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贷在中国

2024-04-30

小额信贷在中国(精选6篇)

篇1:小额信贷在中国

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发展现状数据分析

摘要:从2005年国家首批在四川、内蒙古和山西等省进行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在各省市迅猛发展起来,贷款规模和从业人数屡创新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融资的规范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有关数据,从总体发展趋势、地区特点等角度分析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发现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

关键词:小额贷款;发展;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02 从2005年开始,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开始首批在四川、内蒙古和山西等省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布实施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将试点拓展到全国。全国试点以来,小额贷款公司在各省市迅猛发展起来,贷款规模和从业人数屡创新高。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同时也满足了区县经济中一定的融资需求,但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近年来我国小额贷款公司总体发展现状

(一)2008年试点推开之后小额贷款公司迅猛发展 从2009年开始,小额贷款公司开始了加速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急剧增长。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从2009年年末的1334家增长到2012年6月末的5267家,从业人员从2009年不到2万人发展到2012年6月末的接近6万人,贷款余额也从不到一千亿元发展到2012年6月末的4892亿元(见下图)*。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历年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

从图中反映的信息来看,小额贷款公司近年来经营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贷款增速持续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从2010年10月至2012年6月,小额贷款公司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开始的近乎两倍的增速,逐步回落到近期60%多。虽然增速在逐步降低,但由于贷款基数逐渐增大,月度的增量仍然较大。二是机构家数和从业人员增长平稳。从图中可见,近两年全国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总家数及从业人数持续稳定增长。三是小额贷款公司近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新增贷款呈现一定的集中度。根据央行数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6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今年新增贷款约六成集中在江浙等八省区。此外,据有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的利润保持稳定增长,亏损程度有所降低。

(二)多种原因促成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

1.区域性金融需求拉动。我国近年来一个较大的社会现实就是基层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表现在:部分大型商业银行从县域撤离,邮政储蓄连续十数年从农村吸金,而区县及以下地区众多中小客户因信用制度不健全、资金需求额度小等特点而不被中大型金融机构所青睐。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广大的基层金融需求得不到较好满足。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在定义上不算做金融机构,但其放贷功能恰恰适应了小范围、小规模的区域性金融需求,同时,其灵活性、便利性也契合了小额融资需求。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区域性金融需求的带动。

2.经济周期及货币信贷环境的推动。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经济危机和国内宽松政策的影响下,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但通胀持续高位。因此,国家宏观调控开始紧缩周期,从2010年下半年货币层面开始收紧,央行连续5次提高人民币基准利率,并通过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收缩银根;同时,存款性金融机构的信贷也受到严格的调控。在货币偏紧缩的周期中,资金成本不断抬高,而社会层面的流动性趋紧,从而使得全社会层面的资金供求出现失衡。此时,放开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如沐春风般在近乎两年的紧缩周期中蓬勃发展。

3.地方性政策及法规的不断出台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自2008年《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各省市陆续推出地方性的法规或条例,制定地方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及其运行的相关规定,不仅促进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化运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一)结合近年来央行发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数据统计报告》,各省市小额贷款公司的数据分析如下: 截至今年6月末,约65%的贷款存量集中在江苏、浙江、内蒙、安徽、山东、重庆、四川、广东等八省区。其中江苏、浙江两省贷款余额明显领先国内其他省市。从机构数量地区分布来看,前十大省市占比分布在4%-8%,偏差不大。截至2012年6月末,小额贷款公司数量最多的省市—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小贷公司436家。

(二)经济发达程度以及政策和制度差异影响了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地区性不平衡。

1.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从小额贷款余额地区占比来看,贷款余额较多的省市基本上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

2.地方政府相关经济政策的区别。从各省市小额贷款公司设立的门槛来看,内蒙、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市对注册资本的门槛要求较低,而北京、浙江、山东、广东等省市设立小额贷款公司的门槛则较高,低门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省市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

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其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法律地位不明确;资金来源问题仍然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以及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及运营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等。

(一)法律定位不明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认定,2008年5月出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它是由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不需要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不属于金融机构。但实际上小额贷款公司所开展的经营货币、发放贷款等业务从大的范畴上属于金融机构业务,这就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存在尴尬局面,从而在法律监管层面也存在一定的漏洞。

目前,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法规主要有《指导意见》及个试点省市据此制定的具体实施意见和办法构成,法律级次较低,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的约束力不强。从法律角度来看,用于金融机构业务的法律法规,如《商业银行法》不能适用于小额贷款公司。而适用于企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受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特殊性的影响,也难以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有效监管。

(二)资金来源不足制约小额贷款发展。《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不得超过资本净额50%的资金,并规定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因此,在“只贷不存”的模式下,后续资金的来源问题成为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管理运营的规范性有待提高。从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运营状况来看,并未暴露出较大的风险,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管,加上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目前仍然存在非法集资、违规操作等问题。同时,小额贷款公司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差,若出现系统性倒闭等情形,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四)监管不到位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监管的不到位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稳健经营,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形成了明显制约。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缺乏配套的优惠政策。

