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2024-04-18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精选8篇)

篇1: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

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10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

。现有耕地面积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07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到2007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2005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2006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

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2007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

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05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

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04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05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二OO四年七月六日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户主姓名实施基本现状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主要增收项目备注蔡成烈2004~2007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亩,人均收入31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亩示范户恭绍伦2004~2007农业人口5

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亩示范户蔡彦德2004~2007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亩,人均收入3080元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劳务输出2人,养猪10头,种蔬菜亩12全文查看

篇2: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实 施 方 案

抓好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区、镇政府关于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任务,现根据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实施办法和考评标准,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服务强化”“八个化”的要求,达到“规划科学、环境整洁、设施配套、服务健全、安居乐业、生活舒适、邻里和睦、管理民主”的标准,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坚持“村美户富,班子强”的建设发展要求,注重科学规划,突出建设重点,把握全面发展,实现稳步推进。通过全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把银子桥村建设成为充满现代化生活气息和活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示范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镇政府成立以卫良镇长为组长,杨少华为副组长,沈明强、吴爱莲、施树荣、史阿玉、宋根华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由李卫龙担任,俞贵安、高根荣、陆建民、陈斌、何国华、卢百民、盛水法、张振华、杨水法为办公室成员。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指导、监督与协

1650平方米;规划建设村农贸市场1个;规范整治好现有商业市场;整治好3个自然村村庄环境。

(4)建设美化好景观带。银子桥景观带范围是从建新桥至银鑫轧钢铸造有限公司,全长约1.2公里。铺设平侧石1500米,种植绿化6000平方米,安装路灯40盏,设置塑钢护栏2000米。

(5)规划设置好银子桥村标及规划图,安装宣传广告50幅,整治管理好进村三岔口一带的环境。

2、整村整治提升。

(1)道路建设。进村道路宽度为5.5米以上,村内主要道路3.5米以上,进户道路1.5米以上,主干道配备路灯;

(2)每个自然村建设好休闲、健身为一体的绿地;(3)新增一座垃圾收集房,制作一批固定垃圾箱。

(二)、村庄环境整治:

1、拆除中心村所有违章和临时搭建的棚屋;

2、全面清理房前屋后做到无各类杂物堆放;

3、清理和整治好农户住宅区旁边的污水池塘和坑沟;

4、消灭露天粪坑,家庭卫生间或封闭式清洁厕所普及率100%,工业污水做到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无害化处理;

5、生产和生活垃圾得到收集处理,无害化处理率中心村达到100%;

6、全面完成各自然村河道的淤泥工作,村内其他河道河面杂草杂物同时进行清理;

7、村内无危房,老、旧墙面统一粉刷,“三电”线路架设规范、整齐,有明显的统一标志;

3、绿化工程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陈斌、郑信江、陈斌、姚桂娜配合。主要任务是:①负责绿化工程规划设计的落实;②负责落实施工单位的协调;③负责按计划施工。

各项基础工程及绿化工程的招投标工作由史阿玉负责,李卫龙、高根荣、陈斌配合。

4、“三线”整治组:组长:盛水法,朱梅芳、黄新荣、陆建强配合,主要任务是负责村内的线网改造、“三电”线路的改造整治,包括路灯安装,标准是村内各种线路安装有序、整洁。

5、村庄环境卫生整治组。

一组:组长郑信江,陆建强、高根荣,花店坝、高家桥、染店桥自然村队长配合。负责3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任务按照考评办法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二组:组长张振华,叶美、何国华、姚桂娜、三墩桥、东兜、王三圩、刘家兜自然村各队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5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三组:组长杨水法,宋根华、周家坝、银桥坝自然村队长配合。主要任务是2个自然村的村庄环境整治,整治标准按考评办法和本方案中“村庄环境整治”部分要求执行。

6、资金筹集组。组长史阿玉,张振华、叶美配合。主要任务是:①向上级各个部门争取资金;②向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筹集捐助资金;③统筹调配和安排支出资金。

7、宣传资料组。组长张振华,沈明强、陆建强、陈斌、何国华配合。

7月份任务

1、违章搭建物全部拆除;

2、联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完成;

3、“三线”改造结合各项基础工程基本;

4、联户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全面完成;

3、休闲绿地、文化娱乐活动设施全面完成。

8月份任务:

1、墙面唰白工作全面完成;

2、制定各类制度和长效管理办法并开始实施;

3、各项工程扫尾;

5、对照创建示范村考评验收标准全面开展自查自评工作。

9月份任务:

1、各项建设与整治工作全面完成;

2、做好各类资料的汇集、整理、装订工作;

3、做好各项查漏补缺工作;

4、做好总结汇报工作。

10月份任务:

1、做好验收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2、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七、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是一项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困难重的系统建设工程。因此,思想要高度重视,认识要高度一致,领导要切实加强,组织要认真严密。

(二)、广泛宣传,层层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橱窗、横幅、标语等宣传工具广泛地进行宣传。要通过召开各类会议,宣传政策和创建示范村的目的意义,把思想统一起来,把干部群众的参与热情鼓动起来。

篇3: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扶贫攻坚战略

——实施扶贫攻坚战略,致力全面发展。围绕“每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全面脱贫”工作目标,紧盯平均每年完成15个村、2227人脱贫任务,将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措施落地康定。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针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不同的贫困原因、贫困类型,坚持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确保扶贫对象、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做到精准施策、有的放矢。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帮扶计划。改变以往“吃大锅饭”“撒胡椒面”、搞普惠制式的扶贫模式,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坚持缺啥补啥、政策到户原则,逐户制定增收计划、就业计划、搬迁计划、兜底计划,确保帮扶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造血功能。大力实施扶贫攻坚10个专项方案。抓住贫困群众思脱贫、盼致富的心理和愿望,充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强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富民产业培育、乡村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和水利工程、农村电网升级、信息网络覆盖、教育事业发展、基本医疗服务、生态环境保护、新风正气塑造10项重点工作,激励引导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走上康庄大道。健全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建立市统筹、乡落实、村组织、户实施的“四级联动”扶贫攻坚机制,落实市领导联系贫困村、部门帮扶贫困村、乡镇统筹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扎贫困村、干部帮助贫困户工作责任制,市制定精准扶贫规划、乡镇制订精准扶贫计划、村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农户制定精准脱贫卡册,进一步明确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帮扶主体、脱贫时限,做到任务清、责任清、对策清。

