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2024-04-09

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共6篇)

篇1: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2011-20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5号),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我县消防工作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党中央、国务院,广西区,南宁市关于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社会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大力提升社会整体防控火灾能力,深入开展部队“三基”工程建设,有力夯实部队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消防“六进”宣传,不断提高全县人民消防安全素质,消防工作得到较大发展,全县火灾形势保持总体平稳,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一)消防工作责任体系已经建立。县委、县政府将消防工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城市(乡镇、村、社区)与平安创建等考评范围,先后制定下发了加强消防工作的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的消防工作责任。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消防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违章违规查处、重大火灾隐患举报、挂牌督办等长效管理措施,促进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二)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时期,全县共投入资金 500万元,新建六景消防站1个,对县消防大队进行了改造,总建筑面积达2170平方米。添置抢险救援消防车 3辆、大吨位水罐车2辆,县城消火栓增加65个,大力提高了我县防御火灾的整体能力。

(三)社会消防安全环境日益好转。全面持续开展公众聚集场所、违法投入使用建筑、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三合一”、“多合一”厂房和火灾隐患排查整治等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成立各部门联合检查组,与县各部门联合检查6122 家,发现重大火灾隐患17家,依法查封消防违法场所 25 家,责令停产停业83家,有效预防和遏制了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人民群众消防安全素质不断提高。积极扩大消防站开放活动,扎实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工作,广泛采取发送短信、发放资料、张贴图画、观看消防片、消防展板、播放消防广播、开展消防演练等形式多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消防宣传,有效提高群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举办各类消防培训班 21期,近1130 人次接受了消防培训;县消防大队实行定期对外开放,群众广泛接受了消防教育。

(五)消防部队战斗力明显提升。县公安消防大队以“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练为战”思想,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全面提高了指挥、灭火、救援、防护能力。县公安消防大队共接警出动612次,出动警力3068 人次,车辆 658台次,疏散和抢救群众 76 人,保护财产3000 万元,成功扑救和处置了多起影响面大的灭火抢险救援任务。积极开展了打造消防铁军活动,已组建 2个攻坚组。以消防大队为依托,顺利完成了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的组建挂牌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县消防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绩,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一是社会消防安全责任制不够落实,一些单位防火责任意识不强。二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消防器材装备还不能满足大型灭火救援工作的需要。三是火灾隐患整治工作力度有待加强,隐患排查整治机制尚未得到有效落实。四是消防宣传教育普及还有欠缺,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五是消防警力较为不足,难以应对日益繁重的执勤灭火、应急救援、社会救助、安全保卫等工作任务。

二、“十二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胡锦涛总书记“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的总要求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和《广西区消防条例》,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群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大力实施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大力开展打造铁军练兵活动,着力整治各种火灾隐患,全面加强城乡消防工作,加快县城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切实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的意识和能力,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建县进位赶超、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主要目标

通过又一个五年的努力,使全县消防安全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建设有力增强,消防应急救援队伍和灭火救援攻坚队伍建立,灭火抢险、救援救灾能力有力增强,新建特色消防力量体系基本形成,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有力夯实,城乡火灾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公民消防安全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逐步完善与我县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文明城市建设相适应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社会消防安全形势平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落实政府“四项责任”, 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将消防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中,各乡镇、各部门和社会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

——结合新颁布的《消防法》,建立消防工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联席会议机制、联合执法机制、重大火灾隐患预防和整改机制。

——提高社会单位“四个能力”,社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大力提高,防火条件明显改善,重大火灾隐患得到及时整改,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继续得到有效遏制甚至不发生。

——落实城乡“四个基础”建设,公共消防设施和消防装备基本建立,城乡公共消防设施100%达标;消防力量发展适应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专职消防力量、企业消防队、农村义务消防队;加强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公共突发事件消防应急救援体系发挥作用,社会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明显提高。消防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消防职业教育形成规模,消防宣传普遍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消防站投入使用,消防站建设,装备器材配备符合《消防队(站)建设标准》,消防警力增加和队伍壮大,消防力量和作战体系基本形成,部队正规化建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三、“十二五”时期消防工作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1.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制。各乡镇政府要将消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健全防火安全委员会,不断研究和解决消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政府消防工作考评体系,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范围,每年实行考评。县公安消防大队、派出所要认真履行消防监督执法职责,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将认定的重大火灾隐患、消防行政审批、消防专项治理等信息通报有关部门。住建、安监、质监、工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对消防安全进行严格监管。教体、卫生、交通、民政、农业、文广旅游新闻出版、人防等部门要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领导机制和责任制,制定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继续强化社会单位自我管理主体意识,建立消防安全自我约束机制,进一步规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自防自救能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格局。

2.强化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县消防大队制订并组织实施消防宣传教育计划,开展好每年的主题消防宣传和“11·9”消防日活动,全面推进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要建立农村消防夜校,设立消防固定宣传栏,开通乡村消防广播,不断加强社会消防工作宣传,推动农村消防安全工作深入人心。要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新闻发布通报制度,强化全面广泛的消防宣传工作,扩大消防宣传受众面。2015年底前,依托消防大队建成消防宣传教育基地。要继续推动将消防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特殊岗位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消防安全培训合格上岗制度。

3.加强社区、乡镇、行政村消防工作。社区要成立由社区居委会干部、社区民警、驻区单位负责人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消防组织机构,并将消防安全纳入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内容。建立社区消防站或者志愿消防站,成立消防队伍等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公共消防器材室、消防宣传栏。2015年底前,90%的社区消防建设达到标准。要将消防安全布局、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等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然村整治总体规划,并与村庄整治同步实施,大力改善农村防火安全条件。改进和加强乡镇、行政村消防安全管理,建立专职消防队、义务消防队,推进乡镇、行政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力度,消防安全要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2015年底前,全县每个行政村建立配备手抬消防机动泵的义务消防组织。

