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2024-04-29

《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共9篇)

篇1:《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高密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亚南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

2.认识刻度尺,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尺子画线段。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一拃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表象。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木棒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段好看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比一比,哪个小朋友听得认真、看得仔细。

播放动画。(2)讨论交流

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讨论一下。(学生活动)(3)汇报

师:你们是怎样讨论的?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 生1:因为阿福长高了。生2:阿福太粗心了。

生3;师傅的手大,阿福的手小。

师:我们来比一比,我当师傅,你来当徒弟。(教师与学生比手与拃的大小)师父的手大,一拃就长;徒弟的手小,一拃就短。所以阿福把衣服做小了。

2、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怎么做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生:让师傅量,师傅做。生:用尺子量。

师:对,为了测量起来方便,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于是,人们就发明了尺子。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样的尺子呢?(学生说)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尺子,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你认识它们吗?(读出名称)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我们天天用到的好朋友——直尺。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尺子上都有什么?然后再告诉你的同桌,看看谁发现的最多?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把尺子放在书上,坐端正)尺子上有什么呢?哪个同学愿意起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1:有数字、小竖线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生:„„

(2)学生观察后,汇报引出:数字、小格、小竖线(刻度线)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看屏幕:

师: 刚才同学们说发现了一些数字,都有哪些数字呢,咱们一起来读一下。这些数字在尺子上叫刻度。

师:最小是几?(0)表示什么?(一个也没有)师: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师:刚才同学们还发现了尺子上有小竖线,这些小竖线叫刻度线。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我们叫0刻度线。这些刻度线都一样长吗?(不一样)这两条长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师在尺子上比划)我们就叫它一个大格。请同学们仔细看,这就是一个大格。再看从3到4之间的长度是不是一个大格?(是)这个呢?(是)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除了数字和大格,有的同学还发现了字母。师:其实这是两个英文字母读作cm,cm表示厘米的意思,(板书cm 厘米)你知道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一般是用来表示较短物体的长度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1)教师讲解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有的话就说你知道的真多、没有的话就说看来同学们还不大了解厘米,板书1厘米)请同学们看屏幕,老师来告诉你吧。这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现在知道了吧?就这一个1厘米吗?除了这几个,还有吗?

师:从5到几也是1厘米?从8到几也是1厘米?

(2)找1cm 师:好了,刚才我们从屏幕的尺子上找到了1厘米,那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每个同学找3个,跟你的同桌说,看谁找的又对又快。(找2-3个)

师:谁起来说说你找的1厘米是从几到几?(学生汇报)刚才同学们找了从0到

1、从1到

2、从2到3,还有好多的1厘米,真了不起。其实,在尺子上任何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也就是说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用手比划 师:我们已经认识1厘米了,你能用手比量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举起来)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们请同学伸出你的食指,照老师的样子比量一下,然后轻轻的抽出来,请同学们仔细看,这两个指头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举起来看一看。(4)想象

师:闭上眼睛想1厘米有多长。(5)生活中长为1厘米的物体

师:现在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你能从生活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吗?

图钉(如果学生说的是钉子,就反问一句“你说的钉子有多长?能用手势比给大家看嘛”)、食指、小蚂蚁、家长打麻将用的筛子,筛子一条边的长大约是1厘米。你看这是什么?(键盘)键盘的这条边的长度也是1厘米。橡皮的厚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会听课,而且还善于观察!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从0~1的长度是1厘米了,那么从0~2的长度是几厘米?(点课件)

师:你怎么知道是2厘米?(因为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到2有两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师:从0~3呢? 从0~5呢?0到8呢?

师小结:哦,也就是说从0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所以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是从0刻度开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那么从1到3是几厘米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从1到3有两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师:从3到7呢? 生:4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4个大格)看,我们来数一数,是不是4厘米? 师小结:也就是说,在尺子上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师:你还知道从几到几是几厘米?(让孩子看着尺子)

三、实际测量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和几厘米有多长,那你觉得这根小棒会是几厘米呢?那我们估计的对不对呢,现在我们来量一下。

1、学生动手测量

师:哪个同学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测量方法? 生1:投影展示 生介绍:那么你是怎么放直尺的?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哪个地方?再看那你怎么知道是7厘米的?(错的话,那你看他的测量方法有问题吗?)

