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善于运用论辩艺术

2024-05-06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善于运用论辩艺术(精选4篇)

篇1: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善于运用论辩艺术

所谓论辩艺术,是一种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论辩艺术在领导工作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并时时体现在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论辩不等于争辩,更不等于诡辩,它是领导活动中人与人之间思想和语言的交锋,是保证决策科学和有效实施的必要方法。所以领导者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论辩艺术,并努力把握好以下几

点。

首先,政策法规是领导者论辩的基本依据。领导工作中的论辩在辩题上具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工作实践,在时间上也具有不固定性,随时随地需要进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必须以政策法规为依据,以客观事实为准绳。在领导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对某一重大问题进行决策、项目引进、投资谈判以及处理群众上访事件时,都要用到论辩艺术。运用好论辩艺术,一是要掌握各项政策法规。领导者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和掌握各项法律、法规,这是论辩艺术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如文秘杂烩网果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就难以在论辩中掌握主动权。实践证明,论辩者所占据的优势与他的信息占有量成正比,信息占有量越大,优势也越大。三是要平等待人。论辩其实是一个心理沟通的过程,可以改善人际关系。论辩本身是民主的,因为它为论辩双方都提供了阐述自己观点、反驳对方观点的平等机会,也提供了发现自身不足、学习对方长处的机会。此外,论辩双方通过论辩式的对话可以了解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有利于科学决策。论辩能够使领导与群众平等对话、开诚布公,讲真话、说实话,甚至互相批评,最终实现相互谅解、相互信任,进而相互交心。

其次,以理服人是领导者论辩的关键。在论辩中,领导者面对的对象有上级领导,有同事,也有群众;从领导工作论辩的目的来看,通过论辩能够了解政策、解决问题,消除对方的误解,促进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在论辩过程中,切忌以下四点:一是以势压人。在论辩过程中,论辩一方如果是领导者,尤其应该心平气和,坚持以理服人,切不可起高腔、发脾气、耍权威,要永远记住: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歪曲事实。任何论辩都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论辩中涉及的事实是一种不以论辩双方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无言的证人。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三是争吵不休。一个人的修养和气度在论辩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出来。论辩中能否沉着、冷静,直接关系到论题的表述和论辩的成败。因此,在论辩中万万不可情绪激动,甚至大吵大嚷或斥责对方,因为论辩的胜负不是以声音的大小来衡量的。四是揭人之短。有些论辩是为了分清是非而进行的,不管论辩多么激烈,都不能揭人之短,不能搞人身攻击,特别是不能为了取胜而不惜揭人隐私或嘲笑别人的缺陷。这种论辩方法是庸俗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再次,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是领导者论辩的主要技巧。论辩在领导工作中具有突发性、鼓动性的特点。领导讲话时事前可以准备好讲稿,内容是明确的,对象也是明确的,不存在双方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而论辩则有突发性的特点,一般不可能事先准备。在论辩过程中,论辩者要时刻根据对方提出的观点来进行反驳,并阐述、充分自己的观点,以说服对方接受和执行。这就要求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论辩中能够做到在对方露出破绽时,准确地抓住时机,发起有力的攻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会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不会取得论辩的最后成功。因此,论辩者在论辩过程中必须反应敏捷、灵活。此外,推理要严密,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立论要稳如泰山,反驳要锋芒毕露。论辩中,巧妙运用语言是挽救事物的内在本质、直指对方要害、赢得论辩胜利的有力武器。因此,论辩时所用的语言必须是深刻而清楚的,要生动、精练、形象、幽默,具有感染力、号召力并富有鼓动性。为此,领导者必须有较强的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论辩中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充分、语言生动,不能废话连篇、言之无物,让听者不知所云,要让对方的情绪和注意力跟着自己转,从而达到就在有的效果。