四、完善政策,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健康发展

在我国经济结构不平衡的国情下,小额贷款公司能较好的满足区域经济金融的需要,能够较好地配合农业银行县级支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促进区县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推动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完善我国经济金融体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在经历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之后,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中,针对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解决思路有:

(一)进一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如按照《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在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达到一定规模后,在资本金充足和风险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转为村镇银行。并且,对符合改制村镇银行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要合理引导,加强培育,指导其建立规范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此外,可根据香港相关经验,制定《放贷人条例》或修改《贷款通则》的方式,尽快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合理地位,可将其定性为非吸收存款类或非公众金融机构。

(二)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较为可行的途径:一是与银行进一步合作,并拓宽合作方式。如提供中长期贷款、资金拆解、提高资本金注入比例等。二是增加社会资金来源,如担保融资等。三是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通过改制成为村镇银行,进而吸收公众存款来增加资金来源。四是通过设立地区性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基金,为当地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后备资金支持。

(三)加大财税政策的扶持力度。鉴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定位是“支农”和“支小”,服务对象以低端客户为主,地方政府要正确引导其经营投向,对真正“支农”和“支小”的,政府应当在税收方面给予适当优惠,在创建初期可以免征或减征。同时,积极探索构建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对小额贷款公司信贷投放的杠杆作用。

(四)应尽快出台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通过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指导,并推动其开展行业自律管理,从而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防控风险的能力。

篇2:小额信贷在中国

2009-7-7 16:27 王锋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通过实践国际银行业授信业务管理流程,建议新流程在我国推广中应以专业化、垂直型、独立性为原则,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架构;以风险收益最优为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运作流程;以手段、人员、技术为保障,建立完备的信贷支持体系;以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简介:

1998年,东亚及东南亚各国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为进一步提高亚洲国家抵御危机的风险防范能力,欧洲经济共同体联盟出资设立了基金并由世界银行负责资金监管。1999年5月,我国财政部与世界银行签署了该基金中一笔为一百五十万美元的“赠款协议”,确定该笔赠款用于帮助国内银行改进信贷业务流程。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推荐交通银行为受援银行。在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后,世界银行确定由普华永道咨询公司负责具体实施本项目。交通银行总行确定郑州分行、深圳分行为项目的试点分行。此后,根据国际银行业授信业务管理先进经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新信贷业务流程逐步在交通银行推广。

一、新信贷流程项目的主要特点

新流程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和核心内容在于其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完善的授后监控及风险预警系统等。

1.严密的信贷管理制度。授信业务组织架构不合理将带来管理制度的缺陷,从而造成整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为此,新信贷流程项目将授信业务营销与审查审批相分离。其中业务营销部门负责市场调查、目标客户选定、授信产品制定和风险分析、提出授信申请。而授信业务审查审批实行独立垂直管理,即在总、分行两级建立起授信业务首席执行官领导下的授信审查委员会和风险资产审查委员会集体决策机制,总行首席信贷执行官对分行首席信贷执行官授权,两者共同为权限范围内资产质量负责。授信审查委员会负责正常类授信业务的风险审查,风险资产审查委员会负责问题类及潜在风险较大的授信业务审查,两者拥有否决权,首席信贷执行官对经上述两会审查同意的授信业务有行使最终否决的权力。这种首席信贷执行官负责下的信贷管理制度重在层层揭示风险,摆脱了业务营销压力对授信决策的影响,并有效避免个人决策失误而造成的资金损失,能够更好地保障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2.科学的信贷风险分析技术。我国银行业现有的信用风险分析技术围绕的重点是客户最终还款能力,使用净资产加权法评价客户变卖资产后的还款能力。新信贷流程项目更新了风险理念,采取以客户现金流量为风险分析核心的新技术。新技术要求在行业和管理风险分析基础上,对客户进行全面财务分析,产生关键财务指标的未来预测值,从而预测客户未来的现金流量变动得出量化的借款原因与还款能力,为客户授信额度的确定做依据。新分析技术把客户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较以往分析方法更为慎重、科学。

同时,新信贷流程项目还引入国际通行标准更新了风险评级方法,分别对客户和具体授信业务进行评级。对客户风险评级由财务状况评级、非财务状况评级、财务报表质量评价和客户行业及其相对地位评价四部分组成,并且加大了现金流量在评级中的权重;对授信业务评级是在客户风险评级的基础上增加了担保评价、授信目的与结构评价、国家风险评价等影响因素后调整得出。新的评级方法更为客观地反映了实际风险程度,为授信风险控制提供可靠依据。

