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4-04-22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1篇)

篇1: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数学第一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③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美育和德育教育。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辩认和区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生活用具,学习用具和玩具、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设景与激趣 1.设景。师:(出示课件,带音乐的机器人)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小叮当。

师:对,机器人小叮当想和我们共同学习,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篮礼物,想知道有什么吗?

生:想!(学生很好奇地观察礼物)师:赶快打开看看,喜欢这些礼物吗? 生:喜欢!2.激趣。

师:这么多的礼物,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试试看。评:用学生喜欢、熟悉的机器人发礼物的情境来开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在无形中布置了学习任务,为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活动与交流

1.分一分,按要求分组活动。师:谁能说说你们是怎样分的。

生1:我们组把牙膏、鞋盒、烟盒„„放在一起。生2:我们组把魔方和那些正正方方的盒子放在一起。生3:我们组把篮球、足球、乒乓球、垒球放在一起。生4:我们组把茶叶筒、易拉罐放在一起。

师:大家分得真不错。刚才我们分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现在老师还有一些东西要大家分一分。(出示课件:动画球,魔方„„)

师:请看大屏幕。这是小叮当留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它想请大家帮他一个忙,把这些礼物按形状相同的分一分。各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该怎么分。生1:把球放在一起,蛋糕和易拉罐放在一起。生2:魔方和玩具盒放在一起,牙膏盒单独放一起。生3:把降落伞和灯泡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师: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补充的吗?

生4:我觉得应该把筷子笼、降落伞、灯泡三种东西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和前面四堆物体的形状都不同。

师:说得真好。小叮当也分了一下,看看你们分得和他一样吗? 评:“分一分”是用实物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辨认物体的形状,同时又把

电脑屏幕上的“实物”让学生分一分,使学生初步形成这些物体形状的表象,为建立图形概念打下基础。同时,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最喜欢被表扬,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的语气对其进行褒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摸一摸(感知物体的形状)。

师:请你们把刚分好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认真地看一看,摸一摸,看你会有什么感觉并把你的感觉跟小组的同学说说。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牙膏盒长长方方的。

生2:有6个面,每个面摸起来都是平平的。相对的面一样大。生3:我摸到了尖尖。师:有什么感觉? 生:手摸在上面痒痒的。生4:我看到魔方是正正方方的。

生5:魔方也有6个面,而且6个面一样大,摸起来也是平平的。生6:魔方也有尖尖。

生7:我看到茶叶筒是直直的,摸起来光光的。生8:茶叶筒上下两个面看起来圆圆的。生9:茶叶筒上下两个面一样大。生10:茶叶筒的面是平平的。生11:球是圆溜溜的。生12:球摸起来光光的。老师逐一肯定学生的发言。

评:由大概到细致的辨认,由整体到具体的感知,“摸一模”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图形概念的形成,空间概念的建立,就是在这些分、摸、辨、说的活动中逐步完成。若没有这些活动,孩子们就不可能有那些生动的、形象的、极富情趣的表述。3.搭一搭(区别物体的特征)。师:把桌子上的学具像搭积木一样搭一搭,看谁搭得最漂亮、最平稳。(学生按要求分组活动)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因为它容易滚了。

生2:茶叶筒或易拉罐只能竖着放在下面,如果横着放也容易滚了。生3:我发现把牙膏盒或魔方放在下面搭得比较平稳。

师:说得不错。所以我们做房子的时候用的建筑材料通常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比如:红砖、预制块。

评:通过搭一搭,让学生进一步实实在在的区分这些物体的特征,感知它们的根本区别,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由于是分组活动,组内四同学开始意见并不统一,发生争论,最后在事实面前达成一致。由不统一到一致,由一种搭法到多种搭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4.揭示概念。

师:每种形状相同的物体都有二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1:我知道牙膏盒、鞋盒„„叫长方体,因为它们是长长方方的。生2:茶叶筒、易拉罐叫圆柱。生3:魔方是正正方方的,叫正方体。生4: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叫球。

板书四类物体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5.形成表象。

师:通过看、摸、搭我们了解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样子,那么,它们的图形又是怎样的呢?通过电脑,抽象出四种图形。6.游戏:看谁摸得准。

师:每组3名同学蒙住眼睛,另外两名同学一位提要求(摸什么),一位当裁判(看摸得对不对)。师示范游戏的做法,生兴致高昂地分组做游戏。评:揭示概念,形成表象,是以上活动的必然结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是这些活动的进一步深化,是形 成空间观念的最佳时机。

三、解释与应用

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板书课题)。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实,像我们今天

学习的四种形状的东西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见过哪些东酉的形状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四种物体的形状相同呢? 生1:我们坐的教室是长方体的。生2:数学书是长方体的。生3:我家的电冰箱是长方体的。

生4:牙膏盒、鞋盒、酒盒、烟盒都是长方体。生5:魔方是正方体的。生6:我的玩具盒是正方体的。生7:旗杆的形状是圆柱体。生8:铅笔的形状是圆柱体。生9:易拉罐是圆柱体。

生10:我爸爸抽的香烟是圆柱体。

生11:篮球、足球、垒球、乒乓球都是球。生12:地球仪的形状是球。生13:弹珠的形状是球。

评:“实践——认识——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学生用刚形成的图形概念来“解释”现实中的图形物体,正顺应了这一认识规律。从学生的表现看,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四、拓展与提高

1.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我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电脑出示机器人),你们能数一数机器人小叮当是由多少个长方体、多少个正方体、多少个圆柱、多少个球组成的吗?

