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案例

2024-05-01

厘米的认识案例(通用6篇)

篇1:厘米的认识案例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分析

上传: 陈世富

更新时间:2013-11-15 18:47:05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较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1、出示米尺,让学生观察,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或老师发给的米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从尺子上、从周围物体中找1厘米的比较与估计中以及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体验了l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自始至终,他们都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他们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可谓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了充分的体验,其估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可贵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与小伙伴合作解决问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大社会成为小课堂的延伸,成为学生获取更多知识的大舞台。]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厘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尺子引入

1.师:今天学什么呢?今天要学的就在铅笔盒里面,铅笔盒里都有些什么呀? 生:铅笔、橡皮、尺子 师:铅笔干什么用的? 生:写字 师:橡皮呢? 生:写错了擦掉重写 师:那尺子呢? 生:连线

师揭题:对,尺子可以用来连线。我们今天要来学学尺子除了连线以外更重要的作用。【设计意图:铅笔盒中从尺子引入,直观,能触摸到并常期陪伴在身边的一样学习用品,指出今天是学习它除了连线以外学习上的另一功能时,学生进入课堂自然,马上勾起了求知欲,内在学习欲望强烈,在节约时间的同时并有效地让课堂“顺流而下”。】

2.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0起点,cm 多媒体示空尺

师:范老师也有一把漂亮的尺子,拿出你的尺子,与自己的比较一下,除了图片花纹以外,老师的尺子上好像还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还缺了什么?

引导观察刻度线,数字,0起点,cm……并请学生说自己的发现。由cm顺势揭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以视觉信息输入,同步进行两者比较,并在聆听其他小朋友的发现中,对包括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等的这些知识,学生在视觉与听觉有效整合,在知识的“印泥”上留下了更深的脚印。这样的处理能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并在学习抽象的长度单位之前有一个具象实物的铺垫。】

二、认识1厘米

1.感知“从0到1”的1厘米

下面我们就要来认识1厘米。作为一个单位1厘米有多长?(板书:1厘米)(1)(课件展示)这就是1厘米。

师:你能说一说,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 生:(观察课件示的1厘米)从0到1是1厘米。

(2)找找你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举起来给大家看。【设计意图:“1厘米”在我们的尺子上。通过学生找自己尺子上的从0出发的1厘米,并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比划,让学生视觉上留下“1厘米”,1厘米有多长,通过视动统合,让学生可以在尺子上找得到。】

(3)生活中的1厘米,量手指宽。

师:量一量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生:大拇指。

师:是啊我们每个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所以答案会不同。把你1厘米宽的手指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

想想我们的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的1厘米? 生:语文书厚度 生:图钉的长度 ……

师举例出示,还有小透明胶的厚度,娃哈哈瓶盖的高度……(4)学生再次比划。不放到尺子上,直接比划。

【设计意图:从尺子上----我们的“手”里。“1厘米”从尺子上转移,联系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1厘米”从尺子上跳出来,体验到就在自己的身边,拉近距离。“1厘米”从尺子上一下子跑到小朋友的身上,手指宽,或者能直接用两根手指来表示,让1厘米“活”了起来,学生体验到知识深入的有趣并萌发学习的成就感。】

2.感知其他起点的1厘米

师:现在范老师说一句话,请你判断。师:尺子上,从0到1是1厘米。生:对的。

师:那我说,尺子上,只有从0到1是1厘米,对吗? 生:不对!

师:那从几到几也是1厘米?

生:从1到2,从2到3,从3到4……

引导小结:说了这么多句话,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几到几是1厘米,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表述?(课件展示每两个相邻的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

小练习:师找数4,从4到几是1厘米?(从4到5是1厘米)谁还能说,从4到几是1厘米?这回不许说5.引导得出不同的答案。

师:请一个特别棒的同学,把这两句话结合在一起说。从4到几是1厘米,要说完整。请你也找一个数字,说说从这个数字到哪里是1厘米?

