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发展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提出了在建设旅游小镇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发展论文 篇1:

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以产业生态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为论点,先阐述了两者互动发展的重要性,比如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创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等。然后通过积极引导,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等,以此来作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措施,从而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长足发展动力和支撑。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 美丽乡村建设 互动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两个方面,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这已经得到了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和关注。现阶段,生态环境形势愈演愈烈,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产业生态化这一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位。同时,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1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1.1 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和进步

在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影响下,要想促进地区产业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产业转型和升级,为产业发展给予动力和支撑。一般来说,对于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来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产业发展。首先,在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发展是重要的支撑条件;其次,借助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旨在实现产业发展目标。最后,通过这两者的互动发展,也可以积极整合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比如:产业生态化,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对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认知,将乡村经济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1],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发展目标。

1.2 有利于创造美丽乡村建设环境

在人类活动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产业生态化过程中,需要将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与自然界的循环规律相符合,实现产业活动和生态系统良好互动目标[2],并且防止威胁到自然环境。比如,对于农业生态化建设来说,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不断提高能源循环利用效率,并满足水土保持这一目标,从而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1.3 有利于实现企业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

现阶段,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结合创新驱动战略发展背景,在生态化过程中,主要包括社会生产、分配以及消费等环节,通过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以此来实现全过程生态化建设目标。在建设美丽新农村过程中,需要政府和社会会给予一定的扶持,不断调整企业产品结构,不断提高清洁化、生态化水平。同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可以积极引入优质资本,引导和帮助企业提高对改进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等方面的高度重视。

2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策略

2.1 积极引导,获得高度满意度

在产业发展向生态化转型过程中,必须要集中整合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等,将自身独特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在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要基于生态化视角,将生态新优势进行挖掘和累积,从而实现由产品的生态优势实现向竞争优势的顺利转化。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要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首先,要将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上来,妥善处理好居民、企业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保证三者之间的高度一致和平衡,更好地实现经济生态化和发展协调化等目标,获得居民、企业等高度满意度,并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其次,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还要加强长效管理,共同维护好建设成果,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3]。同时,在建设部署方面,还要运用先行先试方法,引导一些地方先行开展,为后续其他地方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并突出重点,构建更为完善的建设体系。

2.2 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第一,对于政府来说,要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针对具有良好生态应用前景的企业,对产业发展链条进行合理布置和安排,促进企业产学研工作顺利进行,并制定和完善鼓励性政策和补贴政策,进而确保企业良好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问题,尤其对于生活类基础设施和产业专用性基础设施等,防止设施建设与使用出现脱节现象。

第三,在實践过程中,对于现有规划,要进行完善,并结合规划要求进行建设。在组织部门安排方面,要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建设,防止部门之间呈现出独立化状态。此外,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在发挥政府领导、带动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形成合力,从而给予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2.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产业生态化来说,属于重要的循环经济模式之一,在产业生态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政府、企业以及居民等都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未来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环保技术的应用,将环保理念渗透其中,进一步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进而为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发展等目标提供一定的便利。

在提高创新能力过程中,要积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贯彻落实好经济性、低碳性等原则,而且还要将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效率提升上来,将绿色生产技术应用范围拓展开来,比如,在生活中,可以应用废物处理、循环等技术,进而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

3 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动发展的案例分析

3.1 相关概述

主要以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县为例,安吉县域面积将近1900km2,属于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区。安吉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尤其是竹林资源,竹林面积为100万亩。但是在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下,安吉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现象。

3.2 实践思考

在安吉魅力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综合政治和经济建设的结合、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的结合等,大大彰显出了生态内涵。在安吉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区域生态价值的提升,树立了长远发展视角,积极对企业进行整改、关停等,积极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形成了层次更高的区域生态价值,极大地促进了安吉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安吉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竹产业、休闲旅游业等,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创新,并与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和探讨,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品牌研发。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安吉已经取得了突出成就,截止到2017年12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亿元,增长11.2%。

4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产业生态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调整和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引导企业提高对创新和研发的高度重视,控制好企业生产中所需的研发成本,进而为企业自身谋取发展空间。同时,也可以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理念,将地区环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吸收企业积极进入,赋予美丽乡村建设全新的生命力,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洪波.“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逻辑内涵与实现途径[J].生态经济,2018,34(10):209-213,220.

[2] 常纪文.乡村产业兴旺 需要做好生态文章——乡村振兴中的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问题[J].中国生态文明,2018(3):49-52.

[3] 姚静娟.旅游产业生态化模式建设与管理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5(4):189-190.

