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2024-04-29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固阳县2008年旱作农业 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承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 责 人:智勇时

间:

2009年12月

为了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服务,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县长李保平任组长,县农牧业局局长杨惦恩、市土肥站站长赵宏儒为副组长,张常青、丁亮、李寿强、王春辉、智勇为组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牧业局,由局长杨惦恩任办公室主任,组织专人抓此项工作。同时成立了技术服务组和工程质量监理组,采取了局长负总责,分管局长包村具体抓,技术人员跟班指导服务的工作措施,并聘请专家进行科学规划指导,在短期内完成了项目建设的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做到了不误农时,建一项成一项,受益一项,保证了项目按计划,按标准全面实施,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受益,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切实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2、强化项目管理,保障项目科学实施。

在项目管理方面,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管理制度,制定了《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公告》、《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招标文件》、《固阳县马铃薯滴灌工程合同》、《平整土地施工合同》、《新打井修复旧井合同》、《中标材料价格补充协议》、《委托监理合同》、《固阳县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协议》等具体的实施措施,结合全县节水灌溉项目,采取了统一规划,统一招投标,统一组织实施,采用自动化滴灌、普通滴灌与小型移动式滴灌相结合的多种节水方式,全面完成了示范基地的建设。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滴灌工程节水、节能、节地、增效等优势性能的认识,增强了干部和群众实施滴灌工程的积极性,探索出固阳县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有效途径,为固阳县全面发展

部,摄像机1台,彩喷打印机1台,土壤水分自动测系统1套,GPS全球定位仪1台,监测数据处理系统1套)占计划的95%,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占计划任务的82.4%。

四、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20万元,占计划的100%。其中抗旱井工程完成投资38万元,占计划的100%;滴灌工程完成投资 110万元,占计划的100%;田间工程完成投资192157元,占计划101%(其中平整地完成投资16万元,修机耕路完成投资 32157元),超支部分2157元在预备费中支出。旱作农业试验站完成投资335850万元,占计划的102 %,超支部分7850元从工程管理费中支;其它费用支出112150元,占计划的193%(技术依托费3万元,工程监理费39100元,机电井支43050元);预备费支出79843元,占计划的97%。

五、主要成果

(一)、建设成果

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于2009年4月开始组织实施,到2009年10月共完成发展滴灌面积1080亩(马铃薯自动化滴灌面积480亩、普通滴灌600亩);平整土地1000亩;培肥土壤10000亩(测土配方施肥10000亩、增施有机肥5000亩、深耕5000亩);购置配套农机具和设备仪器18台套;新打机电井1眼;维修配套机电井3眼;修筑田间作业路4120米。

(二)、技术培训和宣传

高0.2%,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同时节水工程大大减少了水资源浪费,为实现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效益

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意识进一步提高,并以项目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同类地区的农户走上高产、高效生产之路,使农民收入得以大幅度增长。同时,农业技术服务通过节水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增加了水肥测控产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服务能力。

七、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一年的努力,2008年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按计划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取得了一些成绩和建设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前期工作相对粗,个别项目计划与实际不太相符,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别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差,建设经验和管理经验少等问题,出现了工程计划变更,个别项目难以实施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加强前期工作,强化、细化项目管理和工程质量监理,使项目前期规划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努力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做到规范化,为切实加快固阳县节水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建设水平做出积极的贡献。

八、大事记1、2、3、9-

篇2: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实施方案

(2012—2020年)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定西市委办公室、定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紧确定上报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攻坚综合示范点的紧急通知》(定市委办明电„2012‟20号)的要求,结合当前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决定在权家湾乡赵家岔村建立黄鼠湾流域旱作农业综合示范点,现结合流域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权家湾乡赵家岔村位于陇西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地东部,距县城40公里、乡政府11公里,全村辖张家咀、赵家岔、颉家湾、黑岗川4个村民小组,包含6个自然村,总户数206户,总人口864人,青壮年劳动力406人。全村区域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65.8亩,人均占有耕地7.45亩,平均海拔1880米,年平均气温6.3℃,降水量400—500毫米,且分布十分不均,无霜期135天。全村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农作物为主,以种植豆类、谷子等杂粮作物为辅,是全乡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示范推广重点村之一。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2126元,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适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2%,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2户192人,有中共党员39名,村小学1所,在校学生56人。

二、贫困状况

1、贫困规模和程度

按照国家现行2300元新的扶贫标准,2011年底,全村贫困人口为56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64.8%。

2、贫困特征及致贫原因

全村贫困状况总的特征是贫困面宽量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贫困程度深。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后,全村贫困发生率扩大到64.8%,远远高出全县贫困发生率的平均水平。二是生产生活条件差。由于村庄分散,山大沟深,使得交通不便,农田水利、网络信息等设施滞后,尤其村内道路和田间道路路面狭窄,车辆无法通行,弱势地位显得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特色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加之常年遭受干旱、冰雹和霜冻等自然灾害,群众依靠传统种养业增收比较困难。四是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全村技能型劳动力务工人数比例偏低,且大部分只经过短期培训,技能层次和熟练程度也相对较低,外出务工劳动力仍以苦力型为主。同时,贫困群众农业生产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五是发展生产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单

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 济社会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农民发展生产贷款难问题很难解决。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重要政策精神,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责任到人、帮扶到户”的基本思路和省委“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主要任务,以国家投资项目资金投入为平台,以改善联系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增加村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单位帮扶贫困村、干部帮扶贫困户力度,进一步优化联系村发展环境,提高村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联系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基本原则

——坚持群众脱贫与集体脱贫相结合原则。以联系贫困群众增收为切入点,推进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贫困群众与村级集体共同增收,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

——坚持当前脱贫与持久发展相结合原则。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短平快”项目入手,兼顾持续增收产业的培育开发,实现快速脱贫与持久奔小康致富。

——坚持帮扶发展与自我成长相结合原则。以“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为载体,以帮扶项目扶持为启动力,增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群众综合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结合实际与务求实效相结合原则。因村因户制宜,尽心尽力而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使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四、建设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合各行业部门项目、资金,加大农村交通道路、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危旧房改造、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使贫困村实现“五通”(路、水、电、沼气、网络信号),着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主要修建一条2.4公里长的沙化道路;在全村新建集雨水窖100眼;新建暖棚圈舍100座;新建沼气池20眼、改造圈舍40座、改厨80户、改厕80户;新栽植村社道路行道树12000株;发动村民投工投劳,全面配合,组织协调完成自来水管道埋设和入户工程,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5%以上。

