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乐学、善学策略研究

2023-01-20

如何真正地将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 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是每个教师都必须考虑的重要课题。其中“高效率—低负担—高质量”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环境与教学技术所构成的教学体系中, 教师应遵循“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构建者, 这是达到最高境界的前提。

那么, 如何使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乐学、善学,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1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主动”发生与学生“愿意”, 而不是“强迫”, 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 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则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教师可创设有趣的情境, 以刺激学生的动机, 教师也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成为“居高临下”的指导者, 而应成为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教师也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 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有益的启发者。在学校教室这个舞台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伴奏者”、“主持人”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 树立其学习自信心。

2 教师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 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有人说:“从上课到下课, 都让学生自学, 还要老师干什么?”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 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 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蔡校长打了一个比喻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 而老师好比是引桥, 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 不要走岔路。另外对后进生要督促、鼓励、辅导、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的主导作用还是比较重要的, 与传统的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教师讲解来实现的, 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3 教师要精选例题, 提出疑问, 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

学生毕竟是学生, 往往不能一下子看透定理中隐含的关系或条件, 不能清晰地了解定理所能解决的相应问题。作为教师, 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精选例题。例题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最基本的莫过于让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巩固知识, 莫过于让学生训练数学技能、培养数学能力、发展数学观念。为发挥例题的这些基本作用, 教师就要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配例题, 对例题进行增、删、并。增, 即增加突出某个知识点、某项数学技能、某中数学能力等重点内容的强化性例题, 或者联系社会发展的需要, 增加补充性例题。删, 即删去那些作用不大或者与实际生活不符的例题。并, 即为了突出某项内容, 把单元内前后几个例题合并成一个例题, 或者为突出知识间的联系, 打破单元界限, 而把不同内容的例题综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例题的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4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学习过程实际上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如果学生能自己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并积极地去解决它, 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 但主动积极的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需要或者说主要靠后天培养。因此, 我们需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 即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始, 以产生新的问题终, 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首先, 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 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 而后再给予启发和引导。切不可一时否定学生的问题, 甚至批评学生, 这样会大大挫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其次, 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 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的训练, 使学生有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度到理性问题的质疑, 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再次,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 把着眼点放在如何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5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 必然会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某中内在的一致性, 而合作学习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 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 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正成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 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协作能力搭建舞台。课堂上, 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 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生活中, 应该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 学会沟通、学会帮助、学会分享。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他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 同时也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教学实践证明, 合作学习能增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 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得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 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的工具, 是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 应根据教材的特点,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活学活用, 在玩中学, 学中玩, 让学生学得主动, 学得深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

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和方法和谐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教师是活动的主导。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主要取决于教师采取怎样的方法对教学条件的充分利用, 把握和调节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

关键词:主导,主体,设疑,善问,合作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彭钢, 张晓东.新课程的理念更新[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兰青二线无缝线路检算原理及方法下一篇:倒挂井壁法施工技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