【设计意图:不同起点的1厘米,打破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的思维,让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更进一步。从4到5是1厘米,从4到3也是1厘米,1厘米有多长?厘米尺子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把1厘米从手里放到心里。】

三、认识几厘米

1.师:除了1厘米,你还想认识几厘米?1个厘米是1厘米,那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小练习。

2.引导学生尝试测量一条彩带,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用0起点和其他起点对比,怎么量方便。3.测量物体,动手练习,量一量,反馈。练习纸上量别针,橡皮,蜡笔,小刀的长度

四、问题情境,拓展提高

课件示刻度上数字只有1,4,6的尺子,这把破尺子能量出哪些厘米数? 生说,课件演示并分析。全课小结。

【设计意图:光用耳朵听同学或者老师说不够明白,所以用课件演示了1厘米,2厘米……6厘米分别是刻度几到几量出来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理解得更加清楚,拓展思维。】

【课后反思】

感悟一:选好“知识”存放的营地

课中厘米的认识是整个长度单位认知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选好“1厘米”这一知识点的存放地点。只是停留在尺子上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安排了让1厘米从尺子----手里----心里,层层深入,阶梯式进行。每一步都渗透扎实一点,这样后面认识几厘米,以及测量等的知识点都能水到渠成。新课标说:“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我理解为不同的学生扎不同的营,牢固程度也不同。我想引领这些孩子寻找更宽广的营地,尽量让孩子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地点。不同的学生“扎营”的地点不同,一手五指,各有长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尽量让这节课的步伐细一点,以免有学生早早掉队而泄气,随地扎营。

感悟二:视觉和听觉要巧妙整合

数学这个东西比较抽象,有时候光靠听觉,况且针对部分学生的听的能力较差的,真是听不明白,若加上一些视觉上的配合分析,就学得较好。比如说在拓展中,让学生在数字不全的尺子上找几到几分别是1厘米,2厘米……6厘米,指名几个学生说,其他学生就听一下,还在云里雾里翻腾,思维跟不上。这时加上课件演示,就明白了。但如果仅课件演示,光看也不行,就像一场精彩的球赛少了解说员,得适时配合解说,感受更深。学生学习能力不同,所以视觉和听觉恰当巧妙地整合,会使课堂学习更有效。不过,具体哪些视听上整合还是有讲究的,怎么做到恰当有效,还值得继续思考的。

感悟三:触动内需神经,赶走学习疲惫

一节课40分钟的学习,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容易疲惫,若不适当刺激他们的“成就感”神经,怕是人在魂不在了。这节课中我突然发现适时让学生小结回顾前几分钟学的新知识点,并提醒他们这些都是自己的进步,这样让学生明确体验自己的进步,本领的增强,很有效地刺激了他们的成就感。当然,仅仅如此还不够,内容用更吸引孩子的方式呈现,学生注意力集中,学得轻松,自然少了些疲惫。学生的成就感有时自己体验不到,还需要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适时的积极反馈和评价,学生从老师或别的同学的反馈中感受到自己被肯定,学习不疲惫,内需力被调动起来,然后学生从“想学--能学--会学--要学”,形成一种积极的有效学习状态。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孝顺的小南”,小南在故事中遇到了问题,你仔细听,看能不能帮助他。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来。

师:课件演示,教师口述故事。孝顺的小南知道妈妈过几天就要生日了,他决定用零用钱给妈妈买一双新鞋子,小南问妈妈:“妈妈,你的脚有多大?”妈妈回答:“一拃多一点点。”小南到商店挑选了双漂亮的鞋子,用自己的小手认真地在新鞋子上拃了“一拃多一点点”心想:这双鞋妈妈一定合适。小南高兴地跑回家,急着把鞋子送给妈妈。可是当妈妈打开这份礼物时,妈妈笑了,奇怪的问:“这鞋子这么小,到底是买给我的,还是买给你自己的。”小南捎了捎后脑,怎么也想不明白,自言自语的地说“明明就是‘一拃多一点点’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回事吗?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用同一物体为标准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推荐:《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2011-01-17 11:42:16|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认识厘米》教学案例

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一小学 易伟华 设计说明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第3页的内容。《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1、合作探究,形成技能。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效益,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其唯一指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知识成为载体,促进学生形成能力、体验成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注重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量课桌的长进而体会建立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引出刻度尺并通过比较讨论认识刻度尺。其次,通过操作、组织小组讨论,通过多种活动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4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最后,在探究用厘米量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帮助今后的实测和单位进率的换算,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尺上指1厘米、比划1厘米、闭眼想1厘米多长、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l厘米的物体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建立厘米的表象,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4、程序清晰,目标明确。

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都要精心设计与准备。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是新课引入——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几厘米——用厘米量——巩固练习——拓展练习,每个环节都有教学目标,总结可以由学生总结,学生总结不出来教师总结,这样才能真正创造有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开展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我们知道,课桌的大小是一样的,现在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长度,你有什么办法?