产业富民战略

——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致力创新发展。坚持传承历史、立足现实、差异发展,坚定不移走旅游兴市、商贸富市、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的发展道路。优先发展旅游服务业,立足打造康定情歌故乡、茶马古道重镇、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目标,高水准规划建设环贡嘎旅游公路,带动沿线群众增收致富,把贡嘎旅游环线建成精美的珍珠项链式旅游环线。力争到2020年,实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立足打造“康巴藏区商贸物流基地”目标,充分吸纳全州乃至全国藏区的特色精华入驻康定,心甘情愿当“服务员”,理所当然挣“服务费”,努力建设康巴风情展示街和旅游商品购物城,让康定成为不可替代的全州商贸物流中心。有序推进特色生态工业,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工业化道路,积极对接雅江、道孚两县,合力打造“中国锂都”,力争早日把三县(市)交界之地建成世界最大锂辉石矿区。完善资源开发利益共享机制,让开发区群众切实享受到资源开发带来的红利。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坚持走“生态、绿色、有机、健康、品牌”差异化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州委建设“两个一百万亩”农业、林业基地要求,在特色品牌上做文章,在高原生态上下功夫,在精细制作中拓市场,把特色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加快农牧业发展进程。

交通先行战略

——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致力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交通建设为重点,电力、水利、信息等为支撑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为富民兴康打下坚实基础。构建川西北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大力推进新一轮“交通建设三年集中攻坚”,启动“四隧三绕一路”建设,加快推进骨干路网建设,形成连接所有重点乡镇、旅游集镇和景区、景点的快速干线路网。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着力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质量,提高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能力。推进能源网络建设。加快水电资源开发和设施建设,加强电网和电力输出通道建设,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提高电网稳定性和供电可靠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网络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一步提高农村宽带覆盖面。

城乡提升战略

——实施城乡提升战略,致力共享发展。按照“做强县城、做优乡镇、做美村寨”的要求,全力推进新型景观城镇建设,精雕细琢康定情歌故乡、茶马古道重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升规划布局,把炉城镇打造成康巴藏区的中心城市,新都桥镇打造成康巴藏区物流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姑咱镇打造成全州教育文化中心、全州高原特色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及甘孜东部水电开发后勤服务基地。提升配套能力,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提升、新城完善功能、集镇扩容改造,加快完善城镇配套设施设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承载能力,注重城镇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提升吸附能力,树立“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宜农则农”理念,把城镇建成要素聚集的区域中心,商品流通的集贸中心,群众消遣的活动中心。提升风貌特色,注重城镇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交融、精美与适用的统一,致力于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客”的高原明珠特色城镇。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对城镇土地、城镇建筑、城镇秩序和城镇面貌的统一管理,坚决管住国有土地、管住非法建筑、管住环境乱象、管住社会秩序。提升文明素养,以“建文明城、做文明人”和“小手拉大手”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风正气。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致力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统一和协调发展。大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以大渡河、雅砻江、力曲河为骨架,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汤孔玉省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森林、草原、湿地为支撑,生态红线为底线的生态安全格局。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高山、半高山着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和公益林建设,构建绿色生态屏障;高半山以下着力推进经济林木建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河谷地带发展特色种、养殖业,保障群众生活需求。大力实施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矿产、交通、水电、规模化畜禽养殖等行业污染治理,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大力实施“净土”工程,杜绝化肥和农药残留。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鸳鸯坝至新都桥山植树、路种草、院种花,加力实施折多河康定南郊段、力曲河新都桥集镇段湿地公园建设,着力建设高原景观长廊。大力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大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加强防灾能力体系建设、防灾减灾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依法治市战略

——实施依法治市战略,致力和谐发展。围绕省委东明书记“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重要论述,下大决心整治区域内强买强卖、非法阻工、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行为,解决“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法不责众”等顽症恶习,加快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坚持依法执政,强化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常委会带头学法用法守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坚持公正司法,以违建拆除、国土乱象整治为突破,坚决查处“以言代法、看人执法、徇私枉法”的反面典型,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和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网格化服务管理,建好信息化平台,加快构建“社会重视、全员参与、管理无盲区、服务无死角”的综合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寺,认真落实管好僧尼、管好场所、管好活动、管好财务“四个管好”要求,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全民普法,高举社会主义法治大旗,深入开展“法律七进”,认真落实法律进寺庙“四个一”要求,决不容许有“法外之寺、法外之僧、法外之人”。同时,加强对资源开发、移民安置、春节前农民工工资、边界草场纠纷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确保问题抓早抓小抓好,切实维护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篇4: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小康示范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树立广西北大门新形象,根据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小康示范镇发展的指导意见》(桂建办字[2004]4号)精神和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镇目前的实际情况,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发展城镇经济,扩大城镇规模,健全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改善城镇环境,把我镇建设成具有地方风格、民族特色和良好的人居环境,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较完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边贸城镇。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强化城镇管理