4.大力发展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实行合同制消防员制度,积极推行消防保安员制度,在大型公众聚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高级商住楼、写字楼等场所派驻消防保安员。无公安现役消防力量的重点镇逐步建立配备消防车的专职消防队,其他乡镇建立配备消防车、三轮摩托消防车或机动泵的专兼职消防队。

5.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建立政府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参加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建立联席会议和工作会商制度;突出重点、统筹推进,进一步完善综合性应急救援队的组织体系、特种装备配备、人员编配、应急值班、处置程序和应急保障等内容。

(二)加快公共消防安全基础建设

1.完成乡镇消防规划编制任务。乡镇要根据现状制定近期消防工作建设目标。在修订乡镇总体规划时,要及时对消防专业规划进行调整;在乡镇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城镇总体发展规划和消防专业规划的要求,确保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消防装备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试点镇、重点镇要在2011年上半年前完成消防规划的编制、修订。住建等主管部门要认真落实已审批的消防规划,解决好消防站、市政消火栓、消防通道、消防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2.加强消防水源建设。以市政消火栓建设为重点,加快县城、乡镇、社区消防水源建设步伐,解决单位无水源的问题。县城在2011年底消火栓安装率达到100%、2012年集镇消火栓安装率达到100%,2013年农村消火栓安装率达到50%,消防供水管网流量压力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供水管网尚未覆盖到的个别偏远地区、重点地段和重点单位要修建消防水池等储水设施。

3、加强消防道路和通讯建设。重点镇、中心镇要制定消防规划专篇,其它乡镇要将建筑耐火等级、防火间距、消防水源、消防车通道、灭火力量纳入乡镇总体规划。进村主要道路硬化,且宽度不应小于3.5米,确保各乡村消防通道畅通。设有自来水管网的乡镇,要按标准设置消火栓或消防水带接口,确实困难的要充分利用河道增设供消防用水的取水口,缺水地区必须修建消防水池,确保消防用水。

4、实施“十户联防”。为提高农村家庭防范火灾能力,各行政村推广实施“十户联防”制度,即以村小组为单位,每村将相邻近的十户村民划分为一个联防组,轮流值班,督促联防户进行消防巡查,确保家家户户“灶门关、水满缸”。

(三)加强消防监督工作

1.完善消防管理法规体系。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重点抓好政府“四项责任”的落实,抓好执法队伍“四个水平”的提高,抓好城镇、农村“四个基础”建设,抓好社会单位“四个能力”消防安全管理的提高,抓好日常监督管理和行政审批业务,努力适应县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2.推进消防行政管理改革。积极改革建筑工程消防审核制度,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消防安全实行严格的审批准入制度,逐步实现从技术质量把关向质量监管转变。继续深化消防警务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警务,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对全县消防产品市场实行统一管理和质量把关,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3.加强消防监督技术装备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公共安全行业标准《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GA502-2004),加强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消防监督检查、火灾事故调查、消防宣传技术装备建设,确保消防监督执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消防监督工作效率。2013年底前,县消防大队达到《消防监督技术装备配备》标准。

4.建立火灾隐患检查、评估、整改机制。建立、完善和严格执行火灾隐患举报机制、重大火灾隐患公示机制、重大火灾隐患政府挂牌督办机制、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制度、对火灾危险性和消防安全保障能力的评价机制,以及县消防大队与县有关各部门的联席协商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立案销案制度,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火灾隐患,继续坚持消防安全责任告知和重大火灾隐患告诫制度,督促隐患单位按期整改,切实消除火灾隐患。

5、建立消防联合执法联动机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建立消防行政许可审批协调机制、消防安全信息共享机制、火灾隐患联合整治机制、消防执法联动的运行保障机制,采取消防联合执法和协助执法方式加强制度的落实,切实增强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消防联合执法的能力。

(四)强化火灾预防

1.加强社区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区建设标准和“平安新建”建设内容,开展创建“消防安全示范社区”活动,推动建立健全社区消防组织网络、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等制度。充分依托社区基层组织,加强指导,完善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长效机制,保障社区消防安全。

2.深入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定期组织开展以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场所、人员密集场所和“三合一”场所以及建筑消防设施,城市消防通道等为重点的消防安全专项治理。对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采取政府挂牌督办限期整改;对一时难以整改又不能保障安全的要依法责令停产停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全面改善上述场所和单位的消防管理状况,消除火灾隐患,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特别是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3.加强乡镇消防工作。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将乡镇消防工作纳入乡镇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乡镇消防工作组织;结合乡镇饮水、水利、通讯、农电、道路建设与改造等,督促相关部门严格控制建筑的耐火等级、防火间距;加快改造易燃建筑密集区,设置必要的消防水源,修建必要的消防通道,提高防御火灾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建“无火灾乡镇”和“消防安全示范村”活动;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职责,督促建立健全乡镇消防管理组织和制度。

4.加强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监督管理。明确建设、设计、施工、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消防设施检测单位对建筑工程消防质量的监督管理职责,严把建筑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施工检查和竣工验收关。加强对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维护保养等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督指导。积极探索现代化建筑防火规范体系,开展城市火灾风险评估,推动城市建筑消防设施及火灾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提高城市抗御火灾整体能力。严厉打击假冒伪劣消防产品,维护公共安全。

