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2024-04-10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精选9篇)

篇1: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五年级数学备课组

袁璐:

课堂第一环节是揭题认定目标,交流自学情况。首先揭示课题,明确目标。然后组长组织有序交流预习作业。并回忆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回顾学过的策略,明确策略的作用,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课堂第二环节是小组展示成果,适时导学建模。先小组讨论例1的自学成果。分三步:第一步解释“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长方形”这句话的意思。明确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总是9厘米。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第二步交流列举成果。对比有序和无序两种结果,体会到有序思考的必要性。强调从宽是1米开始考虑,按这样的顺序既不会多也不会漏。第三步交流发现成果。重点突出“在周长相等”的这个前提条件下,可以通过举反例来加以说明。得出结论: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长方形的长、宽差距越大,面积越小;长、宽差距越小面积越大!结合预习作业中的例1进行教学。预习作业分三个层次,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再让学生摆一摆;有了直观认识,再来填表,要重点组织交流怎样做到填表的结果不重不漏,指导有序思考的方法;最后再通过比较表格中的数据发现规律,更深层次地体现有序思考的作用。

再小组讨论例2的自学成果。分两步:第一步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这句话。有先分类再列举的意识。第二步各组解释列举方法。通过比较,体会到用列表打钩是最简单明了的一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符号化思想是最简单的思想。例2的问题较例1有了更高的难度,尤其“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意味着分成了三种情况,很多学生可能并没有读出其中的含义。所以在预习作业中首先设计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帮助学生意识到要先分类,再列举。这也是指导学生学会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一个方法。列举的策略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不一定局限为列表打钩,只要不遗漏不重复,做到有序,很多合理的策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最后优化一下策略,让学生体会一下列表打钩的好处。

最后以填空的形式,总结本课知识。指导学生学会总结。

本课第三个环节是设计分层练习,巩固内化提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和64页“试一试”。要求学生认真复查,互相帮助。组织交流,发现问题在集体交流时讨论。在练习时用小贴士的形式明确练习要求。练习小贴士内容是十分具有针对性的要求或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独立完成练习。

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检测评价,反思修正完善。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3两题。然后集体校对,自己批改。最后分析错因,及时订正。徐凤坤: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重点应该是知道学生掌握一种策略,大概属于数学思想的范畴。作为五年级的策略:一一列举。这种策略的核心是有序、穷尽。做到在列举时不重复不遗漏,同时还渗透着科学分类的思想。作为一节课的重点,应该紧紧抓住有序、穷尽这两点来指导学生,顺学而导。同时在学生呈现的各种策略中还应该指导学生优选最好的最优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范小红:

我认为在教学例2时,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沟通并在最后进行优化,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决策略,只要是合理的,老师都可以进行肯定。这里就可以充分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了,老师若抓住了这个过程本堂课的亮点也就呈现了。陈海亚:

环节清楚,层次分明。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很有序。本节课在时间上有点紧,例

1、例2的交流要有所侧重,更要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生成资源。袁璐:

在学程导航的大背景下,具体研究了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包括了:课前的预习指导;课中的交流指导、学习指导、知识的梳理指导、练习指导等等。很多指导都以小贴士的形式显性体现,例如预习作业中指导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分析;分层练习中指导学生如何具体完成每一题;检测练习中给学生一些提示等等。预习作业的设计本身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两道题首先都通过填空的形式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再针对两道题不同的特点目的进行设计,思维难度呈阶梯性的上升。本节的重点是要学生学会有序思考这一数学思维方式,并且认识到有些问题要先分类再有序列举。有了这些学法指导,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学什么、怎么学有了更清晰地认识。

篇2: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为了充分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能碰到的困惑,观察记录可以让老师了解不同孩子的不同性格,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教育趋向合理和科学。

一、在检查、督促中发现问题

在日常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教师最希望园长能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因此我在检查教师的观察笔记时发现小利老师的某个记录:

观察目的: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现象:

6月3日下午户外活动时,伟伟发现我们班上有一辆平衡车,于是就把平衡车搬到了操场上去玩,但他不知道怎么玩,以为只要用手去推,然后人跟着车走就行了。但推出去几步后,他觉得很没趣,便把车停下,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推球走的游戏。

分析:伟伟在想玩平衡车,但是他没有动脑去想怎样玩,扔下平衡车就去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游戏,老师也没有及时指导。教育措施:多关注一下伟伟,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成功中提升自信心。

二、开展教研研讨 提高理论知识

通过上面的观察记录我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在教研活动中研讨“如何提高自身观察记录的能力” 就以上的记录我展现在大家面前进行研讨分析,每位教师积极发表自己宝贵的意见,王老师说:小利各方面表现均较好,在对她的观察记录中,我很难发现有什么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杜老师说: 要注重儿童在多方面的学习和发展,比如:技能、习惯、态度、兴趣、自我概念、适应能力等;李老师说:教师要确定自己的观察内容,有选择的对某个孩子进行观察记录;程老师说:教师要带着目的去观察孩子,就会减少细节的错过机会。

(二)幼儿园对教师进行有关如何观察孩子、做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培训。

我们通过上网查资料和有关幼儿教育的杂志上学习,观察记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内容的选择:观察记录的内容要有依据,能够反映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做好观察记录的先决条件。

教师首先要确定自己的观察内容,有选择的对某个孩子进行观察记录,这样的记录才能拥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为后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基础。

现在就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表现的不同,说一下观察的重点:

小班:此阶段的孩子对物品的需求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对相同物品要求多;矛盾的焦点主要在幼儿与物品的冲突上,因此小班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

中班: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中班的幼儿处于游戏的归属阶段。虽然选择了一个角色,但想做多个角色的事情,想 与人交往但还没有交往的技能,是人与人交往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幼儿与幼儿的冲突的规则上、交往技能上、使用物品上等。

大班:随着生活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幼儿综合能力的增强,大班幼儿不断产生新的主题。因新主题与原有经验之间的不和谐而产生矛盾,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并创新成为观察的重点,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是观察的另一个重点。

另外,老师也可以以幼儿成长档案中的指标作为观察的方向。

2、记录的方法: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记录,教师要记录的是某一个孩子在某一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表现,让别人看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不是老师的转述,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

