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4-05-15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精选8篇)

篇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 宋美丽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卷尺,小棒、长短纸条。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由阿福做新衣的故事引出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http://wenku.baidu.com/view/1bd59f7b168884868762d6ca.html?from=rec&pos=2&weight=44&lastweight=25&count=5 师讲故事:过节了,阿福想做一件新衣服。裁缝师傅叫来他的徒弟一起帮阿福量上衣。徒弟记录好了上衣的尺寸。阿福走后,徒弟学着师傅的样子,很认真地在布上量着,做起了新衣。过了几天,阿福来穿新衣了,可是新衣服在他身上又瘦又小,师傅伸出手来量了量,责怪徒弟:量的时候明明是3拃,你怎么做成了2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同位讨论,相互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板书:厘米(cm)

(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参与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自主探究,认识厘米

1、认识刻度尺,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互相说一说有关尺子的知识。(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展开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找出刻度尺上的1厘米,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从刻度尺上找到还有哪一段也是1厘米,感悟1厘米的长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学生用手指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3)感知几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刻度尺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点评: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划比划,找一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2、巩固练习:

小黑板出示:看图,说出所量物体长度。(1)钉子的长度

(2)从断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的长度。

学生独立观察,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小结。

三、实践操作,应用提高。

1、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尺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拿出准备好的7厘米小棒,让学生先估计它的长度,再自己动手测量。组内交流测量方法,在全班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展示有些学生的错误并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1)尺子没放直(2)没有对准0刻度,提醒学生在测量时注意。

师板书:

放平

对准(对直)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长一短两张纸片,先估一估长度,然后再比较一下估的与实际测量的数据之间有多大的差距。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同位合作,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一人测量,一人负责记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点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测量方法,进一步明确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测量,给予学生充分参与测量活动的机会,体会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反馈矫正

和学生玩闯关游戏:

第一关:4题:量一量线段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结果,组内交流。

第二关:2题:测量填空。

目的是让学生能说出从不同起点量得的物体的长度。学生独立思考,集体订正,并说明原因。

第三关:3题:先估一估再测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测量,同位交流。

(点评: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次性强,注重了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测量,引导学生先估后量,注意把估测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找出误差,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五、拓展思维,巩固新知

提出问题:阿福还想做一顶新帽子,你能帮他量一量吗?小组内讨论自己的做法。

介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尺子,如:可以测量曲线的软尺,可以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卷尺,可以测量土地或路程的皮尺,用来画图的长直尺,也叫米尺等。

(点评:问题的提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感受到测量工具及方法的多样性,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化的数学,数学中的生活化。)

六、全课总结。

学生谈一谈自己本节课的所学、所获。

总评:

一、学习生活化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认识厘米》是小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起始,在这个阶段,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教师没有特别设置情境,而是直接采用了课本中的情境图,一个生活化的故事导入,学生积极思考由故事而产生的矛盾:在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最后又用学到的知识回到实践中,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虽然只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是学生经过自己探究出来的东西应该是印象最深刻的。在学习测量的方法时教师让学生先测量,后讨论,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探究思考要正确测量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第一次测量小棒时,学生也许会出现错误的测量方法,第二次测量纸条时,就基本上不会出错,为以后正确测量任何物体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学生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在产生不同意见的时候,让学生小组内解决问题,找出更好的方法。

三、在操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估测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材中也占据一定的地位,教师注重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增强他们的估测能力。本节课在每次测量时,都尽量让学生对物体的长度先估一估,然后再进行测量,这样学生就会在正确测量的数据和自己估计的数据之间有一个比较,也就会估得越来越接近正确数据,在对照中积累经验。

这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在体验和自主探究中学习,加强直观操作,小组内互助、合作、交流。在现实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篇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一、教材简介:

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教材在让学生“认识厘米”的同时,安排了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案例:

课始,老师在引发出学生“要有统一标准来测量物体长度”的需要后,介绍了直尺上的厘米,并让学生到直尺上找出1厘米,学生找到了0~1、4~5等。老师继续让学生找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学生都找到了,而且有不同的找法。

师:你们能用手中的直尺,量出红颜色的纸条长几厘米吗?(课前,老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红颜色的纸条,长8厘米。)

生:能!

师:自己想办法量一量红纸条长几厘米?