(五)加大消防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

1.健全消防业务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消防部队每年消防业务经费增长不低于上年水平,专项经费逐年增长。

2、加强消防部队车辆装备建设。消防大队作为全县消防工作的枢纽,要重点加强建设。随着新建厂房、高层建筑的增多,县公安消防大队要配备举高车1辆、大型水罐车2辆,消防指挥车2辆,普通消防站灭火消防车不少于4辆。要不断改善车辆配备结构,提升车辆质量,在5年内,消防车辆的数量和种类达到国家基本配备标准。

3.加强器材装备配备。32种特种个人防护装备配备率达到100%。成立大队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器材配备达到国家配备标准。

4.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坚持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大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班子结构,增强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坚持从严治警,认真贯彻部队条令条例,严格部队正规化管理,确保队伍稳定统一。狠抓打造铁军大练兵活动长效机制建设,实施全面全员练兵、岗位练兵和科学练兵,严格落实“三个必训”,提高官兵综合素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纯洁公安消防队伍。

5.发挥灭火救援攻坚组骨干作用。要加强公安消防大队的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积极开展灭火救援攻坚组演练,充分发挥其灭大火抢大险处突生力军的作用。

四、“十二五”时期消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充分认识加强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发展消防事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要继续发挥防火安全委员会的协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切实解决消防事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提升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消防业务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健全我县公安消防大队消防业务费长效保障机制,按照《广西区消防部队消防业务费保障标准》,将消防业务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安排好消防部队“打造消防铁军”和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建设所需经费。单位、企业要增加消防投入,技术改造应有消防专项建设及专用投资,资金应重点用于火灾隐患的整改。

(三)强化监督检查。县政府将规划实施进度和实施情况作为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加强检查考核。对未履行消防工作职责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要根据有关规定予以问责和处理。县公安消防大队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规划实施情况和进度。

(四)制定实施方案。各乡镇要按照本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把规划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落实,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按期完成。

篇2: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横县档案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加强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档案安全建设、档案法制建设、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窗口接待、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馆藏档案不断丰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也有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推动全县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管理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科学高效的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和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有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特制定《横县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突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为目标,以提升档案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档案资源整合、馆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档案法制建设为保障,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档案干部队伍,加大档案开放开发力度,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共有共享机制,促进档案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县对档案事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按照横县综合档案馆件设规划,完成档案馆改扩建或新建任务,把县档案馆建成建筑规范、设施完备、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馆藏丰富、服务周到的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充分发挥其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中心、政府信息查阅中心、电子文件中心 “五位一体”的功能,着力实现“两个转变”,加快推进向社会公共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转型的步伐;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推进馆藏档案数据库和数字化建设进程,档案馆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率达到85%以上;加大国家重点档案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延长档案的寿命;加强机关、企事业、重点工程、社区和农业农村档案业务工作,各级各类档案室档案收集齐全、整理规范、利用便捷、移交及时;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提高全县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三、主要任务

(一)档案基础业务建设

1、完善档案馆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县级档案馆舍建设给予扶持政策的机遇,着重改善县档案馆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档案局和自治区档案局早日将我县一类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安排列入国家政策扶持,并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支持,把新馆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落实配套资金和辅助建设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确保档案馆建设满足我县档案事业未来30年发展的需要。

2、抓好档案资源建设。一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的规定,有计划地、完整地接收各有关单位到期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档案进馆,二是以服务民生为重点,丰富馆藏档案门类。加强对涉民档案、名人档案等接收与征集

工作,其中涉及人民群众权益的婚姻档案、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等要建立有专门档案;三是面向社会,加强对各类有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广泛征收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及民间文化艺术等特色档案,进一步丰富和优化馆藏结构,形成适合社会各方面利用需求的馆藏资源。

3、对馆藏的重点档案进行保护和抢救。继续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和同级财政配套资金,做好馆藏重点抢救和修复档案工作,通过重新整理、修复、复制、扫描等保护抢救措施,解决国家重点档案字迹褪色、纸张粘连、老化等严重问题,最大限度延长重点档案的寿命。

4、继续推行档案年检工作。把全县应参检的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年检范围,形成年检制度,年检率达100%,合格率达100%。

5、抓好重大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的档案工作。围绕全县重点建设项目和重大活动,积极主动开展跟踪、指导、登记,确保档案工作与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和重大活动同步开展。按照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的要求,做好重点建设项目档案的验收和重点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档案移交工作,防止重大项目(活动)档案流失、损毁。

6、深化农业农村和非公企业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对村委会和社区的档案进行年检,年检率达100%,村委会合格率达100%,社区优秀率达100%。同时,规范非公企业的档案工作,分类指导,抓好试点,树立典型,示范带动,指导和帮助非公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提高非公企业管理水平。

(二)档案信息化建设

1、推进档案馆数字化基础建设。积极争取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促进档案资源信息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的全面提升。改善档案数字化的软、硬件环境,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规范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与接收工作,把有关单位的电子文件接收进馆,对档案实行“双轨制”管理。

2、加强县档案局网页建设。进一步完善档案局网页建设,及时更新网页内容,利用网页积极宣传全县档案工作动态。利用档案信息网站,开办档案信息查询利用窗口,提供档案网上公布和检索利用,主动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3、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在全县各单位推行档案计算机管理,所有接收进馆的档案目录必须全部录入计算机,移交县档案馆备份;馆藏档案文件级和案卷级目录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目录数据库,实现计算机检索,提高档案的查全率和查准率。

