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2022-08-19

第一篇: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

安全管理要善于沟通

安全管理需要铁手腕抓落实无可厚非,但从管理长远角度来看,忽略职工思想教育。以罚代管,往往容易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不能真正调动大家齐抓共管的安全积极性。因此,要抓好沟通协调,以柔克刚,推进安全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善于沟通能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程度。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优秀的管理者在工作中善于加强与职工交流,用亲情、感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学习,按章规范操作,从而在行动上防微杜渐,杜绝违章行为,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质变,优秀的管理者在行使自己职能排查安全隐患,监督制止违章行为的同时,同样要有良好的政治头脑,做好职工的思想工作,对违章人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们感觉到强硬的安全管理是对他们的关心爱护,接受安全管理,从而增强安全意识,杜绝违章行为,达到提高安全意识的良好效果。

善于沟通能发现细微的安全隐患,善于沟通能够增加管理与被管理者的亲和力,能够减小二者之间的心理隔阂,从细微之处消除安全隐患,因为安全隐患往往体现在工作的细节之中,细节包含着细心、细则、细致三层涵义。细心是对事物的用心观察,细则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办法,细致则是精心周密地完成。职工在现场,最容易发现问题,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背后都是血的教训,不论做什么事情要相互商讨,多方位考虑工作当中存在的多种不安全因素,防患于未然,哪怕存在极小的疑问,都要及时提出,不因小事而放任,这就是工作中的细则。

善于沟通能提高区与区之间的团结精神,安全工作是整体工作,需要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默契合作,善于沟通能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照、相互配合,在现场工作中遇到危险相互提醒多注意,遇到困难相互团结不后退,积跬步至千里,积细流成江河,每个人团结一致,抓好工作中每一件小事,也就夯实了安全成就了伟大,善于沟通,安全就握在你我手中。

第二篇:班主任要善于沟通和交流-班主任工作心得

班主任要善于沟通和交流

文/扈桂燕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管理的组织和引导者,对学生的思德修养、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工作头绪多,事情杂,做好班主任工作如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一个名叫某某的男同学,经过两个周的观察,我发现他是一个好动、散漫、脾气倔强的孩子,这位看似貌不惊人的学生,现在却是我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大难题。该生学生成绩较差,由于基础欠缺,所以不管什么文化课他都不肯学、不愿学,上课时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要么影响别人学习,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下课和同学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课后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即使做了,也是胡乱应付一下,几乎每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不理他的那几天,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此时,我觉得无法逃避,只有正视现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于是,我找他多次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的好学生。每次谈话,他表态很好,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一点儿进步,我几乎对他失去了信心。此时我的心都快冷了,算了吧,或许他真是 “不可雕的朽木”。但是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班主任培训,我觉得作为班主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不把他管好还会影响整个班集体。我心想:非把你转化过来不可。

谈心、聊天,这是做学生工作一些基本的方法,也是班级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观察,我发现他的一些爱好特点,例如喜欢画画、喜欢打羽毛球等。于是我积极走进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心理世界,从全方位对他关心,并积极引导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先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主动关心他。久而久之,他也逐渐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好”,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有了质的变化。

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容易亲近的人。学生有被认可的需要和被肯定的需要,他们在意家长对他们的看法,在意同学之间的评论,更在意自己闪光点是否得到了班主任的认可。至今我仍深深记得我校的一位老教师说过的一句话“表扬要点名,批评不点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才能进行互动式的交流与沟通。

第三篇: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

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讲:“读书可以增长才干,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通观全局,得以担当重任”。这些话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为政之基、为官之途,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必由之路。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善于通过学习扬弃旧义、探求新知,把学到的新知识转化成推动发展的新能力。

从人的自身发展看,善于学习是人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一个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说到底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据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只要在7至14岁接受教育,就足以应付以后40年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在工业经济时代,求学的时间延长为5至22岁;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必须终身学习。否则,就难以适应新的形势,思想落后于时代,能力落后于他人,就不可能干出一番事业,最终也会贻误自己。

