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2022-07-03

摘要: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对照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在整体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失分项进行分析,针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申请贷款比率低、贷款投入的经济效益不高、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市区农村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市区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摘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我国属于新兴险种,还没有以统一的模式在全国推行。本文在新“国十条”及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颁布的背景下,通过研究我国小额信贷保险的现状,分析了发展小额信贷保险的制约因素,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制约因素;发展模式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6.039

1 我国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意义

1.1 小额信贷保险的含义及特征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农村金融机构在为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民办理短期贷款或其他简单金融业务时,由保险公司为农民和金融机构双方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若贷款农民因意外事故等原因造成伤残、疾病、死亡或投保农作物因自然灾害遭受严重损失而导致农民无法按期足额还贷时,则由保险公司替投保农民承担偿还金融机构贷款的责任。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作为保险的一种,除了具有保险的集中控制风险、分散风险以及充分考虑投保人的缴费能力和需求水平等普遍特征以外,还具备以下独有的特征:第一,保险费和保险金额较低。小额信贷保险主要服务于低收入农民这一特殊群体,较低的保险费率激发了潜在的市场需求,农民易获得短期资金流转。第二,还贷风险转移。低收入农民急需周转资金且承担风险能力较低,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小额信贷保险可将农民不能按期足额还贷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同时将银行设定为收益人,有效保障了银行的利益。第三,条款简化便于理解。保险公司专门为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设计条款简化的保单,并配有专业销售人员讲解,流程简单,便于农民理解和接受,有助于扩大销售市场。

1.2 我国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意义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着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服务,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为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12年聚焦“三农”问题,这一系列意见的提出有利于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使小额信贷保险更好地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

小额信贷是小额信贷保险的基础,小额信贷保险是对小额信贷业务的完善。小额信贷的风险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小额信贷的贷款对象为低收入农民,其无法进行抵押担保,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加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农作物的市场价格、道德风险等因素也增加了贷款人的违约风险,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收贷,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银行保险化,保险银行化”的环境下,小额信贷保险作为保证保险,通过对农作物或贷款人承保,将保单价值作为抵押,减少了农村金融机构因农民主观上不愿意还贷或客观上遭受意外事故而无法还贷导致的损失,转移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有利于扩大保险的覆盖面,改善我国农村信贷环境,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效益做出了贡献,发挥了保险作为“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2.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实践

随着小额信贷的不断发展,小额信贷保险应运而生。目前,小额信贷保险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了试点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实践经验。

2.1.1大庆市肇源县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实践

自2012年5月银保合作以来,大庆市信用社为使农民享受到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与中国平安财险公司大庆支公司经过协商,将新站、营业部、二站、三站等肇源县的部分信用社作为试点,就《平安抵押物综合保障计划保险》形成全面代理业务协议并在全县进行推广。

小额信贷保险推行后,肇源县农村信用社作为大庆市规模最大的县级农村信用合作社,其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最佳。近年来,肇源县农村信用社的放款量及放款量的增长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4月,放款金额由575.22万元上升到28853.48万元,参保农户数量从5.4万上升到9.4万,增幅达174%。肇源县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增加了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收入,提高了其放贷积极性。

2.1.2 甘肃省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实践

为服务“三农”,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甘肃省保险业积极探索农村金融合作模式。自2008年起,甘肃省以农村信用社为依托,大力开展“安贷宝”(保险责任为贷款人的意外身故或残疾)等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业务并逐步推广。截至2012年,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3606.7万元,累计37.76万人投保,为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风险保障资金达140亿元,赔付总额超过600万元。目前,甘肃省已有9个市区开办了该项业务,承保人数由2009年的1.6万人迅速增加至2011年的23.38万人,保险覆盖面迅速扩大。同时,甘肃省向农民发放的贷款总额在2008年到2011年这三年内增加了近一倍,充分体现了小额信贷保险的推广提高了农民贷款及农村信用社放贷的积极性。

2.2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虽然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在我国已陆续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大庆市肇源县和甘肃省小额信贷保险的实践可以看出其在某些方面仍存在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

2.2.1 政策支持不到位

政府的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使农民摆脱“用钱难”的困境和为办理小额信贷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风险保障上。而目前为止,我国小额信贷保险缺少相关优惠政策(如保费补贴和税收减免),农民还贷风险大,保险公司无法规避这部分经营风险,导致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较低。

2.2.2 产品缺乏创新性

目前各地开办的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大部分只与人身保险相结合,针对贷款人的意外伤害或死亡进行赔付,而与农业项目有关的财产保险相结合的少,并且保险公司缺乏专业人才,难以设计出创新性产品。同时,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该业务操作尚不熟练,一旦出险,理赔效率低、赔付时间长,不能及时化解金融机构和农户的风险,导致保险公司在小额信贷保险上难以取得突出成绩。