2、师:用什么量,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了那么多方法,下面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4、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5、教师疑惑地问:为什么都是同样的桌子,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回答。总结:同样的桌子,用不同的工具测量,量出的结果不同,要想量出的结果一致,我们必须统一测量工具。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通常使用“尺”这个工具。

二、新授。

1、认识尺。

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这是一把米尺,这是三角尺、卷尺、量衣服用的皮尺(逐一出示给学生看),你们身边有没有尺,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你们的尺是学生用的尺,为了和三角尺区别,我们习惯把它叫做直尺,你们的直尺可以看出看成是米尺的一部分。老师将这把米尺放大,并把它的一部分画了出来,把你的尺和它比较,这些尺上都有的是些什么?师分别解释刻度、厘米的刻度线、cm或“厘米”,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机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引导认识尺后,让学生逐一说出尺上的各部分。

2、认识1厘米、几厘米。(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师:引导认识0刻度,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介绍“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点3个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验证: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

总结: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联系生活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然后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3)初步认识几厘米。

师:想一想,2个1厘米是几厘米?那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 师:在直尺上,你能找出2厘米的长度吗?你还能找出4厘米的长度吗? 师:你有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下他找的对不对。你还能找出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4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比一比这两个同学的找法,哪种一眼就能看出找出来的是4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4。)总结:要找几厘米从0开始,从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样找比较方便,你们能记住这种方法吗?

3、用厘米量。

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1)量纸条长度(5厘米长)。

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请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相机指导量的方法。

师示范讲解:生活中如果不需要很准确的长度,我们可以在脑袋里可以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一估,可以知道这个物体的大概长度;要知道准确的长度,就要用尺正确的去测量,量的时候要将尺和物体的边重合,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一端,再看纸条的另一端对着尺上的刻度,那就是这根纸条的长度。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那么它的长就是5厘米。

判断: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演示学生错误的量法。)总结:我们量物体的时候,要把尺和物体的边重合,尺的0刻度和物体的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1、2、3题)

三、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解决尺子不够长的问题。)

(2)一把没有0刻度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总结。

五、课后作业。

(1)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并写下来。

(2)课后调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并写下来。教学反思

【片段1】:初步认识1厘米。师:大家看尺的最左端的数字是几? 生:是0。

师:这叫0刻度,0在这里表示起点,记住这句话:“一切从0开始”。

师:(在米尺上从0指向1)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这一段也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像这样,你还能找出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生1:从刻度3到刻度4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2:从刻度5到刻度6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生3:从刻度7到刻度8这一段的长度是1厘米。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他们都只有1大格。生2:4-

3、6-

5、8-7都等于1。

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每两个相邻的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我们一起来找找看,一边比划一边数出1厘米。从刻度9到刻度10之间是不是1厘米?每两个相邻数字之间的长确定是1厘米吗?

经过验证归纳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拿出你的直尺,跟老师一起来先用手在尺上划一划,在用手势比划,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闭起眼睛想一想:刚才比划的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再比划一下,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等等。

师总结:看来1厘米特别短是吧,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反思】: 在前一环节认识了直尺后,教师用直尺做教具,告知直尺上多长是1厘米后,让学生模仿举例,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每相邻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直尺上的1大格是1厘米,帮助学生建立起抽象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对照直尺观察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起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层层推进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尤其将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数学书的厚度这些具体的实物与1厘米建立联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效突破了难点。

【片段2】:用厘米量。

师:请学生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四人小组活动:先只准看,不准量,估计一下大约是几厘米,把估计的结果写下来。组内说一说,你们估计的结果。再试着用尺量一量它的长度,怎样量?是几厘米?量好后汇报结果。

生1上台演示,教师问:为什么用刻度0对着纸条的一端? 生1:因为0是起点,一切从0开始。师:要知道纸条多长看哪里?

生1:看纸条另一端指着哪个刻度,现在是5,所以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生2上台演示,教师问:尺子应该怎么放? 生:尺子要和纸条的边重在一起。师:眼睛怎么看?斜着看行吗?