从世界历史看,善于学习是优秀民族自立自强的优良传统。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一世作为一国之君,化装成学生只身前往西欧诸国,潜心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守旧的俄国注入了生机与活力。19世纪中晚期的日本明治维新,通过“求知识于世界”,拉开了强国的序幕。有人讲,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而绵延不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崇尚学习、善于学习。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的人数不胜数。孔子酷爱学习,不但深入钻研古籍,还曾经虚心求教于老子,同时身体力行,重教兴学,周游列国,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等,直到今天我们还很受用。近代以来,面对着丧权辱国之痛,一批批有识之士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等发起的“洋务运动”、康有为等人推动的维新变法,都是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来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才不断发展壮大。

从我们党成长历程看,善于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取得革命胜利并长期执政的重要武器。毛泽东同志讲过,在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早在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看到有些干部进城后浪费时日,把宝贵的时光浪费在打牌、搓麻将上,十分痛心,也十分着急,苦口婆心地劝告大家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并指出“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这三个字各有各的要求,“下”就是要把时间放在学习上;“苦”就是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有刻苦精神;“功”就是要有办法、有能力真正学好。邓小平同志指出:“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学习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胡锦涛同志指出“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势必会落伍,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提出要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坚持集体学习制度,五年间集体学习44次,平均40天左右就集体学习一次,为全党作出了表率。我有一套中央政治局学习的资料汇编,都是国内最高层次、最高水准的教授讲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央政治局学习是很有针对性的。比如,通过举行法律讲座,进一步强化了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理念;通过举办高新技术方面的讲座,更加坚定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信心;通过举办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方面的讲座,更加坚定地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我国城乡之间发展的“剪刀差”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这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大问题。所以,中央提出“五个统筹”,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这几年中央作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都是根据国情提出来的。我讲这些旨在说明,中央在学习上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当好一名领导,首先就要加强学习,学习好了才能改造我们的世界观,才能明确我们的工作方向,才能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通过学习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指导实际工作。有的干部本来是很有前途的,后来犯了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加强学习改造。

学习是事业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干部成长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如果不注重学习、不读书、不看报,如何更新知识、获得信息,如何深刻理解、准确掌握上级的方针政策,更谈不上很好地贯彻落实了。当前干部队伍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有很多,但不学习绝对是个要害。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领导干部都要有学习的敏锐性和紧迫感,树立“挤时间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一种生活、一种追求,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不断开拓事业新境界。 当前,各种新知识浩如烟海,改革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新的形势、新的使命迫切需要各级干部学习、学习、再学习,切实增强学习的敏锐性、责任感和可持续动力。

一是对理论的学习要更加自觉。要切实认识到,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善于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就会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把握规律、理清思路,推进改革发展。因此,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来落实。目前,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学习掌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二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更加敏锐。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我们现在正处于知识创新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是过去懂得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必须及时地“充电”、“加油”,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要全面学习掌握市场经济、金融、科技等各种有用的新知识,不断拓展视野,创新思维,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本领。比如,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作为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价格、汇率、利率等基本调控手段的特点,对市场、财税、金融等方面的知识不明白,就难免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束手无策,驾驭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大家都知道,近期,美国爆发了百年来最严重的华尔街金融风暴,世界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雷曼兄弟公司、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等先后破产倒闭,引发了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增长造成不可估量影响。对此,美国实施了8000多亿美元救市计划,欧盟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共同对付金融危机。在这场危机中,我国金融业稳健运行,但开放的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也给我国经济带来影响。温家宝总理曾几次讲过,今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现在这些困难都显露了出来,如股市、楼市都跌的很历害。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必须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三是对实践的学习要更加求真。汉朝刘向的“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南宋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古代的名言警句都阐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也启示我们,亲历方得真知,向实践学习是开拓新知、提高本领的捷径。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没有上过学,但通过带领群众发展蔬菜大棚、创办集体企业、规划建设新村,在闯荡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改变自己,他现在无论是讲话,还是面对媒体,语言尽管很朴素,道理讲得却很深刻。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新创造、新探索、新经验也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各级干部,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研究,不断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找到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使我们的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克服片面性、减少盲目性。