2.2.3 农民认知度较低

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保险公司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又缺少政府的保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小额信贷保险在农村开展。

2.2.4 市场竞争机制有待完善

保险公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往往会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造成保险市场秩序混乱,因此政府亟须完善保险市场的监管机制。

3 国外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农村小额信贷保险是随着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新兴险种。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在农村设立了小额信贷保险试点,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实践成果惠及近10亿农民。其中,印度、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的发展较为成功,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起着借鉴作用。

3.1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

近年来,印度保险监管机构不仅将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营销范围扩大到非政府组织、互助组织及普通小额贷款机构,还鼓励保险公司在营销上与互助保险机构和小额信贷机构相互合作;菲律宾政府为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专门成立了菲律宾农业研究和发展中心,菲律宾保险委员会还特别成立了互助社,两国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加快我国小额信贷保险发展、探索我国特色小额信贷服务平台起到借鉴作用。

3.2 采取农户联保或合作模式

菲律宾和日本采用合作社模式,由贷款人组成合作社并选出代表,为所有贷款人提供资金信贷服务;孟加拉国和泰国实行农户“联保”模式,农户间成立互相监督的联保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承担偿还贷款的压力,减轻了单个农户承担的还款风险。结合我国的农村现状,实行联保合作模式将增加农民的贷款量、降低还款风险。

3.3 重视保险产品的宣传和创新

印度保险公司根据印度的文化传统、农民行为习惯等,设计出符合当地农民需求的创新性小额保险产品,同时运用宣传片、墙体广告等通俗易懂、传播范围较广的方式加大宣传,强化了农民的保险意识,拓宽了保险市场;在产品创新上,菲律宾保险公司采取全额贷款保险计划,能支付百分之百的贷款给身故者的家庭及贷款机构,保障互助社成员机构能收回全部贷款。因此,我国保险公司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创新我国小额信贷保险产品。

3.4 政府提供政策扶持

为扶持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印度政府采取了税收减免和保费补贴等政策,如印度政府向寿险公司补贴10亿卢比用于超额赔付。此外,印度政府还规定保险公司在农村开展业务收取的保费必须要占总保费的一定比例;同时,菲律宾保险委员会成立的互助社享受比普通保险公司更低的资本要求和更优惠的税收政策,两国小额信贷保险的经营机构业务量明显提高。因此,我国政府应学习他国经验,给予小额信贷保险更多的支持。

3.5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制

2005年,印度保险监管机构颁布了小额保险监管条例,规定了小额保险的当事人、关系人、代理机构的权利和经营范围;同样,菲律宾政府为推动小额保险发展,创立了良好的监管环境,完善了投保人的权利保障体系,实现了保险业有序地发展。

4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的对策

2014年8月13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积极拓展“三农”保险的广度和深度,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4.1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第一,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农民大多不了解小额信贷保险,政府应通过电视等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并利用微信、微博等官方公众平台建立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网络,使农民了解到最新保险动态,培养农民的保险意识,增强认同感。

第二,政府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货币信贷、保费补贴等措施,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投入转化为保费补贴,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应,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解决低收入农民没钱投保的困境,进一步扩大保险的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

第三,政府需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各部门合作,创新监管体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遇到的问题,促进小额信贷保险持续发展。

4.2 保险公司完善保险市场

4.2.1保险公司需创新保险产品

国内的小额信贷保险局限于小额信贷人身意外伤害险和定期寿险,保险期限一般为一年,与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不对应,这增加了农户的还款难度,保险公司也承担着更高的经营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应结合农业项目,针对农民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性质(如自然灾害防范和保险期限)的保险,为农户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多层次小额信贷保险产品。

4.2.2 保险公司需建立银保合作机制,创新合作金融的制度平台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立农村信贷与农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金融机构要规范农户信用等级的评定程序,对小额信贷保险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保险公司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精通保险和农业的复合型人才,并根据金融机构的评级状况和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不同费率和性质的保险产品。通过深化银保机构的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能转嫁给保险公司,在扩大银行经营领域的同时也能提高保险公司的业务量及收入。

4.2.3 保险公司需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提高参与积极性

现今保险公司经营该业务的成本高,利润低,还承担着较高的赔付风险,积极性偏低。但根据推算,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平均年贷款数额占保险金数额的比重仅不到30%,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因而,保险公司应积极响应政府“新国十条”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加大对农村市场的调研,结合农民小额信贷资金的用途、农户可支配收入状况、农业生产特点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等定位小额信贷保险的发展趋势,深入开发农村保险市场。