对事件的描述要尽可能客观、准确,这就意味着要用具体的、非评判性的语言来叙述。教师要避免使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和主观推测的语言:如伤心、悲哀、忧愁、愤怒、害羞、敌对、固执、自私和懒惰等,教师在原始真实的记录中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

3、分析的方法:在记录的基础上,教师要以专业的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找出幼儿出现这种表现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在分析中,教师不要轻易的给孩子下结论,更忌讳在开始就给孩子插上一种标签,然后再进行记录。老师对孩子的认识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做法,如果老师在开始就对孩子有了评价,那么后来的观察记录就很难做到客观,这样的记录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教师要说明一个问题,要对孩子这方面的发展做追踪记录,多次相同的表现才能让教师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每个人,每个孩子都会有发挥好和不好,表现正常和失常的时候,老师不能只凭一次的记录就给孩子定性,那样的做法是很武断的。

4、教育措施:教师应该利用幼儿的兴趣,挖掘相应的教育价值,实施有效的教育。

三、理论联系实际 进一步拓展

我通过教研的研讨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学习,小利老师再次对观察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

观察目的: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现象:

6月7日下午户外活动开始了,孩子们纷纷自选玩具,小朋友都对新投放的平衡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别的小朋友玩的过程中,伟伟似乎观察到平衡车上的两个脚踏板的作用了,他跑过去拦住了正在玩的小朋友说:“我们轮流玩下好吗?”对方点点头并松开手把车递给了他。于是他尝试着把一只脚放上去,另一只脚就向后蹬,车子向前滑动了,这样一来,他似乎觉得有趣多了,老是用脚往后蹬是很累的,玩了一会儿,他就停下来喘气。他尝试着将另一只脚也放在踏板上,并小心地用手扶着车把,这样做并不容易,重心没把握好,他整个人就向前倒了下去。他尝试了一次,还是不行。他又反复尝试了几次,都没能让两脚站稳在平衡车上。杨某过来了,他看见伟伟不能再平衡车上站稳,就给他做了一个示范。他还告诉伟伟一个诀窍:“要 先把一只脚放在较低的踏板上,双手要扶稳扶手,然后再把另外一只脚也放上去,像骑车一样,双脚上下蹬踏板。”看了杨铠铭的示范,照着他的指示,伟伟再次做了尝试。这一下果然有效果了,他踏着车开始慢慢地向前进了。平衡车虽然走的很慢,但他似乎觉得也比刚才好玩多了,虽然杨铠铭只有五岁,但是他却像个小老师,在旁边不断的鼓励着伟伟:“对了,就像这样子,慢慢就行了。”伟伟的感觉越来越好了,他已经能够站在平衡车上,他开始挑战自己,加快了蹬车的速度。

分析:

伟伟是动作发展比较弱的一个孩子。但在这个玩平衡车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伟伟的动作发展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他有很强烈的尝试欲望和解决困难的信心,第一次他失败之后,还是很密切的关注着玩平衡车的方法,仔细观察同伴的动作。虽然遇到困难,但是也能在同伴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勇于尝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而此时教师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尤为重要,如若一开始他失败后教师就及时的指导他,就发现不了他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自学的潜质。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孩子的发展水平怎么样,而在于有没有机会让他去发展。

教育措施:

在发展孩子相关动作的教育活动或户外活动中,适当多关注一下伟伟,帮助他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成功中提升自信心。同时,要继续注重同伴间的互助教育,这样,是两个孩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分析与评价: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同伴的帮助和示范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同伴之间的互动是在比较接近的发展水平之上,使幼儿的学习更为有效,而且也因为这样做有益于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与他人建立很好的同伴关系,因为他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既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帮助,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是他们在合作中共同学习和关爱。

四、反思:

篇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1. 校本教研认识的片面性

(1) 等同于一般的教研活动。认为校本教研与以往的教研活动没有什么区别, 于是将学校原有的教研活动改头换面, 稍稍包装一番, 就俨然成了所谓的校本教研。

(2) 等同于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索教育的真理、性质和规律, 并取得科学结论的活动。而校本教研是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研究。由于现实中我们许多教师认为校本教研就是教育科研, 因此将校本教研定位在学习、反思、科研理论的研究上。

(3) 误认为“一校为本”。认为以校为本的教研, 就是“以校为战”, 完全靠学校自己的力量解决现存的问题。而这种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封闭式教研工作必然导致研究的困境。在本学区内有部分学校规模较小, 同一年级只有四个班,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而一所学校的音、体、美等学科专职教师全校也只有几位, 这些教师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较多的是与异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 难以与本学科教师实现深层次的探讨。因此, “一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制度必须打破。

2. 校本教研过程的形式化

(1) 组织形式化。调查显示, 许多教师对于校本教研的组织形式有需求。80%的教师参与的校本教研主要形式是听课、评课, 66%的教师喜欢的是网络学习, 33%的教师喜欢外出考察学习。虽然教师有意识, 学校也基本配备了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师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研讨活动, 但是许多时候因为教师时间上的不统一, 事务上的繁忙, 而影响了交流的时间和深度的保证。因而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形式只是停留于表面化, 听听讲座, 组内上一堂课, 组员们听课评课, 草草完事。平时没有认真发现现实教育中的问题, 纯粹为了教研而教研, 把教研当做展示的窗口、当做作秀的手段, 校本教研显得虚化、形式化。

(2) 条线单一化。校本教研满足于同教研组的交流、满足于本校的教研。有的学科规模较小, 当课程实施问题深入到学科、深入到年级的时候, 要实现深层次的同伴互助就比较困难了。由于受到活动范围、人员等因素的限制, 校本教研工作常常会是同水平的反复、浅层次的徘徊, 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

(3) 研究浅显化。校本教研缺乏有针对性的真实性内容。许多时候校本教研因为只有一个组、一个学科内教师的单兵行动, 停留于就课论课的层面, 选择模式上常常是随意性、盲目性, 缺少有深度的、有广度的、有延续性的、有滚动性的解决真实问题的校本研究, 所以研究的问题及其解决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 对学校教学实践的改善无直接的推动作用。

3. 校本教研参与的被动性

(1) 专业理想不够高。一部分教师处于一种生存型的职业存在状态, 对于个人专业发展和提高以及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持有一种被动应付的态度。

(2) 自觉意识不够强。大部分教师属于经验型的中老年教师, 对自身的教学经验没有怀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习惯, 也没有过多的热情进行进一步的“轻负高质”的研究学习, 因而对于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参与积极性不高, 且因为教师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和事务管理, 甚至部分教师将校本教研当做额外的负担, 常听有的教师这样说:“搞教研, 我哪里有时间, 新课都教不完。”还有的教师说:“如果我们这些教书匠也能研出名堂来, 还要那些专家干吗?”

