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2024-04-15

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精选12篇)

篇1: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记綦江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会

为使全区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轨道,全面提升我区中职办学水平。11月28日,綦江区教委在綦江职教中心分校召开了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场会。区教委副主任谬光智、教育科副科长周兴伟、教科所副主任曹红以及区中职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教育科周科长主持会议,綦江职教中心舒校长致欢迎辞,区教委谬主任作重要讲话。

现场会共有四项内容:一是綦江职教中心德育处主任杨志钢、重庆医科学校教务主任危云宏以及綦江职教中心分校优秀班主任代表陈发琼作学校常规管理经验交流。三位同志分别汇报了学校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德育管理以及班级管理三个方面打造高效管理团队,实施规范管理、严格管理、精细化管理和有效管理的主要经验和做法;二是所有参会人员参观分校学生寝室内务、学校课堂常规、学生实习实训教学;三是教委领导对此项活动作总结,对今后工作作重要指示。

最后,谬主任对我县中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德育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中职教育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机遇,真抓实干。学校的发展要有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远景规划,从学生长远发展着眼,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升我区中职办学水平。

篇2: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提质。针对以往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完善、监测不到位、保障不得力等问题,三门峡市提出,要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着力构建高效课堂。以校本研修为立足点,将观评课活动常态化、基层化;全力推进高效课堂,抓好“四清”,尤其是“堂清”,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合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并举办市级中职教师技能大赛,提高活动效果;充分发挥高效课堂实验校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广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优化中职专业设置,紧紧瞄准市场特别是“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四大一高”战略所需人才,及时开设新增专业。

强能。队伍建设方面,三门峡市坚持重在持续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敬业爱岗主题教育、班主任比武、校长讲校、满意学校和星级科室创建活动,丰富学校管理上台阶活动内涵,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将在各级各类学校,分层次、分类别广泛深入开展“管理论坛”活动。无论是校长、园长,还是中层管理人员,每学期都要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积极建立动态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等评选办法,形成定期评选、届满复评、业绩考核、有序流动的淘汰管理机制,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与榜样带动作用。今年的第五届千名岗位标兵评选将把60%的指标分给农村,作为一种导向,以后将长期坚持下来。

借力。三门峡地处豫西山区,在强力推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标准化学校建设、市级职教园区、市直学校布局调整优化等硬性建设任务的同时,今年又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了年度工作责任目标。“作为2011年自行启动实施的一项重大信息化建设工程,目前已经投入2900余万元,新增多媒体教室1376个,全市已完成40%的建设任务,其中渑池和市直中小学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夯基。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三门峡市今年将重点检查县级教育经费保障、纳入局监管的重点教育工程、乡镇及以下学校老师缺编是否及时补充到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中的刚性任务等六个核心目标,并作为年度评先的主要考核依据。

创新。三门峡市是全国社会管理创新35个试点市之一,为改进方法,提升成效,打造特色,凸显亮点,更加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教育管理创新是该市教育的鲜明特点。特别是围绕高等教育的短腿之痛,三门峡将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谋划运作举办多所专本结合、相互衔接的地方高校,努力构建“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协调发展、人民满意”的大教育格局,为“四大一高”战略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问责。据透露,三门峡市还将适时借鉴其它领域行之有效的经验,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实行严格问责。特别是对教育质量落后的学校或县(市、区),要不讲情面亮黄牌;连续两年者,主要责任人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组织处理或建议免职,从而使全系统保持奋发有为、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

篇3:抓内涵促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提升凝聚力

我校结合与中华职业学校 (渝校) 的历史渊源, 形成了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核心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一是以文载道, 凝练先进理念。以“立业立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 以“乐业乐群, 志远行近”为校训, 形成了“即知即行, 踏实守信”的校风, “重道重业, 精育严训”的教风, “尚善尚能, 求是求真”的学风。二是以文寓物, 建设多元载体。以黄炎培职教思想为主线, 多渠道、宽领域搭建平台。成立重庆市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中心, 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 恢复重建中华职业学校 (渝校) 纪念馆,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组织参加“文明风采”竞赛, 推动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 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三是以文化人, 形成文化张力。学校特色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 办学理念形成共识, 德育实践效果明显, 学生人文素养大幅提升, 师生精神面貌更加奋发, 学校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 被评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首批人文校园示范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发展力

以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我校与企业开展了实训基地整体托管合作, 独创以托管校内实训基地为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试行股份制运作, 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育人效益。二是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整合市内外18所职业院校、23个装备制造企业、7个行业组织与科研机构, 牵头组建了重庆装备制造职教集团, 发挥行业、企业、研发机构的作用, 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三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学校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与周边省市20多所高职、中职院校开展了合作办学。与澳大利亚坎培门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引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培训资源, 选派专业带头人参加澳大利亚“培训与教育 (TAE) 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培训;引进英国艾蒙特克公司汽车维修职业资格培训课程, 与美国、德国、香港等海内外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交流活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提升了学生的技能水平, 毕业学生获双证 (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率超过96%。2007年以来, 我校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8个, 二等奖12个, 市级一等奖45个。