生:不行。那样就看不清尺上到底是几,眼睛要在尺子的正上方。

师:有几个小朋友是这样量的,他们量的对吗?(1.尺子的0刻度线没有和纸条一段重合;2.尺子斜着,没有和纸条的边重合;

3、正确的量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量法。【反思】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条件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的手动起来、嘴动起来、脑动起来。先让学生估测,再实测,最后交流讨论、总结测量方法,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测量方法的细节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不断丰富完善测量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交流中得到了发展。

【片段3】:拓展练习。

(1)用直尺量一量课桌面的长度。

生1:用我的尺量,量一次就在桌子上做个记号,看量几次,最后加起来。生2:每次只能看尺上有刻度的地方,尺两端没要除开,量1次是20厘米,量了3次,所以是60厘米。

生3:我还可以拿3把直尺来量,并在看。

师:你们都很会想办法,今后如果遇到尺比测量物体的长度短,可以用这些方法。(2)一把断尺怎么量出铅笔的长度? 经过讨论后学生汇报交流:

生1:可以把直尺倒过来看,把刻度20看作刻度0,铅笔的一端对着几,从20倒着数到那个数,看数了几个数就是几厘米。

生2:把任意一个刻度对着铅笔的一端,看铅笔的两端有几大格,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生3:我的方法和生2一样,不过我不是数有几格,我是用后面的刻度减去前面的刻度。

师:真棒!这种方法最简单实用。【反思】

任何教科书都需要教师来叙写,不能只把书面上的东西讲完、练完就算完成任务,要有延伸、建构新知、要领会教科书意图。用一把直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显然是不够长的、一把没有0刻度的断尺测量铅笔的长度也是有难度的,但这些都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这样的两个问题,可以关注不同层次学生,一方面为困难的学生搭脚手架,规范教会测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篇2:厘米的认识案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新学期到了,在蚂蚁王国里有一所蚂蚁学堂,它马上要开学了。看!这就是蚂蚁学堂,漂亮吗?小蚂蚁们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座小桥。一天,一阵狂风吹过,把小桥的一个扶手给刮断了!这可怎么办好呀?小蚂蚁们决定重新再做一个扶手,可是扶手有多长呢?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设计意图:利用《蚂蚁王国》的故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通过让学生帮小蚂蚁解决问题这一情节吸引学生对新知产生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观察尺子、认识1厘米,形成表象。学生能从尺子上找到1厘米,并体会方法的多样性;从周围物体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体验了l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3、2厘米有这么长,不用直尺,你能来估计一下5厘米有多长吗?指名估计比划,小朋友自己估计一下呢?

4、那5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还是请我们的好朋友——尺子来帮忙,请小朋友在尺上比划一下,同桌互相说一说:5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在认识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探索几厘米的长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物体要放平。用尺子两物体,左端要和0对齐,右端指向刻度几,物体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猜想、自学用尺子测量的方法再尝试测量,归纳测量的方法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这个环节还设计了唱一唱活动,既巩固了测量的方法又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师:小蚂蚁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忙,它们带来了一份大大的礼物,准备要送给大家,可是需要同学们闯过三关才能获得礼物哦!有信心吗?小精灵儿童网站(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二十多分钟的学习已经开始出现疲倦,此时设计闯三关获奖品的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通过游戏巩固新知,一举两得。】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篇3: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并通过估测, 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 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 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会用厘米进行简单的测量,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用具:1厘米小棒若干, 5厘米小棒若干, 学生直尺, 各种测量物品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想听吗?那我们就比一比谁听得最认真。

(播放动画阿福的新衣)

师:刚才的故事中, 有一个“一拃”大家知道什么是一拃吗?课件出示。

师: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 这一段的长度就是“一拃”。

教师:现在, 大家再来想一想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

生:师傅手大, 徒弟手小。

师:是啊, 徒弟和师傅的手不一样大, 看来用手去测量容易出现问题, 那应该怎样去测量呢?

大家跟我们古时候的发明家想到一起去了。为了方便测量, 于是制造了一个标准的测量工具———尺子。大家想认识尺子吗?

二、认识尺子

(一) 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 仔细看看, 尺子上有什么?尺子上还有什么?