4.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模式的现实选择

由各地实践可以看出,小额信贷保险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设计的保险产品是否符合实际。因此,我国东、中、西三个经济区需要因地制宜发展该险种。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农民对小额信贷保险的认知度较高且信用风险低。因此,针对农户遭受意外伤害和农作物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不能足额还贷的问题,只需其在贷款时投保一份保额与贷款额度相当的小额信贷保险。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慢,农村人口占比高且多为外出打工回乡的农民工。返乡后的农民迫切渴望创业致富,但苦于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贷款需求极强。鉴于此,在中部农村推广小额信贷保险时应与政府保费补贴相结合,降低农户的贷款成本。西部地区经济落后,虽然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发展,但地理位置闭塞及信用风险大等因素仍制约其发展。因此,贷款时应强制农民投保小额信贷保险,同时保险公司需给予费率优惠,金融机构也应适当放低贷款利率,减小农民的还款压力,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刘玮琳 唐艺维

市区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篇2:

基于实例分析的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对照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绩效评价,在整体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失分项进行分析,针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申请贷款比率低、贷款投入的经济效益不高、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持续发展。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

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体系涉及政府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农户三个方面,运用定性及定量的方法,对扶贫小额信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性、服务对象满意度等进行绩效评价。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2020年我国将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运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正当时。通过绩效评价结果来引导扶贫小额信贷持续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巩固脱贫成果,在精准防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河北省H县的基本情况

H县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属于坝上地区,地理位置距离所属市区和省会城市均较远。H县自然气候独特,光照充足,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具备生产优质农产品的自然条件,但县域年平均气温只有2.1℃,无霜期不足100天,农作物自然生产期短,温室大棚种植成本高。由于交通及气候等因素,县域经济不发达,属于“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河北省重点支持的深度贫困县,也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龙头产业有清洁能源比如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和特色农牧业比如绿色农产品、生态牧场。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和畜牧业。

H县有15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超过2万户,4万余人,H县扶贫小额信贷金融机构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村镇银行和农业银行也有所涉及。

二、绩效评价体系的简要回顾

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的特色金融产品,助推脱贫攻坚。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不是对扶贫信贷资金的监管,是通过绩效评价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果,合理评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等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扶贫小额信贷在金融扶贫过程中的精准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对资金使用过程客观、合理地评价,进而提高资金使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评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整个使用过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促进,也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力金融手段。

大量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审批及拨付过程是否规范高效,使用是否安全合理,需要进行客观有效地评价。绩效评价是对扶贫小额信贷使用过程的评价,对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投入、使用、产出、效果整个过程中管理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合理进行评价,旨在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绩效评价体系包括投入、过程、产出、效果4个一级指标。投入指标下包括项目立项、资金落实2个二级指标,过程指标下包括财务活动、业务活动2个二级指标,产出指标下包括数量指标、时效指标2个二级指标,效果指标下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性、满意度4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还设有三级指标,共有27个三级指标。绩效评价体系中,每个指标根据所占权重的不同,得分数不同,评价总分为100分,90分及以上为A级,80分及以上为B级,70分及以上为C级,60分及以上为D级,60分以下为E级。

三、H县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结果

通过对县扶贫办和金融机构的走访,对H县的小额信贷扶贫政策、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实际信贷情况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对信用社对口扶持的行政村农户发放了调查问卷100份,收回调查问卷92份,对调查情况进行了汇总和梳理。作为社会公众,站在独立第三方的角度,对照绩效评价体系,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发放过程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为良好,得分86.5分。H县扶贫小额信贷在政策宣传、资金拨付、群众满意度等方面效果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对失分项进行以下分析。

(一)申请贷款比率,指标满分为5分

该项为产出中数量指标,衡量申请贷款人数的多少,贷款人数越多,越有利于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落地。在国家及省级出台的关于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相关管理办法中,也提到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健康持续发展,就要调动建档立卡户的积极性,使之自愿融入产业发展中来,才能提高建档立卡户脱贫的内生动力。申请贷款比率的稳步提高,是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持续发展的体现。在进一步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机制的相關管理办法中提出要以提高建档立卡户获贷率为目标,申请贷款比率是获贷率的前提。该项指标得分为0分。2017年26 000多户的建档立卡户中,申请贷款人数14人,申请贷款比率0.05%,14人全部获得贷款,获贷率100%;2018年21 000多户建档立卡户中申请贷款人数639人,申请贷款比率3%,639人全部获得贷款,获贷率100%。申请贷款比率很低,但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再结合绩效评价体系中其他指标,说明在政策的执行过程,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也在采取措施提高申请贷款比率。

(二)解决就业,指标满分为2分

该项为效果中经济效益指标,指标衡量获得贷款的建档立卡户在生产过程中,对周边农户的影响力和对其他建档立卡户的示范作用。该指标得分越高,说明贷款人的创业能力越强,产生的积极效果越明显。通过对建档立户的问卷调查,建档立卡户贷款主要用于自身农牧业的发展,解决其他农户就业的能力不足,该指标得分0分。