(3) 随波逐流不够真。许多时候的校本教研表现为教学管理和上情下达的行政化, 于是各组听取行政指令, 随波逐流。例如, 教研的主题没有贯彻“源于实际需求, 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 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感觉反而是负担, 收效不大, 所以热情不高, 缺乏参与真情;也有不少教师还是只重视完成备课、教学、辅导、改作业、考试等教学环节, 所以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本习题集就是教学的全部资源, 缺乏研究动力。

二、目标定位的思考

“真实性问题解决”。在校本教研中出现了“任务布置多, 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 交流对话少”的现状。聚焦课“学生学习的困惑”“学生学习行为的问题”“教材研读中的疑难问题”“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等深入研究, 改变教研现状。

“多维联动式”。通过多维联动区域空间, 多维形式联动平台, 多维视角联动主题, 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之下, 使其校本教研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三、行动策略的实施

策略一:构建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支持体系

要使校本教研顺利进行, 要使教研质量不断上新台阶, 必须有制度鲜明的支持体系, 有新的校本研究制度作保障, 将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积淀下来, 形成制度化、外显化的学校研究制度, 只有这样, 校本教研才能真正地着眼于教师的发展, 着眼于学科教学的质量提升, 着眼于增效减负的有效实施。

1. 形成系统的联动制度

我们所提出的是联动教研, 联动的区域涉及各学科组、兄弟学校, 这种形式必然与各组、各校自身的教研有一定的冲突。因此, 我们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措施, 制定一系列的条例, 约束各组在条例范畴内活动, 使研究计划能顺利实施。

(1) 常态调研制度。加强日常教学研究, 以研究教材、教学为主要内容, 以典型课例为基本载体, 以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为基本要求,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指导作用, 结合“导师引路共同成长”工程, 进行各项研究培训活动, 确保校本教研务实、求真、高效, 保证增效减负工作有成效。

(2) 主题活动制度。校内各组联动式教研:每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每月召开一次学科联动校本教研, 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校际联动校本教研, 所有的活动都立足真实性教学问题, “以实践问题为中心, 以具体案例为载体”提炼真实性问题主题, 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惑, 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促进师生发展。

(3) 对话交流互动学习制度。形成组与组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对话制度, 形式多样, 抓住有困惑和有价值的真实问题, 展开大讨论。

(4) 问题累积制度。教师、教研组要关注身边的教学现象, 记载好每天发生的教学真实性小问题, 积累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真实性问题, 利用学科联动时间, 一起讨论解决。

(5) 网络沟通互动制度。学校开设教研组建设栏目, 开辟校本教研活动栏目, 凭借“师师通”工程, 各组上传研讨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与成效、网络化资源包、网络化探讨交流, 以更便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眼前, 便于展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达到资源共享。

(6) 绩效管理评价考核制度。制定《校本教研成果考核奖励办法》和《教研组绩效考核办法》, 对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各组参与的积极性成果, 通过日常调研、绩效考核、组长论坛等项目进行评价考核。

2. 开辟高效的联动阵地

建设配套的联动队伍后, 围绕教学实践中真实性的问题和困惑定期举办主题校本教研论坛活动。凸显四轮联动阵地, 力争通过多形式的有针对性的校本教研活动, 做好“研本、研教、研学、研测”。

(1) 同科同级联动阵地。由于同年级组的教师面临着相同的教材、相同的教学目标, 面对着相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相近的学生, 因此在教与学的研究上其优势独在。所以同年级教师利用这样的优势多进行自由式的交流研讨。

(2) 同科跨级联动阵地。不同年级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指导下, 面对着不同年龄段思维特点、水平各异的学习对象,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这为教与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3) 异科跨组联动阵地。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共同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不同学科的课堂操作有相通与相融之处。不定时地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 适当进行学科教学互动研究。

(4) 校际联动阵地。根据本校和兄弟学校的教研情况, 针对共同研究的专题, 选择课例或话题, 互送好课, 互动研讨, 资源共享, 实施以校为本, 走出校本的联动教研。

策略二:探索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模式

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1.主题筛理

罗列出各学科教师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困惑, 进行主题的筛理。只有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才能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 有利于整合学校教师的力量。

校本教研选择联动式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共同困惑, 按照针对性和可参与性的原则, 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确定以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一个或数个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发的真实问题为研究主题, 确定主题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进行联动攻关。

2.行动策划

分学科建立联动式教研组。各联动组按照主题或进行分工或独立设计再整合。对某一主题进行连续研究, 力求体现“形成共识—行为跟进—进一步认识—进一步改进”的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它可以是大主题下对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也可以是分工研究的共享交流。

3.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价值在于问题思考的系统性、教育改进行动的持续性以及旨在解决问题的明确目的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驱动下开展此项研究, 以课例研究、主题论坛、对比磨课、竞技评比等形式进行。

4. 后续反思

联动教研活动经过行动研究后, 保持对行动及行动效果的持续反思。因此, 后续的校本教研应该是对校本教研过程中的积累进行反思。学科组专题教研, 分组或分内容进行交流自我研究得失, 撰写过程性反思。

策略三:实施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行动

1.教—研联动——基于案例策划研究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联动式教研只有指向预定的研究目标才是有效的, 否则联动过程只是表面形式上的联动。首先寻找联动支点。关注学科大主题, 更关注并进行小主题的深入“剥笋”, 教研案例策划的主题来自于课堂, 来自于教师的亲身实践, 来自于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问题。其次关注点面联动。“点”, 即我们的案例策划, 立足于真实性的问题研究, 我们的校本教研就有了目标;“面”, 即分工合作, 系列教研活动, 关注教研主题的滚动与生成, 以促进真正实效性。

