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教案

2024-04-10

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教案(精选6篇)

篇1: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教案

《做守规则的小学生》 教学目标:

1.通过讲故事、交流讨论等活动,懂得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2.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做到严格自律,遵守规则。在事例辨析中培养自律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学会倾听,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教材分析:

“做守规则的小学生”下设两个主题活动:诚实守信与自律。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诚信内容的学习不仅仅是教育学生不说谎话,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担当的责任,增加责任意识。本活动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如:诚信故事会、诚信格言录、诚信情景剧等。通过设置情境,如:阅览室、乘坐公交车、旅游景点等,让学生充分进行道德思考和道德行为辨析,一方面考察学生对前边所学的规则、公共秩序遵守方面的落实,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确自律是一个文明人的最高境界,争做文明小市民贵在自律。让学生小组交流自己在家庭、班级和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的表现,在交流中进一步认识自律的重要性,认识自律对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搜集历史上诚实守信与自律的典范故事。2.搜集生活中诚实守信与自律的有关故事。教师准备: 1.故事、课件。

2.搜集生活中诚实守信与自律的有关故事。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对诚信内容与自律有一定的认识,诚实守信是要求学生不说谎话,多数学生能在生活和学习中担当责任,增加责任意识。少数人在这方面做得让人不满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进行,如:诚信故事会、诚信格言录、诚信情景剧等,懂得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学生也知道自律是一个文明人的最高境界,争做文明小市民贵在自律。引导小学生在家庭、班级和社会生活中遵守规则,进一步认识自律的重要性,认识自律对他们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旨仍然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及参加集体生活应注意的要素。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主要是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通过游戏和学校、班级活动体会规则的必要性,并尝试制定规则。同时在认识、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将规则意识深化,通过体验、反思、辨析等活动,将社会中的规则内化为个人优秀的品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深刻体会并建立社会公德意识,让学生在反思和辨析中知道,规则和公德就存在于学生身边,它不是抽象的,而是时刻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并进而扩大到其他范畴的社会生活中,如遵守公共场所的规则,遵守国家的法律等。本单元的学习在内容设计上体现了品社课标所要求的点面结合、螺旋上升的 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班级生活)为切入点,由浅至深,由近及远,由小见大,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提升,也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不断增强。

教学重点:

通过讲故事、交流、讨论等活动,懂得诚信自律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自觉地做到做人讲诚信、严格自律,并成为其做人的良好品质。教学策略与方法: 本课的学习活动侧重于学生的讨论、交流、感悟,教师要做好相应的组织工作。

1.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2.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讨论。3.初步掌握诚实守信做人的重要性。4.初步掌握自律的重要性。

5.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课程资源开发:

1.组织学生进行采访活动,向老师、家长、同学了解诚实守信与自律的有关名人故事。2.学生搜集生活中诚实守信与自律的有关故事。3.教师展示课件:诚实守信与自律的有关名人故事。教学进度建议:

本二级主题大约需要二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指导学生掌握诚实守信重要性,学生从做故事中感受到做人的诚实守信的重要性: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掌握自律重要性,学生从做故事中感受到自律做人的重要性。本次教案设计侧重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你们知道宋庆龄吗?教师给学生讲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宋庆龄这种做法吗?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生:同意。她讲诚信。

2.师: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在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和诚信有关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给大家讲诚信的故事。

(设计意图:以故事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二、互动交流,体验感悟:故事会(活动一:交流身边的诚信故事)

师: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发生过哪些诚信的事情呢? 生: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小组交流自己身边的诚信事情。)

三、创设情境,设计方案:模仿表演诚信小品(活动二:模仿表演诚信小品)

1.师:在课下的活动中,有很多同学编了小品,下面我们请同学给大家做一个介绍。

生:介绍。2.学生展示 3.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

四、落实行动

师:刚才同学们都看了小品,那我们在生活与人相处,如何才能做讲诚信呢? 生:说到做到。

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设计意图:落实本节所学的内容。)

五、拓展与运用:诚信名言、黑板报

师:从古至今,也有许多名人留下了许多关于诚信的至理名言。同学们在课下搜集的诚信名言,把这些名言做成了一张张精美的卡片,办一期黑板报。

六、活动总结,提升感知:畅谈收获

师:说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应该对诚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你能不能用几句简短的话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生: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人人讲诚信;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