(三)建档立卡户家庭收入增长,指标满分为3分

该项为效果中经济效益指标,指标衡量获得贷款的建档立卡户通过生产性活动取得的收入。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用途是用于建档立卡户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用于婚丧嫁娶等非生产性活动。通过金融支持有劳动能力,有创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户,使其家庭收入增长,尽快脱贫。指标评价标准家庭收入增长大于等于12 000元的为3分,标准设置是建立在建档立卡户退出的标准上的。建档立卡户脱贫的标准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在4 000元以上,以每户平均3人计算,得分标准为每户家庭收入增长12 000元。

该项得分为1.5分。扶贫小额信贷政策规定贷款金额为5万元以下,H县2017年新增扶贫小额贷款68万元,获得贷款人数14人,人均贷款4.85万元。2018年新增扶贫小额贷款231万元,获得贷款人数63人,人均贷款3.67万元,申请贷款的人都是不同的建档立卡户。以最高限额5万元计算,年家庭收入增长12 000元,收益率24%。通过调查问卷,建档立卡户的贷款使用方向基本都是农牧业,农牧业的收益率很难有24%这么高。

(四)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情况,指标满分为4分

该项为效果中可持续指标,指标主要考察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是否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来提升建档立卡户的生产经营能力。该项得分为2分。金融机构对建档立卡户开展的培训主要是金融知识的培训,以及扶贫小额贷款申请和发放等流程的培训。扶贫办、县、乡镇及村和驻村工作组在贫困村开展大棚蔬菜种植,蘑菇、马铃薯等优势农作物种植,以及养殖业的技能培训。培训次数较多,涉及内容比较丰富,但培训形式单一,主要是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

四、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的改进建议

绩效评价与扶贫小额信贷项目的预期效果相对应,既要重视绩效评价的总体的评分情况,更要重视绩效评价的失分项指标。对照评价体系深度分析失分原因,找到问题的症结,提出改进的方向,才能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其持续发展。针对H县扶贫小额信贷申请贷款比率低,贷款投入的经济效益不高,技能培训及就业指导的效果不理想等提出建议。

(一)扶贫办等政府部门要探索更有效的技能培训方式

留在农村人员多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这些人员存在认知能力有局限、理解能力不强等问题,如果年龄再偏大一些,记忆力也不是很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讲解往往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培训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一是实行农技人员承包责任制。由政府部门建立农技人员承包责任制,选定方向后,政府部门选择相关农技人员进行系统的讲解,全程跟踪培训,可以说是“手把手”地对农户进行指导。二是建立“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带领有意愿、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到自主创业效果较好的农户家中去参观、学习,身边的榜样更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农技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农民生产热情的融合,加上金融支持,将推动农户进一步脱贫致富。

(二)鼓励建立农牧业合作社

现阶段,建档立卡户缺乏创业热情且自主创业能力不足,专门针对建档立卡户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难以发挥作用。符合贷款条件的人缺乏创业能力,有创业能力的人缺乏资金,由金融机构从金融专业的角度筛选出符合政策支持方向的项目,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符合贷款条件的人带着资金、带着自身的劳动能力加入产业中来,贷款人既是股东又是打工者,建档立卡户融入产业发展中,这与其他的将贷款资金投入到产业中,建档立卡户年底分红的形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年底分红的这种形式只是增加了建档卡户的家庭收入,农牧业合作社在为建档立卡户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也促进了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和社会经验的累积。在促进优势产业项目发展的同时,提高建档立卡户的内生发展力,使其长期受益。

(三)利用大数据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发展

金融机构要将扶贫小额信贷与金融扶贫协调统筹推进,在加大信贷扶持力度的同时,配套服务和设施要一起抓,增强农村支付网点的布设,加强金融知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促进信用体系的建设,形成金融扶持的全方位与金融机构发展格局的可持续性。尤其利用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来提高扶贫小额信贷的扶贫绩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监管方式。上述农牧业合作社的建立,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对信贷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通过对合作社项目开发及运行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效益好的项目,从而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多方协作推动农业保险来规避风险

贫困地区人才缺乏,人才引进也很困难,这种现状下,贫困地区发展的产业项目多为劳动力密集型项目和产业密集型项目。这些项目受气候条件和经济形势的影响很大,一旦出现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及经济周期波动等,项目收益必然受到影响。自然环境及经济形势带来的风险,可以通过政府、保险和农户的协作,来降低和规避。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国家已经将农业保险属性定位为政策性保险。政府作为农业保险政策的引导者,要加大农业保险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要做好农业保险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参与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公司要优化保险流程,简化参保和理赔手续,应赔尽赔,并要赔付及时。

2020年2月29日,河北省全部贫困县摘帽脱贫。为了巩固脱贫成果,河北省出台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扶贫小额信贷在精准防贫方面,支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从精准防贫视角对这些地区的扶贫小额信贷进行绩效评价,并分析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提高扶贫小额信贷使用效益,防止防贫、巩固脱贫成果持续发挥效应等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鄂尔多斯市中心支行课题组.乡村振兴视角下金融扶贫的发展和路径选择[J].北方金融,2020,(1):98-101.

