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2024-04-10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共11篇)

篇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第2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

【教材分析】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测量长度的工具,尺子就是这样的工具。尺子上有若干长度单位。为了便于交流,尺子的长度单位是统一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而且它最方便让学生感知,所以教材选择将“厘米”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长度单位。

例3教学用厘米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具体方法的指导,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就是确定一段长度里包含多少个长度单位。从而领会为什么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厘米和用厘米测量。在认识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在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教学中,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2.让学生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难点:让学生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认识厘米,会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缰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

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

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应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吗?请你们把自己的食指、田字格、图钉放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长度。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是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cm”表示。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看看1厘米有多长。互相看一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学生同桌两人互相比划给对方看,加强感知,增强记忆。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学生在直尺上找出3厘米,同桌两人互相交流。

2.教学例3。

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师:你能量出下面纸条的长度吗?

生:把纸条放在尺子上就可以量出来。

师:随便放尺子上量吗?

生:不是。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纸条的长度。(学生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做法。测量时,直尺上“0”与物体一端对齐,另一端落在直尺上的位置数字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

【巩固应用】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

(1)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测量物体的方法。

(2)指名学生到讲台前用这把尺子测量一件物体的长度。(比如:铅笔盒)

(3)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3”与铅笔盒的一端对齐。然后看铅笔盒的另一端落在尺子上的什么位置,这个位置上的数字是几,就用这个数字减去数字“3”,就可以计算出铅笔盒的长度。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学会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测量物体长度从“0”开始。厘米可以用“cm”表示。

2.认识、感受1厘米

(1)食指的宽度约是1厘米。

(2)直尺上从刻度0到1,2到3,……都是1厘米。

3.用厘米量

测量时,从直尺上的“0”开始,然后看另一端,得出所量物体的长度。

篇2: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课型 要素组合方式

课时 标准课

教学环节

操作流程 看+说+做

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看+讲+想+做

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做+小动+大动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1.下课活动

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做一做”

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看+讲+想+做

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吗?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做+小动+大动

1. 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 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3.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1.下课活动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作业

篇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4: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情解读:

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2)填写测量记录单(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篇5: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篇6: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认识厘米和米》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1、自行车每小时行15_____,横线上应填的单位名称是()

A.毫米  B.厘米  C.千米  D.米

2、比一比,下面动物的高矮,看()最高。

A.小熊  B.小鹿  C.小兔

3、飞机每小时一般可飞行()

A.1000km  B.10000km  C.100km4、飞机每小时飞行约800

()

A.米  B.分米  C.千米

5、文具盒长20_____,横线上应填的单位名称是()

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1、字典厚40毫米。()

2、厘米是长度单位.()

3、测量黑板的长度选用米尺比较合适。()

4、爸爸比我高50米。()

5、下列算式是否正确

90dm+300mm=93dm()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1、填空。

33厘米-10厘米=________厘米

②________厘米+9厘米=39厘米

③________厘米-5厘米=38厘米

2、大拇指的指甲盖约长8________.

3、在横线上填上“>”、“<”或“=”。

51cm________49cm  33cm________3m  1cm________1m

25cm________2m  6m________60cm  2m________200cm4、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m,dm,cm,mm)

磁盘厚约3________

信封长约2________

5、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茶杯高10________  一本新华字典厚3________

指甲宽6________  黑板长约3________

旗杆高8________  课桌高约6________

四、计算题(每题4分,共计25分)

1、小明和妈妈两人一共要付门票多少钱?

2、小青蛙甲一跳从0跳到了7刻度,小青蛙乙一跳从2跳到了8刻度,谁跳的比较远?

3、请问小刚跑了多少米,离终点还有多少米?

五、做图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1、画一条比8cm短3cm的线段.

比8cm短3cm是5cm2、画一条长为3cm的线段。

3、想一想谁家离动物乐园近,再量一量。

六、解答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1、明明和爸爸步测一座桥的长度,他们分别从桥的两端同时相向而行,3分后两人还相距45米.已知明明每分步行65米,爸爸每分步行80米,你能算出桥的长度吗?(先试着画出线段图,再解答)

2、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算出你的数学课本、课桌面的一周长分别是多少?

3、你都知道哪些测量工作?试着写写吧!

4、一只青蛙掉进了水泥池里,池深1米,青蛙每次能跳0.5米高.它多少次能跳出水泥池?