4、逐步实现馆藏档案全文管理。对馆藏的档案扫描到计算机,逐步实现档案全文检索,减少档案原件重复利用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损伤。

(三)档案安全工作

1、加强档案馆、室藏档案的安全保管保护工作。全县各级档案馆(室)要具备安全保管条

件,档案库房要达到“三铁”“八防”的保管要求,做好消毒、杀虫、防护工作,每个季度要对库房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县档案馆和有条件的机关档案室要配备视频监控系统、温湿度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及必要的消防、安保设施设备,建立健全档案安全规章制度,确保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的绝对安全。

2、强化档案提供利用的安全措施。严格执行《保密法》,遵守档案提供利用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涉密档案泄密;在库房和利用场所安装摄像头,对库房及利用场所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安全监控。

3、建立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扎实开展馆藏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工作。

4、加强对档案信息网络系统的管理。保障操作安全、运行安全和应用服务安全。建立完备的档案信息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完善档案信息安全保密制度。

(四)档案开发利用

1、加快馆藏到期档案开放的步伐。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继续做好馆藏档案的审定和解密工作,定期公布开放目录,除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以外,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全部向社会开放。

2、加大档案资源开发力度。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社会热点等问题,利用馆藏档案做好编研工作;同时充分发挥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具有档案特色的专题展览和活动。

(五)档案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每年多渠道、多层次对专兼职档案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专业知识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提高档案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爱护档案人员,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支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专业素质高的档案专业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把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指标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档案事业作为全县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大投入,使档案事业经费随着档案总量的增长和现代化管理的需求不断增加;加大对县档案馆设施设备、数字档案建设以及档案保管保护、重点档案抢救等工作经费投入,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补助的同时,给予相应地方配套资金的支持。

(二)强化社会宣传,推进档案法制建设

1、认真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利用新闻媒体和各种网络平台,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

向社会各界宣传《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增强和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意识,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促进档案法制化建设。

2、加大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积极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档案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对不依法整理和移交档案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档案法》进行行政处罚,充分发挥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监督检查的职能。

(三)提高档案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档案部门要不断拓宽档案工作服务领域,强化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创新档案服务手段和服务机制,不断优化档案资源配置,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

篇3: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虽然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全人类的理想,但关于宜居城市的定义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史密斯(David L·Smith)指出,“宜人”城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即公共生活和污染问题上的宜人、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人,以及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人;埃文斯(P·Evans)将城市宜居性定义为生存和生态可持续性;雷纳德(H·L·Lennard)提出市民感受、交流、参与、安全、学习、尊重、美感等9项宜居城市标准;《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认为宜居城市是一个城市系统,既能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居民的自身发展;国内学者吴良镛第一个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任致远则把宜居城市中的“宜居”理解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等等。总之,宜居城市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人们不断地实践探索。

1 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时代动力

早在2005年1月,国务院就在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提出了“宜居城市”概念。同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要求,“要把宜居城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全国有很多城市把“宜居城市”列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一时间宜居城市建设成为新时期城市新的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南宁提出建设宜居城市,有其自身历史的必然性和时代的必要性。就其本身而言,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动力机制由内、外部两层次动力构成:内部动力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而外部动力则是由于城市外部环境的作用而必须做出的反应。其中,建设宜居城市的内部动力主要来自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首善之区”、“中国绿城”和“中国水城”四个核心动力,而外部动力主要由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城市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人居四个核心动力构成。

2 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 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现状

根据《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评估方法对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现状的分析表明,现状南宁市城市宜居指数为81.62分。其中,公共安全度得分最高,占该项指标总分的100%;其次是环境优美度,占该项指标总分的91.77%;第三是资源承载度,占该项指标总分的90%;第四是经济富裕度,得分占该项指标总分的76.4%;第五是社会文明度,得分占该项指标总分的75.4%;最后是生活便宜度,得分占该项指标总分的66.4%。

从各指标分值达标情况不难看出,南宁市当前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优越、生活舒适健康,这为建设宜居城市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南宁市民风淳朴,社会文明和谐,城市景观优美,经济发展迅速,居民就业水平较高,公共安全得到充分保障,总体人居环境建设较好;另一方面,宜居城市应该是居民生活方便的城市,南宁市目前规模适中,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满足本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是,随着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建设,建成区规模不断扩大,南宁市凭借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联系,还将吸引越来越多周边地区的居民来此居住,居住地与工作地分离、城市交通以及各项商业服务配套设施面临的压力也将增大,这在调查结果中已经得到了体现。因此,南宁市在宜居城市建设中应具有前瞻性,充分考虑居民需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活便宜的宜居城市。

2.2 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瓶颈

“十二五”时期,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和发展成果分配不均是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短板。尤其是从GDP、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城镇就业率(机会)等衡量宜居城市经济发展质与量的指标来看,南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富裕程度并不高,表明经济发展程度是当前制约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短板,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当务之急。

(2)交通、环卫、防灾和信息化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南宁宜居城市建设中的突出制约因素。例如由于道路建设滞后,道路网络、级配不合理,对外交通建设超前性预见性不够,中心区停车设施缺乏,公共交通可选择性、通达性、出行率、分担率较低,过街人行设施缺乏等问题,构成了阻碍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障碍。而在环卫方面,虽然从2004年以来,在“城乡清洁工程”实施以后,南宁市大力建设环卫设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垃圾收集、中转、填埋设施不足,垃圾长距离运输造成污染,污水处理率不高,内河污染严重,新开发地区公共厕所和粪便处理设施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着南宁的城市建设。

