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2024-04-12

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共8篇)

篇1: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提出要想让人有德行的话,就必须在少年时期加以教育,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初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由此可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这是语文学科的学科内涵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过程中将各种德育内容渗透进去,促使学生点燃生命激情,珍惜生命,热爱自然;提升人文品格,养成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等优良品德;提高探究能力,养成不畏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养成热爱科学、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一、析词品句,激活生命热情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作品都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展现了生命热情。教师在教授此类文章的时候可以摘取其中体现生命活力的关键句子,让学生加以品味分析,感受隐藏在文字深处的生命活力。在感受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命力的过程中,学生能养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美好品德。

《石缝间的生命》一文通过描写石头缝里的植物歌颂了逆境中拼搏的精神,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笔者抓住其中的某些字句让学生重点赏析,感受其中的生命激情。如“分析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小草的形貌,通过这些描写你能感知到什么?”学生回答:“文章中的小草叶子细瘦、长長的,叶脉很细微,少许根须寻找石缝。从这些描写中能看出这小草十分弱小,说明它的生存状态十分恶劣,然而即使如此它还是顽强地生存着,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笔者再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分析蒲公英、松柏等其他的植物,学生发现作者同样描写了它们生存状态的艰难和顽强的生命力,如形容蒲公英的茎叶时用“坚韧苍老、枯萎无光泽”等词语来形容,形容松柏的时候用“盘根错节、扭曲、旋转”等词语来形容。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在词句分析中点燃了对于顽强生命的崇敬之情。

教师不能孤立地指导学生品味文章词句,而应该将词句理解和文本整体阅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诵读,升华人文品格

荀子提出“美善相乐”的观点,由此可见美和善是相辅相成的两种价值观念,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精彩的文本都体现了表现形式之美,它们的语言富有特色,结构具有特点,运用了大量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形式美,不仅如此,它们往往还兼职了“善”的思想,展现了主人公高尚的品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美的诵读和善的感悟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充实道德体验。

在教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时候,笔者从指导学生诵读入手,让他们深入体会主人公想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烈胸怀。笔者用指名读或齐声读的方法检验学生的诵读情况,并纠正他们在诵读中产生的问题。如“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要读出节奏感,如可以将‘八百里’和‘分’之间的停顿拉得更长一点,这样能体现雄壮感。”此外还让学生尝试在诵读的同时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情感,如“‘梦里吹角连营’,在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大家的眼前能看到怎样的场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要怎样诵读才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豪壮之情?”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主人公将天下事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他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雄心壮志。

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的形式之美,并以此激发审美感受,深入下去,体会其以美扬善的特点,进而对高尚的人文品格产生认同感。

三、知识迁移,启迪探究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促使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是进行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之一。为了促使学生因文释道,教师可以围绕文本提出探究性问题,在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

学习《囚绿记》的过程中,笔者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鼓励学生们进行探究,如:“作者既然写的是‘囚绿’,那么为什么后来又要将它释放呢,既然已经放‘绿’,为何后来又要怀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理解文本的内容,探索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发现作者之所以“囚绿”是为了和“绿”更为接近,而释放了“绿”则是因为不忍心它枯死,由于他和“绿”之间存在感情,所以才会怀念。笔者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在阅读其他文本的时候也尝试感悟并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探究能力有所提升之后,学生不仅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更对其中“绿”所暗含的精神有所感悟,体会到“绿”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精神,教学的德育效果更好。

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学习文本的内容,更能促使他们不断向难题发起挑战,而这也是德育的体现。

四、小组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鼓励他们尝试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树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投入到德育学习之中。

教授《孔乙己》一文的时候,笔者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设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使他们发扬合作学习的精神。例如让学生尝试分析《孔乙己》一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学生发现作者鲁迅总是擅长使用那些最真实、最朴素的方法来描写,他所采用的白描手法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具有传神的效果。例如作者描写了孔乙己站着喝酒、穿着长衫的场景,说明他十分贫穷,但是却依然想要维护自己读书人的状态;作者描写了孔乙己反复说“窃书不能算偷”,并试图教孩子茴香豆的“茴”字写法,同样体现了他迂腐的性格。在小组讨论活动中,学生发挥了创新精神,尝试将自己代入文本之中,假设自己是一名看客,说出自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这样的活动既新颖又有趣,在讨论后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以德育为教育之根本的教学模式能有助于解决现如今初中学生的道德危机问题,然而用传统德育思想指导学生并非要遏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相反,创新精神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拥有创新精神能促使学生收集整理更具有创意的方式阅读文本,也就能更好地促使他们感受到其中的德育内容,所以对德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促使他们提高学习能力,更要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情感方面的引导和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由于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致使人们之间的情感变得淡漠,人们对于传统美德和精神情操的重视度越来越低。要促使初中学生提高道德修养,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教师还要强化德育教育,要将语文学习和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篇2: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一、时代呼唤美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状却不容乐观,与真正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存在着诸多偏差。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学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陪衬和摆设。

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和充足的美术设备。美术课起着点缀的作用,可有可无,存在着被其它文化课兼并的`危机。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根本没有它的地位,不能实现它的价值。

第二、学校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走的却是应试教学的路子。

第二种情况更为普遍。它把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以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尽管有时也带着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幌子,但它忽略了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能发挥中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真正功能。

在这样的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状下,不敢想象会给培养我国下世纪全面发展的人才带来多大的影响。时代呼唤中学美术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

二、中学美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内涵

中学美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通过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手段和技巧,同时促进智力和各种潜在创造能力的提高发展。但这只是美育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一个方面,它真正的作用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正如美国艺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马丁・杰史逊在其《创造性》中所说:“一谈到艺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我们总谈到技巧,我们不要忘记通过艺术,还要学习人类的博爱、感情、知识、公道等等,这就是艺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我们应当教艺术。艺术是一种预兆的语言,它把人类的未来展示给我们。艺术把我们与世界联系在一起。艺术也是钥匙,它能打开一个浑沌