我镇于2003年完成示范镇总体规划的调整修编工作,下一步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对规划区内成片开发的片区和主要街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非农建设区和控制发展区,划分建设区控制黄线、道路规划控制红线、生态区控制绿线等,确定土地开发性质、开发强度及市政设施配套内容。该项任务由镇城市建设组负责,国土资源管理所与村建站具体实施,力争在今年7月份前完成。对规划区内的建设要严格按示范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管理,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和建设品位,改造“竹筒房”,使镇区主要建筑和沿街立面建筑景观整体协调、经济美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融资形式,加快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目前我镇已建成文化科技中心大楼、镇福利院等。今年将投资改建体育活动中心和影剧院,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依法完善建设申报、审批制度,抓好建筑设计和工程监理,加强镇区内建设项目的管理,“一书三证”发放率要达到100%,建房合格率

达到100%,优良率要达到40%以上。加强市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镇区综合治理,提高镇容镇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方面的管理条件。

(二)集聚产业,夯实基础,加快经济发展。要把发展城镇特色经济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壮大城镇经济总量,夯实城镇发展的基础,通过8年左右的努力,到2015年,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去年翻一番;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建成镇区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树立产业兴镇、依市兴镇、以城促市的观念,认真谋划一批兴镇项目。我镇具有典型的“沿边”“沿江”“沿铁”“沿路”区域优势。我们要从依靠区域优势,从实际出发发展小城镇特色产业,培育市场带动型、边界贸易型和城市辐射型的现代化小城镇。今后几年,我们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下面几项:一是加紧规划、论证、筹资在2013年内建立占地面积60亩的全州县湘桂物流汽运中心。二是充分利用粮油贸易综合市场,达到依市兴镇的效果。三是尽快引进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大、效益高的生产性企业。目前要加快球式热风炉冶炼厂的建设力度和以石灰石为原料的招商引资工作。四是建立河西工业园,以园拓业,以业兴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镇区内安家落户,争取在2015年,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以上。五是搞好涉农企业的引进和政策服务工作,并以此带动我镇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镇拥有大米加工厂近20家,其中年产1.8万吨的大型加工厂有2家。今年,我镇将与二家大米加工厂联合开发附加值较高的大米深加工产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另外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六是将全镇耕地规划为五大种植区,即河东黄岗、石城水稻种植区、竹下桑蚕种养区、秀峰以蜜桃为主的水果种植区、河西竹塘、新甫里蔬菜水果种植区、右江、麻川、大路底林业发展区,完善农村耕地的流转政策,引进农业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农业生产模式。今年农业开发组要加紧田园化项目的申报、建设工作,为以后农业开发打好基础。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原则,合理布局,配套建设城镇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努力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与环境。到2015年,开发建成以商业街为中心的商住小区,以新菜市为中心的汽运站居民小区,以河东高管区为中心的商居小区,基本实现每户拥有一套功能齐全、综合质量较高的住宅,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力争大于25平方米;筹建河西水厂和液化气供应站,使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兴建河东滨江大道和黄阳大道,改造新华街路灯和现有排水管道,使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大于12平方米,道路铺装率大于85%;公共场所和居住区地水排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加强居民小区、道路绿化工作,在滨江大道沿河建成滨江公园,力争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8%以上,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

(四)建立健全城管队伍,抓好镇区环境综合治理,加强镇容镇貌管理。我镇现有示范镇管理机构5个,即交警、环卫、市管委、城管、村建站。近几年内,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这些队伍建设,明确各部门职责,镇政府成立镇容镇貌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建立健全长期管理机制,创造整洁、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强环卫、绿化设施的配套建设,突出治理城镇环境“脏、乱、差”问题,不断改善城镇的人居环境。年内完成火车站菜市的建设和河东高管区市场建设,解决经营场所,杜绝“马路市场”。加强古树名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镇区内古树名木全面普查,进行挂牌保护。

(五)因地制宜,探索加快我镇发展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城镇政府管理体制;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引导职能;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后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探索引导第二、三产业向镇区集聚,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委托经营等有效实现形式;推进经营城镇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式改革,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建设的相

关政策,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优化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探索集体土地有偿流转的途径与方式。

三、规划实施措施

(一)法规措施

本规划为黄沙河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规划经镇人大审查通过,上报审批。总体规划方案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变更,如对一些重大问题需进行修改须经论证,按程序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强化村镇规划法制管理,完善村镇规划和管理的立法,依法进行村镇建设的管理。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按规划进行建设,严肃处理返反规划的违法建设,实现规划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行政措施

1、建立规划公示制度

规划一经批准,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墙报、标语等宣传工具进行广泛地宣传本规划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让公众自觉遵守本规划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监督和反馈本规划的实施。

2、建立实施规划的目标责任制度

镇政府与有关领导签定目标责任书,实行领导目标责任管理。

3、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必须理顺管理体制,要集权而不能分权。在规划区范围内,要严格按照城镇规划来进行建设,国土管理部门和镇区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要相互协调。镇区建设原则上应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4、加强村镇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镇区用地实行统一的审批管理制度。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盘棋”的要求。

5、对现状不合理的建设用地,应根据规划作局部调整,以求得合理科学的利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服从本规划和《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

6、有计划地分期实施本规划,注意实施步骤的合理性和项目分布的协

调性。

(三)经济措施

利用经济杠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1、镇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尤其要在较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新型镇区的基本格局,必须广开门路,多渠道筹集资金。

2、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允许房地产依法流转,一方面可以筹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促进镇区合理布局。

3、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一方面可以筹集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可以引导企业在工业小区茫,启动工业小区建设。

(四)技术措施

进一步深化总体规划,发挥规划对村镇发展建设的指导、控制和服务作用。

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要抓紧进行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对镇区重点地段,如中心行政、商贸区和旅游商品市场,要尽快组织,进行规划研究、论证,编制详细规划,为建设实施做好规划准备。

加强镇区建设动态监测,保证规划顺利实施。通过镇区建设动态监测,及时掌握镇区建设状况,并发现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措施,引导和保证本规划的顺利实施。通过动态监测,还可以及时发现各种变化了的情况,从而为进一步修订本规划提供依据。