篇2: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何善于运用论辩艺术

我们上过一堂这样的研究课, 课题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教材的理论性不很强, 但思想性很强。我们采用论辩课的教法,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教材, 并就理想与现实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课堂教学中, 我们根据学生自学所反馈回来的信息, 设置“理想与现实谁高”论题, 在课堂上分组开展论辩。根据学生的观点, 我们挑选了10个学生, 分为正反双方两个小组, 在老师导入课题后, 由这些同学在教坛上阐述自己的观点。这过程中, 老师把他们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扼要地写在黑板上, 学生记录, 然后, 学生自由争辩。学生可以根据以上同学的发言, 提出质问反诘并陈述自己的观点。最后, 由老师归纳小结, 说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事后, 我们召开了科代表的座谈会, 听取学生的意见。学生都纷纷表示, 如斯改革好, 克服了满堂灌, 克服了死记硬背, 学得积极、主动、轻松, 学得深刻, 也记得牢固, 这样的思想政治课我们喜欢。从事后的测试结果来看, 教学效果不错。

教育学告诉我们, 渴望自我表现是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之一, 学生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问题一旦被解决, 心理上就会充满欢乐, 进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论辩教学法遵循了这一教育规律, 从根本改变传统讲授法中教师讲、学生昕,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包办代替而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模式, 而让学生当教学的主角, 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 通过自学、思考、质疑问难、论证肯定,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活跃思想, 深化认识, 锻炼能力、提高觉悟的教学目标。由于论辩教学法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 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和主体作用,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学、积极学、轻快地学, 因此能收到较佳的教学效果。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 有下列几类的内容可以运用而且适合运用论辩法:

第一类, 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容, 如“坚持唯物辩证法, 反对形而上学”、“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制度”等等。这类内容理论性、逻辑性很强, 也很抽象, 学生这方面的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认识不多。教学中处理这类教材可采用学生自学初步认识, 教师阐述提高认识学生质疑、争辩加深认识的论辩法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类, 宣传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等等。这类内容政治性、思想性强, 不少学生由于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有所怀疑。教学中处理这类教材时可采用布置论题让学生课外自学, 并围绕问题搜集资料, 作好准备, 堂上讨论, 各抒己见, 互相启发, 最后由教师分析论证以加深理解, 纠正错误认识的论辩法方式进行教学。

第三类, 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如“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等等。这类内容道理浅显, 比较直观, 容易理解, 但由于受社会上存在着不良现象和风气的冲击和影响, 部分学生持不同的看法。教学中处理这类教材时, 可采用布置学生课外自学, 堂上由学生主持进行分组辩论, 教师只作简单的归纳、总结的论辩法方式, 使学生在争辩中进行得出正确的结论。

篇3:法律修辞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

关键词:法律修辞;法庭论辩;法庭语境;修辞论辩

在中国,修辞学这一舶来品,已引起逻辑学界一些学者的关注,但并没有在法庭论辩中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随着新修辞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涌现,对法庭论辩的修辞互动继续深层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空间性理应逐渐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

一、修辞学在法庭论辩中的功能定位

修辞学可以说是发源于实践的一种论辩艺术,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对涉及到的实质问题进行说服。可以说,修辞学从起源上来讲就是一种法律论证(论辩)的理论。法庭论辩指“论辩各方在审判庭、仲裁庭或行政机关的听证会上所展开的论辩,如公诉人当庭发表公诉词,辩护人当庭发表辩护词,论辩双方在法庭上进行的交叉自由辩论等。”[1]因此,修辞学作为一门提高诉讼和论辩技巧的学问就水到渠成的应运而生了,“新修辞学”的产生,使得修辞与法庭论辩二者的密切联系得以重提和巩固。法律的有效性取决于参与者的接受态度和理由的说服力,而一旦涉及到理由的说服力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修辞领域,这也正是法律的修辞性质之根源所在。在哈贝马斯、阿列克西等一批学者看来“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说服性论辩实践”[2]这点正体现在当前各级法院的司法任务与目标之中。与此同时,论辩的说服效果一直是修辞学所追求的目标,修辞论辩更加重视论辩的出发点和依据的说服性,也更加注重论辩的形式及结构。由此可知,法律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就是通过其修辞论辩的本质属性来体现,法律本身也就是一种说服性的论辩实践。