篇3: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极限思想相对于其他基本思想更为抽象。因此, 在小学阶段, “极限思想”的学习离不开“无限思想”的积累,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相关数学知识的学习, 适度体会“无限”, 进而感受“极限”。为此, 人教版在各册小学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关内容, 来丰富学生的相关认知。以下仅作简要列举 (见下表) 。

读懂教材内容隐含的基本思想, 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前提。下面, 笔者围绕三个方面, 谈谈教材研读及教学实施的一些建议。

一、把握极限思想的“生发点”

通过上表对各册教材中极限思想渗透点的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 编者对于极限思想的教学安排是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这样的教学安排非常适合正处于抽象意识、概括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数数, 发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通过想象, 发现“直线、射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通过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 知道“一个分数可以写出无限个与它大小相等但形式不同的分数”……虽然这里存在“无限”现象, 但对学生而言, 立足原有的知识经验, 借助具体的学习情境, 还是能够理解并形成无限思想的。

正是由于学生积累了这么多的无限思想, 极限思想才有可能渗透到学生的数学思维中。因此, 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牢牢把握这些极限思想的生发点, 帮助学生更好地从“无限”过渡到“极限”。比如, 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圆的面积” (如图1) , 便是典型课例。它是学生思维从“无限”走向“极限”的重要环节, 是其感悟极限思想的不可或缺的生长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 直观感知了“把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 每一份就越小, 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教学中还可借助“几何画板”等软件, 让学生观察“份数多到极致”的画面, 得出“此时就能拼成长方形”的结论, 进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 从中体会极限思想, 并为后续相关学习积累经验。

二、领会极限思想的“增长点”

如果说, 学生通过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感受了极限思想, 那么, 六年级上册教材“数与形”中例2 的学习 (如图2) , 则是学生深入触碰极限思想的一次经历。教材以“计算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想象、归纳与总结, 得出“和为1”的结论。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编者依旧采用了循序渐进的编写方式, 拉伸学生自主体验的过程:呈现数学问题———化难为易, 在简单计算中寻求规律———借助数形结合, 感受“随着加数个数不断增多, 计算结果所表示的图形面积 (线段长度) 越来越接近于1, 最终等于1”———得出“和为1”的结论。

教学实践表明, 学生从“结果无限接近于1”过渡到“结果就是1”的思维转变是“艰难”的, 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确实, 学生出现这样的学习“危机”也是情理中的事。但换个角度来看, 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 其实就是从“无限思想”到“极限思想”的增长过程。为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这种“思想增长”, 教材巧妙借助数形结合的直观优势。不光适时出示了“圆形图”, 还跟进呈现了“线段图”。这样的“两条腿走路”的双重解释, 正是编者考虑到学生“思想增长”的难度而做出的安排。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领会教材意图, 于学生困惑处、愤悱时, 细化组织, 优化点拨。笔者在执教本课时, 在对教材的两幅图进行了动态展示的基础上, 还增加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过程演示, 为学生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层跨越提供了新的抓手。

三、捕捉极限思想的“突破点”

学生对极限思想的学习, 之所以困难重重, 这是因为它高度的抽象性所决定的。因此, 作为教师, 不仅要在课前潜心研读教材, 挖掘文本内涵, 而且还要在教学现场及时捕捉有利于渗透极限思想的突破点, 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尽可能充分地感悟、形成极限思想。

例如, 前文提到的“数与形”教学中, 在学生利用“线段图”解释“计算结果等于1”的过程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回答, 随机安排了一次现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剪取一根绳子 (即单位“1”) 的切身感受“取得越多, 剩下的便越少;直至没法再取, 便可理解成取了全部”。就这样, 在数学思想的教学中, 让学生适时地“慢下来”, 停一停, 动一动, 想一想, 悟一悟, 无疑比“就题说题”更有意义。

另外, 教师及时、恰当的归纳总结, 也是促进学生将极限思想纳入自身认知体系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学完全课后, 教师可以这样总结:“今天的学习中, 我们一直在与‘无穷无尽’打交道, 它需要我们一直往下想、往下分, 永不停止。然后, 猜想出最后的结果。这里面, 就蕴含着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 叫作极限思想。”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的:“数学思想是一种智慧, 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悟出来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竭力厘清教材内容背后隐含的数学思想, 并通过自己的合理组织, 为学生感知思想、体会思想、认同思想、建构思想提供强力支撑。

摘要:数学基本思想是蕴含于数学知识技能教学中的“隐性”内容。对于教师而言, 唯有读懂教材内容背后隐含的数学基本思想, 方能在组织教学时有的放矢、有效施教。以极限思想为例,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增长点及突破点, 就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材研读,基本思想,极限思想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的基本思想[J].数学通报, 2011 (50) .

篇4:挖掘学科内涵,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聚焦课堂;课堂品质;化学学科

课堂文化教育犹如珍珠蕴藏于科学教材这块园地中,我们只有注重课堂文化,呼唤人文教育,才能提升课堂的文化品位。那么,到底怎样的课才算是一堂有魅力、有文化、有品位的好课呢?笔者一直在思索和尝试!