四、组织与实施

(一)实施时间:总体规划及小康示范镇的试点时间为8年,即2008年11月至2015年11月。

(二)组织领导

1、为加强我镇小康示范镇试点工作的领导,经三家班子研究,成立黄沙河镇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丁永忠(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副组长:何永昌(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

成员:黄新盛(镇政府秘书)

经恒(镇财政所所长)

杨宝权(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

龙建文(镇村建站站长)

刘斌(派出所所长)

唐世晨(城管中队队长)

领导小组成立专门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开发办,由黄新盛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事务。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有关实施与示范工作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2、制定将实施规划和示范镇试点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的三家班子议事制度,制订书记、镇长及分管领导示范镇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每月10日晚7:30分定为三家班子示范镇试点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示范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建立联系汇报制度。由规划实施和示范试点办主任将示范开展情况以书面形式分别于每年的6月和12月向自治区建设厅及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示范进展情况。平时,示范试点办要与县建设局加强联系。

黄沙河镇人民政府

篇5:关于花艺茶艺社的未来发展规划

通过对花艺茶艺社将近半年的接触我对社团多少有点了解,我在此总结一下上半年花艺茶艺社的活动.花艺社的会长秘书长对茶社的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甚至整个社团都是靠你们带起来的.我觉得上届的不足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一.各个部门没有起到作用,有的部门形同虚设,部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我想下学期主要加强对各个部门部长的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团结的领导团队,这样各个社员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调动起来.二.社团比较松散,纪律性不强,每次部门会议或活动爱参加就来参加不想来就不来,不请假不通知.三.活动的影响力不够,宣传力度较小,还是达不到少数民族协会一样的影响力.对明年我也有如下打算:

篇6: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关键词] 教辅期刊 出版发行 媒体融合 智慧转型2.0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3-0076-04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under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Dilemma and Wisdom Transformation

Jiang Haijun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f Cultural Industri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430079)

[Abstract] This paper is helpful to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Firstly, it describes the new normal that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is facing. Secondly, it analyzes supplementary periodicals development dilemma under the new normal. Last but not the least, it gives a solution that is the wisdom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Supplymentary periodical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Media convergence Wisdom transformation 2.0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指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形势的重要特征,很多行业的发展都呈现新常态的特点,其中包括教辅期刊产业。正如中国期刊协会会长石峰在《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1]一文中指出,我国期刊业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期刊食物链将下滑到一个合理区间;二是期刊业发展将转移到调整产品结构上;三是提高期刊质量非常紧迫;四是媒体发展的方向是融合;五是“走出去”是期刊业的短板;六是体制改革的关键性初现。教辅期刊是教学辅助类期刊的总称,读者对象是各级各类学校师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受教育群体的迅速扩张,形成了庞大的教辅期刊市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出版社等利用自身行政、资源等优势纷纷成立教辅期刊社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教辅期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期刊发行中的一支劲旅。但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等,传统教辅期刊社面临新常态,突破困境和智慧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从理论层面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笔者自身多年的从业实践经验对现实问题给予关照。

1 新常态下教辅期刊面临的发展态势

媒介、资源与环境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系统。教辅期刊作为期刊媒介中的一个群落,其产生、成长和成熟的生命历程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教辅期刊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市场经济展开、文化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产生发展起来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新闻出版体制和文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媒体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以及受众对象的需求变化,使得教辅期刊面临崭新的环境。

1.1 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教辅期刊社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目标,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方向。教辅期刊市场化、产业化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对报刊整治,明确要求“管办分离”,2005年国家对中小学教育收费要求实行“一费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向学生推销商品、服务等方式谋取利益”,2009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出台,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意见》。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完善宏观管理体制等政策的具体指导下,教辅期刊作为一种具有一般商品性质的文化教育产品,其文化教育和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更为突出。传统教育期刊社逐步脱离政府机关成为独立法人、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其面向市场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已经是大势所趋。

教辅期刊市场化产业化改革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如湖北教育报刊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管理体制改革。1994年与国家财政脱钩,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2000年基本与行政脱钩,逐步成为独立的文化出版产业经济实体。2006年,湖北教育报刊社与教育书刊发行社整体与该省教育厅脱钩,转划到长江出版传媒集团,2009年更名为湖北教育报刊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湖北大家报刊社并入其中,并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成为我国最早真正实现完全转型的教育报刊社[2]。集团成为独立经营的企业,重新进行企业登记,职工进行身份置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集团合并重组至今,在整合报刊资源、提高报刊品质、打造品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今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拥有报刊19种,并在广告、图书、新媒体、教育培训、房产和土地资源等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营业收入由2006年的3310万元增长至2012年的2.4亿元,增长7倍多;净利润从380万元增长至4700万元,增长12倍多,发展势头迅猛[3]。另外,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2013年6月挂牌成立,2015年5月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复更名为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并完成工商注册,成为国内首家高校期刊集团。目前拥有9家全资子公司、4家出版参股文化企业、1家成员公司,并与相关单位合作共建数字媒体创意中心、媒体融合产业发展基地等,积极整合期刊出版资源,实施跨行业、跨地域兼并,积极进入资本市场,建构全媒体数字出版产业链[4]。山西教育教辅教辅传媒集团、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有限公司等也相继完成转体改制。教辅期刊传媒集团的成立逐步改变了部分教辅期刊小而散的局面,向集团化、市场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经营发展。有实力的教辅期刊传媒集团逐步采取教辅期刊出版为主、多元化产业发展的经营方式,以谋求自身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 市场的逐步开放推动发行渠道多元化发展

