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旅游规划

2024-05-11

咸宁市旅游规划(精选6篇)

篇1:咸宁市旅游规划

咸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

发布日期:2006-1-23 12:09:24 阅读次数:1158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规范城市建设与管理行为,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务院国发[2002]13号文件精神、建设部城乡规划《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和《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在《咸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城市规划区内(以下称城市规划区),进行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有关的一切活动,应遵照本规定执行;本市其地区的城市规划管理应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和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技术规范标准。 第二章 城市规划编制与审批管理

第四条、本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四线”管制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规划设计)四个层次。

第五条、城市规划各个阶段的编制应符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有关规定,城市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应达到《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要求。

第六条、为确保城市规划编制质量,在本市规划区内的各阶段城市规划编制,其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应符合本规定。

第七条、在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中必须明确强制性内容。应在规划文本中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在规划图纸上有准确的标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八条、用地面积在1万平方米(含1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项目或建设用地位置特别重要的建设项目,必须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的建设项目,必须做修建性详细规划或总平面规划设计.第九条、建设用地面积大于1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应根据外部市政条件编制市政工程专业设计。

第十条、对特色街区、建筑群、城市广场、城市或社区中心等展示城市特色的区段或建筑群,必须编制城市景观设计。

第十一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广告、宣传栏(牌)、路牌等,必须统一编制专项规划。

第十二条、城市公共绿地(公园、街头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小游园)、组团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和道路绿化,应进行绿化工程专业设计。

第十三条、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总平面规划设计须同时上报二个以上规划设计方案,才能进行规划评审。对用地面积在5万平方米(含5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须同时上报二个以上不同规划设计单位设计的规划方案方可组织规划评审。所有规划方案评审通过后必须进行公示。

第十四条、城市规划编制必须委托具有相应城市规划编制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承担。对无《资质证书》或超越《资质证书》范围承接规划设计任务,其完成的规划设计成果,规划部门不予受理,并按《城市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十五条、城市规划实行分级审批后方可生效,不得将未经批准的城市规划提前实施和将已批准的城市规划未经规划调整程序随意调整。

(一)城市总体规划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由市人民政府报请省人民政府审批。

(二)城市分区规划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城市详细规划一般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编制分区规划的详细规划,除重要地区的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其它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可以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三章 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制度。凡计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编制设计任务书(可行性报告)的,建设单位必须向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并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十七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必须在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报请批准前、可行性研究阶段办理。 第十八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按建设项目审批权实行分级规划管理。

(一)市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二)省人民政府计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三)中央各部门、公司审批的小型和限额以下的建设项目,由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

(四)国家批准的大中型和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审查意见,报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2 并报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

(一)经批准后的项目建议书以及规定的其它条件;

(二)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建设项目的名称、性质、用地位置、范围、规模、能源、电力、电讯、市政、交通、运输、三废等);(三)建设项目与城市规划布局的协调;

(四)建设项目与城市交通、通讯、能源、市政、防灾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五)建设项目配套的生活设施与城市生活居住及公共设施规划的衔接与协调;

(六)建设项目对于城市环境可能造成的污染影响,以及与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和其它规划的协调;

(七)建设项目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卫生防疫、消防、交通、绿化、河道、铁路、航空、气象、防汛、军事、国家安全、文物保护、建筑保护、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相关管理部门意见。

第二十条、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规划管理程序:

(一)凡申请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项目,需编制设计任务书(可行性报告)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建设单位必须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选址申请;

(二)建设单位填写建设项目选址申请表后,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建设项目计划审批权限,实行分级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三)按规定应由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建设项目,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单位的选址报告进行审核,并提出选址意见,报上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第二十一条、对工艺流程复杂、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选址,必须提供相应资格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选址论证报告,供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决择。

第二十二条、市计划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必须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为依据。对于建设项目选址不符合城市规划的,计划部门不得审批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第四章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第二十三条、在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实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用地。在城市规划区内,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而取得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占用土地的,批准文件无效,占用的土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退回。

第二十四条、城市用地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本市城市用地共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其中,城市绿地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185—2002)执行。城市规划涉及城市用地分类时,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以大类为主,中类为辅;分区规划阶段以中类为主,小类为辅;在详细规划阶段,应达到小类深度,无小类的分至中类。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附表一)的规定。其中,城市绿地分类和代号按《城市绿地分类标准》(附表二)执行。

第二十五条、城市详细规划应编制土地使用相容性范围。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尚无批准详细规划的,按本规定的《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三)的规定执行。凡附表三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条件,具体核定适建范围。

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区内土地使用性质需作变更时,凡符合附表三规定范围的,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超出附表三规定范围的,应先提出规划调整申请,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七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严格按照《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八条、凡属临时性使用土地的,应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执行。批准临时用地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确需延长使用期的,必须按规定重新办理有关手续。临时使用期满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无条件、无偿退出临时用地和拆除临时建筑。禁止在批准临时的土地上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和其它设施。

第二十九条、城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进行调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服从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规划作出的调整用地决定。用地调整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在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的使用性质;

(二)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地使用权及使用性质;

(三)对早征晚用、多征少用、征而不用的土地,现状布局不合理和存在大量浪费的建设用地,进行局部调整,合理利用,使之符合城市规划要求.第三十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划分为老城区和新城区(含开发区)。

老城区:老城区包括永安老城区和温泉老城区,以道路中心线划分界限。其中,永安老城区东至桂花北路;南至文毕大道和猫山路;西至咸宁学院和老化肥厂;北至北门口老铁路堤的区域。温泉老城区东至茶花路;南至一号桥和月亮湾;西至滨河西路;北至体育路、交通路和银泉大道;但不包含香吾山公园的区域。 新城区:老城区以外,城市规划区以内的地区。 老城区和新城区的范围划分详见〈附录三〉。

第三十二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对城市土地的建筑容量进行严格控制,核定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设高度、基地交通主要出入口方位、停车场(库)数量和绿地率。

第三十三条、建设用地的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指标必须符合《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表》(附表四)的规定。对未列入附表四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附表四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三十四条、建筑基地用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居住建筑老城区为1000平方米,新城区为2000平方米;

(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老城区为2000平方米,新城区为5000平方米;(三)高层居住建筑为3000平方米,高层公共建筑为5000平方米。

建筑基地未达到以上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确实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城市规划予以批准。

(一)老城区危旧房改造,因周边环境限制,无法成片建设的;

(二)村民自建房,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要求。

第三十五条、原有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

第三十六条、在老城区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建设单位,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实际使用面积在150平方米以上的,且常年开放、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可按其提供开放空间建筑面积的2倍奖励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核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

第三十七条、建筑控制高度应满足日照、通风、城市景观、历史文物保护、高压线、微波通道等限高要求的允许最大建筑高度的规定。第三十八条、沿城市道路两侧新建、扩建、改建建筑的高度必须符合下列两式之一:

(一)沿路一般建筑的控制高度

H≤1.5(W+S)

式中:H—沿路建筑高度

W—道路红线宽度

S—沿路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二)沿路高层组合建筑的控制高度 A≤L(W+S)

式中:A—沿路高层组合建筑以1:1.5(即56.3°)的高度角在地面上投影的总面积。 W-沿路道路红线宽度

S-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

L-建筑基地沿道路的长度

沿道路交叉口的建筑高度控制应按较宽的道路计算,但当建筑物沿窄路部分的长度超过30米时,其超过部分的建筑高度应按窄路宽度计算。

第三十九条〓各类建筑基地内的绿地指标控制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地比率不低于30%;

(二)城市道路绿地率根据《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和设计规范》(CJJ75—97)的规定执行;其中,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米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三)城市规划区内淦河、龟山水库等水体及京广线铁路、张双一级公路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小于30米;

(四)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用地面积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化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五)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比率不低于2%;

(六)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应参照CJJ48-92《公园设计规范》执行;

(七)城市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的下风向应建设宽度不小于300米的卫生防护带;

(八)属于旧城区改造的,可对本条

(一)(二)

(四)项规定的指标降低5个百分点;

(九)中心绿地的最小规模:组团应不小于400平方米,小游园不小于4000平方米,居住区公园不小于10000平方米;至少有一个边与相应级别道路相邻;且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70%。沿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不得作为集中绿地计算;

(十)一个地块或街区的绿地可按规定的指标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综合平衡,在符合整个地块或街区绿地指标的前提下,可不在每块建筑基地内平均分布;

(十一)位于老城区的建筑基地,确实难以达到规定绿化指标的,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同意,可将屋面绿化面积折算成地面绿化面积。 其折算公式:F=M×N

式中:F—地面绿化面积 M—屋面地栽绿化面积 N—有效系数(见下表)

第四十条、建设用地的基本地块都应设独立的交通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开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距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起不应小于70米;

(二)距非道路交叉口过街人行道(包括引道、引桥)边缘不应小于5米;

(三)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应小于10米;

(四)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的出入口不应小于20米;