二、法庭修辞论辩的论证方式

法庭论辩修辞关注的是“论辩双方通过言辞和话语的力量在对话和沟通之下,经过相互说理和论证,寻求有说服性的,可接受的法律判断结论。”[3]“任何人通过论据实施劝说,事实上都必须用修辞三段论或例证法,除此之外别无他法。”[4]修辞三段论和例证法是修辞论辩中所遵循的两种基本论证方式。修辞三段论包含假设、主张或观察以及断言的过程。例证法由个别推向一般,它运用许多类似的具体事例来证明、概括自己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法。修辞三段论和例证法在修辞论辩中是紧密结合的。下面以林森浩投毒一案[5]中被告人林森浩的辩护律师斯伟江的辩护词为例,论证修辞三段论与例证法的具体运用。

1.修辞三段论在律师辩护词中的具体运用。修辞三段论要求通过类似的事物进行推理,本质上属于演绎论证法。在林森浩辩护律师斯伟江辩护词的第二部分是对本案黄洋的死因存在疑点是否存在多因一果的可能性的辩护。在辩护词的最后,辩护人指出:以上疑点的指出,有的分析虽然可能性小,但是法律规定就是要排除所有合理怀疑。大前提:新《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等;小前提:林森浩案件,黄洋死因存在多因一果可能性的疑点;结论:辩护人通过这样一个案件的推理,来论证以上辩护内容中指出的要排除合理怀疑的论点。

2.例证法在在律师辩护词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许多类似的具体事例来证明、概括自己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法。在林森浩辩护律师斯伟江的辩护词的第二部分论证黄洋死因存在疑点的时候,列举了台湾江国庆冤案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指出我们不能忘记这样的巧合,而且万一是巧合呢?与此同时在论证所谓合理怀疑时,列举了一个常用的例子,猎人找猎物的时候也难免会出现误认错目标的时候,所以不能盲目做决断。第三部分是对林森浩主观上是故意杀人还是故意伤害的辩护。辩护人在论证林对二甲基亚硝胺缺乏了知之甚少的时候,做了林事先真的要毒害黄洋的假设,并结合林的一些事先事后的行为,得出林并不是主观上要杀害黄洋的故意。与此同时又列举了清华大学朱令的案件,从假使认定林是故意杀人这样的角度出发最后推理出主观意识上不合逻辑的地方。

三、法庭语境下修辞论辩的特点

修辞情境在法律修辞领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案件事实的变化,第二是涉及影响修辞者将特定观点展现于听众的那些特殊因素”。[6]在修辞说服过程中,通过修辞情境来增强语用有效性从而实现对听众的说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修辞论辩对案件事实的影响

事实是雄辩的基础,论辩在事实重新构建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尤其是利用事件本身进行重构时,就能显示出强大的修辞功能。案件事实的构建过程蕴含了大量的主观论辩策略,对案件事实描述的同时进行延伸扩展、并伴随个人的主观渲染、甚至为达目的对客观事实进行扭曲陈述。法庭语境下的事实构建是在论辩双方互动交流过程中,证据基础上的意义愿景之呈现,为司法裁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司法裁判的形成过程中,各方利益的代表都会为达成自己的论辩目标而积极努力,努力寻求事实真相的过程中,修辞策略是必然会被充分积极运用的。把碎片化的客观事实构建成法律事实的同时,适当的“修饰”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当然,无论是控方还是辨方,其所使用的修辞手法都必须奠定在既有证据可以证立的事实基础之上。

2.论辩策略对听众的影响

修辞论证的主体(公诉人、律师等)要时刻以听众的利益为前提,尤其要进行有针对性以及有理有据的说服,让修辞论辩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修辞论证“诉诸普遍听众的同时情感因素是贯穿其中的,诉诸情感的修辞要尽可能的把普遍价值下的情感激发出来”[7]“观念的被采纳接受必须迎合接受者的口味,这是修辞的目的。修辞学的论证目的就是如何说服听众来采纳自己的观点。”[8]在法庭特殊的语境下,修辞作为一种论辩策略可能会被把握技巧性的论辩者运用的淋漓尽致,即使在缺乏强有力的证据支持的情形下,仍然可以通过口若悬河的修辞论辩,烘托出一种强大的情绪氛围,这种氛围下的情感因素带有一定的“催眠”性,某些必要的事实因素被刻意隐藏,在修辞论辩主体的循循善诱下,带有模糊性的修辞句式的运用,使得听众逐渐被这强大的修辞情愫所感染,在忘我投入中与论辩演言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自己的论辩观点被听众接受的目标。