[2]  邵亚萍.扶贫小额信贷助力脱贫研究[J].海南金融,2019,(7):62-66.

[3]  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会计之友,2011,(4):38-39.

Key word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alleviation microfinance;performance evaluation

[責任编辑 文 峰]

作者:田婕 李涛 韩雪梅

市区农村小额信贷论文 篇3:

小额信贷与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小额信贷从1992年在云南实行试点实施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从云南农村经济现状出发,阐述了在云南农村实行小额信贷对云南农村经济的作用,并就小额信贷在云南农村施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小额信贷 云南农村经济 信贷资金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1.小额信贷的发展背景

1.1 小额信贷的含义。

小额信贷是扶贫开发的一种方式。小额信贷,顾名思义,投入的资金数额较小,资金性质为贷款。为了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和返还,在小额信贷的操作中,采取直接到户、小额联保、整贷零还、严格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小额信贷的做法于1976年在孟加拉国首先推行,也被学术界简称为“孟模”,近年来得到国际组织认可,并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我国从1992年开始引进这种模式以来,先后在云南、陕西等10多个省、区进行试点,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国家目前积极倡导和推行的扶贫开发模式。目前我国农村的小额信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部分贫困农村由非政府小额信贷组织提供;另一类是由农村信用联社提供。

1.2 小额信贷的国际背景。

1.2.1 小额信贷的起源。小额信贷源于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是该国教授尤努斯于1973年创立的一种扶贫新模式。孟加拉国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国内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尤其在农村更为突出,农村中20%的人掌握了80%的土地,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0%,文盲率高,达70%左右。[1]贫困的农民很希望得到银行的贷款,但银行不愿意为农民贷款。尤努斯为了探索出一条扶贫的路子,他从自己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于40美元的塔卡,贷给农民,并要求农民按同期银行的利率支付利息,还要按时归还本金,此项目选择在一个条件较好的乡村—乔布村试行,结果获得了成功。初试成功后,尤努斯选择条件较为恶劣的乡村—坦盖县进行试点。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最后,尤努斯选择孟加拉国的东西南北中的五个地区进行典型实验,都取得了成功。尤努斯根据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扶贫方法,并提出了建立Grameen Bank的设想,并得到了政府的支

持,Grameen Bank于1983年成立了。成立后的Grameen Bank发展非常迅速。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客户群体上,特别是它的还贷率高达98%,而一般银行的还贷率不足50%。Grameen Bank名为银行,但它与一般银行有所不同。它是一个非盈亏的社会信用机构,它不设金库,用于贷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第一,政府的低息贷款,年息为4%~6%;第二,国际机构的贷款,年息为2%~4%;第三,国外慈善机构和基金会的捐赠。[2]

1.2.2 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在新发展经济学兴起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小额信贷发展迅速。小额信贷以不同于正规金融的特殊风险管理机制,致力于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各种金融服务,希望同时在发展经济和消减贫困两方面获得发展。第一,越来越多的机构已经认识到,除小额贷款之外的其他金融服务对于低收入人口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意味着国际范围内小额信贷的发展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小额贷款”向为低收入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过渡。第二,从福利主义到制度主义,最初的小额信贷往往更重视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这被称为“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如孟加拉乡村银行、国际社会资助基金会等。与此对应的是那些首先关注商业可持续性,并在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业务覆盖率,来为更多的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的小额信贷机构,这类小额信贷机构被称为“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如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村行系统等。一些实践证据表明,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在盈利水平方面,对国内外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是具有吸引力的。目前,一些小额信贷机构已经可以成功地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融资。

1.3 小额信贷的国内背景。

从我国小额信贷发展历史来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3年底~1996年10月。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理念和独特的信贷技术逐渐传入我国,并主要在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下,由国内的非政府组织操作, 在技术上绝大多数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传统模式下的“团体联保贷款”形式。后来也有少数项目采用村银行模式和个人贷款模式。