板书设计 诚实守信 1.一诺千金 2.曾子杀猪 反思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是决不会拿的》。2.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诚实是美德。

生:诚实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河信任。3.师小结:自律的人能做到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有干扰和没干扰一个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法自律,整个社会就会变得秩序井然,文明进步。(设计意图:以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体验感悟:畅谈身边的自律行为;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自律行为?;生:上课不乱说话,管住自己;生: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生:不说谎话;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别人;2.师小结:是啊,同学们,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地遵;3.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没有遵守你刚才说的;4.如果不遵守的话,会出现哪些状况?;5.小组交流:你亲眼见到过

三、师生交流,体验感悟:畅谈身边的自律行为。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自律行为? 生:上课不乱说话,管住自己。生: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生:不说谎话。

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别人。

2.师小结:是啊,同学们,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生活中的规则,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大家也会生活得十分开心,心情舒畅。

3.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没有遵守你刚才说的,会怎么样? 生:我们都不和他当朋友了。

4.如果不遵守的话,会出现哪些状况? 5.小组交流:你亲眼见到过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人吗?说一说你的看法。生:小组交流,自己亲眼见到过的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人。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畅谈身边的自律行为,让学生有自律的意识。)

三、梳理归纳,知识构建:做一个讲道德的文明人

1.师:这些规则你遵守得怎么样?在阅览室,你是怎么做的?学校某地方给同学们准备的纯净水,接水时应该怎么做?过马路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看到校园里的垃圾,你应当怎么做?

生:多找些学生回答。

2.师:你想提醒大家应当注意什么? 生:必须要自律。3.讨论:谁的做法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场所应当怎样做,怎样自律。)

四、活动总结:倡议建立自律小队

师:同学们,自律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让我们建立一个自律小队吧。严于律己,方便他人,共同创造一个自律大家庭。

板书设计:德贵自律 1.自律 2.自律故事 3.自律格言

篇2: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教案

1、学习自律的含义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道德修养。

2、通过看图、讲故事、自由谈论及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能比较深刻地分析和理解自律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用自律这一道德准则来鞭策自己的日常行为。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律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难点:启发、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自觉遵守相应的规则,即做到自律。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自律的图片、故事及名言警句制作成课件。

学生:通过网络、书本、报纸搜集关于自律的故事及亲身经历的自律事例。教学过程:

一、导课

1、师:今天,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我是决不会拿的》。

2、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 生:诚实是美德。

生:诚实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河信任。

3、师小结:自律的人能做到有人监督和没人监督一个样,有干扰和没干扰一个样。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守法自律,整个社会就会变得秩序井然,文明进步。(设计意图:以故事激趣,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言,激发学生兴趣。)

二、师生交流,畅谈身边的自律行为。

1、师: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哪些自律行为? 生:上课不乱说话,管住自己。生:答应别人的事情要做到。生:不说谎话。

生: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随便答应别人。

2、师小结:是啊,同学们,如果大家都能够自觉地遵守生活中的规则,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井然有序,大家也会生活得十分开心,心情舒畅。

3、师:请你想象一下,如果有人没有遵守你刚才说的,会怎么样? 生:我们都不和他当朋友了。

4、如果不遵守的话,会出现哪些状况?

5、小组交流:你亲眼见到过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人吗?说一说你的看法。生:小组交流,自己亲眼见到过的不讲道德,不守秩序的人。(设计意图:师生交流,畅谈身边的自律行为,让学生有自律的意识。)

三、做一个讲道德的文明人

1、师:这些规则你遵守得怎么样?在阅览室,你是怎么做的?学校某地方给同学们准备的纯净水,接水时应该怎么做?过马路的时候,注意些什么?看到校园里的垃圾,你应当怎么做?

生:多找些学生回答。

2、师:你想提醒大家应当注意什么? 生:必须要自律。

3、讨论:谁的做法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交流,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场所应当怎样做,怎样自律。)

四、倡议建立自律小队

师:同学们,自律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让我们建立一个自律小队吧。严于律己,方便他人,共同创造一个自律大家庭。

五、课堂练习

1、()是一个文明人的最高境界。2.在公共场所如何自律?