生:小叮当是由2个长方体,1个正方体,4个圆柱,3个球组成的。2.师:小叮当来的时候跟老师说过,让老师在这儿准备了4种不同颜色的塑料袋子,请你们把长方体装在红色袋子里,把正方体装在黄色袋子里,把圆柱体装在白色袋子里,把球装在黑色袋子里。

评:最后这一环节的设计相当妙,既前后呼应,又进一步深化了本节教学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一举三得。总评本节课的教学有三个特点:

1.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节课中,学生并不觉得“难”,就是因为整个教学设

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搭一搭„„为图形概念的建立作了坚实的铺垫。

2.学生的活动充分。好动是一年级学生的特急,教师利用这一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活而有序,活而不乱,活而有趣。

3.学生探索的空气很浓。整节课学生都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当然,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探索只能是浅显的、表面的。实物——图形——实物,再到建立较清晰的图形概念,就是不断探索的结果。同时,分组讨论、小组合作也为学生探索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重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节好课。

篇2: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周长》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何筱良

记录、评析:郑彦芬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4页~45页。

教学目标: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通过操作活动体验什么是物体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培养估算意识,会测量并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积累学习几何知识的经验和方法。

教学实录及评析: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师:你们喜欢跑步吗?(生:喜欢。)老师邀请大家观看一场有趣的比赛。(课件出示:金龟子和蜗牛赛跑,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围着跑道跑一周,而蜗牛没有绕着跑道跑,是从操场中间穿插跑过。)让学生判定:蜗牛犯规,猜出金龟子从起跑线出发沿着跑道跑了一周又回到起跑线,这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跑道的周长(课件演示)。教师板书课题:认识周长。

[评析: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新课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了有趣的、声形俱佳的动物赛跑情境,并把周长的含义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明确什么是周长,恰到好处地引出课题,彰显了情境的设计直接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宗旨。]

二、创设活动,体悟周长

1.指一指。

(1)你能指出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吗?(教师分别在黑板上一笔画出叶子和海鸥图形。)

(2)能指一指每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吗?(学生边说边指。)

(3)学生在课本上描两片树叶图形的边线。(教师投影展示并订正)

师生小结:从起点开始绕了一周以后再回到起点,这样的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

2.摸一摸。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个实例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并摸摸它表示周长的边线。

3.量一量。

师: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比如去裁缝店做裤子,缝纫师要为你量腰围,知道什么是腰围吗?

生:腰一周的长度。

师:大家估计一下老师的腰围是多少厘米?

生:50厘米。

师:细了一些。

生:100厘米。

师:粗多了。

生:70里米。

师:老师的腰围大约是70厘米,估计下你同桌同学的腰围。(学生估计)要知道估计得准不准该怎么办?(量一量)请同桌互相试着测量腰围。

(学生自己学习测量的方法,并相互测量腰围。)

师生小结测量方法,并要求学生回家以后用学习到的方法测量一下自己的头围。

4.探一探。

要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探索出:用细线围绕树叶的一周作上记号,然后拉直细线,测量出长度。)

5.算一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三只小蚂蚁如果用同样的速度分别绕着这三个图形的边线爬一周,谁最先爬完一周?(根据教材第45页第二题改编)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五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指、摸、量、探、算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实现了有效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长含义,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在怎样测量腰围教学中,教师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测量的方法,这比手把手地直接告诉学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价值取向。]

三、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1.摆一摆、说一说。

师:(让学生用8根小棒围一个正方形)你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吗?

生:有8根小棒那么长。

师: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学生。那么除了用数小棒的方法,你们还可以用其他方法知道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生: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40厘米。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先量出一根小棒有5厘米,那么8根小棒就是40厘米。

师:太棒了!你会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真是个会学习的好学生。

2.移一移、比一比。(根据教材第45页第3题(2)改编)

教师移动正方形中(如图1)的两根小棒,变成不规则图形(如图2)。问:移动小棒后,图形的大小有变化吗?

3.师生小结:比较图形的周长不能只看图形的大小,还要仔细观察,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或者移动的方法,才能够比较出周长的长短。

4.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比较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看看是否一样长。(第45页第3题(1))

学生操作比较后汇报。(略)

篇3:《认识图形》片段教学与评析

环节一:找——感知“面在体上”

师: (指着由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组成的拼图) 这些图形朋友不但会变魔术, 而且还喜欢捉迷藏, 它们就藏在我们已经认识的这些物体的身上。 (逐个出示物体) 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稍停顿, 教师做倾听状)

师: (手指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 在这些物体身上, 你们能找到这些图形朋友吗? (稍停顿, 表示学生在思考)

师:这位男生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我们一起来摸一摸长方形, 说说你摸的感觉。 (教师稍停顿)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长方形面的时候, 它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回答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感觉呢?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的是长方形的四周, 感觉它是直直的。

师:说得太棒了!长方形的面是平平的、滑滑的, 它有四条边, 是直直的。在其他立体图形上你们还找到了什么图形? (教师稍停顿, 做倾听状) 哦, 你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了圆。

师:你也想说。哦, 你从三棱柱找到了三角形, 真棒!

师:请你们摸一摸找到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面, 说说摸的感觉。

生 (边摸边说) :老师, 我摸正方形的面的时候, 感觉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教师稍停顿, 做倾听状) 哦, 你摸的是三角形的面, 他摸的是圆的面, 你们的共同感觉是这些面都是平平的、滑滑的。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啊!数学家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评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 让学生通过在学过的立体图形上找平面图形, 再摸一摸找到的平面图形的表面,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初步感知这些物体的表面。既注重让学生以自己内心的体验来学习数学,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意识, 又使学生初步获得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在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更好地体验“面在体上”“面由体得”做了很好的铺垫。

环节二:搬——体验“面在体上”

师:刚才, 我们从立体图形上找到了平面图形。同学们能不能小组合作, 用老师给你们准备好的材料 (印泥、剪刀、水彩笔) , 想办法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白纸上呢? (教师稍停顿, 学生交流) 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长方体的盒子放在纸上, 然后用水彩笔沿着长方体盒子的四周描一圈, 就得到了一个长方形。你看, 这是我们从长方体的盒子上描出的长方形。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魔方放在纸上, 先用铅笔描出正方形, 再拿剪刀把它剪下来。你看, 我们剪出的正方形, 漂亮吧。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圆柱的底面沾上印泥后印在纸上, 我们印出了一个圆。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生:老师, 我们小组是把三棱柱的底面沾上印泥, 再印在纸上。你瞧, 这是我们印出的三角形。 (教师模仿, 学生展示)

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多!你们小组是用画的方法画出了长方形, 他们组是用剪的方法剪出了正方形, 还有的组是用印的方法得到了圆和三角形, 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了白纸上, 真聪明!