在学生积极动脑、充分操作后,引导学生交流刚才测量的结果。

生1:我量的是8厘米少一些。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老师让生1展示自己的量法,原来是从直尺的顶端开始量的。)

生2:直尺上的1厘米是靠在一起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最前面的刻度线是从直尺顶端后面一点开始的,空白的地方不在两个刻度线中间,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

生3:我也这样认为,不能从最前面开始量起。从最前面开始量起,肯定量短了。

生1:我明白了,原来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然后数中间有几大格,就知道是几厘米了。我是从最前面开始量起的,所以量的结果就不到8厘米。

师: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不能从直尺的最前面开始量起。其他小朋友是怎么量的?

生4:我用直尺刻度1对准红纸条的一端,红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刻度9,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5:我是用刻度4对准红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12,中间有8个大格是8厘米。

生6:我用直尺刻度0对准纸条的一端,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有8大格,一共是8厘米。……

(其余同学的发言,都与以上三位同学差不多)

师:这么多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呢?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试着量一量,量好后,可再试着用别人的方法量。

(学生在下面再一次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充分操作后,举手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7:我认为生6的方法好,红纸条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8,中间正好是8大格就是8厘米。我想:如果一端对准刻度0,就不用数中间有几格,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生8:我也这样认为,量了好几次,发现只要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几,中间正好就有几大格,这样就可以直接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知道是几厘米了。

师:看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真简便!检验一下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学生在下面举例验证后交流。

生9:我检验过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我把铅笔的一端对准刻度0,另一端对着刻度18,中间正好有18大格,是18厘米。

……

(学生继续交流各自检验的过程。)

师:是不是生

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看看这把尺(前面断了,找不到刻度0)

“噢——”学生恍然大悟,生

4、生5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生10: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生

4、生5的方法从中间的一个刻度开始,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生11:我们用的直尺上面有刻度0,就可以用一端对准刻度0的方法来测量,如果你的直尺断了,就可以把要测量的物体对准直尺上其它一个刻度来测量。

……

三、思考: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总是以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要从刻度0开始测量,但学生对于“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测量”没有深刻的体验,具体测量时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总结的步骤进行操作。

上述案例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红纸条的长度,师生、生生互动之中,学生自己找到了测量结果“是8厘米少一些”的错误缘由,建构出初步的正确的测量方法“只要把纸条的一端对准直尺上的一个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数中间有几大格”。出现了多样化的测量方法后,老师再次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实践,学生深入体验从“刻度0”开始测量的优越性,对从其它刻度开始测量方法有一种笨拙之感,多种方法的比较中,建构出一般的合理的测量方法。更难能可贵的是:“是不是生

4、生5的方法没有用呢?”老师这一问,让学生完善了自己的思考过程,学会了如何根据直尺的特点选择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也使生

4、生5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

篇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整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是美羊羊的生日, 村长慢羊羊想给她买一条漂亮的围巾, 可不知道买多长的围巾合适, 于是让喜羊羊他们去量一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师:他们量得都对, 可为什么同一条围巾, 量出的数量却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根据这些数量, 慢羊羊能明白围巾到底有多长吗? (不能)

师:对呀!为了方便大家交流, 我们得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评析:这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 引入学习内容。三种不同的测量结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小棒长1厘米, 老师给你们每个人也准备了一个, 拿在手里, 仔细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我们用两根手指来给1厘米做个家吧。 (学生比划) 再把1厘米放进去, 看看做的家是否合适?

评析: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给每位学生做一个1厘米的小棒, 让学生拿在手里, 摸一摸、看一看, 闭上眼睛记一记, 再安个家, 把1厘米放进去比一比, 这里组织的多种活动, 形象、有趣,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也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接近1厘米长的物体呢。 (利用媒体呈现) 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图钉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朋友们能从我们身边或身上找出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找到的小朋友跟同桌说一说。 (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评析:1厘米的长度实在是太短了, 学生也鲜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故而举例有相当的困难。这里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先呈现一些实例, 再让学生寻找, 并跟同桌说一说, 无形之中降低了举例的难度。

3.认识学生尺。

师:尺子可是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 它也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好工具。 (课件演示) 仔细观察一下, 尺子上有些什么? (数字、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一样长吗? (不, 有的长, 有的短) 它们叫刻度线。对着0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0, 那对着1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1。

师: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从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呢? (也是1厘米) 尺子上还藏着许多1厘米呢, 同学们能找到它们吗?找到后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后一起总结: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评析:这儿教者安排了两次活动, 第一次是找一找尺子上有什么?相机介绍厘米和刻度线, 为下面学生准确地说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作预伏;第二次是找寻尺子上还有哪些地方藏着1厘米, 让学生通过研究感悟到, 尺子上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通过这种带着思考的准确表达, 也有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形成技能。