六、作业布置

学困生:掌握本课所学,记住自律。其他:

1、掌握本课所学,记住自律。

篇3:浅析小学生规则内化的情感要素

小学生的规则内化, 是指他们出自内心的要求遵守规则。规则内化是小学生规则行为从外部教育要求转为自身需要的过程。小学生的规则内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部的教育要求, 小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帮助下遵守规则的;第二阶段是过渡时期, 小学生一般能遵守规则, 但尚未形成自觉行为;第三阶段是规则内化阶段, 小学生已把遵守规则变成了出自内心高度自觉的自动化行为。小学生规则内化的三个阶段, 是他们规则知识系统化及相应规则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 也是他们内外规则动机相协调的具体表现。

在人的认知结构里, 有一种原型心理机制, 它是指人根据自己的行为特征抽出一个样板形象, 存入记忆中,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都会不知不觉地采取与自己的原型相符的行动, 这叫原型效应。实际上, 小学生的原型效应符合规则要求时, 就实现了规则内化。可见, 小学生的规则内化, 是他们认知指导行为的结果。

但是, 在小学生规则内化中, 有些情感要素也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中, 同情感、内疚感和自豪感均是小学生规则内化的积极影响因素。

1.小学生的同情感, 亦称同情心, 是指他们对同伴的不幸产生共鸣并在行动上表现关心和帮助的情感。

它对小学生的规则内化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小学生在学习对同学应团结友爱的规则时, 有的同学看到同伴由于生病住院不能到校学习, 便产生了同情感, 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去看望并帮助补习功课。这种同情感使小学生身体力行地遵守了团结友爱的规则, 并促进了规则的内化。为此, 教师应加强对小学生的同情感教育。

(1) 讲授相关的知识, 激发小学生的同情感

教师平时多给小学生讲些有关同情感的知识, 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同情感, 并激发他们的同情感, 启发他们积极思考, 同伴遇到困难, 应及时伸出友谊之手, 主动帮助同伴解决困难。

(2) 教育小学生学会关心同伴, 产生同情心

在小学阶段, 有的同学看到同伴因为没按时交作业受到老师批评, 会产生幸灾乐祸的思想, 老师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 让他们联想自己犯错误的经历, 使他们学会理解、关心同伴, 从而产生同情心。

(3) 让小学生体验助人为乐, 培养同情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再也没有比关心他人那种欢乐更为高尚而强烈了。”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体验助人为乐, 如有的同学上课忘带了文具, 教师应号召大家主动借给这位同学文具, 小学生就会在体验助人为乐中培养了同情心。

2.小学生的内疚感, 是指他们认识到自己行为违反道德准则时所产生的一种悔恨自责的情感。

它是小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认识到的、自己的行为与这种情境所要求的道德的或伦理的行为相背离时而产生的。这是一种亲社会情感, 是小学生纠正错误、自觉行为的动力, 它对小学生的规则内化有重要影响作用。如有的同学放学后, 在操场上踢球, 不小心打破了教室的玻璃。这时, 他联想到要爱护公共财物的规则, 于是产生了内疚感, 以此便加深了对这条规则的内化。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内疚感的教育时应注意:

(1) 恰当保护小学生的内疚感

小学生产生内疚感之后, 教师要善于进行保护。如果教师看到小学生犯了错误并产生了内疚感, 不进行保护, 而是给予严厉地批评, 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内疚感转变为逆反心理, 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是给他们留有改过自新的余地, 热情地期待他们的进步。

(2) 善于利用小学生的内疚感

小学生做错了事, 产生了内疚感, 这种自愧自责的心理会促使他们对自己犯的错误采取补偿行为。这时教师应及时施以激励, 对他们的行为给予充分地肯定, 表扬他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利用小学生的内疚感, 是强化他们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既能促进他们的规则内化, 又能增强他们自觉发展的信心。

3.小学生的自豪感, 是指他们由于自己的努力取得一定成就而感到光荣的一种情感, 是他们在完成一件任务后的愉悦体验, 也是小学生因成功地表现了自己的的价值而获得自信的满足感。