教辅期刊社传统发行主要通过邮局征订和自建网络发行。教辅期刊要参与市场竞争,发行渠道是关键,是期刊社生存的保障,拓展发行渠道成为教辅期刊社的重要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建立,教辅期刊发行迎来了新的机遇,打破了之前单一发行的模式。整合多元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选择合适的发行方式、同时开展多渠道发行是教辅期刊市场化发行的新常态。

一是期刊可以向部分发行比较好的教辅报社学习,如《英语周报》在全国建立了7个采编中心、将市场部和教研部合并,专门成立发行中心,并在各省市建立发行工作站,目前有千余名发行代理,每年举行大型的发行会议,成为世界上发行最大的报纸之一。二是部分期刊通过与当地都市报合作,利用报社的发行渠道开展宣传。比如湖北的《帅作文》就曾和《楚天都市报》发行公司进行合作,开展订一年《楚天都市报》送一年《帅作文》的活动。三是大部分教辅期刊开始与知网、龙源期刊、博看网、杂志铺等数字出版和发行机构开展合作,借助这些平台进行电子期刊的营销。四是通过开展各种合作与活动,构建读者与期刊的互动销售通道,以活动推动市场销售。比如武汉大学主办的《写作》杂志,通过与湖北省部分市县(区)教育局装备处合作建设“三新阳光阅览室”、《作文大王》在全国建立了近百所“友好实验基地学校”。《中学生英语》利用华中师范大学优势资源在湖南武陵山片区部分县市建立“英语教学实验基地”。《意林》学生版在全国数百所学校开展“意林漂流书屋”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促销,在开展相关活动的同时广泛接触师生,开展自愿征订活动。五是通过微博、微信、QQ群、App及电子邮件等开展精准销售,并通过淘宝、微信公众号及App等开展电子订阅,方便读者随时订购。

1.3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辅期刊出版数字化、平台化和社交化

数字出版是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而诞生的新型出版业态,是出版业的巨大革命。数字出版主要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其特点是传播渠道网络化,内容生产、管理过程、产品形态数字化。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到2020年,传统出版基本要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出版要在出版总份额中占明显优势[5]。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播的形态随之改变,与数字化同步,进行转型升级,从助学到提供全面的学习方案、打造数字化出版平台成为很多教辅期刊的选择。

一方面是建立教辅资源数据库,将多年来的积累进行数字化分类、总结和汇编,并不断扩充新的材料,然后根据编辑需要,精炼创新,精准销售,甚至按需出版。其次是打造教辅资源整合平台,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对教辅资源进行多次整合销售,打造衍生和配套教辅产品。此外,打造数字化传播平台和读者、作者、编者三方实时交流互动平台,促进官网、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型媒介与传统期刊融合。同时,通过借助相关软件和工具或者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合作,开发电子期刊、手机移动期刊、掌上阅读工具等数字移动客户端,将教辅内容资源纳入更大的分销平台,借助数字化形式方便读者随时学习和使用。

2 新时期新常态下教辅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在上述新常态下,传统教辅期刊社均面临不同程度的生存危机。

2.1 刊社体制机制滞后,缺乏活力

我国各级教辅期刊社大多背靠行政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属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经营管理模式尚无法摆脱计划体制的思维,普遍存在管办单位职责不清、行政色彩浓、老员工缺乏积极性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传统教育报刊社逐步脱离政府机关尝试成为独立法人,逐步转变为市场主体。2009年国家公布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径表”,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次要求继续深入推进“非时政报刊转企改制”,但遗憾的是,直到今天部分教辅期刊社在法律层面和形式上虽然转为企业,与行政部门脱钩,但主管单位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事业单位运行模式、经营管理方式依然根深蒂固,与行政部门之间存在的既得利益难以打破,导致目前80%的教辅仍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统一征订实现。教辅期刊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不彻底,多数期刊至今尚未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

2.2 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个性

是否根据教材的内容编写或者根据哪个版本的教材同步辅导,期刊社有一定的自主权。综合类的教辅期刊在相关教辅报纸分版分年级的强烈冲击下,市场逐年缩小。很多语数外等科目相关的期刊刊名、定位与内容大同小异,刊载试题严重雷同,导致很多期刊无法生存被迫转型。比如英语学科曾经有《中学生英语》《中学英语园地》《英语辅导》《中学英语之友》等,目前除了《中学生英语》依然保持有教辅版本以外,其他同质类期刊纷纷转型成为学术刊物或课外读物。由于体制的束缚,大多数教辅期刊社部分老员工依然是编制内成员,长期脱离市场和中小学一线教学,有些已经不适合继续从事教辅期刊工作,但却无法辞退,而创新能力强、有教学经验和编辑经验的新人又很难进入。有的期刊社负责人往往盲目跟风,仿照发行量大的教辅报刊改版、重新定位,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如吉林某教辅出版集团将期刊的内容安排、版式设计等模仿畅销教辅报纸,按课时、单元排列,以为能编出差不多的教辅,发行就没有问题,结果当然事与愿违。另外,每年都有一部分教辅期刊被迫退出教辅市场,被迫停刊或改版,如为了生存被迫开设学术版,迎合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需要,刊登一些质量低劣的教学教改教研论文,内容单调枯燥,依靠刊号资源收取版面费艰难度日,助长不良科研风气。