曾有一位名师说:“一堂课要有一条知识的主线,即课堂的灵魂,教学设计围绕着灵魂展开,要有一句话能自始至终贯穿于课堂中。”而这个主线需要我们用心去提炼,用心去捕捉,用心去设计,从而使学生的化学课堂学习成为愉快的精神之旅。一堂课要做到四有:有魂、有范、有容、有底。课堂追求有魂——有知识还有文化;有范——地地道道的化学;有容——高密度;有底——深入浅出的境界,努力营造“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氛围和效果。

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究课堂文化,挖掘化学内涵之旅,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与大家分享。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一是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二是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逆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了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中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两大特点,立马让人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教学效果不错。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正所谓,同一本教材,在不同的教师眼里,就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笔者就化学反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而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原教材中的字“多”,于是新的关键词“又快又好”比教材中的“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前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拓展了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完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打折扣了,索性还是删除掉硝酸的内容。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抓住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关键,教学效果更胜一筹。

那么能否让化学课上出文化的品味来,这也是笔者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经过两次卓有成效的实践,笔者对本堂课更是成竹在胸,心中在筹划:能否把两条线统一起来,这样既紧扣教材主题,又渗透学科文化。于是就有了第三稿的设想:设置两条主线,一条化学知识的明线,一条文化内涵的暗线;一明一暗,一虚一实,一表一里,一肉身一灵魂,相互呼应。这样课堂立意更加新颖,课堂结构更加立体,课堂内涵更加深刻,课堂品格更加高尚。从下表的内容对本课的结构可窥豹一斑:

经过笔者多次的教学设计、教学修改、教学实践、教学完善、教学反思,并在各位同仁的不吝指教下,最终本堂课作为挖掘文化内涵的典型案例,由上海市化学教研室组织,面向上海市全体高中化学教师进行了教学展示,引起了不同凡响的关注,达到了卓越的教学效果。

在挖掘学科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笔者已积极努力在践行了,同时也在不断地矫正以往的一些不良教学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如“课堂教学重知识主题、轻文化主题,教出来的学生会解题没素养,这样的课堂缺的是化学的魂”;又如“追求课的热闹,结果是内容为形式服务了,没化学范儿”;还有“课堂讲解追求细致全面,导致课堂讲解罗列堆积、缺乏逻辑、细碎繁琐,看似高容量实则低效率”;还有“盲目抄题,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忘记了化学教学的根本在于深入浅出”。这些体验和感悟来之不易,真是千言万语不如踏踏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篇5: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下镇初中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汇报

近年来, 下镇初中认真贯彻课改纲要精神,紧紧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实行“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特色显校”的办学思路,紧盯“校园美、校风好、质量高”的核心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内涵式素质教育发展新举措,大胆开展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管理工作,卓有成效地解决当前形势下的新问题,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使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使人民对我校工作更满意,从而开创了师生共同发展、社会各阶层普遍满意的崭新局面。现就我校创建市“素质教育示范校”活动汇报如下:

【一】学校概况

下镇初中创办于1957年,是全县首创的三所农村初中之一。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万多名初中、高中毕业生。现校园总面积33350平方米,校舍面积11763平方米,环境清新,设施比较齐全。学校共24个教学班,在校生1293人。在岗教职工96人,其中高级教师21人,一级教师44人,二级教师31人。学校建有生化实验室、物理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室、微机室、电子备课室、多功能室及视频监控系统。图书馆藏书量生均达25册,阅览室报刊35种。学校建有250米环形跑道,配齐了体育、艺术器材。现代化的食堂和学生宿舍为寄宿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近几年来,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学校”;被县教育局评为“玉山县实施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安全文明学校”、“和谐校园”、“国防教育先进学校”。学校党支部被下镇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学校连续五年获县教体局教育教学评估等级奖。最近三年里,三位考入清华大学、一位考入北京大学的下镇籍学生初中就毕业于我校。我校毕业生广受高一级学校欢迎。

【二】素质教育特色

特色一 ——校园文化墙

依据我镇历史文化、我校地形条件和办学优势,学校打造了有个性的文化墙及相应设施。去年建成的面积约70平方米的文化墙,内容有学校简介、校歌、柳子谷书画作品、“三远六不三不带“、校园安全“十五不准”、“两操”军事化、学之骄子,还有古典诗词、格言联壁、孝经十二篇、第子规、百家姓、八荣八耻等。其色彩鲜艳,排版精致,是

学生驻足留连的好地方。与文化墙辉映的是校门边门卫室墙上的《下镇籍博士》名录。

我校把38面墙报和两面橱报作为向师生宣传教育的主阵地。每月(星期)更新内容,定机构(班级)负责选材刊出,多部门联合统一检查评价。类似于墙报的设施还有教学楼、食堂综合楼的一百二十面墙贴画。其图文并茂,涵义隽永,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特色二——校园艺术节

每年冬季十二月,学校用一周时间开展校园艺术周活动。活动之初是全员参与的书画剪纸比赛,后是各班选送的歌舞相声小品器乐演出比赛。

【三】素质教育举措

一、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配齐德育骨干队伍,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经常性研究布署学校德育工作。校内主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系统管理,一是教学育人系统;二是管理育人系统;三是活动育人系统;四是环境育人系统。与此同时,完善家校联系机制,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构成三位一体,增强合力。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落实中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制定初中阶段德育的目标,分层次理清德育内容与要求,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重点德育内容是:民族精神、法制、诚信、责任、理想、基本政治观点、“六心”(忠心、爱心、恭心、关心、孝心、信心)七项教育。

几年来我们关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道德创造,如重视班集体建设,把班级量化考评作为德育常规工作来抓;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活动,增强学生自理、自主、自立、自律能力;更加关注师生互动与交流。具体措施如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组织学生自制橱窗报,组织学生参加“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班级学生打扫校园,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学生自治组织协管卫生纪律等。

我们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努力由单向性德育评价向全方位德育评价转变。依据《玉山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实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建立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四个维度评价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素质发展的各方面。