(二) 梳理总结

师:刚才, 同学们找到的这些长短不同的小竖线, 都叫刻度线。

刻度线长短不同, 就可以代表不同的长度单位。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 有哪些数呢?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这些数字都叫刻度。如果尺子再长一点, 数字就会更多。可是, 不管尺子是长还是短, 只要是完整的尺子, 都会从哪个数字开始呢?

师: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

师:以前, 我们学过0表示一个也没有, 在这里0表示起点。就好像我们跑步的那条起跑线。所以到了测量的时候, 我们应该从哪开始?不是有句话嘛:一切从0开始。

师:其实尺子上还有一个很小地方, 你发现了吗?有两个英文字母cm, 表示厘米。 (板书厘米) 跟老师一块读一下这个新朋友:cm, 厘米。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 一般用厘米作单位。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厘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三、认识1厘米

(一) 找出尺子上的一厘米

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想知道吗?

师:老师的尺子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放大的。在尺子上,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5~6的长度也是1厘米。请大家拿出自己的尺子, 看一看, 5~6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尺子上其他的一厘米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 找到了这么多!看, 老师这也有, 我们一起来看 (幻灯片演示) , 1~2, 2~3, 3~4, ……11~12, 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生:1厘米

(二) 借助小棒比划1厘米

师:在你们的小盒子里就有一根1厘米的小棒, 你能快速的找出来吗?哪一根才是?

师:像老师这样, 轻轻的捏住, 仔细的看一看它。然后把它抽掉, 再放回去, 再抽掉, 手不要动, 保持住。原来这就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睁开眼睛, 再用你的小手比出1厘米, 比的准吗?用小棒验证验证。

(三) 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再仔细的看一看它, 想一想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宽度或是厚度大约是1厘米?

师:原来, 我们的手上就有1厘米啊, 这个发现可重要了。当我们忘记1厘米有多长的时候, 就可以看看身体上的这把小尺子。

师:请大家把小棒放回去, 闭上眼睛想一想, 一厘米有多长呢?睁开眼睛, Á再用你的小手比出1厘米。比的越来越准了, 看来同学们心中的这把小尺子, 越来越准了。

四、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 能从这把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 (出示标着小棒的尺子) 你是怎么找的?

师:大家看一看, 从1倒3是2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你还能找到其他的2厘米吗?

师:我还想找3厘米, 你能帮我找出来吗?

师:刚才同学们找到了3厘米, 你们发现3厘米都有几个1厘米?

原来只要找到了3个1厘米就找到了3厘米。你还想找几厘米?自己在尺子上找一找, 然后告诉你的同桌, 看看你找到的对不对?

师:老师也找到了几个, 你们来猜猜我找到的是几厘米。

5~10的长度是几厘米?2~8的长度呢?

师:同学们数的越来越快了。现在大家静下心来, 再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五、测量方法的学习

(一) 量小棒

师:你能用心里的1厘米估计一下这根小棒的长度吗?你是怎么估的?

师:估的准不准呢?动手量一量。

学生实物投影展示。

师:谁愿意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测量的? (找两个学生一错一对展示。) 哪一种方法更准确呢?你有什么要说的?

师小结:测量物体长度时, 一般将物体的一端和0刻度线对齐, 再把物体放平, 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厘米, 就读几厘米。

(二) 量一拃

师:同学们能测量出自己一拃的长度吗?同桌合作, 测量出一个同学的一拃, 再测量另一个同学的一拃。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

师:我们班的小明是这样测量的, 你能读出是几厘米吗?

投影出示, 不到12厘米.

师:到12厘米了吗?离谁近?

生:12厘米近。

师:不到12厘米, 离12厘米近, 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说是大约12厘米。

师:想知道老师的一拃有多长吗?大约21厘米。现在我们更清楚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

看来, 尺子真能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呢!同学们还想不想继续测量?

测量实物的长度:橡皮的长度, 曲别针的长, 棉棒的长。

(三) 断尺测量

师:同学们量的热火朝天, 老师也测量了一支铅笔的长, 你能帮我看看是多长吗?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看来没有了0刻度, 我们照样可以测量。

六、小结

如果老师让大家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 你认为合适吗?那得多大的数啊, 所以就需要大的长度单位, 是什么呢?我们以后再学。

篇4:《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篇5: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厘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动画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想不想看啊?