作者:梁靓洁

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发展论文 篇2: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与新农村建设

[摘 要]本文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提出了在建设旅游小镇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关键词]云南;旅游“二次创业”;旅游小镇;新农村建设

1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

1.1 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的背景

由于许多省区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汹涌澎湃的旅游大潮中,云南旅游业峰顶浪尖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尤其是随着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周边省区的迅速崛起,云南旅游业面临着“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面对国内外旅游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云南旅游业必须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等方面主动作出调整。云南省审时度势,2005年明确提出以“十一五”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云南旅游产业升级转型、提质增效,由旅游大省到旅游强省的转变。 1.2 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创新之举——建设旅游小镇

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旅游局把加快旅游小镇开发建设当成旅游“二次创业”的重点工作积极推进,为云南旅游深度开发、提质增效提供新思路、新办法。在认真总结全省10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全省各地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市场发展潜力,2005年在全省首批选择了60个具有资源优势的小镇,通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建设成为旅游小镇。旅游小镇的开发建设,有别于以往单纯的依靠行政命令和财政来扶持的发展模式,而是对具有丰富人文景观、自然风光、著名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的小城镇,通过政府引领企业共同开发,抓住当地旅游特色为重点吸引游客和投资商。在保护好环境、旅游资源和历史文物的前提下,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行业,建设旅游主导型小城镇。以游兴镇,适度开发或延伸旅游产业链,发挥旅游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城镇,促进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2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云南省新农村建设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经济还欠发达,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4%左右。凭借自身现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资源,依托市场化运作,把旅游开发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发展旅游小镇,此举既为我省旅游业向深度发展提供了新载体,为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是响应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号召,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开拓了一个新途径。

2.1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2004年的统计表明,云南省有农村劳动力2081万人,占总人口的48%,占农业人口的60%,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为750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再加上每年还有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20万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旅游业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一方面就业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旅游行业直接增加1个就业岗位,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7个就业机会。

正如发展经济学原理所指出的那样,城镇化有利于创造经济的最大增长空间,其聚集效应可使辖区内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扩大市场,从而产生规模效应。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能有效地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房地产和商业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对周边农村地区的服务和辐射作用,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还为农村剩余农业劳动力提供了充分的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广大农民可以参与到餐饮服务、运输服务等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从而分流农村劳动力,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渠道。据统计表明,自开始建设旅游小镇至2008年,3年间旅游小镇建设带动了全社会70亿元增量资金投入农村,年新增就业岗位近20万个,吸引了约37万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

2.2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

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随着旅游者的进入,将发达地区、发达城市的思想观念、高新科技、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等传入农村社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封闭状况,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的扩散。城市或城镇的科技、文化、政治在农村对城市或城镇的开放性互动过程中也能大大地促进其精神文明的建设。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看,要在旅游小镇的建设工作中谋得一席较好的转移岗位,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用人单位为创造更多的效益,也必然加强对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的培训、考核,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农民接受更多的文明和文化知识,从而对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形成深刻的影响,对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得以良好互动,缩小了农村文化、习惯与城市的差异,促进乡风文明。

2.3 旅游小镇建设有利于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

建设旅游小镇,发展旅游业,为了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客观上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加大对乡村的交通、通信、供电、饮水、卫生、居住等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在必行。作为旅游小镇开发建设的受益者们,当地的村民也会自发地行动起来,关心和爱护村镇的环境,并自觉形成爱护环境卫生、注重美化环境的意识。同时政府部门和民间资本也会加大投入,促进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倾斜,推动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从而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实现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 2.4 旅游小镇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指引作用

旅游小镇的建设丰富了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内涵,是建设新农村的又一发展模式。旅游小镇把我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当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旅游小镇的发展又为广大农民切实受益,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为解决我省小城镇发展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借鉴。今后我省农村地区可以旅游小镇为示范,以城镇化为发展方向,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找准目标,培育发展具有自身地方优势的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坚持使城镇建设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尽快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并带动农业产业化小镇、工业小镇、商贸小镇等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型城镇建设,发挥小城镇在统筹城乡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较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3 以旅游小镇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云南省新农村建设

3.1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合理规划,科学建设,展现新农村新风貌

为使旅游小镇得到高层次的开发、高水平的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依托旅游资源优势,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全局利益,以前瞻的眼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与当地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小城镇发展战略规划,并构建旅游城镇体系,以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的旅游城镇群体为研究对象,以某个或多个旅游中心城镇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协作的城镇组成的旅游城镇群。