【评析】从“体”到“面”是新教材的革新。为了实现让学生体验“面由体得”的目标, 这个环节的片段教学中, 在学生初步学会了从“体”上找“面”的方法, 弄清了“体”与“面”关系的基础上, 教师提出“你能不能想办法从立体图形上把平面图形‘搬’到白纸上呢?”这一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操作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发展, 尝试找出怎样利用物体来描出平面图形的策略, 帮助学生从具体实物操作和形象感知发展到抽象地认识图形, 体验感悟到“面在体上”“面由体得”, 在操作过程中初步感知了“体”与“面”的联系与区别。既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性, 又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环节三:围——发展空间观念

师:请大家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试试看吧!

(稍停顿, 学生尝试)

师:谁来说一说, 你围的这个长方形的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各用了几个钉子?

生:我围的长方形上边用了4个钉子, 下边也用了4个钉子;左边用了2个钉子, 右边也用了2个钉子。

生:我围的长方形上边和下边都用了5个钉子, 左边和右边都用了3个钉子。

(教师板书: (1) 上—4, 下—4, 左—2, 右—2; (2) 上—5, 下—5, 左—3, 右—3)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

师:小红发现围成的长方形上边和下边的钉子同样多, 左边和右边的钉子同样多。你们认为她的回答正确吗? (稍停顿) 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

师:谁来说一说, 你围成的正方形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各用了几个钉子?

……

师:下面再试一试,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吧。

……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 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这个片段教学环节的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设计的。整个过程学生表现主动, 在钉子板上动手围的结果丰富多彩, 而且能把围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初步感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正方形四条边相等, 并体会到直线与曲线的区别,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4:“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三年级“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掌握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的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分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体悟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2根小棒,4个桃子图片,6个山梨图片,一盒水彩笔。

[课前游戏]

神奇的“1”——不管老师说多大的数量,学生都能用“1”来表示。比如:1个桃子可以用“1”来表示,2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00个桃子呢?

[评析:通过“小游戏”渗透整体“1”的概念,为课中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埋下了伏笔。]

[教学过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4刚才,我们看猴王分了这么多的山果,得到了这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拿得又对又快”,好吗?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把它堆成一堆,看作一个整体。先拿出这堆小棒的1/2,应该拿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请同位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拿的对不对?再拿出这堆小棒的1/3,这次应该拿几根呢?你拿的对吗?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刚才我们是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现在你能根据拿出小棒的几分之一和小棒的根数,来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3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5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3,是2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5,是6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10,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

[评析: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全部心理生活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知识最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交往形式,据此设计的课后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涂一涂、拿一拿、猜一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把新学的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

[评析:让学生把本课的学习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作一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外廷的掌握,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

五、深化理解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利用我们学习的内容,把你喜欢的分数用你喜欢的图画表示出来吗?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创作,老师将要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放音乐。学生创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小朋友,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真佩服你们。课后,可以把你们的作品再互相交流。

[评析:本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他们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总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建构教学方法时,着力为本课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以下基本内容的框架:学习的准备(基本训练):为学生能尽快掌握知识结构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最有效的序列。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倡导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掌握分数概念的内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原理,师生积极进行对话,教师努力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生理解状态的格式。显然,这样达到了如下的效果:(1)重视使学生自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和经验;(2)教学是结构化的,按螺旋形方式的组织教材原则。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收效良好;(3)教学设计有利于认识数学知识的外延,设法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

篇5: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它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平行四边形;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能正确测量和画出它的高。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的过程,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情感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增强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拼图游戏:

师:三角板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工具,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出不同的图形吗?来两人合作试一试。(生合作拼图,师巡视)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拼出的是三角形(展示)。师:不错,还有其它拼法吗? 生:我拼出的是正方形(展示)。师:很聪明,你是怎么拼的? 生:我拼的是长方形(展示)。师:谁还有别的奇思妙想?

生:我拼出的是个平行四边形(展示)。

[评析:拼图形活动,既让学生对各种平面图形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更加生动活泼、有滋有味,学生更加喜爱数学。]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研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认识平行四边形)。

二、合作探究:

1、在生活中找平行四边形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 生1:伸缩衣架。

生2:学校地面砖上的花纹。

生3:我们家窗户上的防盗网上的图形也是平行四边形的。师:我们学校里也有很多平行四边形,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门口的电动门、教学楼的楼梯、花园的篱笆)你能找到上面的平行四边形吗?

(叫生上前来指)

师:观察得很仔细,还有吗?(另叫一生指)。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

2、根据长方形的特征初步猜测其特征

师:(教师手拿长方形可变形的框架),来,同学们看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很棒,谁还有补充? 生:对边分别平行。

师:很全面,看老师变魔术了,(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成什么了? 生:平行四边形。

师:猜一猜,它有哪些特征? 生1:对边相等。生2:对角相等。

生3:对边平行。(教师不做任何点评)。

[评析:学生从感性和直观上能够认识平行四边形,但条理清楚地说出具体特征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由长方形的特征来搭个台阶大体引出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对学生来说就象有了指路明灯,目标变明确了。]

3、通过做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感知其特征,猜测更具体。

师:根据你的猜想,你能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生:能。师:心动不如行动,好,听清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学具可以用摆一摆、围一围、画一画的方法来做,做完之后,再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做、怎样想的?好,开始。(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师:交流完的小组请坐端正。谁想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来,你来试一试。

(1)、在钉子板上围

师:大家看,这是平行四边形吗? 生:是。

师:你是怎么做的呀?

