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5-22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8篇)

篇1: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3.教学用具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4.标签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

2.探究新知 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总结,数字 小格 大格 厘米.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b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1厘米?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堂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认识厘米和使用厘米测量 1.认识刻度尺

2.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篇2: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观念,能用尺测量长度。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厘米的认识 1.认识直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尺子的其中一种,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然后提问 :“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 “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 “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 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 “从0到1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 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 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3.用厘米量。

(1)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着 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③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二)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5人小组为单位,用5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篇3: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 ,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 (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种尺子、10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红色纸条、长方形纸、图钉、书钉、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现在请大家用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你桌上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实际测量)

师:怎么样, 有问题吗?

生1:太麻烦了, 摆着摆着就歪了。老师, 我不想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2:老师, 我看爸爸量东西时用尺, 不摆小正方体呀!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和思考。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很早就用尺子来测量物体了。

(电脑演示:用一排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变化为用刻度尺测量)

【评析】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 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这里创设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长边和短边的矛盾冲突,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用小正方体测量的不便, 从而迫切地需要产生新的测量工具, 体会它的必要性, 使“刻度尺”的引入水到渠成。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 请看这是皮尺、卷尺、米尺……不同的尺子用在不同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你们手中的学生尺。请大家仔细观察, 你能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同桌互相议论)

师: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1:尺子上有数字, 0, 1, 2, 3, 4……

师:对!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尺子上有一些小格、小竖线, 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是刻度线, 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较长的刻度线附近标有刻度。

生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 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代。“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学习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评析】学生在认识尺子时, 教师出示各种尺子, 让学生多认识几种尺子, 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察尺子时, 让学生互相交流, 避免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或不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就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长度是1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说说你找到的1厘米。

生1: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生3:挨着的两个数之间的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看看自己的尺, 是不是这样的。

师:从刻度8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从刻度8到刻度9是1厘米。

生2:从刻度8到刻度7也是1厘米。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思考问题不仅可以顺着想, 还可以倒着想。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上比一比, 感受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巡视, 加强个别指导, 随时纠正比划不准确的同学)

师:现在请你用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 画完后同桌互相用尺比一比, 看谁画的准确。

(学生先画, 然后互相测量)

师: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起来:测量小方块棱长、小正方形边长、订书钉宽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铅笔头的长……)

生1:我手中的小正方体一边的长是1厘米。

生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们俩的数学书合起来差不多也是1厘米。

……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学生闭眼想)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实际操作活动, 引领学生把抽象的1厘米落实到一个个直观的物体上,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 丰富1厘米的表象。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教师还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 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 那么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支削过的铅笔, 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生:8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8是1厘米。

师:你是看铅笔的长度中包含了几个1厘米, 这根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对吗?

生:对!

【评析】这里选取练习一的第1题, 是削过的铅笔实物图, 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 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几厘米与1厘米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测量物体实际长度的方法, 为下面实际测量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尺子亲自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呢, 你知道在测量物体的时候, 以哪个刻度作为起点吗?

生:0刻度。

师:对!0刻度是尺子的起点, 而不是尺子的最左端。找到自己尺子上的0刻度, 然后动手量量你手中红色纸条有多长。

师:量好了吗, 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在展台上演示, 说出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5厘米。我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 另一端对着5, 这张纸条长就是5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啊!我们在测量时,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测量不准确, 往往是起点的位置不对。

师:再量一张纸条的长, 先量出3厘米, 并写上“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量出7厘米、10厘米。

师:在小组内交流你们量的结果, 看谁量得准确。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练习本的宽度和墨水瓶的高度, 把结果填在书上。同桌核对一下, 结果不同的找找原因, 重新测量。

(学生测量、填书)

师:看来我们选择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真的比用小木块要方便得多。同学们, 老师不小心把这把尺子给压断了 (教师出示一把残尺) , 还能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可以的。把刻度2看作“0”刻度, 量物体时左端对准刻度2, 往后数, 有几厘米长,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谁来量给大家看看。

(指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纸条长几厘米呀?

生1:8-2=6, 是6厘米。

生2:我是数的, 一共有6个1厘米, 就是6厘米。

……

师:你们真能干, 想的办法多好啊!鼓鼓掌, 为自己加油!

【评析】通过量纸条的长度, 特别是对铅笔、练习本和墨水瓶等实物的测量, 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 获得直接体验,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用残尺量物体的长度, 既创造性地应用测量方法,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小朋友们, 认识这个图形吗? (指课前用小正方体测量的长方形) 先不用尺量, 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估测)

师:你们估计的到底准不准, 怎么验证?