师:谁想再起来说一下你的测量方法?(一样的话再说一遍。不一样的话前台展示)

师总结: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将物体的左端和0刻度线对齐,再看这个物体的右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测量方法,你觉得对吗?(指出错在哪里)师: 通过刚才的测量,你认为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2、学儿歌,促理解

小朋友要牢记,食指宽一厘米;

用直尺量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师:下面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好吗?

1、辨一辨,谁的量法对?

2、你能很快说出是几厘米吗?(从0开始,从2开始)

3、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五、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厘米,它是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一个长度单位。以后我们会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来帮助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相信小朋友们的本领也越来越大的。

(有时间的话让孩子们自我总结,0刻度在尺子上表示起点,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有多长)

篇2:《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阿福的新衣——厘米的认识

潍坊市高新区东明学校 李芸

青岛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一册下93—96页。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2.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设计

本节课以青岛版的教材内容为依托,以《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为指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力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力求体现:

1.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3.努力创设新型师生关系,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4.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1厘米小棒、10厘米小棒、直尺

六、教学过程

导语: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个新朋友:厘米。(一起读一读)你听说过它吗?(在哪里见到过它?)

生:在尺子上见到过„在书上见到过

师: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师:关于这个新朋友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生:它能做些什么?它从哪里来?它是什么样子的?„

师:看来大家都想认识它,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新朋友,我们首先做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来亲身感受一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课桌,用手摸一摸这条边,你能借助身体的一部分或者身边的物体量一量、比一比吗?

生:我用拃来比的,大约是5拃的长度

师:是你的5拃的长度,为什么是大约呢?(不到5拃或5拃多一点)师:大约这个词说的特别好!你的测量方法真不错!还有没有其它方法? 生:大约是我两个课本的长度„ 师:是你的课本的长度„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量出来的长度却不一样呢? 生:我们选取的工具不一样„

师:刚才这么多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方法,都用了“大约”俩字,可能正好可能不正好,如果老师不在现场的话都被大家说糊涂啦!看来,用物体并不能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快来想个办法,用什么工具比较好呢?

生:尺子!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你的方法真不错!)

师:生活中的尺子有很多种,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同学们见过这么多尺子,老师也找到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每把尺子都有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借助直尺来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老师这儿也有一把,为了方便同学们观察,咱们把它放大了看。

师:观察这把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同桌间相互交流)生:有数字

师:(板书:数字)有哪些数字?一起读一读„这些数字都是按照从小到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排列的。

师:还有什么?再仔细看看。生:竖线

师:你观察的可真仔细,你能来指一指吗?我们来看,这些竖线有长有短,像这样长长短短的线就是刻度线。不同长度的刻度线都有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长长的刻度线,长长的线之间的长度,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一大格。我们发现,每个长刻度线都和一个数字在挨在一起。

师:聪明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0 的后面有字母

师:观察真棒!这是英文字母cm,是centimeter的缩写,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重点来认识这个新朋友。

师发尺子,同学指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指一指上面有什么? 师:1厘米长什么样子呢?你能在这把尺上找出1个1厘米吗? 生:0~1、1~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师:0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你的数学知识真丰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能用他的方法也找到一个1厘米吗?

师:这些同学可真棒!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到了1厘米,肯定有什么好办法,怎样快速的找到1厘米呢?

(或:仔细观察这些1厘米,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你有什么发现?)

生1:0~1、1~2、2~3…(师:这些数字也有共同的特点,紧紧挨在一起,就像邻居,数学上我们还可以叫相邻的两个数。)

生2:有2个数字就是1厘米

师:两个什么样的数字?比如说?这些数字紧紧挨在一起,就像邻居,数学上我们还可以叫相邻的两个数。

师:这位同学想到用数字,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生2:1厘米就是1个大格

师:不仅会找1厘米,还善于总结!方法太好了,老师帮你记下来!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1厘米,现在来个亲身接触。像老师一样,拿出这个1厘米的小棒,(竖着拿)大拇指和食指不要动,轻轻竖着拿住它,然后,轻轻的轻轻的抽开它,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就是1厘米。1厘米就这么长!(同桌间相互看一看)现在小手不要动,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现在睁开眼睛,看着你手里的1厘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1厘米怎么样)表扬,真棒,做的真快!