3.修辞句式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

在法庭论辩中,修辞论证需要运用到丰富的语言技巧,恰当地使用比喻、排比、对比、重复、类比等辞格手段,可以生动清楚、具体形象地解释思想,也或烘托气氛,激起听众的情感共鸣,做到条理清晰的同时更要增强辩论力度。下面以林森浩案件中被告人林森浩辩护律师斯伟江的辩护词为实例,谈谈常用的几种修辞技巧。

(1)比喻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比喻就是日常用语中所指的打比方,其功能就在于以具体、形象、生动、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在林森浩辩护律师辩护词的开篇中,指出“我们律师今天在法庭,目的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协助法庭查明本案的事实,维护林森浩的合法权益,以彰显法律的公平正义。如同硬币的两面,我们给林森浩一个公平审判,也是给黄洋一个正义告慰。”在这里,辩护律师用硬币的两面来作比喻,比喻运用得恰当, 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更具说服力。在此案件中,律师不偏不倚,站在公正的角度上发表辩护,合情合理更合法。对法官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都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征服力。

(2)排比在法庭辩论中的使用。恰当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段, 使辩论者的立场、观点不言自明, 语言的辩驳性更强, 更易与法官及诉讼参加人产生共鸣, 给人一种声去理不散的魅力, 更易博得听众的理解、支持。在林森浩辩护律师辩护词的第八部分,辩护人在论证希望司法能够不受舆论的影响,做出公正判决时,言语词句中提到“如果换成林被人“毒死”,那么“毒死”林的人,也一样要有律师为他积极辩护;如果他是赵作海,佘祥林,我们要依法帮他洗清冤屈;如果是真凶,法律要保障他说话的权利,保障他有尊严地接受审判;如果罪不该死,也应该在汹涌的民意前,筑起一道防洪堤”在这里,辩护人连用了四个如果,是排比修辞功能的展现,更能表达强烈出辩护人强烈的思想感情, 突出所描写和论述的对象, 增强语言的气势, 理在其中。

(3)反问在法庭辩论中的使用。反问的修辞功能在于能狠狠抓住论敌要害的观点, 运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及强烈的思想感情, 答案往往就包含在问话当中。在林森浩辩护律师辩护词的第八部分的论点是“希望司法坚定如磐石,不受舆论浪潮影响,疑点利益归于被告人,罚当其罪,做出一个符合正义的判决。”在谈到司法的作用的时候,指出所查找的真凶,一定是要严格依据法定程序进行,不能以我们想象、离开法定程序的断定的真相来否定法定程序的价值,这样的正义,和我们在街头暴打小偷、甚至打死小偷,有何区别?这一强烈的反问语气是建立在街头暴打小偷这样一个例证之上的,类比很生动形象的论证了依程序办案的重要性。对法官来说, 这样的反问能给法官更多的思考空间, 对于其他诉讼参与人及旁听众, 则更易获得接受。

通过以上对几种修辞技巧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论辩者是如何面对论辩目标,而有选择性、有技巧性、有策略性的使用修辞句式的。修辞句式的运用使得法庭论辩更加有力度、有渲染力、有针对性。法律修辞在法律发展运作精髓的执着探求中,其在法庭论辩中的意义不容忽视。

四、结语

法律修辞的意义与价值是重要的,为我们提供选择价值追求可能的同时,也限制了主观上的恣意妄断,为法治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有效道路。 我们应当自觉地加强对修辞的学习、与运用。在中国的司法语境下,多领域、多学科知识的运用与方法的实施,即要结合既有的司法传统又要与司法运作实际相连接,努力在法律方法理论体系中探索法律修辞恰当的位置。

注释:

[1]}顾永忠:《法律论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2]Chaim Perelman,Justice,Law and Argument,Dordrechtneth,1980,P127。

[3]刘兵:《法律修辞学的旨趣和意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版,第127-134页。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79页。

[5]“斯伟江:林森浩投毒案二审辩护词完整全文”,http://www.scxsls.com/a/20150109/105965.html,访问日期2016年6月10日。