第四篇:组工干部要善于“四看”

2008-11-14 10:2

4在新的形势下,组工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回头看”、“抬头看”、“低头看”、“向前看”的习惯,努力做一名党性修养高、道德品质优、工作作风实、能力素质强、精神面貌好的组工干部,推进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一要善于“回头看”,审视过去,从开门征求意见中直面问题,谋求对策。通过回头看,一是及时总结自己的成功之处,把工作中的经验心得及时记录下来,不断加以充实、改进和总结,使以后的工作更趋于完善。二是认真汲取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客观加以分析,并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加以调整和改进。善于从同事的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得到启示,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得到进一步完善。做到每隔一段时间抽出时间进行“回头看”,反思自己党性强不强,品行良不良,形象好不好,业绩优不优,以“刮骨疗伤”的气魄和光明磊落的胸襟,勇于“自我解剖”,坦然面对错误、客观评价自己。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总结教训中获得经验,通过反思使小错不会变成大过,确保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常思己过,将经常性反思作为对党忠诚、对民尽职、对己负责的“镜子”,努力做到“事省”、“日省”、“月省”,持之以恒。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做好今天工作的动力。

二要善于“抬头看”,环顾四周,在更大范围比较中确立目标,奋起直追。抬头看是为了认清形势,准确把握发展新趋势,紧跟时代进步潮流。只有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发展的大背景下来思考、研究问题,才能在比较中加深自我认识,明确自己的方向、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时刻清楚自己的工作在部内乃至全市处在什么样的位臵,看一看党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上级

组织的新要求;看一看兄弟县区的工作进度。纵向同自己比,看工作有哪些新进展,取得了哪些新成效;横向同他人比,看各项工作的位次是否前移,是否处于前列。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动力,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通过外出参观考察,“走出去”向先进地区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查找差距,改进不足,推动我们工作位次前移。通过“请起来”,组织专家教授讲课,吸取外地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眼光来谋划组织工作。

三要善于“低头看”,脚往下走,在深入一线调研中问计于民,寻求良策。作为组工干部,要善于眼睛向下,走向基层,到群众之中,体民情,察民意,听民声,谋民利,做到深入基层查实情,不图虚名说实话,心系群众办实事,在调查研究中了解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看一看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即将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群众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组织工作只有紧密联系群众,深切了解群众,才能真正服务群众。在建立组织工作联系点的基础上,经常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中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尊重群众意愿,通过民主恳谈和民主听证,努力使各项政策措施符合民心民意、取得实际成效。七月份以来,区委组织部确定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基层党内民主”、“村社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等8个课题,紧贴中心工作,深入到最偏远的乡镇、矛盾最多的村社,采取发放问卷、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为领导出思路、为基层出点子、为改革出新招,进一步掌握下情、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破解难题,使调研成果转化为领导决策、推进工作。四要善于“向前看”,增添信心,在更好更快更强中创新发展,推进工作。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全国组织部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研究班上提出,组织工作要用面向世界的眼光来认识、用服务全局的眼光来谋划、用历史进步的眼光来研究、用创新发展的眼光来推进,从

而为新时期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向前看是为了看清方向,紧盯全年工作目标不放松,以长远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依据科学发展观,审视度势,确立更高的目标定位,自我超越,勇攀新高。通过加强督办考核,从发展实绩上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把任务落实到科室,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对已经落实的工作看效果,对正在落实的工作讲进度,对没有落实的工作找原因,对落实不力的工作查责任。通过考核奖励,增强干部的责任心,调动干部的积极性,激活干部的创造力,推进组织工作向前更好更快发展。

