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小额信贷论文

2022-04-16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发挥了连接“银、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当前,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尚处于萌芽阶段,如何在低风险运营的前提下,扩大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慈溪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为例,分析了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户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户小额信贷论文 篇1:

农户小额信贷中农户信用等级稳定性研究

针对目前农户小额信贷中农户信用等级在评定后仍会发生突然变化而致使农信社资金使用效率的降低,本文提出了基于突变理论,运用蝴蝶突变模型来研究农户信用等级稳定性的方法。本文按照研究和模型需要,将已获贷农户的信用级别在未来的稳定性状况设定为守信、妥协以及失信三种状态。信即假定此类农户会按时归还贷款,贷款的安全性级别很高;妥协即假定此类农户在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时,会与农村信用社达成延期付款或其他付款协议;失信即假定此类农户在不能按时归还贷款时,极有可能出现赖账,只借不还等现象。研究证明该方法容易理解,可操作性强,可以作为农信社管理贷款的依据。

作者:王静 朱满红

农户小额信贷论文 篇2:

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设立和运作,发挥了连接“银、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当前,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尚处于萌芽阶段,如何在低风险运营的前提下,扩大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慈溪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为例,分析了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民的增收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就当前来说,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通过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情况调查,结合慈溪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实证分析,就当前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相应对策。

作为新型农业金融组织形式的慈溪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成立于2002年6月,该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封闭式运作,企业化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从成立时的300万元逐步增加到目前的2000万元,全部由政府投入,是专门为农户小额信贷提供担保而设立的专项基金。担保贷款业务由各基层农村合作银行独家经营,并按公司资本金1:10的比例发放贷款;贷款利率统一按基准利率结算;担保对象为本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农产品购销大户及小型农业企业等。该公司成立以来,已提供小额信贷担保累计达4000余户次,担保金额达6亿元,发生代偿12笔、计178万元,对社会效益的年贡献力量在5000万元以上,为解决农户融资困难、活跃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农业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的问题

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借助信贷担保模式,促进了“三农”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受政策环境及自身功能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缓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业务规模偏小。一是政府投入步伐欠大。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注册300万元成立以来,担保基金虽然逐年增加,但总量仍然偏少,至今担保基金规模还只有2000万元。二是缺少必要的管理人员。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只有一名专职人员,担保业务由农业主管部门有关科室成员兼办,基层联络员由各镇(街道)农办工作人员兼办,缺乏足够的管理力量。三是业务操作低调。基层联络员普遍反映,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作中存在“多一项工作、多一份包袱”现象,既想宣传又怕宣传,万一扩大后风险加大,责任加重,失误增多,而不做或少做则可避免风险、保障安全,因此业务操作上常常实行低调处理。

2.管理不够规范。一是操作程序不够规范。如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虽然曾出台操作办法,但由于各基层农村合作银行和镇(街道)农办工作人员变动时交接不到位,以致经常出现申报内容和程序参差不齐的情况;又如镇(街道)农办与基层农村合作银行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不够密切,易造成双方观点不一,影响办事效率。二是风险防范不够有力。一方面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反担保措施单一,主要以被担保人提供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作为反担保方式来防御担保风险。但真正发生了坏账,农村房产等反担保物又很难兑现。另一方面风险基金的提取没有建立合理规范的机制,而公司章程明确规定“免费为农户提供担保”的条款,目前公司风险基提取仅靠资本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如一旦出现几笔呆账、坏账,公司资金就难以平衡。

3.环境有待优化。一是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合作伙伴相对较少。目前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的合作伙伴仅农村合作银行一家,其他商业银行由于农户小额信贷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考虑到自身经营效益的最优化,基本没有涉足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政策性银行受政策限制又不能涉及这一领域,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的范围相对较窄。二是农村合作银行增加农户小额信贷的空间不大。农村合作银行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导致信贷资金不足,时常接近银监会规定存贷比不能超过80%的要求。三是社会资金不敢涉足。由于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是最具有风险性的行业,且投资回报率较低,致使投资者都把眼光抛向工商企业。

二、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对策建议

为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进一步加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鉴于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运行实际及存在问题,建议做好加、减、乘、除四篇文章。

