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2024-04-13

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共6篇)

篇1: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1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20分,每空2分)

1、在词源学意义上,“美”包含肉体、______________、口味等多方面含义。

2、符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的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______________”。

3、美的形式是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形态,是同美的______________直接相联系的。

4、教学活动在教学内容方面具有的特点是目标性、______________、连续性、迁移性。

5、“寓教于乐”的看法是古代罗马人______________提出来的。

6、______________政治1750年出版的专著《美学》中首次提出“美学”这一名称,这被认为是美学产生的标志。

7、美学的对象在于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______________形象。

8、审美统觉又称“联觉”或“______________”,是感官互相挪移、感觉互相渗透的心理现象。

9、所谓美育,是利用______________的感染作用来塑造人的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0、一个文化有自己特殊的组织美和______________美的方式,因此,不同文化有不同的美。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审美直觉

2.“净化”说

3.审美通感

4.美的符号性

三、辨析题(10分,每小题5分)

1.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通俗化特点,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吸引大众。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2、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感起源的观点有哪些?

3、怎样理解美育这一概念?

五、论述题(20分)

从艺术创作过程论述审美体验与艺术的关系。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2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20分,每空2分)

1、艺术中“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_、对照、形式创造。

2、中国的“现代性工程”的核心任务是建构中国______________。

3、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摄影等属于______________艺术。

4、教学______________是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艺术的最基础、最直观的重要因素。

5、交流性是指艺术符号是传达的______________,它使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思想情感得以交流。

6、______________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西方美学观念陆续撰写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认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创始人。

7、教师的教学艺术融会着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和______________。

8、以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文化不仅重视审美教育,而且强调“美”与“______________”的协调。

9、形式美是从各个具体的______________中抽象出来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

10、席勒主张以“______________”去统合现代文明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 艺术物化

2.智育

3.审美认同

4.审美能力

三、辨析题(10分,每小题5分)

1.纪实性是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的重要特征。

2.理解因素渗透在美感经验的每一个环节上,与多种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美育呈现为哪些层面?

2、社会风俗美有哪些特征?

3、可以从哪几方面来探讨形式美的社会历史根源?

五、论述题(20分)如何理解孔子的美育观?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3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20分,每空2分)

1、从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来说,美感是升华了的快感。

2、著名的“______________”说,是古代西方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

3、______________正在于人的感悟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4、______________是日常体验的升华。

5、蔡元培将美育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社会美育。

6、青少年美育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注重交流。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荒诞

2.语言论美学

3.黄金分割

4.含混

三、辨析题(10分,每小题5分)

1、色彩是独立的形式美因素,它并不蕴涵人的观念。

2、中国书画是“线的艺术”,最具有中国文化的形式美特点。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简要回答音乐和舞蹈具有哪些共同的审美特征。2.“书为心画”指的是什么? 3.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吗?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古典艺术和现代派艺术中形式美的不同形态。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4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20分,每空2分)

1、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形体的层次性是指形体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等不同层面表示。

3、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美育的社会整合功能体现在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方面。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阐释法

2、时尚美

3、悲剧

4、美育的感染性

三、辨析题(10分,每小题5分)

1、形式美不等于美的形式。

2、美育和体育在完成培养完整人格的目标中联系紧密,不可或缺。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中国戏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简述优美与壮美的美学含义。

3.简述美学的特点和方法论要求

五、论述题(20分)

如何理解“化丑为美”?艺术“化丑为美”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美学与美育模拟试题5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20分,每空2分)

1、悲剧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在古希腊城市中祭祀时所唱的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提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3、中国先秦时期思想家__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立于礼,______________”的乐教思想。

4、在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艺术类型是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______________的科学。

6、多样统一的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启悟

2.戏剧表演

3.审美文化

4.大众文化

三、辨析题(10分,每小题5分)

1、美学的性质就是指美学的对象。

2、在形式美的自然因素中,声音是表情性最强的情感符号。

四、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1.形式美的特性是什么?

2.古典性文化的含义和审美特征是什么?

