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2024-05-09

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精选8篇)

篇1: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现代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农业部就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许多指导性的意见,﹡﹡省也于“十二五”期间启动了涉及﹡﹡个地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从目前各地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践看,各地多结合全省“设施蔬菜﹡﹡﹡计划”的实施,建设了一批设施果(蔬)标准园。通过两年的创建实践,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在园区建设中片面追求规模最大化、设施高档化、功能多样化,普遍存在盲目建设和华而不实的情况

诚然,现代农业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园区化发展,但一些园区在建设之初并没有进行周密的论证规划,仅凭企业主头脑一时发热,就匆匆上马。一些园区在建设中偏重于规模和投资的最大化,盲目攀比,不惜重金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大搞基建和高标准配套相关设施,结果这些不切实际的高投入严重脱离了当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一枝独秀”,华而不实,对当地产业的支撑与发展起不到应有的示范推广作用,违背了示范区建设的初衷。

二、在园区发展中只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忽视了技术队伍建设这一软件的完善,普遍存在经营不善和效益不高的情况 现代农业是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只有掌握了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人与现代化的设施装备实现了完整的融合,才有可能创造出超出传统农业的非凡价值。缺乏必要的技术研发推广团队和可靠的技术依托作支撑,即使拥有过硬的设施条件,也只是神马浮云。目前,随着设施面积的逐年扩增,一线技术人才普遍短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就以全省首家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而言,企业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其硬件设施在全省乃至﹡﹡地区堪称一流,但自该园区2008年创建以来,始终被人才缺乏这一难题所困扰,由于其常聘技术人员不到3名,且多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大中专毕业新生,公司隔三差五地去人才市场招聘技术员工,结果三年间人员“走马灯”似的频繁更换,企业的经营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三、在园区经营管理中不注重学习引进科学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家族式、“一言堂”家长式的落后管理情况

从各地普遍反映的“一流园区、二流管理、三流效益”现象可看出,这些多数由私营企业主投资兴建的示范园区,在引进现代企业制度以改善园区经营管理现状,从认识上和主动接受上还有较大的差距,企业负责人多数文化水平较低,员工也是雇佣的周边农民,由于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加之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园区经营不善也就在所难免。

鉴于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规划引导在先,因地制宜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重点、分阶段来实施。通过采用示范区的形式来带动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在示范区的功能定位上一定要做好规划论证,其次要综合协调各部门落实好规划内容。二是注重技术投入,千方百计解决一线技术力量短缺的顽症。建议各级人才管理部门充分发挥上一级人才资源汇集的优势,多为基层一线培养和输送实用型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三是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园区必须设立稳定的技术推广机构,其中必须具有1名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作技术负责人,同时园区要有1—2个技术协作单位作依托,对农业部确立的10项主推技术要有不同程度的展示。四是对中央、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专项支持的项目,在项目评审环节增加对项目实施单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情况的考察,对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各项管理混乱的,坚决不予立项。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真正将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引向依靠科技、依靠科学管理走内涵式发展的正确轨道,不断推进我省现代农业发展迈向新的更高的台阶。

篇2: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发〔2012〕2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载体,是逐步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及展示和推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成果的良好平台,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以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创造经验,积极探索,进一步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明确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质量安全和生态环保为重点,着眼全省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选择一批示范带动效应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二)目标任务。按照“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原则,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覆盖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发展层次的较为完善的现代农业示范体系。争取到“十二五”末,全省建成30个左右的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生态环保水平、农业科

技进步贡献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民增收步伐持续加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突出工作重点,准确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确方向

(一)进一步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首要任务,统筹协调好主要农产品生产、促进农民增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大范围推进大宗农产品高产创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突出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果菜等优势农产品生产,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种植面积,大力提高农产品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附加值,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业安全。

(二)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认真落实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着力推动结构调整向高层次发展,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和名牌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扩大品牌农产品生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发挥好品牌对农业效益的提升和拉动作用。大力发展节约型和生态循环农业,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低碳、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农业附加值。

(三)进一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提升优势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拓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农业产业体系框架。根据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示范区产业布局,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和有效集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和经济隆起带。进一步做大做强粮、棉、油、菜、果等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优势产业的发展质量、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因地制宜地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进一步突出特色,提升规模、档次和效益。积极拓