(3)住房、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水平不高是南宁建设宜居城市面临的重大民生考验。宜居的首要条件是安居,但南宁市城市住房发展还很不平衡,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尤其是市场化住房政策和迅速攀升的高房价对包括“夹心阶层”、“外来居民”、“蜗居族”、“蚁族”在内的中低收入家庭、人群造成困难。

(4)公共服务、公共活动空间等生活舒适化、便利化、人性化设施不足是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显著薄弱环节。例如,虽然南宁市整体卫生条件较好,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尚未能与城市社区的建设保持同步,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由原有的“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服务框架逐步向“城市—社区”二级服务体系的转型过程中,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利用率偏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尤其是社区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度不高,城市的整体医疗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市文化、市民精神和城市软实力培育不够是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无形软肋。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南宁拥有1600多年的建城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南宁对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宣传和开发很不够。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城市发展过程中许多有影响的名胜古迹因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遭受破坏,保留至今的各类文物古迹规模较小、分散、不完整、缺少特色,对其保存的意义和价值必须高度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许多民间文学、歌舞曲艺、手工技艺、生产生活习俗等处于濒危状态,发掘、整理、保护、弘扬具有地方、民族、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紧迫,责任重大。

城市软实力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它既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影响力、吸引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当然也是建设宜居城市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对发达地区,由于过去对软环境、软实力的认识准备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南宁在软实力和软环境建设方面的起步较晚,在许多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城市,迫切需要奋起直追,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建设投入力度,促进软实力的形成和软环境的改善。

3 南宁宜居城市的内涵与目标

3.1 宜居城市的核心内涵

南宁宜居城市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1)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安全的城市,具备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完备的防灾与预警系统、安全的日常生活环境和交通出行系统;(2)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健康的城市,也就是说它是远离各种有害物质、环境污染的可能伤害,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干净的街区;(3)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方便的城市,它应该具备完善的、公平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就是人人能够享受到购物、就医、就学等方便的公共设施的服务;(4)宜居城市也应该是一个出行便利的城市,它应该是以公交系统优先发展为核心,能够为居民日常出行提供便捷的交通方式;(5)宜居城市应该是非曲直具有良好的邻里关系、和谐的社区文化,并能够传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6)宜居城市还应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城市。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宜居城市理念,才能指引未来城市的建设方向。

3.2 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

立足南宁城市实际,根据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人民群众追求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必然趋势,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经验,南宁宜居城市的核心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2)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文明、和谐稳定的城市;(3)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4)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在资源环境承载度范围内的城市;(5)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6)南宁的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总之,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社会稳定是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文化为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氛围,并为人取得自身发展提供了可能;舒适的居住和怡人的景观提供给市民更多的享受空间;城市设施的安全体系为生活在其中的人民提供了生命的保障;物质环境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人文环境是宜居城市发展的深化。六个方面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共同创造出健康、优美、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构成宜居城市的整个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即是南宁宜居城市的核心内涵。

4 南宁宜居城市的建设策略

4.1 增进社会主义民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奠定宜居城市政治基石

一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三是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促进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城市;四是要加强防范与打击贪污腐败,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和公信力;五是要加强规划编制与实施,推动城市建设管理创新。

4.2 加快发展经济,构建产业高地,夯实宜居城市经济基础

一是要依托区域优势,促进分工协作,加快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二是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构建高端产业体系,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种渠道鼓励创业,降低全社会实际失业率;五是要调节分配结构,完善分配制度,减小贫富差距,使发展成果为全民所享。

4.3 建设完善以交通为先导的各项基础设施,构筑宜居城市便利生产生活网络

一是构建便捷高效的道路系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二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构建快捷高效的公共运输系统;三是合理控制小汽车保有量,规范电动车、摩托车驾驶;四是构建慢速绿色交通系统;五是完善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4 着力提升住房与公共服务设施的保障和配套水平,打造宜居城市生活

一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管理,确保公共住房政策的有效性;二是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控制房价增长速度;三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四是提高医疗、教育的政府支出,扩大社保覆盖面,保障市民基本生活水平。

4.5 加强“绿城”和“水城”城市景观风貌营建工程,塑造宜居城市优美环境形象

“十二五”期间,南宁要继续推进“中国绿城”建设,加快实施“水城”规划,打造城市新名片。同时,要注重城市风貌建设,依托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绿化美化亮化和“城乡风貌改造”等工程,逐步塑造优美景观环境。

4.6 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城市资源和环境,构筑宜居城市生态家园

首先,优化城市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城市能源安全度;其次,主动进行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恢复,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最后,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联合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形成区域生态协调机制。

4.7 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网络和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宜居的城市氛围

第一,要建立公共安全法规制度,强化市民公共安全意识;第二,要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可靠的协调控制机制,完善城市应急体系;最后,应维护社会治安,加强社区安保,营造安全城市氛围。

4.8 继承创新城市文化,增强城市软实力,永葆宜居城市发展活力

首先,要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历史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其次,要增强文化意识,推广文化活动,培育市民归属感与本土意识;最后,要发展文化设施,培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发展与积淀。

摘要:从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出发,在对南宁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基本条件和目标内涵,并针对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若干重大瓶颈,提出“十二五”期间南宁建设宜居城市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十二五”时期,南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南宁市建设宜居城市政策措施研究课题组.南宁市建设宜居城市政策措施研究[Z].2010.

[2]张文忠.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7(3):30~34.

[3]任致远.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城市发展研究,2005,12(4):33~36.

