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2024-04-24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共11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叶国远叶国远,男,中共党员,任教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多次在区教育教学创新大赛上获奖,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并参与汇编。

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福建厦门361100

【摘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里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行为习惯。为了促使学生行为习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正值我校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为研究课题之际,本文就数学学科与规则意识的关系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行探讨。

【关键词】数学与规则规则意识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规则”一词的使用频率比以前高多了。以前人们常说“要按客观规律办事”,现在人们则常说“要按规则办事”,这“规则”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孩子的游戏、运动员们的比赛,也包括诸如人民代表的选举、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等一些对于社会生活具有极为重要意义的事情。在素质教育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极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有计划地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就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作一些探讨:

1数学与规则的关系

所谓的规则是指大家共同遵守的事先对事物在数量、质量或方式、方法等方面定出的要求。或者规则是一种我们可以追问其是否正当的普遍的人类行动规范。那么,它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系?数学中有大量的公理、定理、法则。这些是人们从反复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着在一定范围内明显的客观真理性,也是人们在数学上诸如四则运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实际运用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数学与规则有许多共同的关系:大家必须遵守数学上的公理、定理、法则,也必须遵守事先制定的规则。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规则的目的也是应用。数学的公理、定理、法则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成立的,各种规则也会随着时间、地点等情况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学习数学也可以说是学习规则。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数学作为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还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在教学中我经常严格要求学生根据定义、定理一步一步地解题或证明,做到每步都要有定义或定理、法则作依据。通过加强数学定义、定理的应用来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及其影响。例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分数除法后,我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计算法则来计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则的.意识,同时举例说明不遵守规则的结果:

例:判断下列计算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2)÷0=×0=0

学生在认真审题后发现第(1)题中没有乘的倒数而计算错误;第(2)题中因为小学数学中0不能作除数,所以第(2)题没有意义。像这样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设计例题让学生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同时还可渗透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思想教育。

3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从已知到未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从未知到已知,是人类探索世界的目的和方法。正如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所说:“我们数学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是因为手头上还有比它更简单、更容易的问题没完全解决或者完全没有解决。要解决就要把更容易更简单的问题先解决,然后一般化地推广解决。”因此,数学教学只有充分揭示数学中定义、定理的内涵,刨根究底,才能灵活应用它们,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人教版)的《轴对称图形》时,一开始,我就用课件出示学生日常所见的图片(树叶、蝴蝶、天安门),让学生观察这些图有什么特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为学习解决问题作了铺垫;接着,我出示几张只画一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问:如果它的另一半与它完全相同,你们猜这是什么?(瓶子)这是什么?(衣服)请你设法把它们剪下来。在巡视学生动手中发现:学生有的是先画出瓶子或衣服的另一半,再剪下来,有的是先对折后,再剪下来。学生剪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比较一下,哪种方法剪下来的更像;并且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在动手剪的时候,你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完全重合”。学生回答后,我出示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刚才的操作,学生已对这两个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再观察判断刚才看到的天安门、蝴蝶、树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并找出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这时学生对新知识新概念进一步得到巩固,我再让他们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全班进行交流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并指出对称轴,这样使他们自己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紧接着,我又出示一些所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腰梯形)让他们先判断各有几条对称轴,并画出来全班进行交流讲评后,再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圆有几条对称轴,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在学习生活中,你认识的哪些汉字、字母、数字是轴对称图形,说一说并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像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和对概念进行分析,深刻理解概念,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又体会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经常这样训练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学习规则、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4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

在创造能力中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而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志。创新出新规则让大家来遵守,这能极大地激发创造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的形成,让学生明确数学定义、定理,进而引导学生尝试创造新的规则。

如:在学完小学数学第十二册(人教版)的《圆柱的体积》后,我设计这样一道题:“小红用一张长25.12厘米、宽12.56厘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怎样围圆柱的体积最大?”刚出示题目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充满自信地说:“一样大,因为是用同一张纸围成的!”有的迫不及待地进行计算。这时,班长站了起来说:“通过计算,我认为以较长的边作为底面周长时所围成的圆柱体积大。”正当大家疑惑不解时,他出示了自己的计算过程:

(1)以长作为底面周长,宽作为高时:

r=25.12÷3.14÷2=4(厘米)

s=3.14×4×4×12.56=631.0144(立方厘米)

(2)以宽作为底面周长,长作为高时:

r=12.56÷3.14÷2=2(厘米)

s=3.14×2×2×25.12=315.5072(立方厘米)