小学生的自豪感对规则内化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如有位小学生在新学期开学后, 看到新粉刷的明亮的教室非常高兴, 就说服家长把家里养的最漂亮的秋菊搬到学校, 摆到教室的窗台上, 为教室增添了光彩, 受到老师的表扬, 产生了自豪感。他的这种自豪感又强化了小学生应爱班集体的规则内化。教师应从两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自豪感教育。

(1) 让小学生从第一次成功中获得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优点, 并要放大他们的优点, 要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他们的第一次成功, 并积极肯定, 鼓励他们, 让他们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从而激发他们的自豪感。只有这样, 才能让小学生树立自豪感, 使他们学会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在成功中获得自豪感。

(2) 让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自豪感

教师应为小学生提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多承担些任务, 让他们有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场所。当他们取得成就时, 要适当地进行鼓励, 增强自

篇4:类比思维与小学生科学规则的学习

一、科学发现中的类比思维

生命科学探究的对象是生命,是自然界中极其复杂的现象,一方面生命周期较长,难以在短时间探究出结果,另一方面出于对生命的保护及伦理道德问题的考虑,若要发现关于生命的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克服研究生命科学遇到的独特困难,许多杰出的生物学家、医学家都在山穷水尽之时采用了类比的思维继续进行研究。如18世纪中叶,奥地利的医生奥恩布鲁格在某次解剖病人的尸体时,发现死者的胸腔已经化脓,积满脓水。为了以后再遇见这种病人能不开腔进行治疗,他苦苦思考,突然获得灵感,便把人的胸腔类比成酒桶,由于用手指敲击木质酒桶可以凭借声音判断酒桶中的存酒量,那么通过类比推理就不难想到,用手指敲击人的胸腔同样可以诊断出病情,后来经过反复研究,成为现代临床医学的常用诊断方法——叩诊。[2]

物质世界包含物质运动的一般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这一领域的研究通常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在大量实验事实的支撑下形成科学概念,得出科学规则。然而有些观察和实验却也无法直接进行,在物质世界的科学探究,类比思维同样是提出科学假说、解释科学现象的重要途径。例如法拉第为了解释静态电和动态电之间的差别应用了瀑布模型,他把电压比作落差,电荷比作水量。从瀑布的视角容易发现,水量不一定大,但是降落的强度却随着落差的增大而增大,瀑布的能量等于瀑布落差与水量的乘积,通过类比便推出电能等于电压与电荷的乘积。[1]

类比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常常在使用其他思维方法无法进展的情况下为科学探索提供更宽广的思路,因此,也有人称类比推理为“发现之母”。类比思维在科学领域做出如此卓越的贡献,得到了科学家们的青睐。

二、小学生科学规则学习中的类比思维

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类比思维是科学家的得力助手,在小学生学习科学规则的活动中,运用类比思维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掌握新事物常常以具体事物为单位在大脑中进行关系组合,对于那些抽象的科学规则,有时候让学生难以接受,尤其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而类比思维在这一问题面前就突显出了优势。类比思维一般是通过研究具体的、已经熟知的、可操作性强的事物属性来推理那些抽象的、难懂的、不易探究的事物属性,可以说,利用类比思维方法进行科学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规则。

“空气受热上升,周围的冷空气就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这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科学规则之一。在这一规则中,空气和风都是看不到的事物,对于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小学生来说,在大脑中无法形成空气和风的具体形象,这就增加了小学生学习该规则的难度。为此,很多科学教师都能想到运用类比的思维方法,利用对流箱做一个模拟实验,学生通过研究对流箱中风的形成过程来掌握自然界中风的形成机制,并且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对比实验探究风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样一来,学生动手做,自己有了亲身感受,虽然没有研究自然形成的风,却通过更可操作的实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这一规则。

再如,学生学习地球岩层的运动时,没有条件将地球切开,更不能跟踪式地长期进行观察和研究,但是仍有通过具体实验获得这一科学规则的方法,那就是类比的方法。学生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片模拟地球的岩层,活动过程中,学生用手挤压橡皮泥使橡皮泥片发生形变或者用手拉动其中一种颜色的橡皮泥片,观察它的变化。完成这样一个实验不需要学生触摸真的岩层,却同样能够理解岩层运动的原理,这就是类比思维在小学科学规则学习中的妙处。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运用类比思维进行科学规则学习的案例,如在探究“结冰会对岩石造成破坏作用”这一规则时,为了弥补实验的不易操作性,可以用石膏模拟岩石,冰块模拟自然形成的冰进行观察和研究;在探究“白细胞能杀死入侵病菌”这一规则时,可以让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学生为一组手牵手扮演白细胞去捕捉病菌,让这一过程具体形象地记忆在学生的头脑中,从而掌握规则。