篇4: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规划》内容显示,2010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22万亿元,增加值达到3500亿元。其中,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71.7亿册(张);出版期刊9884种,35.4亿册;出版报纸1939种,500.2亿份;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047.5万册(份、盒、张)、出口金额达3758.2万美元。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蒋建国表示,在产业化方向上,新闻出版总署将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并推动产业振兴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将造就大量龙头企业,其中包括造就3-4家中央国有大型出版集团。按照这一思路,国家将加强新闻出版业的整合力度。具体目标是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报刊出版单位数量降至5000家以下;全国印刷复制行业小容量低端产能将淘汰40%-50%。同时,蒋建国表示,伴随中国产业企业的做大做强,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进新闻出版业的“走出去”战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传媒品牌。

蒋建国指出,从行业自身看,“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和产业格局调整与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关键时期的具体要求: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进一步面临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任务,将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突破性进展。新闻出版产业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随着市场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并购日渐活跃,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必将导致人才、资本和资源等市场要素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重组,必将带来新闻出版产业格局的深入调整。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进入加速期。随着新闻出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品形态不断创新,产业融合不断深化,数字出版、数字印刷、数字发行等新业态将进一步加快发展,必将推动新闻出版业转型及技术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了《规划》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十二五”期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到位,新兴业态蓬勃发展,数字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十二五”期间,新闻出版产业计划完成七大重点任务,一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三是完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四是做优做大做强新闻出版产业,提高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六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推动新闻出版业“走出去”;七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与此同时,《规划》制定了八大措施来推动“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具体包括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这八大措施从产业指导思想、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科技、人才、产业管理等方面予以全面保障,相信能够确保七大任务的顺利完成。

范卫平司长说,在规划主要措施上,突出了政策支持与引导,为规划的科学实施与有效落实提供有力保障。《规划》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科技进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强依法行政、加强组织领导等八个方面的重要举措。

在《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发布的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发布了《版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版权规划》)。《版权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编制,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版权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5年的版权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和规划。

版权管理司司长王自强表示,此次发布的《版权规划》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版权工作的5年规划,制定《版权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现近五年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篇5:南宁市武鸣县住房保障十二五规划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31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2010〕91号)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住房保障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工作部署,着力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促进我县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构建和谐武鸣,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宗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加快解决城镇化建设带来的住房新问题,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改善城镇居民基本居住条件。

二、规划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修订);

(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2005〕146号);

(四)《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37号);

(五)《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

(六)《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

(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10〕4号);

(八)《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建保〔2010〕91号);

(九)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87号);

(十)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10〕295号);

(十一)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其他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现状调查数据和相关规划资料。

三、规划范围与年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的重点范围是县城规划建成区。部分相对集中处于县城规划建成区外的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也列入本规划范围。

(二)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实施年限为5年。

四、规划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立健全我县住房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建设力度,努力解决我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和改善我县城市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解决我县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按照南宁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务,结合我县的实际,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量力而行,适度保障。廉租住房保障要考虑地方政府的保障能力和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实际需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保障。

(四)分级负责,狠抓落实。县政府负责全县廉租住房建设的组织领导,任务分配,督促考

核。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廉租住房房源筹集、配租和租赁补贴发放工作。

(五)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通过争取中央投资补助、自筹、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廉租住房建设投入,确保廉租住房建设资金足额到位。

五、规划保障目标

(一)保障目标

2010年末县城户数为31250户,人口为12.5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5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8.31平方米,人均收入低于武鸣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9360元)的家庭有6569户,其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0-15平方米的家庭为3100户。未来5年,以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为保障对象,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建立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住房保障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2011-2015年),基本解决武鸣县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其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1390户,经济适用住房200户,公共租赁住房1228户,城镇和国有工矿区棚户区改造850户。

(二)各项保障标准

1.低收入家庭标准:

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上可支配收入60%。

2.住房困难标准:

属于廉租住房的,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属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低于20平方米(含20平方米)。

3.廉租住房租赁补贴与保障面积标准:

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标准为5元/人·月·平方米;租赁补贴保障面积标准为15平方米/人。规划期内,县人民政府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状况对各项保障标准适时进行调整,并每年向社会公布。

六、保障性住房的供应

(一)建设要求。目前,武鸣县共有廉租住房348套、经济适用住房240套,结合我县现有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政府保障能力分析预测,规划期内我县计划建设廉租住房1390套,计划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套,公共租赁住房1228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850套。廉租住房建设和公共租赁住房采取政府集中建设或在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中配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采取配建方式建设的,必须按照住宅总建筑面积5%的比例进行配建,新建廉租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采取集中建设的方式进行建设,建筑面积控制在90平方米以内,公共租赁住房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

(二)建设用地。根据武鸣县城近期建设规划、住房建设规划,县人民政府划拨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每年足额安排供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需求。

(三)其他供应方式。根据情况,政府可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购买商品房作廉租房或公租房。

七、建设计划

2011-2015年,共建设廉租住房1390套,经济适用房200套,公共租赁住房1228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850套。

(一)2011年,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200套;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4套。

(二)2012年,建设廉租住房500套、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300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4套。

(三)2013年,建设廉租住房230套、建筑面积11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282套。

(四)2014年,建设廉租住房130套、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五)2015年,建设廉租住房130套、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76套。保障房建设计划还要根据南宁市当年下达的建设任务作相应调整。

八、工作措施

(一)积极筹措资金,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

县财政要从资金上给予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支持,每年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计划,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要积极落实规定的资金渠道,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二是争取自治区相关资金支持与补助;三是县政府要从土地出让收益中安排不低于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四是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划入保障性住房建设;五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及政策性住房建设;六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支持有实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参与棚户区改造和拆迁安置房建设,涉及棚户区改造的国有工矿企业也要积极筹集资金。