生:真短、真矮„

师:1厘米非常短,但是它非常有用。现在我们心里面也有了一把小尺子,用你心里的小尺子来看一看,你的身体上,衣服上哪些物体的长度接近1厘米?谁找到了?小组内交流一下。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橡皮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

师:1厘米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用途,老师也找到一些(课件),我们静静的来看一下。

师:看来生活处处有数学!咱们班同学太聪明了!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生:2厘米

师:2厘米比1厘米更长,你知道2厘米有多长吗?说说你的想法。生:因为0~1是1厘米,1~2是1厘米,总共是2厘米。

数格子的方法,总共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师:说的真完整!2个大格就是2厘米,我们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数格子好不好? 师:除了2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怎么想的?(你还能从0刻度开始找到1个几厘米吗?)

生:3厘米、4厘米、5厘米„

师:0到3是3厘米,0到4是4厘米„仔细观察我们找到的这几个几厘米,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从0开始,0到几就是几厘米!

师:你们可真善于总结!举例:9厘米、10厘米„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好不好!就叫看数字!

师:有了这些好方法,能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你能用直尺量一量学具中较长小棒的长度吗?(10厘米小棒)

师:你是怎么量的?

生:从0开始的,右端指向10就是10厘米!

师:你可真是善于抓住尺子的特点。在尺子上数字0的位置很重要,代表起点的意思。所以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一般从0开始。有没有不是10厘米的?(老师这有两名小朋友量的不到10厘米,我们一起来是为什么呢?)课件。

师总:这里有一首儿歌,一起读一读。

测量长度用直尺

物体放平是第一

左端要与0对齐

看看右端对着几

长度就是几厘米

师:除了测量小棒,你还想测量什么? 生:一拃、课本、文具盒„

师:试着用刚才的方法量一量。你是怎么量的?想一想,应该注意些什么问?(自由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的方法认识了厘米,(板书:长什么样子的?做什么的?)厘米是非常有用的朋友,是长度单位的一员,我们经常用它来测量较短 物体的长度,如:铅笔的长度、书本的长度等。最后老师想让同学们帮忙,帮老师用小尺子量一量教室的长度怎么办呢?想一想在测量过程中你会遇到什么困难?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更长的长度单位。

在古代,还没有尺子的时候,聪明的劳动人民借助生活中的小尺子测量物体并改变生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人民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吧!一起来静静的看一看。(课件)你看,只要你多动脑,就能用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篇3:《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 ,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 (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种尺子、10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红色纸条、长方形纸、图钉、书钉、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现在请大家用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你桌上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实际测量)

师:怎么样, 有问题吗?

生1:太麻烦了, 摆着摆着就歪了。老师, 我不想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2:老师, 我看爸爸量东西时用尺, 不摆小正方体呀!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和思考。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很早就用尺子来测量物体了。

(电脑演示:用一排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变化为用刻度尺测量)

【评析】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 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这里创设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长边和短边的矛盾冲突,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用小正方体测量的不便, 从而迫切地需要产生新的测量工具, 体会它的必要性, 使“刻度尺”的引入水到渠成。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 请看这是皮尺、卷尺、米尺……不同的尺子用在不同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你们手中的学生尺。请大家仔细观察, 你能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同桌互相议论)

师: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1:尺子上有数字, 0, 1, 2, 3, 4……

师:对!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尺子上有一些小格、小竖线, 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是刻度线, 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较长的刻度线附近标有刻度。

生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 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代。“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学习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评析】学生在认识尺子时, 教师出示各种尺子, 让学生多认识几种尺子, 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察尺子时, 让学生互相交流, 避免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或不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就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长度是1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说说你找到的1厘米。

