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2023-02-07

长期以来,历史课教学几乎都是将现成的结果“喂”给学生,不要求学生知道结果是如何得来,不需要学生去思考结论正确与否,或者是否存在其它结论和观点,学生学习所掌握的全部是标准答案。历史教学不仅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忽视了探究精神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长期的被动接受,学生失去了问题能力和鉴别能力,历史课也显得枯燥、单调,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主动性和能动性被压抑,没有显示其主体地位。新课程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起着引领与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现实教学目标关键在教师如何体现出主导作用。自己就历史教学认为要发挥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一方面需要教师充分掌握“课标”要求,“考纲”精神,“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层次,明确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讲求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巧设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促使有效学习。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我认为课堂设计至关重要。课堂设计要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历史。一般而言课堂教学可从四个方面思考教学,让学生掌握史实,培养能力。一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二是阐释历史事件,即基础知识运用;三是处理历史信息,即对历史材料的认知、鉴别和运用;四是语言表达能力。如我在教学《商鞅变法》一课时从以上四方面进行了问题设计,根据要求一设计了第一组小问题:⑴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⑵商鞅变法有哪些内容?⑶变法的历史进步性是什么?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再现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和意义,属于表象上的感性认知问题。接着,根据要求二设计了第二组问题:⑴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政治改革?它是从哪几方面废除了秦的旧制度,确立新制度的?这组问题要求学生站在历史的立场,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原理方法来分析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最后,根据要求三四方面,给学生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只骤至富强,亦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而亡。’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意义及秦亡原因,分析苏轼的观点。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比较分析评价。这样对“商鞅变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设问分析,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个历史事件并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上述教学设计师生活动得到具体表现,教师设计思路、思维方法通过问题体现,在操作过程中加以点拨、引导,其主导作用得到体现;学生通过问题思考,循序渐进的升华认知,对整个事件的掌握较为完整,让学生自主查证,自主思考,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不过,历史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方法的运用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根据章节要求的不同或课型不同而异。如果复习课,就没必要对历史事件作重复分析。

历史教学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组织课堂,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阅读、听课、思考、讨论、调查等积极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来,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教师在知识内容的取舍,相关问题的设计不能大而空,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大的问题分解成一些小问题,通过由浅入深、从表象至本质,从感性到理性,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交流,同样能达到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更培养了探究历史的兴趣,并从中习得认识历史、看待历史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上一篇:基于SPOC+问题驱动的高职植物类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下一篇:新技术和新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