展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项目合作,使示范区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基地,成为高科技农业人才创业的孵化基地。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尽快实现产业技术体系覆盖全部主要农产品的目标。切实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企业在技术开发、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以及机械化耕种收获,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示范区的技术集成、设施装备先进、组织管理高效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培训等方式,对示范区内的农民和服务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多层次、经常性的文化、科技、管理知识培训,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培育新型农民的基地,尽快形成一支具有专业技能、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队伍和适应示范区管理服务要求的人才队伍。

(五)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尽快形成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农村水利工程体系。加快研究和推广适合当地特点的各种节水灌溉措施、节约用水技术和耐旱节水品种,全面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按照“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的要求,加快推进“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积极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不断提升农机档次、丰富农机种类、提高配套水平,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加快提升农机化水平,发挥好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农业。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

(六)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现代农业经营管理途径和模式,不断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农民联合与合作,提高

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不断壮大龙头企业总体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切实强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激发公共服务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从事农村各类经营性服务活动,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推动建立合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切实加大对农村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小额信贷的支持力度,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选准着力点和突破口,精心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亮点和增长极

(一)示范园建设工程。立足资源优势及产业布局,按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农业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生产示范、加工流通、科普展示、旅游观光、餐饮服务、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健康渔业养殖示范园、规模化畜禽养殖示范园,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农业示范高地。

(二)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发挥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坚持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标准高、质量优、品牌亮、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农林牧渔种养示范基地,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及加工基地和集约化种苗生产基地。重点支持种业企业建设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作物品种的科研育种平台、良种繁育基地等。

(三)示范企业建设工程。发挥龙头企业资本集成优势,引导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高标准、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完善利益联结关系,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发展。重点扶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保鲜、贮藏、运输业,打造知名品牌,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示范市场建设工程。建设和改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其流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批发市场冷链系统、质量追溯、环保节能、信息系统等设施。支持开展信息服务、电子交易、储藏物流、质量安全检测、环境卫生处理等业务。

(五)示范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工程。加强和完善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扶持企业、合作社和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跨区域、综合性服务组织,开展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和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统配统施以及机械化作业服务,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五、强化保障措施,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卓有成效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省政府建立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联席会议召集人,省委农工办、省政府办公厅以及省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商务、水利、科技、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林业、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研究解决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与管理的重大问题与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负责协调处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申报、考评认定、规划评审、指导督查和建设管理等日常工作。市、县(市、区)政府也要建立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级要切实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规划编制工作,做到高点定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充分体现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注重示范区建设规划与本地区“十二五”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各市、县(市、区)可以适当选择一批县(市、区)或乡(镇)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省级、市级、县级示范区梯次建设的格局。

(三)完善政策,强化扶持。各级要认真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示范区建设的投入,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统筹用于示范区建设。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利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不断提升示范区建设水平。在用水、用电、用地、信贷、保险、税收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

(四)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任务、措施、责任落实到位。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工作方案,加大推进力度,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指导、管理和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发展改革部门要牵头编制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将示范区建设内容纳入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十二五”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统筹安排和优先落实建设资金;商务部门要加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水利部门要加强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落实示范区建设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农业用地政策;科技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区的科技开发;金融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促进示范区发展的金融产品,促进我省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要正确把握政策,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好农民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的积极性。

(五)鼓励创新,动态管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行“目标考核、动态管理、能进能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优进劣汰。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和各市政府要加强对示范区建设进度、建设质量、运行管理以及示范带动功能发挥等方面的跟踪监督和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示范区升级、奖惩的主要依据。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主题词:农业 建设 意见

抄送:省委各部门,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法院,省检察院,济南军区,省军区。各民主党派省委。

篇3: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建设产业技术联盟是“双百”工程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已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将对提升科技内涵发展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1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要实现科技工作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从过去的注重数量扩展,切实转变为提升内涵质量,切实转变到加强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上来。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农业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创新传统、创新优势和创新特色,在水稻、 油菜、柑桔、茶叶、烟草、马铃薯、生猪、棉花、葡萄、苎麻等主要农业领域,已形成一些优势和特色。但是, 目前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工作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不适应内涵质量发展的要求。