(二)推进特色产业开发。按照“企业带基地、基地带产业、产业带农户”的思路,把马铃薯、中药材、全膜玉米和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作为调结构、增收入、促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来培育,加大对基地建设、龙头培育和信息服务等各项关键工作的扶持力度。主要是建立一个3000亩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700亩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及中药材种子种植繁育基地,同时扶持发展养殖户100户,种草350亩,建立发展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1个。

(三)加强科学技术培训。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安 全的农产品生产技术。加快良种良法和农业机械化推广进程,推动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鼓励致富带头人现场示范、指导农业科技的应用,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培训,使每户至少有1名掌握2门劳务技能和实用技术的“科技明白人”。主要推广种植双垄沟播全膜玉米4400亩,推广建立中药材、马铃薯新品种种植基地2500亩,组织“两后生”培训、普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分别要达到60人、200人和500人(次)。具体由农技中心、劳务办、农广校牵头实施,乡镇积极组织配合。

(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贫困村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建立村级文化设施1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校舍维修、建设的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助学政策,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同时加快推进学生营养餐工程,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推进以村级标准化卫生室为主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配套齐全的村级卫生室1处;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及贫困村五保供养、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参合率、筹资和保障能力,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适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全覆盖,五保供养老人全面落实救助政策。

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规划项目估算总投资155万元。

(二)资金筹措

按资金来源渠道分类:财政扶贫资金投资80万元,占总投资的51.61%,部门配套资金27万元,占总投资的17.42%,群众自筹48万元,占总投资的30.97%。

(三)资金投向

按项目类别分类:基础设施投资26万元,占总投资的16.77%,产业开发投资84万元,占总投资的54.19%,公共服务投资45万元,占总投资的29.03%。

六、组织保障

为保障示范点建设顺利推进,决定成立由权家湾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政府乡长、人大主席任副组长,相关站所负责人、驻村干部及村干部为成员的黄鼠湾流域赵家岔村扶贫开发综合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和带领群众实施各项建设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 长:石爱平乡党委书记

副组长:魏振乾 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

李 杰 乡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组 员:董文虎 乡纪委书记

毛想成 政府副乡长

张随刚 政府副乡长

杨 京 政府副乡长

张自新 武装部长 康文礼 司法所所长

王 斌 计划生育办公室副主任

金红霞 综治办副主任

杨 君 民政办公室主任

樊迪文 驻村组长

王振强 驻村计生专干

王彦林 驻村干部

李荣鹏 村主任助理

张振江 村党支部书记

颉世杰 村委会主任

颉 毅 村文书

篇3: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1 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1.1 项目任务

2013年省农牧厅、财政厅联合下达麦积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面积任务15万hm2。

1.2 示范任务落实情况

项目下达后,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研究部署工作。开春以来, 在省、市农技部门的具体指导和乡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密切配合下, 项目进展比较顺利。截至4月15日, 全区在中滩、花牛、马跑泉、石佛、新阳、琥珀、五龙、渭南等17个乡镇和道北街道办事处共落实示范推广面积1.02万hm2, 占省里下达任务1万hm2的102.1%, 其中秋覆膜面积3420hm2, 顶凌覆膜面积6 786.7hm2。

1.3 项目资金使用情况

全区项目投入地膜资金1 205.16万元, 调运地膜918.6t。

1.3.1 项目补贴资金

省市共补贴资金471.14万元, 补贴地膜362.53t, 其中省级补贴396万元, 采购地膜300t;市财政补贴75.144万元, 采购地膜62.53t。

1.3.2 区级配套资金

区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积极筹措资金127.74万元, 采购地膜96.77t。

1.3.3 自筹资金

乡镇及农民自筹资金606.28万元, 采购地膜459.3t。

2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与体会

2.1 项目实施的主要做法

2.1.1 制定实施方案

我们按照省市对项目实施的要求, 结合全区实际, 制定了《天水市麦积区2013年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 使各级领导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细化了工作任务及责任, 并对项目实施作出了明确分工, 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1.2 建立责任机制

实行双轨承包责任制是我区实施重大农业项目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 是推动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按照实施方案, 区政府在2012年秋季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行政领导小组和区农技中心主任任组长、技术骨干为成员的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全面负责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及指导工作。全区今年共抽调152名行政、技术人员, 340名农民技术员参与了项目实施。同时, 区四大组织领导深入各自的联系点, 积极开展检查指导, 督促各级各有关方面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工作,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工作进展慢的问题, 促进了项目顺利实施。

2.1.3 积极筹措项目资金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 我区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 积极筹资127.74万元用于地膜补贴, 使666.7m2补贴标准达到39.12元, 占每666.7m2购膜资金的49.69%, 基本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

2.1.4 广泛开展宣传培训

全区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田间指导与咨询服务相结合、培训乡村干部与培训农民技术员相结合、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与其它项目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 开展了全方位、多层面、多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 让广大农民对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程度和接受能力。全区累计举办培训班38期, 召开现场会6场次, 培训区乡两级干部177人 (次) , 举办电视讲座13期, 培训农民6.0万人 (次) , 发放技术光盘100张、技术明白纸4.31万份、技术手册2.92万册。

2.1.5 整合项目资源

在项目实施当中, 我们在积极推广良种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的基础上, 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田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及良种推广示范力度, 各项技术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示范效果, 受到了项目区农民的一致好评。全区综合配套措施运用率达到95%以上, 突破了单一技术增产能力不强的局限性。

2.1.6 加强物资供应管理

为确保项目物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 春播前, 全区各级农技人员深入项目实施重点乡、村, 对农膜、农机具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 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项目区对物资的需求量, 同时, 按照保证重点、平衡全区的要求, 实行补贴, 补贴总金额达到598.88万元。

2.1.7 落实配方专用肥补贴

铺膜期间, 区农技中心为了提高施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部分示范村对使用玉米专用肥的示范田进行补贴价销售, 全区使用专用肥示范面积1 533hm2, 补贴金额1.22万元。补贴肥料采用注册登记的方式进行发放, 杜绝了物资供应方面的漏洞, 规范了供应环节, 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物资保障。

2.1.8 开展新建果园幼树田间套种

今年全区在新建果园中套种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既减少了土地浪费, 又增加了经济收入。全区新建果园幼树套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示范面积达到75hm2。

2.1.9 引入龙头企业

兰雄公司、康晟源公司、利源合作社是我区的三家重点龙头企业, 土地流转面积较为集中, 具有实施项目的良好条件。今年在项目实施中, 我们把上述龙头企业引入项目实施范围, 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 大力开展果园套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 达到了预期的示范效果。

