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途径探析

2024-05-14

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途径探析(通用3篇)

篇1: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途径探析

汝阳检察院赵宝红: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途径探析

论文内容摘要:当前,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面临着人员老化、检察官断档、人才匮乏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客观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检察事业的发展。立足实际。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有效方式。

“内涵式”发展原是 企业 管 理学 上的概念,与“外延式”相对而言。“外延式”发展是指通过扩大规模、增加数量来实现效益的发展模式。而“内涵式”发展则更加注重通过提升产品的单位价值,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内涵式”发展模式以其自身的 科学 性和独特性,受到了管理者的青睐,近年来逐渐被引入到 教育 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多个层面中来。对于基层检察机关而言。“内涵式”发展无疑是缓解和解决当前队伍建设诸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有助于基层检察机关在面临检察官严重断档、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人员整体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同时,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挖掘队伍潜能,实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管好、用好、培养好”检察队伍,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队伍的战斗力和创造力,做好检察工作。相对于借助外力推动的“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以科学的制度管理检察事务,激发队伍的整体潜能,因而在人、财、物等方面受到较大制约的基层检察机关,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一、实施“内涵式”发展,要注重开发班子潜能,提升班子的五种能力

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基层检察院班子成员由县(区)党委调备,基层检察长对本院的班子配备无直接决策权,而在所配备的班子成员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乡镇长(党委书记)、局长(委员会主任)或从部队转业干部中选任的。这些同志具备一般领导干部应有的素质和品质,但由于其大多缺乏专业系统的 法律 知识,加之检察工作的特殊性,使其在工作中难免陷入被动境地而疲于应付。实施“内涵式”发展,就是要通过开发班子的整体潜能,提升班子的五种能力,实现最佳的管理效能。

一是要提高学习能力。经常教育和引导班子成员进行 政治 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法律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科学判断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服务大局的能力。

二是要提高决策能力。决策是执行的前提,要决策正确。班子成员就应当具有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雅量。充分发扬民主,尊重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和事中事后的监督权。有效提高决策水平,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要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创新是检察事业发展的生命。基层检察机关处于整个法律监督体系的最前沿,在处理繁杂的检察事务过程中,班子成员要敢于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突破陈规,结合工作实际推陈出新,凸现亮点。

四是要提高落实能力。在检察事务管理过程中,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固然重要,但只有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最大的功效,这就需要抓好落实。基层院班子成员中,部分同志原任职务都是乡镇或委、局的“一把手”。做的更多的是全面工作,而对于具体事务往往不直接过问。到检察机关工作之后,工作性质和身份都发生了变化,抓好落实使成为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

五是要提高协作能力。作为一名领导同志。应当注重以人格服人。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努力营造“和谐相处,友好合作”的氛围,要始终坚持“团结、和谐、互补”的原则,加强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团结,组合成最优化的群体状态,追求最佳的管理效能,使班子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

二、实施“内涵式”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内涵式”发展要突出“以人为本”的 现代 管理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机制,并注重采用教育、启发、诱导、吸引、熏陶和激励等多种方式培养干警的命运共同感、工作责任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此提高干警的思想道德素养,促使每位干警把其内在潜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成为检察事业发展的真正源泉。要注重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用人制度,用好优秀年轻人才。要通过建立健全竞争机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用活人才,使真正能干事、会干事、愿干事的人拥有可以尽展才华的舞台。推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采取竞争上岗的选拔机制和时刻考察干部的监督机制,更广泛、更扎实的挖掘人才,敢于把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提拔到重要岗位。

在坚持用好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发现和留住人才。工作当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和使用已经发现的检察人才,更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队伍中隐藏的人才,通过搭建平台,使年轻干警得到锻炼,加快年轻干警的成长速度,减少人才的外流。同时,还要用精神激励、物质激励等方法激发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引导全体干警普遍树立危机意识,使年轻干警树立“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有为”的争先意识,使老干警树立“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跟上发展步伐”的危机意识,从而形成人人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