学生操行评定由学校教导处把关,实施不惟成绩论优劣的全面发展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标准,以发展的眼光鼓励学生提升超越,引导学生走观念、体魄、心理、习惯等一同健康进步的道路。

二、着力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贯彻部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在双休日补课,不允许滥发教辅资料。对教学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提出具体规范要求。教学计划常规、教学工作常规、教学制度常规、教学研究常规、教学质量管理常规做得较好。教学过程检查、反馈、监控和评价管理细致。认真遵循新课标精神,重视教学过程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提倡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按计划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改尝试。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和自制课件,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操作。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合理应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有明显变革;作业管理立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倡导多样化的作业检查批改方式;命题依据课程标准,侧重素质与能力立意命题。

三、着力提升学生身心素质、艺术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学校认真贯彻《学生体育工作条例》,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按照课程标准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坚持做好早操、课间操和上、下午的眼保健操,开展下午第四节课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每学年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校运动会,不定期开展篮球、乒乓球、拔河、羽毛球等单项比赛。学校组队参加县学生田径运动会屡获初中团体总分前六名。健美操武术操比赛获县级三等奖。学校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医务机构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做好登录、统计、分析、反馈等工作。学校努力改善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实行环境卫生区责任制,每天检查评比,纳入班级量化考评内容。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定期不定期印发卫生健康宣传材料,设置卫生宣传栏,开展健康预防等宣传。

心理健康教育做到有内容、有主讲人、有总结。举行《青春期人际交往问题》、《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

学校开足美术、音乐和艺术欣赏课程,注意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审美情趣。成立学校舞蹈队、乒乓球兴趣小组等开展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校园艺术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书画剪纸比赛,鼓励学生参与表演表现。

劳动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需要,学校把它列入教育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来料加工的丰富劳动资源,学校倡导并组织群体学生在双休日参加羽毛球制造;适应农村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鼓励学生在农忙季节帮助家庭收种稻谷及其它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每个学期末发家长信,提醒学生家长让孩子在假期外出参观学习,感受社会主义祖国新气象,亲身体验劳动人民创造的新成果。

【四】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1、某些项目教学设施比较简陋。比如学校只有一个经常作为会场的多媒体教室,致使现代教学技术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能满足24个班级的需求。再如学校只有一处篮球场一组篮球架,限制了师生篮球运动开展。解决硬件设施不足,首先需要政府投入,其次需要社会爱心人士赞助,学校也会竭尽所能改善办学条件。

2、教师科研能力跟不上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大部分教师平时教学工作努力,但教研工作投入不多,钻研不深,水平不高。这方面要责权利到位,加大落实力度,实行绩效奖励。

3、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使用率偏低。这方面要由相关领导督查,实行考核;相关教师要加强责任感,同时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我们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开拓进取,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崭新的姿态和辉煌的业绩迎接教育现代化春天的到来。

下镇初中

篇6: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2014年11月03日05:37 羊城晚报 33分享 添加喜爱 打印 增大字体 减小字体

王旭明在“真语文”活动现场推广“真语文”

王旭明在“真语文”活动现场推广“真语文”

这名中小学语文教材修订者认为,“真语文”就是培育学生健康的表达习惯,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温建敏 实习生孟肖

王旭明从来不是一个能闲得住的人。

这位教育部最有个性的前新闻发言人,转到其他岗位后依然使自己成为话题中心,他的博客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而且基本不缺席重大事件的评论,甚至被网友冠以“毒舌”称号,他曾多次声称,自己的墓碑上要写上这么一句:这里埋着一个喜欢发言的人。

而最近一两年,他的火力逐渐集中在一个目标:炮轰“假语文”。11月1日的亚洲教育论坛上,王旭明再次提出,当前语文教育最急迫的是要回归语和文。

他的影响力和语文出版社社长的头衔,加上一堆“志同道合者”的推动,使得推广“真语文”似乎渐成规模,其中包括特级语文教师贾志敏、上海《收获》杂志的编审叶开等。在刚刚出席完2014年成都芳草站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后,王旭明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再一次系统地完成了一次对“假语文”的炮轰。

A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

“从理论上来说,假语文就是违反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王旭明说。

“语文课应先以语言文字为主,其他为辅,就《斑羚飞度》来说,通常老师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老斑羚牺牲自己来成全小斑羚飞跃悬崖的这种无私、伟大的母爱上,让学生去学习老斑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完全偏离了教学规律。不能每一篇有思想内涵的文章我们都要去挖掘,那是思想品德课的工作。”王旭明对羊城晚报记者说。

王旭明认为,国外没有专设思想品德课,所以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传播。而我们国内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专门的思想品德课,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在语文课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文学习应该就是让学生把一个个的道理通过词语、句子、方法、逻辑等等写出来,但是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薄弱。这就是假语文的一个重要表象。”

王旭明还反对形式上的“假”。“我坚决反对‘摇头晃脑’,反对在语文课上的表演,特别是集体表演。”

王旭明到处讲一个语文表演的典型——“某老师讲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激情昂扬,他在讲台上提前设下机关,讲到炸碉堡时,老师一跺脚,台上轰隆巨响电光石火烟雾缭绕,台下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以为是地震,全吓跑了。”

王旭明认为,上语文课时配乐,课堂上让学生无节制地活动,也属于假语文,“我们需要的是安静读书”。

B

官员语言水平让人着急

“假语文”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王旭明认为,最大的影响是中国人不会运用语言。

“我刚刚到德国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的一些出版集团也带着自己的图书在书展亮相,对外进行推介。在台上发言的时候,我方的发言者说出的话,句子繁杂冗长沉闷,在他们的发言中,没有举例子、讲故事、排比、夸张等修辞方式,而是一套具有官场语言特征的套话、长话、空话,谁也听不懂,谁也记住不,翻译都不知该怎样翻。”在“真语文”系列活动成都站的开场白中,王旭明面对几百名小学校长和语文老师,上来就是一顿“炮轰”。