2.1.1 0 大力开展秋覆膜工作

2012年省里下达我区秋覆膜任务2 000hm2, 我区按照实际情况请求省里把任务提高到3 333hm2。在北路6乡镇的积极配合下, 我区秋覆膜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土壤封冻前, 实际覆膜面积达到3 420hm2, 占计划面积的102.6%。从近期土壤水分测定情况看, 秋覆膜平均土壤含水量均在25%以上。

2.2 项目实施的主要体会

2.2.1 领导重视是前提

省里项目任务下达之初, 区里分管领导及时组织农业、财政、审计、统计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讨论,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提早制定解决预案, 明确要求各项目成员单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 紧密配合, 全力以赴实施好项目。在区里的统一部署下, 项目成员单位各司其职, 在人员、物资、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周密安排, 有力地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2.2 强化指导是关键

全区农业技术部门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 对项目涉及到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全方位培训。特别在项目实施的关键时间, 各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 进行现场指导, 解惑释疑, 让广大农民真正掌握技术要领, 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确保了技术的到位率、到田率和入户率。

2.2.3 技术配套是动力

任何单项的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要提高项目实施的科技含量, 提高科技贡献率, 只有组装配套多项农业技术, 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综合效应, 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在今年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把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配方施肥技术、优良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膜用两年技术运用于生产当中, 改变了传统习惯、降低了生产成本、发挥了优势互补, 弥补了单一技术的局限性, 使综合因子率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2.4 资金投入是保证

全区农业基础地位薄弱, 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不足, 只靠技术很难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为此, 区里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筹措资金, 用于地膜补贴;部分乡镇也多方筹措资金用于专用肥、劳力补贴;区农技中心从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体系建设项目、高产创建项目中拿出部分资金, 用于配方专用肥补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技物配套服务,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投入不足的问题, 促进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尽管全区在实施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用地偏少。去年秋播前, 全区降雨偏多, 土壤墒情较好, 对冬小麦、油菜越冬作物播种十分有利, 冬小麦、油菜面积进一步扩大, 使预留地减少。同时, 由于秋雨较多, 土壤封冻早, 秋覆膜工作难度较大, 但在区乡两级政府和广大农户的共同努力下, 全区完成秋覆膜面积共3 420hm2, 占总任务量3 333hm2的102.6%。二是粮果矛盾突出。我区的玉米主产区由于光热资源丰富, 不但适合玉米生长, 而且也适合经济果树生长, 相比较玉米效益低, 果品效益高, 果树栽植呈扩大趋势, 粮果争地矛盾十分突出。三是地膜供应紧张。我区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示范推广面积1万hm2, 地膜总用量900t左右。地膜供应招标企业是天水天宝塑业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不仅是全市地膜招标供应企业, 也是周边地区地膜招标供应企业。由于受农时影响, 用膜时间集中, 企业生产能力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项目实施的需要,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的实施进度。四是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低。近年来, 玉米的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并且种粮成本较高, 导致农民种粮的比较效益低, 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和对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实施的热情。

下一步,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大力发展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的决策部署, 切实加强领导, 靠实责任, 强化措施, 扎实工作, 全力促进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持续快速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区域

我们将结合今年项目实施情况, 提早谋划2014年的旱作农业项目工作, 留足预留地块, 将渭北易旱粮食主产区全部列为项目实施区域, 努力在规模效益上实现新突破, 确保明年项目的顺利实施。

3.2 加大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力度

良种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是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主要配套措施。我们将整合资金、整合技术、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综合因素的增产作用, 切实提高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同时, 将一膜用两年技术大面积推广, 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3 拓宽试验研究领域, 挖掘增产增值潜力, 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

认真做好降解地膜 (如黑色地膜) 和复合除草剂试验工作, 为农民提供科学指导。

3.4 认真抓好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

按照省市区关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有关文件精神, 搞好废旧农膜回收的宣传与引导, 提高广大农户的环保意识, 改善农业环境条件。

4 几点建议

4.1 提前招投标的问题

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项目是一个涉及范围广, 地膜等物资需用量大的农业项目。要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就必须满足物资供应。建议对地膜、机械等等物资提前进行招投标, 给企业留足生产时间, 既能满足生产需要, 又能保证产品质量。

4.2 关于提高地膜补贴标准的问题

篇4:宁安市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工艺设计

关键词: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工艺设计;原则;内容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12-0077-03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粮食增产和粮食供给潜力最大的地区。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能。按照农业部和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的有关计划,宁安市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为新建项目,建设旱作节水示范区0.15万hm2(2.3万亩),总投资上万元。

1 工艺设计原则

工艺设计是整个实施方案中的一项。为确保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工程顺利实施,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产目的,工艺设计坚持各项先进技术综合组装为前提,突出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在耕作上,做到精细整地,达到土壤上虚下实,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形成自下而上的适宜水分梯度和空气梯度,进而使水、肥、气、热四大土壤因素处于协调的运行状态,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二是在施肥上,原则使用生物肥料、优质农家肥,改土培肥,采用科学平衡施肥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做到有机、无机相结合,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相结合,避免地越种越穷和超负荷种植的现象。三是在合理轮作上,充分发挥其均衡利用地力的作用,因地制宜,因地种植,从宏观角度出发,把牧草和绿肥纳入轮作体系之中,提高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的综合抗灾能力,实现旱作农业示范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培肥地力以及土壤墒情检测等项技术选择上,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及农机装配、推进项目配套的深耕深松技术等。采用上述技术,主要是依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防止土壤环境恶化、有机质减少、黑土层变薄。要坚持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培肥地力,执行土壤轮作耕作制,确保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工程顺利实施。

2 农艺技术方案

2.1 蓄水

蓄水的重点是采用深松技术。为建设高产良田,确保地力,应实施少耕免耕等保护性机械化耕作技术。要因地制宜推广保护性耕作、机械深耕、高茬收割、机械起垄覆膜、精量点播、机收机播等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深松技术,采用全方位深松机、鸭掌式深松机和浅翻深松犁等农机具,在前茬作物收获后适时进行深松作业,深松深度在30~35 cm,往复结合线不大于5 cm,每次作业确保到头到边、不重不漏。