生:上边这条边占了4个格,下边这条边也占4个格,这样这两条边就相等了,一拉就成了平行四边形了。师:说得很清楚,谁还有不同的做法?(2)、在方格纸上画 师:这样画行吗? 生:行。师:怎么画的?

生:上面这条边占了5个格,稍微一斜,下面这条边也占5个格,然后用直尺连起来。

师:说的很条理。还有吗?(3)、用小棒摆

(叫4根小棒全相等的小组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叫2根长边相等,2根短边相等的小组展示)生:老师,我有个问题,我们小组的4根小棒 不能围成平行四边形? 师:(故意),哎,怎么回事?上来试一试(生围出的不是平行四边形)。

师:我这里有几根小棒,选一根再试试看。(生慎重的选了一根),这次行了吗? 生:行了。师:为什么?

生:刚才这2根长的一样长,但是2根短的小棒不一样长,所以不能围成,我选了一根和这根短的一样长的小棒之后就能围成了。[评析: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看似信手拈来,仔细推敲,它却体现了老师的独具匠心。其情趣、其技巧,不费一番心思是很难得来的。] 师:也就是说要想围成平行四边形,上边这条边要和下边这条边—— 生:相等。

师:左边这条边要和右边这条边—— 生:相等。

师:简单的说就是—— 生:对边相等。师:中间再加一个词 生:分别

师:非常棒,把这个词作为一个礼物送给大家,让大家记到心里好不好?(板书:对边分别相等)

师:哎,你用的什么方法?来展示一下。(4)、用直尺画两组平行线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横着沿着直尺的上下两边画2条平行线,再斜着把尺子随便一放,再画2条平行线中间的这个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师:也就是说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这两组对边是—— 生:平行的。

师:好,我把它也写下来,(板书:对边分别平行)。

[评析:这个个环节的设计,本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敢于放手,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知识由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由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结论由学生们自己去总结。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们自己创造的天地,而老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既实现了探究过程开放性,也突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体现了学生为本的理念。]

4、通过验证,明确其特征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初步得出的这两条结论与开始的猜想相吻合,真理需要实践来证明,咱们来验证一下吧。拿出画有平行四边形的纸来,想一想,怎样来验证呢?开始。(教师把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贴在黑板上,然后巡视指导)。师:对边分别相等怎么验证?

生1:用尺子量,上下两条边都是10厘米,左右两边都是8厘米。生2:对折之后两边重合。师:谁上来验证一下对边分别平行呢?(生用直尺和三角板进行验证)。

师:有科学的、严谨的态度,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是一位出色的数学家

[评析:放手让学生自己验证交流,使学生在碰撞和交流中确切得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交流与倾听中把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想法进行了交换和比较。]

5、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老师碰到了一个小难题,想请大家帮帮忙,不知道大家愿不愿意? 生:愿意。

师:我们学校有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指黑板上贴的平行四边形),想从中间通一条水管,怎样铺最短? 生:作一条垂直线段。

师:谁想上来画一下?(指生上前边来用三角板画,教师提醒用虚线画,并画上直角标记,其他同学在画有平行四边形的纸上画)。师: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对应的这条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教师标出高和底),(教师把三角板稍微平移),这样的垂直线段是不是最短? 生:是。

师:猜一猜,这样的垂直线段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师:也就是高有—— 生:无数条。师:你能测量出以这条边为底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吗? 生:是3厘米。

师:能以其它的边作为底来画一条高吗? 生:能。

师:要求画完之后并测量出来。(汇报交流)。

篇6:《认识图形》教学案例及评析

邮编:629212

作者单位:四川省射洪县陈古镇文聚学校 作者姓名:陈

联系电话:(0)*** 教学内容:〈〈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3、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纸片。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白纸、水彩笔。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会“体”与“面”的联系,认识、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看,谁来了?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用好奇的眼光望着屏幕,屏幕上显示智慧老人和礼物。)师:先来看看这份礼物吧。(屏幕上显示由立体图形组成的机器人。)师:你知道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吗? 生1:它的头是正方体。生2:它的身体也是正方体,它的手和腿是长方体。

生3:它的眼睛是圆柱,它的头还有一个物体,但我不知道它师什么形状。师:这个物体的名字叫三棱柱。

(点评:教师结合教材,创设了“智慧老人送礼物”的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画画的心理特点,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体验探究

1、体会“面”是平的。

(课前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物体作为礼物放在课桌上。)

师:这些礼物已经悄悄送到小朋友的课桌上了,赶快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份礼物。

师:用手轻轻地摸一摸物体的面。师:有什么感觉?悄悄告诉旁边的小朋友。(生悄悄地说了起来。)

师:哪个孩子愿意来说说你的感觉? 生1:我觉得物体的平面是平的。生2:我觉得是滑滑的。……

(点评:

1、教师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礼物。这样,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教师让学生轻轻地摸物体的面,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亲身体会到“面是平的”这个数学概念是具有真凭实据的,而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2、经历从“体”到“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

师:智慧老人想请小朋友帮忙,仔细听:这些平平的面留在纸上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师:你能想个办法把它们的形状留在纸上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1)认识长方形

师:孩子们的纸上有很多图形。

师:谁愿意把你留在纸上的图形拿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看? 生:我是把它画下来的。