(五)人员密集(电影院、文化娱乐中心、商业中心等)的建筑基地应至少一面直接临接城市道路,其沿城市道路的长度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长的1/6;基地至少有2个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通道出口;基地或建筑的主要出入口,应避免直对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前应有供人流、车流集散用的空地。

第四十一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不同用途建筑物在新建、扩建和改建时,必须按建筑面积或使用人数配套建设停车场(库),并应符合《停车场(库)控制指标表》(附表五)的规定。

第四十二条、建设用地现状地形图,必须由有测绘资质的专业部门测绘。其测绘成果应至少包括规划用地及其以外50米内相邻地块的用 8 地范围;应准确反映用地范围内的地物、地貌、市政工程管线情况;比例宜为1:500或1:1000。 第四十三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管理一般程序:

(一)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投资批准文件或有关规定,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用地项目的性质、规模等,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初步选定用地项目的具体位置和界限(即实地查勘);

(三)根据需要,征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用地位置和界限的具体意见;

(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向用地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五)审核用地单位提供的规划设计总图;

(六)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包括标有建设用地具体界限的附图和明确具体规划要求的附件。附图和附件是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配套证件,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四十五条、城市规划设计条件应当包括:地块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停车泊位、主要出入口、绿地率、必须配置的公共设施、工程设施、建筑界限、开发期限及其它要求。

第四十六条、城市规划用地附图内容应当包括:地块区位和现状、地块坐标和标高、道路红线坐标和标高,出入口位置、建筑界线以及地块周围地区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第五章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第四十七条、城市规划区内各类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市政、管线、广告和其它工程设施,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建设单位和个人必须在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和其他有关批准文件后,方可申请办理开工手续。

第四十八条、各项建设工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国家颁布的各项规范、标准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包括消防、抗震、9 人防、环保、园林绿化、交通、市政、管线、广告、防洪、安全、微波通道、信息通信网络、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九条、从事各项建设工程设计的单位不得超越《资质证书》范围承接设计任务;禁止无《资质证书》的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承接建设工程设计任务,其完成的设计成果,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将不予受理。

第五十条、建设工程的初步设计方案必须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并确认其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后,建设单位方可进行建设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建筑单位必须按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已审批设计图纸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

一 建筑工程规划管理

第五十一条、居住建筑朝向以南偏东至南偏西15度为宜。

第五十二条、居住建筑间距除必须符合第四十八条规定外,应按下列要求确定:

(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老城区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0倍,新城区不小于建筑高度的1.2倍;

2、纵墙面与山墙的间距,老城区不小于9米,新城区不小于12米。山墙宽度大于14米,垂直布置的居住建筑,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居住建筑控制;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的不少于6米,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上的不少于9米。

(二)建筑高度在24米以上(不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为:

1、纵墙面与纵墙面的间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间距按本条第(一)款第1目规定计算;24米以上部分在老城区按不小于所增加高度的0.3倍计算,在新城区按不小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计算;不足26米高度时,按26米高度计算;其最大间距,在老城区可以不超过40米,在新城区可以不超过45米;

2、纵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纵墙面在南面的时,不小于20米,其余情况下不小于18米;

3、山墙面与山墙面的间距,老城区不小于14米,新城区不小于15米;

4、点式建筑的间距,按建筑之间的南北向重叠面进行计算,无重叠面时最近距离不小于15米;重叠面小于12米时,间距不小于18米; 10 重叠面大于12米时,按本款第1目计算。

(三)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间距为: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条第(一)款第1目计算;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纵墙面之间间距按本条第(二)款第1目计算;

2、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之间间距不小于20米;与其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面之间间距不小于18米;与其东西两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纵墙之间间距不小于14米;

3、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纵墙面与其北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小于18米;与其南、东、西侧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之间间距不小于14米;

4、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墙面与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墙面之间间距不小于14米。

第五十三条、在老城区临城市主次干道,根据城市用地条件及城市空间景观要求布置的建筑与周边现在永久性建筑之间间距按第五十二条执行确有困难的,其间距可适当缩小,但不得小于应退间距的8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五十四条、非居住建筑(医院病房大楼、休(疗)养院、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教学楼除外,以下同)之间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规定的间距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五十五条、居住建筑与其南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确定,与其北、东、西侧非居住建筑的间距,可按本规定第五十二条的规定适当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得超过20%,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

第五十六条、医院病房大楼、休(疗)养院、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教学楼和其它特殊工程项目以及与其相邻的新建建筑物(含居住建筑和非居住建筑),建筑间距除应符合本规定第五十二条外,还应符合各自相关专业规范。

第五十七条、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间距,按建筑之间平均距离计算。非平行布置的建筑之间最近点的距离应不小于标准间距的0.7倍,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间距要求。非平行布置建筑之间的角度超过60度的,则按建筑纵墙面对山墙面的规定计算建筑间距。 第五十八条、建筑间距按以下规定计算:

(一)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或构筑物外墙的水平距离(即外墙垂直投影线之间的水平间距)计算;

(二)建筑纵墙外挑阳台、楼梯平台、走廊及凸出辅助设施部分的累加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分或外凸部分的水平距离计算;

(三)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墙的水平距离计算;

(四)因建筑物为不规则异形建筑,建筑间距按本条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五十九条、建筑物后退相邻地块分界线距离按下列规定执行,但离后退相邻地块分界线距离小于消防间距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规定执行。

(一)相邻建筑双方各自从规划用地范围线起计算后退距离;

(二)多层建筑后退距离,主要朝向面老城区应控制在建筑物高度的0.5倍,新城区应控制在建筑物高度的06倍,且最小6米。侧面应控制在建筑物高度的0.3倍,老城区最小45米,新城区最小6米;

(三)高层建筑物后退距离,主要朝向面应控制在建筑物高度的03倍,老城区最小13米,新城区最小156米。侧面应控制在建筑物高度的0.15倍,老城区最小7米,新城区最小75米;

(四)毗邻地块为医院病房大楼、休(疗)养院、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教学楼时,其后退距离在上述基础上加退2~3米,或按第五十六条执行;

(五)相邻地块为绿地时,后退距离可在上述基础上减少2~3米;

(六)地下建筑物后退距离,不小于地下建筑深度(自室外地面至地下建筑物的底部距离)的0.7倍,且其最小值为3米。 第六十条、沿城市道路两侧建筑物,其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当建筑物山墙面向城市道路时,其后退距离可在上述基础上减少1-2米;

(二)当围墙及建筑物的附属建、构筑物面向道路时,其后退距离不得小于1.5米。

第六十一条、建筑物后退各级公路用地边界线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第六十二条、建筑物后退其它用地距离:

(一)后退铁路干线距离不小于20米,支线、专用线不小于15米;

(二)后退各种工程管线的距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三)后退边坡、挡土墙等距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四)在城市红线、蓝线、绿线、紫线周边的建筑物、构筑物,其后退距离应符合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六十三条、后退城市道路红线距离从建筑物底层凸出外墙起算,外挑部分垂直投影线超出底层凸出外墙的,按外挑部分的垂直投影线起算。

第六十四条、建筑物的阳台、台阶、平台、坡道、建筑基础、地下室、雨棚等,其外墙垂直投影线均不得超出规划建筑红线。二 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工程规划管理

第六十五条、城市道路按其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及对沿线建筑的服务功能,划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各类道路规划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

第六十六条、城市道路网节点相交的道路宜为4条,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第六十七条、城市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路段上公交停靠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米;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米;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方向迎面错开30m;

(二)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公交停靠站,换乘距离不得大于200m;

(三)快速路、主干路及郊区双车道公路上的公交停靠点不应占用行车车道,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公共港湾式停靠站长度至少应设2个停车位。

第六十八条、城市道路步行交通设施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第六十九条、商业步行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紧急安全疏散出口间距不得大于160m;

(二)应满足送货车、清扫车和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三)附近应有相应规模的机动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其距离步行街进出口的距离不得大于200m。

第七十条、城市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米;

(二)小区路:路面宽6~9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10米;

(三)组团路:路面宽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不宜小于8米;

(四)宅间小路:路面宽不宜小于2.5米。

第七十一条、城市居住区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机动车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沿街建筑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二)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三)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

(四)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下表规定:

注:居住区道路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当小区设有人行便道时,其道路边缘指便道边线。

第七十二条、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出入口应符合行车视距的要求,并应右转出入车道;

(二)出入口应距离交叉口、桥隧坡道起止线50m以远。

第七十三条、城市道路交通标志、路灯等线杆不得占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车道;道路绿化不得影响道路行车的安全。 第七十四条、城市公共加油站应大、中、小相结合,以小型站为主,服务半径为0.9~1.2km。其用地面积应符合下表规定:

注:附设机械化洗车的加油站,应增加面积160~200m2。

第七十五条、在城市铁路和郊区公路两侧应划定隔离带,在隔离带内,不得新建、扩建、改建任何建筑物,但可绿化造林或耕种;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也可开挖沟渠、埋设管道、架设杆线、开辟服务性车道。隔离带宽度的具体规定如下:

(一)铁路干线、国道、快速公路,两侧各30米;

(二)铁路支线、主要公路,两侧各20米;

(三)次要公路,两侧各10米。 三 市政及管线工程规划管理

第七十六条、在城市规划区内修建城市市政、管线、广告和其它工程设施,应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第七十七条、城市的水资源和城市的用水量之间应保持平衡,以确保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给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自备水源供水的工矿企业和公共设施的用水量应纳入城市用水量中,由城市给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

(二)水厂厂区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的外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10m的绿化带;

(三)给水管在车行道下的管顶最小覆土厚度,金属管道一般不宜小于0.7m,非金属管道不小于1.0~1.2m;

(四)城市给水管网干管的管径在一般200mm以上,配水管的管径一般至少100mm,供给消防用水的配水管管径应大于150mm,接户管管径不宜小于20mm;

(五)给水管网相互交叉时,其净距不应小于0.15m,与污水管相平行时,间距取1.5m。 第七十八条、城市排水工程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城市排水系统远期宜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近期可采用截流式合流制;

(二)污水处理厂厂址与城市工厂和生活区应有300m以上距离,并设卫生防护带;

(三)污水干管一般沿城市道路布置。道路宽度超过40m时,可在道路两侧各设一条污水管;

(四)污水管道在车行道下的最小覆土厚度不宜小于0.7m,最大埋深不超过7~8m;

(五)街道两旁雨水口的间距一般为25~60m。

第七十九条、为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库)可设在地上、半地下和地下。大型公共建筑和车流量大的停车场(库)的出入口一般设在次要道路上。停车场(库)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不得改变使用性质。为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库)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专用和公共建筑配建的停车场原则上应在主体建筑用地范围之内;

(二)既设地上停车场又设地下停车库的,其地上停车场的停车位不应少于建筑物应配停车位的10%;

(三)机动车停车场的出入口距离人行过街天桥、地道和桥梁、隧道引道必须大于50米;距离交叉路口必须大于80米;

(四)供车辆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其净宽不少于4米;供双向行驶的,不少于6米。纵坡直线段不应大于15%,纵坡曲线段不应大于12%;

(五)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大于5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2个;大于500个时,出入口不得少于3个。出入口之间的净距须大于10米,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7米;

(六)小汽车停车场泊位长度不应小于5.5米,宽度不应小于2.3米;通道净宽不应小于6米,转弯半径不应小于7米;

(七)停车场(库)应按《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规定设置残疾人停车车位。第八十条、为建筑物配建的停车场(库)停车泊位数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四十一条确定。其机动车停车场车位指标以小型车为计算当量,各类车辆应按附表六的换算系数换算成当量车型,以当量车型核算车位总指标。

第八十一条、城市公共厕所一般街道应每隔750~1000m设置一座,繁华街道宜为300~500m设置一座。废物箱一般应设置在道路两侧和路口、居住区和人流密集地区,设置间距商业大街宜为25~50m,交通干道宜为50~80m,一般道路宜为80~100m。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应为70m,在新建住宅区,一般每四幢应设一个垃圾收集点。城区每0.7~1.0km2应设置一座小型垃圾收集中转站,用地面积不得小于100m2,与周围建筑物间隔不得小于5m。

第八十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置的户外广告牌、灯箱、宣传栏(牌),必须符合广告、宣传栏(牌)、路牌的专项规划,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设置。

第八十三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建筑物外墙上设置的招牌,必须按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建筑效果图设置,其规格和位置改变须报请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不得随意变动。

第八十四条、在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的户外雕塑、小品、园林绿化工程,必须符合城市景观设计和城市绿化工程设计要求。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第八十五条、城市各项管线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必须根据全面规划、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与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紧密结合,按地区及道路沿线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必须遵循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埋后浅埋的科学建设程序,综合组织施工,避免重复挖路。

第八十六条、城市电信工程直埋电缆、光缆的埋深应为0.7~0.9米。微波通道范围应无树木、房屋和其他障碍物,因城市建设确需修建的,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微波走廊畅通。

第八十七条、城市燃气工程的门站、储配站、调压站、气化站,与其它建构筑物的安全距离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城市燃气管网的设计和敷设应符合《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

第八十八条、城市供电工程架空电力线路的路径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特点和城市道路网规划,沿道路、河渠、绿化带架设。路径应做到短捷、顺直,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等的交叉,避免跨越建筑物。架空电力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架空电力线路跨越或接近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应不得小于下列两表的规定值:

(二)对35KV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应规划专用通道,并应加以保护;

(三)规划新建的66KV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不应穿越城市中心地区或重要风景旅游区;

(四)市区内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新建和改造,为满足线路导线对地面和树木间的垂直距离,杆塔应适当增加高度、缩小档距,在计算导线最大弧垂情况下,架空电力线路导线与地面、街道行道树之间最小垂直距离,应分别符合下列两表的规定:

注:

1、居民区:指工业企业地区、港口、码头、火车站、城镇、集镇等密集地区;

2、非居民区:指居民区以外的地区,虽然时常有人、车辆或农业机械到达,但房屋稀少的地区;

3、交通困难地区:指车辆或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地区。

(五)市区内单杆单回水平排列或单杆多回垂直排列的35~50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的规划走廊宽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20

蚀性的地区应采用地下电缆。

(六)市区内规划新建的35KV以上的电力线路在城市中心地区、高层建筑群区、繁华街道等和重要风景旅游景区及对架空导线有严重腐第八十九条、城市各类架空敷设的管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架空线线杆宜设置在人行道上距道路路缘石不大于1米的位置;有分车带的道路,架空线杆宜布置在分车带内;同一性质的工程管线宜合杆架设;在不影响城市景观地段架空敷设的工程管线应与工程管线通过地段的城市详细规划相结合。

(二)架空管线与建(构)筑物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三)架空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注:横跨道路或无轨电车馈电线平行的架空电力线距地面应大于9米。

第九十条、凡在城区道路、郊区公路及规划道路内埋设管线,均应按管线综合规划断面安排。各类管线应在道路规划红线内,平行道路规划红线敷设,走向顺直,并尽可能综合设置。不能综合设置的,应有各自独立的敷设带。老城区道路狭窄、现状管线繁多的地段,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管线的位置。

第九十一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宜采用综合管沟集中敷设的情况:交通运输繁忙或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兴建地下铁立体交叉等工程地段;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处;需同时敷设两种以上工程管线及多回路电缆的道路;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第九十二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共沟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排水管道应布置在沟底;

(二)腐蚀性介质管道的标高应低于沟内其它管线;

(三)火灾危险性属于甲、乙、丙类的液体,液化石油气、可燃气体、毒性气体和液体以及腐蚀性介质管道,不应共沟敷设,并严禁与消防水管共沟敷设;

(四)凡有可能产生影响的管线,不应共沟敷设。

第九十三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在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应按下列规定处理: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 22 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曲线让大管径管线;临时性管线让永久性管线;新建的管线让现有的管线。

第九十四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线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为:电力电缆、电信电缆、燃气配气、给水配水、热力干线、燃气输气、给水输水、雨水排水、污水排污。 第九十五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第九十六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附表七的规定。当受到道路宽度、断面以及现状工程管线位置等因素限制难以满足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安全措施减少其最小水平净距。

第九十七条、城市地下工程管线交叉时,自地表面向下的排列顺序应为:电力管线、热力管线、燃气管线、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其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附表八的规定。

第九十八条、城市各类管线工程在穿越市区道路、郊区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绿化地带、人防设施、河道、建筑物,以及消防、净空控制和其它管线时,应与有关部门协商,并签订协议书。四 城市防灾工程规划管理

第九十九条、城市消防标准和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消防道路的宽度应大于等于4m,净空高度不应小于4m;建筑物内开设的消防车道,净高与净宽均应大于或等于4m;

(二)多层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6m,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9m,而高层与高层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得小于13m;

(三)消防栓应沿道路设置,靠近路口。当路宽大于60m时,应在双侧设置消防栓;

(四)消防栓设置间距应小于或等于120m。

第一百条、淦河城市防洪工程等级为Ⅲ级,城区淦河行洪要求在龙潭口上游规划控制宽度不宜小于80米,龙潭口下游规划控制宽度不宜小于100米。

第一百零一条、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应当同城市建设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相结合,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民用建筑必须依法同步建设防空工程。在成片居住区内应按总建筑面积的2%设置防空工程或按地面建筑总投资的6%左右进行安排。

第一百零二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或改建建(构)筑物应按六度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或抗震加固。对城市生命线系统工程(交通、能源、通信、给排水等)、危险品仓库、易燃易爆生产车间,应提高设防标准。

第一百零三条、对于活动性冲沟、滑坡、岩溶、塌陷区、地震断裂带等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应严格控制建设。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建设的,必须采取严格、可靠的防治工程。五 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审批和竣工验收

第一百零四条、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一般程序:

(一)凡在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市政、管线和其它工程设施的单位与个人,必须持有关批准文件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城市规划提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条件(要点);