具体行动策略付诸多维式联动。

(1) 师徒镜面式联动教研。学校每学年进行学科师徒结对, 制定了相应的校级以上名师带徒弟考核制度。以师徒结对的途径进行“镜面式”教学实践校本教研活动。基本流程是:

(2) 同课异构式联动教研。“同课异构”课例教研其实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校本研究模式, 合而不同, 是一种同伴互助的行为。在操作理念上其遵循的原则是“课例带动→群体研讨→资源共享→反思提高”, 基本流程是“方案设计→课堂行动→解读评议→修正方案→再次行动”。

(3) 连环跟进式联动教研。有些案例研究着眼于反复研讨后的教学改进。确定主题→研讨设计→实践操作→二度教研→再实践……如此反复和螺旋上升, 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 造成学科的研究态势, 进行一次、再次的、不断反复的滚动式实践, 以此扩展到面上, 形成连环跟进。

多形式的“镜面式”联动教研, 为我们搭建更多的教学平台, 让各层次的教师参与教、参与研, 所有的活动立足于常态课堂教学, 把教研活动置于真实的教学语言、真实的学习表现、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课堂基础上, 把教研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全过程, 让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解决问题”, 使教学过程成为行动研究的过程, 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2.学—研联动——基于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

如果说资源建设是教师合作完成的静态成果, 那么教学论坛、研讨沙龙、组内教师、跨学科组、校际之间、家校之间的联动合作就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当校本教研在揭开神秘的面纱, 人人参与后, 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将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软肋”;当教师都能站上论坛对教学真实性问题提出见解时, 关注教研活动的生成性将会是教师教研智慧的“摇篮”。因而联系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教学热点会谈的“论坛式”联动教研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1) 自学互学联动·专题探究。专题教学问题论坛前期应有个学习的准备。教师职业已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的学习。要让教师学到有益于成长的东西, 就需要学校积极地为教师营造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研究共同体。这样, 教师就能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共同提高。因此可立足于自学互学联动平台中进行教学真实性问题的专题探究。自我学习——将探究的视点切入“真实性问题”专题, 每月校本教研核心组下发学科专题学习资料, 鼓励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充电, 并随时记载自己对于一些问题的所思所想。联动探讨——将自我学习储备的资源联动与互动板块, 以组内教师联动、学科组际间联动或校际联动等多区域途径, 搭建的多形式平台定时开展问题交流, 传播学习途径。

(2) 多维空间联动·四方会谈。多维联动式教研的空间可有校内的, 如四方教室、三尺论坛、阳光书屋、办公室自由对话、对角聊吧等。又有校外学习研究共同体, 可选择热点话题, 话题可以来自教师自身的困惑, 可以来自家长的困惑, 如“孩子的学习负担问题”“孩子的学习习惯问题”“孩子的学习信心问题”等, 在组内或组际或校际联动队伍中开展论坛式或沙龙式的联动研讨。同时邀请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 以四方会谈的联动模式进行交流。例如“校本教研活动展示主题论坛”, 每学期期初进行“真实性问题解决”的主题创意教研活动观摩展示申报, 既是“教学实践真问题的教研活动案例策划”的展示, 又是通过教研组活动展示, 辐射先进教研组开展研讨活动的做法, 达到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论坛可不受空间区域限制, 可邀请跨学科组成员、兄弟学校同科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

3.展—评联动——基于教师能力提升需求的“竞技式”联动教研

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校本教研是否成功有效, 其最终的判断标准之一是看它是否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在校本教研中为新教师、骨干教师搭建平台, 已有许多的教研基础, 后续的课题实施可进一步适时地“透过实践看问题”立足展—评, 多维式地进行“竞技式”联动教研。

(1) 新秀教学竞技式。由各教研组推荐的青年教师组成“竞技”团队, 给他们搭建飞翔的舞台。此项活动是推动教师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1) 与文本联动:执教教师提前一天抽教材, 独立研读教材, 制作课件, 可以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但其他教师不给予任何帮助。 (2) 听课联动:第二天上课, 同组教研的教师听课。上课结束后的10分钟期间, 听课教师整理自己的听课笔记, 相互交流听课感受。 (3) 二度研讨联动:安排研讨环节, 由评委和即兴抽签的辅评教师之间联动, 互动交流。

(2) 现场说课竞技式。此项活动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促进教师教材研读、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 以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促进自我专业成长。 (1) 与文本联动:参赛教师集中抽签后进行独立解读教材, 设计教案。 (2) 说课联动:按抽签的顺序, 分组进行说课。主评委和观众评委给说课教师在评价表上打分, 并给予现场提问, 首次联动。 (3) 二度联动: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赛后交流。说课教师和评委、观众评委二度联动教研, 就说课内容和说课者的亮点和需改进的地方进行专题研讨。

(3) 命题交流竞技式。 (1) 文本联动:每位教师进行自主命制检测题。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按题型分或按照单元分, 每位教师根据分工的项目进行编制检测题。 (2) 区域联动:命题的分析与交流活动。首先每位教师将自己编制的题或试卷在联动组内作交流。主要围绕命制的题所遵循的学科标准, 相关的教材内容、学情、命题形式等进行命题意图的阐述说明。然后组内教师在聆听同伴交流的过程中, 认真思考该命题的所呈现的成功之处或者出现的问题, 分析试题形式与教学实际是否一致, 分析试卷知识与能力是否兼顾, 进行集体分析与点评。 (3) 二度联动:各教研组综合教师编制的试题, 进行整理或整改, 编制成一张综合卷, 在学习阶段期间进行检测。各教研组将检测的情况进行分析, 再次分析思考试卷中各命题的有效性。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平台, 我们所实施的“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它以学习和课例实践研讨为平台, 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以问题牵动促进教师在行动中研究, 力求在行动中提炼出适合本校校情的、能常态化地融入师生的教学生活、能切实解决学校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由以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模式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模式, 通过多维空间的联动区域、多维形式的联动平台、多维视角的联动主题审视教学现象, 展开有效教研, 使得校本教研显得有“话”有“题”、有“活”有“动”、“动而不散”。