2.2 保墒

保墒的关键点在于培肥地力。通过测土施肥、秸秆还田、实施有机肥料、合理轮作等技术措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抗旱能力。1) 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养分含量齐全,并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对供肥、改土、提高微生物活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有机肥大多养分含量低、肥效迟缓。与有机肥相比,化肥养分浓度高、肥效快,但养分易挥发,长期施用对培肥地力不利。因此,将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充分发挥两肥的优势,达到相互促进、既高产又培肥的双重效果。由于连年施用化肥,土壤板结,需要通过施用有机肥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有机质,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所以确定项目核心区0.13万hm2(2.0万亩)面积土地施用有机肥,每公顷每年施用有机肥30 t。2) 测土平衡施肥。项目建成后,0.15万hm2(2.3万亩)耕地全部实行测土平衡施肥,通过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根据不同作物及作物各时期的需肥要求,确定各地块的施肥量及作物生长各时期进行叶面施肥,做到在作物的生长各个时期有针对性地补充,达到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的目的。3) 秸秆还田。项目核心区秸秆还田措施以机械粉碎均匀抛撒田间为主,即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还田机,将秸秆粉碎(秸秆长度不大于3 cm)抛撒田间,原茬耙耙深12~18 cm。

2.3 使用抗旱品种

突出耐旱、抗旱性品种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精量点播等配套技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2.4 注重技术培训

为保证各项技术措施的全面落实,要搞好全方位服务,切实解决技术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可通过办班讲课、播放录像、办板报、搞观摩、现场培训等技术手段,增强示范基地工作人员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能力。同时,也要求项目技术人员要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应用节点,适时到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辅导,并深入田间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到实处。

3 农艺技术流程

3.1 旱作节水技术流程

蓄水—保墒—使用抗旱品种—实施。

3.2 农机技术流程

整地机械—选种机械—种子包衣机械—播种机械—喷灌机械—铲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

3.3 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流程

采集土样—测试分析—计算配方—生产配肥—指导施肥。

3.4 秸秆还田技术流程

秸秆粉碎或秸秆过腹或生物发醇—灭茬—深翻细耙—起垄待播。

4 作业环节及质量标准

旱作节水技术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在垄作基础上实施少耕深松、免耕播种、机械植保喷药、秸秆覆盖还田、机械高留茬收获、合理轮耕轮作,根据宁安市的自然地貌、土壤类别、气候条件和作物种植结构,在示范区内具体参照以下技术内容标准作业。

4.1 少耕深松技术

技术措施:在秋整地时,应用大型农机具对耕地进行垄沟深松,深松不翻动土层,耕层松而不亂,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疏松深层土壤,建立土质水库,增强蓄水保水功能,提高耕地抗灾减灾能力。第2年原垄播种。

作业质量要求:深松应选择适当时期进行,最好采取秋季垄沟深松。深松需打破犁底层,一般深度为25~35 cm。深松后有效期可持续3~5 a,因此可3~5 a深松1次。

nlc202309082214

4.2 免耕播种技术

技术措施:需有深松或深耕基础的地块,应用大型免耕精少量播种机,播种、深松施化肥一次完成,严格控制播深和播量。1) 播种量。玉米一般播量为1.5~2.5 kg/667 m2,株距控制在30~32 cm,以便后期植保管理;大豆一般播量为5.3 kg/667 m2,株距控制在6 cm,行距10 cm。2) 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一般控制在4~5 cm,沙土和干旱地区播种深度应适当增加1~2 cm。3) 施肥深度。施肥深度一般为8~10 cm,种肥分施,施在种子下方4~5 cm。4) 种子。选择优良品种,并对种子进行精选处理,要求种子的净度不低于98%、纯度不低于97%、发芽率达95%以上,播前应适时对所用种子进行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

作业质量:播种时,直接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一定要施足作物全年生长所需肥料量,同时进行重镇压,促进作物早出苗、出齐苗、出壮苗。

4.3 机械植保喷药技术

技术措施:在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对土壤喷施化学药剂,实现封闭灭草。对所选用的药剂要根据土壤的酸碱度和含水量的多少,按药品使用说明书确定药量。主要采用2,4-滴丁酸和乙草胺合剂,配比为5∶6,每667 m2施用合剂367 mL。机械灭草和药剂除草相结合,可节约药量50%,减少农药残留。1) 病虫草害防治要求。为了能充分发挥化学药品的有效作用,并尽量防止可能产生的危害,必须做到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品,使用先进可靠的施药机具,采用安全合理的施药方法。2) 化学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除草剂的剂型主要有乳剂、颗粒剂和微粒剂,施用化学除草剂的时间可在播种前或播后出苗前,也可在出苗后作物生长的初期和后期。除草剂在播前或出苗前施入土壤中,可于早期控制杂草。播前施用除草剂通常是将除草剂混入土中,施除草剂和松土混合可联合作业;也可在施药后用松土部件进行松土配合。宁安市一般采用播后出苗前施除草剂和苗后除草相结合,苗后减少1次药剂除草。3) 病虫害防治措施。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品防治病、虫、鸟、兽对植物的危害。一是对作业地块病虫害情况做好预测;二是对种子进行包衣或拌药处理;三是根据苗期作物生长情况进行药物喷洒。

作业质量:根据以往地块杂草病虫害的情况,合理配方,适时打药;药剂搅拌均匀,漏喷重喷率不大于5%;作业前考察天气变化,注意风向;作业过程中及时检查,防止喷头、管道堵漏。

4.4 田间管理,不铲不趟

在农作物中耕时不铲不趟的好处有:一是减少了人、机、畜进地次数,使土壤理化性能得到保护,提高了土壤的抗灾、减灾能力。二是免去铲趟过程,可保护作物根系的发育,不仅能增强农作物抗风灾的能力,而且还能减少外来压力,保护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接纳雨水能力,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5 机械高留茬收获、秸秆覆盖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

技术措施:玉米使用联合收获机进行收获,同时将净秆粉碎抛撒在地表或用秸秆还田机实施还田作业。

作业质量:秸秆粉碎长度不大于8 cm,粉碎率不小于90%;覆盖均匀,覆盖率不小于30%;覆盖后,不再进行耕整地作业,直接进行播种作业。

5 设备选型

5.1 设备选型原则

1) 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项目特点,关键设备原则上从国内知名企业购进,以保证工程的先进性。2) 项目采用的设备必须经过实际生产验证为运行可靠的,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 多家企业生产的同类设备,当性能和质量相近时,原则上优先选用价格低廉的设备,以节约工程投资。

5.2 主要设备参数

1) 91.9 kW(125马力)履带拖拉机:发动机LR6B5-23,6F+2R滑动齿轮,液压助力转向,液压输出1组,铲刀,悬挂装置。2) 精量播种机:配套动力50 kW以上,工作幅宽280 cm,作业行数4,外形尺寸214 cm×344 cm×123 cm,配置三圆盘。3) 玉米收获机:自走式玉米收获机,主机116.9 kW(159马力),4行650 mm,玉米割台,4行玉米茎秆切碎器,玉米机暖风装置,玉米机粮箱装配。4) 浅翻深松机:配套动力73.5 kW(100马力)以上,深松深度30~35 cm,工作幅宽1.75 m。5) 联合整地机:外形尺寸4 000 mm×2 000 m×1 500 mm,工作幅宽4 000 mm,悬挂方式为后三点全悬挂式,配套动力58.8 kW(80马力)以上。

参考文献

[1] 赵贵宾,岳云,朱永永,等.甘肃旱作农业与国外智力引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的做法与成效[J].甘肃农业科技,2015(11):67-69.