同学们看了他的计算过程,都点了点头,向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坐在一边的学习委员若有所思地站起来:“我赞同他的观点,但我同时以发现了一个规律:用同一张长方形纸围圆柱,以长为底面周长,以宽为高的圆柱的体积与以宽为底面周长,以长为高的圆柱的体积的比等于长与宽的比。”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班长两次计算结果的比能和长与宽的比组成比例吗?并再列举几组数据,学生们经过一一验算后也都认同这一规律。

总之,规则是经过人们的学习、掌握,从而在某种程度上由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为自身的天性,也就是所谓“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概念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形成,揭示定义、定理和计算法则的内涵,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2: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牛馨月

(绥化学院教育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00)

摘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与学习中存在的各项规则规章制度有一个很好的接受能力,还有利于提升幼儿对自我的控制意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将针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重管理轻发展、重约束轻自由、重灌输轻效率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地解决对策,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具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比如说,不偷不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护换进、讲究卫生、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等。但仅有规则意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这是规则意识的第二个层次。规则意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遵守规则成为人的内在需要。在这种境界中,遵循规则已成为人的第二天性,外在规则成为人的内在素质。从规范向素质的转变,对于个人来说,意味着规则不再仅仅是一种外在强制,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人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幼儿的规则意识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重视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有利于幼儿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良好习惯的养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才能保障幼儿园日常活动的有序进行。若幼儿没有良好的规则意识,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就会缺少必要的规则意识,行为上也没有基本的导向性和方向性,这样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

一、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管理轻发展:规则内容分布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对于更多的是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孩子,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一个有序地情况下进行,给老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孩子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孩子没有一个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孩子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一个很好的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性的要求太多,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东西去约束孩子,没有考虑孩子是否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孩子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孩子日后的身心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幼儿不准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孩子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而培养,严重的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将孩子比如另外一个极端境地,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孩子,然后就是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而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孩子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去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孩子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孩子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孩子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孩子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规则意识都不够强或者没有一个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一个很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儿童天性:以“尊崇儿童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儿童的天性去引导孩子。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儿童天性”为宗旨,对儿童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与孩子一个正确地轻松地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儿童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这样比起教师强制性地灌输规则教育的内容给他们,孩子更易于接受、更愿意去学,这样一来孩子规则意识培养的教育过程的效率就提升了许多。

(二)以儿童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孩子为中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比如孩子在走路的时候引导他们抬头挺胸地向前走的教育过程,时间长了将此意识内化成一种行为习惯,个人气质便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练就出来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素质的形成,有利于孩子的健全发展。

(三)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培训 现在的幼儿园的教师,对孩子的教育一般都是采用的奖惩措施。对于表现好的就是给予奖励,而对于表现差的则就是对其惩罚,这样的教育方式显然不适合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幼儿园应加强教师专业能力上的培训,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比如孩子表现不好的,可以通过慢慢引导,对孩子的表现进行提问,让孩子自己去思考然后发现问题,这样幼儿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的专业性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健康的发展。因此,在重视教育的规则方法的基础上,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的培训。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幼儿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对于孩子以后成长道路上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提升上都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参考文献

篇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规则教学的原则

(一) 严格准确使用数学公式和法则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像是了解、使用一种工具, 然后把工具应用到更广的范围中。因为学生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 然后有效将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在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就是一种遵守规则的表现, 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所以,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相关公式和法则来解答数学问题, 要认真研究解题的依据。这样学生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就会提高自身的规则意识, 如果违反了规则, 学生也能够看到其后果。教师可以拿一些例题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学生通过数学问题能够联想到实际。

(二)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定理和定义

对于小学生来说, 要想准确理解数学定义和定理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为学生进行有效的解析, 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相关定义和定理。然后, 通过学生的灵活运用, 学生的规则意识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 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让学生熟知其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制作, 以此来让学生一同进行有效的判定。通过这样的方式, 能够使学生对于定义和定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并且还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定义和定理, 这样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 以教材为基础, 认真解析规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时候, 不应该仅仅从一章内容出发, 应该围绕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体系开展教学, 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每一个规则。在讲解数学规则的时候, 教师应该有效结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从而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有效培养。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时候, 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推理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然后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联系, 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因为正方形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 所以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能够地自觉遵循相关规则, 其规则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展有效规则意识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时候,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来有效开展教学。例如,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以运用逐步深入的方法, 这样能够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例如, 在学习“混合运算”一课的时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先进行一种运算, 然后再进行另一种运算, 层层深入使学生能够按照数学规则进行计算。这样学生对于数学规则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