摘要:校本教研是浸润、传递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更需要校本教研这座桥梁, 搭建围绕学校、教师、学生、教材中真实性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渠道, 有效地反映学校、教师、学生的教学要求, 解决困惑与问题。本文对校本教研的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视角下, 校本教研应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提炼真实性的疑难问题、教学困惑, 走出一个组、一个学科、一个学校的单一条线。在基于真实性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可实施多维空间、多维形式、多维视角的多维联动式校本教研。

篇4: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关键词】交替传译 虚词 笔记

口译笔记是口译员在紧张的会场气氛下,在不干扰听辨源语的情况下,迅速地以简便的符号、文字等记录讲话重点内容信息的一种笔记方法。通过合理使用笔记,译员能够减少记忆压力,激活短期记忆,调动已有知识以实现完整的传译讲者信息,传达原话效果的作用。但交传中的笔记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初学者易于不经分析记录所听到的任何信息,而这对最终译语的输出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交传中虚词的重要性

从句法功能来看,按照词是否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可将其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示实词之间的关系,但它却连接和修饰实词从而构成短语、从句和语篇,体现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口译笔记的记录、转换和输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虚词不当记录可能导致语意严重扭曲,译语不忠于原文。此外,虚词不当记录可能在译者回读笔记时形成有形障碍,使其不停更改对笔记的理解,从而造成不断改口,不断回译的负面影响。最后,鉴于中英文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旦未经任何转换生硬记录相关虚词和语句,译者可能在译语输出时发现其不符合源语正常表达,使听众无从理解。

二、交传中虚词不当记录的原因分析

首先,精力分配不当导致字迹不清及虚词缺失。笔记记录的一大原则便是要确保记录的内容在回读时能够做到清晰可辨,一目了然。根据吉尔教授的精力分配模型,在交传的第一阶段中,译者既要听辨记录,同时还要结合短时记忆协调各项任务,很有可能在某环节出现问题时造成整体脱节,最终由于精力的不当分配而造成笔记不清、难以辨认、虚词遗漏甚至是错误记录等严重后果。

其次,笔记结构不当导致虚词支配关系不明。根据Roderick Jones的理论,交传笔记的记录通常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对角线布局、左边预留空隙及垂直罗列。其中,记录时在左边预留空隙记录相应连接词则有利于突出译语结构,方便译者对上下文关系迅速做出反应。因而当重要连接词未能按照该原则有效记录时则容易导致限定或修饰关系不清,造成虚词支配关系不明,译语输出有误等严重后果。

第三,中英文差异导致记录受源语影响。作为意合的语言,中文往往不借助语言形式而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在某些时刻,由于忽略了中英文在结构、用词、逻辑等各方面的差异,一旦译员在翻译时过度注重源语结构和用词,最终很有可能受源语局限,无法做到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正确还原源语所涵盖的信息。如果译者在实战中遇到逻辑不清的发言人,也必须透过表面寻找深层结构,调整语序帮助讲者理清思路,继而使得听众能够获取讲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第四,虚词多义性导致逻辑错误。虚词本身往往具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听到相应的虚词时,不应立刻照搬记录,而应当先把随后的信息记录下来,而后根据上下文理解该连词在此句中的意义,用相应的简化符号在左边空隙处清晰记录,因而确保在译语输出时做到逻辑连贯,意义明确。

三、交传中虚词记录不当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相关虚词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译者未能记录下段落间的相关连接词,但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后便可得知上下句间的关系,便可自然地添加相应连词因而使得语意通顺且符合逻辑。

其次,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听力理解及分析的过程中,建议译者使用对应的译语逻辑来分析理解,因而笔记应当体现译语结构而非源语结构,可灵活使用箭头等指向性标志来调整译语语序。这对随后回读笔记并进行译语输出将起到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三,有时可主动增加虚词以突显逻辑关系。在某些时刻,在译语中主动添加某些虚词成分则是为了让听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捕获发言者意图,理清思路,抓住逻辑主线脉络。

第四,其他针对性的策略。为避免出现因精力分配不当而造成的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等问题,译员在平时训练时可刻意减少对笔记的依赖,训练无笔记下的听辨及翻译能力。针对虚词缺失和记录错误,平时训练时要增强对虚词的敏感度,减少遗漏和错记的频率。最后,鉴于中英文语系的不同,在记忆、笔记及表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学会使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真正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正确理解发言人意图传达的意义。

总而言之,虽然虚词不能单独在句中充当成分,但虚词的不当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译者思绪不清、逻辑混乱、译语输出有误等严重后果,此文旨在指出交传中虚词记录不当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口译笔记解读速度和口译转换速度,从而改进笔记体系,全面提高译语质量。

参考文献:

[1]Gile,D 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s,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2]Jones,R 2008,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Shanghai.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5: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2、点选运行diskgenius分区工具,再次示例的是以U盘为启动盘,

3、开启diskgenius软件,点开“硬盘”——“重建主引导记录”项目。

4、这时系统就会出现一个询问对话框,点选“是”键值。

篇6: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学习《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会议记录 会议主题: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时间: 2007 年 6 月 18 日 地点:二楼会议室 会议主持人:王强 内容:

一、《决定》的重要意义 “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决定》的发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局、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定》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决定》通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分析现阶段人口发展面临的形式和挑战,深刻阐释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

篇7: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8页49页例

1、练一练和练习八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能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

3.使学生在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运用线段图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运用画线段图的策略确定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提问:同学们,我们以前就学过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引入:是的,我们学过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看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确实是需要一些策略的,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学习策略 1.了解题意。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

提问:同学们请看这一题,自己读一读,题里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指名学生回答,你来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

提问:你知道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独立尝试一下。

启发:老师看了一下,很多同学都无从下手,那怎么办呢?想一想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条件之间的关系吗?(画线段图)的确,画线段图是个不错的办法,我们就来画一画。提问:那怎么画呢?

(如果有同学将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邮票画成一条线段,反问:怎样画可以表示的更清楚?)