[2] 李寶筏,杨文革,王勇,等.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与建议[J].农机化研究,2004(1):9-13.

[3] 汪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13):3 127-3 128.

篇5:试验示范促推广,旱作农业创辉煌

——榆中县创新推广旱作新技术纪实

牛建彪

一、榆中县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榆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腹地,介于东经103°49′15″~104°34′20″,北纬35°34′20″~36°26′30″之间,总土地面积 3301.6平方公里,县内地形复杂,海拔1432~3670米。东临定西市,西接兰州市七里河、城关二区、西南与定西市临洮县衔接,北隔黄河与皋兰县、白银市相望,东北和白银市的靖远县、会宁县接壤。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呈“凹”状,山多川少,自南至北地形呈“马鞍型”分布,自然形成了南部高寒冷凉二阴区、中部川源河谷区和北部干旱区三大自然生态农灌溉区。

2、气候特点

降水北少南多,由北向南逐渐递增。北山大部至陇海线以北为280~350毫米,陇海线以南中部川地在400毫米左右,南山地区为500毫米以上,兴隆山林区中心为621.6毫米。大部分地区植被稀少,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川地区年蒸发量 1406.8毫米。南部地区气候较为湿润。年平均气温6.70℃,≥0℃的积温为2825~3188℃,≥10℃的积温为1841~2589℃,年日照时数2666小时,无霜期平均120天,“十年有九旱,三年一大旱,春旱连夏旱”,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与出苗和生长,始终处于被动抗旱的局面,严重制约旱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现状

发源于马啣山、兴隆山脉的自流地表水年总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其中入境地表水资源231万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9.4亿立方米,补给来源有洪水、渠水、大气降水、田间灌溉水的渗漏和沟谷的潜流等。唯一的客水资源是黄河,流经我县西北边缘的来紫堡、青城、上花、园子四个乡镇,平均年径流量约336.7亿立方米,能够直接利用的仅有青城镇,中部川源区的其它乡镇全靠 “三电”、“和电”两大

电力提灌工程提取黄河水灌溉,因水源地势低,提水扬程高,渠道路线长,提灌投资高,利用有限。县内70%的耕地仍然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

4、社会、经济

全县辖8镇15乡268个行政村16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6万人,其中乡镇总户数9.32万户,总人口39.07万人。有汉、回等12个民族,汉族占99%,少数民族主要是回族。现有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水浇地29万亩,保灌面积24万亩,山旱地77.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8%。2007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8%。种植的作物主要为玉米、马铃薯、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和以花椰菜、甘蓝、芹菜、大白菜等为主的“高原夏菜”、胡麻、油菜籽等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新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玉米、马铃薯、蔬菜等高产高效作物面积不断扩大,小麦、豌豆等夏粮作物面积逐年减小。200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7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1.31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83元。

二、旱作农业技术的探索与发展

1、推广应用的旱作农业技术

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从我县实际出发,主动应对自然,发挥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紧紧咬定县域内,“靠天吃饭”的气候特征和多年从事旱作农业生产的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主动应对自然,把如何高效利用好天然降雨,作为发展旱作农业的主题,将工程集雨措施和农艺技术集雨措施机的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了“„121‟集流补灌、地膜全地面覆盖栽培、地膜覆盖再利用免耕栽培、小麦、马铃薯微垄覆膜栽培、间作套种、种植抗旱作物、科学施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等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使有限的雨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以上一系列使用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增强了旱作农田抗旱防灾能力,而且大大提高了旱作农田的生产效益,有力促进了旱作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产生

2003年,县农技中心依托农业部旱作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实施,农技人员依据旱作农业技术“雨水富集叠加、雨水就地入渗、覆盖抑蒸”理论,针对项目区降雨量少(全年降雨量350毫米左右),分布时空又不均匀,春旱出现的次数最多,也最为严重,常常影响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和生长的气候特点,按照玉米前期生长缓慢,需水量少,比较耐旱,在拔节后生长迅速,需水关键时期与自然降雨分布规律基本吻合的生理特性,大胆创新实践,潜心试验研究,提出了“早春整地起垄、趁墒全膜覆盖、适时垄沟播种”的“旱作玉米全膜双垄集雨沟播集成技术”(简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整、垄沟种植”为一体,由当年的1.2亩试验田试验成功,经过2004~2008年在全省旱作农业区示范、推广,证实了该项技术的“集雨、保墒、抗旱、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促进旱作农业区粮食稳产、高产的一项短、平、快实用技术。目前已成为甘肃全省旱作农业的主推技术全省推广应用。

3、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2004年榆中县示范推广0.5万亩,2005年达到3.34万亩,玉米平均亩产506公斤,比半覆膜田(常规栽培)亩增产123公斤,增产32.1%,每亩增收123元(玉米按1元/kg计);与旱地大田小麦亩产100公斤(小麦按1.4元/kg计)相比,增产406公斤,增产4倍多,亩增收400元。2006年推广面积达到了7.65万亩,在遭遇50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的情况下,技术经受了干旱的极限考验(玉米生长期1~7月降雨量164mm),据全县17个示范点实地测产,玉米平均亩产达392公斤。其中:北山平均单产352公斤,最高亩产达 430公斤,川旱地平均单产404.7公斤,最高亩产达562公斤。2007年全县示范推广面积12.3万亩,平均单产558.4kg,比半膜覆盖每亩增产151.1kg,增产37.1%。

2011年全县推广该技术30.3万亩,并将技术向该海拔旱地蔬菜作物扩展应用。共建立各类示范点106个,试验示范面积6.9万亩。其中100亩以上示范点49个。500亩以上26个,千亩以上31个,并建立了连搭乡石头沟村、小康营乡小康营村两个3000亩以上的连片示范区,技术部门在示范区开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相关研究试验,充分挖掘技术潜力,也为新技术的展示创建了窗口,搭建了平台。

三、主要做法和体会

1、注重试验,不断探索,是技术推广的工作基础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每年都注重实验研究工作,取得了大量的试验研究资料,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于2003年在清水驿乡杨河村创新探索总结出了“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目前已形成了成熟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体系,解决了旱作农田对天然降雨的高效利用问题,使旱作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