“看到一些人在论坛上的表现,我恨不能冲到台子上去替他们演讲,我想用更丰富、生动的表达告诉外国人,我们有好书,同时我们也会讲话,会表达。”王旭明说。

王旭明比较“着急”的还有大量官员的语言水平。

王旭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他卸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之后,还经常对全国各级各类官员、企事业人员等群体进行应对媒体的培训。“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运用语文的基本知识、手段、技巧去表达本身想表达的事情。”王旭明说,在培训过程中,他会要求学员做一些训练,比如要用举例子和讲故事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第一次来网站做客很紧张,但是不要很直白地说出来我很紧张,如何换一种说法表达自己的情感?”但现场学员的表现却让他失望,“我的要求很明白,但课堂上常常没有一个人能够答上来”。

王旭明说:“我现在倍感整个汉文化成了我们国人当中的一个缺失,这种缺失是慢慢渐进的过程,这就导致了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下降,甚至崩溃。” 编辑:王锐

C

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

“通常来说,假语文往往在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考试、语文教学四个领域存在着,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语文考试和语文教材。我的理想是四个领域齐头并进,语文教学才能得到根本改观,但是教材和考试都是牵动面积很广的事,我并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所以只能从语文教学上寻找突破口,希望能够牵动整个改革。”王旭明说。

王旭明所说的语文教学突破,是指在2012年底他倡导开展的真语文教学活动,并鲜明提出: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

王旭明亲自撰写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这个时代需要真语文”,称“真语文”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语文课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一定要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一定要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语文课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了解国学知识。

王旭明说,“真语文”主张要慎用、尽量不用PPT。“语文课不是音乐课,不能一上课就放音乐,就唱歌。”同样,王旭明也在多种场合呼吁,语文课也不是德育课不是政治课,不是体育课。

D

周杰伦歌词写进课文

王旭明声称不敢在教材上动,但实际上,拥有语文教材“牌照”的语文出版社近年来还是动作不断。从“周杰伦的歌词进教材”到弃用“谁是最可爱的人”,都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王旭明说:“现在的这套教材在全国有两千多万学生使用,这套教材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从实践教学中来看,与同类教材相比还是有其明显特色的。”

王旭明所说的特色是:这套教材古文、古诗占的比例比以前要重。以前的教材,中学是25%左右,小学则是20%左右。

“去年,通知我参与教材修订,我抓住了教材修订的时机,塞进去了很多东西,有50%的篇目都做了更换调整。我要求每一个练习题都要有它的标准答案、关键词,我们语文学习最大的问题在于两个极端,一个是学生漫无边际地去说,老师也不指导,怎么说都对,还有一个极端就是标准化太严重,只能按老师给出的标准去答题,反之就是错误的。在我的这套练习当中,尽量避免这两种极端,走中庸路线。”

王旭明介绍,关于这套教材,小学增加了传统文化的比重,每一个单元都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每一个单元最后都有要背诵的古诗,加起来达到30%,而中学更是达到35%。

对于教材的更改,比如周杰伦的歌词写进课文,有没有引起内部的争议呢?

王旭明说:“我们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中间有很多磨合的过程,得到大家的认同要有一个过程。我是非常有信心的,这两本教材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我真语文的理念。”

对话

“我希望我死后墓碑上面刻着这里埋着一个尊重常识的人”

羊城晚报:您推出“真语文”的理念,是不是在暗示教育部推出的就是“假语文”?会不会引起教育部对您有意见或者不理解?

王旭明:“真语文”提出之后确实就设立了一个对立面。我提倡“真语文”并不是说有“假语文”存在,后来越来越多的对立,我便针锋相对地提出就是有“假语文”的存在。的确这是一个得罪人的事,我本身就是一个冲动型的人。

我是一个没有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个割裂者,我只不过在成年之后凭着自己感觉和直觉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崇拜才接触上,实际上我们应该从小就学习传统文化。

羊城晚报:这也是你要增加教材中传统文化比重的原因?

王旭明:这是我长期以来主张的一个教学理念。白话文的历史也就一百多年,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一百年的发展和几千年的文明相比,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继承。我坚信再过一百年,庄子、论语、四书五经仍会放射出它们应有的光芒。

羊城晚报:对于您长期推崇“真语文”,有没有看到哪些进步的地方?

王旭明:这个是肯定有的。第一,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反响,在我走过的这些地方,某些老师确实是发自内心的推崇。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的各种委员会大大小小有几百个,给老师折腾得云山雾绕,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走。

说实话我很悲哀,我觉得以我现在这种年龄不能再拼几年了,根本不能扭转现在这种状况。在很多场合,我都呼吁不要把外语作为必修课,应该把繁体字、读古文作为必修课。繁体字需要传承,我们现在研究古文的人越来越少,但是我这个呼吁也没有得到认可。我认为,外语和语文不能放在同等位置上,外语可以选考,语文必须必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拯救汉语。

我希望,我死了以后,我的墓碑写着:这里埋着一个尊重常识的人。(助理:“咦,不是这里埋着一个喜欢发言的人么”)以前是,现在改了。编辑:王锐

(原标题:王旭明炮轰“假语文”:语文课上少“唱歌跳舞”)

编辑:SN098

篇7: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实施幸福教育,促进内涵提升工作方案

为落实全市教育系统深化改革推进会的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六大提升,不断实现教育事业的向善、向好、向上,培养造就更多有品质、有气质、有素质的好老师、好学生,根据章丘市教体局和刁镇教育办的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实施“幸福教育”,促进内涵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思路