3.完善的贷后管理系统。授后管理一向是国内银行授信业务管理的薄弱环节。为加强授后管理,新信贷流程项目规定了客户的授信额度需要根据授信业务风险等级确定定期审查频率,要求信贷主管人员要定期进行客户查访,填写格式规范、内容明确的监控报告,以便依其业务发展状况随时调整授信额度。同时,新信贷流程项目要求对客户进行不定期监控,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及时报告。以此建立了一套风险预警系统以防范可能产生的风险,并实现贷后管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

二、新信贷流程项目的推广对于中国银行业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银行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授信业务管理薄弱,管理人才缺乏,信贷资产质量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外银行业的进人,国内银行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如果不能及时提高授信业务管理水平,信贷资产质量势必得不到改善,将形成较大的金融风险,直接危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提高国内银行的授信业务管理水平,严控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比率是当务之急。世界银行改进交通银行信贷业务流程项目,经历了世界银行专家和普华永道咨询公司专家一年多的精心设计,并且在随后的试点工作中不断改进,因此它既包含世界银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风险分析技术,又充分结合了中国国情,形成了一套目前在中国银行业领先的信贷管理体系。新信贷流程项目在交通银行的成功实施,证明该流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国内银行授信业务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1.在观念上将树立起一种全新的风险意识。新流程要求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授信业务运行和管理的始终,在决策上更强调风险点的控制与防范,在操作上突出了量化和动态。目前在国内,大多数银行在对客户授信时,考虑的重点是客户变卖资产的最终还款能力以及担保单位情况或抵押物、质押物情况。而新信贷流程强调第一还款来源,要求在对授信对象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分析基础上,进行借款原因和还款能力的量化分析,考虑的重点是授信对象实际经营中的现金流量,从而更加严格地控制授信业务风险。

2.把国际上先进的授信业务管理经验和风险控制技术引入我国,有助于提升国内银行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水平,有助于应对国外银行的竞争。

3.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内银行业在信贷业务运行中的弊端,如贷后检查深度、密度不够,信息反馈灵敏度不够、反馈渠道不畅,营销、授信、风险管理各个环节职责不清,风险的系统管理能力薄弱,信贷风险评估方法不科学等。

三、推广新信贷流程项目的建议

新信贷业务流程项目如在中国银行业全面推广,必须在体制、机制、手段上同时进行改革。

1.以专业化、垂直型、独立性为原则,建立完善的信贷组织架构

(1)实行“信贷执行官”制度。让专家型的信贷执行官取代目前的行政领导。信贷执行官是相当于副行级的专家型职务,必须具备符合专业标准的任职资格,必须对全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控制。

(2)成立信贷政策委员会。信贷政策委员会是银行对全行信贷政策制订和调整的最高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为:拟订并批准新的信贷政策、信贷业务品种,制订授信业务组合上限,定期审核授信业务组合及质量状况。

(3)进一步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公司部是风险成本的买人者和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正常的客户关系(单笔交易),任务是对客户关系及交易中的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跟踪和日常监管。授信管理部是风险成本的监测和风险管理政策的拟订者和督导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银行自身的业务运作体系,任务是进行风险成本的测算,监测全行信贷风险的整体水平及其构成和变化,拟订以风险收益最优化为宗旨的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风险资产管理部是高风险成本的处理者。信贷风险管理的对象是有问题的客户关系(单笔交易),任务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成本。

2.以风险收益最优为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运作流程

(1)制定能够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的业务战略和营销目标。信贷业务的高风险低收益对银行的战略提出挑战。银行必须以风险收益最优化为准则,确定其战略性信贷市场、信贷客户与信贷产品以及信贷组合的目标。

(2)制定全行统一的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分析政策和工具。新信贷流程项目所引进的以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的信贷分析方法是对我国银行现有信贷分析实践的系统优化,我们应将其进一步完善。

(3)建立先进的风险评级系统以保障风险能够被准确地测量。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其级别应不少于10级。新信贷流程项目引进的10级风险评级法的基本原理符合巴塞尔新协议内部评级法的要求,但需要大量后续优化工作。为此,建议国内银行成立专职的风险评级项目组,对10级风险评级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使银行的风险评级法能达到巴塞尔新协议的要求,较准确地预测客户违约概率和业务损失概率。

(4)贷款的定价应根据其风险级别而区别确定,以保障风险成本的转移。随着人行设定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扩大,我国利率自由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因此,我们对每个客户制定的贷款利率都应考虑风险成本,应该根据不同授信业务的风险级别来提供不同的利率,从而保障风险成本的转移,实现风险收益最大化。

(5)实施信贷组合管理,防范风险集中。信贷组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银行的有限资源得到风险收益最优化的配置,其核心任务是对风险的构成进行合理的计划、控制和监测,具体体现为:制定风险接受的标准,确定针对行业、地区、交易对手和某一风险类别的限额,实时监测组合的状态,对业务战略提供指导等。

