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2-07-13

第一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课书第三册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学会初步的估测方法。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长度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学会用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台、学生尺、书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测量需要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课用的桌子都是学校前不久刚刚添置的,现在学校还需要添置一批和它一样大小的桌子,你认为需要知道什么呢?

生:要量出课桌的一些长度。

师:用什么方法来量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量一量。生汇报。

师:大家想的方法真多呀!那为什么我们说的数不一样呢?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得到统一的测量结果,通常用尺来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尺。

二、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一)通过对比,认识尺的本质特征

1、投影出示老师用的尺,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有些什么?

生拿出自己的尺,跟老师的尺比一比,尺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①尺上有许多数。②有许多竖线,并有长短。③还有“厘米”。(板书:厘米)

2、师:尺上面最小的数字是几?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3、师:尺上的这些线我们把它称为刻度线。然后教学刻度0。(课件闪烁刻度0)刻度

1、刻度

2、刻度3„„

“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经常用它来作单位。

(二)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师: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伸出我们的右手,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睁大眼睛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闭上眼睛想想。

2、你还能从尺上找出其它的1厘米吗?你是怎样找的?

3、师:小朋友们把1厘米记在脑子里,我们每人从信封里摸出一个一边的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来。

生:①摸出边长1厘米的正方体,“每一边的长是1厘米。”

②摸出火柴盒,指着一边说:“它的长是1厘米。”

③摸出长约1厘米的图钉,“图钉的长是1厘米。”

4、你能不能从我们身边找出长接近1厘米的物体呢?(学生举例。)

(三)自主认识几厘米

1、那么在尺上你还能找出几厘米呢?把你找的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2、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几厘米?怎样找的?你们认为他找的对就鼓掌表扬一下。还有不同的找法吗?

3、大家用各种方法找出4厘米,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方便呢?

比较得出: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比较方便。

三、加强直观操作,体验测量的方法

(一)同桌合作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

1、我们已经认识了尺,那咱们一起用尺来量一量好吗?

2、请小朋友听清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先分工,一人量书签长边的长,另一人量短边的长。量好了两人相互交流一下你们各是怎样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谁跟他量的结果不一样?你是怎样量的?(有意识找几个错误的量法)为什么从刻度0开始量?还有其它量法吗?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们注意什么呢?(学生交流)

4、学生小结:测量物体的长一般从刻度0开始量,这样比较方便。当然从刻度几开始量也行。

(二)自主尝试画线段。

(1)小朋友学会了用尺量线段的长度,哪你能画出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吗?学生试着画一画。

(2)你是怎样画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3)大家的画法不一样,但都是4厘米。

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一起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现在你还想量什么物体的长?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长度单位:厘米

画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再点一个端点

第二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一、感受多样的度量长度的方法。

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线段,一条红的一条蓝的(红色2拃,蓝色2拃多),你能一眼看出哪条线段长吗? 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 预设:用直尺量一量。 师:古时候在没有发明直尺的时候,他们是怎样来量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这个办法可神气啦。像这样,张开五指,这样叫一拃。 师:老师用拃来量,你们来数一数。

小结: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比如张开手臂的长度,脚的长度,身体的高度等等。其实,我们的身体就是一把尺子。

二、统一长度单位。

活动:用拃做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

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预设: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三、建构1厘米的表象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O,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O。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

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的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2.认识1厘米。

教师指出: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加手势):从刻度2到刻度3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是l厘米,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这一大格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呢?我们发现了什么?(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同学们你们觉得1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很短。)是呀,1厘米确实很短。 师:为了记住它,我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跟着孙老师一起说一起做。 师:握紧拳头,变成小鸟,小嘴张开一厘米。边说边做。 师:比划的对吗?用尺子量一量。

师:看着它,闭上眼睛想想看,1厘米有多长呀。

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让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课件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1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0到3的长度是几厘米,从O到7呢?

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例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估一估它可能是几厘米,量一量。再汇报交流。

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把尺的刻度O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提醒学生注意在测量时要把尺子平放在要测量的物体边上,沿着物体的直边来量,量时要按紧尺子。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怎么量?(把尺的刻度2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

第三篇:《厘米的认识》教学

何仲秋 2013年4月10日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学校小学部 聂 铭 山东省茌平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何仲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P93。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厘米”的空间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众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听吧!(课件播放讲故事) 师:同学生猜一猜阿福的衣服做的会怎样?(画面停在第2幅,学生猜) 师:怎么样?(出示图片,衣服小了) 众生:太小了。 2.引发思考

师:徒弟明明把身长也做成了三拃,衣服为什么却小了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生1:徒弟的手小,师傅的手大 生2:徒弟的一拃小,师傅的一拃大。

3、师:你们知道什么是一拃吗?