组工干部要善于把握分寸

中共湖南省衡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贺育生

2008年06月19日11:05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事物存在极限,做事要有分寸,不能超越极限、突破底线。组工干部有着丰富的权力资源,分寸应是组工干部为官做人的人格坐标。当前,全国组织系统正在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主题活动,组工干部要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有所修为、有所感悟,通过活动解放思想,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树立形象,切实践行“六个组工”、“四可形象”的根本要求,必须学会限制自己,掌握好分寸,限制好度量,规范好自己。组工干部善于把握分寸,要在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群众愿望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政策规定办事。把握分寸要体现在学习上。新时期组织部门的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内容越来越丰富,大事多、要事多,任务急,要求高。组工干部在学习上要善于把握分寸,必须重视学习,科学安排时间,学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从频繁的应酬腾出时间学习。要有自觉地

学习习惯,把学习当作“充电”、“洗脑”的重要途径,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多读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从中悟性、明理、增智。要全方位地学习,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以及法律法规知识、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等新知识、新技能,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要虚心地向他人和实践学习。要学习他人之长,甘当“小学生”,不耻下问;要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努力锻炼自己,不断提高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把握分寸要展现在进谏上。为党委和组织部门当好参谋是组工干部的根本职责,也是衡量组工干部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组工干部在进谏时注意分寸,就是要掌握时机、火候,选择适当地点、场合和方式,有耐心、诚心和热心。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增长自己的才干,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问题要“高瞻远瞩”,让领导欣赏你、认同你,易于采纳你的正确意见。组工干部要有较强的悟性、灵性,全面领悟党委和组织部门的意图,进谏时不偏离中心和方向,与领导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从而使进谏收到实效。要自留余地,力求一事多种方案,由领导从中择优而定,切不可对策单一钻死胡同。如所谏事项遭否定,也不必过分争执,而要相机而动。另外,进谏时还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环节,其一是在一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要进行深入的事前调研,并从实际情况出发为决策提出建议。其二是决策中对考虑成熟、符合实际的见解、建议要大胆直陈;对一些不理解、不赞同的意见要勇于进谏,深入剖析这些意见的问题所在,争取表决时被采纳。其三是补谏。针对执行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或者发现决策有失误之处,要以事业为重、大局为重,及时向领导反映,

并提出建议与领导一道完善决策,保证实施的效果。

把握分寸要表现在用人上。组工干部在用人上要善于把握分寸,就是指用人公正、用人得当、人事相宜、恰如其分。“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用一贤人,则贤人毕至;用一小人,则小人齐趋。”用对一个人,激励一批人;用错一个人,挫伤一层人。用人要看德才。有德无能,必然会影响事业的发展;有能无德,则会形成奸妄当道的局面,最终导致事业的遇挫或全面失败。用人要看专长,切忌求全责备,不能计较某一方面不足,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要用好“广角镜”,不仅考察实绩,更要注意了解在“八小时之外”的表现;既征求基层干部和普通群众的意见,又征求执纪执法和信访等部门的意见。要用好“透视镜”,除掌握他们的显性表现外,还要了解隐性表现,透过考察中发现的表象问题,分析、判断、透视出“原形”。要用好“显微镜”,发现蛛丝马迹,采取刨根问底的方法,对原则性问题“小中见大”、一查到底。要禁用“有色镜”,不带成见和条条框框,不分亲疏远近,不畏权势富贱,以“平视”的眼光考察和评价干部,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既不“添彩”也不“抹黑”。

把握分寸要显现在生活上。维护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的权威、形象是非常重要的。组工干部在生活中善于把握分寸,就是行动合乎立场,举止合乎身份,言语合乎分寸,礼貌合乎常规,就是交往要有尺

度,办事要讲策略,行为要有节制,做人要有原则。要慎微。组工干部要从微小之事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时刻反省自己,不贪小便宜,不轻视小节,不放过小事。要慎行。组工干部如果在生活上不讲原则,不守规矩,必然自损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则难以洁身自好。要慎交,牢记人情之中有原则,交往当中遵法纪,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分清贤劣,择友而交,做到“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为亲撑腰。”。要慎言,不搞封官许愿,不搞跑风漏气,谨开口,慢开言,有损组织、党员形象、他人人格的话不说,不利于工作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同时,讲真话、办实事,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力戒张扬是非。