3.以手段、人员、技术为保障,建立完备的信贷支持体系

(1)尽快建立管理会计系统。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管理会计职能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了一系列关键的风险管理手段是否能得到有效实施,如客户价值是否能得到准确判断、贷款定价是否能保证银行盈利、利润反映是否真实等。因此,我国银行应从战略高度重视管理会计职能的建设,尽快落实力量着手进行。

(2)建立系统化的信贷培训机制。信贷培训是对发展信贷业务的投资。银行应有专业的信贷培训岗位,拟订全行信贷人员信贷培训方案和计划,设计各类信贷人员(包括信贷执行官、贷审会委员等)的相关岗位课程,开发或确定相应的培训教材,培养内部师资、制定培训外包方案,检查基层培训的质量。

(3)提高数据质量,进一步加强IT在信贷流程中的运用。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是一系列IT支持功能实现的前提,我国银行必须将数据质量的管理提升到足够的高度,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和考核手段,尽快解决数据质量低下的问题。

(4)以资本收益率(RAROC)为核心,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体系

为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应运而生的RAROC是美国银行家信托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出的一种测量风险的方法,现已被国外商业银行公认为是对利润中心进行业绩评价的最佳方法。其公式如下:

RAROC=(收益-预期损失)/经济资本

其中:预期损失:授信业务金额X客户风险等级相对应的违约概率(PD)X客户违约造成的损失概率(LGD)

篇3:小额贷款在中国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市场化,信息化

小额贷款企业的发展,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并且小额贷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小型企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小型贷款起步较晚, 同时在发展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影响着小型贷款机构的发展。因此, 制定合理的措施, 促进小型贷款机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额贷款的发展现状

小额贷款最初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建的, 我国在1994年引进小额贷款, 小额贷款可以分为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两种类型。最初的计划是针对我国农村扶贫贴息贷款而做出的一种尝试, 其成效显著, 因此我国政府将其引进中国。在2000年以后, 我国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机构开始推行小额贷款, 并且在近几年得到高速的发展, 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程度的推进作用。

二、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1. 缺乏风险意识

在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中, 由于其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 导致企业在市场的发展中, 盲目的追求利益最大化, 而不顾及企业的发展形式, 致使企业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这部分企业在面临市场扩张时, 容易盲目的进行放贷, 不利于对企业资本的控制和对风险的控制。

2. 小额贷款企业收益周期较长

在我国小型贷款企业的发展中, 具有潜在的盈利能力, 可以获得较大的收益。但是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 小额贷款机构的成功率较低, 并且获得收益的时间较长, 不利于小型贷款机构的长远发展。

3. 资金供应不足

在小额贷款企业的发展中, 通常存在资金供应不足的现象。小额贷款企业的资金来源通常是企业自身的资金或者是向其他金融机构申请的贷款。但是由于企业的规模较小, 自身的资金存储量不足, 并且金融机构对小型企业的贷款审批较为严格, 致使小型企业常常面临资金供应不足的现象, 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4. 存在恶意讨债现象

小型贷款机构属于私营性质, 其发展面临的风险较大, 并且目前的社会信用度较低, 致使企业在发展中, 常常会出现恶意讨债和暴力讨债的现象, 不利于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解决小额贷款问题的对策

1. 增加风险防范意识

我国小额贷款企业缺乏风险意识, 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掌控。针对这种现象, 企业要充分认识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意义, 并且企业的发展要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出发, 要根据市场形势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 以期企业可以健康持续的发展。另外, 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发展形式, 制定不同的监管指标, 以期企业可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2. 加强政策扶持

小型贷款机构的收益时间较长, 不利于企业步入正轨, 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企业应该简化贷款手续, 并且可以在减免赋税的方面加强对中小贷款企业的扶持。以期可以减少我国中小贷款机构面临的生存压力。另外, 我国政府可以鼓励中小贷款企业向着商业银行的形式转型。通过诸多手段的扶持, 必将更好的促进我国中小贷款机构的发展。

3. 开拓资金来源渠道

针对小型企业资金供应不足的现象,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向企业提供委托资金的现象, 并且政府可以建立平台, 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小型贷款机构扶持, 以期可以拓宽小型贷款机构的融资渠道。

4. 加强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针对小额贷款机构恶意讨债的现象, 我国政府应该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 以期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债权人的权益。因此, 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恶意讨债现象的处罚力度, 并且要根据情节的严重情况来追究企业的刑事责任, 进而可以保证小额贷款企业的合法运营。

四、小额贷款的发展趋势

1. 市场化发展趋势

小额贷款企业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 并且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中, 只有在服务中小企业和农村市场的基础上, 不断的扩大企业经营范围, 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 小额贷款的市场化必将成为发展趋势。

2. 网络化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已经覆盖每一个角落, 人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中, 必须要理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 并且要不断的运用搜索引擎和交往技术等手段来扩大企业的营业范围。只有企业不断的完善信息化建设, 才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 小额贷款的网络化必将成为企业的发展趋势。

3. 分层化发展趋势

随着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小额贷款机构必然向着分层化的方向发展。在小额贷款市场的发展中, 部分企业专注于小型企业和农村客户的贷款, 还有部分企业专注于较高额度的贷款, 针对这种市场竞争形势, 小额贷款机构必将明确自身的定位, 进而会促进小额贷款机构的分层化发展。

五、结语

在我国小额贷款企业的发展中, 存在资金不足、违法讨债、收益周期较长和缺乏风险意识等问题, 制约着小额贷款企业的发展, 并且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进步。针对这种现象, 我国政府和社会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 以便可以促进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 进而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杨林生, 杨德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与对策建议[J].经济问题, 2014, 02 (11) :79-84.