第二阶段:1996年10月~2000年。为实现千年扶贫攻坚计划和新世纪扶贫任务,借鉴NGO小额信贷的技术和经验,主要采用孟加拉乡村银行(GB)的传统小组联保模式,以国家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为资金来源,我国政府机构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主导的“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开始发展起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发展,“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在一些有NGO小额信贷的省份如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区迅速发展起来,国务院扶贫办系统、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妇联和工会等先后参与其中。这些政策性小额信贷项目,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另外,占我国扶贫资金很大部分的扶贫信贷资金,由农业银行管理并直接以“扶贫贴息贷款”的形式发放到户,这也是我国政策性小额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阶段:2000年~2005年6月。在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为了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下,开始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这标志着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介入小额信贷领域,而小额信贷的目标,也从“扶贫”领域扩展到“为普通农户以及微小企业服务”的良好空间。自此,小额信贷的规模有了较大的扩张。

第四阶段:2005年6月以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探索“商业性小额信贷”的全新阶段。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框架之下,为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开放的政策取向,由私人资本投资的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开始在试点地区出现。同时,在促进小企业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背景下,在中国银监会的推动下,许多商业银行开始通过专门的信贷窗口推进小企业贷款。

1.4 小额信贷的云南背景。

1992年云南开始试点实行小额信贷,在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小额信贷对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就支农信贷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来说,自2005年3月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挂牌成立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省联社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改善服务,开拓创新,各项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止2007年3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资产总额已达155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103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9.9亿元,提前两年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2]

2.云南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状况及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表现

2.1 农村经济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财富积累缓慢,渴望得到信贷支持。

目前云南农村仍有200多万人口未能摆脱贫困。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聚居于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边境一线,自然条件差,交通不变,科技文化落后,自然发展能力低,返贫率高,返贫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贫困的压力。要稳定的地摆脱贫困,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云南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边境一线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落后加上农民思想意识的落后以及资金的短缺导致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财富积累缓慢,严重阻碍了云南农村经济的发展。资金短缺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户为了摆脱贫困希望得到资金的支持,商业贷款不可能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为此小额信贷就成为支持农村信贷的主力军。其中小额信贷以其灵活多变的特性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

2.2 农业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单一,信贷需求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在云南农村经济结构中,除了较发达的市区周边农村,其他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工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农业占据主要地位。其中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而种植业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所占比重较小,缺乏加工和流通环节的龙头企业带动,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处于简单、低效在生产过程。为此农民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却很难实现全面的小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是举步维艰。另外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决定了小额信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较为集中,也为小额信贷的具体实施增加了难度。

2.3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靠信贷途径难以解决问题。

小额信贷能够对减少贫困户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产生积极的作用。小额信贷通过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增加贫困户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穷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结构和收入形式结构,因而能够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但云南农村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其中以交通的落后最为突出。由于交通的落后致使很多地区的农产品有产量没销路,使农产品的价值没能真正体现出来。由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致使小额信贷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年份,小额信贷资金的收回毫无保障可言,“农户联保制”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靠信贷途径难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农村只有实行经济多元化,减少信贷资金的集中度,才能减少小额信贷风险,实现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

2.4 以个体经济为主,居住较为分散决定了信贷投放的分散性和零星性。

云南农村地区绝大多数是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边境一线,决定了其居住的分散性,农户居住的分散性决定了分散性和零星性。并且云南农村以个体经济为主,不可能实行规模化经营,这就决定小额信贷只能分散性和零星性的小额信贷。

2.5 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种植结构单一,市场适应能力差,形成信贷投放结构集中性和高风险性。

2.5.1 云南农村大多数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干热河谷区、边境一线的农户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思想意识落后,对国家政策理解不到位,认为负债不光彩,只要能解决温饱就行。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让一些年青的农户接触先进的思想,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2.5.2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市场适应能力较差,给小额信贷的投放增加了难度,高集中性和高风险性使得信贷投放机构产生了嫌贫爱富的思想,小额信贷没能落到实处。

3.云南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信贷服务虽然网点多面广,但是信贷投放质量不高。

至2007年12月末,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已发展到2427个,总资产1572.5亿元,各项存款1210亿元,各项贷款811.3亿元,存贷款增量及规模均居全省金融机构第二,在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也排名第二,提前两年完成了省政府制定的改革发展目标任务。[3]但由于信贷资金投放质量不高,使得许多地区农户没能真正体现到小额信贷的优越性,农民信贷的积极性没能得到提升。因此农信社在发展营业网点的同时,要注重信贷的质量,使农户体会到小额信贷的实惠,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信贷大军中来,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3.2 支农信贷品种和投放方式逐步增加,但是缺乏可操作性。