(三) 引导学生灵活使用规则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地应用。所以,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 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有效的分析, 找到其在生活中的原型, 学生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和运算, 最终形成对规则的深刻理解。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的时候,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三角形进行深刻的分析, 了解三角形的基本特点, 明确三角形构成的基本规则;然后在生活中找到其应用实例, 使学生更加明确三角形的规则。如房子的房梁就是应用了三角形原理, 主要是因为三角形的稳定性。通过这样的引导, 学生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体会,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教师应该让学生对规则的掌握程度不断提高, 要让学生能够从内心真正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只有这样, 才能够使学生在规则意识的引导下, 牢固掌握数学基本知识, 同时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视野。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规则意识的作用已经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所以, 教师应该使规则意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展现, 从而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晓琴, 王永松, 王新民.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原则与策略[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4) :92-96.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规则意识是人们的意识世界里不可缺少的,这种规则不仅包括比赛与游戏的规定与要求,还包括学习认知领域中一些抽象的定理与规则。在小学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从小开始培养规则意识,将规则意识的培养引入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也养成学习的规则意识,最后延伸到其他科目学习与生活中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下面就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培养规则意识做一些探讨。

二、数学与规则的关系

规则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定与要求,以及在某些方面对事物的具体要求。在数学中也存在规则,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很多的定义、定理、法则、规定,这些都是人们在数学的学习中由于经验或者思考而总结出来的,学习数学就要学习这些规则,这些规则在一定的范围内或者一些具体的要求中存在真理性。学习数学就是要学习这些规则,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公式、定理、法则,同时也遵循不同知识的具体规则。数学的学习目的就要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来,在应用中不同的规则会随着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在规则的培养中也要注意规则变通性的培养,面对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规则。所以,学习数学其实是在学习规则,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现规则的学习,在规则的学习中培养规则意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规则意识的培养

1.小学数学定义、定理、法则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数学具体学习的开始,也是为以后中学数学学习打基础,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以及让他们了解数学学习中规则的重要性。在数学的课堂教育中,老师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意对知识规则与细节方面的讲解,在数学知识的练习中,老师可以多出些有关知识规则的题型,这样能让学生在做题使用数学知识定理时就会注重规则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2.加强定义、定理、法则的应用

数学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科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中来,学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其他的问题以及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体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及应用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训练中要加强学生对数学定义、定理、法则的应用,在应用中严格要求学生根据知识的定义与定理来一步步解题,做到解题的每一步都有依据,加强对规则的理解与应用。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的分数的认识后,学生根据教材与老师的讲解已经知道,分数是把一个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之后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个分数的定义,同时在分数的定义当中,分数也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相除,分子在上,分母在下,在这个定义中要注意的是0在除法中不能做除数,所以分母不能为0。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和认识的过程中只注意分数的表示形式,认为一个分数只要有分子、分数线、分母就是分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忽视了分数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分母不能为0,但是进过多次的训练和练习后,学生对于分数要求有深刻理解与记忆,在做的别的题目之前,学生也会特意去思考用到的知识有什么规定与要求,让学生意识到了不遵循规则的后果,增强了对规则意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3.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数学知识之间是有着重要的联系的,同时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多变的,在数学的学习中,一道题往往会有多种的解法去解答,这就很好地证实了数学知识的联系与多变性。因此,在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中,对数学定义与定理内涵的充分揭示,探究根源,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去更灵活地应用,从而也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规格存在于学习的教材中以及我们身边,规则无处不在,这么多规则的使用就要求学生对规则的应用有一个变通性,应对不同的规则,将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小学数学的对称图形后,可以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去寻找身边的对称图形,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对规则的最好应用与理解。

4.培养学生创新规则的意识

在培养学生规则一时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照教材的规则与要求去应用数学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注意到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个前提下,应该还要培养学生创新规则意识的培养。学生要明确数学定义与定理的含义,可以去探究数学概念的定义与定理的形成,根据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去探究与创新的规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引导,并对学生的探索学习进行帮助,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四、结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个规矩来要求,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要求,学校让学生参与一些制定规则、了解规则的活动,老师做好培养规则意识的榜样。规则意识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要贯穿的,学生对规则意识的养成对他们学习数学以及各个科目都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篇5: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何志军

一、前言:

“终身体育”意识的产生是源于人们对终身教育思想的出现,到目前为止,对“终身体育”还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人认为就是指体育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教学思想。另外,还有人认为主要是强调培养终身人事体育运动的兴趣,甚至也有人把学生掌握一两种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作为主要任务。其实,不管是哪一种说明,其内在的含义就是体育习惯的养成。那么,学生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是否养成了终身体育的习惯呢?为此,我用了四年的时间,通过对我校及初中、高中三所学校的一些学生进行了跟踪式研究,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九六年以来的历届中年级以上小学生升到初、高中以后的这批学生,有这些学生中的普通对象与兴趣对象进行比较评定,(以我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我校是一所江南很普通的小乡镇小学,具有普遍性,而我校同时又是苏州市常规管理先进示范小学,具有典型性,所以以我校作为研究对象有很强参考性)。

2、研究方法

采用跟踪调查的形式,取得一定数据,然后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研究内容

对这些学生平时的体育爱好、体育兴趣及平时参与体育活动的几个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找出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好方法。

三、实施方法:

在九六年以来的历届中年级以上小学生中,以班为单位把学生一分为二,大部分学生为普通学生,另一小部分为各类兴趣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堂外,甚至校外进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普通学生采取的.是传统体育教学方式,对另一部分学生则采取相对宽松的教学方式,最终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出一定的数据,总结出结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中小学三所学校四届学生共16个班级728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共取得92个数。(见表所示)

九六年所读年级现就读年级总人数普通学生总数兴趣学生总数

答卷内容

普通学生数占普通学生总数(%)兴趣学生数占兴趣学生总数(%)

192

150

42对体育课有恐惧感6140.7%00%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3288%3899%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1576.7%42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8758%4197.6%

会把一、两项活动怎么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9664%42100%

185

141

44对体育课有恐惧感4934.8%12.3%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2890.1%4090.9%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977.3%44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 6848.2%44100%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7754.6%44100%

177

140

37对体育课有恐惧感5237.1%12.7%

现在体育课开式不好12589.3%3697.3%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172.1%37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7050%3697.3%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7352.1%37100%

174

134

40对体育课有恐惧感7757.5%00%

现在体育课形式不好11182.8%3895%

有自己喜欢的项目10376.9%40100%

对体育会产生终身兴趣8764.9%3792.5%

会把一、两项活动作为工作后休闲方式9167.9%3997.5%

1、研究结果:

从上表数据中,我们已经能很清楚的看到不管是初一还是高一的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两类学生都有很大的差异,最小的也有二十几个百分点,最大的则有五十几个百分点。那么,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怎么解决呢?下面是我个人对此结果的几点看法及原因分析:

2、看法与分析:

(1)要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体育课照理说应该是学生最喜爱的科目之一,但却有如此多的学生对传统体育课有这么大的恐惧感。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以为问题就出在学生把体育当作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来看待。<<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种种成绩测试,升学考试中的体育中考分,在无形中也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压力,很多体育课也由此而变成了考试训练课,面对自己不感兴趣而又必须完成的目标,学生的恐惧感日益加深。但相反,兴趣浓厚的学生由于在体育课上完成了基本活动之后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活动练习,对体育课兴趣直线上升,基本上消除了恐惧感,但在他们兴趣活动的同时,老师给他们及时灌输练好一项体育项目必须身体全面发展的道理,使他们在练习自己的兴趣时也同时兼顾各方面发展,结果使他们的测试成绩反而高于普通学生的平均成绩。所以,清除学生对体育课的恐惧感,对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有重要作用。

(2)对于现在体育课形式要有所改革,从上表结果来看,对当前体育课形式认为不好的学生竟有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现在的体育课形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虽然,现在的体育内容比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模式上基本还是延用以前的,并没多大的改变,还是以前的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大板块。试着想一下,能不能把体育课改成聊话部分―基本教材部分―活动与比赛部分―总结部分。这样是否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培养学生更大的兴趣。