3.审美情感在美感活动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

五、论述题(20分)

联系实际理解青少年美育的原则

篇2: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 3分,共18分)1.《谈美》、<文艺心理学》和《诗论》的作者是中国现代美学家()。A.朱光潜 B.宗白华 C蔡仪 D.李泽厚

2.提出著名命题“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是德国古典美学家()。A.席勒 B.康德 C.黑格尔 D.狄尔泰

3.从20世纪初年起关注“美学”问题,借鉴西方美学观念和术语陆续撰写了一系列美学与美育论文,由此被视为中国现代美学创始人的是()。A.王韬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

4.提出“自我认同”说的是()。A.卢格 B.埃里克森 C.怀特 D.皮亚杰

5.从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民族演变角度来划分,可以把审美文化形态分为()。A.古典文化 外来文化 现代性文化 B.古典文化 大众文化 民间文化 C.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民间文化 D.高雅文化 古典文化 现代性文化 6.教学艺术通常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教材处理艺术 传媒选择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B.教学设计艺术 教材处理艺术 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C.教学设计艺术 教学组织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D.教学设计艺术 传媒选择艺术 教学语言艺术 心灵关照艺术

二、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每题13分,共26分)1.美育和德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式,二者没有什么联系。

2.现代派艺术的基本美学原则是强调“再现”。

三、简答题(答对要点即可,不必展开论述。每题12分.共36分)1.审美移情有哪几种类型?

2.如何理解电影电视的“高度综合性”特征?

3.艺术教育在青少年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请简要作答。

篇3:简述美育与音乐美学的双重建构

一、美育的基本内涵

所谓美育, 可称为审美教育。也就是通过现实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来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而使我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的能力及素养。它是美学发展的根基, 音乐美学的研究离不开审美的教育理论, 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1. 美育的形成过程

美育一词最开始是由德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自己的《美学书简》一书中提出并使用的。在理论上详细的阐述了进行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 从此这本书被后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并将这一过程作为审美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随着西方文化的全球扩散, 美育理论也开始在各国兴起, 并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我国在五四运动之后, 社会文化和教育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 音乐美育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在新文化运动后, 蔡元培、王国维等一批富有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把美育思潮引入中国, 与中国传文化相结合, 将西方的美育思想进行改进, 形成符合我国社会文化的美育理论体系。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蔡元培先生就不只一次地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在《新青年》杂志中发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 具有一定代表性。进而, 我国掀起了近代美学发展的一大思潮。就在蔡元培逝世前两年, 他为萧瑜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时, 还曾提到:“余在20年前, 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一种主张, 本欲专著一书……而人事牵制, 历20年之久而未成书, 真是憾事。”后来, 蔡元培校长又针对于美育的功能和性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指出美育的开展能够使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的和谐。而后, 王国维在《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中提出了音乐教育的目的问题, 文中强调了美育对音乐的重要作用, 以及音乐美育的开展方法, 体现了美育在音乐中的独立地位和重要的意义。从此, 音乐艺术受到广泛关注, 同时也推动了后来音乐的发展进程。

20世纪之初, 人们对于美学思潮的开展, 是基于文化背景和它的积极作用, 体现了人们自我审美意识的萌发, 也是对文学艺术的独立追求。同时也是急于摆脱旧社会道德理念和文化思想的束缚, 将个人的思想解放出来, 引导人们减少私欲和功利心, 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也从五四的进步思潮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美育的发展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时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美育的实质

美育是从美感出发, 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将理性与感性连接在一起, 是从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开始, 然后开始理解它的内在、欣赏它的价值, 进而升华, 创造审美的能力, 培养自身的高尚品质。

美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之初, 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它与德育工作有着一定的关联, 是德育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育中, 音乐是修身养性的, 它对德育工作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关于美育的追溯中, 我们就可以发现美育的实质是感性的教育, 是对人们进行理性教育的同时, 加强对人的感知、情感和直觉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感性教育是基于理性教育来说的, 它强调的是人们对于事物的直接感受, 不受真理和社会道德的约束, 长时期可以丰富人的感性意识, 使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发现更加的敏感。与此同时, 也能够很好的协调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 进而塑造人们完美的人格。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的欲望是不间断的, 也是无法持续满足的, 所以有古话:发乎情, 止于礼。人的感性世界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感性需求, 审美教育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审美教育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 挖掘出人们无意识领域中的本能, 使人们的感知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能够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 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审美的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对于审美对象的感知, 与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意识有一定的关联性。审美的对象与主体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感, 从而使人们的情感得到正常的抒发, 避免与现实社会发生冲突, 减少伤害。美育重在对心理真实想法的宣泄, 是对人们的感性的升华。可以激发人的斗志, 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摆脱传统思想的枷锁, 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审美的意识形态是对于新鲜事物的一种审美趣味和观念, 与人们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联系, 是自我的人生价值取向, 也能够展现人们对生活的一种态度。美育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感性意识,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关于音乐美学的建构研究