第五篇:领导干部要注重并善于反思

陶建平

【摘要】强调要注重反思,是因为时常内省自反,自身才德必然增长;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平顺和心气的平顺。善于反思,就是要注意反思的方法、途径: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面临非议,先行自反;与人相处,不妨示弱;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

【关键词】 领导干部反思重要性方法

对于反思,人们往往是听得多、想得少,知道得多、做到的少。所以,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动的课题。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对此问题略作阐述。

1.时常内省自反,才德必然增长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好更快地成长、发展,这就离不开时常内省自反。明朝著名学者、官员吕坤指出:“人不可我意,自是我无量;我不可人意,自是我无能。时时自反,才德无不进之理”1。他主张在工作、生活中不管是遇上“人不可我意”,还是“我不可人意”的情况,都应该多从自身去找原因:有时你觉得别人让你不高兴、不满意,也许原因并不在于别人而在于你自己,因为你器量不够大,如果器量大一些的话,就能够包容别人的某些不足、缺陷或过失,不会斤斤计较、耿耿于怀,甚至为此发脾气、不满意;相反,你不能让别人满意,很可能是因为你能力不够强,没能把事情做到位,不要动辄归因于外,而要时常反思自己,一次次反思经历下来,自身的才德必然会获得长进,从而变得更加优秀。“所谓优秀,就是男人或女人愈来愈反求诸己而不苛求他人”2。在这里,作者实际上是把反思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一个注重反思并善于反思的人,势必会是一个优秀的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琢磨的。反思是我们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增长能力的主要方式。任何东西,没有

1.[明]吕坤《呻吟语》卷二.岳麓书社1991版第103-104页。

2.吴瑾、李澄怡《有效管理座右铭――管理大师谈管理》,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89页。

经过理解就永远不可能为你所拥有,而真正的理解来自对自己经历的反思。“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们都能从中吸取点经验教训„„一个人如果不对自己的经历加以思考、分析、审视、质疑、反思,并最后理解,那么这些就并不真正是他自己的经历”1。不要让以往无痕消逝,要从经历中寻求有益启示!

2.涵养反思良习,有助平顺无疑

俄罗斯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经比喻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殖,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他强调的是,良好的习惯会让人终生受益。而领导者最应当养成的良好习惯之一就是反思。因为涵养反思良习,能够有助于领导干部实现平顺。平顺有两层意思,一是路途平顺。正如明人吕柟所言:“人能反己,则四通八达皆坦途也。若常以责人为心,则举足皆荆棘也”2。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总有责怪别人之心,动不动就怪这怨那,所有被责怪、被埋怨的人都有可能对你有负面的看法,甚至导致你障碍重重、寸步难行。有人主张,要判断一个人的前途,不必给他看相、算命,就观察他在工作、生活中是习惯于反思自己还是归咎于人。动辄归咎于人,他必然树敌很多,必然障碍重重,因而就必然谈不上有多好的前途。二是心气平顺。许多人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当自己与他人发生冲突、闹不愉快,往往双方都会愤愤不平、气鼓鼓的。但是,一旦开始反思自己,想到自己在此问题上的过错、责任,往往就变得相对地心平气顺。正如清朝名臣陈宏谋所说:“仕途顺逆,百凡皆有定数,只能尽其在我,自求无愧,不必尤人,亦不可尤人也。平心而论,虽或事出意外,亦必所处不善,有以招之。返观内照,其理自见,其气自平”3。而能够做到“见理平气”,就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就有助于自己的发展进步和人际协调、合作。美国学者梅尔•吉尔在《非常识》中说:“怨恨是一只危险的气球。如果你一直向他吹气,那么怨恨就会像所有气球一样不停地膨胀、膨胀,最终‘嘭’的一声爆开。怨恨的起因是我们对身边的人和我们所关切的事不切实际的期望。多数时候,我们认为其他人才是问题的原因,所以当问题发生时,我们便会十分愤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94页。

2.【明】吕柟《泾野先生文集·语录》。

3. [清]徐栋《牧令书》卷1.