三、完善教育服务体系, 提升贡献力

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功能, 不断完善教育服务体系。一是组建研发团队, 为企业提供咨询、技术服务。我校在电子、机械、汽车等专业, 与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组建了研发团队, 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路子, 开展技术项目研发, 服务企业生产, 服务教学改革,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组建职业培训中心, 为城乡统筹、改善民生服务。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 在保证在校生1万人规模的同时, 把职业培训作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依托职业培训中心, 广泛开展面向三峡移民、下岗职工、农转城等各类人员的实用技术培训, 近三年培训超过3万人次。三是组建就业指导中心, 为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 优化学校就业服务体系, 拓展就业服务渠道, 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 专业对口率达90%, 在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就业人数超过3000人, 为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两江新区大开发输送了大批技能人才。

篇4: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一、加强教师培训、向教师素质要质量

作为学校应该以教学质量求发展。那么,建立一支思想道德高尚、专业素质优良、积极工作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与关键。

我们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培训,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促教学质量提高培训工作方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局有关深化课改等文件精神。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并进行定期检查评比总结。

此外,学校加强了对校本培训过程的管理,做到了培训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使培训工作有计划、有主题、有针对性、有实效性。

1.培训内容突出重点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全方位、多维度的,需要不断创新。因此,培训内容我们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重点从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培养等方面,进行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

2.培训方式讲究策略

校本培训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研培结合的模式,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教学理论、观点等的理解、运用,加深对课程改革的思想意识。我校每学期都进行集体教研课活动,并且确定主题,使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有重点进行。使教师在活动中相互学习、自我反思,最终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同时结合校本培训开展各项活动,增强教师的自身素质,推动学科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最受益的培训模式。

3.培训过程强调规范

做到基本功训练经常化,业务培训规范化,档案管理科学,培训管理制度化。在校本培训中,做到了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使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情况与教师评优、业务考核等挂钩,做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较好地调动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

4.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培训效果得以升华

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我们的培训工作是为教师服务的。校本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由“外培”向“内培”的自我转化,促进教师角色的自我觉醒、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当教师自我提高的意识被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被点燃,培训的效果才会有“质”的飞跃。从我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意识的转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不断地提高,为开展教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加强教学研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走教学研究之路。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开展了对各类研究活动。

1.发挥骨干作用,推好引路课

引路课的目的在于引进教学理念,引导研究方向,引领教学行为,引发共同思考。由于引路课承担着如此多的重任,做课教师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我校承担引路课任务的教师大多是两市学科骨干教师。引路课前要求进行精心的准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争做到:目标明确、突出主题、细节精彩,系统完美,务实创新,富有远见。引路课是在落实推广一种教学思想,所以,推课之前应有对问题的讨论,带着问题听,会促使听课教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对学习产生需求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促好常态课

我们关注常态课,因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大量完成的是常态课,常态课的质量決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每个学期都推出与提高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如,上学期开展的“构建高效课堂”的引路课,紧接着又开展了青年教师的达标课。同时,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学校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由于选择了活动这一形式,并且运用了激励机制,就使得教师由被动变为主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探索教学规律,研好“带题授课”

加强教学规范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我校注重抓常规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后辅导等进行全程的跟踪检查指导,提升各环节的质量。教导处对教学工作采取了“四查一听”的做法,即查备课教案、听课记录、教研组活动、作业批改、一听是随堂听课。

我们在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到:(1)形成制度,雷打不动。(2)过程管理,有始有终。(3)不留死角,管全管细。

总之,教师素质、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是支撑教学质量生命线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其中,研究决定水平,管理决定成败,教师是基础。几年来我们实实在在抓了教学研究,认认真真抓了常规管理,踏踏实实抓了培训。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学校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作者单位 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一团中学)

篇5:坚定信心保增长抢抓机遇促发展

——2009年上半年外贸经济运行分析

勐腊县经济和商务局

(2009年7月14日)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主线,着力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共克时艰,全县对外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势头,实现了对外经济运行保增长任务。

一、对外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对外贸易情况:上半年边境经济贸易总额完成1.95亿美元,同比增长31.1%,完成州定目标3.85亿美元的50.65%。其中:(1)一般贸易额完成1.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进口2613.07万美元,同比下降23.6%;出口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0.6%;(2)完成边民互市630万美元,同比增长11%;(3)经济技术合作680万美元,同比增长23.6%。

(二)外经完成情况:截止6月底,我县替代企业有13家,累计完成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面积77.24万亩,其中:今年新增境外罂粟替代种植面积18.27万亩(橡胶28090亩、甘蔗11535亩、玉米78050亩、水稻49000亩、其它农副产品

116000亩)。

(三)口岸通道流量情况:上半年出入境人员43.23万人次,同比下降6.1%;其中入境人员21.65万人次;出境人员21.58万人次;出入境车船10.89万辆(艘)次,同比下降

4.3%;其中入境车船5.24万辆(艘)次;出境车船5.65万辆(艘)次;完成进出口货运量25.05万吨,同比下降6.6%;其中进口货运量17.57万吨;出口货运量7.48万吨。

二、外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外贸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出口贸易额增幅呈高位态势,拉动一般贸易额快速增长。上半年一般贸易完成1.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完成1.56亿美元,同比增长50.6%;进口完成2613.07万美元,同比下降23.6%。增长的主要原因:

1、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2、口岸通道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了通关便利化。

