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024-04-12

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精选2篇)

篇1: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一、前言: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先决条件和实践前提。它的核心内容和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来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发展,才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既是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和实质要求,同时也是实践层面上的政策原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延伸。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不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意,而且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寓意。因此说,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能否落在实处,决定着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在实处。科学发展观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同样,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其意义众多。

二:决策不科学合理带来的后果

第一,直接的经济损失。决策失误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据比如说我国而言,仅2002年,审计机关审计查出由于违规担保、投资和借款等,给国家造成损失多达72.3亿元。

第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损失。一些违规项目和重复建设,以及“开而不发”的撂荒地,不但严重超越了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损害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而且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由于管理审批不严,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矿产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其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弥补。

第三,政治上的损失。由于决策失误造成的巨大损失引起了群众的强烈反感,使当地政府的信用度降低,干群关系紧张危及社会稳定,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也受到影响。

三:领导在决策中一般存在的问题:

(一)、民主渠道不畅通

许多企业由于因为权力集中度高,透明度还不高,致使员工对事务了解不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未能很好地落到实处,在重大事项决策方面的民主权力难于行使。

(二)、行政运行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企业事权和决策权限没有界定清楚,存在上面决策包揽过多、下面越权决策的现象。在决策权限和工作分工上也存在突出矛盾,一些企业决策权和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导致错误决策得不到及时纠正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国家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合法化现象比较严重,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三)、决策制度不完善

有些企业制度还比较原则,缺乏细化,有些制度在执行中走样。例如,就专家咨询制度而言,选什么样的专家都由有关部门确定,有些专家不敢讲真话,迎合领导意图讲违心话。

(四)、决策权责不明确

不少企业政决策的权力集中于领导班子,班子中往往又集中于“一把手”。权力过分集中弊端很大,有的领导干部不搞调查研究,往往在没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就由个人拍板说了算,导致决策失误。

(五)、决策监督机制不健全

决策权责不清,决策过程没有详细记录,决策失误很难追究责任,名为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为有人决策、无人负责。现在,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屡见不鲜。

四:解决途径

(一)、建立全面公正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决策者走向科学决策。

值得庆幸的是关于考核标准问题已经引起许多企业高层的关注,并已采取必要的措施。新评价标准将充分考虑不同领导人之间的差异性,分门别类地设置考核内容和标准;在考核内容和标准的设置上,能定量的定量,难于定量的,将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随意性;细则中将包括 “硬指标”与“软任务”,并首次提出了要对政绩进行成本分析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杜绝短期行为。一旦决策中附加在价值前提中的私人利益因素问题得以排除,可使决策者价值前提判断少一个干扰因素,可以使其朝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典型宣传的适度、客观以防止误导

典型是具有“光环效应”的,会使人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藏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因此,对于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要做理性的分析和理性的宣传,不要过于渲染,特别要指出经验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对刚刚出现的典型更要慎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新生事物都代表未来的方向,有的有历史局限,有的有地理局限,还有人文因素的局限等等。不适当的宣传和模仿可能会造成危害。从另一个角度说,每一个决策者要理性地分析别人的先进经验,对于经验的学习也要进行可行性论证,看看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要有选择的学习,批判的吸收,这样才能不盲目,不盲从,才不至于丧失了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三)、建立完备的公共决策程序并确保很好的执行

公共决策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是对于未来的决策,即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未来方向的决策,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一是对于已然的决策,即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某个问题的决策,如解决首都交通拥堵问题的意见。根据筹划解决问题的大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即战略层面,解决的是方向问题,简单说是择向;二是中观即项目层面,解决的是突破点的问题,简单说是择要;三是微观即战术层面,解决的是具体方案的问题,简单讲是择优。对于不同的层面政府的作为是不同的,程序也就因此不同。项目选择则是在总体战略选择后对项目的优先性进行选择,解决的是“先做什么”的问题,这是管理领导者决策的重点问题,应重点征求各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综合考虑,对于重大项目必须经过专业人士的科学论证。包括可行性与不可行性两个方面的论证,然后按照决策机制进行决策。方案是对特定项目的设计,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属于纯粹的技术层面,是对如何实施项目进行先期筹划,这主要应该是管理部门和专业人士的行为,管理领 导者在专业部门的方案中选优。对于不同类型的决策制定不同的程序和责任方式,每一种决策都要按照公开议题、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集体讨论、反复论证、集体通过这样的程序进行,对于论证方法、表决方法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并严格地执行,对整个决策过程要制作详细的档案,以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在最后进行决策表决时应采取记名投票的方式,并将表决结果记录在案,作为考核干部、追究责任的一个依据。

(四)、克服决策思维的单一性,对重大问题进行不可行性论证 对于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在做可行性论证的同时做不可行性论证,双方进行交流、比较、分析,最后慎重作出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决定。这样做可以让两种思维交汇碰撞,相互补充,以使决策计划更周密,更可行。其实在决策学上也专门有这样的方法,叫“角色互换法”,主要适用于“做还是不做”的问题,组成两个调查组,一组收集肯定的资料并进行论证,一组收集否定的资料并进行论证,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交流意见,然后双方交换任务。这样双方都从对方的角度去观察问题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原来意见的漏洞和对方合理的成分,更容易达成一致意见,而且对整个问题的研究更全面。最后,尽管经过反复权衡,不可行性报告未被采用,但它对决策者全面考虑上海的发展很有帮助。