4.认识几厘米。

师:那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呢?从刻度0到刻度5又有几个1厘米呢?看来, 从尺子上不但能找出1厘米, 还能找出其他长度。同学们也来找一找, 好吗?把你找到的长度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评析:这是学生第三次观察尺子, 找一找几厘米。通过观察、推理, 帮助学生明确,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是因为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而为下面读出物体的长度和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打下基础。

5.体会从刻度0量的便利。

师:聪明的喜羊羊不但认识了尺子, 还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呢。 (课件演示)

同学们能说出喜羊羊量的这些物体长几厘米吗? (学生回答)

师:从刻度0开始量有什么好处啊? (量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所以人们在量物体长度时, 为了方便, 一般也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起的。

6.学习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1) 动手量一量小刀的长度, 再把答案填到括号里。

(2) 学生演示, 请一位学生上台边量边讲。

(3) 判断哪种量法对 (想想做做1)

评析:本环节教学, 教者延续了课始的情境, 让学生跟羊羊们一起学量线段和为小羊纠错, 同时, 有效地发挥了实物投影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观介绍量法, 利用电脑动态演示沸羊羊与美羊羊量法的错误所在并动态纠错, 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得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7.学画线段。

(1) 学生独立画6厘米线段 (课件出示: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师:同学们会画吗?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 学生上台演示画法。

8.学习大约几厘米。

(1) 学习大约几厘米。

师:沸羊羊、美羊羊画的线段错在哪里啊?同学们观察观察。这两条线段都是接近6厘米,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线段大约长6厘米。

(2) 看图说长度。

师:平时测量时经常会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情况。 (课件出示) 这是周老师的食指, 你能从图中看出我食指的长度吗? (大约7厘米。)

(3) 测量食指长度。

师:伸出食指, 先用眼睛估一估它的长度, 再拿出尺子像老师这样量一量, 看看你估得准不准确。

评析: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加深对几厘米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先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再跟同伴交流,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建立在个体研究基础之上的交流, 有助于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思维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试估物体长度。

师:那周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估得和实际长度差不多的话, 就能得到一个五角星, 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课件: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拓展引发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用厘米作单位很快估出了水彩笔、橡皮的长度, 如果让你再用厘米作单位估教室的长度, 你也能很快估出来吗?

师:要想很快估出教室的长度, 我们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来估, 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名称吗?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它。

篇4:《认识公顷》教学设计及评析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81-82页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较大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公顷的面积概念,体会它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解决生活中和公顷相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知道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公顷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公顷

1.复习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那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填上合适的面积单位吗?

2.出示练习题: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校徽的表面大约是12()。课桌的桌面大约是24()。教室的地面大约是50()。

师:同学们填得真准确,说明大家平时善于观察,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习惯。

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三个面积单位,因此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生活中常见的的物体表面切入,唤醒了学生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回忆与再认。

3.显示信息

师:小明同学是爱观察的数学谜,他平时喜欢记录一些风景名胜的信息,想一起欣赏吗?

(1)世界文化遗产——南京明孝陵占地面积是1700000平方米。

(2)北京世纪坛占地面积大约是45000平方米。

(3)美丽的台湾日月潭面积大约是8270000平方米。

(4)2004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50000000000平方米。

师:谁能把小明记录的信息快速地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师: 读了、听了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麻烦、不好读)

师:平方米是我们学过的最大的面积单位了,用它来记录面积都这么麻烦,怎么办?

4.揭示课题:认识公顷

师:那我们把小明带来的旅游景点信息换成公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

师:听了这样的信息,你有什么体会?(简洁、清楚、方便)

分析:通过让学生亲自读一读、听一听,深刻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较大土地的面积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最大的面积单位平方米还感觉到不方便、不简洁,学生在“愤”、“悱”的状态下,教师巧妙引导,使学生主动进入了进一步学习与探索的内需。这时的学生会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大胆地猜出 “亩”、“平方千米”、 “公顷”,教师趁势引领他们走进探究的氛围之中。

二、 自主探究,认识公顷

1.认识1公顷

师:1公顷到底有多大?它和平方米之间有什么联系?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学生汇报,教师相应板书:

边长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可以用字母“ha”表示。 1公顷=10000平方米

师:这个等式说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那么公顷和平方米之间应如何互化呢?