师:孩子们,你们猜猜这个图形是从什么形状的物体上得到的呢?告诉老师吧。生七嘴八舌地说:长方体、正方体…… 生:我猜是从长方体上得到的。

师:你猜对了吗?我们请这位小朋友再给大家做一次吧。师:哦,原来这个图形是从长方体上得到的。师:猜对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师:你留在纸上的图形象这种图形的,请把纸举起来让大家看看。师:象这样的图形都是长方形。(贴图形并板书名称)(2)认识三角形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是用画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得到不同的图形的吗?(教师留意用其他方法在纸上留下三角形的学生,并抽学生上台展示。)师:说说你的方法。生:我是用印泥印下来的。师:再做一次给大家看看。师:小朋友们给这个图形起个名字吧。生抢着说:三角形。

师:这个名字不错,为什么给它起这个名字呢? 生(自信地说):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你真的很聪明,你起的名字和书上一样。师:你留在纸上的是三角形的,请你举起你的手。

(部分学生举起手,师抽几个学生,把他们得到的三角形放在投影仪上展示。)师:(用小棒指图形)这些都是三角形。(贴图形并板书名称。)(3)认识圆和正方形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长方形、三角形,小朋友们的纸上还有其他的图形吗? 生(大声说):有。

师:(从学生中拿一个图形——圆)有象这样的图形的小朋友,请把纸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你们知道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生(齐声说)圆。

师:对!这些图形都是圆。(贴图形,板书名称)

师:(从学生中拿起正方形)有象这种图形的吗?请站起来,把你们的纸举高点。师:小朋友们看看,他们拿的是什么图形? 生(齐声说):正方形。

师:你们的小脑袋真聪明,这些图形都是正方形。(贴图形并板书名称)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认识图形(板书课题)

3、辨认四种平面图形

师:这么多新朋友,你想怎样记住它们呢? 生1:圆最好记,它象太阳。

生2:我记三角形和圆,三角形象屋顶,圆象月饼。

生3:长方形象数学书的面,三角形象屋顶,圆象太阳,正方形是正正方方的。…… 师点评。

三、效果检测

1、完成书上做一做。

师:其实生活中到处都能找到这些图形,不信我们随着智慧老人一起乘车去看看吧。

师:咦!路边有一些交通标志牌,你能从交通标志牌上找到我们认识的图形吗? ……

师:你知道交通标志牌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

2、游戏

师:我们刚才认识的新朋友不见了,我们来找找新朋友吧。

(屏幕上显示易混淆的平面图形,如:长方形和梯形等,学生在多种平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四、拓展应用

师:小朋友,这些新朋友非常调皮,它们露出了一点儿小尾巴,你们猜猜它是谁?

(屏幕显示有部分被遮住的图形,第一个露出半个圆,第二个露出两个直角,第三个露出一个直角。)……(点评: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得饱,体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五、全课总结

篇7: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初步体会乘法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3、培养学生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乘法的含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教学难点

理解乘法的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学生每人 50 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参与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那里好玩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去看看好吗?看看小朋友们都在做些什么?(课件出示游乐园画面)生:他们在玩摩天轮 生:他们在玩翘翘板 生:他们在玩划船

生:上面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好像下棋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这些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

(大屏幕出示小朋友在摆小棒的画面)

师:哦,原来他们在用小棒出了许多同样的图案,真漂亮呀!你们想不想摆呀,那好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你先想一想你要摆什么,想好 后等 老师说开始你再摆,看你在老师规定的时间里能摆出几个同样的图案来,你可听好了,老师让你摆出的是同样的图案。好,准备好了,开始。(学生动手摆小棒,教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摆了什么? 生 : 我摆了三角形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你摆了一个图案用了几个小棒? 生: 6 根,3 根„„

师:那你摆了这么多图案用了一共用了多少根呢?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算式写在本子上。(学生写算式)师:认来说说你列的算式。学生汇报,老师板书。6 + 6 + 6 = 7 + 7 + 7 + 7 = + 3 + 3 + 3 + 3 + 3 + 3 + 3 + 3 + 3+3 = 师:你真能干,摆出了这么多图案,列出了这么长的算式,写得我手都有点酸了。能告诉我摆了多少个这样的图案吗?那我就应该写多少个了呢?(11 个)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我写的够吗?

生:数 1 个,2 个,3 个„„

师:那我在下面写上(板书: 11 个 3 相加)

[ 评析: 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园”的场景,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小棒是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操作活动,教师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公园里小朋友们做摆小棒游戏的情境,引出“你们会用小棒摆什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为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而设计了恰当的学习活动。]

二、导入新课,探索新知

师:还有没有同数比他摆的还多呢 / 生;我摆了 14 个。

师:你也很能干,能如果我给你更多的时间呢,那你会摆出更多的图案了吗,那如果我摆了 100 个呢,那我的算式将会怎样呢? 生:更长,黑板会写不下了。

师:嗯,那我写起来会更累了,那么数学家们发明了另一种计算方法乘法。这节课构们就一起来学习。(教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这个加法算式就可以写成(板书: 11 × 3)师: 11 和 3 中间的这个符号叫做乘号。(板书:乘号)

师:你们看看乘号像什么? 生:像叉 生:像拼音× 生:像加号

师:像加号,因为乘法是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的简便写法,所以数学家们就把加号这样一弯创造出了乘法。乘号只读一个字“乘”,这个算式读作 11 乘 3。跟老师读一遍。师:还可以这样写。(板书: 3 × 11)谁来读一读。生: 3 乘 11 师:那么 11 个 3 相加就可以写成乘法算式 11 × 3 和 3 × 11。你们看算法算式简单吗? 生:简单。

师:那你能把黑板上的这个加法算式也写成乘法算式吗?谁来试试。

生: 3 × 6 6 × 3

师:那我有问题了,加法算式只有 6,你写出的乘法算式里却有 3 呢,能告诉我这个 3 是从哪钻出来的吗?