1.做好“加”法,加大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额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以及担保贷款作用的逐渐显现,各地要求贷款担保的对象不断增加,呼声日益强烈,为此建议采取措施,增加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的规模。一是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农户小额贷款力度。农村合作银行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农户小额贷款担保放大比例,同时挖掘各种潜力,最大限度地支持“三农”,增加农户小额信贷余额。其它相关金融机构要根据各自的实际,积极发放农业贷款,促进农业发展。二是要建立财政资助农户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制度。财政部门应加速对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增资力度,使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资本金达到一定的规模。三是要探索尝试民营资金介入。扩大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可以探索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如尝试吸纳社会资本注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将国有独资担保公司改造成股份制公司;又如尝试民间资本介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行业,允许民间各种实体和个体合股兴办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

2.“减”法,减少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风险。有效防范担保风险是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工作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风险,使农户小额信贷担保行业稳健发展。一是可以尝试有偿收费。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应根据市场发展形势,根据《担保法》有关规定,参照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操作办法,对被担保的农户适当进行收费,这既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还贷意识,又有利于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减少风险。二是强化反担保措施。改变以被担保人房产抵押这种单一的反担保形式,灵活采用第三者信用担保、固定资产、农业龙头企业等反担保形式,既能确保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安全,又能扩大农户小额信贷担保业务。三是鼓励农户诚信借贷。建立相关资料信息库,由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镇(街道)农办、农村合作银行共同操作,完善贷款户信息档案,详细记录贷款户的经营、资产、诚信等相关资料;对贷款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划分类别,明确支持重点;对优良贷款户给予一定的信贷优惠政策,如提高其授信额度,增强其发展后劲,促使其长期、稳定发展。

3.做好“乘”法,发挥扶助政策的乘数效应。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政策措施的引导和扶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制定扶持农村合作银行的政策。政府要制定加大对农村合作银行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合作银行的支农贷款要实行政策倾斜,对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农户小额贷款进行适当的补贴和奖励,同时引导镇(街道)级财政、税务、工商、农机、土管、社保等部门及村级经济组织的资金尽可能存入当地农村合作银行,倾向性用于农户小额贷款,增强农村合作银行支持“三农”的发展后劲。二是要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行业的政策。政府要完善相应的优惠措施,包括对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实行风险补偿、给予开办费补助、税收上减免等政策,吸引民间资本新办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鼓励已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担保业务,让更多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发挥其作用。三是要加大对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的扶持力度。政府要支持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逐步改善办公场所,充实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企业管理、既懂法律法规、又有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相应的管理经费和专职人员报酬由政府承担或给予一定补助。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由政府对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实行每年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用于冲抵担保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亏损、代为补偿支出、弥补担保呆账损失等。

4.做好“除”法,消除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管理上的漏洞。由于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基金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在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互相配合,逐步解决管理上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一是建议人民银行出台农户小额信贷担保行业的规范性制度。根据农户小额信贷担保行业管理的现状,建议人民银行加强对担保行业的管理和监督,出台规范性的若干制度。如严格资金管理,按统一标准提取风险准备金;开展担保机构信誉等级评定,根据等级确定担保倍数;控制大额担保风险,明确单户责任担保额的最高限额,严禁变相向企业发放贷款等。二是建议农村合作银行加强对基层信贷员的管理和考核。农村合作银行要进一步改进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和信贷员业绩考评制度,特别要强化银行与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各镇(街道)农办的沟通,对日常业务中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时联系,共同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地保证资金安全,对失职行为要严肃处理。三是要加强对基层联络员的培训与考评。农业部门对基层联络员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有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基层联络员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进一步落实奖罚分明的考核办法,根据担保金额、坏账率、群众满意程度等指标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进行奖惩,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四是要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公司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规范财务管理办法、坏账处理和核销办法等。完善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操作程序,如简化常规信贷担保审批手续,明确增加授信额度的分档审核、审批程序等。制订总经理奖励基金管理办法、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张前周.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2(10).

2.张雪飞.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3).

3.向朝忠.浅谈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改进[J].科技致富向导,2012(5).