3、出口商品增幅较大,拉动外贸经济增长。边民互市贸易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县完成边民互市贸易630万美元,同比增长11%。增长原因是:

1、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

2、各口岸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加快边民互市的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上半年全县完成经济技术合作680万美元,同比增长23.6%。主要表现在:

1、国家加大对境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

2、积极引导好企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并协调解决好在替代种项目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

(二)外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1、国家采取财税、投资等六项优惠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展。

2、贸易方式多样化,传统贸易方式保持绝对地位。随着昆曼大通的开通,带动了陆路汽车运输方式的活跃,水路、陆路运输促进贸易方式多样化。

3、加强与联检部门协调,提高服务企业力度。1-6月,根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反映的实际困难,积极与海关、检验检疫、公安、边防等职能部门就境外替代农产品返销和人员出入境等问题进行协商,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保证了对外边境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

4、2009年除原出口商品外,老挝东亚体育馆建设项目开工以来,大量场馆建设钢材、绝缘电线、电缆、塑料制管等设施,使口岸新增大量出口商品,出口贸易成倍增长;

5、从上半年大宗进口商品情况看,由于受国内市场的影响,往年大宗进口木材、天然橡胶、矿产品等商品价格下跌,进口贸易出现下滑趋势。

(三)口岸通道建设稳步发展。上半年加大对磨憨联检楼、关累集装箱码头、勐满通道查验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推进关累口岸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计划在2009年12月31日前竣工,整个建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目前集装箱码头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建设投资总额1062万元。投资50万元的勐满查验货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成了围墙、场地平整、排水沟等项目,并通过了验收。完成勐满村镇和通道规划方案初步征求

意见工作,预计今年8月完成评审工作,积极做好口岸通道建设项目申报工作。

三、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口岸通道查验基础设施和服务有待提高,通关便利化有待加强;二是企业实力弱,缺乏出口产品和进出口加工增值能力;三是异地人员不能从边境通道出入境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四是境外替代种植相关政策有待完善和改进。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篇6: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以来,太平店镇根据省市县会议精神,准确把握行动重点,加强领导,广泛动员,扎实部署,积极协调,突出务实和创新“两大”要求,紧紧围绕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六大任务”,通过“两统一、两转变、两结合、两实现”的工作方式,我镇双联活动取得初步成效。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双联行动全面推开。

我们把双联行动作为全镇工作的纲领性工作来抓,将全镇各项工作与之结合起来,让群众和干部实现“两统一、两转变”。一是在行动开展之初我们主动与各联系单位加强沟通,开展了最深入最全面的群众发动工作,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深入浅出地向群众传达党的政策方针,统一群众致富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二是将干部落实双联工作纳入干部年终考核,采取与农户面对面的方式交流,了解群众意愿和诉求,认真填写党员纪实手册,记好民情日记,及时开展学习会议,统一干部工作思想、转变服务观念,实现群众、干部思想两统一,观念两转变,推动我镇双联行动全面推开。

二、创新方式、统筹规划,抢抓机遇奔小康。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在机遇面前既不能退缩,更不能盲目。我镇通过“两结合、两实现”的工作方式统筹规划、抢抓机遇。一是紧密结合群众所需,实现与联系单位对接。活动开始之初,多数联系单位热情很大、积极性很高但对我镇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根据我镇各村分布于大山顶分水岭两侧的地理特点,全体领导干部深入农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详细了解群众所需,制定出了《会宁县大山顶分水岭连片开发项目规划》,共规划出基础设施建设10项,群众增收项目6项,科技扶贫项目1项,社会事业3项,为联系单位开展工作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实现群众所需与联系单位所帮相对接。二是紧密结合村落差异,实现全镇共同致富。由于全镇各村发展不平衡,在《规划》制定中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标准,全面摸清各村发展差异,梳理全镇发展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在共性上抓基础建设、抓农民培训、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抓草畜产业、抓林果业;在个性上抓特色产业,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突出发展各自不同的产业,如大山川村发展设施蔬菜,大山顶村发展药材种植。《规划》的差异性,提高了双联行动的计划性和前瞻性。

目前,我镇已开始建设集中建房20套,总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共计320万元;新建养殖小区10家;新发展优质苹果3200亩;对3个村,共计986户农户实施了农网改造;新建中心文化广场一处,一系列强基、富民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镇双联行动已深入开展。“双联”行动已由双向对接转向实质连接、由全面推开转向纵深推进的新阶段,我镇要达

篇7: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着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推进质量兴市,全市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市荣获辽宁名牌产品59个,2户企业荣获辽宁省质量管理奖,朝阳名牌68个,253户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全部建立了监管档案,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已达90.5%,比“十五”末期提高了14个百分点。喀左陈醋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施工单位“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市中国名牌产品还处于空白状态,名牌产品数量、档次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施工单位“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我们要以质量活动月为契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质量工作。