3.2 注重科技,搞好人才培养,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参与,体现民主管理,乡风文明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旅游小镇,除加强基础设施、景点等硬环境建设外,还要强化以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因此首先要充分重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旅游小镇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兴旅。借鉴国外成熟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络的经验,我国政府、个人、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应多方主体推动,建立完善的网上预订交易,涉及酒店、交通、景点、旅游线路等服务,集中于在线调查、投诉与反馈、旅游科研、信息收集、语言选择、电子地图查询、信息交流与展示、会员管理、电子邮件、景点投票等服务。

我们应借助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旅游“二次创业”中,积极探索旅游小镇开发的有效途径,总结旅游小镇建设的成功经验,为云南省全面推进旅游小镇建设,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平.城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2):70-71.

[2]云南旅游小镇经验获建设部肯定[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3/12/content_12680390.htm.

[3]赵承华.发展乡村旅游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8(6):47-48.

[4]刘晓鹰,邹国伟.四川民族地区旅游业与生态移民及其城镇化推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189-191.

[基金项目]本文是昆明学院课题(昆大科字KYZ2007011号)“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颖(1973—),女,云南昆明人,昆明学院旅游系教师,云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云南地方经济文化。

作者:高 颖

新农村建设内涵及发展论文 篇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乡村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战略选择,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总结发展,对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在乡村振兴的视野下如何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新时代迫切要求。文章探讨新时代要求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成果与不足;新发展;路径探索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7. 062

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

1.1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各方面不断进步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滞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短板,为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需要城市现代化,也需要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过去农村战略的总结发展和对当前国情精准把握的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成为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重大举措,为乡村建设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农村的发展描绘出美好蓝图,吹响了乡村衰落走向乡村复兴的转折号角。

1.2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意义

1.2.1   乡村振兴的内涵

乡村振兴是针对乡村衰落而言,乡村衰落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大量流失而导致的空心化、老龄化、留守化等问题,逐渐丧失人气和活力。乡村振兴是对当前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乡村人口大量单向流向城市而导致乡村衰败现象的反思,通过乡村重构使衰败的乡村焕发活力,实现城乡双向流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是在过度城市化形势下,重新发掘乡村生命力基因,在保持乡土风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激活、修复、改建来扭转乡村继续衰败,补齐乡村建设的短板,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1.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①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乡村兴盛都是盛世标志之一,而今广大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肯定了乡村的地位和作用,乡村的复兴是中国梦实现征程中历史与现实的统一。②从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建设关系看,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过去农村建设战略总结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是具体实践模式,乡村振兴赋予美丽乡村建设新内涵,对其提出新要求和指导,最终推动美丽中国的实现。③从城乡居民共同富裕角度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推动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④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农业现代化注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对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解决乡村发展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有重要指导意义。

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农村板块,将美丽乡村建设定位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将为其注入新活力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2.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和不足

2.1.1   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源于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提出的“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安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结合乡村历史、人文、自然、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建成了一批生态优美、青山绿水式美丽乡村,带动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2017年安吉已建成美丽乡村179个,覆盖全部乡镇,探索出一条“一村一韵”、“一村一风景”的建设道路。

2013年国家启动了“美丽乡村”创建活动,选定全国1100个乡村作为试点,2014年发布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五年来涌现了大批美丽乡村。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在全国建设6 000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以期实现由“点”到“片”再到“面”的转变,由“点状美”到“全国美”,最终实现美丽中国的美丽乡村建设梦。

2.1.2   美麗乡村建设的不足

2.1.2.1   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探索,没有足够经验,国外虽有一些参考,但中国乡村的基数庞大,国外经验难以直接借鉴。在试点的选择上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对象选择的公平问题,试点选择偏好于重点扶持的乡村或本身具有良好优势的乡村;其次是选择的代表性问题和周期以及试点效果评价问题,试点的选择应当覆盖各个区域、各种条件的乡村,试点周期应当适度把握,对于试点效果的评价体系应不断更新跟进,不能仅局限短期政绩目标而应当涉及各个方面,尤其要注意考量村民切实满意度问题。

2.1.2.2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模式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着过度依赖规划和模式同质化问题,从上到下形成多级规划,成本高昂,违背了美好初衷对实际有所偏离,限于框架之中刻板印刷,失去乡村特有个性和差异性。对于成功模式可学习借鉴,但把模式当成样板教科书,复制套用便偏离了美丽乡村建设实际,因地制宜将模式与乡村实际相结合,才是对美丽乡村建设初衷的遵循。