师画:我们可以用这样一条线段表示小宁的邮票数,那表示小春的邮票数的线段应该怎么画?(比小宁的长一些)

接下来,你能将题目中的条件表示在图中吗?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反馈:哪位同学能边读边说,在黑板上表示出来?

边画边说明:小春的比小宁的多出的一段表示小春比小宁多12枚邮票,用大廓线表示出小宁和小春一共有72枚邮票。

你们同意他的画法吗?

【设计意图:本例题是和差问题,对四年级学生来讲抽象的思考、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数量间的联系,因此它适合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一开始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是大家感受问题有点难度,理解的人“不算多”。接着启发学生怎样可以帮助我们看清数量关系,意图在于激活学生过去有过的画直观图的经验,引导学生进入画图。】

2.分析关系

讨论:看着这张图,现在你有没有解题思路了?自己先想一想,同桌交流。

学生回答,大家听明白了吗?谁也来说说看。教师整理说明: 思路一:

先去掉小春比小宁多的12,这时总数就会(总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去掉12),这样(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一样多了)。然后我们再把他们平均分,这样就可以求出小宁的邮票数,那么由求出的小宁的邮票数,我们就可以求出小春的邮票数。

思路二:

追问:还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吗?

给小宁补上12,这时总数就会(总数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去掉12),这样(他们两人的邮票数就一样多了)。然后我们再把他们平均分,这样就可以求出小春的邮票数,那么由求出的小春的邮票数,我们就可以求出小宁的邮票数。

思路三:

如有第三种方法,请学生解释清楚。

小结: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两中解题思路是有共通点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这两种方法,虽然一种是将小春去掉12,另一种是将小宁补上12,但是两中方法都是想办法使它们一样多,再平均分。

【设计意图:画图后引导学生“从图上看”,思考可以怎样解决问题,这一方面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另一方面培养几何直观和推理的能力。最后通过交流发现,两种方法虽然解题思路不一样,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

3.解答检验

(1)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线段图看清了数量间的联系,大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列式计算。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

交流: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教师板书算式)

另一种方法是怎样解答的?你是怎样想的?(教师板书算式)(2)引导:我们这个问题已经知道怎么解决了,那么到底算的算的对不对,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如有同学提到用其中一种解法的结果检验另一种解法。

教师反馈:这是一个检验的方法,但是如果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的思维错了,那么用第二种方法来进行检查还是错的。所以这样的方法并不是很好,你有没有什么其他的检验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第二个条件是“小春比小宁多12枚”,所以我们对两个条件都要进行检验。可以先把两人的邮票枚数相加,看是不是共有72枚;再把两人邮票的枚数相减,看是不是相差12枚。

说明:是啊,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一般用“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进行检验。自己在练习纸上写出检验过程,并完成答句。

反馈: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检验过程,确认结果)

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个相加总数是不是72,两个相减结果是不是12,那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学习策略不是事先的交代,而是解题过程中的体验和概括。因此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画图、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适时引导体验。】

4.反思回顾

(1)反思过程,交流体会。

引导:回顾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小结: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我们运用画图来理清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解答完成以后,我们还运用了“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方法检验了结果是否正确。

(2)引导回忆,丰富策略。

引导: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也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来剞解决一些问题。你还记得我们在哪些问题上用到过?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并说明:在二年级我们就学过通过画一画、圈一圈,认识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在三年我们也经常要画线段图来解决问题;在四年级探索周期排列的规律时,我们也通过画图表示物体的排列顺序,找出规律。看来,画图的策略对解决很多问题都有帮助。

【设计意图:解决问题之后,再回顾后来为什么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解决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作用,获得比较深切的体验,这就便于学生提炼、概括策略。然后交流体会,联系学生体会揭示学习的新策略是画图的策略,学生就能比较深刻地感悟策略的内容,把握策略的实质,初步认识画图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1.出示“练一练”。

引入:要掌握画图的策略,我们首先要看懂图,这张图,你能看懂吗?谁来说说这张图的意思?

看着图,先想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请同学们列式解答。(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直接列式解答)

交流: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这位同学用的另有一种方法,我们来看看对不对?

检验:这道题算得对不对,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检验?(根据回答板书检验过程)检验时,既要检验两种书是不是一共105本,又要检验文艺书比科技书是不是少15本。符合这两个条件,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小结:同学们看,看懂了图,我们就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设计意图:在学过了画图的策略之后,要掌握画图的策略,首先要看懂图,看懂了图,就能理清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答。】

2.出示练习八第2题。

这张图你能看懂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解决?试试看。学生独立完成,并上台展示。

谁来展示一下?(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去掉长花边的一部分,另一种是补上短花边的部分)通过比较交流,体会用长花边减去10厘米,先求短花边的长度,再求长花边的解题思路,比用短花边加上三个10厘米,先求出长花边的长度,再求短花边的长度的解题思路要更简捷。

错误的方法:老师看到还有一位同学是这样做的。我们来看看他的对不对。投影仪展示,并使用检验,检验发现结果不对。

说明:看来检验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时思维的漏洞,检验还是很有用的,我们要平时要用养成检验的习惯。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体会用长花边减去10厘米,先求短花边的长度,再求长花边的解题思路,比用短花边加上三个10厘米,先求出长花边的长度,再求短花边的长度的解题思路要更简捷。】

同时当学生出现错误算法时,及时利用检验发现错误,以使学生体会检验的重要性,用养成检验的习惯。

3.出示练习八第3题。

自己读题,你会解决吗?自己独立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图。请解决出来的学生上台说说解题思路。你是怎么样一下子想清这题的解题思路的?