生: 6 是这个加法里的加数,3 是一共有 3 个 6.师: 3 个 6 相加就可以写成 3 × 6 6 × 3 师:下面这个算式写成乘法算式呢?谁来写。生:写成 4 × 7 7 × 4

师: 4 表示什么呢,7 表示什么呢? 生: 4 表示有 4 个 7,7 是加法中的加数。

师:非常好,那你本子上有这样的加法吗,你能写成乘法吗 ? 来写一写好吗? 生写算式

师:谁来说说你写的算式,先说出加法,再说乘法好吗。生汇报

师:把你写的和同桌说说

[ 评析:学生在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同数连加算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像: “如果大家继续摆下去摆了 100 个作品,所写的连加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这样的算式真长啊,写起来真会非常麻烦。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想法,这时,教师引出一种新的方法-乘法。

加上老师的激励性语言如“小朋友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让学生感到自信,感到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索知识,由此获得了情感体验。]

三、应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

师:同学们们,我们刚才一起玩了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大家不仅列出了加法算式,还认识

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乘法。现在我们再到游乐园的别处看看吧。

(课件出示游乐园的场景。)

师:这次小朋友们都在玩些什么呢?你仔细看看,这游乐园里不仅有好玩的游戏,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这次请你带着数学信息来说说。

生:我看见小火车上有的人一样,都坐了三个,有五节,一共有多少人呢?

师:你说的太好了,就像他这样说,你还能说一说。生:摩天轮上有多少人。生:过山车上一共有多少。

师:你们说的都很好,这些问题你们会解决吗?你想解决哪一个就解决哪一个。生在本子上解决问题。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哪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生汇报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5 个 6 相加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练一练

五、学生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去了游乐园,又动手摆了小棒,你有什么收获吗?

[ 评析:教师把公园游玩设计为本节课的一条主线,用这一情境串起了整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

篇8:“认识角”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导入新课

师: (出示三角板) 这是什么?生:三角板.

师:它为什么叫三角板呢?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师:那三角板的角在哪里?请你用手摸一摸. (所有的学生都只摸三角形“尖尖的”地方.)

师: (顺着学生的思维, 我随即在黑板上点上一点) 这是角吗?

生: (有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不是, 应该还包括它的边 (学生第二次摸角, 这一次很多学生都摸对了角.)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这位新朋友.

(评析:通过找三角板中的角, 使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可见学生把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混淆在一起, 对角的理解停留在“生活中角”的误区中.通过第二次的摸一摸让学生初步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学生有了亲身的体验, 获得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二、自主探究新知

1. 抓住本质, 抽象角的图形 (1)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角尖尖的地方在手心扎一下, 有什么感觉?

生:痛.

师: (画一个点) 它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个尖尖的地方我们数学家称它为顶点.

师:摸一摸这两条边你有什么感觉?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 (画两条直直的线) 这两条直直的线, 数学家称它为边.

(2) 教学角的读法和写法.

2. 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1) 师:角特别喜欢玩捉迷藏, 你能找出其他物体表面中藏着的角吗?

(1) 小组内找一找; (2) 指名找一找.

有的学生找到了书面中的角、桌面中的角、黑板中的角……

生: (拿起量角器, 用手一指) 这是一个角. (有部分学生赞成, 有部分学生反对.)

师:这是一个角吗?为什么?

生:这不是一个角, 因为它只有一条直直的边, 另一条边是弯的, 所以它不是一个角.

(2) 角真是无处不在的, 老师给大家也带来了几幅图, 你们能把藏在这些物体中的角找出来吗? (多媒体出示)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是怎么样的?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评析:从生活中找一找角, 让学生体验到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 而这种辨析、比较的思维活动需要一定量的例子 (特别是反例的对比) 进行训练.从生活中找角, 有学生指出量角器半圆部分和直线部分组成的是角, 这时马上有学生反对, 通过辨析加深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

3. 做角

师:逐一出示圆纸片、吸管、小棒、毛线, 有角吗?那你们能用圆、小棒 (两根) 、吸管、毛线 (选择其中一样物体) 做出一个角吗?

(小组合作)

(很快, 有的学生用圆折出了角, 用两根小棒摆出了角, 用吸管做出了角, 用毛线拉出了角.)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 用自己的双手做出了这么多的角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角, (用毛线拉出的角) 它的顶点在哪里?角的边又在哪里?你们能让这个角变得大一点或是小一点吗?

师:你们认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 (引导学生说出) 两边的开口越大, 角越大;两边的开口越小, 角越小.

(评析:学生通过做角、玩角, 进一步建立角的概念, 加深对角的理解.这一环节采用了合作学习,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在交流中集思广益,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同时又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角的大小与边的开口有关, 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师:拿出一个边极其短的角和一个边极其长的角 (角大小一样) , 这两个角谁大?

(大家都猜边长的角大, 我把这两个角重叠, 学生这才发现两个角的大小一样.)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

生:与边的长短无关.

师: (用剪刀把角的边剪去) 角的大小变了吗?

生: (异口同声地说) 没变.

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与什么无关?

生: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开口的大小有关, 与边的长短无关.