生1: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生3:挨着的两个数之间的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看看自己的尺, 是不是这样的。

师:从刻度8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从刻度8到刻度9是1厘米。

生2:从刻度8到刻度7也是1厘米。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思考问题不仅可以顺着想, 还可以倒着想。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上比一比, 感受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巡视, 加强个别指导, 随时纠正比划不准确的同学)

师:现在请你用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 画完后同桌互相用尺比一比, 看谁画的准确。

(学生先画, 然后互相测量)

师: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起来:测量小方块棱长、小正方形边长、订书钉宽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铅笔头的长……)

生1:我手中的小正方体一边的长是1厘米。

生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们俩的数学书合起来差不多也是1厘米。

……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学生闭眼想)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实际操作活动, 引领学生把抽象的1厘米落实到一个个直观的物体上,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 丰富1厘米的表象。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教师还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 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 那么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支削过的铅笔, 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生:8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8是1厘米。

师:你是看铅笔的长度中包含了几个1厘米, 这根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对吗?

生:对!

【评析】这里选取练习一的第1题, 是削过的铅笔实物图, 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 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几厘米与1厘米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测量物体实际长度的方法, 为下面实际测量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尺子亲自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呢, 你知道在测量物体的时候, 以哪个刻度作为起点吗?

生:0刻度。

师:对!0刻度是尺子的起点, 而不是尺子的最左端。找到自己尺子上的0刻度, 然后动手量量你手中红色纸条有多长。

师:量好了吗, 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在展台上演示, 说出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5厘米。我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 另一端对着5, 这张纸条长就是5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啊!我们在测量时,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测量不准确, 往往是起点的位置不对。

师:再量一张纸条的长, 先量出3厘米, 并写上“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量出7厘米、10厘米。

师:在小组内交流你们量的结果, 看谁量得准确。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练习本的宽度和墨水瓶的高度, 把结果填在书上。同桌核对一下, 结果不同的找找原因, 重新测量。

(学生测量、填书)

师:看来我们选择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真的比用小木块要方便得多。同学们, 老师不小心把这把尺子给压断了 (教师出示一把残尺) , 还能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可以的。把刻度2看作“0”刻度, 量物体时左端对准刻度2, 往后数, 有几厘米长,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谁来量给大家看看。

(指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纸条长几厘米呀?

生1:8-2=6, 是6厘米。

生2:我是数的, 一共有6个1厘米, 就是6厘米。

……

师:你们真能干, 想的办法多好啊!鼓鼓掌, 为自己加油!

【评析】通过量纸条的长度, 特别是对铅笔、练习本和墨水瓶等实物的测量, 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 获得直接体验,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用残尺量物体的长度, 既创造性地应用测量方法,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小朋友们, 认识这个图形吗? (指课前用小正方体测量的长方形) 先不用尺量, 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估测)

师:你们估计的到底准不准, 怎么验证?

生:用尺量。

师:那就快动动你们的小手, 实际测量一下, 看谁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测量)

生1: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5厘米, 实际测量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2: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3:我估计长方形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4厘米, 实际测量是3厘米。

师:看来我们估计的长度和实际长度还有些差别。那么实际两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生:6厘米和3厘米。

【评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使估测与实测相互配合, 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又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通过比较估测与实测结果的差别, 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师: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现成的“厘米尺”, 你知道吗? (出示手指、手掌、一拃图)

师:用尺量一量你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这些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厘米尺”呀!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测量活动, 相互交流)

师: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 这时只要利用我们身上的“厘米尺”估测它们大致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量一量你课桌的宽度有几拃, 大约长多少厘米?