2.3 经营和发行模式单一,缺乏竞争力

目前很多教辅期刊社依然停留于单体编辑部的状态,没有专业的经营和发行队伍。主要通过邮局单一的发行模式,艰难度日,与专业的规模化的教育出版集团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秀民营教辅生产机构相比,显得模式单一,竞争力较弱。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文化市场机制的建立,教辅期刊也在转企改制,原来依靠行政命令发行的方式正在逐步土崩瓦解。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通知》出台后,“评议”和“授权”模式在一些地方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推荐产品不优秀、评议范围扩大等偏差,加剧了市场垄断,强化了地方保护和区域分割。另外,由于大多数教辅期刊是非独立法人,没有自主发行渠道,只得依靠邮局和新华书店,导致大多数教辅期刊社即使通过评议方式进入中小学发行也必须和新华书店、邮局结账才合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冲击,发行数量逐年递减,广告收入随之锐减,甚至几乎消失。由于财力有限和体制僵化,在当前纸质媒体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教辅期刊社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和人力探索突围之路,很难形成适应市场机制的营销手段,由于购销模式的固化,大多中小型教辅期刊社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2.4 刊号资源匮乏,难以覆盖全国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教辅报刊要严格实行一报一刊一个邮发代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学科教材版本开始多样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鼓励相关机构、出版部门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写中小学教材[6]。教辅期刊编写的主要依据就是教材。面对全国几十种教材版本,如何照顾各年级各个教材版本的师生成为教辅期刊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刊号按规定每月只能出版一本杂志,即使改为周刊,一个月也只能出版4期,由于市场的进一步细化,刊号资源的限制导致教辅期刊版本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使得教辅期刊原有市场大量丢失,严重影响教辅期刊生存与发展空间。由于刊号很难申请,少数教辅期刊出版机构只得“以书代刊”形式,出版不同种类的教辅期刊,以满足广大师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 新常态下教辅期刊社的智慧转型2.0模式

面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读者需求变化,教辅期刊社发展和经营的传统模式很难适应新常态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变化,难以满足新时期师生的教学需求,教辅期刊急需从市场、内容、人才、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智慧转型,以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新常态下教辅期刊社的可持续发展。

借用吕尚彬提出的报业2.0概念,不难发现2014年以后,部分教辅期刊企业开始转换思路,正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产业模式不断释放出巨大信息产业能量的广阔前景,主动融入互联网。

一是将教辅期刊全方位融入互联网,成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不仅要将内容、渠道、经营、管理、平台融入互联网,而且是企业的思维、操作系统等全面融入互联网。期刊企业思维要实现从纸媒思维向互联网思维的变革。期刊智慧转型模式即“互联网+教辅期刊”的新型业态,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操作系统,重组包括期刊在内的传媒资源,实现传媒与网生代等年轻主流群体的有效联结。

二是依托社群优势让读者变成用户。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期刊有机会掌控发行渠道与客户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应用使信息直达用户。通过做大用户规模,开发用户数据,掌握用户需求,能为创新形态的营销打开巨大的想象空间。用户思维的期刊智慧转型模式要求实施媒介产品的创意、开发、推广,拓展用户体验,并贯穿媒介运营的全过程。用户思维要求转变生产方式,构建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市场生产机制。

三是参与构建以内容为核心的新型平台媒体,打造教辅期刊跨界平台产业。“平台型媒体(Platisher)”是指既拥有媒体的专业编辑权威性,又拥有面向用户的平台特有的开放性的数字内容实体[7]。传统期刊走向数字期刊2.0模式需要经历思维重组、市场重定、组织重构、产品重生的阶段。全面颠覆自我,在互联网这个高效的自组织平台上重新定位于开放性、社会性的期刊2.0服务平台,“生产出让用户离不开的、改变生活方式的优秀互联网产品”,实现内容集成、传输、服务和监管于一体的功能。

四是构建新的生态系统,重塑期刊传媒商业模式。随着受众的快速流失、传媒骨干的出走、电子商务和企业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让曾经代表企业与用户沟通、消除信息不对称的传统广告业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数字教辅期刊2.0必须在互联网平台上基于用户、内容、关系和场景数据挖掘和分析,实施个性化销售,打造新的期刊生态系统和平台经济生态圈,实现全天候多终端覆盖、从传统资讯服务拓展到生活方式服务、从大众营销到精准服务和在线交易、交互广告、社区服务(O2O)等多元化的盈利模式[8]。

注 释

[1]石峰.中国期刊业的新常态[J].博览群书,2015(4):10-12

[2]张才生.教育报刊市场化的困境与突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3

[3]袁舒婕,王锴弓.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 长江边演绎跨越发展奇迹 [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9-12

[4]中国期刊协会秘书处.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名称变更为“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EB/OL]. [2001-06 -08 ]. http://www.cpa-online.org.cn/Web/ArticleShow.aspx?artid=001030&cateid=A0401

[5]《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2-02-20].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

201009/702978.html

[6]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2001-06 -08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7]杰罗姆.平台型媒体,科技与媒体缠斗百年再平衡[OL].[2014-04-13].http://www.tmtpost.com/177842.html

[8]吕尚彬.试论中国数字报业2.0[J].中国报业,2015( 6): 64-69

篇7: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为切实改变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状况,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的宏伟目标,201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延伸,大力推进发展乡村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省财政厅牵头负责实施小康寨行动,以自然村寨为建设对象,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加强村内道路硬化、文体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逐步实现贵州农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的“五化”目标,最终实现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的总目标,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小康寨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145.45亿元,项目建设覆盖近2.5万个自然村,受益农民380万户,1600万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突显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民生条件,加强了物质文明建设。特别是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建设同乡村旅游的结合,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如安顺市西秀区浪塘村,村里开了23户农家乐,2014年接待游客就有8万余人,曾经人均收入不过6000元的浪塘人在2014年收入翻了一番。

(二)突显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和谐民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如黔南州龙里县永安村在村寨建设中坚持以“孝道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农村孝道文化基地”,使尊老敬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习惯,成为村寨的美丽名片。

(三)突显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留住青山绿水,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采取生态湿地治理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式,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净化农村环境。如贵阳市开阳县南江乡青龙河一线18个村寨,通过环境改善,有效促进了山顶种茶叶、山腰种水果,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大发展,催生了山下依靠自然资源禀赋的农家乐繁荣,形成了“吃、住、行、游、娱、购”一体化的乡村旅游景点,南江乡当地村民年均收入达1.2万元,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四)突显了基层组织建设,激活基层民主,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如贵阳市观山湖区三堡村对村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积极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行为,通过“计分”方式予以奖励,村民可以凭借自己的“积分”在“爱心公益超市”兑换相应的商品,激发了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