(二)贯彻税费政策,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负担

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24号)、《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建保〔2009〕295号)和《关于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0〕42号)精神,保障性住房建设免收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基金和享受相关税收优惠。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城镇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设的安置房源,执行经济适用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免征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和减征契税。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用地实行划拨供应,免收土地出让金。鼓励社会各界向政府捐赠廉租住房,对社会各界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廉租住房房源的,执行公益性捐赠税收扣除的有关政策。

(三)落实土地供应计划,保障项目及时落地

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在土地供应计划中单独列出、优先安排,确保及时供应。在安排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城镇和国有工矿区改造建设用地问题上,尤其优先考虑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用地。对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涉及到的零星分散的集体土地需转为国有建设用地的,和对配套建设的商业、服务业等经营性设施用地“招拍挂”出让的,所实现的土地增值收入作为政府投入专项用于棚户区改造。

(四)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工程质量

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涉及到我县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政府的形象,不仅要让群众住得上,更要让群众住得好。既要重视数量、加快施工,更要重视质量、精心施工,坚决防止出现劣质工程或豆腐渣工程,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建设部门、建筑行业将从源头入手,切实提高建筑设计质量,满足抗震要求、符合建筑节能标准;从原材料入手,加大对进场钢筋、水泥等原材料的审验检测力度,加强对混凝土质量、钢筋焊接结合绑扎等建筑工艺的检测工作;从管理入手,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每道工序都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五)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工作经费

要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住房保障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摆上重要位置,确保思想认识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县住房保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研究相关政策,完善制度体系,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的要求,落实承担住房保障职责的主管部门和具体实施机构,并安排相应工作经费。住建、发改、物价、国土资源、财政、民政、统计、金融等部门及各有关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负责保障性住房的有关工作。县发改局主要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的审批及核准;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负责制定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指导和监督实施住房保障工作;县物价局负责

各类保障性住房的定价、调校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的供应和优先落实;财政局具体负责住房保障资金的筹集、拨付、管理和预决算审核以及监督检查工作;县房改办、县房管所、城厢镇政府负责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核查和公示工作。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积极做好配合支持工作。

(六)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篇6:南宁市横县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县“十二五”期间粮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工作要求,结合我县粮食行业现状及可行性发展,特制定“十二五”粮食经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规划,以粮食购销、加工为主线,以粮食流通管理为依托,以粮食储备管理为保障,不断开放创新,全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宏观调控能力,确保全县粮食安全,加快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化经营,不断改造和完善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推动我县粮食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1.粮食购销。粮食企业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十二五”期间,粮食年均收购量为2.5万吨,销售量为2.5万吨,力争到2015年粮食收购量达到年3万吨,销售量达到年3万吨。

2.粮油加工。“十二五”期间,粮食加工企业年均粮油加工量为1.2万吨,粮油加工工业产值年均4000万元,力争到2015年粮油加工量达到2万吨,粮油加工工业产值突破7000万元。

3.粮食仓储建设。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期末,全县粮食仓库总仓容突破7万吨,其中新建仓容3万吨,现代化标准仓库仓容达到5万吨。

4.粮食市场建设。一是加大对武鸣粮油市场的培育力度,提升服务质量,到“十二五”期末,武鸣粮油市场交易量达到6万吨以上;二是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利用3—5年时间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的放心粮油经营网络,确保粮油食品质量安全,促进粮油市场的稳定繁荣,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5.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完善粮食储备制度,确保各级储备粮规模落实到位。到“十二五”期末,县级储备粮要达到年储1万吨以上原粮,市级储备粮争取年代储1000吨以上成品粮,区级储备粮争取年代储1.2万吨以上原粮。规范储备粮管理,科学安排轮换,实现储备粮管理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的目标。

6.不断加强和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机构、人员编制,落实执法经费,组建成立县粮食行政执法大队,提高粮食行政执法水平。通过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使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更加全面,粮食流通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7.关注民生,努力改善粮食企业职工的生活条件。

8.加大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粮食企业职工整体素质。

二、主要措施

(一)培育和发展粮食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粮食龙头企业对调节市场,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作用。扶优扶强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县粮油购销有限总公司、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使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成为我县粮食产业和发展粮食经济的龙头,为粮食企业发展壮大打下坚实基础。

1.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惠农政策,切实做好粮食直补订单收购工作,完成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的粮食直补订单收购任务。“十二五”期间,县粮油购销有限总公司粮食直补订单粮食年均收购量要稳定在2万吨左右。

2.发展壮大粮食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中央、自治区和南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争取在“十二五”期末,把县粮油购销有限总公司、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培育成为区级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

3.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为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积极打造放心粮油“伊岭”品牌,扩大“伊岭”品牌粮油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指导粮食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全县推广优质稻、专用稻的种植,建立粮源基地,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粮食企业通过“企业+基地”的订单模式收购粮食,逐步形成新的粮食生产流通组织模式。

(二)加强粮食市场体系建设,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

1.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以武鸣粮油市场为轴心,大力发展粮食流通业。武鸣粮油市场开业至今,我县粮油产品远销周边各县乃至周边省份,年交易额在2亿元以上。针对目前粮油市场加工场地偏小、市场仓储配套设施不足、环保问题日趋突出等问题,提出武鸣县粮油专业市场建设的思路和措施,配合县政府建设五海物流园区的工作规划,争取武鸣粮油市场的拆迁重建项目尽快落实和实施,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能开工建设新的粮油市场,进一步扩大粮油市场规模和粮食物流吞吐量,使之成为辐射我县城乡及周边省、市、县的大型粮油加工批发市场。