音乐美学在18世纪末就已经出现, 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与变迁, 它在欧洲逐渐的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而我们知道对于音乐的美学发展史不仅限于这个阶段, 早在远古时代, 人们就已经开始了对于音乐的美学研究, 它包括音乐的本质和价值。无论是东方, 还是西方, 深受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 对音乐美学的研究与哲学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音乐美学就不可忽视音乐的本质问题, 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音乐美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它是一门理论性大于感性的学科, 一切的研究都基础哲学的角度, 运用哲学的观点来阐述一系列的音乐美学问题, 为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音乐美学的体系构建

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源于史前时期。从古代的文献中了解到, 我们的祖先们就已经具有了关于音乐的审美意识, 随后对于音乐的起源和功能展开了种种的想象, 认为音乐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模仿, 认为音乐能够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虽然这些想法都以宗教理论与神话故事的形式出现, 但却为以后音乐的发展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后期儒家的礼乐思想为音乐美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到魏晋时期, 人们对于音乐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简单的问题, 而是转入了对音乐的本质规律和各个具体类别 (声乐、古琴、戏曲等) 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于音乐的和谐美与形式美的追求。在后来的宋代以及明清时期的发展中, 我们都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所在。而欧洲的音乐美学思想源于古希腊, 加上后来文艺复兴运动的催化作用, 使得音乐美学逐渐的从哲学和一般美学中独立出来, 随着后期的战争与文化的发展, 音乐美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0世纪时期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文学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下, 现代学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对于音乐美学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音乐学者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新理论和新知识, 不断完善对音乐美学体系的构建。

2. 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

音乐在历史发展长河中, 它有自己特有的艺术结构形态,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它以独特的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 在音乐的海洋里陶冶情操, 美化自己的心灵。音乐的美学是以生活中的美作为反映的对象, 是将审美情感与主体的内在旋律结合在一起, 然后通过艺术传达的方式, 来渲染某种特定的气氛。音乐的美学与哲学和宗教都有一定的关联性, 它的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思考和宗教的熏陶, 而我国在哲学体系和宗教的意识形态上与西方相比都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西方的学者中早有对音乐美学与哲学思想关系的论述, 如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中就有关于音乐美学和哲学以及宗教之间的关系的阐述。

尤其是在20世纪时,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社会年代里, 人们迫切的想摆脱陈旧、迂腐的旧制度, 迎接新的文明社会, 因此, 音乐艺术在这时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对人们孤独的精神世界产生极大的慰藉作用。就像蔡元培先生呼吁的那样, “以美育代宗教”, 人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音乐的美学追求越来越多, 音乐的美学也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中, 美学的迅速发展, 使得美育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辅助工具;中外文化的互相融合, 互相沟通, 使我国音乐美学得以发挥作用。我们也在西方的文化发展历程中看到哲学与宗教对音乐美学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三者之间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使美育与音乐美学两者间相互伴随着发展。

结束语

美育与音乐美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音乐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美育的思潮到音乐美学体系建构的完成, 我们不难发现, 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美学体系在逐步完成, 并迅速发展。音乐美学学科的建构是音乐历史发展中的一项伟大的成就, 经美育到美学, 再进行音乐的实践, 使得音乐美学在美育提供的丰富资料的条件下, 迅速壮大。美育是对音乐美学的具体实践, 而音乐美学是美育的客观反映。本文对美育与音乐美学的双重建构的阐述, 凸显了两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提出了音乐美学的重要意义。

摘要:美育与美学是音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 音乐美学的研究就是通过音乐自身的艺术与文化的现象, 寻找音乐的本源。我国音乐美学发展于20世纪, 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 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 进行音乐实践, 逐渐的完成了美学的建构。音乐美学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美育的推动作用, 美育与音乐美学理论的双重建构, 为音乐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美育的研究, 阐述了美育与音乐美学的双重建构过程。

关键词:美育,音乐美学,双重建构

参考文献

[1]姜珺.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问题[J].青年文学家, 2013 (11) .

[2]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 2012 (07) .

[3]池瑾璟.论音乐美学研究的多维视域[J].音乐探索, 2011 (09) .

[4]宋秀全.对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哲学理念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 2010 (6) .

[5]谢萍.中国音乐教育美育功能发展的轨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 (1) .