1)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方面。一方面,许多青年教师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强烈愿望,但不知道从何处下手,找不到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找不到差异化、特色化的研究方向,找不到科研课题;另一方面,科技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牵头的研究领域和重大科研项目, 却又往往找不到青年团队成员,青年教师与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联系沟通不够,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领军人才和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科技创新优势和特色方面。在湖南省农业产业的某些领域,或者在一些农业产业领域的某个环节,学校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传统特色,但是放到国际国内的广阔视野去比较,或者从全面支撑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衡量,这些优势显得并不太“优”、特色不并很“特”,整体竞争力不强。如在柑桔产业的品种选育和栽培领域,科技创新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但在加工领域跟进不够;在茶叶产业产中、产后环节,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但在产前的基础研究领域,创新优势和特色尚未充分显示出来。

3)资源整合和共享方面。一方面,传统的大农学优势学科领域要做强做大,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 食品科学等学科介入;另一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食品科学等学科实现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优势学科来带动。这种学科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形势和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难以实现,跨学科的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和科技项目资源整合难、共享难,科技人员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现象比较严重。

4)经费投入方面。农业高校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主体,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周期长、公益性强,农业高校在推进产学研结合,服务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主要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和企业稳定的支持,目前在这方面尚缺乏完善的机制。

5)科技评价体系方面。目前,高校学术发展评价重论文成果、重项目经费,轻产品开发、轻专利转化; 对教师评聘职称,重视项目论文和成果奖励,忽视成果开发和转化工作业绩和效益,阻碍了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推进。

2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统一科技创新思路

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创新要想有所作为,应要加强与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对接。只有从地方的优势和特色出发,才能在全国实现显示度和竞争力。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校科研力量分散,科技人员科研方向多而杂的问题,从而凝聚全校科技人员的思想,有效整合全校的科技力量,围绕地方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工作,做大做强,以争取国家和湖南省的重点支持,从而使研究特色更加鲜明,研究优势更加凸现。

2.2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进一步凝练优势研究方向,构建产业技术链

目前,湖南农业大学在农业产业领域形成了一些创新优势和特色,但还不能全面支撑产业发展。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不仅可以集中相关学科领域专家的智慧,找准各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凝练出优势研究方向,明确各产业创新重点,还可以有效地整合科技资源,加快产业技术链的构建,促进优势学科与其它学科协调发展。如油菜科研团队通过构建油菜产业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链,不仅有效地支撑了全省油菜产业化发展,而且极大地带动了农业工程与生物等学科的发展。

2.3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

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凝练优势研究方向,可以在青年教师与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之间,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找准科研方向,进入科研团队, 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为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牵头组建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平台,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以实现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的重要作用得到更充分发挥。

2.4通过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

农业科技的根在基层,农业科技的进步需要与农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基层技术人员的紧密结合,这是国家和社会对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人员提出的要求。通过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可以促使科技人员下基层、下企业,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引导科技创新课题来源于农业生产、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从生产实践中提炼出大项目、好项目,将科研论文写到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带进农民家。

3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3.1强化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执行力度

1)形成强大合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建设好产业技术联盟,必须形成强大的合力。一是各学院与有关职能部门要形成强大的配合力,科技、人事、教务、 研究生、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与学院之间、学院与学院之间应加强配合协调,形成联动机制;把人才建设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建设计划等与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合力推进技术联盟基地发展;建立有效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单位之间的协调问题;建立有效的检查考核制度,将各单位支持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情况纳入二级单位目标管理的考核范围。二是产业技术创新团队要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核心是构建产业技术链,产业链有多长,构建的技术链就应有多长,组建的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就应该有多大。单靠一项技术、一门学科、几位专家已无法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所有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无法支撑产业技术联盟发展。因此,在建设进程中,首先应在产业技术链上每个关键环节,凝聚以3个以上核心人员为主体的创新团队。在此基础上,再围绕整个产业链的构建,凝聚形成以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产业创新团队集群,同时探索和完善合同制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建设机制,促进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与团队成员之间实现真正的紧密结合[2-3]。

2)提高三种能力。一是科技创新能力。每个建设团队既要有善于发现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更要有突破关键技术的能力。二是社会活动与运作能力。 科研人员应善于与地方政府打交道、与企业打交道、 与农民打交道、与国内外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打交道,通过联盟建设,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善于把他人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把他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优势;善于对产业品牌、产品营销、 产业科技合作项目等进行运作,在提高产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为学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三是总结提升能力。善于从建设实践中,总结建设机制、建设模式,提升到理论高度,不断扩大工作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3.2提升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管理水平