要求:请小朋友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他们都在干什么?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师:谁能回答老师之前提出的问题:他们在干什么?

(师徒二人在给阿福做新衣,结果由于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阿福的新衣做得太小了)

师:刚才我们看了动画片,知道他们是用手测量的,那你知道一拃怎么回事吗?(让2、3个生说明一拃从哪到哪,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的最大距离就是)师: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拃量一量课本长度好吗?(开始,并交流结果)

师:我明白了,一样的课本,老师的手大,你的手小,所以结果不一样。徒弟在给阿福做衣服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情况,对吗? 师:那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尺子测量。)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大约1分钟多,)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一听。

2、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师:为了观察的方便,老师把尺子放大了,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1)、生活动。

(2)、师:谁想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1:数字。这些都是刻度

生2:线。师:这是刻度线。谁还有补充。生3:字母CM 教师: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厘米的认识)师:刚才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字,这些数字都是从几开始的?(0)

你知道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吗?(起点)

师小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测量。但是,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不过也有的尺子的0刻度线在尺子的顶端的。

3、动手操作,认识1厘米。(1)认识1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CM表示厘米,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尺子上找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0-1师:注意说准确完整,从0刻度线到刻度1是1厘米。生2:1-2

师:这些都是我们在尺子找到的1厘米,我们来看看,同学们找的这些1厘米,都有什么特点?(生回答)

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2)活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手放在0刻度上,然后慢慢滑向刻度1,感受一下1厘米。你觉得1厘米怎么样?(很短)别看1厘米很短,可是生活中的很多物体的长度大约都是1厘米。

4、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

师:下面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周围或身体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并说给你同桌听一听。

5、画1厘米

师: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1厘米来吗?可以用手比划,也可以借助于尺子在本子上用画线段的方式表示。

<1>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视并指导。〈2〉回报交流:

教师找一些画的比较成功地放在实物投影上,大家先评价,然后学生介绍成功经验。

〈3〉总结 :尺子要放平,从0刻度线开始画,线段要直,最后要标注是几厘米。

6、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找一找尺子上的2厘米,说一说。教师: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啊? 在尺子上找一找5厘米,还有吗? 介绍简便方法

教师:再不从刻度0开始找一段距离的时候,有一种简便方法,你想知道吗?悄悄地告诉你们,一般人我可不告诉她呀!就是用后面的较大数字减去前面的较小数字就得到了这段距离的长度。自己验证一下,是不是?

7、测量。

教师:你能用尺子测量一下你的本子的宽度吗?(1)学生测量,教师巡视,并表扬正确的方法。

(2)指名演示,大家评价,好不好,好在那儿,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怎样改进。

(3)总结:强调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平放,另一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测量曲线啊。同学们,这根绳子有什么特点啊? 我们能不能动动脑,结合直尺和绳子的特点,我们也发明一种可以直接测量曲线的尺啊?用什么做呢?(布、皮、塑料、、、)

我们给这种尺子起个名字,叫软尺好不好?(板书:软尺)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有人测量,有人记录,小组长分工,互相测量一下你们的身高、胸围、胳膊长或者是你身边桌子、凳子、讲台等物体的长度,然后找同学上来根据你们的记录汇报。老师这儿还有直尺和卷尺,有想用的,也可以上来拿。

三、巩固练习

1、课本77页自主练习第一题。量一量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边长。

2、蟋蟀和蚂蚱比赛跳远:蟋蟀从刻度0——刻度11,蚂蚱从刻度7——刻度16。

3、量一量下面线段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测量方法)

四、全课总结

篇6: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2) 用厘米量。

①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②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③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④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1)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2

课题

长度单位厘米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3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要用“厘米”作单位。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进一步认识了刻度尺,学会了用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并能估计一个物体大约的长度。同学们采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成功的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但是,还有几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向这些同学学习,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好吗?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 53厘米-3厘米= 7厘米+40厘米= 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4、粉笔左端对着尺子上的2,右端对的是9,粉笔长度是()厘米.辨一辨,这样测量铅笔的长度对不对?为什么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4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5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认识,认识厘米。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3、 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在矛盾冲突中感悟数学知识并增强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具准备:小棒、直尺、布尺、多媒体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用童话故事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问题

1、 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师:在桌上都有一根和扶手一样长的小棒,把它举起来,用桌上的工具在四人小组里量一量扶手有多长?