以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把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围绕构建大质量工作机制、建设大质检文化的工作思路,巩固“质量和安全年”活动成果,开展“质量提升”活动。深入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把质量兴市目标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强化企业在质量兴市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施工单位“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帮扶企业发展,支持企业在不断提高质量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降本增效,实现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途径,要把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要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名牌产品,在冶金、施工单位“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业等方面,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力度,争取早日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名牌产品发展规划,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强名牌产品监督管理。各生产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推动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强争创名牌产品的内在动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执法力度,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环境。质量环境是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重点做好假冒伪劣产品专项整治,既要从源头上治理,也要狠抓薄弱环节,特别是要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落实企业主体地位。施工单位“抓质量水平提升 促发展方式转变”要围绕“查大案,端窝点,整市场”这个中心,依法严惩制假、贩假、售假的违法行为,全面开展各类产品质量检查活动,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重点查处标识不符、掺杂使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通过查处大案要案,公开处理、公开曝光等措施来震慑违法犯罪行为,实现质量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篇8: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2004年6月份以来,国务院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了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和管理、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其中包括对粮食质量的监管)和信息统计等新的职能。要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新职能,进行依法监管,做好这些工作,就必须有工作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质检机构建设。

1 新疆粮食质检工作现状

新疆人口二千余万,土地面积166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周边与八国接壤,是连接东、中、西亚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长期以来新疆由于受地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尤其是粮食质检事业的发展更是滞后于全国同行业发展水平,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都较为薄弱,发展速度较慢。这种状况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我们的新的职能和新的要求极不相适应。我们一定要提高在新形势下做好粮食质检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做好工作。

2 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国家对新疆发展的支持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尤其是出台了不少关于加快新疆长远发展和建设的好政策,其中《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2号)中就明确指出: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战略基地,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我国西北边疆的战略屏障,是我国西部粮食生产的战略接替区,支持新疆建设为国家粮食安全后备基地。新疆的局部区域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以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流域为重点的水土资源的开发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耕地面积将大幅增加,粮食生产潜力巨大,不远的将来,新疆必将会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食生产的后备基地。特别是今年的全国援疆政策,要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个历史的机遇,主动工作,善于工作,推进粮食质检工作跨越式发展。

3 具体措施

我们特提出五项措施,运用十八字方针,即:方向明、思路清、制度严、办法准、工作实、作风正,力促新疆粮食质检工作跨越式发展。

3.1 要在审视全疆粮食质检事业的发展形势上,解放思想。

把推动质检事业的加快发展、提升质监部门形象地位,作为开展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超常规、快速度、大突破、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绝不是老套路、浅层次、一般化。

3.2 严格履行质检中心的职能,举办粮食加工企业经验交流活

动,实现检验监管工作从“以产品检验为核心”向“以企业监管为核心”的根本转变,提升科学管理的成效。做好粮食品质测报工作和原粮卫生专项调查工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状况分析制度,撰写质量分析报告,供地方政府决策参考。

3.3 要大抓项目建设,消灭检测参数的空白点,重点加强技术机构建设。

提升基础保障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全力做好业务培训工作,加大考核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培养、引进、善用、激励、稳定”五个方面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项目的布局上,向“高、精、尖”的项目和水平瞄准,重点放在粮食食品和酒类及微生物技术上。增强实力建立激励机制,增强人员的积极性,推进机构的发展,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增强检验检测技术保障能力,在做好检测工作的同时大力开展科研项目的研发,做好国家标准及地方检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强实验室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检测工作的整体水平。

3.4 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水平,加强质量宣传教育,持续增强群众的质量意识以此监督检测机构的服务质量。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再塑质检新行风,以行风评议为契机,加强廉洁自律,促进质检社会地位、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的跨越式提升。

3.5 提升质量工作水平,加强和各兄弟单位的沟通交流与合作,

篇9:坚定信心保增长 抢抓机遇促发展

张兆江(中共泰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力之大、波及面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受其影响,去年四季度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三下降一减缓”的现象:企业效益下降,外贸出口逐月下降,部分外商的投资信心下降。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的速度明显减缓。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我们认为,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信心。信心不是想出来、喊出来、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闯出来、拼出来的。要通过发展的目标来凝聚信心,通过发展的措施来激励信心,通过发展的实际成效来鼓舞信心。

我觉得勇者不畏难,勇敢的人能够迎难而上、克难奋进;智者不怕难,有智慧的人能够“危”中寻“机”、“危”中抢“机”:能者能解难,有本领的人能够化“危”为“机”,借“机”发展。要抢抓新一轮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国际高新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机遇,环境“倒逼机制”下企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抢抓机遇,重点要做到“四抓”:一是抓项目。这是应对危机的一个最根本措施。一手抓招商引资,争取招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一手抓上争项目,去年,我市包装了72个项目,投资112亿元,到目前为止,已得到国家和省资助的项目28个,批准的总投资规模1.49亿元,到账7200万元。二是抓转型。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向研发、设计、品质提升延伸,向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延伸,提高我市制造业的层次。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沿江大物流、城郊大市场、城市大商贸做文章,三年内经营额都要达到100亿元。三是抓创新。用创新的理念和思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激发全市上下克难奋进的动力和活力。去年,我们重点抓了园区体制机制调整,并对考核政策、分配机制作了调整。同时分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重点发展工业两类,对乡镇实行差别化考核。四是抓队伍。重点打造好干部、科技人才、企业家、招商引资人才等四支队伍,让想干事的有位子、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得重奖,形成全市上下干事创业、你追我赶的浓厚氛围。