1)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未来2~3年,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任务的份额,将决定高校未来的发展后劲。如何多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项目,已成为今后科技工作的核心任务,因此, 必须把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摆到重要位置,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举措。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应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锻炼科技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以提升学校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2)务实与务虚相结合。目前,农业科技人员申报国家项目存在三个主要问题:一是研究目标过多、研究内容太杂、考核指标无法量化。二是找不准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报一个项目,从头到尾没有搞清楚究竟要干什么、究竟要解决什么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三是不善于提炼项目标志性成果。一个项目几年实施下来,最后总结的时候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科研工作业绩到头来几乎等于零。因此,科学研究不能只顾“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能认为“我个人能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要转变为“国家和当地产业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做什么”。农业科技人员应通过产业技术联盟这个平台,了解国家发展政策以及科技发展形势,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加强科研工作的战略思考与战略研究,努力成为务实的优秀科研工作者和务虚的宏观科技战略家。

3)深入思考科技事业发展。对于科技领军人才、 学术带头人和高层科技管理工作者来说,应善于从具体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思考科技发展的深层问题,捕捉科技前沿的最新信息,把握科技创新的最优方向,广纳科技创新的有用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方面,想大事,办大事,办成大事。 3.3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保障能力

1)围绕创新链构建,按照基础类学科、核心学科、 配套支撑学科等三大类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调整学科归属和管理体制,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学科支撑链。

2)通过推进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要平台、重大重点项目的一体化建设,创新资源整合机制,促进跨学科、跨学校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共享与整合,从而组织大团队、搭建大平台、设计运作大项目。

3)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把科技创新与服务的质量和数量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分配体系。同时, 加大对项目成果转化、应用与产业化的奖励。

3.4大力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

1)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产学研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引导。特别是应将农业高校纳入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的范畴,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给予稳定支持[4]。

2)重点改革科技创新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成果、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科研项目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产业,引导科技创新由出论文、出成果重点转变为出产品、出产业、出效益,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推进产学研结合的持续健康发展。

3)提高企业的科技意识,把科技创新实实在在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投入主体地位。特别对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应严格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每年在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研发经费。

摘要: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湖南农业大学科技服务“三农”的实践,针对产业技术联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强化执行力度,提升管理水平,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推进产业技术联盟建设的策略和措施。

篇4: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与此同时,作为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盲区”的伊洛河沿岸,鑫地生泰园、汇鑫农业科技、凯鑫蔬菜合作社、绿源花木合作社、万邦置业、天元生态农业、正鼎科技等10余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级奖补政策的激励下,依托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人文景观,积极发展蔬菜林果、花卉苗木种植,深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拓展了农业的多种功能,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涵盖芝田、永安、孝义、站街、河洛等镇(办)的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已初步形成,蔬菜生产面积达70.7万平方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50.7万平方米,基地批发市场3个,蔬菜保鲜冷库3座,鑫地生泰园已成为我市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林果种植面积93.3万余平方米,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20万余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各经营主体积极发展果品采摘、赏花垂钓、餐饮住宿、婚纱摄影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总经营面积达13.3万余平方米,其中,汇鑫公司已成为我市最大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河洛汇流景区现有农家乐15家,从业人数200余人。

经过深入调研,我们认为加快推进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并同“4个10万亩”基地建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对进一步优化我市种植业结构,提高菜篮子产品的供给水平,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此,我们将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经营主体,引导鑫地生泰园、汇鑫农业科技、凯鑫蔬菜合作社、绿源花木合作社、天元生态农业、正鼎科技等一批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建设连栋智能温室、日光温室和双拱大棚,培育蔬菜育苗点,扩大设施蔬菜生产面积,力争每个蔬菜生产基地都配备蔬菜保鲜冷库、批发市场、检测化验室等基础设施,通过3~5年的努力使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积极扩大林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深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不断推进伊洛河沿岸以及河洛汇流景区农家乐提档升级,通过3~5年的努力,使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33.3万平方米,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000万平方米,休闲观光农业经营面积33.3万平方米,发展农家乐30家,充分发挥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的集聚效应,将其建设成为我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基地。

为加快推进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我们将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关镇、街道办及市直部门为成员的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工作领导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各项工作。

二是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今年,市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天元生态科技、正鼎科技、鑫地生泰园等农业企业正在积极实施砖钢温室、双拱大棚建设。我们将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把“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各相关镇、街道办及市直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上级各类项目资金,开展招商引资,努力为我市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政策资金保障。