【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 并有意识地安排估量课桌宽度的训练,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师: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生2:我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

生3:我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了。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和厘米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儿还有一首关于厘米的儿歌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是厘米

1厘米, 很淘气, 藏在图钉长度里。

书订和我最要好, 宽度也是1厘米。

食指宽约1厘米, 伸出手指比一比。

手掌宽约7厘米, 一拃不过十三四。

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坏你。

师:同学们, 记住厘米对我们的提醒吧!下课。

【评析】总结以儿歌的形式呈现,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4:《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篇5:《厘米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1、 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 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 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二)知识与技能

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三)感情、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不同的两枝铅笔、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若干块。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纸条若干条、1角硬币每人一个、回形针若干个、小刀若干把。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幻灯机出示)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通过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物体长短难以说清楚,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测量的不便。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 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 认识厘米

(1) 认识刻度尺

①教师出示刻度尺或米尺图,告诉学生这是刻度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接着教师拿出一把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同学们用的尺子,它是刻度尺的一部分。

②请同学们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师:尺子上刻有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不同长度的刻度线。生可能回答有:老师,有3种不同的刻度线,最短的刻度线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告诉学生:这表示1毫米),学生会接着问:比最短的刻度线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进一步引导观察,从开始刻度线到稍长的刻度线有几格这样的1毫米,学生回答有5格,老师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5毫米,学生还会接着问:老师,相邻最长的刻度线之间又表示什么意思?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后告诉学生:这样一格表示1厘米。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尺子上的刻度线及各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追问: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还有什么?

学生回答有:①字母cm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及时给学生解释:这是表示厘米的意思,是一个长度单位)。

②有数字,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追问:这些数字对着哪些刻度线,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学生回答:0、1、2、3)

③教师引导学生在刻度线上找到0教师介绍: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刻度从这里开始(这叫尺的0刻度)。

④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用投影仪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刻度尺0~1是几厘米(从0到1是1厘米),从1~2是几厘米,从2~3是几厘米(都是1厘米)。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说明:这样的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刻度线间隔是相等的。

⑤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0到2有几厘米,从0到4有几厘米,从0到5有几厘米,从0到6有几厘米呢?你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教师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加于引导。

⑥同桌指着刻度尺上的具体刻度和长度互相说一说1厘米,几厘米。如:从0到1是1厘米,从0到5是5厘米,从0到9是9厘米,从6到7是1厘米,从1到5是4厘米

(2) 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动手测量自己所带的物品的长度,在尺子上量一量,如: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②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的实际长度,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看哪个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闭眼想象1厘米的长度,进一步形成对1厘米长度概念的表象。

③让学生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如果学生举出的物体很少,教师可以将在课前准备一些物体提供给学生测量,如:订书针、透明胶带的宽、瓜子的长、橡皮的厚等。

(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 动手操作,培养能力。

1、 学习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 教师在黑板上贴一些纸条,然后提问,你们想知道它们的长度是多少吗?用什么来量?

(2) 教师出示刻度尺。讲解如何量纸条的长度,边示范边讲解量的方法: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是多少,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如:现在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5,表示纸的长度就是5厘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设计米。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3页纸条上面括号内填5,表示纸的长度是5厘米。

2、 小组合作。

再选取一个物体,测量之前,小组里每位同学先估计一下长度大约是多少,然后再测量,最后汇报估计结果与测量结果的误差,从中让学生实践几次,不断调整自己的估计方法。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测意识,同时也提高了估测能力)

3、 量课本的长、宽。

以两人一组,先估测再测量,合作量出自己的数学课本的长、宽,教师巡视指导。

4、 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 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成绩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成绩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 ②用眼估计。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本节课通过让学生

识厘米和用厘米量。使学生认识1厘米的长度及用1厘米测量物体,初步体会测量方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一、 体现问题性。

问题是科研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课程的钥匙。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的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学生: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实际的,教学具有坡度性,体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会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这两枝铅笔有多长呢?这样课堂气氛才有渲染,达到了以疑激思的良好效果。

二、 体现体验性。

体验能使学生学习进入生命领域。本节课通过学生从认识到动手操作到应用,使学生体验到厘米的知识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独立思考,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活力与创造,这样所学的知识记得深、记得牢。

三、 体现合作性。

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3人小组和2人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及先估测后测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估计结果,然后进行动手测量,看看谁估计的准。这样能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及估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活动,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四、 体现多样性。