(作者单位:浙江省慈溪市农业局)

作者:吴雪荣

农户小额信贷论文 篇3: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出路

[摘 要] 近几年来,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 贫致富的法宝。但是,仍存在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 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这三大主要 矛盾,阻碍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壮大。本文认为解决这些矛盾的出路在于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构 建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矛盾;出路

[作者简介] 陈 萍,江西省丰城市农村信用联社财务部经理、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信贷管理。(江西 丰城 331100)

为了优化农户贷款环境,1999、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制定并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信用社要适时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方便农民借贷。这标志着中央银行决定在正规金融制度框架内开展过去主要由非政府机构或组织实施的贷款方式,并希望通过金融创新的方式改善缺乏抵押和担保能力的中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在中央银行的推动下,全面试行并推广小额信贷活动在2002年得到了较大发展。据中央银行的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就有30710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此贷款项目,占农村信用社总数的92.6%;两种小额贷款余额共近1000亿元,获贷农户5986万户;评定信用村46885个,信用乡镇1736个。农村信用社正以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的舞台上。但农信社小额信贷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上加深对该问题的研究。

一、双赢的信贷方式——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

1.农户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一般原理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是农信社积极开展贷款营销活动的有效途径。市场营销学理论认为,要实现某一机构目标,关键在于确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能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更快捷地为消费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农村信用社而言,贷款业务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来源,农村应该是其最主要的市场,因此能否抓住并赢得一般农户,关系着各家农村信用社今后业务发展与竞争成败。农村市场主体——农民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进行小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又无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因而,改变了过去金融机构追求抵押、担保,寻找大户的贷款方式,采取了分散、小额贷款形式,按照农户信用等级或采取联保方式发放的小额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为农村市场提供的最适合的产品。农信社若要不顾自身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和公共关系盲目去抢占城市市场,无异于舍本逐末,得不偿失。

从农户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看,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促进了农村信用社资产的优化和自身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支农实力,形成良性循环。如今的农村信用社已经是商业化了的独立经济主体,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首要目标。因此,如果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能为其带来任何好处的话,其必然会退出小额信贷市场。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热情不断高涨。这无疑源于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成功实践。通过部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其结论为:从风险的角度看,小额农贷的风险低于企业贷款,而对利息收入的贡献却大于企业贷款;从农户小额信贷与企业贷款的成本收益比较来看,如果考虑坏账损失这一风险成本因素在内,农户小额信贷总体收益率反而比企业贷款总体收益率高10.643个百分点。因此,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中坚力量的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满足农户贷款需求的一种积极表现,同时也是培育自身新的金融业务点和盈利点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

首先,农信社小额信贷极大地改善了农户贷款环境,而且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由于村委会成员对本村村民的具体情况比较了解,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采取与村委会成员合作组成信用评定小组 (有些地区信用社还建立了村信贷协管员制度)对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并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贷款方式,使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随时可以获得贷款。这种贷款方式对于农户来说,简化了贷款手续,免除了传统商业贷款活动中借款可能发生的公证费、资产评估费、招待费等,也不需要承担国际经典小额贷款模式所涉及的强制储蓄成本、缴纳小组基金的成本、频繁参加小组会议和频繁还款的交通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克服了金融机构与农户贷款博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农户获取贷款的可能性。

其次,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抑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支持“三农”中坚金融力量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农业发展有了新的要求,中国农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宜春市农信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小额信贷累计投向渔业4 000多万元,蔬菜1 400多万元,蘑菇700多万元,蛋鸡680万元,鸡场420万元,木业220万元。仅大埠水产养殖区投放贷款达850万元,接近40%农户得到了贷款支持,新增精养渔池400hm2,新增黄颡鱼套养面积333.3hm2,促进了养殖业超常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建设。通过调查,在当地通过贷款发展渔业的农户,户平收入增加2000元,人平纯收入达到了34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二、三大主要矛盾——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拦路虎”

1.日益扩大的信贷资金需求与有限的信贷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从资金供给方面看,截至2002年底,全国信用社不良贷款5 147亿元,占总贷款额的37%,已有19 542家信用社资不抵债,占机构总数的55%。巨额亏损严重削弱了信用社的资金投放能力。央行为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的不足,采取了输血型的再贷款,但资金规模远不能满足,而且农户小额信贷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处于试行阶段,要其把大部分信贷资金转向小额信贷对于一向具有“城市化偏好”的农村信用社来说确实还需要时间和勇气。

从资金需求方面看,信用社小额信贷的成功运行,是解除我国需求型金融抑制的最佳途径。一方面说明农村信用社的借贷资金不再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许多由于获得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而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的农户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活广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需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农户肯定会越来越多。随着该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农户的资金需求额也会越来越大。