(评析:让学生通过两个极其夸张的角的比较, 加深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把边剪短, 再次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与边的开口有关.)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探究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 (学生回答)

总评

本节课教师找准了学生知识的起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 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体验着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整堂课教师没有将数学知识传授简单程式化, 而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独具匠心地创设了不同层次的活动,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篇9:“吨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片段一:课前测试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

想:因为( )个( )除以( ),够商3个( ),写在( )位上。第二次商是( ),商写在( )位上。想:因为( )个( )除以4,够商( )个( ),所以商( ),写在( )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

[3 6.06]先算:_____;被除数中的0表示_____。

再算:_____;最后算:_____;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_____。

评析:通过课前测试,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找到最近发展区,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

片段二:解决问题,理解算理,构建算法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出算式,自己先计算,再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2.4÷4=5.6 (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5),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22)个(一)除以(4),够商5个(一),所以商(5),写在(个)位上。然后算积和差,5个(一)乘4,得20个(一);22个(一)减去(20)个一,得2个(一)。

2.再次确定商的位置,准确对位,找到商。课件依次出示

思考的过程(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充的):

第二次商是(6),商写在(十分)位上,(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即小数点点在(个)位的右下角,为什么?想:因为2个一和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是第二次的被除数24表示(24)个(十分之一),所以第二次的商6表示(6)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够商(6)个(十分之一),商是(6),写在(十分)位上。最后算积和差,6个(十分之一)乘4,得24个(十分之一),(24)个十分之一减去24个(十分之一),得0,所以商是5.6。

评析: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过程,说一说算理,理解算理,从而构建算法。

片段三:0的使用

课件出示: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14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学信息,信息一:16天,信息二:14km,问题是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两个信息之间有什么联系?(除的联系)列出算式,探究算理。(括号里的内容是学生充分发言后填写的)

14÷16=0.875

1.先确定商的位置,并找到商。第一次商是(0),商写在(个)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所以商(0),也就是用0来(占位),写在(个)位上;在被除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0,表示140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除以16,够商8个十分之一,(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商的小数点点在(个)位0的右下角,类推到十分位上。第二次商(8),写在(十分位)上;然后算积和差,8个(十分之一)乘16,得128个(十分之一),140个(十分之一)减去(128)个十分之一,得12个(十分之一)。

2.添0继续除(算千分位)。课件依次出示思考过程:第三次商是(7),商写在(千十分)位上,为什么?想:因为12个十分之一表示120个(千分之一),所以在12的后面添上0,就是120个(千分之一)除以16,够商(7)个(千分之一),所以商(7),写在(千分)位上。依此类推,最后再算万分位。迁移到万分位上是5。所以14÷16的商是0.875。

评析:教师采用尝试思考、类推、迁移等解题方法,既对解题有一定的导向性,又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由“整数14个一除以16不够商1个一,怎么办?”来揭示新旧认知的矛盾冲突,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探究和发现新知成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片段四:呈错、找错、析错、纠错、避错

呈现错例,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做法对吗?如果不对,请你找一找错在哪里?为什么?然后帮他改一改。

1.根据计算过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4÷4=3.1

第一次商是(3),商写在(十)位上。想:因为(12)个(一)除以(4),够商3个(十),所以商(3),写在(十)位上。第二次商是(1),商写在(个)位上。想:因为(4)个(一)除以4,够商(1)个(一),所以商(1),写在(个)位上。

2.算一算,说一说。

6.06÷3=202

先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0表示0;

再算:0除以3,得0;

最后算:6除以3,得2;

被除数中的第2个6表示6个一。

小结性提问:今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评析:教师有目的地选出学生课前测试中的错例,让学生分析,既是对算法的重新认识,又是对算理的强化认识。

总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在计算教学中处于关键地位。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较好地把握住了教材,明确了这节课的教学地位,教学特点有:

1.充分运用了知识的类推迁移,抓住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揭示了新问题中的新矛盾,引起学生学习的注意,激发起学习兴趣,“两主”作用发挥恰当。

2.学生学习新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先让学生练习,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来探究,自己寻找,错例也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学生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使学生学会,又会学,还乐学。

3.设计恰当,有坡度、有层次、还有变化,针对性强,利用学生的错例,进行判断、析错、纠错、避错。以防患于未然,既概括了易犯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起到了良好的巩固和强化作用。

篇10:认识图形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试用)第一册《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形状和名称。

2.通过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等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上述图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区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

学具:小棒、各种图形的纸片若干、练习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请来了四位小客人。(多媒体出示,毛巾、手帕、三角板、光盘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拉手走出来。)小朋友,你们认识它们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从上述实物中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然后导入新课。

(意图:新颖有趣的新课导入,旨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

(一)找图形。

小朋友,你知道老师在你的信封里都装了些什么?找出来一一告诉你的同桌。

(二)给图形分类。

小朋友,你能给这些图形(如图1)分一分类吗?想一想可以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同桌同学讨论后再分。)

(意图:让学生对图形进行分类,这实际上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儿童进行一次逻辑训练,达到启迪思维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领域。)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分类情况如图2。发现按第三类分法的学生人数最多,接着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

(三)自主探究。

1.为什么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在一起?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后,让他们通过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等方法,同桌同学一起验证和发现它们的特点,然后反馈交流。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对折还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对折再对折变成四个小正方形,斜对折变成两个三角形等。)

小朋友,你能把刚才研究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吗?请试一试。

2.小朋友,接下去你想研究什么图形。(如三角形。)

(1)拿出三角形,观察它有什么特点(运用前面的方法同桌同学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2)请小朋友用小棒把三角形的形状摆出来。

(3)老师也摆了一个三角形,你们有意见吗?(多媒体出示:)谁能帮助老师把它摆好。

3.接下去你还想研究什么图形。(如圆形。)

(1)拿出圆形,观察思考它有什么特点,同桌同学一起合作探究,然后反馈交流。

(圆形没有角、任意对折都变成两个一样大的半圆、任意一条对折线都一样长等。)

(2)如果学生把圆形和球混淆的话,则拿出圆和乒乓球进行比较。

4.举例。

让小朋友各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意图: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教学,力求创设宽松的环境,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学习。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就更透彻了。举例则是为了让学生找出这些图形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它再现于课堂,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找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出示图3,请学生手举相应的图形来表示。)

2.数图形(出示图4)。

3.拼图形。

(1)(出示图5)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不但可以拼出美丽的鱼,还可以拼出其他美丽的图案。你想试一试吗?