2、行政推动,财物扶持,是技术推广的得力保障

近年来,农业部、省市县、乡村社各级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特别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召开了4次技术推广现场会,强调技术在发展旱作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安排推广任务,并从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市县从2005年开始,每年召开现场会,有力促进了我县技术推广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一个政、技、物相结合的推广机制,确保了推广任务的全面落实。

3、广泛宣传,强化培训,是技术推广的重要环节

我们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县有线电视台开辟专栏,播放《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专题片,并及时报道各乡镇在技术推广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技中心包乡技术人员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专题讲座、咨询服务等方式,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7.8万人(次),现场演示120多场(次),培训技术骨干2000多人(次),印发相关技术材料8.5万多份,做到了户均一份技术明白纸,村民小组一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光盘。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在全县形成了人人皆知,户户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的氛围。

4、抓点带面,创新机制,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方法

我们采取整合技术资源,省市县联建高标准示范点,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示范带动的推广机制,按照“示范一块成功一块,示范一

点引导一片”的做法,用样板启发激励农民应用新技术。全面推行了“县级主管领导包点抓样板,县级其它领导包片抓示范,县直部门领导包乡抓推广,乡镇主要领导包村抓重点,村级主要领导包地抓质量”的“五包五抓”责任制,全面促进技术推广。

5、指导到位,服务到位,是技术推广的有效措施

每年秋覆膜和春季顶凌覆膜和作物生长期间,各级业务部门的技术人员放弃节假、休息日,深入村社农户、田间地头,与农民座谈交流、对比算账,每到一处就大讲特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优点和操作要领,他们手把手带头实地操作演示、教农民规范种植。优质的服务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激发带动了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应用技术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技术推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篇6: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古浪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项目由省农牧厅、财政厅立项实施,我县被确定为12个旱作区试验示范县之一。2007年,我县项目实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省市业务单位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单位全体员工的艰苦努力,完成了项目各项任务指标,促进了我县旱作农业区马铃薯的产业化发展,使农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古浪县位于甘肃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年降水量250-350毫米,多集中于7-9月份,年蒸发量1777.1毫米,平均气温为6.6℃,年日照时数2650小时,≥10℃年积温1600-3000℃以上,极端高温37.0℃,无霜期156天,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山区为亚高山寒冷区,中部平原区为温寒干旱区,北部沙漠为温凉干旱区。近年来,由于春夏旱情严重,已严重威胁旱作区农业生产。我县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地膜马铃薯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配套技术,2005-2006年连续两年在我县旱农业区示范种植,平均亩产较前三年平均亩增产18%以上,在集雨、抗旱、增产、增收效果方面十分明显,因此,我县推广以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抗旱增产栽培技术,对提高全县旱作农业生产水平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在我县干城乡、横梁乡、黄羊川镇三个乡镇完成面积5100亩,其中,横梁乡2060亩、干城乡1808亩、黄羊川镇1232亩。建立核心示范点4个,面积829亩,其中干城乡大滩村320亩,黄羊川镇石门山村181亩,横梁乡朱家墩村116亩、中泉村212亩。项目区马铃薯良种率达到100%,地膜覆盖率达到100%,马铃薯脱毒良种统供率达到32.6%以上。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率达到100%。从省农技站、定西种子管理站引进马铃薯新品种10个,在黄羊川镇石门山村开展马铃薯品种试验1项(次)。

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一)关键技术

(1)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适合在我县旱作区推广,它具有集雨、保墒、节水、抗旱、增产的功效,而且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实践证明,它是一项干旱农业区保粮增产的技术。

(2)优良品种。重点推广适宜干旱地区生长的马铃薯新品种临夏小白花、陇薯系列等。县乡农技站密切配合,引进马铃薯良种,做到了统一供种。

(3)测土配方施肥及培肥地力技术。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培肥地力。

(4)标准化种植技术推广。项目区马铃薯种植全部实施“统一选用良种,统一种子处理,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技术标准,应用面积达到3500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带动效果。

(5)种子处理技术。马铃薯出窖后,选用薯色光亮,薯芽饱满,形状整齐,并具有本品种特征,无伤无损,无病害的幼嫩薯块作种薯,播前10~15天,将种薯臵于15~20℃的条件下晒种催芽,播前1~2天,将种薯切成25~50克大小的块,每个切块需带1~2个芽眼。切块前用1‰高锰酸钾溶液或75%的酒精对刀具进行消毒。薯块切好后,用稀土旱地宝拌种,放在阴凉处晾干即可播种。实践证明,进行种子处理对马铃薯的抗旱保苗、抗病及增产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6)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首先要选用抗病品种,其次,要在项目区乡镇设立病虫检测点,系统监测马铃薯环腐病、金针虫、晚疫病等病虫发生动态,若达到防治指标,及时组织群众统防统治,控制示范区马铃薯病虫害。

(7)旱地宝拌种技术。县农技中心统一供应示范区旱地宝拌种剂,指导农民对选购良种进行拌种,提高种薯抗旱能力和出苗率。

(8)开展试验研究,推动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从省农技站、定西种子管理站引进马铃薯新品种,开展不同品种对比,渗水膜覆盖等试验研究,筛选出适合我县的最佳品种,种植密度及覆膜

方式,实现旱作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

(二)创新点

1、在种植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播种程序上,我们对传统播种技术进行了规范与创新,研究制定了两种播种程序。第一种是:深翻→耙磨整地→开沟→施入肥料、杀虫剂→播种→起垄→喷除草剂→覆膜;第二种是:深翻→耙磨整地→开沟→施入肥料、杀虫剂→起垄→喷除草剂→覆膜→破膜挖坑→播种→湿土封严膜孔。第一种播种方式,可以加大播种深度,且深浅一致,有利于结薯和生长,缺点是出苗慢一点。第二种播种方式覆膜后地温上升快,出苗比第一种快,如遇天旱还可以注水播种,但不易达到标准播种深度。

2、在解决播种后覆膜造成的膜面烧苗、缺苗现象时,我们采用压土引苗的方法(当薯芽在土中长至5~6厘米时,从垄沟中取土,覆在播种沟上5~6厘米厚,轻拍形成顺垄土梗,靠薯苗顶力破膜出苗),很好的解决了烧苗造成的缺苗问题。

四、项目效益

2007年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使项目区马铃薯亩产量和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通过测产,地膜马铃薯平均亩产达1711公斤,比露地马铃薯平均亩产1251公斤的基础上增加460公斤,增幅37%,亩增收230元,总计增产234.6万公斤,为农民增加收入117.3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一是充分调动了山区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二是提高了我县旱作区马铃薯的生