在发展思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坚定信心、克难奋进”的主旋律,把握好“保增长、促发展”和“全面达小康、推进新跨越”两大任务,实施“三大”关键措施,坚持“四大”发展战略,推进我市跨越式发展。实施“三大”关键措施:一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优化城市建设和园区建设“两个硬环境”:优化机关作风建设和市民素质提升“两个软环境”,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政服务改革,实行“三集中、三到位、三公开”(审批集中、交易集中、收费集中,项目到位、人员到位、监管到位,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把泰兴打造成“审批最简、收费最低、服务最优”的“三最”地区之一;提高市民素质,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二是着力化解发展难题。以思想的解放促进思路的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有效突破土地、资金、拆迁等瓶颈制约。三是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按照“两城四片区”的方向来统筹规划城乡发展。打造中心城市和发展黄桥小城市,科学谋划东、南、西、北“四大片区”的产业定位、产业规划和发展方向,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四大”发展战略:一是招引大项目,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求,坚持一把手亲自抓,确保在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上取得突破。二是培育大企业,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培大扶强企业的实施意见》,力争今年新增销售过亿元的企业20个,其中销售过10亿元的企业5个。三是集聚大产业,化工(主要是精细化工)、医药、机电船舶三大支柱产业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提高市场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建立减速机检测中心和小提琴展销市场等,推进传统产业的品牌化:加快发展光伏等新产品、新能源产业,扩大规模。今年三大支柱产值要达6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0%以上。四是建设大园区,把“一区四园”建成重大项目的承载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税源经济的积蓄区,学赶苏南的先行区。

张泽民(中共泰兴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今年我市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人员增多、土地流转压力加大、农业持续增效任务加重、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现象,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构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建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管理体制,着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一是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空间,加快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形成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中心镇(特色镇)、集中居住区四级一体的城镇建设基本框架,统筹安排城乡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用地布局和基础设施等。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高效规模农业发展,放大新街高效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全面启动市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客运站建设。继续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启动数字电视入户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泰兴”。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城乡文体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强城乡教育一体化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五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推进劳动就业一体化。建立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登记制度,制定城乡一体的就业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就业培训,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李仁国(中共泰兴市委常委):紧扣“保增长、促发展”,加快推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必须依托沿江地区产业、区位和岸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港口物流业,要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坚持全面规划与实施最严格的岸线管理相结合。注重发挥长江和内河航运联动优势,统筹规划以开发区现有码头区为核心,江心洲、东夹江为两翼,如泰运河内河港码头为后腰的各具特色、互为呼应、功能齐全、联动经营的沿江大三角港口物

流区。坚持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统筹,重点做好经济开发区段港口仓储布局调整规划,最大限度发挥港口物流对培植我市优势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始终强化岸线项目管理,对尚未开发岸线明确严格的项目入驻标准;对已利用岸线,实施严密的项目变更审批制度,以政府强势引导促进岸线科学利用。二是坚持新岸线项目开发与已使用岸线资源整合相结合。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以项目持续开发和营运不断提升港口物流业发展水平。立足于构建统一高效的港口管理经营体制,对“深水浅用、长线短用、优线劣用、占而不用”的岸线项目强化退出倒逼机制,严格控制新办企业建设自备码头,引导企业对现有自备码头实现主辅分离,积极探索企业自备码头经营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或采取股份制、组建专业港口物流公司的运营模式。实现由企业自备码头向公用码头转变、由提供单品种港口服务向开展综合性服务转变。三是坚持拓展港口服务市场与完善服务功能相结合。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探索港口经营定位,大力培植发展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专业港口物流,选择错位竞争、特色明显的发展道路。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化工产品电子交易市场、保税区、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等项目的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出口通关服务水平,不断巩固和扩大港口物流市场,增强对外影响力,推进全市港口物流业迅速做大做强。

孙宏建(中共泰兴市委常委、黄桥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黄桥镇党委书记):2009年,我市确定把黄桥作为泰兴的副中心来建设和发展,同时升格黄桥工业园区为市直管园区,出台了扶持黄桥发展的十项政策。推进黄桥的跨越式发展,要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谋划思路,明晰发展方向。按照“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协调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势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实现新的跨越。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好园区发展规划与黄桥副中心总体规划的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互促并进;坚持双轮驱动,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统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和黄桥小城市建设:坚持环境提升,充分发扬“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黄桥精神,进一步提升市民素质,为推进跨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突出工业主体,加快园区建设。黄桥工业园区作为泰兴东部地区的重点园区和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极,要以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为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壮大同区经济;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巩固提高纺织服装业,向品牌化转变,加快发展机械制造装备业,向高端化转变,大力培育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向规模化转变,把黄桥工业园区建成百亿规模园区。三是放大旅游优势,打造城市载体。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文化优势,塑造黄桥最知名的品牌”为出发点,抓好各类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充分利用黄桥“古”和“红”两大特点,将著名的红色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饮食文化交融结合,全面加快旅游线路建设。打响红色旅游和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建成全周旅游名镇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孙云(中共泰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工业经济作为全市经济的主体,是保增长、促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中央的要求把握,还是从我市当前和长远着眼,都应该把保增长作为今年工业经济工作的主线和着力点。在=三个方面求突破: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上求突破。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结构调整缓冲期,利用市场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做好化工产业的“延伸”,机电产业的“提升”和医药产业的“研发”文章,促进化工产业向产业链、产业集群方向,机电产业向先进制造装备业,医药产业向生物制药转型升级,加快向产业链的高端攀升。加快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促进传统行业由简单加工向组装加工和研发转型,由贴牌加工向自主设计和拥有自主品牌经营转变,积极发展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电子信息产业,加快新兴产业向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培育未来的增长点。二是突出自主创新,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求突破。落实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政策,积极发展融资担保、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科技资本向高科技企业集中,引导企业自觉加大创新投入,力争市30强企业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以上。支持重点骨干企业挂靠一个以上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快实现由技术依赖向自主创新、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强化服务支持,在营造宽松的环境上求突破。深入开展千名干部下企业活动,对企业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帮助和服务。落实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组建担保公司,促进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黄红旗(泰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滨江镇党委书记):一方面,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发区内部分企业处境艰难,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又为开发区氯碱、苯等基础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开发区经过近几年加快发展,综合实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企业优势更加凸显,应对复杂多变经济形势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较强。只要应对得当、措施有力,就能争得主动,赢得先机。一是要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招引一批重大项目。整合组建5个招商分局,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字头、“中”字号大企业、大集团,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要求。重点发展氯碱、化工装备、光热光伏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并积极利用原城区工业园的土地资源和闲置厂房,大力发展非化工项目。二是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培植一批发展亮点。全力以赴抓好常隆化工、新浦年产30万吨烧碱等14个重大项目的审批工作,确保按序时进度完成审批任务。三是要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努力做强一批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区内企业利用增值税转型的契机,加大技改投入,采购先进设备,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股等方式,变存量为增量,尽快产生经济效益。