5、创造性思维解题。

涂上属于它们自己的颜色

七、综合题(每题5分,共计10分)

1、动手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5毫米的线。

画一条长36毫米的线。

2、动手画一画。

画一条长8厘米5毫米的线.

画一条比50毫米长1厘米的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1、C2、B3、A4、C5、C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1、正确

2、正确

3、正确

4、错误

5、正确

三、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15分)

四、计算题(每题4分,共计25分)

五、做图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六、解答题(每题3分,共计10分)

七、综合题(每题5分,共计10分)

1、略

篇7: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cm) ,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在初步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限整厘米) ,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 (学) 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种尺子、10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红色纸条、长方形纸、图钉、书钉、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才能得到一致的结果。现在请大家用小正方体来测量一下你桌上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学生实际测量)

师:怎么样, 有问题吗?

生1:太麻烦了, 摆着摆着就歪了。老师, 我不想用这种方法测量。

生2:老师, 我看爸爸量东西时用尺, 不摆小正方体呀!

师:你们真善于观察和思考。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 人们很早就用尺子来测量物体了。

(电脑演示:用一排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的长边和短边变化为用刻度尺测量)

【评析】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 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这里创设用小正方体测量长方形纸长边和短边的矛盾冲突, 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用小正方体测量的不便, 从而迫切地需要产生新的测量工具, 体会它的必要性, 使“刻度尺”的引入水到渠成。

师: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子, 请看这是皮尺、卷尺、米尺……不同的尺子用在不同的地方, 最常见的就是你们手中的学生尺。请大家仔细观察, 你能发现尺子上有些什么?同桌互相说说。 (同桌互相议论)

师:谁来具体说一说?

生1:尺子上有数字, 0, 1, 2, 3, 4……

师:对!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刻度。

生2:尺子上有一些小格、小竖线, 小竖线有的长有的短。

师:这是刻度线, 小格就是由这些刻度线分出来的。较长的刻度线附近标有刻度。

生3: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c和m合在一起表示厘米的意思, 说明“cm”和“厘米”可以互相替代。“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学习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评析】学生在认识尺子时, 教师出示各种尺子, 让学生多认识几种尺子, 拓宽学生的视野。学生在观察尺子时, 让学生互相交流, 避免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或不观察,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师:下面我们先来认识1厘米, 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请看大屏幕。

师:这就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1这一段长度是1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说说你找到的1厘米。

生1:尺子上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生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生3:挨着的两个数之间的这一大格就是1厘米。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看看自己的尺, 是不是这样的。

师:从刻度8到刻度几是1厘米?

生1:从刻度8到刻度9是1厘米。

生2:从刻度8到刻度7也是1厘米。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思考问题不仅可以顺着想, 还可以倒着想。

师:请大家用手在尺上比一比, 感受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巡视, 加强个别指导, 随时纠正比划不准确的同学)

师:现在请你用尺在练习本上画出1厘米, 画完后同桌互相用尺比一比, 看谁画的准确。

(学生先画, 然后互相测量)

师:在我们身上或周围找一找, 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起来:测量小方块棱长、小正方形边长、订书钉宽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铅笔头的长……)

生1:我手中的小正方体一边的长是1厘米。

生2: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3:我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生4:我们俩的数学书合起来差不多也是1厘米。

……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 1厘米有多长。 (学生闭眼想)

【评析】教师精心设计实际操作活动, 引领学生把抽象的1厘米落实到一个个直观的物体上, 运用多种感官感知, 丰富1厘米的表象。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 教师还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 收集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 那么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几厘米。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支削过的铅笔, 请你看看它的长是几厘米。

生:8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 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 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从刻度7到刻度8是1厘米。

师:你是看铅笔的长度中包含了几个1厘米, 这根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对吗?

生:对!

【评析】这里选取练习一的第1题, 是削过的铅笔实物图, 并将尺子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摆放在铅笔下面, 让学生看铅笔是几厘米长。这样的设计, 一方面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几厘米与1厘米的关系, 另一方面也渗透了测量物体实际长度的方法, 为下面实际测量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师:那我们能不能用尺子亲自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呢, 你知道在测量物体的时候, 以哪个刻度作为起点吗?