说明:题目要求是从上层搬到下层60本,上、下层本数相等,看图就能发现从上层搬三份中的一份到下层,上、下层的本数相同,所以这一份就是60本。

小结:你们看,画了一张图以后,原来复杂的题目我们一看就知道怎么解决,所以画图的策略真的很有用。以后,同学在解决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也可以画画图,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解题时,发现光看文字难以理解,引发学生画图的意识。一画图就发现上层中的一份其实就是60本。】

使学生体会画图的策略真的很有用。以后再解决一些条件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也要有画图的意识。

4.出示练习八第4题。

提问:观察题目,你能很快的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吗?(能)学生独立解决。

谁来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小结:当题目中的数量比较简单时,我们可以不画图直接思考分析如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时,也可以不画图直接思考分析如何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灵活选择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什么策略?怎样应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篇8: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关键词:交替传译,虚词,笔记

口译笔记是口译员在紧张的会场气氛下,在不干扰听辨源语的情况下,迅速地以简便的符号、文字等记录讲话重点内容信息的一种笔记方法。通过合理使用笔记,译员能够减少记忆压力,激活短期记忆,调动已有知识以实现完整的传译讲者信息,传达原话效果的作用。但交传中的笔记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初学者易于不经分析记录所听到的任何信息,而这对最终译语的输出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一、交传中虚词的重要性

从句法功能来看,按照词是否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可将其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虚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示实词之间的关系,但它却连接和修饰实词从而构成短语、从句和语篇,体现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口译笔记的记录、转换和输出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虚词不当记录可能导致语意严重扭曲,译语不忠于原文。此外,虚词不当记录可能在译者回读笔记时形成有形障碍,使其不停更改对笔记的理解,从而造成不断改口,不断回译的负面影响。最后,鉴于中英文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旦未经任何转换生硬记录相关虚词和语句,译者可能在译语输出时发现其不符合源语正常表达,使听众无从理解。

二、交传中虚词不当记录的原因分析

首先,精力分配不当导致字迹不清及虚词缺失。笔记记录的一大原则便是要确保记录的内容在回读时能够做到清晰可辨,一目了然。根据吉尔教授的精力分配模型,在交传的第一阶段中,译者既要听辨记录,同时还要结合短时记忆协调各项任务,很有可能在某环节出现问题时造成整体脱节,最终由于精力的不当分配而造成笔记不清、难以辨认、虚词遗漏甚至是错误记录等严重后果。

其次,笔记结构不当导致虚词支配关系不明。根据Roderick Jones的理论,交传笔记的记录通常需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即:对角线布局、左边预留空隙及垂直罗列。其中,记录时在左边预留空隙记录相应连接词则有利于突出译语结构,方便译者对上下文关系迅速做出反应。因而当重要连接词未能按照该原则有效记录时则容易导致限定或修饰关系不清,造成虚词支配关系不明,译语输出有误等严重后果。

第三,中英文差异导致记录受源语影响。作为意合的语言,中文往往不借助语言形式而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在某些时刻,由于忽略了中英文在结构、用词、逻辑等各方面的差异,一旦译员在翻译时过度注重源语结构和用词,最终很有可能受源语局限,无法做到脱离源语语言外壳,正确还原源语所涵盖的信息。如果译者在实战中遇到逻辑不清的发言人,也必须透过表面寻找深层结构,调整语序帮助讲者理清思路,继而使得听众能够获取讲者意欲表达的信息。

第四,虚词多义性导致逻辑错误。虚词本身往往具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因此在听到相应的虚词时,不应立刻照搬记录,而应当先把随后的信息记录下来,而后根据上下文理解该连词在此句中的意义,用相应的简化符号在左边空隙处清晰记录,因而确保在译语输出时做到逻辑连贯,意义明确。

三、交传中虚词记录不当的应对策略

首先,在相关虚词缺失的情况下,译者可以通过语境进行合理推断。在很多情况下,即使译者未能记录下段落间的相关连接词,但通过上下文语境分析后便可得知上下句间的关系,便可自然地添加相应连词因而使得语意通顺且符合逻辑。

其次,翻译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在听力理解及分析的过程中,建议译者使用对应的译语逻辑来分析理解,因而笔记应当体现译语结构而非源语结构,可灵活使用箭头等指向性标志来调整译语语序。这对随后回读笔记并进行译语输出将起到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

第三,有时可主动增加虚词以突显逻辑关系。在某些时刻,在译语中主动添加某些虚词成分则是为了让听众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捕获发言者意图,理清思路,抓住逻辑主线脉络。

第四,其他针对性的策略。为避免出现因精力分配不当而造成的字迹不清、无法辨认等问题,译员在平时训练时可刻意减少对笔记的依赖,训练无笔记下的听辨及翻译能力。针对虚词缺失和记录错误,平时训练时要增强对虚词的敏感度,减少遗漏和错记的频率。最后,鉴于中英文语系的不同,在记忆、笔记及表达的各个环节中都应学会使用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真正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正确理解发言人意图传达的意义。

总而言之,虽然虚词不能单独在句中充当成分,但虚词的不当记录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译者思绪不清、逻辑混乱、译语输出有误等严重后果,此文旨在指出交传中虚词记录不当的深层原因,并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口译笔记解读速度和口译转换速度,从而改进笔记体系,全面提高译语质量。

参考文献

[1]Gile,D 1995,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in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John Benjamins,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2]Jones,R 2008,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Shanghai.

[3]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篇9:解决问题的策略教研记录

教研活动形式化——不关注问题解决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研与教学问题分离。主要原因是一线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善于在日常教学实际中捕捉研究的问题。二是缺乏对某个教学问题深入、持续的研究意识。有些教师,每学期甚至每月都在更换自己的小课题,他们觉得能找出一两种策略去解决这个问题就算完事了,就可以研究下一个问题了。所以很多研究都非常肤浅,流于形式。三是教研组内的公开课不指向教学实践中具体的问题,目的不明确,始终是“就课论课”的形式,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样的教研就犹如缺乏灵魂的躯壳,显得苍白无力。

教研活动经验化——不注重科研方法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只关注运用个人经验解决问题,而忽略他人的经验,不会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二是个人反思不深刻,缺乏同伴互助,缺少专业引领。有的教师肤浅地认为:个人反思,就是上完课后写一则教学后记;同伴互助,就是教研组的几位教师互相听课、评课;专业引领,就是请几个专家来点评课堂,作指导。诚然,这种形式的教研对教师或多或少有些帮助,但却存在较多的问题,如重复的东西太多,各说各的,缺乏真正的交流,构不成群体合作学习等。