(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部门或专家对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四)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建设单位或个人提供的工程施工图后,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一百零五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包括附图和附件,附图和附件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配套文件,具有同等法律效率。 第一百零六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审批的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平面布置、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工程标准与质量以及室外的配套设施、绿化标准、广告标牌等。

第一百零七条、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在竣工验收后六个月内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有关竣工验收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应当包括该工程的审批文件(复印件)和该建设工程竣工时图纸、文件。对建设位置、规模发生变化的建筑工程、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工程、市政及管线工程必须进行竣工测量,并将实测成果随同竣工验收资料上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百零八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一百零九条、本规定的解释权属咸宁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第一百一十条、本规定自2006年元月1日起试行。附 件

附录

一、本规定用词说明 附录

二、本规定各类表格 附表

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附表

二、城市绿地分类和代码表 附表

三、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附表

四、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附表

五、停车场(库)控制指标表

附表

六、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附表

七、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附表

八、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

附录

三、〖HTSS〗本规定咸宁市新老城区划分示意图 附录

四、〖HTSS〗本规定名词解释 附录

五、〖HTSS〗本规定计算规则 附录

一、本规定用词说明 〖HT5SS〗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定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或“可”; 反面词采用“不宜”。

2、本标准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附录

二、本规定各类表格

1、附表

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2、附表

二、城市绿地分类和代码表

3、附表

三、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

4、附表

四、建筑密度与容积率控制指标表

5、附表

五、停车场(库)控制指标表

6、附表

六、停车场(库)设计车型外廓尺寸和换算系数

7、附表

七、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

8、附表

八、工程管线交叉时的最小垂直净距 28

篇2:咸宁市旅游规划

咸宁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工作

实施方案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标准化日渐成为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今年6月,我市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市之一。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细则》的精神,特制订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紧紧围绕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两大战略目标,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为契机,突出温泉特色,建立健全旅游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大游客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促进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咸宁旅游经济强市建设。

二、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科学制定和实施地方标准,引导旅游企业制定实施企业标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实现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在我市所有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的全覆盖,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引导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到2012年,咸宁市在旅游标准化工作推动方式上有创新,在旅游标准体系建设上有深化,在旅游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上有突破,在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上有经验,在旅游产业发展上有新成效;培育咸宁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市区)2个、示范企业45个,编制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1部、旅游标准体系表1个,新增地方标准3部、企业标准15部,培养一支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培训达2000人次;积极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打造“中国温泉休闲之都”。

三、试点内容及工作阶段

(一)启动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8月)

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以市长任振鹤任组长的咸宁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抓试点工作的整体合力。各县市区业要比照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机构。

2、制定实施方案。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咸宁市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市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试点内容、工作阶段和保障措施等,为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顺利奠定坚实基础。各县市区业也要相应制定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3.召开启动仪式。我市将适时召开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传达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主要精神,安排部署我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营造推进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实施阶段(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

1、省政府在我市召开旅游工作现场会。省政府领导、省直部门负责人将在我市召开旅游现场会,研究探讨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帮助解决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试点工作软件提升和硬件提高。

2、开展标准宣传培训。制定全市旅游标准化专业知识培训计划,采取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分层次、有重点地对领导层、管理层和标准化工作层干部职工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提高标准化意识,增强执行标准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3、建立健全标准体系。通过制定系列旅游标准,对旅游工作、旅游产品、旅游基础术语等进行约束和规范;实施系列旅游标准,达到提升旅游产业要素品质和增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1)开展标准普查。对全市各级各类涉旅企业标准制定、实施及效果等情况进行标准普查,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制定标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2)建立标准框架。根据标准普查情况,参照《全国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09—2015)和《全国旅游业标准体系表》,结合实际,编制《咸宁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咸宁市旅游标准化体系表》。

(3)完善标准体系。在认真贯彻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突出温泉特色,制定我市温泉服务标准、温泉水质标准、温泉休闲度假区标准等3部地方标准,同时鼓励旅游企业制定具有办企业特色、高水平、高标准的企业标准。

4、组织旅游标准实施。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贯彻实施,用标准化手段,促进我市旅游服务和市场秩序规范化。

(1)创新标准宣传方式。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对新标准开展全方位的立体宣传,增加公众知晓度,充分吸引各类主体参与标准的贯彻实施,努力营造贯彻实施标准的良好氛围。

(2)创新标准实施方式。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标准贯彻实施中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行业协会主动参与各类标准的贯彻实施。

(3)创新标准评价方式。加大对各类创建单位的辅导力度和引进效果评价机制,定期对各类旅游标准实施效果进行内部检查和自我评价,定期邀请省旅游局领导进行检查指导,确保各类标准的实施效果。

5、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采取定期向社会媒体通报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在咸宁日报和咸宁旅游网开辟“旅游标准化试点大家谈”专栏、定期向国家旅游局和省旅游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等方式,认真总结试点工作中的方法和经验,及时改进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订标准的意见,在持续改进中不断提升我市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争创旅游行业品牌。

(三)自查阶段(2011年10月至2011年11月)按照试点任务书和《旅游标准化试点地区评估积分表》和《旅游标准化试点企业评估积分表》内容,制定我市评估方案,组织专班对各试点县市区和试点企业进行先期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全市试点工作进行全面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自查合格后,再向省旅游局、国家旅游局提出评估申请。

(四)迎检阶段(2011年11月至2011年12月)

1、认真做好我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总结,建立完善档案资料。

2、制定我市迎接国家旅游局评估方案。

3、向国家旅游局提出评估申请。

4、协助国家旅游局评估组在我市开展评估工作。

(五)总结推广阶段

按照《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巩固试点工作成果,推广各县市区和旅游企业试点工作经验,巩固试点工作成果,继续把试点工作推向深入。

四、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制定咸宁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支持政策,对旅游标准化试点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和旅游企业进行奖励,并向全市通报表彰。

(二)人才保障。通过举办全市旅游标准化培训会及阶段性工作会等方式,普及全市旅游行业旅游标准观念,提高旅游标准意识,增强旅游标准技能,培养一支理论成熟、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

(三)制度保障。制定《咸宁市旅游标准化管理办法》、《咸宁市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等,对全市旅游行业标准制定、实施及监督等行为等进行统一规范,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旅游标准化试点评价体系。

篇3:咸宁市旅游规划

自从新《旅游法》于2013年颁布并于当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以后, 国内分析新《旅游法》对旅游行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逐步增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冯静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王友明分析了城市旅游化背景下以江苏苏南五个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旅游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张园媛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旅行社可能产生的影响。张辛分析了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针对我国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邹琦分析了新《旅游法》对我国导游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从上述文献梳理可以发现, 研究新《旅游法》对我国旅游业可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文献比较多, 然而具体将新《旅游法》与一个旅游城市的具体“市情”相结合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 因此本文力求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将以咸宁市为例, 系统阐释新《旅游法》可能对咸宁市旅游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阐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影响

1、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导游工作的影响

众所周知, 导游员在旅游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衣、食、住、行”需要导游员耐心、细致的联系才能得到积极稳妥的安排。然而, 目前咸宁旅游主打品牌主要为“温泉”、“九宫山”以及“隐水洞”等旅游项目, 旅游业的季节性非常明显。因此, 在旅游淡季时, 挂靠在一些较小旅行社的导游员只能在家歇业或者从事与导游业务没有关联的其它业务来维持生计, 客观上导致了“导游”逐渐沦落为一些导游员的副业, 以致整体导游员团队素质参差不起;另外微薄的薪酬也使得导游员“欺客”、“宰客”等事情时有发生。相对于巨大的旅游需求而言, 咸宁市导游服务人员普遍面临学历偏低以及小语种导游比例偏低等问题, 难以满足境外游客的需求, 同时也难以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影响导游业市场正常秩序的开展。同时, 新《旅游法》的出台除了对导游人员的学历、语言等进行了规范以外, 还明确规定导游不得向游客索取小费, 不得采取诱导、欺骗、强迫等手段引导旅游者强制购物, 而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 导游人员的薪酬除了基本工资、出团补贴以外, 旅游景点门票差价、消费和回扣构成了导游人员的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新《旅游法》实施以后, 导游的收入将会大幅度缩水, 从而影响导游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 并会对咸宁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冲击。

2、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行社带来的影响

一直以来, 由于发展速度较快以及旅游业整体缺乏一个整体的宏观调控机制, 使得我国旅游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并不完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与此相对照, 咸宁市各主要旅行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旅行社往往进行旅游信息的虚假宣传, 同时在缺乏双方协商的条件下单方面改变旅游合同约定的行程, 这样做的后果不仅使得处于当事方的旅行社面临信誉危机, 同时也会影响咸宁市旅游行业的整体形象。新《旅游法》的版本最大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了旅游市场, 对旅游行业中的不当竞争与不当得利进行约束, 因此从长期来看, 整个旅行社行业会面临重新洗牌。旅行社短期会面临阵痛, 但是长期来说会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 “零团费”旅游项目被明文禁止, 消费者的旅游成本更加透明, 旅游行业之间的竞争开始逐步从“价格型”竞争转向“质量型竞争”, 即通过提高服务质量以及通过“做大”产生规模经济来降低运营成本, 从而使得旅行社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 中小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最后, 新《旅游法》的实施使得旅行社的产品定价更加透明, 再加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倾向于选择自助游出行, 加剧了旅行社之间的生存压力, “倒逼”旅行社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吸引游客。