三是深入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伊洛河沿岸各规模经营主体,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技术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指导和协调服务,引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采用先进实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努力为我市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四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积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扩大设施蔬菜、林果花卉、绿化苗木等主导产业的种植规模;充分发挥伊洛河沿岸旅游资源优势,深度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服务项目,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申报省级以及郑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省、郑州市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评选活动,提高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五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积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求相关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配备相关检测设备,每天对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太自检,市农委实施严格监管;同时,农业检测执法人员要加强对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执法检查,以及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保障我市农产品生产消费安全。

六是做好宣传推介。通过省、郑州市及我市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伊洛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重大意义和综合效益,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全力支持、积极参与建设的浓厚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巩义市农委)

篇5: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区科技局局长张瑞江

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我区“五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榆次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如何建设功能定位多元化、城乡发展生态化、产业规模集约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创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需要在“五抓”、“五提升”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抓好规划设计,提升示范水平

都市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也是一种高新技术农业,是指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人文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重要的是追求生态、社会、服务、文化功能的协调。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视和领导,统一认识,树立全新的农业观;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规划好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构建都市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到有机构、有目标、有措施、有创新、有氛围;同时,建立市、区政府联手,专家参与,部门负责,社会评估的动态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立足榆次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要进行长远的科学设计,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庄园农业,精心打造市民农

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示范区,鼓励探索花卉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

二、抓好生态庄园,提升多元发展

开发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庄园,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既是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促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个主抓手。当前,我区生态庄园建设如火如荼,势头强劲,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区生态庄园开发的实际,结合外地一些做法,建议打好“五张牌”。

一是加强生态庄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好通道环境牌。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生态庄园的一张亮丽名片。但是,由于我区生态庄园大多离城区较远,或者处于城郊结合部,路况差,路难行,已经成为推进生态庄园发展速度的一大瓶颈,尤其在通往一些山庄或庄园的路途中,煤尘相伴,黄土扑面,垃圾挡道,令游客望园兴叹,不同程度影响了游客的心情。针对制约生态庄园发展这一突出问题,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在手上,做好重点生态庄园的“园园通”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城区与生态庄园纵横交错、通畅快捷的交通网络,切实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生态庄园外部环境。

二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比较优势牌。做到一园一景,一园一品,一园一业。既要合理开发,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传承、保护、发扬三者兼容的效果。

三是打造让游客养眼、养胃、养心和养性的特色“农家乐”,打好休闲度假牌。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品尝绿色食品,观赏田园

风光,体验民俗文化,陶冶思想情操的绿色家园。如:沈阳沈北新区为了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制定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实施方案》,最终有23家被授予“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在23家农家乐中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最高雅的农家院,走进小院不仅有优雅的环境和东北特色的菜品,还有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供游客自娱自乐,老板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为游客即兴表演和伴奏,营造出让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的氛围。

四是要充分体现科普教育和科技示范功能,彰显生态庄园的科技魅力,打好科技示范牌。借助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机遇,提高生态庄园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与我区生态庄园建设,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生态庄园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璀璨明珠,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成为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基地。

五是要创新旅游观光生态庄园的主题,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打好文化历史牌。如:榆次盛世金地生态庄园股份有限公司在建设航天蔬菜种植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北山煤矿废弃的坑口旧址,打造“煤博文化馆”,为游客提供一幅浓缩的煤炭产业发展历史的画卷,从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了都市农业的功能。

三、抓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以产业化为龙头,而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点。换句话讲,没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就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从我区加工企业的现状

看,还存在发展慢、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在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品牌上做文章,在扶持中小型加工企业规模扩张上下功夫,在加快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上求突破。

四、抓好品牌战略,提升对外形象

品牌是资源,品牌也是形象。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区要把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原产地品牌和有机认证品牌抓在手上,倍加爱护,倾力帮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打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一硬仗。

五、抓好队伍建设,提升发展后劲

在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人才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立足我区实际,重点抓好涉农技术管理人才、生态庄园开发人才、潜在的后续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用足用活部门人才,选准选聘专家人才,培训培养基层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创优环境,跟踪服务,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生态庄园提供政策、信息、资金和资料等服务,编印《开发生态庄园优惠政策指南》和《生态庄园手册》等宣传资料,让开发商吃上定心丸,确保开发商投资一个庄园,盘活一片土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三是对科技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要抓好培训,让他们在观念上要有突破,技术上要有