要遵循协调发展的 规律,合理构筑检察人才体系。在人才结构的纵向角度,要形成高、中、低档次不同、比例适当、动态发展的层次结构。保持有适当数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等规模的业务性专业型人才,大批量的基础性实用型人才,形成基础牢固、中层得力、高层拔尖的宝塔型人才结构。在人才结构的横向角度,各部门的岗位应当配置素质相当、数量合理、老中青结合的人才,形成与工作性质、任务基本匹配的 网络 结构。实事求是地根据各部门、岗位的工作性质和任务特点配置人员,以利于各项检察职能工作协调平衡地开展。从人才资源配置的角度,尽可能地把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适才适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人才用到最有利于发挥其所学、所长、所优的岗位,使人才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三、实施“内涵式” 发展,要坚持协同合作,努力培养队伍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需要正确统一的检察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的核心是统一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协同合作的品格。检察机关的团队精神强调的是检察干警之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团队成员应当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

实施“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坚持协同合作这一团队精神的核心,着力通过培养干警爱岗敬业的品格、主动做事的品格、宽容合作的品格,以及顾全大局的意识,最终实现检察事业快速发展。要培养干警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才能激发干警的聪明才智。要鼓励干警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想方设法使他们认真完成好个人承担的任务,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要培养干警主动做事的品格。每一个人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成功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努力才能实现。工作当中,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干警主动工作的习惯,惟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干警摒弃思想惰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培养干警宽容合作的品格。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充分得以体现。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工作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分歧,但如何求同存异,包容同事,精诚合作,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要培养干警顾全大局的观念。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团队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共同努力。培养团队精神,也不是无原则地搞一团和气。原则、感情与共同的利益和目标。是维系一个团队的纽带,少任何一条都不行。团队精神,应当是原则、感情、共同目标三者的并重,并以此不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实施“内涵式”发展,要坚持人员的合理流动,提高队伍综合素质

加强队伍人才建设的关键,是要努力打破当前检察机关一潭死水式的人事管理模式。由于 历史 原因,基层检察机关人员管理过死、过僵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基层院,除了离退休干警外,可能多年一人不进,一人不出,需要的人才进不来,不适应检察工作的人员清退不

了,影响和制约了检察事业的发展。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就是要打破这种呆板的管理模式,为检察队伍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严格准入条件,确保进人质量。按照《检察官法》的要求,严把进人关,从进人机制上确保具备较高 法律 专业水平或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员补充到检察队伍中来。并把从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生中引进人才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检察机关主要的进人渠道,同时还要特别注重从非法律专业的毕业生中,招录一些已经通过国家司法 考试 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升检察机关的整体学历层次和综合知识水平。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注意给新进人员压担子,进行重点培养,切实做到各种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二是建立人才引进和储备制度,为检察事业的发展培养和提供后续人才。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与其他企事业单位、机关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借调”或“选调”一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到检察机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锻炼之后,如果能够胜任检察工作,可以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作为特殊人才加以引进。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本科生见习基地的形式及时地发现和培养人才,为检察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三是要在地方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的支持下,努力健全和完善检察人员的辞退、清退制度,把检察机关内部少数不符合《检察官法》规定任职条件,不适应检察工作要求的人员,及时进行清理、分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检察官提前退养和提前退休制度。让一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检察人员提前离开工作岗位,让出宝贵的人员编制名额,用于招录具有法律专业本科和检察机关急需专业本科以上人员,最终形成人员流动的良性循环。改善和优化检察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的目的,保证检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篇2: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途径探析

内涵发展首先要抓住高职教育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一种高等性和职业性并举的高等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没有固有的模式可以借鉴, 没有僵化的模式可以套用。要加强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有准确的定位, 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

1. 科学定位。

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而非学术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术应用性人才, 而非学术性人才;高职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岗位、突出实用, 而不能追求“学识渊博”、恪守学科体系, 成为本科的压缩饼干;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本位, 而不能只注重知识, 忽视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产学合作为途径, 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准确的定位为学院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制定学院的发展规划, 应与国家总体发展目标相一致。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走出追逐短期功利的误区, 认真考虑学校的发展问题, 明确学院的发展目标。在制定发展规划之前, 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从宏观上讲, 高职院校的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相一致。这样既可以有效地支持经济社会的发展, 又可以使培养出的学生始终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种态势又会反过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如果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与国家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合, 或者落后于这种发展趋势, 那么学生就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 高职院校的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的原则。