[6] [美]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4页。

[7]Chaim Perelman ,“ The New Rhetoric and the Rhetoricians :Remem brance and Comments” ,in The New Rhetoric of Chaim Perelman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9,P.249。

[8][英]吉尔比:《经院辩证法》,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页。[比利时]佩雷尔曼:《法律与修辞》,朱庆育译,戚渊:《法律方法》(第2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篇4:物理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语言艺术

关键词:物理课堂;导入语;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中,语言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物理课堂中良好的教学语言是颇巨匠心的教学艺术,是物理教师基本功的体现,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那么,在物理课堂中怎样运用语言才能使课堂更加高效呢?根据平时的教学体验,我认为物理课堂教学语言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简练、准确的新课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关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中一个新颖而有趣的新课导入,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此过程中简练、准确的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得有一次公开课课题是“光的直线传播”,引课是2015年9月3日的大阅兵的方队视频,场面非常壮观,令人咋舌,学生的表情透露出喜悦与激动。视频播放结束后,我说:“如此宏伟的场面,使我们每个人振奋不已,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之骄傲,作为学生我们更要热爱我们的祖国。视频中队列整齐划一,是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它与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密切相关,请你学完后解释一下原因。”带着激动,带着疑问学生进入了新课的学习。若在此时语言拖泥带水,含糊不清,会直接影响一节课的完整性和学生学习新课的效率,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风趣、幽默的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风趣幽默是语言的“调料”,是语言引力的“磁石”。物理课有些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学生希望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把物理学习尽量变成一种轻松的活动,而风趣、幽默的语言能把“死”的知识变“活”。如:力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比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学习声速时,讲述笑话:第一次坐飞机的两位老妇人在飞机起飞前找到机长,很恳切地说:“请让飞机的速度慢些,不要超过音速,因为飞行过程中我们还要交谈”等等。学生都愿意听风趣幽默的教师上课,认为那是一种享受,能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增添教学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科学、严谨的语言可使学生物理知识扎实,表述问题清晰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规范的。语言随意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甚至出现错误。这样无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光的直线传播”的完整表述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若将“同种均匀介质”给学生不讲解清楚,条件缺一不可,那样光就不是直线传播,而会发生偏折,语言表述不科学、严谨,知识就会出现另一种含义。又如“光的反射”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因为有了入射角才有反射角,正如有爸爸媽妈,才有儿女。此时若表述不清就会出现严重的知识性错误,影响教学效果。

四、适当的网络用语可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今社会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的重要工具。教育的步伐紧跟时代的脚步,而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支粉笔写到底,一言堂灌到底。因为我们的教授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若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我认为教师改变教学方法的一种方法是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口语要与时俱进,要有时代气息。网络用语是如今最流行的语言,而学生最善于运用,所以适当的网络用语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曾有个学生回答问题干脆利落,语言准确,分析问题非常到位,此时为了鼓励他,我说:“我为你点1000个赞”;有时课堂实验很成功,此时我又会说:“今天的实验太给力了。”等等。当说完这些话时,会发现学生精神百倍,注意力更集中,也更有信心了。

五、及时、适当的激励语言,可增强学生信心

教师在学生发展中不仅要成为促进者和引导者,更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放大镜,耐心细致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语言,让“强者更强、弱者进步”,使学生充满自信地去展示自我,而且教师的适当激励有时会成为学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如:此次校园艺术节,学生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在繁重的学习中挤出时间排练节目,短暂的排练,学生就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表演得非常棒。第二天上课我说道:“昨天你们的表演让我又认识到‘新的你们,多才多艺,不枉这段青春岁月的活力奋发,若将这份活力继续用在期末考试的准备中,那你们的结果肯定更棒!”这样加以鼓励,学生对自己才更有信心。

教学语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物理课,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看,都要求我们不能只注意体现物理的科学性、严密性,更应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把握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使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能得到调节。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物理,使他们听得轻松,学得自然,达到物理课堂的高效性,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到物理的趣味性和物理教师的亲切感。

参考文献:

赵敏,薛丽丽.谈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上一篇:医院后勤人员培训办法下一篇:第2课时电动势(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