在以上的学习案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抽象的科学规则,还在学习过程中运用了类比的科学思维,学生在学到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科学方法,可谓一举两得,为学生今后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类比思维学习科学规则的策略

1.清楚类比思维的局限性

类比思维常常受到研究者主观经验的影响,并伴随着直觉和灵感的启发。从类比的前提到结论并不具有逻辑必然性,只是一种合情推理,因此,利用类比思维推理出的结论仍需考证。小学生在运用类比思维方法时应清楚其局限性,知道最后的推理结果还是需要检验的,它是提出科学假说,解释科学规律的一种补充。

2.遵循类比思维的一般程序

一般来说,类比思维的动态结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分别是:先确定研究主体,再寻找类比模型,接着将研究主体与类比模型进行比较,找出其相似关系,并根据研究主体的已知信息,对相似关系进行重整化处理,最后将类比模型的有关属性类推到研究主体。[3]了解以上类比思维的一般程序可以帮助学生更自如地运用这种方法。

3.选择合适的类比模型

运用类比思维学习科学规则,首先要明确待学习的规则主体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研究的目标才能进一步选择类比的模型。而确定以什么事物作为类比模型更是需要仔细斟酌的,一方面,类比模型与待学习的规则主体要具有相似性,只有具备了这点才能有条件进行类比;另一方面,类比模型还应该具备具体形象、可操作性强、广为学生熟悉的特点,这样才能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帮助他们学习科学规则。

4.兼并运用其他思维方法

科学家在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思维方法,包括比较、演绎、归纳等,科学发现无定法,科学研究者对每种方法都应该是熟知的。小学生正处于有较强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阶段,是科学学习的基础时期,他们应该在规则学习中,了解并运用不同的科学方法。

摘要:类比是科学发现过程中常见的推理思维,运用类比思维可以在缺乏可靠论证思路时指引探究之路;同时,类比思维在小学科学规则学习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运用类比思维学习科学规则,首先要明确规则主体,选择合适的类比模型,兼并运用其他思维方法,清楚类比思维的局限性,同时遵循类比思维的一般程序。

关键词:类比思维,科学,小学生,规则

参考文献

[1]刘大椿.科学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90-191.

[2]李建会.生物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45.

篇5: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探微

一、学习规则的含义,了解规则的作用

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在游戏、生活中得到发展的。受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幼儿常常不能真正理解常规对自己及大家带来的好处,体会规则的重要。因此,我们要在生活、游戏中让幼儿感受到因无序混乱而引起的不便,感受有序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反复的体验中让孩子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从而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不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逐步内化。幼儿特别爱烧烤店的游戏,可有的幼儿每次活动后,不按规定将烧烤的物品整理好,而是随意地丢在玩具篓内。结果下次再玩时,很多烧烤食物被杂乱地放在篮子里,幼儿在游戏时不能很快地找到需要的材料,有时还要请老师帮忙。孩子们这时就亲身体会到:不按规定收拾好材料,下次再玩就会很麻烦。之后,孩子们都很自觉地把玩过的材料整理好。我请交警来给孩子们上关于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课,利用多媒体让孩子们认识了交通信号灯,人行道等,孩子们对遵守交通规则有了一些认识。

二、尊重学生,让学生制定属于自己的规则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不要让规则约束幼儿,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班里有个图书角,最初没有规章制度。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看,结果问题一一显露出来:有的幼儿拿到三四本,有的幼儿连一本都没有拿到;有时,看书的幼儿一多,便出现拥挤、抢书的现象;有的书不知被谁给撕坏了。看到一片狼藉的图书角,有的幼儿开始提意见了。教师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一起制定了图书角的阅读制度,并通过绘图的形式张贴于图书角中。由于制度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是他们自己想法的表达,他们个个自觉地遵守制度,图书角也呈现出井然有序的状态。