[2]胡馨丹.对小额贷款公司目前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14, 06 (16) :25-27.

篇4:中国的信贷盛宴仍在继续

就在几天前,我们还看到政府出手救助了一项濒临违约、规模为5亿美元的理财产品。如果此举传达的信息是“继续放贷吧,因为政府总会施以援手”,那么它似乎已经奏效,因为上个月银行业新增贷款升到了四年高点。

中国今年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32万亿元(约合2,180亿美元),几乎是去年12月的三倍,而包括各种影子银行信贷在内的社会融资总量则从去年12月的人民币1.23万亿元增至2.58亿元,增幅达17.4%。

过去,中国国有银行大幅增加信贷投放会被看作是积极的信号,说明有关部门准备继续刺激经济增长。

但这次可能更像是拉响了警报。中国的信贷增幅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之比已超过200%,高得可怕。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日后可能出现的违约依然感到紧张。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是稳定,而不是增长。

此外,从更根本的层面上讲,中国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之间历史上的关联性已经不复存在。以前,要想拉动GDP增长,只需拧开信贷闸门即可。如今,新增贷款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却在放缓,信贷投放的刺激作用似乎出了问题。

在中国信贷投放不断增加的同时,有一系列调查显示,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出现了降温。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投放的增加很难说明中国经济中的需求强劲。那这些钱到底去哪了?

上周公布的贸易数据让很多人颇为不解:工业调查数据疲弱,但进口却呈现出了强势。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有企业在年初囤积原材料。

新增信贷的另一个可预见的流向是房地产。人们将担心的是,贷款再次被卷入了中国经济中目前显然仍在增长的这个领域。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China Real Estate Index System)的统计,1月份中国新建房屋均价上涨了11.1%。

这些当然会加剧外界对于泡沫的担忧。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会增加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在高企的土地价格以及强势货币的政策之下,尝试运行一个制造型的经济体无疑具有挑战性。

随着大型企业将投资转向亚洲其他国家,中国因此受到负面冲击的更多迹象开始显现。举例来说,手机制造巨头鸿海精密(Foxcom)近期签署了一份意向书,将在印尼(而不是中国大陆)投资10亿美元建立新工厂。此外,三星(Samsung)也在加大对越南的投资,将在该国开设一间价值20亿美元的新工厂。

投资者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迹象,可以显示出政府机构正在执行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增长与再平衡。不过,利率市场化等关键的金融市场改革似乎进展缓慢。而当利率市场化被引入之后,随着利率转为上升趋势,借债成本不可避免地将走高。

目前看来,与解决债务问题相比,中国政府似乎将另一桩更容易处理的问题作为了头等大事,这个问题就是扫黄。

篇5: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

(一)概述

减缓贫困,实现小康是中国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在这一总体战略中小额信贷是一种保证信贷资金到贫困户及广大农民手中的有效工具。

1.类型。当前中国小额信贷项目,根据项目的宗旨和目标、资金来源和组织机构可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主要是以探索我国小额信贷服务和小额信贷扶贫的可行性、操作模式及政策建议为宗旨,以国际机构捐助或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形式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第二类,主要是借助小额信贷服务这一金融工具,以实现2000年扶贫攻坚和新世纪扶贫任务为宗旨,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以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农业银行)为运作机构的政策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第三类,农村信用社根据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信贷扶持“三农”(农业、农村、农民)的要求,以农信社存款和央行再贷款为资金来源,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

2.发展阶段。从90年代初开始,在部分贫困地区先后开展的小规模的小额信贷试验,主要着眼于尝试解决我国信贷资金扶贫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这些实验项目中,开展时间较早、规模较大、规范较好的项目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社”项目、UNDP的四川和云南项目、世行四川阆中和陕西安康项目、陕西商洛地区政府“扶贫社”项目等。据统计,到1996年底这类小额贷款试点项目资金规模达9000万元,上述这些小额贷款扶贫试点项目运作的成效,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例如,始于1993~1994年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扶贫社”项目,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项目当初所设定的政策目标和所要探索的解决“贫困农户获贷难、国家贷款还款难和提供贷款服务机构生存难”的途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第四个小额信贷试验点陕西省丹凤“扶贫社”也成了后来在陕西省全面展开的政府主导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先导和借鉴的典型。当然,在此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资金运作机构仍然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自身在运营和管理方面也存在大量不完善之处;其中一个县的试点后来出现了严重的拖欠、欺诈和违纪违法问题。另外,项目本身目前也还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而规模扩大后,监管能力和项目运营质量面临严重挑战。试点项目目前仍在探索之中。