一些高职院校的办学时间短, 管理不太规范, 存在着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 往往是领导的一言堂。加强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还应该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 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 各种管理措施的出台, 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等, 既要在法定范围内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又要尊重被管理者的合法权益。要按照《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校内制度法规体系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遵守。

二、加强专业建设, 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对于高职教育的实践主体——高职院校来说, 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都是内涵建设的基本切入点。

1. 专业的设置既应该符合市场需求, 更应该超前于市场需求。

因为市场需求主要表现为现实的需求, 而教育成果则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性。所以在专业设置上要适度超前, 学校不应跟在市场需求的后面,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时期, 产业发展变化大, 职业发展变化快。这种变化趋势决定了不少的职业、岗位将在今后的就业中所占份额下降甚至消失;与此相反, 一些职业、岗位却处于发展的初期或中期, 在未来就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将持续上升。如果高职院校能够始终把握这种态势, 那么就会在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中主动适应甚至引领这种变化, 使学生和学校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无尽的活力。

2. 构建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打破原来基础课、专业课的界限, 从分析岗位技术需求入手, 结合岗位、职业要求, 不追求学术知识的深度, 不恪守学科体系。以岗位要求为依据, 构建各专业职业能力目标体系;以就业为导向, 建立柔性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围绕实践性学习的特点, 倡导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3. 专业建设的目标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

师资力量缺乏及教师的素质与结构问题是制约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最大问题。因此要建设好一支拥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良好的双师型结构的师资团队, 加快职业教育合格教师的培养, 用多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到职业院校任教, 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建立起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的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 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密切合作, 请高级技工上讲台, 派教师下车间, 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

4. 进行制度创新, 打破封闭式的办学体制。

产学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模式选择。但是要真正实现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 还必须打破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封闭性的办学体制, 建立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该大胆地进行制度创新, 从而扫除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障碍。目前, 许多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没有积极的平台和双赢的路径, 使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合作实际上多为徒有虚名。只有打破单一的办学模式, 实行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与企业等用人单位联合、合作办学, 构建校企双赢的平台, 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以自己的有形、无形资源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势投入到办学中, 企业则以自己的资金、部分师资及管理人员、实习基地等投入到办学活动之中, 企业直接成为教育提供者、教育管理者。这与德国“双元制”十分相似, 可以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确定、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学校所不能提供的条件。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内涵发展还应该是一种特有文化氛围的培育, 是一种办学理念的坚持, 文化的烙印会深深地印在校园中的每个人身上, 因此应矢志不渝地按办学目标中所设想的人才规格去培养人。而且这种坚持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主体——高职院校自觉的行为。即便没有外界的推动, 学校也会大胆地创新办学思路及人才培养模式。

1.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必须发挥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中养成的育人功能, 加强法制教育, 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 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 可定期召开团代会、学代会, 了解学生需求, 明确工作方向, 并且要落到实处, 避免流于形式。

2. 加强校风建设。

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 包括工作作风建设。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培养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于课本知识之中, 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到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

3. 注重学生工作技能、品德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可设立文学鉴赏、美术、音乐、舞蹈等选修课程, 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及艺术修养;在学生中举办各种协会、文学社等社团, 定期举办各种技能大赛,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还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专题学术讲座等, 开阔学生的视野。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以质量求发展、以品牌求发展、以文化求发展是创建学院品牌的必由之路。

摘要:当前,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逐渐由规模扩张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着重从制度建设、教育改革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加强内涵建设。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途径

参考文献

[1]曹子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6.

[2]黎荷芳.论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及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职教论坛, 2008, (5) .

[3]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辽宁高职学报, 2007, (01) .