三、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自控力

孩子们都是天真、活泼、好动的,他们并不是有意识地不遵守规则,而是由于年龄小,自控力相对较差。自我控制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能力。积极发展孩子的自控力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1)在幼儿园里要有目的性地设计一些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控力。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学生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游戏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它并不是消极地抑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主动地调控自我,使自身行为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求,并且能影响到其他学生,帮助更多学生提高自控能力。

(2)教师有意识地提醒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游戏。当我们开展某一项活动时,活动前,我们把活动要求、注意事项等再次温馨提醒,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行为会增多。在活动中,如学生有违反规则的倾向时,教师要善意地提醒应该怎么做,鼓励学生,相信他们一定能按规定完成好。这样,孩子在宽松的良性环境下,自控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而有意识地要求自己按章行事。

四、家园合作,共同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工作尤为重要,如果能得到家长的配合,通过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孩子的成长会明显提高。

(1)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正确。有些家长对西方国家的一些教育观念片面理解,认为孩子就应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却毫无要求,造成孩子从小缺乏规则意识。要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家长应该积极配合。从小教育幼儿遵守社会生活的一些基本规章制度。

(2)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遵守制度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做示范。家长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社会生活中的规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一个和谐、平等的环境中自主地遵守社会生活规则。

(3)和孩子一起制定生活常规、作息制度等,并与之遵守。这有助于孩子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养成遵守规范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常规培养要有持久性,不能可有可无,以尊重为原则,正确引导,让孩子从小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孩子。

摘要:孩童时期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其健全心理的重要时期。文章分析了日常活动中规则的重要性,阐述了让学生从小做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公民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稍国花.浅谈如何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常规教育[J].学周刊.2014(02).

篇6:做守规则的小学生教案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发现游戏是一个较好的教育载体。首先,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之一,游戏本身具有规则性,具备一定的约束力和惩罚性。学生清楚,如果不按规则玩游戏,就会被淘汰出局;其次,学生有时也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他们熟悉并遵守自己的规则,保证规则的公平与公正。在通过游戏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方面,我们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阶段与特点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以及所接触的人群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给低年级学生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帮助低年级小学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融入新的集体,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至关重要。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状态处于感性认识和具象认识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识有三个阶段:一是认为规则不是义务,处于随意规则阶段;二是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处于强制性规则阶段;三是认为规则是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处于合理规则阶段。而小学低年级学生能自觉遵守规则,达到规则意识内化的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部的教育要求,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帮助学习下遵守规则的;第二阶段是过渡时期,学生一般能遵守规则,但尚未形成自觉行为;第三阶段是规则内化阶段,学生把遵守规则变成了源自内心的高度自觉的行为。

规则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修正行为,纠正心理偏差,完善个人心理品质,使他们的自觉性、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日渐形成和提升。

二、游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作用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提出,儿童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年龄,而是取决于能够自由地观看他周围的一切。心理学家也认为,对于儿童,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他们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在规则意识的培养上同样如此。比如,培养课间活动要遵守秩序,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做的:他让学生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这一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无法达成目标。这将生硬的说教变为学生愿意接受的活动形式,增强了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游戏也具有如此的功效。

游戏蕴含着丰富的规则性。第一,外显的游戏规则。指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前由游戏指导者或游戏者向“所有游戏人”宣布的,是人人可以直接认知的规则。它们有的是人们在创制游戏时规定的,有的是在游戏过程中根据游戏的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第二,内隐的游戏规则。游戏对秩序的要求是绝对的,对秩序最微小的偏离也可能会消解游戏的特性并使之失去价值。游戏的秩序维系着游戏的情境性,创造着游戏内在的、隐性的规则。

在游戏中,一方面,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真正沉浸于游戏的情境和游戏的规则中,才能够对游戏有触及心灵的感知,对游戏所要传递的教育要求有所理解并能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通过反复多次的行为操练逐渐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例如把传统的飞行棋游戏进行改编,变成“如果你做好事、遵守纪律就能前进几步”,违反纪律就要惩罚你后退几步。通过直观的表象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用游戏来说明“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

三、选取、开发有利于规则意识形成的最佳游戏形式

在指导小学低年级学生开展游戏前,游戏的选取和开发很重要。一方面,必须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选取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开发适合低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游戏,以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游戏内容要与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巩固和拓展来帮助学生积累经验。