总的来说,贵州省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发展、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山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理念,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加速推进,走出了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社会明显和谐,城乡联动效果明显。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考察时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就是对贵州省两年多来实施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的充分肯定。

二、主要经验做法

根据贵州省大部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最后一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多的实际,贵州省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立足省情,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思路,重点从“规划引领、统筹整合、创新推动、民事民办、组织保障、监督考核”六个方面着力推进,优先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一)着力规划引领。一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规划遵循“本色自然、理性自然、人性自然”的基本原则。本色自然就是尊重和突出当地自然特色、体现村寨传统元素,记住乡愁;理性自然就是科学合理谋篇布局,精准投入,不搞大拆大建,花小钱办大事;人性自然就是建设的小康寨成为人的小康寨,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从“要老百姓发展”变成“老百姓想发展、能发展”。二是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以自然村寨整治为对象,以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需达到50%为依据,按照2017、2020年两个时间节点任务,按普及型、提升型、示范型划分村寨确定具体建设项目。三是优先围绕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小城镇周边、“两高”(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布局实施,并以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村、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寨为重点进行成片连线打造。四是加强与其他几项行动计划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园区规划、旅游景区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努力实现“多规合一”,既形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载体,又聚集形成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平台,为小康寨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释放潜力空间。

(二)着力统筹整合。一是充分发挥各级联席会议制度牵头抓总的职能作用,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资源整合投入,共同推进。二是从省到县整合各类资金资源,包括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农民文化家园”建设经费、大中小型水库后扶资金、扶贫生态移民等13个部门的17项相关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实项目集中投入,发挥聚合效应。省级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50%以上按因素法分配到县,其余资金通过竞争立项或以奖代补等方式投入到县,支持以县为主整合推进。

(三)着力创新推动。一是示范带动。启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试点工程。到2017年,全省打造13个重点示范县,100个以上重点示范乡,1000个以上重点示范村。示范县年度投入不低于6000万元,示范乡年度投入不低于700万元,示范村总投入不低于200万元。二是创新制度。制定下发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形成制度化管理,规范化运行;三是建立村规民约。以村规民约加强村级项目资金管理监督和后续管护,形成常态;四是多元化投入。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建立投融资建设机制。五是村产联动。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因地制宜推进村产联动、村镇互动,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村民增收,建设人的小康寨,鲜活美丽的小康寨。

(四)着力民事民办。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 “农民事农民办”,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项目通过村民议事决定,依托村“两委”组织实施、坚持“两不三原则”,即“村民不集资、工程不发包”和“村民投工投劳、政府奖励补助物资、物资执行政府采购”三大原则,建设过程公开公示,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实现“民主化建设、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建成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强化村民自我维护意识,提升建成项目运行效益。

(五)着力组织保障。小康寨建设工作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财政部门牵头主抓,强化“省抓统筹、市抓协调、县抓组织、乡抓落实、村抓实施”的分级负责推动机制和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省级由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抓,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财政厅具体牵头负责小康寨建设工作推进,10多家责任单位密切配合,统筹协调,统一行动。各级分别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层层落实推进责任。

(六)着力监督考核。一是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二是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三是每月对各市(州)推进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全省。排名连续两次靠后,累计三次靠后的,年度工作绩效考核扣分。四是授权中介机构每年组织项目验收和绩效考核,公开透明、公正奖补、奖快促慢。

(本文根据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发言整理)

篇8: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机制的意见》,对《纲要》实施做出了全面部署。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总结规划编制工作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布置安排《纲要》实施和专项规划编制实施工作。

一、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总结,系统提炼成功经验

总结“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主要有以下经验。

(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规划成功编制的根本保证

一是以五中全会《建议》指导规划编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建议》,为编制《纲要》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建议》起草组组长,还明确指示,必须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编制出一个耳目一新、实用管用的规划。

二是强化规划编制工作组织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先后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纲要草案》。国务院首次成立《纲要草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李克强总理亲自担任组长,主持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纲要草案》。张高丽副总理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其他国务院领导同志任成员,均多次对规划编制工作做出具体指示。

三是加强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沟通衔接。在《纲要》研究起草阶段,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国政协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研究调研,并提出意见建议。全国人大财经委专门组织召开会议,讨论完善《纲要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全国人大财经委首次联合编写《纲要草案》解释材料。“两会”期间,多位委领导、170多位司局级同志分赴各代表团,逐条解释近千条具体修改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二)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基础研究,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前提

一是坚持用新发展理念谋划发展。我们注重打破传统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谋划发展。《纲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贯穿于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谋篇布局、指标设置、政策举措等各方面予以充分体现。

二是深入开展规划前期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开遴选并委托国内外80余家机构,围绕“十三五”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培育发展新动能、弥补全面小康社会短板、防范重大风险等课题进行了研究论证,累计形成了2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还向中央《建议》起草组提交了包括《基本思路》在内的24份研究报告。

三是强化“三个重大”研究论证。做深做实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等“三个重大”,是“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一大亮点。《纲要》通过23个专栏明确了165个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改善“五大支撑”,是实施《纲要》的有力抓手。

(三)创新工作方法、开门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途径

一是创新规划方式方法。积极开展新时期规划性质、功能定位、文本形式、编制程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创新,更加注重战略思维,加强对重大趋势演化规律和方向的研判;更加注重系统思维,处理好重大比例关系的协调平衡,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更加注重开放思维,用全球视野谋划发展、构建制度、配置资源;更加注重底线思维,积极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增强规划的弹性,使规划留有余地。