(2)拿出各种图形的学具若干个,进行自由拼图。然后反馈交流,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图案,它是由哪些基本图形拼成的,各有几个。

(3)结合拼图进行课堂小结。

(意图:巩固练习,立足基础,力求变化,适当发展。按辨图形、数图形、拼图形三个层次安排,使学生在创造性练习中内化新知,培养空间观念、想像能力及创新意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

专家评析

叶建娥老师编写的《认识图形》的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视基础,注重创造。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目标全面、合理、恰当。

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中,把数学教学的目标分为四个领域。叶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所阐述的教学目标,基本上体现了《标准》的精神,既有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又有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与态度的要求;既重视了结论性的目标,又注重了过程性的目标。

2.注重创设情境。

叶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用拟人化的手法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几何图形,能使学生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标准》中十分强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叶老师的这个设计体现了《标准》的理念。

3.重视动手操作。

本设计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操作探究,主动参与发现”,这个环节包括下述两步:(1)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分类。这有利于学生正确识别图形。(2)让学生通过数、折、量等具体操作活动,研究长方形、正方形这两种图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经历和体验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正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数学教学观念。

4.关注学生差异。

篇11:《养花》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范文网[]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生:您有什么感受呢?

生4:唉,我非常伤心。

师: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生1:有,因为毕竟高兴的时候多,伤心的时候少。

师:那次菊秧被砸死后,您是怎么处理的?

(四学生相互看了看,不知如何回答)

师:为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也请下面的观众、记者讨论讨论,猜一猜。

(约两分钟后)

师:咱们先听观众猜一猜。

生:我想老舍先生可能后来又种了一些,好不容易才活。

生:我想老舍先生把倒塌的墙砖慢慢捡了起来,救活了一些菊秧。师:老舍先生,您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

生3:菊秧被砸死后,我们收捡了残砖破瓦,却发现有一些经过拯救还有活的希望。于是,我们把那些菊秧小心地移入盆中,后来,它们果然活了,还开出了美丽的花。

师:您的心情„„

生3:我很激动。

生4: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欢喜。

生1:有一种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师:(朝观众)朋友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

生:有。我以前种紫罗兰的时候,花盆被楼上的砖掉下来打破了,花也好像被砸死了,我伤心地几天不忍心去看它,可是后来它竟然开花了,我觉得真是一种乐趣。

生:我也有。我第一次养桅枝花时,为了让它早点开,课件下载

[]就放了一些肥料。结果没过几天,花就被烧死了,我伤心地哭了。可是后来,在妈妈的鼓励指导下,我又养了一盆。去年开了花,我觉得非常高兴。

师: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什么乐趣呢?(生思考了一会儿)生3:有一种遇到困难再奋斗的乐趣。

生:有关切朋友的乐趣。

生:有“有笑有泪”的乐趣。

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

[评:给学生充分地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潜力会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自然的点拨显得多么及时精妙,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理解中的难点。]

师:看来,老舍先生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节目到此结束,感谢老舍先生,感谢观众记者朋友。(掌声)

[评: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地平等交流,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在听说中加深了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在交流中自由放飞了自己的思想,正是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引导点拨中感悟

师:我发现在刚才的节目中,大家都能按要求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交流,而且把握重点也很准,主要是什么呢?

生: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师:是的,不过刚才我们谈的关于养花的乐趣比较零散。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综合地说一说,老舍先生所谈的养花的乐趣有哪些?

(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养花的乐趣主要有:一是养花可以增长知识;二是养花有益身心健康;三是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四是养花能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师:你是从哪个地方体会到“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的?生:第五自然段。(朗读)

师: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生:这是养花的成果。

师: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

生:不 是。

师:还可能有哪些?

生:还可能花落了,结果了,可以吃果子。

生:还可能在菊花开的时候,送去参加展览获奖。

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

(生默读、思考、指名答)

生:我觉得主要是写面对这些成果的感受。我是从“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什么感受?

生:特别喜欢。

生:我觉得还很骄傲。我是从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还觉得很自豪。我是从“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看出来的。因为举着蜡烛在夜间看难见的昙花开,朋友们肯定要赞叹,所以我就很自豪。

生:我不同意他说的“举着蜡烛”。课件下载[]因为秉烛夜游的意思是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也许是举着灯笼呢?

师:嗯,用词是要准确。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乐趣呢?生:是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

师:对,这种理解更准确了。

[评:理解不够准确时,需扎实地读读课文,深入地研究课文,毕竟课文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

师:最后一段与前边具体的讲述有什么联系?

生:最后一段是总结,前面是分述。

师:那么从作者讲的养花的乐趣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花的什么感情?生:我体会到作者很爱花。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爱花之情的?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再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体会最深的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朗读,读得好的掌声鼓励)

师: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面对生活中的忧伤与不快,我们也应该向老舍先生一样坦然面对,因为生活的乐趣就是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生:我体会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能害怕它,而要向老舍先生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并且克服,这样才能象老舍先生养花一样体会到乐趣。

生:我体会到,老舍先生对养花这么小小的事就能做得有滋有味,我们对待其它的事也要象他一样认真做,就能得到乐趣。

[评:这样的体会恐怕不是只用思想教育几个字说得透的,因为教师在教学引导中真正拨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所以感悟得如此深刻。]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在写法上还有没有收获呢?

生:我收获到,在写作时要写清自己的感受就要通过具体事例把它写清楚。生:我给他补充一点,还要有条理地分成几部分来写。

三、在课外练笔中运用

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么多启发。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让大家同你分享吗?(有些赞同地点头,有些显出为难的样子)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草。

(生铺开纸笔,开始写作)

[评:实施分层的习作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上一篇:实习生个人小结500字下一篇:网迷老爸小学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