1. 注重学生在游戏中的情感升华

在研究中,我们对现有的儿童游戏进行了整合,并进行了适度开发,注重使学生由“体”生“验”,获得情感升华,由此加深对规则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如游戏“共同分担”,其规则是:先从班中选出两名同学,组成一组,背对背坐在地上,手臂互扣,然后一起运力,互相依靠着站立起来。再逐步增加到四名同学、八名同学围成一圈,按照上述方法站立起来。加入到圆圈中的同学越多,游戏难度系数也就越大。经过学生的体验与老师的点拨,学生逐渐明白集体交往中的规则: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面对共同的目标,必须齐心协力、共同分担,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或游离于集体之外。又如游戏“勇于承担责任”,其规则是:学生站成几排,老师宣布数字“1、2、3、4、5”分别表示“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跨一步、原地不动”。老师喊出数字,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当有学生做错时,就要走出队列,举起右手高声说:“对不起,我错了!”如果有人做错了想蒙混过关,老师要提醒:“刚才有人错了,请承认。”直到做错了的人认错为止。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当错误发生时,不要试图为自己开脱责任、蒙混过关,而应勇于承担,这样会赢得更多同伴的信任与尊重。

2. 深化学生在游戏中的角色体验

电子游戏,是游戏教育无法回避的游戏形式。电子游戏的负面作用早为人所知,但与其视之如洪水猛兽,严加防范,不如因势利导,为我所用。我们以学生较喜爱的一些电子游戏为开发蓝本,突出正确的价值导向,通过情境模拟、互动访问等形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例如将电子游戏中的“能量”、“失血”、“补血”、“PK”、“团战”等元素与学生的行为对应,为每个学生配置一根能量棒,违反纪律称为“失血”,遵守规则或做了好事、被老师表扬等称为“补血”,能量棒积蓄到一定能量的时候就给予奖励,如可以少做一次作业,当一次轮值班长,等等。“团战”是指游戏中几位玩家组成一个团体,去攻打目标完成任务。学校里的“团战”也要求几位同学一起,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特殊任务或者提高学习成绩,只有整个团体共同进步,才算完成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平时的表现就是游戏内容,学校就是游戏场景,而在学校中发生的任何事都成为游戏的一个环节。此外,游戏“我当一天小老师”、“我做小交警”等,就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维持秩序、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四、帮助低年级学生在游戏中树立规则意识

学生通过游戏,将形成的规则意识进行内化,学会相互协调、合作,学会解决人际矛盾,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克服任性、娇惯等不良习性,形成责任感和集体意识。然而,有时学生在兴高采烈地参与游戏活动的同时,也会忽视游戏规则的存在,出现违规现象,甚至发生纠纷,引起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首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表现欲和集体荣誉感均较强,但自我约束力较弱,因此特别重视游戏的结果,他们往往比较关注自己或集体的胜负,却容易忽视游戏规则的存在,造成违规现象的发生。其次,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有些纪律散漫或性格外向的学生,对游戏指导者说的游戏环节、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根本没有听清楚,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想和经验进行游戏活动,导致游戏活动中违反规则,同伴之间产生矛盾。因此,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

1. 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念

游戏活动寓教于乐,重在参与,应重视学生在游戏中创造性与合作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内心体验,淡化速度、力量等直观形式的比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2. 学会共同制定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的制定不能由成人包办,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获得充分的自主权,有被充分尊重的感觉,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由学生自己制定的游戏规则,更容易为他们所认同、理解和遵守。

3. 严格组织纪律管理

游戏中,严格的组织纪律管理,是遵守规则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游戏中自始至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如在游戏中要求学生在共同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通过一些跑、跳练习,训练学生做到步调一致,听从指挥。对于违反游戏规则的学生,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并要求其在集体的帮助教育下改正自己的错误,此时同伴教育的作用往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游戏大多以集体活动形式展开,即便是现在流行的电子游戏,也讲究相互合作配合。因此,作为游戏中的个体,学生不能游离于集体组织之外,要让学生明白:在游戏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只有通过与同伴积极主动地交流合作,才能对规则有更好的掌控,自身也会拥有更好的表现。

上一篇: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下一篇:12首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