和老师这样伸平你的手,看,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这一段就是一拃。这样吧,老师来当师傅,小朋友来当徒弟,咱们师傅和徒弟来比比手吧。

师:哪个小徒弟想下来和师傅比一比? 师:谁的手大?谁的手小?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师:谁还想来比一比?

师:师傅和徒弟一拃就差这么多,那量了三拃差的就更多了。

4、师:怎样做才能让衣服做出来不大,也不小,正合适呢? 生1:师傅量师傅做。 生2:徒弟量徒弟做。 生3: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

师:这几个办法都不错,量和做的时候都是用同样的标准,如果,我们就要求师傅量,徒弟做,该怎么办呢? 生:用尺子量身体用尺子量布料。

师小结:同学们的想法很有道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通常我们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问题寓于故事之中,让学生猜测可能的结果,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猜想—看结果—再分析”的过程中引发思维,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合作交流,建立“厘米”的空间观念 1.认识尺子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这小尺子上隐藏着很多小秘密。用数学的眼光来仔细观察,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谁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尺子上有数。

师:你尺子上的数从几到几? 生:从0-14。0—20、0—30„„ 师:尺子上最左端的数是几? 生:0。

师:在尺子上0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还有什么?

生:尺子上有长线和短线。

师:这些长线和短线叫刻度线,数字0对的长刻度线叫0刻度线。1对着的刻度线是什么?

众生:是1刻度线。

师:12对着的刻度线是什么? 众生:是12刻度线。 生: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有大格,也有小格。

师:你能上来指指看哪是1大格吗?(生到展示台前指大格) 师:1刻度线和2刻度线之间是一个什么? 生:1大格。

师:同学们在尺子上找1个大格给同位看一看! 师:还有其它的发现吗? 生:有英文cm (板书:cm) 师:cm表示什么? 生:厘米。

师:你知道的真多。

师: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 【评析】引导学生在观察尺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0在尺子的最左端表示起点,刻度线有长有短,最长的刻度线代表的是厘米的刻度线,为下面的测量做好铺垫。

2.认识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

师:在尺子上,两个相邻的数分别对应的刻度之间是1大格,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比如从从0刻度到1刻度?从2刻度到3刻度„„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

生1:从5刻度到6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多少? 生2:从8刻度到9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

(2)感受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两根小棒,猜一猜哪根小棒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把它拿出来。放在尺子上对照一下看是不是1厘米?

师:请你跟老师这样做:用拇指和食指夹住1厘米的小棒,轻轻拿掉,手指不动。你知道这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有多长吗?

生:1厘米

师:谁来比给大家看,1厘米有多长? (生到台前)

师:我把这1厘米的小棒从她两指间轻轻的抽出来,手指头不动,这么长就是1厘米。 看!没有小棒的帮忙,你也能比出1厘米了,多了不起啊。小朋友你也来试试?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师:你能再次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吗?准不准呢?咱们再把小棒放回去,看你表示的是不是1厘米。

师:你感觉1厘米怎样? 生:很短。

师:所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身上或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生1:铅笔上的小橡皮长大约是1厘米。 生2:扣子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

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么多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只要用心观察,你还会发现很多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评析】1厘米表象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 “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找一找” 等数学活动,通过孩子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很容易形成了1厘米的表象,“闭上眼睛想一想”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建立起了1厘米的空间观念。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2厘米又有多长呢?同学们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的长度吗?

生:能。

师:说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2个1厘米。

生: 从6刻度到8刻度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 从11刻度到13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2厘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 生1:从8刻度到1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3厘米. 师:为什么?