生:用尺量。

师:那就快动动你们的小手, 实际测量一下, 看谁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测量)

生1: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5厘米, 实际测量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2: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3:我估计长方形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4厘米, 实际测量是3厘米。

师:看来我们估计的长度和实际长度还有些差别。那么实际两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生:6厘米和3厘米。

【评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使估测与实测相互配合, 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又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通过比较估测与实测结果的差别, 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师: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现成的“厘米尺”, 你知道吗? (出示手指、手掌、一拃图)

师:用尺量一量你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这些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厘米尺”呀!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测量活动, 相互交流)

师: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 这时只要利用我们身上的“厘米尺”估测它们大致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量一量你课桌的宽度有几拃, 大约长多少厘米?

【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 并有意识地安排估量课桌宽度的训练,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师: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生2:我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

生3:我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了。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和厘米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儿还有一首关于厘米的儿歌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是厘米

1厘米, 很淘气, 藏在图钉长度里。

书订和我最要好, 宽度也是1厘米。

食指宽约1厘米, 伸出手指比一比。

手掌宽约7厘米, 一拃不过十三四。

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坏你。

师:同学们, 记住厘米对我们的提醒吧!下课。

【评析】总结以儿歌的形式呈现,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4:“认识厘米”教学实录

谈话: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愿意帮它吗?我们这个课桌面多长呢?谁有办法量出来告诉它。

咦?为什么同样长的课桌边,大家说的数却不同呢?

是呀,我们量东西的时候要有统一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量东西的統一单位——厘米。

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来量物体的长度?

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尺,尽管尺长得不一样,但它上面却有一样的东西。想不想去研究?拿出自己的小尺,仔细观察,小尺上都有些什么呢?

二、认识1厘米

1厘米的长度在小尺上是从哪里到哪里?

除了这里的1厘米,还有哪里有1厘米?

小结:在这样的尺上,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都是1厘米。

三、感知1厘米

1.比一比

请大家拿出这根很短的小棒,在尺上比一比有多长。(1厘米)

像老师这样夹住小棒的两端,用左手慢慢抽出小棒,现在拇指和食指之间的长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现在不用小棒,用你的小手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用左手将这根小棒放回,你比划的1厘米准吗?

2.找一找

生活中,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1厘米,找一找。

3.捏一捏

你能凭印象捏一个1厘米的橡皮泥吗?

四、认识几厘米

谈话:我们刚才认识了1厘米,出示2、5、8厘米的线段。几厘米?为什么?

反问:那13厘米呢?——13大格

五、量一量,总结测量方法

1.自己探索量法

我们认识了尺,知道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这有两条线段,你有本领量出它们的长度吗?

2.巩固完善量法

大家看,这把小刀到底是几厘米?为什么量得不准确?

六、画一画

我们学会量线段的长了,你能画一条1厘米的线段吗?

七、认识大约

老师捏了一个橡皮泥,几厘米?你们想捏几厘米?各自捏一捏。

你捏的是几厘米?正好5厘米吗?在5厘米和6厘米之间到底是5厘米还是6厘米?

注意,现在它要动手术了。(小刀切成正好5厘米)现在它多长?(再切比5厘米少一点点)现在呢?(大约5厘米)(再切比4厘米多一点点)现在呢?(大约4厘米)

谈话: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了1大格就是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非常接近几大格就是大约几厘米。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上面都有长度,首先来量量我们手掌的宽,再量量食指的长。

八、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篇5: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学习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了解1厘米的实际长度,感知1厘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厘米的意识。教具学具准备:直尺 铅笔 书本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讲熊猫开店的故事,提出问题:为什么熊猫和小松鼠量得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你能不能帮助一下他们?(感受到统一测量标准在解决时机生活问题中的重要性)

二、新授:

(一)量一量:量数学书的一条边,那我们怎么办呢?(用尺子量)

(二)初步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学生说说你都认识尺子上的什么?

教师对学生不认识的加以讲解,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用手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

3、在尺子上比一比,你手指的哪部分大约宽是1厘米。(小组同学互相量一量)

4、说一说:请你估计一下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1cm是1厘米

(三)测量物体长度(小组):

1、任意拿出一根铅笔,你先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小组同学互相估计一下)

2、用自己的尺子量一量铅笔的实际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小组同学一起操作)

3、想一想:你在测量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怎样测量?学生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三、巩固新知:

(一)填一填:

(二)量一量,填一填:量自己手掌的宽,一叉的长,一只臂的长。(小组合作完成)

(三)估测:

请你想办法估计一下你的数学练习册的长和宽。你用什么办法估计的?(选择我们身上的测量工具)说说,请你再实际测量一下,看看他们之间的误差。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间量自己的课桌椅的长 宽 高

回到家中测量自己家中电视的实际高度,并积累几种家电的实际长度或宽度。

篇6: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 、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篇7: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篇8:《认识厘米》教学设计与评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科书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50~52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体会建立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 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激发积极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整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是美羊羊的生日, 村长慢羊羊想给她买一条漂亮的围巾, 可不知道买多长的围巾合适, 于是让喜羊羊他们去量一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师:他们量得都对, 可为什么同一条围巾, 量出的数量却不相同呢?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那么根据这些数量, 慢羊羊能明白围巾到底有多长吗? (不能)

师:对呀!为了方便大家交流, 我们得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评析:这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故事, 引入学习内容。三种不同的测量结果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师:老师手上的这根小棒长1厘米, 老师给你们每个人也准备了一个, 拿在手里, 仔细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师:现在我们用两根手指来给1厘米做个家吧。 (学生比划) 再把1厘米放进去, 看看做的家是否合适?