1、坚持校园精细化管理,向常规要质量。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落实全程、全员、全方位管理,精心育人、精心管理、打造精致品牌的管理策略;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综合评价,突出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坚持“严、细、实、恒、”的教学管理运转机制。

2、打造特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幸福校园。加大育人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在多方面探索实践,提高办学品位,提升师生幸福品质。

3、关注教师成长,成就幸福教师。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身心健康方面,增强教师成就感,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4、全面发展学生,培养幸福学生。从习惯养成、德育品质、减负增效和阳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5、改革评价方式,创建幸福班级。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确立幸福的生活理念,营造幸福的生活氛围,创设幸福的生活关系,组织幸福的生活实践,让班级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乐园。

6、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幸福课堂”.加快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进分层教学,加强教学设计,创新作业设置;强化先进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三、具体内容

(一)加强校园环境与文化建设,打造“幸福校园”

1、开展校园卫生净化活动,共建美丽校园。

以养成教育为契机,加大学校校园卫生的清理整顿力度,积极开展争做校园小卫士活动,扎实开展“垃圾不落地”和“处处无杂草”的活动,做好学校净化工作,做到各室摆放整齐、地面无任何灰尘纸屑,校园无任何卫生死角。

2、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共建文化校园

(1)开展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①室外环境布置。利用宣传栏、活动宣传牌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校及教师的师德承诺、学生主题教育、师生表彰等内容呈现出来,展示学校师生的风采。

②班级环境布置。将班级名片张贴在各班教室门口,室内布置教室黑板正上方统一设置各具特色的班训。教室两侧和其他各个角落,在各班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进行个性化、人文化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有切合实际,凸显主题,个性鲜明。

③各办公室、功能室文化建设。根据各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文雅特色名称和室内标语,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师德承诺、温馨提示、名人名言等张贴在相应位置,既提示师生工作学习,又体现温馨理念。

④文化长廊展现特色。结合打造书海校园的文化理念,进行校园文化定位与全面建设。“我的家园我做主、我读书我快乐、我是明星我能行”、师生书画作品展,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国学经典、文言警句,寓诗文、讲解、绘画于一体,在历史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让中华美德深入人心……体现“在阳光下幸福成长”的主导思想,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家“园”.(2)开展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①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制度,认真做好节庆活动。

②利用班队会,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开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队会。

③创建校园之声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园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上下课电铃设为动听的音乐铃声,课前进行温馨提示,课余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④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举办“五节”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

⑤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氛围。班班成立“图书角”,学校设有阅览室,走廊陈列开放式书架,试行“书中寻‘蜜’、‘甜’在心里”的借阅管理办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⑥认真做好学生校园明星评选宣传工作。评选内容有学习明星、管理明星、道德明星、进步明星、礼仪明星、才艺明星、劳动明星等,用“我是明星,我能行!”板块进行专项宣传,精心打造田福小学的“星光大道”.(二)让教师幸福地成长

1、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增强教师成就感。

第一,学习提升增内涵。学校制定教师读书计划,为每一位教师提供优秀教育书籍、给每一位老师订一本教育杂志;老师积极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学校设立“教师书吧”,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营造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

第二,名师引领享经验。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提供更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与名师的互动,教师们快捷地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使学校教师有更开阔的眼界和更高远的追求。

第三,搭建平台促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远程培训及各级各类的骨干教师培训,组织开展各类业务技能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助推教师成长,让教师享受成长和收获教育成果带来的喜悦和幸福。让教师在看待工作时有了新的角度,帮助教师找到职业幸福感,在奉献的同时推动自身的成长,获取成功的愉悦。

2、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提升教师幸福指数

(1)关心教师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舒心舒适工作条件。

学校为办公室安装空调,为教师设立读书吧,给教师订阅报刊杂志以及各类教学资料,为教师提供休息宿舍等,以良好的绿色、低碳、环保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良好风气,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

(2)关心教职工的精神需求,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尊重教师的自主权,开诚布公,学校利用教代会、教师会,让教师表达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让教师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情感上倍加关怀,老师们过生日时,送去蛋糕和祝福,老师生病住院,学校去看望;老师家中有困难,尽力去帮助……关注每一位教师,体贴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使每位教师获得十分愉悦的心理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凝聚出奋发向上的情感力

(3)关注教师身体健康。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每年开展教师健康体检活动;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设立体育活动室等教室,为教师配备羽毛球、篮球、跳绳、呼啦圈等健身器材,组织教师举行踢毽子、乒乓球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鼓励教师在工作之余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打造健康体魄。使每名教师都能以健康的体魄,高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三)让学生幸福快乐成长

1、严抓养成教育。从细节入手,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言行举止、文明礼仪、衣着打扮、安全教育、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养成,扎实上好礼仪课,抓实学生行为规范。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每学期开展星级少年评比,金牌班级评比,树立班级、学生优秀典型;通过“文明礼仪在心中”知识竞赛,“安全教育讲座”等活动进行养成教育规范。

2、减轻学业负担。科学设计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作业量和禁止有偿补课,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休息和休闲时间。

3、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开展五节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学生兴趣小组、特色社团活动。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利用教育基地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制度,定期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护,进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注重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有针对性地开展单亲家庭、离异家庭、贫困家庭、残障家庭和异地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子女教育,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四)改革评价方式,创建幸福班级。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成才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学期我们继续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确立快乐的生活理念,营造快乐的生活氛围,创设快乐的生活关系,组织快乐的生活实践,让班级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乐园。