生:0刻度。

师:对!0刻度是尺子的起点, 而不是尺子的最左端。找到自己尺子上的0刻度, 然后动手量量你手中红色纸条有多长。

师:量好了吗, 你是怎样量的?

(学生在展台上演示, 说出测量的方法)

生:我量的结果是5厘米。我把纸条的一端对准0刻度, 另一端对着5, 这张纸条长就是5厘米。

师:他说得多完整啊!我们在测量时,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测量不准确, 往往是起点的位置不对。

师:再量一张纸条的长, 先量出3厘米, 并写上“3厘米”。用同样的方法量出7厘米、10厘米。

师:在小组内交流你们量的结果, 看谁量得准确。

(学生小组内交流)

师:量一量铅笔的长度、练习本的宽度和墨水瓶的高度, 把结果填在书上。同桌核对一下, 结果不同的找找原因, 重新测量。

(学生测量、填书)

师:看来我们选择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真的比用小木块要方便得多。同学们, 老师不小心把这把尺子给压断了 (教师出示一把残尺) , 还能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为什么? (学生思考)

生:可以的。把刻度2看作“0”刻度, 量物体时左端对准刻度2, 往后数, 有几厘米长,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谁来量给大家看看。

(指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师:纸条长几厘米呀?

生1:8-2=6, 是6厘米。

生2:我是数的, 一共有6个1厘米, 就是6厘米。

……

师:你们真能干, 想的办法多好啊!鼓鼓掌, 为自己加油!

【评析】通过量纸条的长度, 特别是对铅笔、练习本和墨水瓶等实物的测量, 学生亲身经历测量物体的过程, 获得直接体验,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设计用残尺量物体的长度, 既创造性地应用测量方法, 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小朋友们, 认识这个图形吗? (指课前用小正方体测量的长方形) 先不用尺量, 估计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大约有多少厘米。 (学生估测)

师:你们估计的到底准不准, 怎么验证?

生:用尺量。

师:那就快动动你们的小手, 实际测量一下, 看谁估计的结果与实际测量的结果是一样的? (学生动手测量)

生1: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5厘米, 实际测量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2:我估计长方形的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3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3厘米。

生3:我估计长方形长边是6厘米, 实际测量也是6厘米;估计短边长4厘米, 实际测量是3厘米。

师:看来我们估计的长度和实际长度还有些差别。那么实际两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

生:6厘米和3厘米。

【评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 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 使估测与实测相互配合, 既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 又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通过比较估测与实测结果的差别, 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师:同学们,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现成的“厘米尺”, 你知道吗? (出示手指、手掌、一拃图)

师:用尺量一量你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这些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厘米尺”呀!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测量活动, 相互交流)

师:生活中, 有时并不需要非常准确地量出物体的长度, 这时只要利用我们身上的“厘米尺”估测它们大致的长度就可以了。

师:量一量你课桌的宽度有几拃, 大约长多少厘米?

【评析】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手指、手掌的宽度, 一拃的长度, 并有意识地安排估量课桌宽度的训练,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师: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就是几厘米。

生2:我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

生3:我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了。

……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和厘米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这儿还有一首关于厘米的儿歌呢, 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是厘米

1厘米, 很淘气, 藏在图钉长度里。

书订和我最要好, 宽度也是1厘米。

食指宽约1厘米, 伸出手指比一比。

手掌宽约7厘米, 一拃不过十三四。

物体长了别用我, 要不一定累坏你。

师:同学们, 记住厘米对我们的提醒吧!下课。

【评析】总结以儿歌的形式呈现, 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篇8: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厘米”这节课实际是一节概念教学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厘米”这个概念有个直观的认识,会用几厘米来表述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生2:厘米是个长度单位 师:厘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生:cm 师:下面拿出你们的尺子,回忆一下上节课小结的内容。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 生:几厘米

师: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生:得几就是几厘米

师: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师:刚才我们说了,厘米是个长度单位。它可以测量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新课。

学习用厘米量

师:每个同学都打开书,我们来看一看着三幅图,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三幅图的测量方法不一样。

师:那你们大家想一想着三种测量的方法都正确吗?前后桌商量一下,大家商量好后,就座好不许说话了,我看看谁做得快又好。(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

生:第一幅图正确。

师:那为什么,第二幅图测量得不正确呢?