篇6: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

黄龙中心小学:张杰

我在教学 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用软尺量衣服各个部分的尺寸时,学生通过活动发现袖口的尺寸要比手腕的实际尺寸长,领口的尺寸与脖子的粗细差不多等等,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篇7:《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创新整合点:

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充份的资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又动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厘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本课通过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入手,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学生分析:

本课面对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掌握了一些基础的学习技能,能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课前我对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了调查摸底,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对尺子的认识很深刻。但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模糊.同时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没有估测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帮阿福找原因,体会到统一长度测量工具的必要性。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手比划出1厘米长。

3.认识刻度尺,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借助尺子画线段。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愿意合作,学会合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环境与准备:

教学计算机windows xp系统 天士博白板 展台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动画——《阿福的新衣》。师: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的事事? 学生汇报: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结果闹出了笑话。怎样才能给阿福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呢?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想一想,怎样才能给阿福做一件合适的衣服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同位互相讨论发表看法。师小结: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是用尺子。(板书:厘米的认识)设计意图:以有趣的动画故事——“阿福的新衣”为素材引入,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二、你说我讲,学习新知

活动一:认识尺子

师:同学们的尺子大小不同、长短不同、颜色也各种各样。那么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以四人为一小组把尺子放一块,仔细观察,找出尺子上的共同点。你发现了什么?相互说一说。学生可能交流:尺子上有数字、小竖线、字母cm等。教师梳理总结。教师:(1)这些都是刻度,这时刻度线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一端进行测量。但是,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英文缩写。厘米是人们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活动二:认识1厘米

师:厘米是个新朋友,大家对厘米比较陌生,那么我们就从1 厘米开始来认识它。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尺子上找)

生1:0-1 生2:1-2

教师借助课件适时展示从刻度0到刻度1就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2到3,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尺子找到的1厘米。

1厘米

师:在尺子上找到了这么多1厘米,你感觉1厘米的的长度怎样? 学生可能交流:1厘米很短,很小。

师小结:正是因为1厘米的长度很短,所以人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师提问:刚才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请同学们想想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宽度是一厘米呢?

学生回答。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钉的长度是1厘米,手指的宽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1 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需要借助尺子直观上感受使孩子对1厘米长度初步建立表象,通过各项活动使孩子在观察、想象、比划、寻找等过程中深刻丰富了表象。

活动三:认识几厘米

师:认识了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3厘米吗?4厘米?„„ 学生利用TRACEBoard4.6直接在课件中的尺子上操作。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随后交流,得出结论: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练习题蟋蟀蝗虫跳远。

活动四:用厘米作单位测量

1.尝试测量小棒长度,探讨测量的一般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该怎样用厘米做单位测量呢?请同学们试着测出小棒的长度?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一般的测量方法:

(1)要把测量的物体放平;

(2)将物体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

(3)物体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物体的长就是几厘米。2.测量一拃的长度,引出对线段的认识。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长度的一般方法,那么我们就来实际操作一下。

师:刚才的故事里老师傅是用拃量衣服的,一拃是把手伸直,拇指与中指使劲岔开之间的距离,现在老师就是老师傅,我想用尺子量一下我的一拃有多长,我在这拇指边点一个点做一个记号,再到中指这点一个点,他俩中间划条直线,这就是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师傅一拃的长度。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12厘米

3.学生测量自己的一拃的长度。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在测量物体长度前先想策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同桌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自主练习,学以致用

1.课件出示,辨一辨,谁的量法对? 2.课件出示,探讨怎样用断尺量 学生完成后,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练习,能及时巩固学生所学的新知。小测,是为了检测目标达成度情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四、回顾反思,交流评价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交流,教师做好评价。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收获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以及思维、方法进行梳理,做到融会贯通。及时评价,则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教学前,我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我在课的开始就以视频动画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如提供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开展小组讨论;利用白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等,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篇8:《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整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是美羊羊的生日, 村长慢羊羊想给她买一条漂亮的围巾, 可不知道买多长的围巾合适, 于是让喜羊羊他们去量一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师:他们量得都对, 可为什么同一条围巾, 量出的数量却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根据这些数量, 慢羊羊能明白围巾到底有多长吗? (不能)

师:对呀!为了方便大家交流, 我们得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评析:这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 引入学习内容。三种不同的测量结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小棒长1厘米, 老师给你们每个人也准备了一个, 拿在手里, 仔细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我们用两根手指来给1厘米做个家吧。 (学生比划) 再把1厘米放进去, 看看做的家是否合适?