根据我国政府扶贫政策和扶持“三农”政策的变化和要求,到目前为止,当今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试点的初期阶段(1994年初~1996年10月)。在这一阶段,小额信贷试点主要是通过以上述第一大类型项目来开展活动的。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在资金来源方面,主要依靠国际捐助和软贷款,基本上没有政府资金的介入;人们重点探索的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式小额信贷项目在中国的可行性;以半官方或民间机构进行运作,并注重项目运作的规范化。第二,项目的扩展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在这一阶段,上述两大类型的项目并行发展。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政府从资金、人力和组织方面积极推动,并借助小额信贷这一金融工具来实现扶贫攻坚的目标。与此同时,人们在实施第一大类型的项目时也更注意与国际规范的接轨。第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全面介入和各类项目可能进入制度化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作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央行—中国人民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农信社作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逐步介入和快速扩展小额信贷试验,并以可能成为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舞台。同时,上述前两大类型的项目有了很大分化,良莠不齐。

此外,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对小额信贷表现出比以往更大的关注,并研究政策制定方面的问题。

另外,大约从第二阶段开始,在某些地区,针对下岗失业低收入群体的城市小额信贷试验也开始起步,但仅仅是开始,规模有限。

最初,以解决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和扶贫攻坚为主要目标的中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是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世纪以来,小额信贷已从扶贫扩大到为农村广大农户服务的范围。然而,政府小额贷款扶贫项目却仍然在体制上和宏观政策等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和困境。由于这些原因,国家扶贫贷款的实际到位时间大大推迟或实际到位额大大降低了。至于第一大类项目的金融合法性问题,至今仍未解决。

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项目在2002年得到了大发展,尽管有些农信社仍显得被动。据央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有30710个农信社开办了此项目,占农信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信贷余额共近1千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

(二)组织机构

中国实施小额信贷的组织机构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利用双边或多边项目成立专门的机构(办公室)来管理和操作外援资金,按照出资机构的要求和规章进行运作。按这样的组织机构来运作的项目有UNDP的项目、世界银行资助的项目、UNICEF的项目、执行期间的澳援青海项目、加拿大CIDA的新疆项目等。

(2)利用民间机构(非政府组织)来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由这样的组织机构运作的项目有社科院的“扶贫社”项目、香港乐施会的项目。

(3)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机构的管理和操作扶贫贴息贷款。由这样的组织机构运作的项目有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等政府扶贫项目。

(4)由金融机构直接操作的小额信贷项目。例如:河北省滦平县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项目、澳援青海项目执行期满后交到地区农行执行的项目。以及从2002年开始全国范围农信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不同组织机构实施的项目有各自的特征:一般说来,民间机构和外援项目重视社会发展和持续发展目标;政府项目注重发展速度和规模;金融机构的项目多数注重持续性和风险控制。

(三)项目运作方法

最初,中国小额信贷项目是效仿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模式,随后政府推广的小额贷款扶贫项目也是一种借鉴GB模式的项目。与此同时,一些国际机构和双边合作项目在不断探索其它的方法。总体来讲,中国绝大多数前两类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是连带小组方式,强调社员相互合作和监督。典型的小组方法是:社员自愿组成5人小组(直

系亲属不得在同一组内),一般6~8个小组构建一个中心,分别选出组长和中心主任,小组成员间要互相帮助和监督,并发挥联保作用,形成自身内部的约束机制。每周(或根据还款频率而定:可能是每旬、每半月或每月)由中心主任召集会议,内容主要是检查项目落实和资金使用情况,办理放、还、存款手续,交流经验等。

另外,目前中国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中也有直接给个人的贷款和类似于国际“村银行”(Village Banking)及“信贷联盟”(Credit Union)形式的贷款。此外,中国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有的仅强调信贷服务,有的则仅是综合扶贫项目的一部分,还有的则不仅提供信贷服务,还提供其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相关的服务。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没有专门的扶贫功能。它的基本做法是将辖区内农户区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再据此决定贷款的额度(从1千到2万元不等),一般实行整贷整还制。它实行农户信用贷款“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政策,以及提出建立信用村(镇)的标准。农信社的农户联保贷款则是在国外GB模式和国内项目基础上的一种改良。

(四)目标群体特征

中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目标群体是贫困地区的贫困户,不少机构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受益群体。