评析:1厘米到底有多长, 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 给每位学生做一个1厘米的小棒, 让学生拿在手里, 摸一摸、看一看, 闭上眼睛记一记, 再安个家, 把1厘米放进去比一比, 这里组织的多种活动, 形象、有趣,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 也帮助学生正确地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接近1厘米长的物体呢。 (利用媒体呈现) 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图钉的长度大约1厘米。小朋友们能从我们身边或身上找出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找到的小朋友跟同桌说一说。 (交流后再全班交流。)

评析:1厘米的长度实在是太短了, 学生也鲜有这样的生活体验, 故而举例有相当的困难。这里有意识地利用媒体先呈现一些实例, 再让学生寻找, 并跟同桌说一说, 无形之中降低了举例的难度。

3.认识学生尺。

师:尺子可是同学们学习的好帮手, 它也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好工具。 (课件演示) 仔细观察一下, 尺子上有些什么? (数字、小竖线)

师:这些小竖线一样长吗? (不, 有的长, 有的短) 它们叫刻度线。对着0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0, 那对着1的这条长刻度线叫———刻度1。

师: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从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呢? (也是1厘米) 尺子上还藏着许多1厘米呢, 同学们能找到它们吗?找到后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汇报后一起总结:相邻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评析:这儿教者安排了两次活动, 第一次是找一找尺子上有什么?相机介绍厘米和刻度线, 为下面学生准确地说出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是1厘米作预伏;第二次是找寻尺子上还有哪些地方藏着1厘米, 让学生通过研究感悟到, 尺子上相邻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通过这种带着思考的准确表达, 也有助于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形成技能。

4.认识几厘米。

师:那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呢?从刻度0到刻度5又有几个1厘米呢?看来, 从尺子上不但能找出1厘米, 还能找出其他长度。同学们也来找一找, 好吗?把你找到的长度说给同桌小朋友听一听。

评析:这是学生第三次观察尺子, 找一找几厘米。通过观察、推理, 帮助学生明确, 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是因为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从而为下面读出物体的长度和画出相应长度的线段打下基础。

5.体会从刻度0量的便利。

师:聪明的喜羊羊不但认识了尺子, 还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呢。 (课件演示)

同学们能说出喜羊羊量的这些物体长几厘米吗? (学生回答)

师:从刻度0开始量有什么好处啊? (量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所以人们在量物体长度时, 为了方便, 一般也都是从刻度0开始量起的。

6.学习用尺子量物体长度。

(1) 动手量一量小刀的长度, 再把答案填到括号里。

(2) 学生演示, 请一位学生上台边量边讲。

(3) 判断哪种量法对 (想想做做1)

评析:本环节教学, 教者延续了课始的情境, 让学生跟羊羊们一起学量线段和为小羊纠错, 同时, 有效地发挥了实物投影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观介绍量法, 利用电脑动态演示沸羊羊与美羊羊量法的错误所在并动态纠错, 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使得教学有序、高效地展开。

7.学画线段。

(1) 学生独立画6厘米线段 (课件出示: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

师:同学们会画吗?在作业纸上画一画。

(2) 学生上台演示画法。

8.学习大约几厘米。

(1) 学习大约几厘米。

师:沸羊羊、美羊羊画的线段错在哪里啊?同学们观察观察。这两条线段都是接近6厘米, 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线段大约长6厘米。

(2) 看图说长度。

师:平时测量时经常会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情况。 (课件出示) 这是周老师的食指, 你能从图中看出我食指的长度吗? (大约7厘米。)

(3) 测量食指长度。

师:伸出食指, 先用眼睛估一估它的长度, 再拿出尺子像老师这样量一量, 看看你估得准不准确。

评析:学生通过量一量、画一画、估一估等活动加深对几厘米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学中, 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先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再跟同伴交流,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这种建立在个体研究基础之上的交流, 有助于挖掘学生身上所蕴藏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自然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持与思维的发展。

三、拓展延伸

1.试估物体长度。

师:那周老师可要出题考考大家了!估得和实际长度差不多的话, 就能得到一个五角星, 同学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课件:估一估这些物体的长度。)

2.拓展引发思考。

师:刚才同学们用厘米作单位很快估出了水彩笔、橡皮的长度, 如果让你再用厘米作单位估教室的长度, 你也能很快估出来吗?

师:要想很快估出教室的长度, 我们要用一个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来估, 同学们想知道它的名称吗?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它。

上一篇:以发现为题的作文下一篇:餐饮业合伙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