(3)切实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主体意识,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对体育课有恐惧感还是以为体育课形式不好的学生,平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喜爱的项目。其中男生中比例最高的项目为足球,其它依次为篮球、乒乓球、武术等。女生中比例最高的为韵律操,其它依次为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田径项目基本无人问津。但是我们平时的体育课中,上课内容都是由体育教师根据教材事先设置好的,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权,自己喜欢的运动往往在体育课上得不到体现,所以在没有选择权的基础上的主体是不完善的,学生对主体意识也不愿了解,因为只有被动接受。因此,是否在我们的体育课中加入一个自由选择活动的部分,使学生有自主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另外,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是否可以不完全照搬大纲内容,而让学生选择一些内容作为教材内容。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对体育课产生兴趣后才会对终身体育产生兴趣。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接轨,使学生不但在学校里参与体育,还要在社会中参与体育,要想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光靠学校体育是难以完成的。如果学生一出校园,就连一块足球场或一块乒乓球台都找不到的话,他们从学校中培养的体育意识很快就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磨贻尽。所以让社区体育活跃起来,是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继续教育。在调查问卷中,兴趣组学生中终身体育意识要比普通学生高许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参与社区体育的机率较高。对于这些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小组俱乐部,以及各种比赛。比如,对乒乓球兴趣较高的就让他们去参加乒乓球俱乐部,经常与成年人交手,这样不但提高他们的水平,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经常与他们同看“灌篮高手”“NBA”联赛节目等,还组织他们进行各种校与校之间,校与厂之间的各种小型比赛,对足球兴趣较高,学生则经常与他们聊球,侃球经,组织各种小型比赛。今年,我们还组织了一支在校高中生为主的球队参加每周末举行的吴江市各足球俱乐部联赛。另外,我们还与社区一起搞了多种小型比赛,如放风筝,冬季长跑,拔河,跳绳,踢毽等一系列活动。这大大提高了社区体育氛围,在如此浓厚的体育气息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或多或少的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五、结论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必须遵守学生为主体,改革当前体育教学方式,并与社会体育相接轨的原则。

六、建议

改革当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体育中考因地制宜的设立教学大纲,才能使学生的终身意识有发展的空间。

七、参考资料

篇6: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的几点体会

罗旧小学

周福刚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做过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竞争条件下的情况。我们的竞赛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它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一、竞争的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实践证明竞争可以让学生产生这种状态。什么是竞争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指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过程。

二、竞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数学学科课--数学活动课--数学兴趣课--数学竞赛活动。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基础向高深延申,从而构成一个坚实的宝塔结构,其中的竞赛活动就是这个宝塔的塔顶。在这一体系中,数学学科课和数学活动课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法定的教学时间,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也就是“下要保底” 的教学;而数学兴趣课和数学竞赛活动则是“上不封顶”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数学竞赛活动应当以数学学科课为基础,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以数学兴趣课为助推器,它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也不能自成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质,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可见,好的小数竞赛活动不仅无碍素质教育,而且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认为,小数竞赛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几种方式。

1、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正常情况下更能投入学习。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如在分组教学中学生做练习题目时我就让最先完成的那个同学在自己组的小黑板上展示自己的题目。

如做简便运算:

168-52-48 125×88 1300÷25÷4 小组内的同学争先恐后的认真做题目,都想上去展示;但是老师又讲了当你认为别人做错了时候有上去更正的权力。有的学生很快做好了,但很又被人更正过来了,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在下次做时格外小心认真。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的字迹不够工整也被别人更正了,下次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在单元测试时我也采用了竞赛的形式。

我把一个班的同学都分成了两人一组形成了竞争对手,让成绩和能力相当的学生组成对手。看哪个同学进步的快,分数较低的那一位同学要值日一个单元,至到下次他考赢了他的对手,再让对手去值 2 日,有些同学边赢了三次很高兴,但第四次考不赢了,他也知道了对手的强劲,又在暗下决心再努力了。

3、在小组内学生的组是让学生成绩作主的。

在单元测试时,我把每次学生的成绩都登记下来,在小组分数最高的那个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光荣,很多同学都想当这个小组长。有的同学连任几次,也有同学交替担任形成了一种竞争氛围,还有情况有的同学好不容易和原组长考了一样的分数,他向老师求当小组长,我让他自己和原组长商量,原组长也很大量让给他了,他也很高兴很尽职地工作也更加努力地学习。

4、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形式和方法很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如:如口算题开火车、接龙、看谁算得又队又快、夺小红旗等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通过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

数学能力是儿童超出各科知识之前首先表现来的能力,并极具发展潜力,数学竞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得他们不拘泥课本,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数学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数学能力,使那些天资优异的孩子们的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开发。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需要。通过教学的多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上是我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几点体会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教学月刊数学版》