创新,产业上要有扩张,培养他们立足小舞台,着眼大市场,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技术和资本的快速积累,早日成为庄园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建设的储备人才和后续力量。

篇6: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机、畜牧、农垦、渔业厅(委、局、办),黑龙江省、广东省农垦总局,有关市、县、区人民政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精神,切实发挥示范区在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作用,现就进一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方向,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有效抓手,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一)坚持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为根本任务,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要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规模范围合理、主导产业清晰、先进性突出、整乡整县推进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因地制宜改善生产条件,提升科技水平,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努力建成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和样板。

(二)坚持以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坚决贯彻中央关于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突出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产业安全做出积极贡献。要依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进一步提高

主导产业集中度和重点产品知名度,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三)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发展动力,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协调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大胆探索既符合本地特点,又顺应发展规律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不断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现代农业建设积累经验。要建立农民与合作社、企业利益有机联结、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区健康发展。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引导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建立合理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四)坚持以维护农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实惠。要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努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努力实现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严禁借示范区建设之名,强迫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强行推进规模经营。在探索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绝不能打着示范区的旗号搞非农开发、大拆大建,乱占滥用耕地,损害农民利益。

二、突出重点,协调推进示范区发展与建设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分工,抓好关键环节,强化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协力推进的良好格局。

(一)认真编制规划,引导科学发展。要围绕本地区现

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主要产品和主推技术,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落实任务、细化措施,认真编制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规划。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通过规划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和资金,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格局。省级农业主管部门或联席会议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认真组织开展调研和论证,有效衔接国家和省、市的发展建设规划,确保规划目标科学、措施可行。要强化规划实施,提高规划的指导力和约束力,切实发挥规划引领发展和规范建设的作用。

(二)确定建设重点,积极争取支持。要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大规模建设高产稳产标准粮田,大范围推进高产创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健康养殖,积极发展设施种养业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农技推广、农产品质检、动植物保护等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大户以及科研推广事业单位等,建设资金也主要依靠建设主体来解决。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研究出台推进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多渠道、多途径、多元化筹集资金。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财政、发展改革部门的沟通衔接,积极争取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现有投资渠道资金,加大对示范区的支持力度。农业部门参与管理的现有各类财政性投入要重点向示范区倾斜。

(三)明确责任分工,规范有序推进。示范区所在地各级政府要把示范区建设作为贯彻中央部署、推动“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坚持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农业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配合,确保任务、措施、责任落实到位。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联席会议作用,研究制定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指导和考核,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四)强化管理考核,确保发展质量。省级农业主管部

门特别是联席会议牵头部门要根据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加强对示范区建设的督导和考核。要及时了解示范区建设的工作动态,认真总结、宣传和推广示范区建设的成效、经验和做法。对建设进展缓慢、成效不突出的示范区要限期整改;对违反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要按程序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

三、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当前的几项工作

为有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请各地认真做好当前以下重点工作。

(一)按时编报示范区“十二五”建设规划。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抓紧组织编制和审批示范区建设“十二五”规划。各省(区、市)农业厅(委、局)作为牵头部门,要组织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对规划目标、建设重点、工作措施和有关工程项目提出审核意见。请各省农业厅(局、委)于2011年3月底前将已审定的示范区规划报我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公室备案。

(二)认真总结2010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督促指导各示范区做好2010年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情况的总结工作。要全面梳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真填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建设情况表》(见附件1),提交总结报告(具体要求见附件2),并请各省农业厅(局、委)审核后于2011年1月底前报我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我部将据此编写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年度发展报告,并适时组织有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三)做好工程项目前期储备工作。各地农业部门要根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指南》(见附件3)和国家有关规划,指导示范区按照各类项目管理规定和程序,结合示范区建设需要和已有工作基础,研究储备和积极申报“十二

五”农业建设项目和财政专项项目。要注意与在建项目、已申报项目的衔接,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按程序及时向我部及有关部门申报项目。要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管理,确保项目投资落实后能够及时开工建设,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四)建立示范区建设情况交流制度。为及时交流总结示范区建设情况和实践经验,我部决定建立示范区工作交流制度。每年召开示范区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现场观摩会,印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简报。从2011年1月起,各示范区原则上每月至少向我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管理办公室报送一期工作简报,重要工作情况可随时报送。各示范区要认真总结建设成效与经验,积极反映推进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有关建议。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要随时报送本省(区、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动态。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请各级农业部门和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务必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为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特此通知。