2.出示练习题

8公顷=( )平方米

300000平方米=( )公顷

0.5公顷=()平方米

3.感悟1公顷

师:明白了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想不想亲自感受一下1公顷的大小。

师:我们五年级同学的平均臂长是1.4米。根据这个信息,请你估算一下几个这样的同学手拉手大约是10米?以10米为边长围成一个正方形,需要多少个这样的同学?

出示活动要求:

(1) 课前安排的坐在前后左右每排的7个同学安静有序离开座位,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

(2)观察:围成一个面积多大的正方形?

(3)思考:多少个这样的正方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1公顷?

师:同学们先睁大眼睛看一看,这28位同学围成的正方形就是100平方米。

再闭上眼睛想象、推理一下,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公顷。这时你有什么感觉?

师:那你还能借助生活中的哪些熟悉的物体来进一步感受1公顷的大小呢?

4.交流课前调查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布置的课前调查作业表,在小组里交流。

调查作业表:(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师:同学们知道了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公顷,那么我们整个校园的面积大约是几公顷呢?估计一下,并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老师特地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想不想看一看谁估计得最接近?(教师出示相关资料)

师:在这样的学校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分析: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很难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体验教材中28个同学围成的100平方米的正方形来推理想象1公顷的大小,同时还进一步有效地利用学生在校园中天天看得见的熟悉的学校塑胶操场为参照标准(135米×85米≈1公顷),通过想象、猜测、推算出学校的面积。根据这样的推算、体验,学生就可以深刻地领会推算更大物体面积的解决策略,从而为他们后续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 巩固提高,应用公顷

师:体会了1公顷的大小,能不能应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呢?

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14题,并补充开放性练习;

师:同学们体会了1公顷的大小,你能估计一下我们很喜欢去玩的苍梧绿园的占地面积吗?你是怎样估计的呢?(约28公顷)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在课堂中学数学,而且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分析:在学生建立了1公顷的表象后,我设计了一个更大的实际场所苍梧绿园,让学生尝试估计,目的是看学生表象建立得是否清楚,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有灵活的策略来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是利用操场的1公顷进行估计,也有根据学校4公顷的面积精选推算,也还有根据苍梧绿园的长、宽各是多少来进行估计,从而体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四、 拓展提升,感悟公顷

师:爱好旅游的小明同学,在学习了公顷以后,还在班级的数学活动课上开了一个“公顷”信息发布会,想不想去参加。(出示图片和信息)

(1)素有“万园之园”之称的被八国联军毁坏的圆明园,总面积是350公顷。

(2)敦煌莫高窟被誉为“艺术瑰宝”,石窟里的壁画为世人所惊叹,其总面积约为5公顷。

(3)世界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成的“鸟巢”建筑面积约为26公顷。“水立方”的占地面积约为8公顷。

师:参加了这个新闻发布会,你有什么想说的心里话吗?

师: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希望同学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分析:通过提供和公顷有关的信息,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公顷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通过有意识地组合有思想内涵的文字信息,让学生提升思想品质,激发学习热情,体现了数学学科的人文精神。

五、 课后调查,延伸公顷

师:中国地大物博,那国土面积到底是多少呢?你知道吗?

师:你读了,有什么感觉?

师: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研究更大的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篇5:《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这是我任教数学的第二年,在这个学期里,每一节课我都努力做到认真对待,课前踏踏实实备课,课后对课堂上的得与失进行反思。上完《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这一内容,我的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利用“教师节的到来”创设情境,“教师节要到了,我们班准备搞一个庆祝活动,但是在布置教室时,老师发现拉花短了一截,怎么办?”“用彩纸补上。”“那么用多长的彩纸呢?老师量得这一节拉花的长度和你们的铅笔一样,请你们选择喜欢的一种实物为标准,测量铅笔的长度。”因为情境的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而生动有趣的资源。

二、重视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知识 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让学生在亲身测量中感受并得到结论:测量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同一件物品的长度数据的表示就不同。鼓励学生在操作中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我让学生测量书本、文具的长度,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审视周围的世界,体验到了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三、活动多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好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适当地“玩”,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数学活动多样化更易于学生接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将数学知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数学活动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再将这个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灵活地运用,通过动手测量、测量周围的东西、猜一猜填合适的单位等多种实践,提高知识的应用意识。所以说多种活动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法宝。