篇7: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直观操作、激发创新兴趣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通过动手操作进行直观思维,从而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例如讲“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通常由老师在堂上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在讲这节课时,要求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的学生先把两块大小不等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其中一个是圆锥体,另一个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然后把圆锥体转化成长方体或圆柱体,通过长方体或圆柱体的体积求出圆锥体的体积,再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确良1/3。有的学生则把圆锥体放在圆柱体、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进而,容器里的水没过圆锥体,通过测量上升部分水的体积,得出圆锥体的体积,然后再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进行比较,得出结论。还有的是用传统的方法(如“倒沙子”)得出结论。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在动手操作、计划、比较中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同学们就会去创新,而在创新的过程中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兴趣。兴趣越浓,创造力就越能得到发挥。

二、游戏激起,迸发创新火花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不稳定的,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的范围也有局限性。游戏是儿童最乐于接受且最愿意参与的一种活动。游戏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表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更加轻松愉快。在数学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夺红旗”“找朋友”“小小邮递员”“摘苹果”“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学生喜欢的游戏。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时,教师给学生讲故事《猴王分饼》:猴山上的小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子。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一块。第二只小猴见到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三块。故事讲到这里,教师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最多吗?”“猴王这样分,公平合理吗?”这样教学把学生引进积极思维的境地,学生情绪受到感染,激起了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法,不断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探索新知,培养创新的意识

探索新知识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关键所在,也是整节课的核心。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基本上都是在这一环节完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有目地地去观察,动 手操作并相互交流。

——鼓励质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即使学生提出不恰当或荒唐的问题,也应给予积极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因为灵感和创造常常孕育在异想天开之中。如在教学“十几减9或8”,在课将要结束时,我问:“同学们还有其他想法吗?”一位学生发言:“老师,12-8,2减8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8减2得6,再用10减6得4,因此12-8=4。这样做可以吗?”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立即议论纷纷。我及时表扬了这位不迷信教材和教材,善于发现问题并敢地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引导同学们探索正确与否,并达成共识:这种做法是合理的。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探索。发散探索是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或固定模式,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或发现多种解法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与众不同途径; 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引导联想。联想是创新的翅膀。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提出和解决众人“没想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包含在很多平常的现象中,只有那些善于联想的人才能想到。

四、巧设练习,强化创新意识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联结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努力将学生的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这种练习时,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题多样、一题多变的习题和形式新、人口宽、解法活的开放题,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练习。这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发挥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强化。

篇8: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1、美术审美的认识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 以及对人才的要求, 现在家长, 学校越来越重视从小就对孩子的多方位的培养。美术, 绘画, 欣赏我国自古有之, 一副好的作品, 也会像听音乐一样使人产生复杂的感情, 或者喜悦, 或者哀伤, 或者奋进, 或者沮丧等等。人们可以通过一副美术作品产生各种想象, 在头脑里形成画面, 可以通过这幅作品了解过去, 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甚至也了解作者对于未来的想象。好的美术作品一定是有灵魂的,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孩子的审美意识, 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感悟能力, 然后通过自己的感悟做出好的作品。

2、美术教学及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当然, 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成为画家, 成为画家并不是美术教学的最高追求, 美术对于孩子的美好道德的养成也是必不可少的。类似美术这样的艺术教育可以给孩子们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和培养, 通过不同风格艺术的展示也会对孩子的到的习惯, 行为做事, 形成一定的影响, 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更深刻的领悟, 因为艺术来不得虚伪, 来不得欺骗, 尤其是善, 善良是艺术的重要灵魂, 孩子们可以从一幅画里面感受到受难者的痛苦, 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感受到劲草的挺拔, 感受大树的宽容, 感受蓝天的宽广, 感受大海的壮阔, 从而把对于美术的欣赏, 画到心里, 用到生活中, 学会更深刻的感悟, 这对于对与生活, 对于学习, 保证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学习, 不断有新的感悟是弥足珍贵的。

美术教学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审美意识的提高,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孩子的思维跳跃, 活跃起来, 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文明健康生活的好习惯等。

审美情感的培养是一个不断发展, 不断升华的复杂过程, 也跟个人的生活经历而有所不同, 在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意识要分阶段, 分层级逐一进行, 那么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教学人为的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师教学中如何通过美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1、情景结合, 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对于刚刚接触美术, 不懂得如何欣赏的孩子来说, 切记用枯燥乏味的讲说让孩子就去学习技术, 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吸引孩子的兴趣, 很难使他们爱上美术, 发现“美”的存在。小孩子一般喜欢听故事, 老师可以根据画面描述讲述一个小故事, 神奇迷离有趣的小故事会激发孩子兴趣, 同时让他们对所画的内容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们爱上美术。