篇7:运城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行业多、任务重,必须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3月上旬,接到省关于编制规划的通知后,高卫东书记、王安庞市长等主要领导先后数次召开会议,就规划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武宏文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示范区建设的领导、协调工作。由市农委具体牵头负责《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和建设实施工作。示范区7个县(市、区)相继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组,市直有关单位也分别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协调、衔接和落实,上与省对口单位、下与县形成贯通,明确了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后在示范区建设规划论证、项目对接、工作推进等环节中,领导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科学规划是基础

规划是先导,是示范区的建设蓝图。只有紧密结合当地条件、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客观规律,才能真正把示范区建设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为此,我们通过充分调研论证,听取省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历经9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完善,编制完成了《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主要做到了四个“明确”:

(一)明确示范区范围。

根据区位优势、生产基础条件、优势产业特点、科技应用水平、龙头企业规模、布局相对集中等因素,我们将涑水、汾河两大流域的盐湖区、永济市、临猗县、夏县、闻喜县、稷山县、新绛县纳入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范围。

(二)明确主导产业。

小麦、苹果、棉花是运城示范区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在山西全省占有绝对优势地位,以此为重点构建运城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是必然选择。同时结合运城的实际和特色,发展设施蔬菜、健康养殖和观光休闲产业,更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果,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促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平衡高效发展。因此,我们将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导产业确定为“粮、果、棉、菜、畜、观光”六大产业,在此基础上夯实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业生态、物流市场、农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基础,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农业技术支持、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六大支持服务体系。

(三)明确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年限为2009~2015年,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近期2009~2010年、远期2011~2015年。到2015年,示范区实现农业灌溉节水化、农业机械化、农田园林化、农业生态化、农业信息化。示范区内农业科技贡献率由现在的48%提高到60%,农业机械化水平由现在的50%提高到78%,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现在的808个发展到3000个,农产品商品率由现在的60%~70%提高到85%~90%,农业产值比2008年增加96.7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在2008年4056元基础上达到10000元(年均增速13.76%),同时打造30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的富民示范村。建成全省一流、全国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具辐射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经济区,推进运城乃至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 明确主要建设内容及重点建设项目。

市政府于6月21~22日邀请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山西农大、省发改委、建设厅、林业厅、水利厅、农机局等单位有关专家组成15人的专家组,在运城对《规划》进行了论证;9月6日,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又组织有关专家,在太原对《规划》进行了第二次论证,专家们先后对我市的《规划》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和建议。根据省市安排,我们依据刘维佳副省长和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和专家意见对规划的具体内容多次进行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明确重点建设核心示范区及主要建设内容。种植业“77531”核心示范区:0.47×104mh2 (7万亩)粮食,0.47×104mh2 (7万亩)优质水果、0.33×104mh2 (5万亩)优质棉花,0.2×104mh2 (3万亩)优质高效蔬菜,1万亩出口有机芦笋;健康养殖业“4116456”核心示范区:40万头优质肉猪、10万头肉牛、1万头奶牛、600万只蛋鸡、4500万只肉鸡、60万只优质肉种鸡。

三、项目建设是关键

项目建设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主要抓手,是落实现代农业示范区各项建设内容的关键。为此,我们在规划设计、推进建设上突出了项目建设。

(一)加快项目对接。

对示范区涉及的所有项目,进行统一梳理归纳,按照归口对接的原则,将对接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加紧进行项目对接。

(二)千方百计落实资金。

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投资的同时,想方设法落实地方投资。市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20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名义下达)。要求示范区7县(市、区)财政也要列出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同时主动协调金融单位的支农贷款向示范区和示范建设项目倾斜,特别是吸引民间资金的工作,调配社会资金向现代农业示范区投入。

(三)及早启动项目。

按照《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 2009~2015年, 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142个,其中六大主导产业项目65个、六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44个、六大支持体系建设项目27个。9月在新绛县举行的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启动仪式,标志着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首批启动建设项目65个,其中中央及省立项项目25个,项目总投资49205万元,国家扶持资金28429万元。启动项目占2009~2010年规划建设项目的75%,示范区总规划项目的47%。