2、 学生汇报。

3、 师:那奇怪了,同样长的扶手为什么会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为什么?

那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具体统一的答案,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大声告诉老师。

4、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直尺。在你们抽屉里都有一把直尺,拿出来看一看,你们在直尺上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5、 根据学生的发现出示课件。自由的读一读数字。在尺子上最左端的数字是几?0我们以前学过,那你们现在知道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吗?总结:在尺子上0对准的这条刻度线叫做起点,小学数学教案《认识厘米》。板书,在尺子上你还发现了什么?CM表示什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刚才有同学发现尺子上有厘米的标志CM,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数字、CM、长短不同的线)

二、小组合作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探究

1、出示课件,蚂蚁们为了使小桥变得更漂亮,他们给小桥涂上了五彩的颜色,大家猜猜看,绿色这一段可能是多长?到底是多长呢?咱们听听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这段有多长?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厘米吗?行不行?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交流。那同学们在仔细看看,在尺子上还有哪段是一厘米长的呢?出示课件让学生指出。

指着课件提问: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啊?原来啊,尺子上的每一个大格啊就是一厘米。每一个小格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 找一找

(1) 刚才我们认识了一厘米有多长,那在我们身边或者在我们身上有哪些物体是大约一厘米长呢?找找看。也可以比一比,都行。那大家比一比,你哪根指拇的宽度最接近一厘米呢?那你们是这样比的吗?出示课件。那大家再观察一下,还有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一厘米长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比画一下,一厘米大约是多长啊?比画一下。大家互相看一下。大家记住了吗?

(2)下面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一厘米有多长啊?

(3)好了,同学们,刚才咱们认识了一厘米,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有多长呢?

(4)出示课件,提问:这一段长几厘米?2厘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呢?(出示4厘米的长度),那你们能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6厘米的长度吗?找同学说说你是怎么找的?那同学们你们能不能比画一下,6厘米是多长呢?

(5)举起桌子上的兰色纸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根蓝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那么长呢?注意,先估计一下,现在不动尺子。究竟是几厘米那么长呢?大家用尺子验证一下。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量的?请一名量得最快的学生介绍经验。大家说他量的好不好?那好在哪儿呢?大家既然都认可他量的好,那我们是不是应该用掌声鼓励鼓励他?

(6)那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呢?请翻开课本,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你们都会量了吗?那咱们赶快帮小蚂蚁量出扶手的长度怎么样?扶手到底有多长呢?好呢,同学们大声告诉小蚂蚁,扶手到底有几厘米?

(7)蚂蚁们知道了扶手的长度,一定能很快的做出一个新扶手来,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呀?咱们出发吧。出示课件

三、巩固

1、出示课件,学生判断,对的举对牌,错的举错牌。(看仔细了,请评委亮牌。,请人说为什么正确)

2、刚才蚂蚁王国的测量比赛结束了,那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举行一个测量比赛呀?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还学会了用厘米量。(板书)同学们的表现啊都非常出色,那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行不行啊?钱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啊,想知道手腕有多长。那我这样量可以吗?这样量呢?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啊?刚才同学们都大胆的展开了想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啊,人们不仅发明了直尺,还发明了各种卷尺,那我们平时在生活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那今天下去后,请同学们量出自己的一柞和一步有多长,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板书: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0刻度线:起点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6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认识古代的长度单位

2.师生共同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感受所选测量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 3.小故事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2)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4)画一画

3、用厘米量

(1)判断:哪种量法正确?(2)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1、把物体放平,沿物体的直边来量,

2、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

3、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就读出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方法应用

1.当尺子不够长的时候怎么量?2.作业:画一条23厘米长的线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7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具和学具

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

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

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

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

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

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学生动手操作

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

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

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

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

3、量一量

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

(2)量一量

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 )厘米。

②量数学课本,长( )厘米,宽( )厘米。

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 )厘米。

2、发展性练习

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

3、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

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板书设计(略)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8

学习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4)认识几厘米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 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10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练习一

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2、认识1厘米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4、认识几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在用手指比一比,谁能上来试一试,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活动汇报从“0”刻度到刻度3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4也就是3厘米??

5、用厘米量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普法宣传资料下一篇:微公益项目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