生:他们之间有3个大格。

师:从0刻度到12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生:12厘米。

师:从0刻度到8刻度? 0-20呢?0-9呢? „„

师:你怎么想的这么快呀? 生:从0到几就是几厘米。

【评析】放手让学生利用对1厘米的认识,自己在尺子上寻找几厘米,并体会寻找几厘米长度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亲身体验,在积极思考中获得数学经验。 3.测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另一根小棒,仔细观察这根小棒,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有多长? 生:5厘米、4厘米、4厘米半„„

师:怎样才能知道这根小棒它到底有多长呢? 生:量一量。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独立测量小棒的长度,测量完后与同位交流一下你是怎样量的? 师:你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能把你的测量方法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吗?(生到展示台前展示测量方法)

生:我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小棒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为什么用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

师借机小结: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将被测物体的左端和0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谁的测量方法和他不一样?(生到展示台前展示测量方法)

生:我把尺子的1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小棒的右端对着6就是5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小棒的长是5厘米? 生:从1到6是5个大格。

【评析】在探究测量方法前,先让学生先估计小棒的长度,引起学生测量的欲望。通过同位合作及全班交流,探索测量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成功体验。〕

三、联系实际,巩固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1.回归情境,深化认识

师:我们刚才学会了测量小棒的长度,想不想知道你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众生:想。

师:你估计一下你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生估计并交流)

师:你的一拃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尺子测量一下。 学生测量,师巡视指导,交流测量结果。

师: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拃有多长?谁愿到前面来帮老师测量一下? 一生测,其他生观察。 师:老师的一扎有多长? 生:19厘米。 (3)比较反思:

师:老师的一拃比同学的一拃怎么样? 众生:长。

师:故事中师傅的一拃比徒弟的一拃怎样? 众生:长。

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师傅的一拃比徒弟的一拃长,所以小徒弟做出来的衣服是又瘦又短。

2、师:同学们,你见过蛐蛐和蝈蝈比赛跳远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蛐蛐和蝈蝈谁是跳远冠军?

学生先独立思考,指生回答。 生1:蝈蝈是冠军。 生2:蛐蛐是冠军。

师:你为什么说蛐蛐是冠军?

生:蛐蛐跳了11厘米,蝈蝈跳了9厘米。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看蝈蝈是不是跳了9厘米?

师:你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能很快知道蝈蝈跳了多远? 生1:2个大格2个大格的数。 生2:列式子16-7=9

师:你想的这个方法很不错,大家鼓掌鼓励一下吧! 师:谁是跳远冠军?为什么? 众生:蛐蛐。因为蛐蛐跳得远。

【评析】通过估测和实际测量练习,让学生在巩固测量方法的同时,进一步感悟小徒弟做出来的衣服又瘦又短的原因,学以致用,前后呼应。最后一题的设计,孩子感兴趣,能够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并让学生在争论辨析中,进一步明确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看长度时是不同的。

四、梳理提升,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应用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认识了1厘米。 生2:我认识了刻度线。

生3:我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下课后选择身边的三种物体先估一估它有多长,再测量出它的实际长度,看看你估计的结果怎样。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吧! 下课!

【评析】畅谈收获,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利用所学知识,估一估、量一量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巩固新知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估算及测量能力的培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此文发表于《小学教学设计》2013年第5期

第四篇:《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胶州市洋河镇洋河小学 刘炳欣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信封(小正方体,小长方体,小棒,圆片,各种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一)引入。

谈话: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出示课件-阿福的新衣)

(二)提出问题。

谈话:咦,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

(三)独立思考,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当点拨评价。)

(四)小结过渡。

谈话: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了。看来咱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一般用尺子来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谈话:你瞧,这儿有一把放大的尺子。你来观察一下直尺上都有什么?(出示课件)

教师根据同学的汇报情况,对知识进行梳理:数字是刻度,从0开始依次排列,刻度0表示起点;三种长度不一的竖线都是刻度线。细心地学生会发现符号cm但不知表示什么,教师及时解惑:字母cm是国际长度单位“厘米”的表示方法,是人们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了解尺子的结构,然后与同伴分享收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厘米的认识。 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1)谈话:国际上规定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1厘米到底有多长?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来。(教师巡视)

(2)班内交流。预设学生可能直接说0-

1、1-2„,这时教师要引导同学说得准确完整,如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2)小结: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1)找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吗?