二是完善咨询论证机制。李克强总理亲自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国内外专家对“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组建了由55位不同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从《基本思路》研究阶段,就开始为规划编制提供咨询论证。我们还专门走访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主要智库,听取意见建议。

三是强化规划编制的民主参与。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我们创新开展“问计求策”活动,并开通了建言“十三五”微信公众平台,共收到3万多条意见建议,一些真知灼见得到了采纳。我们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作,组织在校学生为规划建言献策。

(四)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调,是规划成功编制的重要基础

一是强化上下联动。在思路研究、《纲要》起草、宣传解读全过程,发展改革系统上下联动,相互借鉴、相互支持,形成了强大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系统会议,听取各地发展改革委意见,推动中央和地方《纲要》衔接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印发了近50期《“十三五”规划工作简报》,向地方介绍各方“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好做法和重大课题成果,加强系统沟通交流。

二是加强横向协调。国务院成立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作为组长单位,三次组织召开起草小组会议,研究讨论《纲要》框架和草案。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多次就“三个重大”召开部门座谈会,讨论协调重点和难点问题。

两年多来,同志们牺牲周末和节假日,特别是在最后冲刺阶段,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国家和各地区《纲要》的成功编制并高票通过,是对大家最好的奖励和肯定,值得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同志们自豪和骄傲。

二、围绕全面小康目标,坚定不移推动规划实施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6.7%,成绩来之不易,但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依然不小,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年均6.5%以上的增长目标,难度也不小。发展改革系统要肩负起规划实施的历史使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

(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规划实施

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长期积累的问题逐步显现,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决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更多通过结构性改革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二是完善规划对市场主体的引导机制。推动规划实施特别是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要让社会资本“挑大梁”、“唱主角”。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定期新闻发布制度,宣传好的经验和做法,形成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良好氛围。要分类做实重大项目包,推出几个有全局意义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项目包,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要创新民间投资参与方式,加大购买服务力度,通过PPP的模式广泛吸引社会投资。

三是创新做好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工作。《意见》首次提出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评估。要把年度监测评估重点放在主要目标和“三个重大”的实施评估上。要通过年度监测评估,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规划实施的薄弱环节找出来。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监测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为改进规划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考核。要继续完善人大监督、社会监督、党政监督相结合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和推动作用,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题调研,提出改进意见。要落实《意见》提出的“将《纲要》实施情况纳入国务院大督查内容”有关要求,加快建立专项督查机制。

(二)狠抓实施重点,科学引导资源配置

一是落实主要指标。《纲要》设置了25项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13项,预期性指标12项。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由国务院相关部门牵头落实,并进一步分解到各地区确保全面完成。预期性指标的作用与以往有所不同,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要加大力度予以推进。

二是贯彻重大战略。《纲要》明确了18个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要突出抓好中央明确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工作。要围绕如何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更好地发挥“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的叠加效应,如何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际产能合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任务,研究强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真抓实干出成效。

三是实施重大项目。165项重大工程项目是《纲要》实施的重要抓手,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开工,已经开工的要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要加快前期工作。要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库,国家级专项规划及各地《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都要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做深做实、加快推进。要完善纵横联动机制,加强与地方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搭建会商和信息交换平台,及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作用,实现平台受理、在线办理、限时办结、全程监察。

三、着力加强规划能力建设,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

编制中长期规划、实施中长期规划,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发展改革系统规划编制实施任务越来越重,要进一步提升规划能力和水平,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着力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强化重大问题研究

一是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三产超二产”、“消费超投资”的积极变化,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经济整体提升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路径,继续强化政策激励和制度便利,加快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

二是更加重视研究发展动力问题。培育增长新动能,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举。目前,新技术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加速孕育,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产业融合和创新,拓展了创业和增长空间,改变了传统的企业内涵与组织运作方式,大大提高了运行和服务效率。对这些新技术、新模式形成的新动能,要加强跟踪研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是更加重视新常态下经济治理方式的创新。新常态新变化需要我们创新经济治理方式,特别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利用大数据等手段更加准确地把握经济实情,更加科学地预判主要经济变量走势,更加有效地用好各类政策工具组合。要根据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要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产业政策创新转型,更好激励创新创业,更加包容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配置更多公共资源,补齐全面脱贫、改善生态环境等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

(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着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继续保持在状态、有激情、敢担当的良好精神面貌,切实履行好我们的职责。

二是持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要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深化实地调研,在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增长才干。要积极主动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多提创新性建议、多做原创性工作。要强化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不断调适理念、思路和方法,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三是促进系统干部融合联动。要继续深化上下联动和横向互动,健全工作简报、纵向网等信息交流平台机制,强化纵横向工作联动机制建设,将这两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制度化、常态化。要广泛开展联合调研,继续推进干部双向挂职锻炼,组织好地方发改部门业务培训班。

(三)推进规划工作创新

一是更加注重用全球视野创新规划工作。我国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在全球的利益分布更加广泛,资源配置、市场拓展、产业链构建等,都需要从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的角度来展开,规划方法创新必须适应这一变化和要求。

二是更加注重利用新技术创新规划工作。要探索建立中央和地方、部门间、地区间规划信息共享平台,把各地区、各部门实施的工程项目、出台的政策措施汇总起来,提高上下左右的协调能力。同时,要不断完善公众信息交互平台,通过新媒体广泛收集公众的意见建议,强化政府与公众间的交流。

三是更加注重强化法律保障创新规划工作。要加快规划工作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发展规划法》立法,开展空间规划立法研究。要尽快出台《国家级专项规划管理办法》,研究制定发展规划技术规程。

推进规划实施任务十分繁重,而且非常艰巨。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继续保持旺盛的精力、扎实的作风、创新的思维,共同努力把“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和目标落到实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黎城事业单位招聘入口下一篇:祁仪一初中实施“高效课堂年”活动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