以扶贫攻坚为宗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政府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强调其目标群体到达有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实际是以按政府组织登记的贫困户为基本目标群体,但不十分强调以妇女为主,例如:陕西省政府推动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登记的贫困户全体为目标对象。大多数外援项目和社科院“扶贫社”项目则非常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目标群体。金融机构(与地方农行合作的澳援青海项目和现已结束了的信用社与加拿大合作金融机构DID合作的的滦平项目)则只要求在贫困地区开展,并不强调目标客户一定是贫困户或贫困妇女。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目标群体是农村所有有贷款需求并具备信用标准的全体农户,贷款者为家庭户主,一般为男性。

(五)发展规模

政府小额贷款扶贫项目。根据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到1998年8月已经在全国22个省的605个县开展,发放贷款6亿元。到1998年底,投入资金总计10多亿元。政府项目规模较大的省区为陕西省、云南省、四川省、广西自治区、贵州省等。据农行统计,到2001年底,累计扶贫到户贷款250亿元,余额240亿元,累计扶持1715万贫困农户。到2003年8月底,扶贫到户贷款余额近300亿元。

联合国系统执行的项目,包括: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儿基会(UNICEF)、农发基金(IFAD)、粮食计划署(WFP)、国际劳工组织(ILO)、人口基金(UNFPA)和世界银行项目。据统计,到1998年底在22个省区的150个县开展,总资金额约10亿元。

双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项目,主要包括:澳援(AusAID)青海海东项目,资金规模1200万元;加援(CIDA)新疆项目,资金规模300多万元,孟加拉乡村信托投资公司(GT)和福特基金会等支持的社科院“扶贫社”(FPC)项目,资金规模1500万元;香港乐施会云南和贵州项

目资金120万元;德国技术咨询公司(GTZ)的江西山江湖项目,资金规模60万元;DID项目资金规模100万元。

篇6:中国小额信贷发展问题报告

前言:小额信贷又称“微型贷款”,最早以“行动研究项目”产生于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孟加拉国)。起初仅是作为一种特殊的信贷方式,以特定地区(低收入者相对集中区)为区域,建立一种目标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的金融制度,在特殊的信贷传递制度和条件下,直接向本国或地区的目标群体(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的妇女及农村贫困妇女提供稳定持续的生产性经营贷款及综合技术服务,旨在使千千万万低收入者获得自我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促使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道路。

一.小额信贷的内容。

特定的目标(贷款仅指向贫困人口,尤其是贫困妇女)、特殊的制度(有效组织、小额发放、分期偿还、合理储蓄、有偿贷款、持续获贷、活动公开和严格管理)、专门的组织(为实现扶贫目标专门设立的机构)和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政策、市场和技术条件)是小额信贷的四个基本要素和内容。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该扶贫系统的有机整体。

二、在我国产生的背景。

我国是一个大国,且属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自然、历史和经济不平衡发展等原因部分省区仍处在经济不发达状态之中。实践表明,以区域开发为主征的扶贫政策及措施的贯彻实施,无疑对增加当地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地区经济整体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以贫困地区而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主体对象的扶贫方式,并未促使贫困人口的家庭经济状况得以根本改变,原贫困人口的部分人口仍处于十分贫困之中,且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相反,出现了贫困户获贷难、贷款回收率低和资金渗漏等问题。试验项目的成功,引起了中央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且把经验向全国推广。其中,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要算是云南和陕西。例如,云南省1997年在25个乡镇组建试验了小额信贷项目,累计发放贷款资金1250万元, 1998年在150个乡推开,发放贷款资金2.5亿元。到2000年,计划收放贷款9亿元,覆盖全省的290个贫困乡的440万贫困人口。

三、发展中的问题。

(一)小额信贷与小额信贷扶贫问题。在我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中,许多问题的出现与小额信贷与小额信贷扶贫概念模糊是相关的。

小额信贷与小额信贷扶贫首先在资金的投放额度和投放形式上是相同的。但是,严格来说,两者却存在实质的不同。

1.目的不同。小额信贷的目的可以是盈利,也可以是扶贫,而小额信贷扶贫的目的只能是扶贫;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财务上的盈亏平衡,且盈余不断增加,而小额信贷扶贫的持续发展显然要比小额信贷持续发展有更深的内涵和更宽泛的外延。

对于小额信贷扶贫可持续发展来说,贷款资金能够真正到达贫困农户手中及其有效利用和确保经营收入的稳定增加,观念转变,知识技能和综合发展能力提高,家庭贫困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及全乡村整体经济的发展,远比单纯追逐项目财务的自立更有意义。况且,在小额信贷扶贫领域中,许多成效是无法直接用货币计价的。因此,显然不能仅用盈亏平衡的经济标准去衡量小额信贷扶贫的成败。

2.对象不同。小额信贷扶贫的贷款对象仅指向贫困人口,而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可以是非贫困人口。由于贷款对象的不同,其贷款的制度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如小额信贷的贷款规模额度可以比规定的大,可以要抵押,可以不需要执行严格的纪律。而小额信贷扶贫则相反,不要抵押不要担保,但是,要求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组织和管理。