(五)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打造“幸福课堂”.通过新课程改革,积极创造理想的幸福课堂。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推进分层教学,加强教学设计,创新作业设置;强化先进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减负增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领孩子自觉地学习,独立自主地生活,充满自信,懂得爱己爱人,让每个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因此其本身应该是师生双方体验幸福,享受幸福的过程。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的动态建构是建立在师生之间能以更幸福的生活的人生追求上。总之,师生之间应该幸福地存在课堂之中,追求幸福的课堂生活。

四、实施步骤

制定本校“幸福教育工程”实施方案。

召开会议进行部署。

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找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点;开展舆论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根据方案全面展开工作。要切实做到有目标、有举措、有考核、有奖惩,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要坚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将工作细化、量化,边建设边总结,边总结边整改,不断完善,不断创新。加强过程监控和督促,定期组织过程性检查和指导,确保创建工作深入推进。

第三阶段阶段总结、督查(2015年6月-7月)

在充分总结的基础上,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总结经验和做法,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形成机制、广泛推进(2015年8月)

创造性地开展“幸福校园、幸福班级、幸福课堂”建设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创建成果,保持良好运行态势。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成立“幸福教育”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统筹规划、督促指导,推动该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幸福学校”建设工作的安排、部署和落实。采取“项目化”运作方式,分解任务,分头并进,保障实效。

2、明确责任。各处室、班主任、各教师明确为什么建设“幸福学校”、如何建设“幸福学校”、怎样建设“幸福学校”等关键性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创建工作。

3、加强宣传。加大对“幸福学校”建设意义的宣传,统一思想认识,浓厚舆论氛围,及时总结经验,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有力支持,赢得广大学生和全体老师的广泛认可,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

篇8:挖掘学科内涵 实施德育教育

二十世纪60年代初,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升上太空, 令美国朝野上下十分震惊。因为,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 美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在经济、教育、科技、军事、文化等领域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然而, 却在最尖端的航空领域落后于苏联。究其原因, 苏联的音乐教育非常普及。对启迪广大青少年的智慧、愉悦其身心、陶冶其情操, 对尖端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 大力发展音乐教育, 以弥补过去中小学教育之不足。在我国, 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应试教育。即便是中小学, 音乐课往往被抛在一旁。而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课更是一直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和固定的教材。因此, 不同学校音乐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也各不相同。在校园里我们会常常看到同学们带着耳机陶醉的样子, 但当笔者和他们谈及音乐的时候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对“音乐”两个字的认识理解基本限于他们追逐的歌星所演唱的流行歌曲。同学们普遍认为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作品大都过于严肃、高深, 所谓“曲高和寡”——无法学习与欣赏。而流行音乐的大众性、时尚性、新奇性、娱乐性、参与性、即兴性等这些特点十分符合青少年的身心需求, 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就喜欢流行音乐以及流行歌曲。基于以上了解和认识, 笔者以为:在中职学校开设流行音乐课程很有必要, 并开始尝试实施。

二、流行音乐探源

(一) 西方流行音乐发展概略

大家知道, 流行音乐源于西方, 它是19世纪的产物, 在20世纪的前几十年得到迅速发展。西方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流行音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19世纪, 随着欧美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 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 构成早期的产业工人, 城市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早期的流行音乐是一种产生于劳工阶层、中下层市民中的新兴文化形式。来自于黑人音乐的早期流行音乐, 通过他们的口传心授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在当时, 反映怀恋家乡、眷恋乡村生活的音乐题材, 恰好表达了那些远离家乡来到陌生城市谋生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淳朴的思想感情。

美国是世界上流行音乐最发达的国家, 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发源地。如今, 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在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简况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 从奠基人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开始, 至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受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从学堂乐歌之后大致可以分为——上海时期 (1917—1949) 、香港时期 (1950—1969) 、台湾时期 (1970—1981) 、重心多元化时期 (1982至今)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流行音乐的发展除了与国际接轨外还具有其特有的时代美、民族美。

三、中职流行音乐教学的实施

(一) 引导学生认识流行音乐的丰富性

音乐是美的、多种类、多元化的。它既古老又现代, 既优雅又时尚。通过优美动听的旋律、多样善变的节奏, 体现了人们在不同意境中的思想感情。学生们喜欢音乐、喜欢唱歌, 从各种媒介中获得她们钟爱的音乐形式、音乐作品、创作者及演唱者的相关信息。显然, 单一的音乐教学内容, 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求知欲望。而且我们的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敏感往往不亚于老师, 他们在一部影片或一个喜欢的歌手、乐队中听到了一首自己喜爱的歌曲或乐曲就会在音乐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探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对其提出一些要求。如同学们在欣赏美国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歌曲的时候, 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美国的流行音乐的源起与发展, 如了解乡村音乐 (Country Music) 、蓝调音乐、爵士乐 (Jazz) 、摇滚乐等, 以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拓展其视野, 从而更好的理解歌曲的内涵与思想。