目前直接办理支农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主要办理扶贫贴息贷款,并对农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企业发放粮油收购贷款,农村信用社则主要办理农户个人贷款和农村企业贷款,这是农村信贷市场的主体。近年来农村信用社不断改进传统的支农贷款业务,拓宽支农渠道,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开办了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贷款。目前农村信用社正深层次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实行评定信用等级、核定贷款限额、发放贷款证、随用随带、周转使用的基本原则,并配套开发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极大的满足了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多数小额信贷产品直接产生或脱胎于孟加拉乡村银行小组联保贷款的模式,缺乏根据中国国情和市场需求的特点进行的产品、机构创新。在实际操作中,可操作性较弱。

3.3 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支持小额信贷主力军,但是自身状况不能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

云南省农村信用社作为我省最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已成为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和积极作用,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将按照“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支持中小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推出“惠农金桥”行动计划,用四年(2007年至2010年)的时间,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加强金融优质服务,架起市场与农民,科技与农民,政府、企业和经济组织与农民的桥梁,架起广大农民通向致富、迈向小康社会的桥梁,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在具体实施上通过加大信贷资金投入,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分别从拓展和创新农户贷款项目;拓展和创新农业企业贷款项目;推出外汇存贷款、结售汇、边境贸易结算、银行承兑汇票及贴现等新业务项目来加快金融产品创新,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扩充现有2548个经营机构网点,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当增设一些新的机构网点,建立“城乡联动”机制,并且加强机构网点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等方式满足农户的基本服务需求。在提高科技水平上,通过加大自助银行建设,力争在2010年达到200家;要加大“金碧卡”的发行力度,积极推广电话银行业务,切实办好农民工银行卡,惠农“一折通”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代理等各项代理业务;今年内完成信贷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软件开发和应用,努力提升经营管理的电子化水平。进一步深化改革,结合实际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环境”的企业文化,积极提升农村信用社的品牌形象。提升金融优质服务,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但该行动计划计划只是外在的表现,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办法,况且,该行动计划只对经济较发达的市周边农村地区起到作用,对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其作用非常小,并不能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真正发挥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作用。对此农村信用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该汇总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细则,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3.4 信贷评级制度不完善,影响小额信贷的实施效果。

由于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普遍建立健全一般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活动档案,而农村信用社又缺少可代替的低成本的信息获得渠道,只能依靠村、社干部搜集的有关资信,因而对农户的信用评级只能是大概了解。以大姚县龙街乡农村信用社为例,龙街乡农村信用社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时,需要农户提供一位介绍人,该介绍人必须是了解该农户各方面信息的村干部,或者是在当地具有一定名望的农户。所以,信用社在了解农户信息时,可能会了解不到许多真实的信息。如该农户的实际家庭经济收入,偿还债务的能力等。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农户贷款发放上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受社会信用大环境的影响,有一些农户,信用观念淡薄,想方设法逃避信用社债务,严重恶化了信用环境。同时,目前多数农村信用社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谁发放谁负责收回,到期收不回停薪清收,而小额信用贷款受农业生产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并且没有保障,一旦出现风险,不能保全生产,因此宁可不放也不愿去冒风险。

3.5 评价标准不客观,过分强调慈善性,忽视商业性,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内对小额信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扶贫功能方面,只注重了慈善性,而忽略了商业性,小额信贷要在云南农村获得长远的发展,最终要走商业化道路。云南的小额信贷主要以扶贫为主,农村金融机构响应政府的号召,对贫困地区实施小额信贷,但由于农户还贷意识较低,政府和农信社没能做好引导工作,最终使小额信贷由名义的扶贫变成了真正的扶贫。这样农信社的不良资产率大大提高,影响了农信社的长远发展。

4.推进云南农村小额信贷规范发展的对策思路

4.1 发挥政府引导功能,构建“政府—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户”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

要实现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必须实行“政府—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农户”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第一,政府要做好引导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户寻找市场,组织培训农户,提升农户的素质。第二,信用社在做好信贷工作的同时,要积极为农户献计献策,提供好的发展项目。第三,农户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要不断创新,要做到既找市长又找市场。以楚雄州楚雄市为例,楚雄市在实施小额信贷试点工作以来,强化资金安全运行,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控,走出了政府、银行、农民三方满意的扶贫新路子,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好评。该市积极稳妥地扩大小额信贷扶贫规模,1998 年以来,累计在14 个乡镇的141 个村委会投放小额信贷7830 万元,累计扶持38920 户农户发展增收小产业,年均小额信贷覆盖率达93%,贷款安全回收率达100%。到2006年,信贷户年增收625元,小额信贷在全市呈现出规模扩大、效益提高、回收保障的良好态势。该市一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培育了重点产业。2001年以来,全市小额信贷扶持种植业18294 户3602.69万元,扶持养殖业19365户3932.66万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46%、50%,极大地促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了许多种养业重点户和专业户,培植了蚕桑、核桃等一大批市、乡重点产业。[4]二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6年来,全市小额信贷扶持农业加工业501 户119.8万元,扶持其它产业760户174.85万元:积极推荐上报项目贴息贷款1.3亿元,获贷175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3个,带动农产品进入市场,推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5]三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区域经济。由于该市把小额信贷扶贫资金直接落实到与解决群众温饱及农民增收最紧密相联的项目上,全市信贷农户年均增收高达411元;同时,小额信贷资金及时扶持到户,有效地解决了广大贫困群众想发展又缺资金的矛盾,激发了区域经济大发展,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8 元,农业生产总值达14.37亿元。四是创建了产业示范村,引导农户,发展产业增收。2005年至今,全市在各实施乡镇建设朱家水井等小额信贷扶持产业示范村65个,累计投放贷款696.15万元,充分发挥了小额信贷扶持产业的积极作用,使示范村贷款农户年户均增收2603元,为小额信贷通过培植产业促农增收树立了标杆。[6]