(四)强化项目管理。

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在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及落实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做到了严格按市领导组要求积极开展项目对接、落实资金、加快实施等工作。把2009~2010年的90个项目实施任务具体到乡、到村、到户、到企业,实施进度分时段排定了工期。每个核心示范区、示范区都明确了专门的行政领导和技术责任人,认真落实规划目标。基础工程、支持体系建设也都按照对口单位确定了行政领导和技术责任人,制定明确奖惩措施。市直有关单位均把建设任务落实到人,有具体分管领导,有责任技术人员。

四、扎实推进是保证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经省级评审后,我们立即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工作开展。9月10日,召开示范区七县(市、区)分管县长及市直各有关单位一把手参加的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推进工作会,出台了《运城市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意见》。9月21日,再次召开示范区七县(市、区)分管县长参加的示范区建设推进会,通过比进度、找差距,促进了各县(市、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又以运政办发[2009]140号文件下发了《山西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对核心示范区和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具体承担及归口管理的项目建设任务做了分解,明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项目落实到位、责任明确到位、资金倾斜到位、督查考核到位。并从10月份开始对各县(市、区)、市直各有关单位实行月报、季观摩、半年考核、年底交账督察制度。

截至目前,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已启动项目65个,完成投资1.12亿元。比如“双创”增粮项目市级投资50万元,亩产粮食1053.65kg,平均亩产值1874.46元;落户新绛的雨润集团年产200万头生猪屠宰场生产线顺利投产等。示范区初步显现出产业有主导、企业有龙头、产品有商标、增收有科技、服务优组织五大现代化特征,站在了运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起点。

摘要:运城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领导重视是前提, 科学规划是基础, 项目建设是关键, 扎实推进是保证。

篇8: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基础上生成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平台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好基础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型发展,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发展,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指明了路径。笔者学习《决定》后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的关键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的强化、基础的巩固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把握《决定》精神的基础上,以内涵为重心,以质量为重点,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项基本原则,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遵循一个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任何发展都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自觉作为。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发展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或者误入歧途,甚至夭折。《决定》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平台上巩固提高,必须认真学习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有整体性、举措具有针对性、发展具有系统性。这一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内涵,着眼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巩固提高来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重点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超越;“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为民生服务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适应技术进步”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技术都存有生命周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依据技术进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是职业教育使命所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自觉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公共服务”,是教育公益性原则的体现,更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特质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才能真正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走出事实上以招生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促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被动状态,通过内涵的强化、质量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守三条原则

《决定》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政府与学校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重点坚守好三条原则。

(一)坚守好“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现代与未来的跨界、跨时空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使命的体现,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可行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必须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二)坚守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好“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产教如何融合,其着力点是什么?《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前两点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最后一点是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恪守产教融合原则,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自觉衔接、自觉配套是必由之路。

特色是职业学校保持旺盛、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办学特色。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协同育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质出发,努力激活自己的职业特性、产业属性,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推进自身的发展。

(三)坚守好“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构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确立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传统理念。技能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技能学习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系统建构理念出发,致力于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的建构。其次,要从“多样成才”的理念出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升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让学生学会动脑;既要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九大举措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表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其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决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探索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教代会、工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在投资者、管理者、执行者、学校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权力制衡、利益制衡,既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又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益;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立足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出了七条实施路径。第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第三,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第五,推进“双证书”制度;第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第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三)做好招生工作

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实基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升华。就目前社会“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现状来看,从公众意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的差异来看,要巩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必须稳定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历招生工作,多种措施加强宣传,稳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必能成,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三要强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在校生的流失,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四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汲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奠定物质基础。

(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围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决定》指出,建立一个“机制”,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两个“衔接”,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衔接,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标准开发与标准应用的衔接,是一个内容科学、中心突出、举措具体、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要素。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决定》从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举措。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时代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明确了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项措施,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覆盖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七)加强与优质学校、城市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到了世界水平。但从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在思想理念和办学水平上还存有较大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借船出海,借势发展,拉长短板,整体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是办学的目标和生存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说,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建构和培植上又是不够的。《决定》从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相融合,提出在加强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备用能量,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文化课教学。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借鉴先进国家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决定》从五方面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要求:(1)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2)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3)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4)积极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5)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更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巨大挑战。学习《决定》,理解《决定》精神,创新举措,定能推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下一篇:朗读者观后心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