教研活动随意化——不明确教研职责

主要表现为:组长的作用不够明确,很多教研组长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活动的安排者、召集人,对教研活动不能做到有效调控;组员的主人翁意识淡薄,总觉得上教研课的人才是主角,自己只是去听课、评课,当当配角而已,教研的实效不是很高。

教研活动行政化——不关心教师心理

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对教研的价值认识不够,将教研当作额外的负担。常听有些教师这样说:“搞教研,我哪里有时间,新课都教不完呢!”二是为了教研而教研,把教研当作作秀的手段,依靠行政手段“强迫”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不管教师愿意不愿意。

剖析以上现象,我们开展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教研活动策划与改进”的实践研究。我们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模式

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探索并建构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新模式,其基本框架为“五环节十五流程”。具体为: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成果)

这个模式注重教师的独立思考,注重个体的主动参与,注重团队的合作互助,集教、学、研于一体,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基本流程:记录困惑→自主分析→呈现问题

校本教研的核心是“问题解决”。那必须得先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我们在组织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强调解决“小问题、真问题”,要求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随时在备课本上记录一些有价值的现象,并提出“困惑”和“质疑”。每个月,教师梳理出这个月记录的最需要解决的一个“真问题”,填写好“问题记载表”(此表为专门设计,有三块内容,分别为:现象描述、我的分析、所需解决的问题),要求先翔实描述所经历的教学现象,再具体阐述自己对这个现象的分析思考,然后提出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把此表上交教研组长。

第二环节:筛选问题

基本流程:小组交流→集思广益→确定问题

教导处和教研组长对每位教师的“问题记载表”进行梳理分类,把提出相同或相近问题的教师组成若干个研究小组,由组长负责开展活动。先由每位组员介绍“问题记载表”,引发组内教师的头脑风暴,然后对组内所有问题从其真实性、重要性、可解决的程度等角度作“思考和论证”,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选出最真实、最重要、操作性最强的小问题确定为“研究对象”。

第三环节:设计方案

基本流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确定“研究问题”后,小组内每位教师首先围绕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的对策,初步形成“解决方案”;接着组内交流讨论,在名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筛选提炼并形成“研究方案”。

第四环节:实践研究

基本流程:多元研究→反思归因→提炼策略

方案确定后,就深入课堂进行“着地”实践研究。以“一课多磨”“同课异构”“跟进研究”等方式,不断验证并调整“问题”研究的方案,反思问题出现的症结,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等。同时借力校内外名师,共同探析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取他人之精华,集众人之智慧,提炼出更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新对策。

第五环节:展示成果

基本流程:梳理汇总→优化策略→分享展示

把前四个环节研究的所有资料,进行分工梳理汇总,形成书面材料,并请专家指导把关,使问题解决策略更合理、更优化。然后把小组集体智慧之成果和心得以课堂展示、经验介绍、编印成果集等方式和全体同行共享。

二、“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策略

影响“问题解决式”教研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如对参加者需求的了解与尊重、组织者的创意及其基本理念、教研活动的可参与性、组织者的经验与临场能力等。我们探索并实施了以下改进教研活动的策略。

策略一:改“要我教研”为“我要教研”,关注研究需求。

策划教研活动首要的是关注教师真正的教学需求。不了解教师的需求而让其教研,是一种“要我教研”的行为,也不可能组织起真正有效的活动。为此,在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尽量进行调研,找准“主问题”,规划教研主题,摸清教师的认识和行为现状,掌握教师的基本需求,激发教研动力,实现“我要教研”的观念转变。

策略二:改“独立备课”为“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不仅仅是执教老师的事,而是整个教研团队的事。我们要求在备课过程中全员参与,每人都要构想一个教学设计方案,在组内作交流。当然不同的设计方案需要思维的碰撞与整合,整合的任务主要由教研组长来完成。

策略三:改“只记不思”为“边记边思”,培养反思习惯。

在听课活动中“只记不思”是无效低效的听课行为,只有“边记边思”才是最有效的听课行为。因为“思”,能使我们更好地看清问题,思考问题,发现亮点,找出不足,解决问题。为此,我们要求每位参与听课的教师必须“边记边思”。在听课笔记的设计上,我们既在过程的旁边设有“旁注”栏,又在过程的后面设有“反思”栏。在对听课笔记的检查中,把听课者的“旁注”与“反思”纳入考核。

策略四:改“评课”为“议课”,提升教研效果。

“评课”侧重于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课”则侧重于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课”的过程是展开对话、促进反思,与上课教师进行平等的地交流,自由的对话,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

三、“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的保障

为确保“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模式正常运行,夯实活动基础,我们抓实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成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组织机构

为切实保障校本教研的实效,我们成立了“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组织机构,呈层级网络状。第一层级为校长室,由校长、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第二层级为教导处、教科室两个职能科室,具体负责管理;第三层级为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实施;第四层级为每位教师,直接参与教研。

(二)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全员培训

我们从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教师的素质现状出发,开展了各种主题沙龙式的校本培训,增强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是教研全员培训:突出校本教研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提高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和把握。

二是青年教师“微格”能力培训:突出课程教材改革对青年教师知识能力的新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3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学期一般要参加三项“微格”能力的培训和考核,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须努力四个等级。考核的结果列入该青年教师业务进修和年度考核的档案中。

三是骨干名优教师培训:通过对小学高级以上职称骨干教师的重点培养,带动全校的校本教研。如推出“名师讲坛”等活动,由名优骨干教师上示范课或作观点报告,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三)建立“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管理制度

为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增强自觉教研的内驱力,我们制定并完善了《“问题解决”校本教研制度总则》《“问题解决”教研组长工作职责》《教师绩效考核奖励细则》等多项制度,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开展“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的热情和激情。

“问题解决式”教研活动对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欣喜地看到:良好的学术氛围正在形成,教师们善于钻研、富有思想,撰写的论文、案例和随笔屡屡发表、获奖,并被评为各级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学生们在课堂上乐于探究、敢于提问、善于解决问题,参加市级及以上比赛屡屡获奖;学校的校本课程也被评为省精品课程。目前,“问题解决式”校本教研活动正在全市各学校逐步推进。

上一篇:高二抒情散文 :过客350字下一篇:守护地球从我出发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