4.2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素质,强化“农贷”引导,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由“粗放型数量增长”向“集约型效益提升”转变人才问题是当前小额信贷机构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小额信贷机构可以从招聘人员中选拔一些具有财务与金融相关专业知识,或者相关背景的人员,同时加强对所招聘人员的专业培训,以解决机构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另外,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员工加强现代市场化管理,提高员工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调整知识结构,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员工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大程度上降低营运成本。业务人员应该对农户实行较好的信贷引导,在提高数量的同时要保证质量,实现农村小额信贷由“粗放型数量增长”向“集约型效益提升”转变。

4.3 实施资金多元化战略,体现农村信用社“合作”性质,多途径解决资金供求矛盾。

当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支农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农村信用社由于组织存款能力弱,资本金相对较少的原因等方面的原因,在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中资金投入规模较小,覆盖面不广,信贷市场供和需的矛盾依然突出。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外流情况也很突出,其中邮政储蓄资金外流情况最为严重。邮政储蓄不施行小额信贷,致使资金绝大多数流向了大中城市,使得农村资金供给量大大减少。针对这一情况,农村小额信贷应该实行资金来源多元化战略,可以采用农民入股的形式,加大资金的利用率;政府应该对小额信贷实施专项拨款,解决农信社小额信贷资金不足的情况,体现农村信用社“合作”性质,以解决资金供求矛盾。

4.4 调整贷款门槛,满足农户不同层次的小额信贷需求。

农户小额信贷以其“额小、面广、方便、安全、高效”的特点,为农户敞开了大门,有利益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在推行过程中,因信用社所制定的信用户评定标准相对偏高,贷款限制条件多,使得许多经济基础较差的农户被挡在“槛外”,不能进入信用用户行列。例如:一农户如果家庭经济收入低于当地平均水平,则很难获得小额信贷。即使能够获得信贷也需要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户为其提供担保,或者是由村干部进行担保,否则,该农户不能进入信用用户行列,信用社不会为其提供贷款。为此农村信用社应该降低评定标准,特别是对于经济基础较差的贫困地区,应该降低贷款利率,或者由中央或地方财政实行贴息,以便实现农户有求必应。另外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户进行小额信贷。

4.5 构建“贷、用、还”多方监控机制,防范和化解农村信贷风险。

在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工作中,有些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够健全,风险控制机制软化,贷款责任制难以落到实处,形成大量的问题贷款;有些信贷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中放轻管,形成贷款管理失控,到期无法收回的不良后果。对农户资金的用途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而且在农户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实施监管,致使一些资金没有用于农业增收上。没有建立很好的信用系统,对农户的还款能力没能做出正确的评估。此外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那些恶意逃避债务者打击不力,使其有可乘之机,贷款清收工作举步维艰,导致不良贷款居高不下,信用社资金头寸吃紧,直接影响到支农信贷的投放力度。因此应该在对农户进行小额信贷时实施“贷、用、还”多方监控机制,防止不良贷款率的上升,防范和化解农村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家寿.关于开展农村小额信贷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5期 23~26

[2] 本报记者.我省农村信用社存款突破1000亿元.云南日报网.2007年04月06日

[3] 赵玮.云南省农村信用社架起“金桥”惠农千万家.云南农业信息网,2008年03月18日

[4][5] 本报记者.小额信贷助推楚雄发展[ N].楚雄日报,2007年7月27日(第2 版)

[6] 本报记者.小额信贷助推楚雄发展[ N].楚雄日报,2007年7月27日(第2 版)

更正启事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年第5期,作者熊宁的“探析项目管理对企业高速发展的促进”一文,在上接下转中出现错误,下转40页,上接32页更改为:下转42页,上接34页。

特此更正!

作者:黄旭东

上一篇:上市公司风险投资论文下一篇:小额贷款业务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