篇10: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一、全市基础教育概况 阳江市常住人口242万。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775所,在校生493301人。其中,普通高中24所,在校生68375人;中等职业学校11所(含技工学校1所),在校生34502人;义务教育学校507所(小学425所,初中68 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4所),在校生306047人(小学生175232人,初中生130815人);幼儿园257所,在园幼儿58244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42人,随班就读生530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3.3%;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 100.1%,毕业生升学率94.22%,三年巩固率91.8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3.12%。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坚持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教育发展保障能力。我市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开拓思路,多方筹资,依法加大对 1

教育事业的投入,严格做好经费管理工作,在确保教育经费“两个比例”逐年提高和“三个增长”的同时,用好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省市教育专项资金和教育费附加资金,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164334万元,占生产总值639.99亿元的2.57%,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156864万元,占财政总支出653917万元的23.99%,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财政经常性收入299659万元,比上年251336万元增长19.23%;预算内教育拨款150931万元,比上年124187万元增长21.54%,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31个百分点;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2773元,比上年增加504元;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1159元,比上年增加408元。同时,我市严格按照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征收使用教育费附加,并结合地方实际印发《阳江市教育费附加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教育费附加资金的管理。2010年全市实征教育费附加5933万元,用于教育5933万元,其中用于职业教育943万元,占15.9%。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每年按照省定缺口比例5108万元,全部用于基础教育事业发展。

(二)坚持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础。我市通过加快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断加大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建设力度,优化配置 2

教育资源,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我市根据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标准,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注重内涵、加强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推进学校功能场室的建设,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积极稳妥地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2010年,我市在2009年106所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新增22所。至此,全市128所义务教育学校创建成“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25.2%,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2、创新防流控辍工作举措。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防止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了“县(市、区)政府——镇政府——村委会”和“教育局——学校——教学班”的双线防辍体系。把防辍工作与学校校长、教师绩效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并列入县、镇、村三级工作考核“一票否决”项目,从政策层面落实了防辍工作。全市初中三年保留率由2009年的83.14%提高到今年的91.82%,破解了多年难以攻破的难题。

3、依法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我市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设重点校、重点班。严格执行省的课程计 3

划,规范中小学校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组织人员不定期到学校检查,确保学校按国家、省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全市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三年级起均开设英语课,四年级起均开设信息技术课。

4、全面落实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按照省的工作部署,从2008年春季起,我市在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城镇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2010学年全市免费义务教育学生306047人,免费额1.33亿元。同时,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积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有效保障了1.4万名非户籍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

(三)坚持协调发展,不断完善惠及全民的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多样化需求。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近年来,全市实行幼儿园审批制度,严把评估关、审批关和复评关,幼儿园管理制度不断规范,毛入园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办学格局。至2010年底,我市幼儿园2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5所,民办幼儿园198所;在园幼儿58244人,毛入园率为70.7%。全市已建成镇中心幼儿园24所,省一级幼儿园5所,市一级幼儿园9所。当前,我市按照“公 4

办引领、民办提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促进我市学前教育事业持续优质健康发展。根据我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未来几年,重点推进如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建设镇中心幼儿园建设。2011年改造完成10所规范化中心幼儿园建设,在园幼儿达6.8万人,毛入园率达80%以上;2012年,每个镇至少建成1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达8.15万人,毛入园率达85%以上;2013年进一步完善幼儿园建设,全市在园幼儿将达9.25万人,毛入园率达90%,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达100%。二是建立市、县两级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定期协调解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统筹市、县(市、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工作;落实市、县、镇三级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做到专人负责,分工到位,定期检查,限期完成,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学前教育发展激励机制。市政府将对2011年毛入园率超过80%的县(市、区),每超1个百分点,奖励10万元;对2012年对毛入园率超过85%的县(市、区),每超1个百分点,奖励10万元。