2.单一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与多元化、多层次贷款需求之间的矛盾

(1)期限。目前的农户小额信贷并未能建立起一种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提供中长期贷款,满足农户多方面需求的有效机制。由于农信社自身资金实力有限,现阶段农户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自于央行的支农再贷款,而支农再贷款的期限一般较短,为6个月、9个月,最长为一年,并规定不得展期。

(2)利率。小额信贷的利率问题是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借贷双方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利率过低,小额信用贷款又会再次成为寻租的对象,中低收入农户又会面临再一次被边缘化的可能。如果利率过高,则会加重农户借贷成本,打消向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的念头。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实际经营成本和农户的还贷能力实行浮动利率。

(3)金额。由于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农户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粮食生产,还要进行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花卉种植等,因此农户的贷款需求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但是农村信用社在设定农户小额贷款金额时,非但没能充分考虑到农户的实际贷款需求变化,而且从农村信用社或者信贷人员自身利益出发,为降低信贷风险,存在人为压低贷款额的现象。

3.小额信贷的扶贫性质与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矛盾。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无疑是一箭双雕的好事喜事,它既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了信贷服务,为其脱贫致富创造条件,又为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从农村信用社的角度来说,太多的利益外溢,因为其经济行为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是无法体现在其收益表上的,也就是外部化了,而且在现有体制下又得不到合理补偿,甚至还有可能承担部分社会成本。因为在没有完善的保障制度,特别是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尚未广泛建立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可能会承担本应通过保险由社会共同承担的风险。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农户小额信贷的过程中仍出现严重的“扶富不扶贫”的现象。据报道,80%左右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际上是投向了高收人农户,在对中低收人农户发放贷款时,农村信用社仍然较为谨慎,中低收人农户可获得性仍然没有较大的改观。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因为发达地区小额信贷资金机会成本会很高,农村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投向渠道。我曾对宜春市某农村信用联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就该信用联社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的总量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2900万增加到2006年的3400万,增长率为1.47%。但从其所占该农村联社当年贷款总额来看,该信用联社2003年的贷款总额为18.294亿元,2006年为19.218亿元,增长率为6.24%,明显高于农户小额贷款的增长速度,而且农户小额贷款所占总贷款的份额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分别只占1.59%和1.74%。

三、三大有效措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的出路

1.探索科学的运行机制——科学设计农户小额信贷的利率、期限和金额。一要本着为农户着想、为农民服务的宗旨,依据风险大小、信用高低和农户的偿还能力,适当控制贷款利率的浮动,实行差别贷款利率;二要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使农业生产周期与农业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坚决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和违背农户意愿安排贷款的做法;三要确定符合农户资金实际需求的贷款额。农户小额信贷以“小”为特征,主要解决单个农户的资金需求,防止“垒大户”造成的信贷风险。但小额信贷也不是越小越好,发放的贷款额应至少能维持农户整个生产周期的资金投入量。

2.构建完善的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农业的双风险性使我们在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过程中,为保证小额信用贷款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这是一种将自然灾害经济损失转嫁给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且符合分摊风险的互助原理。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农业保险业务,我国自1992年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以来,在很多地方进行了试点,但由于商业保险机构的商业利润动机和实际政策功能之间的矛盾,使其发展困难重重。实践证明,这种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是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确定其主要经营目标不是盈利,其经营目的、方式和规则等与商业保险不同。

3.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给予优惠政策,引入竞争机制,给中低收入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提供贷款,具有社会性,能增加社会福利。西方国家社会实践表明,给穷人贷一美元比给富人贷同等数额的款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农信社的农户小额信贷将服务群体扩大到贫困者或低收入人群,则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业行为,而且带有公共品性质。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由于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公共品的供给永远是低于最佳供应水平,即公共品的供给是不足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没有任何外部条件激励的情况下,向贫困者提供小额信贷显然是没有动力的。作为反贫困主体的国家,不能将带有反贫困性质的业务完全推给已商业化的农村信用社,应通过减少税费或资金的优惠来帮助农村信用社发展小额信贷。如在再贷款利率方面给以适当的优惠以降低农村信用社的资金成本或调整支农再贷款期限以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或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免小额信贷营业税与所得税,鼓励农村信用社多发放小额贷款。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支持,允许像邮政储蓄等机构进入农村小额信贷市场。这样不仅可以减低因农户业务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金压力,而且通过竞争,不断完善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提高其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

[3]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

[4]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昱 文]

作者:陈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