2、深化情境体验, 感悟情景内容

第一部是使孩子们喜欢上画画, 接下来便是如何画好画, 正如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如小学课文中《最后一堂课》中的胡桃, 不同的角度会画出不同的内容, 画画对于创新性思维的锻炼和挖掘正是如此,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让他们与画中内容进行对话, 产生共鸣而激发思维, 不受限制的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画面, 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画出脑海中的内容。

3、创造情境美, 陶冶学生性情

前文提到, 美术对于审美意识的提高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对真善美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学美术的过程是分阶段, 分层次的, 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提高。学生对于所画内容要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就需要结合生活, 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老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对所画内容赋予感情, 甚至可以用自己的语言, 表情, 声调, 动作, 来声情并茂的把画中内容解读出来。并发表自己的感悟, 体会作者画面的灵魂, 是悲伤, 是喜悦, 是感恩, 是善良等等, 并激发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 对建筑物的形状, 对家具摆设的配置, 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感悟等等。老师美术教学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画画, 不仅仅是技能与知识的传播, 还承担着教孩子们如何去做人, 如何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艰巨任务。

4、表述人文科学意境, 提高学生素养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科学意识的第一阶段, 很多艺术都与一定的民族, 风俗, 社会, 时代相结合, 很多画面表述的内容不仅仅是纸上的那几笔色彩, 很多都在背后传达了一定的社会习俗等人文精神。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即一个美术老师, 不应该仅仅知道美术, 还要了解一定的历史, 人文, 科学等各种知识, 只有这样他才可能会把画面更深刻的背景信息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画面的背景产生兴趣, 对人文历史, 科学文化产生兴趣, 从小就培养起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5、感悟生活, 表心中所想

生活乃是创作艺术的源泉, 在生活中“美”与“不美”是人们欣赏事物, 风景, 人情的最基本的情感, 正式基于这种情感, 人们不断发现美, 感悟美, 创造美, 使美的事物不断延存。教师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感悟,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于图片, 画面的感悟, 找出美之所在。对于美学的领悟是一个随着个人知识, 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发现美, 追求美的意识对以后学生的发展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小结

总之, 美术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与其说语文, 数学, 自然科学等课程赋予孩子的是理性的, 逻辑的思维方式, 不如说正是美术等其他艺术课程赋予孩子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强烈的感悟能力, 丰富的想象能力, 强大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 一定要重视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提高孩子们的审美意识, 并把艺术与其他教学相互结合, 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摘要: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美, 如何发现美, 感悟美, 这就应当从小就培养起审美意识。小学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阶段, 对于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品行道德, 甚至思维模式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那么美术教学对孩子们的成长有何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通过美术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感悟美的能力,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学,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谦, 李宁.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 (19) .

[2]王大根.高中美术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3]闫汝乾.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 2000 (4) .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重心逐渐转移至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了。提高综合素质首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有良好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发自内心要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在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规则,尊重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能够养成好的习惯,凡事都能遵守规则。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并且要有计划去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一、数学与规则的关系

规则的制定是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的,有句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失去了规则的束缚,社会就会变得一塌糊涂。规则是一种标准,是为了告诫大家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数学教学中,规则可能会是一个定理,一个法则等等,这些都是在经过大量的证明后才被制定为规则的,具有相当大的真理性。同时它也是我们在进行数学探索中,计算时所使用的,所遵循的一种准则,是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严格来说,数学就是在一系列的规则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学习数学即是学习规则,你的每一步计算,每一步应用都要使用相应的定理、公式,也就是规则,来为你证明。当然,规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要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小学生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对一切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甚至超越父母。学生犹如一张张白纸,等待老师的教育培养,他们能否在自己的画卷上画出美丽的作品,老师的引导是最重要的,甚至是影响他们终生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是规范他们行为的准则,也是为他们以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1.通过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小学生刚刚接触教育,好奇心是有的,但是长时间的枯燥学习必然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他们没有很好的自制能力,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上课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规则办事的情况。所以,教师在一定时间的教学后,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教师要设定一定的规则,教导学生要按照规则来进行,学生的规则意识也就逐渐生成了。

2.加强数学定义、定理、计算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人类的知识积累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应用各种定理,按照各种程序来进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于对于其他各学科来说,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其实,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教会他们遇到问题会考虑问题,同时给予了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懂得要按一定的规则办事。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要求,按照定义一步一步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他们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规则,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当然,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照规则处理问题的严重性,起到一种警诫,告示作用。