恨„„我们往往把95%的注意力放在我们之外,放在别人身上,而只有5%放在自己身上。所以实际上,我们把最终发生的恶果归咎于别人,让自己跟它毫不相干。„„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比例对调,把95%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把5%放在别人身上或者别的东西上,那么‘怨恨’这个危险膨胀的气球、这个将近要爆炸的定时炸弹就会自动放气、自动拆除”1。要让怨恨这一“危险膨胀的气球”自动放气,就得多些自责自怪,少些归因于外。惯于归因于外,会让我们持续受害、悄然受害,让我们最终变成水煮的青蛙。因为惯于归因于外,实际上就是习惯于向外找借口,而“找借口的最大问题在于,一旦你习惯了找借口,你就不愿意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你变成了一个受害者”2。这番话尽管是一个美国人说的,但对于中国的领导干部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说到我们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往往习惯于归结到体制、客观条件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固然是起作用的,但不可否定的事实是,在同样的体制下,在同样的客观条件当中,不同的干部的表现、作为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有些人干得有声有色、卓有有效,而有些人则长年累月没有什么作为,没有什么出息。这种差异恐怕在任何一个地方、单位都存在。这种现象提示我们,真的不能什么都归因于外,因为那说不过去。

3.把握反思要妙,求得利好实效

第一,挫败之余,认真反思。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反思就是成功之父。仅有“失败”这个母亲,不可能自然而然地生下“成功”这个人见人爱的“后代”。只有父母亲结合起来,失败-反思,失败-反思,才能生个一个个“成功”,因为成功的种子来自于反思。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一个肯于反思的组织才是值得合作的组织。在一个组织里,不怕出现问题,就怕不能正确对待问题。学习型组织一定是这样的组织:出了问题,这个部门首先要反思自己,我哪里没有做好,以后要如何改进;那个部门要反思,我们支持不够,今后怎么避免;其他部门也反思自己,我们配合不力,以后怎么调整?经过不断的反思,修正不妥之处。在此过程中,组织和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这

1[美]梅尔•吉尔在《非常识》, 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0页.

2[美]杰拉尔德•W•福斯特《责任制造结果》,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页。

个意义上说,“事后诸葛亮”也不妨当一当:未卜先知固然妙,事后诸葛也必要!悟出成败关键时,亡羊补牢不算迟!

第二,得意之际,加意反思。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经常是失败促使人们去反思。而当人们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时,很少坐下来反思。而越是得意的时候,越应该坐下来进行反思。要是总等到犯了重大的错误之后才反思,那往往会流于两种结果:其一,因为你正是灰心丧气的时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其二,你容易只见错误,不见成绩”1。完全否定过错、失败之后的反思未必可取,主张得意之时更加注重反思则不无道理。唐人杜荀鹤《泾溪》所谓“泾溪石险入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表达的正是此意。小心谨慎,多加防范,过激流、闯险滩也能一路平安;疏忽大意,思想麻痹,在平流无石之地也可能身陷悲剧。这是沉思历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见。这对于一些正处在上升时期的中青年干部尤其具有警醒意味:有些人就是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时候,不注意反思,产生膨胀的心理,似乎荣誉、地位、职称、职务、金钱、美色都该自己得到,似乎全世界都欠自己的,最终把前途断送在自己手上,导致“坦途沉沦”的可悲下场!

第三,由他人毛病反求诸己。如果你与别人相处,觉得别人身上的某些东西让你难以忍受甚至极度愤慨、不安,那么,你“用笔记下别人身上那些使你感到被严重冒犯了的特点,那些你不能容忍的东西,那些你感觉极度愤慨、极度不安的东西。在这些人格特点上多花一些时间,并且诚实地在自己的人格中认真地审视和寻找它们的踪迹。几乎毫无疑问,这些特征往往就深藏在自己身上,藏在你的人格阴影里。如果那些自大的人让你感到非常恼怒的话,就要在自己的人格阴影里好好找一找自大的影子”2。也就是说,如果别人身上表现出来的自大,让自己难以忍受甚至非常恼怒的话,就得好好反思,很可能自己也是一个自大的人,甚至正因为自己自大,才会觉得别人自大。由别人的自大,反求诸己,进而发现自己身上潜藏的自大,这对于自己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是有好处的。