篇4: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一、语文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及美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散文、诗歌、小说、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文体的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有较强的美育功能。

1.感知教材中的自然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自然美是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大自然千姿百态,山川湖泊、草原沙漠、气象万千、四季景物、风光各异、旖旎动人、美不胜收,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展示了春夏秋冬的美丽的风景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描绘了祖国山河的景象,或壮丽、或神奇、或优美,均能使学生赏心悦目,激起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感。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的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要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可由于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领会《听潮》的意义,要领略大海的美,必须反复朗读,只有如此,课文中的语言、情节才能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读者和作者的感情才能交融在一起,这时美感就自然产生了。

2.感知教材中的社会美,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追求。社会美是社会生活的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但只有“理应如此的生活”,“我们所理想和希望的生活”,“使人怀念的生活”才是美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文章中先进人物的伟大理想,高尚情操与光辉业绩,特别是文学课文中人物形象的美好心灵,都是社会生活美的反映。鲁迅的《社戏》、《藤野先生》,王愿坚的《七根火柴》,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不论在平静的年月里,还是在沸腾的社会生活中,文中所描绘的人物崇高精神与美好品格,都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3.感知教材中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艺术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学课文中优美的意境,巧妙的构思,多姿多彩的描写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都直接表现了艺术美。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在—个晴朗的江南夏夜,月光皎洁,照耀如同白昼,栖息在绿树枝杈上的乌鹊,以为曙光照临了,“呀呀”地惊飞而起,从这枝跳到那一枝,弄得樹枝簌簌作响,当它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时,才在另一条树枝上停息下来。清风徐来,树枝轻摇,惊得沉睡的夏蝉也在深夜呜叫起来。就在这醉人的晴朗月夜,词人独行于黄沙道中,鼻闻着稻花的馥郁芳香,耳听着蝉鸣鹊叫,蛙声一片,词人仿佛已听到了丰收的消息。在这心旷神怡的江南夏夜,词人情不自禁的翘首遥望天际,那里只有稀疏的几颗星星挂在蔚蓝的天幕上,不知什么时候忽然飘来几片乌云,恶作剧似地洒下几点雨来,这突来的阵雨打破了词人的雅兴,使他不得不匆匆急步,躲避这夜来的飞雨,急于赶路,不暇回顾,路到溪桥一转弯,猛然抬头,嘿!一片熟识的茅店就出现在土地庙的树林边。这简直是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充满诗情画意,给人无尽的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及美育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语文教学作为艺术,当然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使语文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1.教师的语言美,具有审美教育性。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语言进行,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语言美,这样才能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才能给学生美的熏陶和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语文教师教学时,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选用相应的贴切的语言,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语言要富有感情色彩,要音质悦耳,音量适中,音速适度,要语调自然,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有韵味,给学生听觉上的美感。

2.教师的仪态美,具有审美示范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姿态、表情等所表现出来的动态美,同样对学生有较强的审美感染力。教师的手势动作从容舒缓,快慢适中,力度适宜,能产生一种可视性的美。教师的表情庄重而亲和,尤其要重视运用“眼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传达出丰富的审美信息,用真情与学生交流,一个赞许的目光,或是一个责备的目光,往往能对学生有无形的暗示作用,其审美效果不亚于语言。

3.教师的人格美,具有审美感召性。所谓人格美,就是指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美。举凡宽容大度、爱生敬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等都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具有高尚人格美的教师,时刻都在感染和熏陶着受其教育的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其正直无私的人格美就给了鲁迅很深的教育与影响。

篇5:模拟试题美学与美育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30日。

一、单项选择题 1.对鲜艳的色彩极有兴趣,认为色彩是一种基本表现因素,并被称为野兽派艺术代表人物的是(B)。

A.毕加索 B.马蒂斯 C.达利 D.梵高 2.直观具象性,是指(D)具有运用物质媒介在空间展示具体艺术形象的特性.A.综合艺术 B.语言艺术 C.表演艺术 D.造型艺术 3.以“理性沉思”为基本审美特征的审美文化形态是(A)。

A.高雅文化 B.古典性文化 C.外来文化 D.现代性文化 4.教学艺术的基本特点是(B)。

A.创造性 B.情感性 C.交互性 D.审美性 二、判断正误 5.在现代教育中,美育与艺术教育是一回事。

答:错。在传统美育理论中,艺术教育的确常常与美育等同看待,因为有时普遍认为“美”与纯粹的艺术紧密相连。而在当今泛审美时代,审美已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美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应该是美育的一种类型,包含在美育范畴之中,二者不能完全等同。