3、新《旅游法》对咸宁市旅游景区的影响

在我国, 受到短视行为的影响, 旅游景区价格制定缺乏规范、景区门票价格随意上涨的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另外, 随着旅游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每逢小长假和“黄金周”, 许多旅游景区都会出现井喷的现象, 旅游景区人满为患, 同时旅游环境承载能力也超负荷运行, 景区基础设施配套的滞后往往会使得人员大规模直流甚至发生踩踏, 使得景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景区无序甚至过度开发的背景下受到极大挑战。新《旅游法》规定景区在任何情况下接待的旅游者都不能超过旅游主管部门核准的最大承载量, 从而为避免旅游景区超负荷运行以及旅游执法者依法行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长远来说也为提高旅游质量、保障旅游者旅行安全提供了安全的游览环境。另外, 新《旅游法》的出台明确规定景区门票要实施政府定价或者政府定价, 并且明确规定景区门票价格的上涨必须实施听证会, 从而对旅游景点随意涨价的行为进行了限制, 同时刺激旅游景区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延长旅游服务链、提高服务质量来增加旅游收入、提高旅游效益。

4、新《旅游法》对咸宁市开展旅游资源规划的影响

长期以来, 伴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受到短期经济效益的吸引, 地方政府在编制土地利用与城乡发展规划时, 并没有考虑旅游发展规划的需要, 因此造成了旅游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相衔接, 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产生瓶颈, 旅游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例如2013年咸宁市一季度的旅游收入即达到42亿元, 全市接待游客总量达到801万人次, 而咸宁市三家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则仅有656台, 游客对咸宁市较大的旅游消费需求与咸宁市相对落后的配套基础设施对咸宁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旅游法》专门设置了旅游发展规划与促进这一章, 不仅对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了明确, 而且对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体、内容、原则等方面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规范, 因此必将为咸宁市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咸宁市提出“旅游兴市”的战略以后, 带“温泉”字眼、打“温泉”招牌的酒店相继投入使用并盛装迎客, 然而众多的旅游资源如温泉资源作为可再生性资源必须在合理规划和利用的前提下才成立, 一旦脱离了温泉资源循环利用所能承载的前提, 那么温泉资源也会面临枯竭的担忧。因此, 新旅游法通过明确旅游规划编制的主体, 从而明晰了旅游规划编制主体所应该承担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 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三、新形势下加快咸宁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1、稳定与促进导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是顺利开展旅游活动、保障旅游活动各方利益的基础力量。因此, 重视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是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障。目前, 咸宁市两所高校即湖北科技学院与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但是考虑到生源地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外省市生源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很难长期留在咸宁本地从事导游工作, 因此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从业技能, 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 适当增加咸宁本地生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比例, 从而增加旅游市场合格导游人员的供给;此外, 由于导游员对于导游从业者的学历要求较低, 因此市场准入门槛也相应较低, 导致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因此要加强导游从业者的培训和学习, 并将这一培训和学习的做法制度化, 同时加大导游从业者岗前培训的力度, 要组织所有导游从业人员学习新《旅游法》, 转变观念, 避免导游员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的缺陷而导致违规甚至违法的事件发生。最后, 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使得导游从业人员的薪酬显性化、工资化, 克服导游人员的短视行为, 从而促进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

2、旅行社发展的对策分析

长期以来, 旅行社经营遵循相同的范式, 使得旅行社提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呈现同质化趋势, 旅游产品缺乏创新, 因此价格是旅游消费者选择旅行社的主要因素。新《旅游法》颁布实施以后, 旅游团费的上涨导致游客对旅行社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伴随着“自驾游”等户外运动的兴起, 旅游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 旅行社要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开展市场细分, 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服务;同时, 利用咸宁市特有的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 创造性地推出旅游产品, 满足旅游者个性化与多样化的需求。另外, 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 旅游产业整体上是一个新兴产业, 因此咸宁市各家旅行社要以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 提高旅行社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从而加强对各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监督, 构造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

3、旅游景区发展的对策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消费者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与持续增长的旅游需求相对照的是, 我国各旅游景区都没有建立相应的疏散与应急机制, 同时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 旅游景区“商业化”趋势日趋显现, “拥堵”已经成为黄金周的代名词。咸宁市目前虽然还没有发生严重的拥堵事件, 但是由于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机制, 因此并不能保证在今后的旅游活动中不出现相应的“拥堵”事件, 因此旅游景区要建立和完善景区管理机制、梳理正确的服务理念, 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具体而言, 一方面旅游景区规划要引入第三方机制, 邀请专业的规划团队来科学规划, 实现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结合, 同时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危机意识的培育, 完善预警系统, 特别是在所谓的旅游旺季到来之前及时发布旅游景区的相关信息, 如客房数量、游客数量等, 避免“拥堵”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 要创造性地引入旅游景区投融资机制, 将社会资本引入旅游景区开发、开放与基础设施的投资,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 通过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与配套设施来延生旅游产业链, 提高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避免对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过度依赖。

4、加强旅游行业的执法、规范旅游市场经济秩序

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对于规范我国旅游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从法律角度提供了保障。然而, 有法可依只是实行法制化的第一步, 而执法必严则是旅游市场秩序的根本性保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只有建立、健全法律的长效机制、规范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维护旅游主体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 才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对于旅游业监管主体而言, 要在新《旅游法》的基础上出台与新《旅游法》执法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将涉及各旅游主体利益的细则细化, 防止各旅行社和旅游景点钻法律的漏洞、打“擦边球”, 特别是物价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于景区旅游费用的监管, 防止某些旅游景点趁机涨价。另外, 还需要成立相应监管机构, 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以及无证经营、无证导游等违法违规的行为, 同时加强旅行社与导游诚信体系的建设, 形成社会、媒体与监管部门共同监督旅游市场行为的长效机制。此外, 由于新《旅游法》的规制对象不仅涉及到旅游参与方的各利益主体, 同时也对政府部门城乡规划与用地规划以及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监管部门也要深入学习新《旅游法》的法律法规, 对旅游法规只有平时“心中有数”, 才能在实际执行时做到坐怀不乱, 使得监管结果兼顾各方利益, 规范旅游市场的政策秩序。

参考文献

篇4:咸宁市旅游规划

关键词:旅游公共交通西宁市

1概念界定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结合论文写作需要,笔者通过筛选,赞同张萌、张宇(2010)对其狭义概念的界定,即“仅针对旅游者而设计与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就本论文而言,旅游公共服务指主要由政府提供的,针对旅游者而设计的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和整体化的表现,在众多体系概念中,笔者比较赞同李爽(2010)的界定,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由需求对象、供给主体、供给模式和主要内容四大模块构成,其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基础设施类服务、旅游公共信息类服务、旅游行业指导类服务和旅游安全监测类服务”四大方面。

论文中旅游交通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主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综合交通服务、交通道路连接服务和停车服务。

论文中所指西宁市的地界范围主要指四区三县,即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以及大通、湟中和湟源三县。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主要选取了四区三县的代表型景点或某一公共区域。

2西宁市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建设有待完善

2.1旅游综合交通服务滞后

西宁市被称为青藏门户,交通枢纽,西宁市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空运,铁路,公路相接配套的交通网络。论文对西宁市各个交通干线建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以下不足之处。

①航空方面西宁市只有一个小型机场,航线比较单一、通达城市比较少、去往比较远城市需要在离西宁市比较近的城市转机,这给游客带了不便,导致游客进不来、出不去。

②铁路方面作为青藏高原大站,列车趟次比较少、铁路线比较单一、列车基本设施比较旧、列车内治安、环境比较差。使游客进不来、出不去,使得大部分游客流失。

③公路方面通往景区的专线级别低、旅游大巴少、车旧、服务差、治安不好、城市公交专线比较少、公交大巴量少旅游高峰季乘车难、服务差(不报站、出租拒载)、价格(乱收费)。

2.2交通道路连接工程阻断

①交通干线与旅游景点间的连接不畅。目前,西宁过境或出发的主要交通干线有青藏公路、甘青公路、宁张(西宁———张掖)、宁临(西宁———临夏)、宁果(西宁———果洛)、西久(西宁———久治)等十多条干线公路及相应的高速公路。但这些交通干线与西宁范围内各主要景点的连接十分不畅,很难从上述干线直接转道景区,基本都要进入市区,然后再从其相应入口上道。