(五)、提高决策者水平,让有决策能力的人来决策

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对决策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提高决策者的水平是提高决策质量的最直接的手段,应该从组织上和领导者自身两个方面努力。组织上应该量才使用,充分发挥每个领导的特长,将那些具有决策能力的人放到决策者的位置上。人的能力表现出不同方面的特长,有的善于筹划,有的善于执行,如果使用不当、用非所长,就不能表现一个人的应有价值,反而觉得可能不是很胜任。决策的岗位需要善于筹划的人,一定要使善谋者得之。如果实践已经证明某人不太适合做决策当领导,就应该为其调换合适的工作。新的思维应该是,让有决策水平、有决策能力,有领导能力的人来做领导。那些需要培训的暂时先培训,等合格了再上岗。如果培训也不合格就重新安排适合的工作,否则会贻误战机,贻误事业,浪费时间,也浪费别人的生命。总而言之,科学决策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主观上的因素,也有客观上的因素,还有决策方法、决策技巧、决策技术、决策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不是简单地解决了一个方面的问题就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但决策的科学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逐渐解决阻碍科学决策的因素是我们的任务,本文探讨的是如何解决主观方面的因素,简单概括就是:用全面公正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排除决策价值前提中的非项目性因素,以保证决策价值前提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用完备的公共决策程序的实施排除决策过程中的随意性和长官意志,堵塞决策过程的利益漏洞,以保证决策过程的科学公平合理;用双向思维模式代替单向思维模式,以保证决策思维的全面性,决策依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客观性;用善于谋划全局,有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的人来实施决策,以保证公共决策的高质量、高水平;同时克服决策过程中外界因素的过分干扰,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基本可以剔除公共决策主观因素中阻碍其科学性的成分,以这样的方式作出的决策其科学性就强一些,质量就高一些,合理成分就多一些,决策的满意度和科学性民主性也就会高一些。

篇2:领导者在工作中怎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2010年12月15日总支中心组学习发言)

朱俊

新修订的《高校基层组织条例》,是高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务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工作的法定依据,是高校每一名党员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党总支要着力抓好《高校基层组织条例》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橱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主导作用,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高校基层组织条例》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制度框架和具体要求,宣传《高校基层组织条例》新思想、新内容,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的领导体制、设置方式和主要职责,高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干部和人才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以及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工作的新规定,思想认识更加统一,投身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的积极性更强。

一、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学院加强集体领导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组织方式

2010年8月13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15号)(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是在1996年制定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进行的重新修订,是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党组织设置、党组织主要职责、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工作、干部和人才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党组织对群众组织的领导等作出了新的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

对照新旧《条例》,在新《条例》第十一条关于“高等学校院(系)级单位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方面,明确规定“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本单位重要事项。支持本单位行政领导班子和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而旧《条例》只是讲到党总支“参与讨论和决定本单位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事项”。

学院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基础单位,院长(系主任)和书记都肩负着完成学校目标任务和学院发展的重任。贯彻落实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其实质是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证学院党组织和行政按照各自的职责范围,各司其职,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发挥党政集体领导的作用,使学院各项工作的决策建立在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之上,避免工作中的偏失。其表现在:

一是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认识上的一致。学院的工作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在学院找到身影。由于每个成员负责的内容不一,在对不同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差异,这就必然要求班子成员通过会议讨论的形式提高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形成正确的决策判断。

二是党政联席会议行使学院重要事项的最后决定权,显示了集体领导的作用,避免了个人痕迹。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的要求是我们工作追求的目标,但由于每个人的诉求不一及现有条件的限制,总有不尽满意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始终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处事原则,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对决定的事项在会上自由讨论,会后坚决执行,形成班子成员相互补台,共同前进的合力。

三是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是学院民主化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党组织要积极和善于支持行政领导班子开展工作。学院的主要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相对来说,行政肩负的责任更重。作为党组织负责人要学习和了解学院各项工作的重心和难点,积极寻找党的工作在推动学院科学发展方面的切入点,做好组织动员和思想发动、矛盾化解工作,把党的温暖送到师生的心坎上。

要充分发挥好学院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机构的作用,为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的决定提供正确的决策基础。贯彻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就要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工作作风,要把思想统一到促进学院发展的大局上,不断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足。要志存高远,讲正气、讲奉献,以形成和谐奋进的院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学院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党政的“合心”成为推动学院各项工作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二、在深入贯彻《高校基层组织条例》中创先争优

1.把《高校基层组织条例》的贯彻落实作为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增强贯彻《高校基层组织条例》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一是修订和完善与《高校基

层组织条例》规定不一致的相关制度规范,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评估制度;二是将学习贯彻《高校基层组织条例》与推动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坚持以扎实务实的党建工作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把《高校基层组织条例》的贯彻落实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及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推进学校“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紧密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各二级学院“十二五”规划落实方案调研活动,深化内涵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三是开展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活动,按照“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典型带动、规范提高”的思路,分层次创建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较强、党员群众公认的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四是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公开承诺,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结合学校中心工作和本职岗位,“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亮评议”、“比素质、比干劲、比创新、比作风”,“创一流部门、创一流队伍、创一流服务、创一流业绩”,通过公开承诺,亮出形象、比出干劲、创出成效。

总之学习贯彻《条例》一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新修订《条例》的重要意义。二要把学习贯彻新《条例》与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学校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和校风建设深化年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科学有序发展。三要以学习贯彻落实《条例》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总支党的建设工作,推进我系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可笑的一幕作文下一篇:高级工程师具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