(2)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正方体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正方体,两个手指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3)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找找看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利用直观的尺子让学生找一找初步感知一厘米、利用小方块比一比感受一厘米的长度、回归生活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刻度的线段„) (2)独立思考,班内交流。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如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3)小结。

谈话:从刻度0开始,最后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提出问题。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出示课件,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练一练,估一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1、量一量一拃的长度。 (1)估一估。

谈话:你认为一拃有多长? (2)验证一拃的长度。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一拃的准确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

(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 (5)小结。

谈话:测量时,物体要放平,一般用左端要对准0刻度线,另一端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辨一辨。(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认识一厘米的基础上再动手量一量进一步认识理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一)课本自主练习1

1、动手操作,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总结方法。

四、知识梳理,总结全课

1、提出问题。

谈话: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2、总结: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表示。并学习了用厘米进行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五篇: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尺子

生:每人一把直尺,橡皮、铅笔、吸管、小棒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生:喜欢。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动画片,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想,动画片中都有谁?它们都在干什么?看谁听得最认真。

【设计意图: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并配以生动、美丽的图片,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创设了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放动画片:阿福的新衣)„„

二、 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长度单位的统一

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同学听听。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师傅的拃长,徒弟的拃短。 师:师讲解什么是一拃: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的指尖的一段就是一拃。伸出你的小手,比量出你的一拃。

师:我是师傅,谁愿意做我的徒弟,咱们来比一比,(找生回答,不一样长)怪不得徒弟把阿福的衣服做小了呢。

师小结:由于师傅和徒弟的拃不一样大,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2)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呢?帮他们想想用什么方法呢? 生1:师傅的手量,师傅做, 生2:徒弟的手量,徒弟做。

师:你的想法真独特,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 生3:用尺子量。(真聪明)

师:大家开动小脑筋想了这么多方法,你们很善于动脑。

师:为了便于应用和交流,在测量时,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生活中我们测量物体长度通常用尺子。

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尺子?(生交流)学生边说老师边出示相应的尺子。这些形状不同的尺子都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尺子有很多种,它们用在不同的地方,而在我们的学习中,最常用的就是学生尺。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非常重要的新朋友。

(出示课件:尺子)

请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同桌交流一下,比一比,看谁发现的秘密多。

2、学生观察探究,认识尺子。

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告诉大家?

对,有数字。我们一起按顺序读一读。你还发现了什么?这些长短不同的竖线叫刻度。你们看,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0刻度,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你又发现了什么?cm, cm表示厘米。(看课件)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刻度线和刻度,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为后面的测量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动手操作,认识1厘米。 (1)认识1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cm表示厘米,那么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在尺子上找出来吗?除了0-1这段长度是1厘米,还有哪段长度也是1厘米?现在先仔细观察这些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吗?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边说边出示课件。) 用小手比较准确的表示出1厘米有多长。

【设计意图:将抽象的1厘米的长度转化为实际的物体,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4、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

师: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物品,找一找,那些长度是一厘米? 师:在你的身体或者周围还有哪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交流,生可能说订书钉、透明胶带的宽、橡皮的厚、瓜子的长„„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大拇指,观察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1厘米?是。 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的。希望大家继续去寻找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5、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

认识了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吗?你怎么知道这是2厘米?大家这么快就找到2厘米,我想出个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0-3是几厘米、0-4?0-5?你发现了什么? 0-几就是几厘米。 你知道2-6是几厘米,你怎么想出来4厘米的?3-9呢?除了数还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快速的知道3到9是6厘米呢?

生:就是用后面的较大数字减去前面的较小数字就得到了这段距离的长度。 【设计意图:在认识几厘米中,通过数一数,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

6、估计、测量。

师:认识了尺子,认识了厘米,你会用手中小尺子来量量身边的东西吗? 师:拿出老师为你准备好的小棒,下面我们先来估计一下,你们手中的小棒大约是多少厘米,再量一量。

(1)学生测量,教师巡视。 (2)指名演示,大家评价。

(3)(看课件)总结:测量物体长度时,先把物体放平,一般将物体的左边和 “0” 刻度线对齐,物体的右边对准几厘米,就读出几厘米。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练习,填一填物体有多长。

(2)量一量自己的一拃长,铅笔的长,数学课本的宽„„

(3)同学们量了那么多物体的长度,想不想量一量刚才动画片中师傅的一柞有多长?徒弟的一柞有多长?(课件出示)我们用尺子来测量一下。

师傅的拃长21厘米,徒弟的拃长17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量一量”, 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测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这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交流,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生;班内交流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上一篇:人事代理相关问题下一篇:人力资源工作创新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