产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的种植业收入,进一步促进我县农业产业结构向规模化、效益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项目实施促进了我县农业生产对土地、气候、光热等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一)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项目实施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科技人员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欢迎,其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良种供应不足,繁育体系不健全。我县对马铃薯良种有很大的需求,但当地的良种繁育基地基本为零。长期以来,仅靠从外地调运,一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良种的供应问题,而且增加了生产投入。另外,种署质量也不能得到保证,种署级别混乱,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极易造成农民生产受损,挫伤种植积极性。

二是综合抗旱技术应用普及率低。目前,旱作区的综合抗旱技术应用相当一部分还只停留在示范点上,大面积的技术应用普及率还较低。

三是投入不足。一方面表现在良种供应、繁育方面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肥料、农药等方面的投入不足。特别是在化肥施用上也没有严格按照N、P、K最佳配比,进行科学配方优化施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肥料利用率较低。

(二)今后打算

2008年,我们要紧紧抓住省上对我县旱作农业区投入力度加大的机会,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将旱作区马铃薯生产转变为当地农民种植业增收的主要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强种署质量管理,初步建成能够满足当地良种供应的繁育基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薯质量管理制度是马铃薯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没有健全的种薯繁育体系和种薯质量管理制度,就很难大幅度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就不能保证马铃薯生产的持续发展。目前,一些来自外地的劣质种薯不仅会带入多种严重病害,而且,严重扰乱了我县种薯质量管理。从马铃薯产业长远发展的观点看,必须通过从根本上建立自己的种薯繁育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立质量稳定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才能真正促进我县马铃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篇7: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加入时间:2007-11-30点击:152 次来源:农牧局字体:大 中 小

摘要:平川区旱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67%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集中体现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在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措施上,应以修建水窖滴灌;建筑蓄洪池坝补灌;机修梯田保肥;铺压砂田;引进抗旱、节水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等为主。加大旱区农业的基础建设力度。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关键词: 旱作节水农业 集水灌溉 新技术引进 培训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农以水为美。在水资源匮乏及分布不均匀,旱地占总耕地面积近70% 的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是提升我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业和农民收入的必由途径。

一、我区旱作节水农业的现状

长期以来,平川区在省、市的支持下,不断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设施投资,进一步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新技术,努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切实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经过了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以土壤改良,配方施肥,间作套种,立体种植,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粮经套种等为主的模式化栽培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协调、健康的发展。但从全区经济整体发展速度和水平来看,农业基础建设仍然滞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集中体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可利用水调蓄能力差,利用率低下,将近70% 的耕地是旱地,并且土壤肥力不高。按照中央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的战略方针,结合我区实际,要实现农村致富奔小康,就必须加快旱作农业的开发,切实强化农业的基础建设,以求达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从而促进农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二、我区旱作节水农业存在的不足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限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1)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工程完好率较低,还有一些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水利用系数较低,没有调蓄塘坝,节水型农业设施极少。(2)土地质量不高,利用不充分,远未发挥地产潜力,而单个的农户又无力进行投资治理和建设。(3)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种植结构中粮经比为 8.3:1.7,过分侧重粮食的生产,形成了“一边倒”。(4)集约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深加工不够,商品性生产有待进一步提高。(5)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节水灌溉技术较低,引进的抗旱品种数量少。

三、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出路

在我区这样一个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8.8 ℃,≥ 10 ℃ 积温有 3200 ℃,无霜期 162 天,年平均日照百分率达到 61%,年均降雨量不足 200 毫米,年蒸发量高于 2600 毫米 的旱作区域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其出路有:、利用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发展旱作农业,建设 20-30m 3 水窖,利用丰水期储蓄雨水,在旱情严重时进行点灌和滴灌。按旱期补灌一次保苗水(8m 3 / 亩),一眼水窖可灌溉 3 亩左右。在建储水窖时,选择路边,河谷旁、打谷场及庭院等地方容易形成径流之处。每眼水窖可管灌 3 亩左右的面积,再按大田地势由高到低布设滴灌管道。用Φ 40PE 管,其代价并不高。可其效益相对极显著。、引洪蓄水节灌,在我区干旱乡村,大多地区的地质构造为石山区,在雨季很容易形成雨洪径流,而洪水沿沙河白白流入了黄河,这样一来雨水不但没有被农业生产所利用,反而还冲毁农田、渠道及道路,造成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因此,为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洪水利用率,可以在沙河建堤修坝,开洪引渠,将洪水引入蓄水涝池,按我区实际,建设蓄洪能力 2-5 万 m 3 的池坝的地形是极多的。在建筑涝池时应避开沙河主河道,可在河滩地带上筑址。而耕地一般就在沙河岸两边。这样利用时空调节,按照一般农作物生长期灌水 5 次,每次滴灌 14m 3 / 亩,年亩用水量 70m 3,每年蓄水两次计算,一个蓄水涝池可灌农田 500-1400 亩,且春、夏、秋三季作物生长期不断有水源补济。按常规投资单座蓄水涝池总投资 20 万元左右,属一次性投资,可重复多次使用。灌溉成本低、收益大。、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在这个方面主要有:(1)地膜覆盖种植;在复兴、种田、黄峤等乡可种植地膜玉米、洋芋,膜侧豌豆、谷子。在宝积、共和、王家山等地可种植西甜瓜、籽瓜。(2)保水剂的应用,使用新型的保水剂缓释处理液态复合肥进行穴灌,亩投资不足 40 元,可增产效果明显;如马铃薯上使用保水剂后,增产幅度可达 50% 以上,净增产值 440 元以上。(3)深化细化常规的节水保水技术,如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结构,增强蓄水性。深翻细耙,镇压保墒。(4)引进推广一批抗旱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如小麦品种西旱一号,豌豆品种 MZ-1 等,都是简单易行,收益颇丰的技术行为。(5)铺压砂田:在我区有铺压砂田的传统。压砂可以保墒增温,简单易行,一茬砂可连续使用 8-10 年。投资成本比较低。、平田整地,蓄纳雨水。兴修农田水利中,一劳永逸的莫过于修整梯田。我区旱作区域,一般土层比较深厚,土地有一定的坡度,往往在丰水期,雨水白白地流失掉,同时伴随着大量的肥土流失。针对此,平田整地、修造梯田,可有效地储纳本地雨水,达到保水、保肥的作用。由于采用机械化作业,亩梯田成本不足 500 元。可将坡地建成水平梯田后,可持续利用。梯田的农作物产量明显地高于陡坡地。增产幅度在 50% 以上。、加大科技培训,狭义旱作农业是广种薄收。而在此所提及的旱作农业是包含了集约化经营。旱作节水农业同样需要精细,需要集约化。将现代农业的概念引进到旱作节水农业中去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也是一项艰巨工程。首先必须让农民认识到旱作节水农业不是粗放式经营。要达到这一目的培训工作至关重要,以往在水地区对新技术培训工作做的比较多。而现在我们应该在旱作节水农业区同样要作许多的培训工作。集中要做好散发明白、实用的农业科技资料,进行专题讲座,办专栏、广播宣传,开展现场指导等工作,培养科技带头人,科技领头户。、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在旱作节水农业方面,科研机构已经有大量的成型技术亟待推广,而另一方面,我们农民正期盼新的旱作节水技术,因此,引进、推广一批先进的、实用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我们每个农业科技推广者的神圣使命。

