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

2024-05-09

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精选4篇)

篇1: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

中传新闻学考研心得体会

复习历程:

2011年12月——2012年4月

在媒体实习

2012年5月——2012年6月

把所有的资料都买来,把两门专业教材基本看完并开始做笔记(709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813文史要览部分)

2012年7月——9月

到北京上新详旭专业辅导和一对一,根据老师们给梳理的思路和笔记,以及同学们互相交流的经验,回来大量阅读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笔记。

2012年9月底——10月

笔记整理完开始疯狂背诵。

2012年11月——12月

复习冲刺阶段,查缺补漏,回归课本。

2013年1月4日——2013年1月5日

小宇宙爆发

2013年2月 初试分数公布

2013年3月 出国家线

2013年4月 参加复试(体检、英语口语、笔试、面试)

整个过程非常难熬,后期事情繁多,当把自己逼到份儿上也就别无选择,一天不坐在自习室看书就会背负深深地内疚感。尤其是到了考前一个月左右,心情无比烦躁,看到自己背了一遍又一遍的知识点又忘了,自己辛辛苦苦整理的笔记又有很多漏洞、不够完善,很是绝望,背地里不知道哭了多少回、有过多少会想要放弃的念头。幸亏有研友们互相开导帮助,才慢慢平息下来,按部就班继续去背,果然,心静下来背东西效果好多了。现在回首那段付出,不禁也会嘴角微微扬起。所以学弟学妹们在考研的路上有必要找几个性格合得来的研友一起复习,会更有益于整个复习过程的。

专业课复习感悟:

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专业课,专业课的高低有可能决定最后的上线与否。我专业课成绩709新闻学基础130,813新闻传播综合考试127 自认考的不算低,所以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专业课复习心得。

通读教材。这一步尤其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必不可少,不仅是个入门,而且到后期

可作为查缺补漏的资料。因为我是跨专业,当看到一本本自己从未接触到的书目,着实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急需老师给指点一下复习思路和侧重点,所以报了新详旭暑假辅导班,老师们上课的思路很清晰,而且各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将大纲中的脉络和简洁的复习技巧交给我们后,取百家之长也会减少我们很多的后期工作量。教材选择上中新史和外新史,除了中传老师编的两本书其他书目不做更多推荐;新闻理论是要以雷跃捷老师的为准,何梓华老师的作为补充,同时要大量吸收理论前沿知识,紧跟政策发展并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新闻理论作为贯穿新闻学的主脉要渗透着理解,死记硬背是万万不可取的,要灵活掌握。新闻业务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是一个需要快速积累的部分,业务的灵活性决定了,它的出题方式不单单是课本上出现的几个名词而已,更考查的是你的新闻思维和答题思维。这一点老师在课上把技巧点的很透,省了我不少事。

做笔记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完善、整理,当然,随着复习的深入你会发现你最初整理的笔记中有很多疏漏,甚至是理解有偏差的地方,这时候就要去不断的修改完善。至于如何整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大纲的词条进行整理,至于有人喜欢框架法,有人喜欢归类法,这都是依据个人的习惯,只要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思路清晰即可。我个人得益于新详旭老师推荐的一本很厚的参考资料,加上我另外搜集的资料整合出属于我自己的笔记。将十几本参考书浓缩成了几十页的笔记,让我到最后的复习轻松不少,答卷的时候也更胸有成竹了。

反复背诵。前期工作做得再好没有记到脑子里照样白费功夫。背诵是成败的重要阶段,不论你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好的笔记,看了多少的评论文章,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卷子上。背了忘,忘了再背,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遍数是次要,记住是王道。

推荐书目:

核心书目

(1)新闻理论:《新闻理论》雷跃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新闻理论教程》 何梓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最好买2008年新版)

(2)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 哈艳秋、袁军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外国新闻史教程》 李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买新版)

(3)新闻业务:

1)《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修订二版)梁一高 中国广电出版社

2)《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闻编辑》谭云明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4)《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王振业、李舒等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5)《现代新闻业务基础教程》王灿发

(4)文史综合:

《文史要览》

篇2: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

新闻史的重点主要有:

中国新闻史——中国古代的邸报、小报等;中国近代重要的报人记者及其报纸(比如王韬、梁启超、章太炎、于右任、黄远生、邵飘萍、陈独秀、瞿秋白、成舍我、邹韬奋、范长江、邓拓等。)、近代外人在中国办的第一批报纸(《察世俗》、《东西洋考》及中国人办的重要报纸和电台(《循环日报》、《民报》、《每周评论》、“竖三民”、《中国日报》、《热血日报》、“世界报系”、《红色中华》、《新华日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等),还有《向导》等中共早期报刊,以及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广播电台。几个报案:如葵丑报灾、大江报案、苏报案等。几次运动和改革:如《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晋绥日报》与“反客里空”运动、拒检运动、1956年中国新闻工作改革、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等;两次讲话: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的内容和意义。

外国新闻史——报纸及著作:《论出版自由》、西方廉价报纸(大众化报业、“便士报”)、黄色新闻、西方四大通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合众国际社)、世界重要广播电视机构(BBC、KDKA、ABC、NBC、CBS、NHK等)、《新莱茵报》、《真理报》、《火星报》、《北极星报》、《人民之友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等。报人及记者:古登堡、弥尔顿、爱德华。默罗、列宁及其办报思想(党性原则)、杰斐逊、普利策、郝司特、北岩爵士、默多克、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英美几大报团等。著名事件:炉边谈话、曾格案件、星法庭、掏粪运动(扒粪运动,Muckraking)等。

篇3: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

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传播学学的学科创始人是威尔伯·施拉姆。

2、四大奠基人和学科创始人的主要贡献 ①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在宣传研究领域拥有很大的影响,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五W”模式。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论著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等。

②卢因

卢因对传播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后来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解释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

③霍夫兰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④拉扎斯菲尔德

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是对后来的传播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主要贡献有:

a.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包括“两级传播”理论、“政治既有倾向”、“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等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假说。

b.拉扎斯菲尔德系统地运用社会调查和量化方法研究传播过程,对传播理论的体系化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

⑤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始创者和集大成者,人们称之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建立了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撰了第一本传播学教科书,授予了第一个传播学博士学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传播学教授头衔的人。

他对于传播学的巨大贡献在于:

a.他创立了传播学。把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归纳总结与修正,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并创立传播学,这是其最大功绩。1949年其第一本权威性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标志传播学的创立。

b.他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的壮大。主要有《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等。

篇4:中传新闻学考研笔记

版】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很多考中传艺术史论硕士的同学,不太了解中传艺术史论考研参考书,这里凯程老师为同学们详细整理,供同学们参考,如果同学们中传考研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咨询凯程中传老师。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史论考研参考书目(初试)

艺术学基础

1、李胜利:《艺术概论》

2、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

3、吴风:《艺术符号美学》

4、仲呈祥:《审美之旅》

5、宗白华:《美学散步》

6、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7、姚杰:《艺术综合》

8、《文艺研究》期刊

9、《现代传播》期刊

综合考试【艺术学】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下一篇:实施内涵式发展 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