②景点与景点间的连接阻断。西宁市主要景点在四区三县都有分布,具体如表1所示。但景点与景点间的交通连接基本阻断,“断头路”时刻困扰游客出行,同一区域内景点间、不同区县景点间的通达受阻,尤其是外来自驾的游客,更不容易从一景点直接转道另一景点。

此外,主要县区与旅游景点间的连接有待完善。西宁市主要县区是四区三县,即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湟中县、湟源县和大通县,这些县区中心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连接网络不健全,如从湟源县县城、城东区前往塔尔寺景区,不能直达,只能从市区转道上“西塔”高速才行,给各区县集散的游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3停车场分布及数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

①停车场分布不均衡。目前西宁四区三县停车场主要分布在酒店、饭馆附近,但游客较集中的车站、购物场所、旅行社附近等停车场较少分布。

②停车场及停车位数量少。随着自驾游的兴起,符合旅游公共服务定义的停车场比较少,具有公共服务特色的停车场主要局限于各个旅游景区,其他停车场一般都是收费的。

3西宁市旅游交通服务优化

旅游是以空间移动为前提的活动,“行”在旅游活动诸多要素中具有特别突出的位置。许多西方旅游学著作都将交通方式的改变作为旅游发展历史阶段分期的标志。

3.1加强西宁市旅游综合交通服务体系建设

西宁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枢纽。笔者对西宁市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实地考察了解到西宁市正在大规模对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进行规划和建设。

①航空方面西宁市曹家堡机场是青海省唯一的二级机场,也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在已开通了直航的基础上,在旅游旺季或游客出行高峰,增设直航干线。

②铁路方面铁路,西宁市是兰青、青藏铁路交汇处,加快省内外旅游节点城市间的铁路建设,尽早实现铁路网络省内主要景点全覆盖,入青城市通过铁路客直达西宁,通过以上对策缓解“进不来,出不去”难题。

③公路方面笔者认为西宁市还可以适当地开通几条绿色观光巴士,可以借鉴一下法国巴黎观光巴士,在旅游旺季通往景区的专线车可以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车内基础设施可以按时更新,座椅上面的座套可以按时清洗,为游客建立一个舒适的环境。

3.2完善交通道路连接工程

①交通干线与旅游景点间的连接不畅给自驾的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带来了不便,虽然西宁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交通干线,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规划建设交通干线时应该考虑到干线与旅游景点间的连接,专门建立干线与景点的绿色通道,可以使游客不用转道,直接到达目的地。

②西宁市四区三县有大大小小很多景点,但是景点与景点间的交通连接基本上是阻断的,笔者建议应该让景区与景区间的道路连接顺畅,景区间开设专门的绿色通道,同一区域和不通区域景点间建设小型的直达通道,这样就解决了游客再一次转道的麻烦了,也缓和了西宁市和周边县镇旅游景点的交通。

3.3规范停车场服务

①为了让游客和当地居民方便停车,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停车场的均衡分布,不光是在景区,酒店,饭店等地建立停车场而且还要在游客比较集中的购物广场和旅游者短暂停留的旅游企业等周边建立停车场,这样就解决了游客和本地居民停车难的问题。

②通过增建停车场来缓解停车位难找问题,如可增设地下停车位。

作为青藏高原旅游集散地,西宁市成为各类自驾游、自助游旅游者的首选之地,但本身地处西北边陲,自然环境相对严酷,经济条件落后,使得西宁市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建设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而作为公共服务,其提供主体主要为政府,公共交通服务的改善非一日之功,需要各级各部门自规划之日起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力争使旅游公共交通服务跟上西宁市旅游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李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8:45-48.

[2]董培海,李伟.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解读———兼评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研究,2010(4).

[3]河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基金项目:

本论文受青海大学2014年度中青年科研基金项目《“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升级背景下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

篇5:南宁市消防规划

第一条 为建立有效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和实施城市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预防和抗御火灾及其它灾害的能力,制定《南宁市城市消防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是《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入与完善,与《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起作用。

第二条 本规划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实施细则、《消防改革与发展纲要》、《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防“九五”建设发展规划》、《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南宁市城市消防规划纲要》、有关的消防规范和技术文件。第三条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1-2010年,近期至2005年。

第四条 本规划的范围为南宁市城区,即规划高速公路环内的全部用地。

第五条 城市消防系统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同步;所有与城市消防安全有关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建设活动应按本规划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本规划由南宁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南宁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按本规划进行规划管理;南宁市公安消防机构依法按本规划进行消防监督管理。

第二章 城市消防发展目标

第七条近期内加强消防站点的建设,改善现有消防站的装备,做好城市消防设施的查漏补齐工作,初步建立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加大消防安全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市民防灾、减灾、避灾的意识。

远期建立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建设一个人员素质高、技术装备先进、手段齐全、反应迅速、战斗力强的消防队伍;在城市发展中同步按标准建设消防设施,达到防灾减灾的要求,从而提高城市整体抗御灾害的能力。

第三章 消防安全体系的构成

第八条 城市消防安全体系的结构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火灾预防系统,二是火灾扑救系统。

火灾预防系统包括建立健全消防法规,保证消防法规的执行、监督与宣传;合理进行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加强建筑自身防护。

火灾扑救系统包括建立现代化的消防指挥中心;按标准建设消防站点和配备消防装备;城市消防通信、供水、供电等设施建设满足消防要求;建立城市避难、疏散系统。

第四章 城市建设用地消防分类

第九条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用地划分为甲、乙、丙三类消防责任区,作为城市消防设施规划建设的依据之一。

甲类责任区,指重点消防地区。包括生产、使用、存储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工厂和仓库、火灾影响大的政府首脑机构、高层建筑集中区、砖木结构和木质结构的易燃建筑集中区以及人口密集、街道狭窄地区等。甲类责任区为旧城中心区、沿民族大道两侧的用地。乙类责任区,指普通工业企业、科研单位集中区、大专院校集中区、高层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区和建筑耐火等级较高的地区。

丙类责任区,甲、乙类消防责任区之外的其它城市建设用地。

第五章 城市消防安全总体布局

第十条 新建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生产和贮存单位在选址规划中,应严格布置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处于本地区全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向或上风侧,特别注意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安全防火距离。原有的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布局应符合规范要求。布局较合理的应加强自身的防护,避免不安全因素产生;布局不合理,对周围环境造成威胁的,应结合城市的旧城更新,有计划地搬迁,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第十一条 石油储运仓设在城市西南方向那罗站的山岭区,市区内新阳油库迁至规划的储运区。

第十二条 加油站的整改与新建按《南宁市加油站布点规划》进行。每平方公里的加油站数量为0.4个,至规划期末,市内的加油站控制为60个左右。加油站的站级以二、三级站为主,城市市区禁止设置一级站。

第十三条 液化石油气的供应站站址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瓶装供应站的站址,宜选择在供应区域的中心,以便于居民换气,不得靠近影剧院、百货商场等人员聚集的公共场所,应远离重要物资仓库和通信、交通枢纽等重要设施。气化站和混气站的站址,宜选择在供气对象所在地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

第十四条 市区内对周围居民安全造成威胁的储配站,如广西石化供销总公司液化气储配站、南宁公路液化气储配站,应迁至城郊的安全地带。

第十五条 南宁市地下燃气管道属于中压燃气管道,新建燃气管道走廊宜设在道路慢车道下,并应符合管网综合规定和有关安全规范。江南混气站、?东混气站、安吉混气站应严格控制其防火间距,并应加强防火监督工作。远期天然气调压站规划设在城市边缘,采用地上独立建筑物,与其它建筑的防火间距应符合规范要求。

第十六条 人流密集的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场所要有充足的消防水源,规范设置停车场;杜绝占道经营和停车,应加强消防疏散通道、出口的管理,禁止各种原因堵塞、挤占、擅自封闭消防通道和出口,消防通道和出口应设置醒目的指示标志。

第十七条 大型农贸市场、物资交易市场应设在城区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地带,现有的市场应加强自身的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八条 地下建筑,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对其装饰用材、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器、疏散逃生通道、防排烟系统、防火分区等作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

第十九条 加强对外交通设施的消防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在公共地带的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安全宣传牌并进行安全检查。

第二十条 城市中结合公共绿地、建筑低密度区、防护绿带、城市广场、学校操场等形成避难、疏散系统,利用道路、广场、绿化带、河、渠作为消防安全分隔,减少火灾、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第二十一条 旧城区内耐火等级低、相互毗连的建筑密集区或大面积棚户区,近期内采取防火分隔,提高建筑耐火性能,开辟消防通道和其他防火措施,改善消防安全条件。远期纳入城市改造规划,对违章乱搭乱盖的外来人口聚居点予以拆除清理。

第二十二条 城区内新建的各类建筑,应为一、二级耐火等级,控制三级耐火等级,严格限制四级耐火等级。

第六章 消防站和消防装备规划

第二十三条 城市规划区内普通消防站的布局,应以接到火灾报警后5分钟内可以到达责任区最边缘为原则确定。

第二十四条 规划期内南宁市城区应配建消防站30个。消防站的建设以标准型普通消防站为主,在现有的5个公安消防站的基础上,增建消防站25个,其中按标准型普通消防站设置23个,江南、江北各设一特勤站共2个,江北的特勤站结合消防指挥中心设置。第二十五条 建设水上消防站一个,位于邕江一桥至白沙大桥之间的江北岸,水上消防站码头岸线长度不低于100米。