四、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要实施相应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就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集中体现在: 1、科学规划和建设,在每项技术的实施中应有相关的行政和技术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技术方案操作规程。达到规范连片,统一标准,统一技术措施。真正实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带动一片。2、多方筹资,严

格管理。在政府的扶持下,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多方筹资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筹备建设资金,鼓励“谁投资、谁使用、谁受益”。同时积极组织农民投工投劳,建成一批农业水利设施。3、技术引进和培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培训;特别要以实施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节水栽培技术试验推广,病虫防治、肥水管理等农业技术为主体的抗旱节水技术措施。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训农民和农民技术员。4、以市场为主导形成一定的产业体系,多形式、多层次地建立一批旱作农业和农业产品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外挂内联。形成具备一定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5、总结经验,形成自家体系;旱作节水农业是一项传统的而又有许多技术含量存在空白的工程。在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一批抗旱节水技术的同时,充分结合我区旱作农业区的实际,总结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模式,从而进一步应用推广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五、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效益分析

在我区旱作农业区,通过实施水窖滴灌节水技术,建设引洪储水工程,机械平田整地,引进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实用技术,抗旱型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科技培训与支持等措施,可使我区旱地得到改造,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以提高。可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经济效益:我区有 17.3 万亩旱地,按建成 270 眼 30m 3 水窖,安装 1000 亩滴灌。建成 15 处涝池,机修 1000 亩梯田,铺压 5000 亩砂田,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引进推广、科技培训等。总投资 625 万元计算(其中水窖及滴灌 57.8 万元,引洪蓄水节灌 303 万元,梯田 20 万元,压砂 50.25 万元,旱作农业技术引进推广 172.95 万元,培训 20 万元),亩投资不足 40 元。而这些措施实施后,年均净增农业产值近600 万元,人均增加收入 300 元左右。、社会效益:通过实施旱作节水农业措施,可有效地提高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增强民心凝聚力。有效地改善干旱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全区农业综合能力。加快全区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同时可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生态效益:实施旱作节水农业,能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持续平稳发展。达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8: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总结

1 有利条件是基础

1.1 地理优势

为建设好西吉县旱作节水种植结构调整综合示范基地, 通过实际考察论证, 选择在西吉县马建乡马建村街道组、杏树湾组、马建垴组、堡子川组建设立基地。基地临近309国道, 其所属耕地土壤类型为浅黑垆土, 土壤肥力比较高, 地势平坦, 川、台地比例高, 中低产田所占比例低。近年来, 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集雨补灌建设等工程的实施, 基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情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3]。

1.2 资源优势

马建村土地面积1 799.33 hm2, 其中可补充灌溉面积33.33 hm2, 占总土地面积的1.85%, 是典型的旱作农业雨养区。2009年末, 全村实有耕地面积933.33 hm2, 林地面积464.00 hm2, 荒地面积141.33 hm2, 菜地面积8.00 hm2, 其他用地面积252.67 hm2。土壤以侵蚀黑垆土 (缃黄土) 为主, 其次为浅黑垆土和少量的盐化草甸土, 浅黑垆土分布于沟台地和梯田。白盐土分布于地下水出露及地下水位较高的沟道中, 地下水位在1.1 m左右, 适宜高效经济作物和无公害蔬菜的发展。项目区属西部黄土丘陵干旱区, 为中温带半干旱到干旱过渡地区, 降雨总量少, 年降水量300~400 mm,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27.9 mm, 且主要集中在夏、秋2季, 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1%以上, 农作物生育期有效降水少。且因时空分布不均而利用率很低, 适合旱作农业的发展。

2 科技推广是支撑

项目区围绕马铃薯主导产业重点推广了12个优质新品种、20项农业新技术和30项配套技术;玉米重点推广了5个优质新品种、10项农业新技术和15项配套技术, 每3年更新换代品种1次, 增产幅度达到20%左右, 产量稳中有增, 品质及其产品供应状况明显改善。通过推广项目实施, 引导和扶持了一批种植大户, 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雏形基本形成,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走上了订单生产之路, 形成了一批农业节本增效、高产低耗的种植技术体系, 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改善[4]。该示范基地内现有农作物种植品种青薯168、宁薯4号等马铃薯品种10余种;张单251、酒单3号等玉米主栽品种5种。形成和推广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地膜玉米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

技术依托单位之一宁夏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是自治区唯一集栽培、土肥、植保、植检为一体的省级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负责全区种植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技术力量较强, 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 农业机械化是关键

项目区目前拥有各类马铃薯种植机23台, 收获机5台, 均为13 230~18 375 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 作业效率0.13~0.20 hm2/h。基地依托惠民农机合作社进行全程机械化作业, 合作社拥有旋耕机、播种机、收获机等机具, 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0%,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普及率70%, 能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发展。2010年, 全村马铃薯机播600 hm2, 机械收获600 hm2, 马铃薯机械化率达70%。

4 技术依托是核心

技术依托单位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于2004年8月在西吉县注册成立, 公司资产总额1.4亿元, 现有员工628人。公司辖4个分公司、1个控股子公司、1个全资子公司, 包括4条马铃薯淀粉生产线。依据公司发展规划, 以公司现有马铃薯精淀粉、全粉生产规模为支撑, 2008—2015年逐步对现有生产规模及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及新增项目改扩建, 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技术装备水平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加工企业。

摘要:从有利条件、科技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依托等方面介绍了西吉县节水农业项目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以期为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旱作节水农业,项目实施,经验,宁夏西吉

参考文献

[1]胡俊鹏, 孙平阳, 黄天柱.陕西旱作节水农业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2) :342-344.

[2]周应华, 谢建民.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设想和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1999, 20 (3) :5-6.

[3]刘海凤, 李恩泽, 王光复.吉林省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几点建议[J].农业与技术, 2001, 21 (3) :7-9, 13.

上一篇:装璜工程有限公司下一篇:记事作文一次有趣的活动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