第四,面临非议,先行自反。面对别人的批评、异议,要“回应”而不是“反

1.[美]华伦•本尼斯《怎样成为领导》,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2.[美]大卫.M.特拉弗斯《领导力的源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应”。反应就是本能的、下意识的反应,就像是一只狗只要听到另外一只狗在叫,它就会叫„„当你被情绪控制时,别人怎么对你,你也怎么对别人――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如果你觉得别人冒犯了你,你也会还击对方:别人批评你,你就批评别人,别人讽刺、责骂你,你就讽刺、责骂别人。而回应是指你会后退一步,仔细思量别人言语背后的含义,然后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当你感觉受到冒犯时,你可能会问:“我能听出来你情绪不好,你怎么了?”或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能帮你做点儿什么吗?”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别人的话仅有下意识的反应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通过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恰当回应,则能够使矛盾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1,这对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是有益处的。

第五,与人相处,不妨示弱。毫无疑问,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有不示弱的一面。不示弱应体现在自身层面上,即强烈的进取心、高标准的自我要求、战胜困难的勇气,等等。这种“不示弱”是每个干部都必须有的,面对困难、挫折、阻力,我们甚至要有一种不被一切所压倒的气概,不能轻易地低头、认输、示弱。但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又应有示弱的一面。示弱主要体现在关系层面上,即待人谦逊、低调,听取别人意见,坦承自身不足,为失误道歉、承担责任。要做好这种意义上的示弱,必然需要认真的反思。比如,当我们写年终工作总结的时候,绝对不应当通篇都写自己的优点、成绩与贡献,还应当认真想想工作当中存在的缺陷或薄弱环节,找到进一步改进的方向和水平提升的空间。

第六,善用日记为反思助力。美国领导学大师华伦·本尼斯指出:“在日记中记下你对人生经历的反思。你会发现,在你追寻智慧的探索过程中,这个简单的习惯是无价的”2。彼得•凯斯特鲍姆也说:“看看你是怎么工作的,你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把它们写下来。要意识到,书写作为一种自我表达、思考、内省、探询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做出回应的方法,有着不朽的价值。日记仍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解救的途径”3。可见,他们是把日记看得很重的。在时下中国官场,提倡写日记似乎已经成为一 1[美]托马斯•D•兹韦费尔《管理就是沟通》,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页。

2[美]本尼斯《领导的轨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页。

3[美]彼得•凯斯特鲍姆《领导者的内心修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种笑话。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陷入“日记门”之后,人们往往片面吸取其中教训,对日记不屑一顾、畏而远之。某著名教授在一次讲座中也告诫领导干部们:“你们现在连日记都不能写,你们回去赶紧把日记全部删掉,要写(就)写假的,我告诉你,你一定要听我这句话”。我的主张恰恰相反:领导干部都应该写日记,不要让韩峰把全中国的日记都毁了!广西的韩峰因日记而出丑入狱(根源其实不是日记),全中国的领导干部从此不再写日记,这会对我国领导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在我看来,写日记其实是留些时间“自言自语”,让自己在沉静中沉淀、成长。我们经常抱怨这个时代很浮躁,抱怨现在的人很浮躁,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很少抽出些时间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去思考、总结,而是一直忙忙碌碌、忙个不停。一味忙碌,势必盲目!“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这句话值得领导干部三思。“没有停顿就没有沉思,没有沉思就没有远见,没有远见就没有领导。停顿与沉思是通往更加广阔的眼界与更加高效的领导的必经之路”1。不静下来就无法看得长远、走得久远,而写日记正是让人静下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而且,写日记还是一个梳理心绪、滋养内心的过程,是一个帮助自己清醒头脑、明确走向的过程,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发展也是有益的。

作者陶建平,系广西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广西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1[美]凯文•卡什曼 杰克•福雷姆:《元神是领导的灵魂》,上海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现代领导》(月刊)2004年第4期第22页。

上一篇:两个坚持维护发言稿下一篇: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