2.1.2.3   美丽乡村建设受益主体主次问题

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政府、村民、开发商等相关者。政府担当推动者的角色,在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各方参与,逐步发掘村民重要参与者的能力。村民是乡村主体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美丽乡村建设不应当使得开发商和外来资本成为乡村建设的受益主体,使得一些乡村沦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财富之地,农民仅靠土地、自然资源等流转给开发商,失去乡村建设的主人公权利和能力。

2.2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新发展

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赋予其更高要求与新理念,有助于乡村建设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方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应当紧密结合20字方针,将产业发展、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乡村治理、生活宽裕等原要求进一步升级。

在新视野下城乡关系转变为“城乡融合”,向共存共荣、相互依赖方向发展。“产业兴旺”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使得美丽乡村建设的环境理念升级,强调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乡风文明”要求美丽乡村建设要更加注重乡风文明与精神面貌美,推进村民教育,培育农村新民;“治理有效”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完善治理方式,推进“三治融合”提高治理效率和水平;“生活富裕”使得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富裕评价上应由物质富裕为主的转向物质、精神、幸福感等多维度。

3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可一蹴而就,要深入解读乡村,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张孝德指出:“乡村兴,则文明兴,不懂得乡村就不懂得中国的过去、今天、未来。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新思维、需要智慧、需要人才,更需要从中华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汲取营养。”

3.1   解读乡村,尊重乡村多样化发展模式

了解乡村多样化是“知”,建设美丽乡村是“行”,知行统一解读乡村,读懂是第一步,以物质的眼光去读乡村,看到的是破败落后的“农村病”,而以生态文明的角度去读乡村,看到的是自然快乐等非物质财富,城市与乡村的贫与富是相对而言。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不应该是现代式的“联排别墅”、“西式洋楼”、千村一面的模式,只有读懂和尊重乡村多样化,因地制宜将多样性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方能达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好局面。

3.2   乡土文化振兴,发力建设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文化、有内涵乡土风情式的乡村才是有灵魂的。乡村文明根植于乡土文化,存留在乡村各个方面,形成特殊的印记符号代代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耕读诗书传家”是被时间证明的优良传统,当我们走进皖南“徽州六县”古村落时会发现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土地优而书社、私塾,次而耕田,再次而为居室,山水交融,和谐共处”,古老乡村与当代血脉相连。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要防止乡土文化被破坏、被畸形、被消失,深入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与现代农村发展理念相结合,推动乡土风情美丽乡村涌现。

3.3   繁荣乡村,建设城乡互补式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老龄化、空心化、留守儿童化现状,应重视乡村根性教育,留住乡愁,繁荣乡村文化,使村民爱农村,如果年轻人和孩子丢了乡愁,成了漂泊游子,城市留不下,乡村回不去,那么乡村该何去何从?城市化割裂了乡情、乡土、乡俗的根性,美丽乡村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下乡愁”的理念,关注村民的根性教育,让心灵有所归属。促进乡村经济繁荣是核心,也是破解乡村困境的关键,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应向耕地整合、资源整合放大,延长生产链,提高农产品价值方向转变,建成青山绿水+现代田园式生态美丽乡村,使乡村成为城市“树冠”的营养之“根”,城乡相互依存,村民回得来出得去,市民也“流”得进来。

3.4   人才回归,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设最缺的是人才,人是乡村振兴的源泉与生命力,人才精英则是关键引擎和灵魂人物,山好水好风景好,如果缺乏精英人才带领,单靠村民是无法治好“农村病”复活衰败的乡村的,建立精英吸纳机制,做好精英人才回流工作,运用回乡人才的知识能力、资金与社会资源对乡村衰落之症对症下药,革除乡村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带动村民发展,加快改变乡村衰败面貌。

3.5   理顺主次,建设开放发展的美丽乡村

新视野下美丽乡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为农民造福,村民是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外来资本企业是参与者,美丽乡村建设不能沦为企业家、开发商敛财的场所。加强对村民能力培训,凝聚村民力量,使村民内生动力成为建设的持续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局,与时俱进,与国内外建设得好的美丽乡村交流学习,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使美丽乡村之花在华夏大地处处绽放。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强,张怀超,刘占芳.乡村振兴:从衰落走向复兴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2018,32(1):6-11.

[2]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3]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4]黄娟.五大发展理念: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J].求实,2016(12):78-86.

[5]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1):87-90.

作者:熊春晓 董志崇 张新平 吕宗耀

上一篇:公司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论文下一篇:系统维护下的企业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