四、巧妙练习,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强化

练习设计也围绕着有趣的故事来展开,让学生的巩固练习有了情境为依托,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知识得到了强化,又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所以我设计的练习针对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三个练习题层层紧扣。最后的开放题是让学生把生活知道的有关长度的知识说出来,丰富了课堂内容。

五、交流合作,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我建立了二人小组,二人小组在合作活动中,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培养了言语表达能力,养成了细心听别人发言的习惯,在活动取得成功时,那些单独完不成任务的,平时很少能获得成功的同学也享受到了成功带给他的愉悦。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时没有做到全面指导,导致有的小组里你说我也说,听不清谁在发言,同学们七嘴八舌,教室里嘈杂声一片;有的小组里只有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评说,学习较困难者根本不参与,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活动与己无关。

2、课堂教学中,反馈评价不及时。这节课活动较多,我没有做到随时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评价,致使本节课的部分注意事项占用了下节练习课的时间。

3、课前准备不够充分,多媒体课件设计没能够推陈出新。整节课上,虽然能够运用多媒教学但是没有体现出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没有采用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本节课中做到了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但没有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也没有做到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

篇6:《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篇7: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及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地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台、皮尺、卷尺等。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引入长度单位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咱们先来听一个童话故事。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蚂蚁王国里有一座小桥,有一天,一阵狂风把小桥的一个扶手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呢?小蚂蚁们准备再用木头做一根扶手。同学们,你们知道扶手有多长吗? 师: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在你们桌上每人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请四人小组合作,选用盘子里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学生操作:选用橡皮、大小回形针、硬币等量出“扶手”的长度)学生汇报结果。

师: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生:因为我们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所以结果不一样。

(二)质疑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师:下面咱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生:在尺子上有很多数。

(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师:对,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

师: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课件闪烁“0”)

生: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师: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生: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课件),你们想想看,红色这一段是多长? 生:是1厘米长。生:是2厘米长。„„

师:到底是多长呢?(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 生:从刻度1到刻度2。(师点击课件反馈)生:从刻度2到刻度3。(师点击课件)„„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

师:对,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生:图钉的长是1厘米。生: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三、用厘米量

(一)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生:6厘米。生:4厘米。生:5厘米。

(二)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师:请同学们按刚才的量法,赶紧帮助蚂蚁们量出“扶手”的长度吧。(学生测量“扶手”的长度)师: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长几厘米? 生:9厘米。

师: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

(出示课件)画外音: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桥比以前更漂亮了,从那以后,蚂蚁们深深体会到尺子的作用,于是蚂蚁王国举行了一个“测量大赛”。同学们,你们来当评委,如果你们认为选手量对了就举“对”牌,不对就举“错”牌。好,比赛开始了。

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大赛举行得热火朝天,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个测量比赛呢?

(二)测量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合作,量出正方形纸片的边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和墨水瓶的高,并做好记录。比比哪组量得又快又准。

(三)拓展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厘米量,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前几天,我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用纸条绕手腕一圈,然后量出纸条的长度就行了。生:也可以用绳子先量手腕的长度,再来量绳子的长度。生:可以用软尺量。

师:对呀!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皮尺、卷尺等(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尺子。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软尺,拿出来看一看。下面你们可以用软尺,也可以用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离开座位,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着量。

(学生开始测量,有的量自己鞋底有多长,有的量同伴的肩宽,有的量自己的腰围,有的量手臂长,有的量桌子的长,有的量椅子的高„„之后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五、布置课外练习

篇8:《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 ,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 (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种尺子、10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红色纸条、长方形纸、图钉、书钉、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现在请大家用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你桌上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实际测量)

师:怎么样, 有问题吗?

生1:太麻烦了, 摆着摆着就歪了。老师, 我不想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2:老师, 我看爸爸量东西时用尺, 不摆小正方体呀!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和思考。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很早就用尺子来测量物体了。

(电脑演示:用一排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变化为用刻度尺测量)

【评析】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 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这里创设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长边和短边的矛盾冲突,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用小正方体测量的不便, 从而迫切地需要产生新的测量工具, 体会它的必要性, 使“刻度尺”的引入水到渠成。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 请看这是皮尺、卷尺、米尺……不同的尺子用在不同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你们手中的学生尺。请大家仔细观察, 你能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同桌互相议论)

师: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1:尺子上有数字, 0, 1, 2, 3, 4……

师:对!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尺子上有一些小格、小竖线, 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是刻度线, 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较长的刻度线附近标有刻度。