篇3:基层检察院队伍建设实施“内涵式”发展途径探析

一、基层检察院平安建设存在的问题表现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有些基层检察院没有摆正平安创建的位置,消极、应付、依赖思想重,片面认为平安创建是党委综治部门的事,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将平安建设提高到应用的高度,造成对待社会矛盾纠纷排查、社会舆情应对、社区矫正、刑事被害人救助等领域社会管理创新处于滞后局面,检察监督触角没有得到更好延伸。

(2)群众参与度不够。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群众是创建平安的主体。当前检察机关参与平安创建活动仍存在单打独干的情况,在平安创建实践中缺乏以民意为导向,没有真正做到以群众意愿为平安建设的“风向标”,以群众评价为平安建设的“试金石”,没有建立吸纳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载体,导致广大群众参与的意识不强、热情不高。

(3)社会矛盾化解意识不强。检察机关惩治犯罪的过程就是修复社会矛盾的过程,检察机关必须将化解社会矛盾必须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然而仍有一些基层检察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办案轻矛盾化解工作,在办案过程中回避社会矛盾,不愿扑下身子解决社会矛盾,或将群众的诉求推诿给其它部門了事,导致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

(4)平安创建缺乏推动力。有些基层检察院平安创建工作注重就事论事抓创建,平安创建工作的连续性和成效的持续性不明显,没有把平安创建工作纳入检察业务考评体系,只注重应付创建工作的检查、督促,忽视建立长效性机制建设。

(五)对平安创建研究不够深入。当前大部分基层院对平安创建工作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全面,仅停留在落实上级文件和应付考核层面,在制度化等层面探索研究深度和力度不够,开拓创新少。

二、基层检察机关推进平安创建切入途径

(一)坚持以执法办案为切入点推进平安创建工作

(1)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全面正确履行捕诉职能,准确把握“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最大程度地促进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尤其要积极关注一些特殊犯罪群体,如未成年人犯罪、社会弱势群体犯罪、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引发的等各种情节轻微的犯罪,通过坚持人性化办案理念,努力做好释法析理疏导和感化教育挽救工作。

(2)加大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力度。积极加强同行政执法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衔接机制,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力度;办案的过程中认真发现和查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及隐患,以检察建议为载体,积极促进案发部门或发案系统堵塞管理和制度漏洞。通过查办各类案件的活动研究摸索犯罪规律,寻找综治对策,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向地方党委和政府提供平安建设决策参考。

(3)把矛盾化解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建立健全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坚持做到案件情况与风险状况同时分析、案件处理方案与风险处置同时制定、案件办理工作与稳控化解措施同时实施,实现全程开放式风险评估;建立健全释法说理工作机制,对不立案、不批捕、不起诉等类型的案件,从情、理、法多个角度向当事人详细阐释理由,将可能带来稳定风险的事件妥善解决在萌芽状态;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处理,及时缓解、疏导矛盾,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二)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进平安创建工作

(1)扎实开展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活动。积极探索新时期加强群众工作新途径新办法,积极开展提升公众安全感爱民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掌握社情、民情和检情,认真排查突出治安问题,悉心听取群众对检察工作和平安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扩大执法公开范围,增强执法工作透明度,全面落实便民服务措施,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严肃责任查究监督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纪干警警,纯洁政法队伍,着力提升检察干警形象和群众满意度。

(2)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干警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村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活动,运用身边发生的典型刑事案例,以生动的事实教育群众知法、守法、护法;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在善于利用法庭辩论和发表公诉词的机会揭露犯罪,进行法制宣传教育。驻所检察部门通过采取法制教育和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形式,教育人犯认罪服法;四是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爱护;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和“青少年维权岗”作用,努力优化中小学校周边环境。

(3)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充分加强对未成年违法犯罪的保护、教育和矫正工作,加强同政府有关部门和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以及学校、社区的联系和配合,落实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帮教措施;积极防止与减少新犯罪,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对在押人犯、劳改、劳教人员和社会上执行刑事判决、裁定罪犯的教育改造作用,预防减少犯罪;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并结合自身职能加强对社会监改“五种人”〈保外就医、假释、缓刑、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的监督检查,通过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协助建全管教组织,落实监督考察措施,依靠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共同加强对在社会上“五种人”帮扶教育和思想转化工作.

上一篇:话题作文了不起600字下一篇:潍坊市教育系统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