2、提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大决策,按照“扩容促优”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办学规模,高中阶段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2010年高中阶段在校生达12.9万人,5

比上年增2万人;毛入学率达93.12%,比上年增15个百分点,提前一年实现普及目标。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学位建设。2009、2010年,总投入逾11.92亿元,推进阳江市第一中学新校区等“六大工程”建设,新增高中阶段学位逾2万个。二是抓好招生工作。建立了上下联动招生工作机制,市、县、镇、村,教育局、学校、班级层层落实责任,强化招生措施。2009、2010年分别完成高中阶段招生4.2万人和5.2万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招生任务。近日,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赴我市开展高中阶段教育发展专题调研,形成了《阳江市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的研究报告呈送省领导参阅,并把我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作为先进典型在全省宣传推广。

3、壮大中等职业教育。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中,我市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基地,以各种方式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009、2010年,投入5.5亿元,迁建、扩建一批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投入3亿元,迁建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占地500亩,办学规模10000人;投入1亿元,建设阳江市技工学校二期工程,增加学位3000个,达到10000人的办学规模;投入1.5亿元,6

建设阳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增加学位3000个,达到10000人的办学规模。2009年,全市中职招生21269人,职普比为44:56;2010年,全市中职招生27799人,比上年增长30.7%,职普比为47:53,实现了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目标。同时,我市加快中职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改变办学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面向产业转移园区积极开展定向委培、订单式培养等形式的校企合作,将产业优势转化成中职学校的专业优势,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市场和就业办学的根本性转变。2009、2010年全市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7%以上。

4、规范发展民办教育。我市民办教育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领域,成为我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市民办学校227所,其中幼儿园198所,义务教育学校26所,高中阶段学校3所,在校(园)人数52672人。市委、市政府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总体规划,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管理措施和优惠政策,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的发展。如对新建民办中小学校,按照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设立规模奖、优质管理管奖等奖励项目,对办学上规模、管理水平高、办学质量好的民 7

办学校落实奖励措施。

(四)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教育改革发展后劲。内涵提升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我市在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教育软实力的提升。从加强德育工作、深化新课程改革、加强学校质量管理和监控等方面着手,扎实有效推进教育的内涵发展。

1、强化教育教学管理。2010年,制定了《阳江市普通高中教师工作评价方案》,方案以德育成绩和教学效果为考核重点,建立了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业绩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从2007年起,市政府每年安排150万元奖教奖学,着力在全社会营造了崇文重教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市普通高考成绩呈现“每年一台阶,年年有突破”的持续攀升态势。2010年,全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被第一批重点院校录取人数、总上线率分别为5458人、937人和72.76%,分别比上年增长422人、46人和6.28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共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6人,全省文科总分第一名为我市考生。

2、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近年来,我市积极实施“新装备”工程,重点加强功能室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常规仪器配备,促进了中小学教育装备上档次、上水平。至2010年底,全市中小学计算机网络教室258间,计算机15042台,生机比例 8

为25:1;多媒体教学平台1085套,数字语音室130 间,电子白板教室315间。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有效提升了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信息技术教育得到普及和推广。全市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均实现了“校校通”。

3、稳步推进校安工程。我市按照省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有条不紊、顺利地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市中小学校舍进行逐栋排查,按照抗震设防和有关防灾要求,形成对每一座建筑的鉴定报告,建立校舍安全档案,结合本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订工程三年总体规划、每年的实施计划和每一栋校舍的加固改造方案。目前,全市开工建设校舍130栋,面积38.8万平方米,占三年规划的72.58%;竣工校舍82栋,面积24.72万平方米,占三年规划的46.26%;完成工程投资7.53亿元,占三年规划投资的74.78%。

4、共建和谐平安校园。2010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校园安全工作的防范责任,落实了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措施,并就构筑校园人防、技防、物防三结合的防范体系建设等作了政策规定。建立了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了专项排查整治工作小组,采取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方法,中小学聘请公安、司法部门的干部为学校法制副校长,定期为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帮助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同时,我 9

们在全市范围建立了警民联系点、执勤点,由政法公安部门专门安排警力值班,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安全。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教育、公安、综治、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活动,对违反有关规定的网吧、游戏机室进行整治,净化校园及周边环境。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推进强师兴教工程。教师是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市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通过实施“外引内培”战略,有效提升了全市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

1、引进激励壮大队伍。近年来,我市面向全国高校大力引进优秀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2010年由市领导带领由教育、人社部门组成的招考团,赴知名高校现场招聘优秀毕业生600多人。同时,我市建立了奖教奖学激励机制。每年教师节市政府共表彰奖励172名市级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奖励金额达20多万元,为全市教育树立起先进标杆;2007年起,市政府每年均安排专项资金,奖励高考优秀学子和优秀教师,各县(市、区)也安排一定的资金奖教奖学,在全社会营造了崇文重教的良好氛围。

2、强化培训优化队伍。2010年,我市制定了《关于全市中小学校长赴中山市跟岗学习的实施方案》,通过举办在职培训班、输送外出学习、脱产进修、学历提高等途径,有效 10