第二十六条 新区建设必须严格按规划配建消防站点,并与地区开发同步进行建设。旧城区内按标准建站实施难度大的地区,应保证在划定的责任区范围内建设2~3个小型站;近期内应加强现有公安消防站的队伍和器材装备建设,弥补消防责任区面积过大的要求。

第二十七条 消防站点位置应随城市规划用地性质的改变做相应的调整。

第二十八条 在城区内凡易燃易爆设施单位,要求均应配备相应专职消防力量。

第二十九条 各消防站装备应符合《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中的要求,根据责任区的具体情况配备相应的消防车辆、防护装备、器材装备和通信装备。逐步更新现有消防队的装备,新建消防队必须按有关规定配齐装备。

特勤消防站应重点配备化学毒气侦检、处置器材和防毒、防化个人防护装备,灭火抢险用的破拆救援器材、登高、照明、排烟等装备。

第三十条 建立消防装备维护维修中心,保障消防装备的正常使用。

第三十一条 建立后勤保障中心,消防站常用的消耗性器材,如灭火剂、水带、空气呼吸器钢瓶、消防战斗服等必须的器材、药剂必须有不少于1:1的储备量。

第七章 消防给水规划

第三十二条 南宁市消防供水系统主要由城市给水管网、市政消火栓、消防水池以及邕江、湖、池塘等自然水体组成。

第三十三条 城市消防供水标准按同一时间火灾次数不少于三次,一次火灭用水量为100升/秒,确定消防用水量应大于300升/秒。城市主次干道消防给水管道的管径应不小于DN300mm。

第三十四条 为保证自然灾害、战争、事故等城市管网供水中断时消防用水需要,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池塘等自然水体作为消防备用水源,并修建相应的固定取水点和取水通道。

第三十五条 市政消火栓间距一般不得大于120米,保护半径不超过150米,宽度在60米以上的道路应在两侧均设置消火栓。凡新修、翻修道路必须按标准设置消火栓。市政消火栓规格必须统一,拆除或移动市政消火栓必须征得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同意。第三十六条 对于成片开发区,要求开发部门严格按照规划同步敷设管道和设置消火栓,应一步到位,不欠新帐;现有的居住区、小区和单位大院应按相关规范查漏补齐消火栓,缺建消火栓的路段应按轻重缓急逐步补齐。

第三十七条 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消防给水不足、消防通道不畅地区安全,应修建消防储水池,消防水池的容量为100至200立方米。

第八章 消防通信规划

第三十八条 城市消防通信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多功能、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综合化、现代化、网络化的城市消防通信系统。

第三十九条 城市消防通信以建立多功能、现代化的消防指挥中心为基点,建立消防有线通信、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数据和图像等多种通信手段和设备构成的城市消防通信网络。

第四十条 城市消防通信系统由火灾报警系统、火警受理系统、火警调度指挥系统、消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指挥训练模拟系统构成。

第四十一条 火灾报警系统包括 “119”火警线报警、普通有线电话报警、无线报警、消防重点单位专线电话报警。第四十二条 火警受理方式为集中接警,可同时受理至少两起火灾的能力,及交叉处理至少五起火灾的能力,从接警到下达出动命令的时间应不超过45秒。

第四十三条 建设消防指挥中心,建立以消防指挥中心为核心的火警调度指挥系统,系统包括有线系统、无线系统、图像采集传输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火警调度方式采用有线调度与无线调度相结合,具备有线、无线和计算机统一操作界面,满足数据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满足对大型、恶性火灾的调度和指挥。

第四十四条 有线通信系统作为火灾报警、受理和调度的主要通信方式,相应的调度专线和终端设备按要求配置。

第四十五条 实现消防无线通信“三级组网”和有线无线汇接,通信频道由一个增至三个,无线终端接收设备按要求配置。

第四十六条 图像采集系统建立无线数据传输通道,共用交警支队在各路口上的摄像信号,有选择地在高层建筑上安装摄像设备。第四十七条 建立消防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第四十八条 建立消防训练模拟系统。

第九章 消防供电规划

第四十九条 严格执行“用电负荷等级分类”等供电有关规定,确保各类建筑消防供电的可靠性。消防一级负荷单位或建筑应设置双电源供电,二级负荷应设置双回路供电;三级负荷应设有两台变压器,一用一备。

第五十条 电力线路走廊、变电站与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单位之间应按相关规范要求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间距。

第十章 消防通道规划

第五十一条 市内消防通道主要为城市道路系统,要求城市路网的宽度、限高和道路的设置,满足消防车通行和灭火作战的需要。

第五十二条 采取工程措施和交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疏解旧城交通,尽早实现干道网络化和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

第五十三条 改造畸形交叉口和不合标准的环行交叉口。

第五十四条 清理整顿占道非法经营现象,加强对路边市场和夜市的管理。

第五十五条 规定危险品运输路线为:城市快速环(沙井大道、南站路、白沙大道、竹溪大道、秀厢路)、中环路(福建路东跨邕江、教育路、南湖、园湖路、北湖南路、明秀西路、二桥、五一路、福建路),西乡塘路、明秀东路、北湖北路、五一西路、南建路、亭洪路、民族大道的园湖路以东段。

第五十六条 加强对路边停车的管理,公共设施建筑密集区、居住区内按规范设置停车场。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加强消防宣传,提高防火警惕性和自觉性,提高安全技能,从根本上落实“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

第五十八条 加强消防规划的实施立法,逐步完善保障消防规划实施的行政规章和行政措施,建立有序的管理体系;违反消防规划和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应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第五十九条 加强消防监督管理,依照消防法规,对城市消防管理事宜进行消防监察督导,使消防管理走上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轨道。

第六十条 明确和落实计划、城建、财政、规划、公安消防机构等政府主管部门在建设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工作中的责任。第六十一条 市政、自来水、电信等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有效好用;消防监督机构负责对城市公共消防设施验收和使用。第六十二条 每年度城市公共消防设施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城市消防规划建设与其他市政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

第六十三条 按照本市的经济增长比例,逐步加大城市建设维护费中消防投资的比例,不断增加对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的投入;建立消防基金,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保证消防规划的落实。

第六十四条 建立相互制约的完善的社会防范机制,更好地发挥保险的作用。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建议

第六十五条 完善现有消防站的装备,改造江南消防站。

第六十六条 新建5个标准型消防站,分别为高新站、南湖站、长?岭站、白沙站、凤岭

(一)站。

第六十七条 新建?东消防指挥中心,与消防指挥中心配套建设现代化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实现无线通信三级组网。

第六十八条 更新现有消防站装备,近期淘汰超期服役的消防车4辆,新增消防车20辆,其中消防登高车、大吨位消防供水车、主要消防技术装备数量要依据国家标准科学配备。第六十九条 加强消防供水设施建设,新区及新建道路严格按规定配置消防水池与消火栓,道路翻新、改造时必须按规定补齐消火栓。每年新建和补装消火栓800~1000个。重点补建消火栓的路段为:新阳路、五一西路、北际路、秀厢路、西耐路、衡阳西路、明秀西路、秀灵路、长罡路。

第七十条 打通旧城区的消防通道,友爱路向南延伸接南环路;苏州路向南延伸接民主路;鲤湾路向南延伸接星湖北二里;理顺秀灵路--地洞口路--杭州路--西关路--兴宁路。改造七星路与星湖路、东葛路与古城路、古城路与民族大道、民族大道与圆湖路交叉路口。

第十三章 附则

篇6:济宁市住房建设规划

文本目录

第一章 总 则.1

第二章 住房现状与住房需求.3

第三章 住房建设规划目标.4

第四章 住房建设布局.6

第五章 住房建设用地供应.7

第六章 住房发展政策与措施.8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10

第八章 附则.1

1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住房建设的调控和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建立符合国情的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满足不同收入层次居民合理住房需求。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济宁市住房建设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

5.《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6.《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7.关于做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计划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济建规[2008]46号);

7.《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

8.《廉租住房保障办法》;

9.济宁市城市开发办提供的今明两年住房建设计划。

10.《济宁市住房状况调查分析报告》(2007)

第三条 工作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调整住房建设结构、稳定住房价格和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为工作重点,力求进一步完善我市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合理引导住房消费,确保广大群众住有所居,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条 规划原则

1、保障和发展相结合。以保障为主线,合理确定住房建设规模和住房结构,在满足当地居民基本住房需求的前提下,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2、统筹与集约。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关系,根据能源、资源及环境方面的压力设定适宜的住房建设规划目标,正确把握住房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与近期利益的关系,科学规划,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