(二) 追溯中国流行音乐的时代美与民族美

就中国而言, 每个时期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 其创作元素、演唱风格也各不相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句名言:“存在就是合理。”的确, 地球上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如早期的中国流行音乐和流行歌曲, 虽然它的演唱风格不甚优美, 常用尖叫喊声的唱法, 但它代表了那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的开启。之后, 随着周璇婉转、轻柔、松弛、甜美的演唱风格的出现, 推动、影响了整个中国歌坛。在1937—1949年这一时期的流行音乐作品主要表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各种呼声, 当我们在欣赏学习这些作品的时候可以通过音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尝试走进那个时代, 体会抗战时期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和奋起反击的民族精神。再如20世纪70、80年代许冠杰粤语白话创作的歌曲《半斤八两》、《十个女仔》、《加价热潮》等歌曲, 语言风趣幽默、嘻笑怒骂, 站在普通人民的立场褒贬时事。虽然有时显得有些过于通俗和庸俗, 但他开创了香港本地歌曲的新纪元, 对粤语歌的推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中国第一首原创流行歌曲《毛毛雨》到现在百花齐放的多元时代, 无论歌词、旋律、演唱风格都具有其浓郁的民族色彩, 如西北风时期的《黄土高坡》代表了自邓丽君以来的阴柔的演唱风格的转变。当时喊唱成为一种突出的演唱方法。它也是在音乐观念上对港台流行音乐、南方及中原音调为主的国内音乐创作现状和流行音乐界“阴盛阳衰”现象的一种逆反, 是中国式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集合体, 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又如周杰伦演唱的流行歌曲《霍元甲》、李玉刚演唱的流行歌曲《新贵妃醉酒》中京剧元素的乐段, 可以引领我们了解、感受国粹京剧唱腔的魅力, 领略中国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 是我国流行音乐的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三) 挖掘流行音乐作品中的审美价值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流行音乐是多元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优秀作品同其他音乐作品一样在音乐教育中有着不容质疑的审美价值。

音乐是靠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的, 它能触动人的情感中枢, 震撼人的心灵, 能渗透和影响人的情感世界。而流行音乐节奏鲜明、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生活气息浓郁、抒情等特点正可以拉近其与广大青少年学生之间的距离, 实现这一目标。例如: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主题歌《意大利之夏》, 就是一首非常优秀的通俗音乐作品。歌词生动质朴, 富有召唤性, 节奏宽广、稳健, 充满动力感, 旋律激越感人、催人奋进, 它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世界五大洲足球运动员热爱和平, 注重友谊, 勇于拼搏, 憧憬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又如《因为爱情》这首歌, 之所以能得到不同层次人们的青睐, 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听到那清新、质朴、悠扬、感人的旋律, 正是因为它充分体表现了人性与爱的永恒主题。再如

《五星红旗》这首歌, 曲调激昂向上, 充满了时代气息, 感情真挚动人, 唱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韩红演唱的《天路》高亢深情的旋律表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藏族同胞关心, 以及广大藏族同胞对党和政府与全国人民的感激之情。这些优秀歌曲不是旋律和文字的简单堆砌, 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一种灵魂的升华。这些作品, 不仅达到了在感官上、情感上对人的满足, 而且使人在理智上获得启迪, 在精神上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

(四) 感悟流行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价值与社会交往价值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验, 就是:我们追随的歌星们演唱的歌曲的旋律好像在哪里听到过, 而歌词又不大相同。其实, 早期的学堂乐歌大都是用外来的旋律填词而成的, 这些经验为我们的课堂音乐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版式。为此, 笔者尝试着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为流行歌曲填写歌词。结果发现, 虽然开始时部分同学有点畏惧, 但很快他们就喜欢上了。有些同学所填写的歌词颇有创意。足见, 歌词的填写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 而流行歌曲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 浅显易懂的特点使学生们愿意参与。比如我们在欣赏、学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音乐标志性人物黄家驹的《海阔天空》这首歌曲的时候, 因为其主题的励志、旋律的优美、情感的激越、语言的通俗、演唱风格的豪放、音乐伴奏的震撼, 使得同学们能自然跟着演唱。学生们的群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也因此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

(五) 体验流行歌曲二度创作的美

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是演唱、演奏者对音乐作品赋予生命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在追逐他们喜爱的歌星的同时, 总是希望自己能像偶像一样的自信与风光。因此, 在教学中增加流行歌曲演唱的学习与训练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进音乐, 感悟音乐。

大多数同学认为演唱流行歌曲是一件简单的事, 只要张口大声喊就可以。其实要唱好流行歌曲同样需要技巧, 纵观现今一线的流行歌手, 任何一位成功者都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除了欣赏音乐作品外, 还应对歌手的声音特点、表演技巧、演唱风格等做一些分析, 引导学生真正的走进他们。比如我们欣赏学习韩红的《天路》或孙楠的《不见不散》, 不少同学在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时总会说:“老师, 高音唱不上去”, 或是觉得歌曲演唱得毫无感情。是啊, 因为歌曲的难度以及歌手本身的演唱技巧较高, 对于一般的学生或人群要想唱好这些歌曲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时老师就可以巧妙的把学生带入到歌唱的发声技巧的学习中去, 把科学的发声方法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并让他们逐步体会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声音的美化、歌曲的演唱与作品的处理的作用, 引导他们去分析旋律的特点、歌词的题材、创作风格等,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去欣赏、演唱歌曲,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四、教学反思

首先, 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 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必须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技能重点开展实训实习, 以锻炼学生专业技能, 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为此, 中职学校教师应善于将所教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而音乐教学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流行音乐教学中, 笔者采取欣赏原作、讨论交流、填写歌词、举办班级演唱会、校园歌手大赛等, 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在锻炼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 培养其多方面能力。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顺利就业打牢基础。实践证明, 效果还是蛮好的。

其次, 在中职流行音乐教学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们对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 非常喜爱, 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发现他们相关知识 (文学、艺术、音乐发展简史、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的缺乏。今后应更多地引导他们去主动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从而丰富自身的艺术修养。

第三, 虽然我们在中职音乐课的教学中加入了流行音乐欣赏与流行歌曲演唱的模块学习, 但是由于教材不统一、资料零散, 使得教师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难以同步。因此, 必须加强校本研究, 加强流行音乐欣赏与流行歌曲演唱模块的音像资料收集、整理, 及教材编写, 以形成较完备的中职流行音乐教学大纲和教材。同时, 积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利于学习、利于考核的规程。使老师们有纲可依, 教得轻松;使学生们有本可遵, 学得开心, 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 (1917—1970)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8月第一版.

上一篇:数学真有趣下一篇:唐睢不辱使命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