用04-14

专业主导05-19

主导能源05-22

政府主导05-24

学院主导模式04-30

教学主导作用05-03

政府主导行为05-10

规划主导开发05-19

主导产业选择06-07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05-08

上一篇:微文化下一篇:老师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