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2023-03-05

我国正轰轰烈烈进行着一轮新课改, 语文作为综合性极强的一门人文学科更应责无旁贷负起德育使命。《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 而学科教育则是其突破口。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平时教学实际, 笔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 又是开展德育的主体。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 为了上好一堂语文课, 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 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 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 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我还会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给学生以更加真实的感受, 并让他们明白很多东西虽然离他们很遥远, 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却并不少见。因此, 要善于把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机整合,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具体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要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 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教材中熠熠生辉;灿烂文化, 悠久历史, 壮丽河山, 在课文中有充分体现。通过美丽的传说、壮观的湖光山色, 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带领学生在课本中聆听优美的故事;游览雄放瑰奇的黄山, 富饶秀丽的天山, 清新美丽的白洋淀, 秀美的西湖, 威武雄壮的山海关, 这些无不闪耀着爱国主义光彩。比如: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说:“俭, 德之共也;侈, 恶之大也”,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从这里让学生感觉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均是可耻的行为。纵观语文教材, 文章处处彰显着美的境界和德育内涵:“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人生不如意时不要消沉, 坚信自己一定会迎来灿烂前景的生活态度;“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展示的是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我的叔叔于勒》告诫人们亲情不能忘;《出师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无限忠心……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 引导塑造学生自己的良好个性,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抓准时机, 在引导中散射德育阳光。

(二)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与做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生作文, 就是教学生做人;学生学作文, 就是学做人。作文教学, 既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 又要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并不是简简单单抛出像2001年高考作文题的“诚信”或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那样的道德拷问式话题就行, 而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让学生深有感悟, 乐于接受。例如《运动会的随想》:有的写比赛获得胜利, 赞扬团结协作精神好;有的写活动带来的欢乐;有的写比赛失利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这些不同的中心思想, 说明了学生参加活动的不同收获, 究其原因, 同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别密切相关。这又说明了, 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文章, 不在于写作技巧, 主要在于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 取决于一定的思想观点和认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环节,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探索生活。以敏锐的思想来剖析生活现象, 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较高的起点。

三、在教学方法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学习中, 有很多知识点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 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有些问题的提出强调小组讨论, 然后结合组员的意见进行总结, 全班分为几大小组, 于是很多问题在进行讨论后变得更加清晰, 学生也会有更深的感触。

总之, 学科渗透德育要适时、适度、适宜, 不能多说, 不能少说。多说了成了政治说教, 学生烦了;少说了, 不到火候, 作用不大。要适时、适宜, 点到为止。德育教育不能大水漫灌, 疾风骤雨;也不能长期干旱, 一年不给水。要渗透, 就像雨水渗透泥土, 时间长, 持续不断, 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 《语文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上一篇: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下一篇:企业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探析——以江苏油田图书馆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