师:提示(想一想昨天在我们上课测量铅笔盒时是怎么测量的呢?在用曲别针测量时,我们要一个一个的摆放,放平,放直)

生:铅笔没有放平。

师:那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正确呢?这支铅笔可是竖直放平了呀。生:没有对准零刻度。师:对,说得真棒。(ppt)

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幅图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师:你是怎么看的?

师:(ppt)测量方法

师:那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几幅图哪个测量的正确。

三、小结。

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将尺子的零刻度读准测量物体的左端(学生伸出左手演示),其次要用尺子测量物体时尺子要放平。现在我们要想测量我们的书尺子应该怎样摆放?现在你们动手摆放。

师:现在老师发给每个人一个小纸条,大家量一量它是几厘米注意量法。生汇报。课后反思:

篇9: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1)没对准0刻度线的。(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篇10: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及字母表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3、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点:掌握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学具:学生尺一把,方格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今天,能和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初次见面,老师想考考同学们一个问题,看看同学们到底有多聪明。你能想办法用身边的物体量一量天天陪伴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 学生用书本、笔盒、手等对课桌长进行测量。

2、提问:为什么你们说的数量不相同?(学生讨论交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数量呢?

3指出: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三、互动新授。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老师也有一把尺,(出示尺的课件)大家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观察自己的尺子。

我们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就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厘米”这个新朋友吧。

2.认识厘米。

(1)(出示课件)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一个大格就是一厘米。

瞧,(指着课件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同桌之间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挨住刻度0到刻度1,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4、课间活动: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

(1)让学生观察课件上的铅笔和线段各有几厘米,并说说在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师出示方格纸,生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板书:量:对准 放平。)

(2)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大人和小孩,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

6、第二关,画一画。

(1)尝试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交流:可以从刻度“0”开始画,画到刻度“4”。(提醒学生标出端点)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谁想画给大家看?

(2)再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夸夸他。

7、第三关,做一做。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2页,我们一起来完成“想想做做”的2、3、5题。(1)第2题。

你能判断出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来解决问题。可以分别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再算出他们的差。)

(2)第3题(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两条线段,估一估大约是几厘米,并说说为什么?(让学生认识到,测量的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来表示。

(3)第5题。

让学生量一量,填一填。交流订正。

三、总结全课。

我们不光会用直尺量物体长度,还会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四、拓展延伸。

篇1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

第1课时:线段的初步认识 总课时数 33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是有长短的。

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学会用直尺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学会画线段的方法。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准备的一根棉线,随意地把它放在桌上。(边演示边提出要求)像这样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把它拉紧。提问:与放在桌上时相比,这根线拉紧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出:捏住线的两端,把它拉紧后,它就直了。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成线段。2.揭示课题。

3.继续捏住这根线的两端,并把它拉紧,但两手位置一高一低。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换一根长一些的线,仍然用手捏住它的两端,并拉紧。提问:现在两手之间的这一段也可以看成线段吗? 4.揭示线段的图形。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

谈话: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指线段的图形)来表示,仔细观察线段,在小组里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启发:知道图上的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什么吗?(线段的两端)

指出:这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线段的两端,我们把它叫作线段的端点。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还有什么基本特征? 小结并板书: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感知线段的特征

1.结合演示,指出:直尺、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同桌互相在直尺和课本面上指一指,说一说。

提问:找一找,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

2.要求学生把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对折,再打开。

启发:现在同学们的纸上都有了一条折痕。仔细观察,这条折痕也能看成一条线段吗?为什么?

提问: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一些的折痕吗? 再问:可以把它看成一条线段吗?

追问:你还能折出比它短一些的折痕吗?

学生操作后组织交流,并指出:线段是有长短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3.做“想想做做”第1、2题。第1题先让学生各自进行判断,再指名说说判断的理由。第2题先示范数出正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再让学生分别数出其他的几个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三、学习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提出要求:每人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所画出的线段,强调:(1)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移动,然后沿直尺的边从左向右画;(2)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3)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2.做“想想做做”第3题。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学生画好后,提问:连接这两点还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想一想,连接两点,只能画几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画一画。

提问:画出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出示题目后,谈话:这里有4个点,如果要在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先自己在书上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共画出了几条线段,是否在每两点之间都画了一条线段。

(2)启发: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画线段的过程,想一想,如果给出的点数再多一些,画出的线段的条数会怎么样?(如果点的个数越多,画出的线段的条数就越多)