3、协调发展。房价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相协调;供给与需求要相协

调;新增商品住房市场与存量住房市场相协调,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住房需求。

4、可操作性。以现有政策为依据,在技术上与相关规划或计划相衔接,有各有关部门的广泛参与,使规划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条 规划期限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08年至2012年。规划范围是济宁市城区范围。规划期内,在规划范围内进行各项住房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及本规划的实施计划;与住房建设相关的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第六条 本次规划将住房分类为经济适用房(含集资房、租赁型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普通商品房、其它商品房四类。

1、经济适用房是指面向低收入家庭销售,享受政府优惠政策,限定建设标准、供应对象和销售价格的政策性保障住房,其中包括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和企业的集资建房;

2、廉租房是指针对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是指我市行政区域内,家庭收入、住房状况等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而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政策性保障住房;

3、普通商品房是指单套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90平方米的商品房;

4、其它商品房指单套住房套型建筑面积大于90平方米的商品房。

第七条 本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册以及附件(说明书)

第二章 住房现状与住房需求

第八条 住房现状与“十一五”住房建设规划完成情况

至2007年底,市城区共调查房屋建筑面积1299.8万平方米,户均面积97.3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7.74平方米。

2006-2007年,城区竣工住房建筑面积213.66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16.21万平方米,占到7.59%。

第九条 住房需求总量

根据规划期末确定的人均居住目标(30平方米),以及居民住房需求情况调查结果,结合历年住宅新开工面积,预测规划期内,我市住房总需求为500万平方米。

第十条 住房用地需求

市区规划期内年需用地60-70公顷,五年共需住房用地控制在350公顷之内。

第三章 住房建设规划目标

第十一条 住房建设的总体目标

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主、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分类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力争规划期末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力争规划期末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非户籍常住低收入人口的住房条件。第十二条 住房建设总量目标

规划期内,开工建设各类新增住房总建筑面积(不含回迁房,以下不再赘述)500万平方米。其中,普通商品住房28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含集资房、租赁型经济适用房)60万平方米;廉租房15万平方米;其他商品住房140万平方米。第十三条 住房套型结构控制目标

依据相关政策要求,规划期内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除回迁房外)的70%以上。其中,普通商品住房占57.0%经济适用住房占12%;廉租住房占3%;其它商品住房占建设总量的28%。保障性住房达到了总建设量的15%。(保障性住房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

1、普通商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一律不超过90平方米,规划期内,拟建普通商品住房约33500套,总计285万平方米。

2、经济适用住房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参考《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规划期内,新建经济适用住房约10000套,总计60万平方米。

3、新建廉租住房,应当将单套的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合理确定套型结构(参考《廉租住房保障办法》)。规划期内,新建廉租房约3000套,总计15万平方米。

4、其它商品住房单套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上。规划期内,新建其它商品住房约14000套,总计140万平方米。

第十四条 住房建设分目标

规划期内,每一各类住房实际建设规模,应根据住房需求变化进行调整,提出相应的住房建设计划。目标如下:

1、2008年,新增住房建设总面积95万平方米,包括:普通商品住房53.1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11.4万平方米;廉租房2万平方米;其他商品房28.5万平方米。本内保障性住房建设量13.4万平方米,达到了总建设量的14.1%。

2、2009年,新增住房建设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包括:普通商品住房92.5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14万平方米;廉租房3万平方米;其他商品房40.5万平方米。本内保障性住房建设量17万平方米,达到了总建设量的11.3%。

3、2010-2012新增住房建设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包括:普通商品住房139.4万平方米;

经济适用房34.6万平方米;廉租房10万平方米;其他商品房71万平方米。三年内保障性住房建设量44.6万平方米,达到了总建设量的17.49%。

第四章 住房建设布局

第十五条 住房布局原则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分类整合、成片开发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住房开发布局;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先行的原则,合理确定住房开发时序。

第十六条 住房建设布局

1.住房建设分区

根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程度、房地产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市区住房用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住宅成熟区域、住宅完善区域、住宅发展区域。住宅成熟区域指环城西路东、金宇路南、火炬路西、太白路北的区域。住宅完善区域指新华路东、北外环南、洸府河西、济荷铁路北的区域。其它为住宅发展区域。

2.住房建设布局指引

经济适用住房及廉租住房重点建住宅完善区域,普通商品房和其它

商品房依据区域住房需求,可灵活布置。

第五章 住房建设用地供应

第十七条 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住房建设发展规划目标,实施节约、集约、高效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适当加大居住用地供应量,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及政策性保障住房用地供应;坚持新增居住用地供应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积极促进闲置土地盘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确定住房建设用地总量和出让宗地规模。

第十八条 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

规划期内,城区新增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350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204公顷;经济适用房50公顷;廉租房13公顷;其他商品房81公顷。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

第十九条 住房建设规划用地计划。

1、2008年,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用地67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38公顷;经济适用房9.5公顷;廉租房1.8公顷;其他商品房17.7公顷。

2、2009年,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用地106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66公顷;经济适用房12公顷;廉租房2.4公顷;其他商品房25.6公顷。

3、2010-2012年,全市新增住房供应用地177公顷。其中,普通商品住房100公顷;经济适用房28.5公顷;廉租房8.8公顷;其他商品房39.7公顷。

第六章 住房发展政策与措施

第二十条 多渠道增加住房供应,建立科学长效的住房供应机制进一步加强住房制度建设与政策研究,按照全市不同阶层居民住房需求特征,科学确定住房供应规模,建立多层次、分梯度的住房供应机制,满足居民合理住房需求,力争规划期末全市常住人口住房自有率有明显提高。

第二十一条 完善土地供应机制,确保住房用地有效供应

完善土地供应机制,落实土地出让计划,确保住房用地的有效供应;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适当提高住房建设的容积率水平;严格控制高档商品住房的土地供应,保障性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不得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进一步加强土地整备工作,盘活存量土地,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严格闲置土地处置。

第二十二条 进一步深化住房供应结构调整,坚持普通商品住房的主体地位,积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

新审批、新开工的各类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坚持普通商品住房在住房供应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自住需求。积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第二十三条 加强房地产政策体系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进一步完善商品住房销售管理法规规章,从制度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继续加大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坚决打击房地产违法违规与投机炒作、扰乱市场的行为;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合理引导自住需求,抑制投机投资住房需求,树立节约梯度的住房消费观念。适度抑制投机需求;加强住房调查,定期发布住房公告,规范房地产信息披露,引导居民进行理性住房消费;完善房地产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预警系统建设,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

第二十四条 加强政策法规研究,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面向不同层次居民家庭的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运营机制。进一步推进住房保障立法工作,出台《济宁市住房保障条例》,启动

住房公积金立法工作,出台和完善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法规规章。加强住房保障政策研究,编制济宁市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纳入住房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保障性住房管理、低收入家庭资格认证、保障性住房资金补助和金融支持等制度体系,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第二十五条 完善住房保障管理机制,推进住房保障工作开展

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建立高层次的住房保障工作领导机制,充实和加强住房保障日常工作机构,健全各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劳动保障、国土房产、建设、规划、地税、工商(物价)等多部门协调机制。健全保障性住房的信息化应用机制,优化配置住房保障资源,实现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的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提高保障性住房居住功能与质量。

第二十六条 加强我市住房产业化战略研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改变传统的粗放型住宅建设模式,构建集约化住房发展模式,适当提高住房建设开发强度,加强各类配套公共设施建设,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住宅的标准化、集约化设计和生产,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住宅建设效率,全面提升住宅质量,降低住宅成本,建设省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型住宅,并实施高水平的物业管理。

第二十七条 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积极扩大租赁管理范围,建立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信息资源库,建立房屋租赁市场综合管理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租赁住房对解决居民住房需求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大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引入物业管理、规范出租屋管理,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改善出租屋居住环境,引导居民转换消费观念,通过购买、租赁等多重方式合理改善居住条件。

第七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第二十八条 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落实规划实施的责任

建立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控机制,将住房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市属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各区政府、市发展改革、规划、财政、国土房产、建设、建筑工务、民政、劳动保障、公安、地税、工商(物价)等相关部门应强化并分解本单位落实规划的具体责任,并进行考核。对落实规划不力及违反规划的行为,将予以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

完善规划公共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面向居民群众的项目要进行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第二十九条 发挥计划的调控作用

规划期内,各住房建设计划中,土地供应、住房建设量等事项应遵循本规划,并结合实际落实情况合理调整。计划提出的住房建设目标、住房用地供应指标等,应作为规划许可和土地出让的具体依据,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严格执行。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具体住房建设项目的相关要求以住房建设规划实施计划为准。

第三十一条 本规划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十二条 本规划由济宁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附 表

表1

济宁市2008年至2012年住房建设计划

单位:万平方米

政策性住房其它商品住房合计

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

200853.111.4228.595

200992.514340.5150

2010-2012139.434.61071255

位:公顷

2008389.51.817.767

200966122.425.6106

2010-201210028.58.839.7177

上一篇:“校园之星”卡拉OK大赛策划书下一篇:六年级上册七单元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