2.大力实施放心粮油工程,建设放心粮油经营网络。充分发挥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进一步增加经营设施,完善配送服务功能,把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建成放心粮油生产及配送中心,使其成为全县粮油经营的主要载体和粮油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全县城乡建设放心粮油连锁店,2011年12月底前,在县城城区建设1—2家放心粮油示范店,争取2012年发展到5—6家放心粮油店,并在每个有条件的镇发展1—2个主营粮油食品的放心粮油示范店,到“十二五”期末,在全县城乡逐步形成规范的放心粮油经营网络。

(三)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1.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关要求,“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各级储备粮的管理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储备粮管理办法》、《南宁市储备粮管理办法》和《武鸣县县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管理好各级储备粮,按规定如期轮换,保证各级储备粮规模落实,数量真实、质量可靠。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2.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完善区、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政府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关于“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我县属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到2015年,按照全县城镇人口及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人口保持3个月的销量计算,需要储备1.28万吨的原粮。根据我县的粮食产销、供求情况和发展趋势,“十二五”期间,我县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必将适当增加。同时,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我县加快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管理工作水平,在获得区、市级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的基础上,争取代储更多数量的区、市级储备粮。到“十二五”期末,县级储备粮要达到年储1万吨以上原粮,市级储备粮争取年代储1000吨以上成品粮,区级储备粮争取年代储1.2万吨以上原粮。形成以代储区级储备粮的双桥分公司为重点,代储市级应急储备成品粮的县岭南粮油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为辅助,储存县级储备粮的五海储备库、陆斡分公司、宁武分公司为龙头的区、市、县三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

3.加强粮食仓储管理工作,健全粮食库存管理机制。完善和细化仓储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粮、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健全粮食库存管理长效机制。加大粮食库存检查力度,坚持例行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规范工作程序,推动粮食仓储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4.积极推广科学储粮新技术,提高保粮效益。在五海储备库、双桥分公司仓储设施条件好的库点配备现代化的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散粮装卸系统,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推广使用科学储粮新技术,实行低温、低氧、低剂量保管粮食,逐步实现绿色、环保储粮。推广运用计算机台帐管理,提高我县粮食仓储管理水平,确保粮食安全储存。

(四)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升粮食基础设施整体功能

加强仓储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仓储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加快仓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努力做到规模扩大,相对集中,仓库完好,设施配套。到“十二五”期末,粮食企业完好粮食仓容达到7万吨,其中新建仓容3万吨,维修旧仓容2万吨。

1.继续加强粮食仓库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资产整合,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资金、政策扶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在双桥和宁武分公司整体改造,其他分公司分散改造新建总仓容3万吨的粮食仓库,形成以双桥分公司为粮食储备中心库,以五海储备库、宁武分公司等单位为骨干库点的粮食仓储新布局,切实改善我县粮食仓储设施落后的状况,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条件。

2.我县现有的粮食仓库多为砖瓦房,仓库破旧、使用时间长,粮食仓储设施简陋破损、带病运行的状况比较普遍,在“十二五”期间,按照突出重点、先急后缓、逐年实施的原则,计划对全县亟需进行维修的2万吨粮食旧仓库进行全面的修缮改造,以逐步完善我县粮食仓储设施。

(五)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和行业指导的职责,要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系统的粮食行政管理体系,对全社会粮食行业实施有效的管理。

1.加大对《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力度,每年的5月26日—6月26日,在县域范围内开展粮食流通政策法规等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法治氛围。

2.加强依法管粮力度。粮食局每年与工商、质监、卫生、物价、公路等部门开展一至二次粮食联合行政执法,对全县从事粮食收购加工的企业和个体户进行执法监督检查。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的监管,确保不向农民“打白条”,确保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订单收购政策在全县的全面落实。

3.加强对经营企业、经营者粮食经营台帐的监管及全社会粮食经营企业经营情况的统计和监管,严格粮食收购资格的办理审核工作。

4.加强对市场粮食销售动态的监测、购销调控力度及市场粮油质量的监测检验工作,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

(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粮食工作健康发展

1.进一步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按照政府职能定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把工作重心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指导和做好服务上来。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着力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粮食流通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努力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切实维护粮食市场基本稳定。

2.加强对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指导粮食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加盈利能力。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资产存量,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协调落实粮食收购资金等有关政策,支持粮食企业创新经营方式。

3.积极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粮食企业改革和发展要立足于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服务粮食宏观调控,构建新型粮食购销服务网络体系,发挥主渠道作用,促进企业做大做优做强。积极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进经营方式,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培育和发展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经济发展。

(七)关注民生,努力改善企业职工的生活条件

1.建设经济适用房,解决企业职工住房问题。2010年县政府同意我县粮食企业利用自用土地,在城东分公司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并列入全县经济适用房建设的范畴。为促进经济适用房建设的顺利进行,要从保民生、保发展、保稳定的大局出发,把经济适用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十二五”期间,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到2012年全部完成1栋综合楼、2栋小高层、4栋普通楼房,共计296套的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

2.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十二五”期间,加大投入,建设职工之家,为企业职工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所。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活跃企业职工文化生活,增

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展现企业职工团结协调、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3.关爱职工,提高企业职工生活水平。“十二五”期间,通过扶持发展壮大粮食企业,使企业赢利能力增强,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共享粮食企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构建和谐稳定的粮食企业职工队伍。

(八)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粮食企业职工整体水平

上一篇:鹿回头公园下一篇:红会医疗知识题目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