评析: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给每位学生做一个1厘米的小棒, 让学生拿在手里, 摸一摸、看一看, 闭上眼睛记一记, 再安个家, 把1厘米放进去比一比, 这里组织的多种活动, 形象、有趣,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也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接近1厘米长的物体呢。 (利用媒体呈现) 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图钉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朋友们能从我们身边或身上找出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找到的小朋友跟同桌说一说。 (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评析:1厘米的长度实在是太短了, 学生也鲜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故而举例有相当的困难。这里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先呈现一些实例, 再让学生寻找, 并跟同桌说一说, 无形之中降低了举例的难度。

3.认识学生尺。

师:尺子可是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 它也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好工具。 (课件演示) 仔细观察一下, 尺子上有些什么? (数字、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一样长吗? (不, 有的长, 有的短) 它们叫刻度线。对着0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0, 那对着1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1。

师: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从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呢? (也是1厘米) 尺子上还藏着许多1厘米呢, 同学们能找到它们吗?找到后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后一起总结: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评析:这儿教者安排了两次活动, 第一次是找一找尺子上有什么?相机介绍厘米和刻度线, 为下面学生准确地说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作预伏;第二次是找寻尺子上还有哪些地方藏着1厘米, 让学生通过研究感悟到, 尺子上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通过这种带着思考的准确表达, 也有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形成技能。

4.认识几厘米。

师:那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呢?从刻度0到刻度5又有几个1厘米呢?看来, 从尺子上不但能找出1厘米, 还能找出其他长度。同学们也来找一找, 好吗?把你找到的长度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评析:这是学生第三次观察尺子, 找一找几厘米。通过观察、推理, 帮助学生明确,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是因为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而为下面读出物体的长度和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打下基础。

5.体会从刻度0量的便利。

师:聪明的喜羊羊不但认识了尺子, 还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呢。 (课件演示)

同学们能说出喜羊羊量的这些物体长几厘米吗? (学生回答)

师:从刻度0开始量有什么好处啊? (量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所以人们在量物体长度时, 为了方便, 一般也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起的。

6.学习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1) 动手量一量小刀的长度, 再把答案填到括号里。

(2) 学生演示, 请一位学生上台边量边讲。

(3) 判断哪种量法对 (想想做做1)

评析:本环节教学, 教者延续了课始的情境, 让学生跟羊羊们一起学量线段和为小羊纠错, 同时, 有效地发挥了实物投影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观介绍量法, 利用电脑动态演示沸羊羊与美羊羊量法的错误所在并动态纠错, 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得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7.学画线段。

(1) 学生独立画6厘米线段 (课件出示: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师:同学们会画吗?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 学生上台演示画法。

8.学习大约几厘米。

(1) 学习大约几厘米。

师:沸羊羊、美羊羊画的线段错在哪里啊?同学们观察观察。这两条线段都是接近6厘米,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线段大约长6厘米。

(2) 看图说长度。

师:平时测量时经常会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情况。 (课件出示) 这是周老师的食指, 你能从图中看出我食指的长度吗? (大约7厘米。)

(3) 测量食指长度。

师:伸出食指, 先用眼睛估一估它的长度, 再拿出尺子像老师这样量一量, 看看你估得准不准确。

评析: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加深对几厘米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先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再跟同伴交流,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建立在个体研究基础之上的交流, 有助于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思维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试估物体长度。

师:那周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估得和实际长度差不多的话, 就能得到一个五角星, 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课件: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拓展引发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用厘米作单位很快估出了水彩笔、橡皮的长度, 如果让你再用厘米作单位估教室的长度, 你也能很快估出来吗?

师:要想很快估出教室的长度, 我们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来估, 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名称吗?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它。

篇9:“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上一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下一篇:毕业实习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