3.运作主体不同。小额信贷扶贫的运作主体可以是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科研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如扶贫办),而小额信贷的运作主体只能是金融组织或者具有从事金融信贷业务活动资格的非金融组织。4.手段不同。在小额信贷活动中,一切可以盈利的手段及措施均可以采用,包括高利率、超过规定的贷款规模、贷款速度和少数人集中使用所有的贷款资金等,而小额信贷扶贫只能采取有利于穷人借款人的方法及措施。

5.运作方式不同。小额信贷运作方式只要直接提供贷款即可以实现目的,而小额信贷扶贫的运作仅提供贷款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技术支持。

(三)小额信贷目标对象主体问题。

小额信贷扶贫目标对象是贫困人口无争议,且达到共识。但是,其目标对象主体是什么?为什么是贫困妇女?

以贫困妇女为目标对象主体是由贫困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小额信贷扶贫的性质特征所决定的,是客观事实。贫困妇女是最为贫困的群体,她们最无发展机会,易组织和管理。贫困人口的经营能力、偿还能力和风险能力决定其信贷传递方式应不同于一般信贷制度,这一特性界定了贫困妇女是较适中的借款人。认识以贫困妇女为目标主体的实质,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是目前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四)操作机构专门化的问题。

国内外小额信贷项目的发展经验证明,项目机构的专门化是其能否持续发展乃至获得项目最终成功的关键。只有专门设置的项目机构,才有可能有专职的管理监督和操作人员集中精力及力量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操作项目。也只有这样的项目设计、制度组织建设和实践及全过程的运作,才有可能始终不偏离既定的项目整体目标,确保项目最终实现。

扶贫项目操作机构的专门化应是真正意义的专门化,即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全权负责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运作,独立核算,具有相对稳定、经过严格实践操作培训的人员队伍。小额信贷操作机构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它的目的、资金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鉴于我国目前小额信贷扶贫实际及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专门化的操作机构应是各级扶贫办。但是,必须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要重视如何吸取国内外小额信贷成功的经验和加强借款成员的组织、培训和管理等问题,旨在防止不必要的问题产生。

(五)利率及盈亏平衡问题。

利率及盈亏平衡问题可能是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设计和实践中最为重要且争议颇大的问题,这主要是由该类项目专为穷人服务的目标特点所决定的。即要求专为穷人提供小额信贷及综合技术服务的操作机构应在一定时期内(一般3年~5年)用自身的收入弥补支出而实现盈亏平衡,而不能永久性依赖于某一组织及人士。

在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实践中,倘若操作机构要实现盈亏平衡,其主要途径只能通过实行适宜的市场利率。因为,在其他经营项目实践中是较好的实现盈亏平衡的途径,在小额信贷扶贫中可能难以显示出作用。

四.问题的原因

1.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历史、自然及其文化背景特征各不相同,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亦不尽相同,因此,任何成功的国际经验都不可能完全照搬。例如,在孟加拉,贫富差别十分明显,穷人地位低下,贫困人口多,且较集中。在孟加拉, 80%的人口为贫困人口,其中50%为无地或少地农户,这就便于目标识别。

2.我国是一个大国,且属发展中国家,不同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可以说各地区情况特殊、条件复杂和千差万别。因此,任何一种有效的扶贫方式都不可能完全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所以,存在着如何借鉴国际成功的经验和根据各地实际选择、试验、探索和创建适宜自身条件的扶贫方式问题。

3.在小额信贷扶贫实践中,重视吸取小额信贷辩证发展过程中那些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的内在必然联系的客观反映的东西(如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它们是合理的内核及精髓,不会因为制度和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只有创造性地吸取小额信贷的合理内核,在遵循原有规律的基础上再现及再揭示新的规律,才可能成功仿效国际小额信贷经验,最终使我国贫困人口受益。

在我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实践中,目前阶段设计及实施市场利率,存在诸多的困难或不适宜:(1)为了使我国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得以根本改变,我国政府一直在做艰苦的努力,且收到一定成效。可是在以往扶贫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则是贫困农户难以获贷,且贷款回收率低。因此,倘若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事实上会比单纯追求实现市场利率及盈亏平衡更有现实意义。(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涉及到金融信贷的一切活动均有严格的政策制度,即不可随意对利率进行规定。(3)努力减轻农民的负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因此小额信贷扶贫不得不考虑这一因素,且要考虑穷人的承受能力。(4)在我国,穷人获贷难是事实,但并非没有任何获贷机会,这一事实一定程度上使得目前阶段难以推行市场利率。(5)实行不切实际的利率,最终可能导致目标偏离。实行市场利率及实现自负盈亏固然是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远非是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全部。在我国,小额信贷能否大规模推广及持续发展,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支持和项目是否真正有助于穷人等要比单纯追求盈亏平衡重要得多。再说,在真正的扶贫领域,许多效益及结果是无法用货币计价的。

上一篇:中学声乐课教学计划下一篇:这8个好习惯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