生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 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代。“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学习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评析】学生在认识尺子时, 教师出示各种尺子, 让学生多认识几种尺子, 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察尺子时, 让学生互相交流, 避免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或不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就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长度是1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说说你找到的1厘米。

生1: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生3:挨着的两个数之间的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看看自己的尺, 是不是这样的。

师:从刻度8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从刻度8到刻度9是1厘米。

生2:从刻度8到刻度7也是1厘米。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思考问题不仅可以顺着想, 还可以倒着想。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上比一比, 感受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巡视, 加强个别指导, 随时纠正比划不准确的同学)

师:现在请你用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 画完后同桌互相用尺比一比, 看谁画的准确。

(学生先画, 然后互相测量)

师: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起来:测量小方块棱长、小正方形边长、订书钉宽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铅笔头的长……)

生1:我手中的小正方体一边的长是1厘米。

生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们俩的数学书合起来差不多也是1厘米。

……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学生闭眼想)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实际操作活动, 引领学生把抽象的1厘米落实到一个个直观的物体上,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 丰富1厘米的表象。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教师还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 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 那么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支削过的铅笔, 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生:8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8是1厘米。

师:你是看铅笔的长度中包含了几个1厘米, 这根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对吗?

生:对!

【评析】这里选取练习一的第1题, 是削过的铅笔实物图, 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 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几厘米与1厘米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测量物体实际长度的方法, 为下面实际测量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尺子亲自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呢, 你知道在测量物体的时候, 以哪个刻度作为起点吗?

生:0刻度。

师:对!0刻度是尺子的起点, 而不是尺子的最左端。找到自己尺子上的0刻度, 然后动手量量你手中红色纸条有多长。

师:量好了吗, 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在展台上演示, 说出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5厘米。我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 另一端对着5, 这张纸条长就是5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啊!我们在测量时,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测量不准确, 往往是起点的位置不对。

师:再量一张纸条的长, 先量出3厘米, 并写上“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量出7厘米、10厘米。

师:在小组内交流你们量的结果, 看谁量得准确。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练习本的宽度和墨水瓶的高度, 把结果填在书上。同桌核对一下, 结果不同的找找原因, 重新测量。

(学生测量、填书)

师:看来我们选择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真的比用小木块要方便得多。同学们, 老师不小心把这把尺子给压断了 (教师出示一把残尺) , 还能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可以的。把刻度2看作“0”刻度, 量物体时左端对准刻度2, 往后数, 有几厘米长,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谁来量给大家看看。

(指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纸条长几厘米呀?

生1:8-2=6, 是6厘米。

生2:我是数的, 一共有6个1厘米, 就是6厘米。

……

师:你们真能干, 想的办法多好啊!鼓鼓掌, 为自己加油!

【评析】通过量纸条的长度, 特别是对铅笔、练习本和墨水瓶等实物的测量, 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 获得直接体验,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用残尺量物体的长度, 既创造性地应用测量方法,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小朋友们, 认识这个图形吗? (指课前用小正方体测量的长方形) 先不用尺量, 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估测)

师:你们估计的到底准不准, 怎么验证?

生:用尺量。

师:那就快动动你们的小手, 实际测量一下, 看谁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测量)

生1: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5厘米, 实际测量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2: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3:我估计长方形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4厘米, 实际测量是3厘米。

师:看来我们估计的长度和实际长度还有些差别。那么实际两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生:6厘米和3厘米。

【评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使估测与实测相互配合, 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又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通过比较估测与实测结果的差别, 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师: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现成的“厘米尺”, 你知道吗? (出示手指、手掌、一拃图)

师:用尺量一量你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这些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厘米尺”呀!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测量活动, 相互交流)

师: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 这时只要利用我们身上的“厘米尺”估测它们大致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量一量你课桌的宽度有几拃, 大约长多少厘米?

【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 并有意识地安排估量课桌宽度的训练,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师: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生2:我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

生3:我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了。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和厘米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儿还有一首关于厘米的儿歌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是厘米

1厘米, 很淘气, 藏在图钉长度里。

书订和我最要好, 宽度也是1厘米。

食指宽约1厘米, 伸出手指比一比。

手掌宽约7厘米, 一拃不过十三四。

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坏你。

师:同学们, 记住厘米对我们的提醒吧!下课。

【评析】总结以儿歌的形式呈现,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政府办党风廉政总结下一篇:建管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