6.青少年美育的基本原则是以活动为中心。

答:对。以活动为中心符合青少年活力丰沛、活泼好动的特点,而且美育的基础是个体的审美体验,只有在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中,青少年才能积累审美经验,发展审美能力,丰富审美趣味,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成为具有审美能力的个体。

三、简答题 7.简述美学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的地位和意义。

答:在现代人文学科中,美学的地位在于它是一门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学科。它的意义在于将其它各门人文学科(哲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文献学等)在人类审美过程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形成对人的整体的探讨。

8.如何理解审美体验的过程? 答:审美体验是生命整体瞬间的体验,但可以看作是一个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逐渐深化的完整过程,包括虚静、感物、会心、畅神四个层面。

四、综合论述题 9.如何理解美的形象性特征?请举例对其进行具体论述。

答:美的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美通过符号形式而创造具体可感画面的特性。

从客体方面理解,美总是在符号形式中呈现为具体可感、丰富活泼的生动形象;

从主体方面来说,美依赖于主体对形象的直觉。这主客体的交互作用造就了生动感人的美。

具体来说:

首先,美必须呈现为形象。形象是事物的形、色、声、味、态诸方面的统一体,是具体可感的生动存在方式。人的丰富情绪遭过形象而获得实在的质感。形象是美的呈现方式,离开了形象,美无影无踪,无从谈起。

第二,美的形象不依赖概念和推理,而依赖于人对对象的直觉。美的形象在主体和对象交互影响、召唤和应答中诞生和呈现。

第三,美的形象极富生命节奏和韵律,它往往是不停流动和变易,呈现生机勃勃的活力。

篇6:美学与美育作业1

一填空

1、席靳

2、无功利性、3、力量、4、孔子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C

6、B

7、A

8、C

三、名词解释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3、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4、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四、判断正误,并间述理由

1、(×)提示: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自然美归根到底取决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的价值。人类通过符号实践使得自然逐渐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正由于如此,自然才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2、(×)提示:理由为两者的差异。P158

五、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4、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六、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 1分,共4分)

1、形式感 2.自然符号 3.人工符号 4.强烈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 1分,共8分)

1、B

2、B

3、C

4、A

5、D

6、B

7、B

8、C

三、名词解释

1、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特征。

2、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来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审美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二是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外来性审美文化。在本教材中,我们简化地使用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性文化等概念。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就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4、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物征与性格物征的健全而完美的发展状态。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是一回事,它们都与形式有关。

答:是错误的,形式美和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答: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2、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3、艺术符号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答:艺术符号的特性在于四各方面: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表意性指艺术符号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表情性指艺术符号是情感性符号,它承载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蕴藉性指艺术符号的意义与情感往往是丰富的、不确定的,是多义的。交流性指艺术符号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可以传达思想情感。

4、简答表演艺术有哪些共同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尽管其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一)抒情性和表演性;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5、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典性文化指的是建立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并保留至今的审美文化遗产。它的审美特征空灵、流转有韵、蕴藉。

6、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答: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六、论述题

1、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说色彩是构成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请举例论述之。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色彩正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类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公私合营色彩经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以一定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逐渐将其规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能够引起人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符号。色彩美因其丰富性和直观性而成为人们最易感受又无需其它条件限制的一种美。如三原色红、黄蓝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红色热烈,黄色明朗欢乐,蓝色郁而悲哀。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因而成为光明、温暖、生命的象征。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美育目标的理解。

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青少年美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主要包括:第一,体验自然;第二,欣赏艺术;第三,品味传统;第四,师法英雄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调查题目: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调查结果:有一次我到在阅览室帮忙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文学、科普书架前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

针对这种现象,我所教的四年级5班进行了调查,70%的同学漫画书、连环画是他们最爱看的,但95%爱看电视,两名外地生家没有电视。95%的同学知道“奥特迈”、“小燕子”,只有10%的同学知道毛泽东是谁„„由此,我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

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受兴趣的事,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因此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去认真地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营造读书氛围。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可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科技新消息”“我的读书心得”等内容,也可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树立读书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高尔基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加强读书引导。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由课内带动课外阅读,如学完《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狱中联欢》可以向学生介绍《红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定非常希望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

开展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都有一种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以课外阅读为内容的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如奇事怪物、民情风俗、名胜古迹等。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书面交流活动,如读后感、优美词句片断的摘录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注重读书评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也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还可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有做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讨论题目: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初中,讨论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讨论方式:小组讨论 发言提纲:

上一篇:提升审计报告质量论文下一篇:温人之周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