3.揭示数学定义、定理的内涵,培养学生灵活应用规则的意识

我们一直都处在对知识的探索中,从未知到已知,是我们不断的追求,也是我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没有探索,怎能理解?没有理解,何谈创新?就数学来说,没有解决不了问题,即使无法解决,也只能说我们目前无法解决,只有将简单的问题解决了,以此结论作为依据,作为定理才能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如此一层一层的,知识是无止境的,我们需要的就是不断探索。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只有充分地揭示其中某个理论的定义以及内涵,知其根源,才能更好地运用它们,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三、总结

规则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的、人人都必须遵循的准则,是作为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规则意识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素质,更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老师应该引以重视。在数学课上,老师要注意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懂得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做到遵守规则,最终实现习惯成自然。 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小学教师的重要责任,更需要数学教师的悉心培育,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10: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篇1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初探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潜力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敢于质疑问难,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探求,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想问会问 善问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

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前一种是由于种种教与学的因素影响,学生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是老师要不断地向他们提出“为什么”,逼迫他们去动脑思考。但这只是为问而问,没有达到唤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对于后一种学生,他们虽有一定问题却没有显示出来,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问,大胆地去思考,学生在提问前,老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有交流性,有探究性。

一、尊重其情感,使学生敢“问”

一位特级教师也曾经说过:“要想使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觉是敬而亲,亲而近,只有心理距离拉近了,才能到达师生互学、平等民主的境界,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都会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会给予肯定并热情洋溢地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次,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教学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认识的几个面积单位为什么只有公顷不加平方呢?就完,我就表扬了这个同学,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小朋友,哪个小朋友能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说了,公顷就是公顷,它就不加平方,你记住它不就行了吗?哪来这么多的为什么呀!不能这样的就他,说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让我们加深了对公顷的认识,不是吗?只要有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经历了这次事情后,有很多小朋友在课堂上都能大胆地去问了。又一次,在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25×76×8”,当同学们做完题后,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地问:“为什么要将25和8放在一起乘,不按顺序去乘?”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但当时我没有笑他,反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将25和8放在一起乘,因为25和8相乘,得整百数,所以放在一起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也可以提高计算的质量。在我看来,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说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在数学课上经常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自信的风帆已高高的扬起。自信是成功的法宝,相信他正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激发其兴趣,使学生想 “问”

要使学生勤于提问、想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肤浅的、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教师首先应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则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感情,又可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了这样一组题:28×25、125×24、25×36、56×125。和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都在迅速地计算着,力求能超过我。而当我都准确迅速地判断算出结果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他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乘法的简便算法。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56×201”如何简算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老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又如:在一个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中,剪下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吗?剩下图形的周长相等吗?书上出示3种不同的剪法,通过交流、计算得出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剩下图形的周长不相等,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那么剩下图形的周长也应该相等啊?!”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好,谁知道?谁来说一说,很多学生就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碰撞,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认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四、授其方法,使学生善“问”

1、提供质疑机会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想买一台价格为96元的学习机,可小明每月只能节省36元的零用钱,请同学们帮小明计算一下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混合运算来解决,有的学生提出也可以用乘法直接计算,(36×2=72(元),36×3=108(元))。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样提高了他们释疑的信心,使他们乐于质疑,从而树立起创新的自信。

2、在重点、难点处质疑

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难点是学生在学习上难以理解的。因此,在重、难点处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我先给学生复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口算在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算式时,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和另一数相乘,然后在看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出示算式2700×8,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的是简便算法,我让这样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质疑。“他这样做,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0和0相乘还得0,我们可以把0放在一边,先用0前面的数和7相乘,用线把0和前面的数隔开来计算,最后再在积的末尾加0。” 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先教学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记时法,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3时,下午4时„„这种记时方法,都叫普通记时法,接着教学24时记时法,早上8时,还用8时表示,中午12时,还用12时表示,下午3时,就要用15时表示,下午4时,就要用16时表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有的学生就发现,中午12时以前,记时方法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又发现,中午12时以后,用普通记时法的时间加上12时,就是24时记时法,还有的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而24时记时法前面就不需要,这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吗?对这样的问题我大加赞扬,鼓励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24时记时法,明白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激发了学习兴趣。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给学生提供学会提问的机会,引导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有所发展。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做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走进新课程》

上一篇:与供应商联络范文下一篇:痛到让人心碎的语录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