四、全课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板书

设计 认识线段 直的 有2个端点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总课时数 34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2.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教 学 过

一、复习。

下面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小结:线段必须是直的,而且还要有两个端点。

二、新授。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观察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2)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3)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3.教学量一量。(1)观察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51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4.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锝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5.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6.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小结: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再在这个刻度长的地方点出另一个端点,并标上数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相互交流后再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4.5.6、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相互交流。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3课时:认识米 总课时数 35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以米为长度单位测量比较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 学 过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新授。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不厘米大的长度单位一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1.认识长度单位“米”。(1)观察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观察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2.教学试一试。

(1)观察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4)观察第2题,先估计,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同桌相互交流。再指明学生回答第一题。(2)点两生合作量一量教室的门有多高。2.完成“想想做做”3.4题。(1)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同桌相互帮助,用米尺验证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3.完成“想想做做”5.6题。(1)学生独立尝试,交流讨论。(2)指明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教学 反思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4课时:练习十 总课时数 36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练习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如果学生举出的例子合适就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恰当的例子,教师可以说:“老师的食指(伸出来给学生看)宽是1厘米;我们的课桌长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自主探究

1.师:看下面的物体,用米作单位合适,还是用厘米作单位合适?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教材第66页第1题。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我自己的身高就比1米要多一些,床的长度比我的身高要多,所以床长2米。

生2:我的一柞大约是1 0厘米,粉笔盒的高大约是一拃,所以粉笔盒高是8厘米。

生3:黄瓜的长大约有两柞,所以是20厘米比较合适。

旗杆的高度比大树还要高,大树的高度一般用米作单位,所以旗杆高是15米。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用来作比较的事物,跟图中的 事物进行对比,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非常棒!

讲解:当选择合适的单位时,就应该这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熟悉的事物作比较进行判断区分,才能选出合适的。2.完成教材第66页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了解学生的正确情况和错误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6页第3题。提问:你认为哪条线段长? 量一量,结果怎样?

通过刚才的猜测,你想说点什么?

教育学生,不能光凭主观判断,要通过实践检验。2.完成教材第67页第7题。

师:出示表格,先估计,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填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并纠正。

交流,出示个别估计误差比较大的结果,全体比划体验。3.完成教材第66页第5题。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题目的信息,算出红红和明明的身高。

指出:明明的身高,只要比92大又比98小的数都有可能。因此他的身高可能是93,94,95,96,97厘米。4.完成教材第66页第6题。

先分别出示如题图所示的三种物体(一个正方体、两个长方体),说说它们的名称。

让学生说一说三个物体的高度(厚度)各是几厘米?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5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总课时数 37 P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69页

教学目标 l.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的长度,能够感受l米与“身体尺”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上的”尺”,通过身体上的“尺”实际测量,知道身体上的"尺”的优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体上的“尺”,会测量身体尺长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身体尺”。教学方法

与手段 讲解法 谈话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

教 学 过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身体上有“尺”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二、自主探究

1.认识“身体尺”。

师:你的一柞、一步大约各是多少厘米?。一庹大约比1 米多多少厘米?一脚(穿l二鞋后)大约长多少厘米? 先量一量,再填写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测量,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一柞、一步、一庹、一脚,都是我们身体上的“尺”。师:你知道1米大约有几柞?大约有儿步?大约有几脚长吗?先量出l米的长度,再用这些“身体尺”量一量。学生测量后,组织交流:1米大约有7柞;1米大约有2步;1米大约有5脚长。’ 2.用“身体尺”量。

师:如果测量课桌的长,你准备用哪种“身体尺”?实际量一量。生:我是用拃量的,课桌长大约有7拃。

师:如果要量黑板的长,你选用哪种“身体尺”?是多少? 生:我用的是庹来测量的,结果足黑板长3庹多一些。师:测量教室的长用哪种“身体尺”呢?

生1:测量教室的长可以用脚,大约是50脚。生2:测量教室的长也可以用步,人约是20步。

师:在教室或校园里选择一些物体,用“身体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和同学交流吧!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确:课桌比较短,可以用拃来量;黑板比较长,高度也合适,可以用庹来量;教室的长,可以用步来量,也可以用脚来量。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设计

我们身体上的“尺”

一拃:l米大约有7柞

一步:l米大约有2步

一脚:l米大约有5脚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利兹贝克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