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9、2010年,市级财政拨付教师培训经费共97万元;全市培训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达2万人次,先后分期分批派出校长、教师105人次赴珠三角地区跟班学习交流和挂职锻炼,同时分期分批选派城市教师到农村山区、老区学校支教,加强了城乡教师的业务交流。

3、提高待遇保障队伍。我市认真落实省政府的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政策,印发了《阳江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的实施方案》、《关于抓紧落实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实施绩效工资工作的紧急通知》。2009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每月增加不少于300元的津贴补贴;2010年每月再增加150元。至2010年10月,我市已全面落实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和绩效工资政策,建立了教师与公务员工资福利同步增长机制,实现了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城镇教师工资与农村教师工资基本持平。同时,我市积极稳妥推进“代转公”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共招录代课人员266人、转岗105人、辞退130人、自动离职16人,彻底解决了517名代课人员问题。我市解决代课人员问题的做法得到了宋海副省长的充分肯定。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初中防辍难度较大。2010年,我市通过努力初中 11

三年保留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全市除江城区、市直学校和阳江农垦系统学校外,其他县(市、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防流控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

(二)均衡发展水平不够。主要表现为农村一些学校办学条件较为落后,配套设备设施缺乏,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师生活条件较艰苦,存在个别教师不安心工作现象。

篇11:提升内涵抓质量抢抓机遇促发展

抓机遇,促发展,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步伐

甘肃省张掖市种子公司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最早重点投资兴建的种子公司之一。现有职工8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人。下设办公室、业务科、检验科、财务部、生产技术部和市场营销部,辖3个中心种子站、4个种子经营部、中农种业张掖良种繁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城关种子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名优新特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金象科研所和金象大厦。

作 者:张掖市种子公司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种子公司,张掖 730000刊 名:中国种业 PKU英文刊名:CHINA SEEDS年,卷(期):“”(3)分类号:关键词:

篇12:强管理 抓内涵 保安全 促发展

抓内涵 保安全 促发展

——xx镇卫生院典型事迹材料汇报

Xx年我院在县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各级卫生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优化环境、提高能力、确保安全、推动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就医流程、推动行风建设,统筹落实各项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工作。经过全体医务人员奋力拼搏,医院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一年来工作中的亮点汇报如下:

一、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医德医风良好。

要保持医院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为此,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三好一满意”及行风评议活动,并且将“三好一满意” 及行风评议活动用于指导各个科室,每个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围绕“三好一满意”活动,我院坚持学习这条主线,开展“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一切服务于病人”的理念教育,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爱心、关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加强全体干部职工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献血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纪律观念;同时以社会需求、群众满意和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标准,始终坚持救死扶伤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坚持廉洁行医,提高了领导和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提升全院职工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建设得到加强,医患关系日益融洽。

二、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医院管理规范

我院借“一级医院评审” 之东风,完善了医院行政管理、医疗、护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制订服务流程标准,重新修订了《首诊负责制》、等核心制度,对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医疗纠纷处置与防范,医院感染,药事管理等诸方面进行了规范。进一步加强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管理力度。

三、服务质量整体提升,患者满意度高

我院以“医疗质量荆楚行” 活动为契机,以郧县卫生系统开展“医疗安全大讨论、业务知识大学习、临床技能大训练、差错隐患大整改”活动为切入点,狠抓医疗质量与安全医疗,不断推动医院各项工作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各组织按各自的职责开展各专业工作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督促,努力使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和部署的工作要求落实到实处。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医疗安全工作,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工作质量标准、管理方案、管理办法,使医疗护理活动有章可依,有规可循,严防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我院每月对全院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查找安全工作薄弱环节,并且每季度召开一次全院职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会议。不定期对医疗护理质量进行抽查,着重抓好三级医师查房、典型疑难病例讨论、术前术后病例讨论等基本制度的落实,确保安全行医,坚持院长质量查房、院长总值班、护士长夜班、医疗缺陷公示、医疗护理分级管理制等重要的医疗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使用管理,按要求消毒、毁形、集中统一处理,把院内感染控制在最低限度。紧抓以手术管理为核心的医疗风险教育,切实落实患者知情和风险告知制度,尤其加强新引进技术的安全管理,杜绝了盲目、轻率实施医疗活动的行为。2011年我院没有发生医疗质量纠纷。

四、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改善就医环境

为了改善我院多年来的破、乱、脏的环境,我们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对我院业务楼进行了全面改扩建及翻新装修,扩建病房300多平方米,购置安装了空调、呼叫器等必要的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就医环境;完成了公共卫生站及中医康复理疗科室、门诊输液大厅等规范化建设,硬化了大院地面,彻底改变了医院的面貌。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优美、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的同时大大改善了职工的办公环境和生活环境。

五、效益大幅增长,群众满意度大幅提高

2011年在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人均病人费用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实现业务收入278.9万余元,同比增长10%;出院人数1607人次,同比增长8.5%;门诊22736人次,同比增长41%,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较大幅度增长。群众满意度达98%以上,群众卫生知晓率为95%;法定传染病报告率100%,报告及时率100%;手足口病和甲型流感防控质量较好,疫情资料、档案管理规范;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工作稳步推进。较好实现了让患者满意、让职工满意、让社会满意。

Xx镇卫生院

上一篇:儿童英语演讲故事素材下一篇: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