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2024-05-10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1.水果店运进5筐苹果、8筐橘子、6筐香蕉。苹果每筐20千克,橘子每筐15千克,香蕉每筐30千克。先根据下面的问题列表整理,再解答。

苹果5筐,每筐20千克;橘子( )筐,每筐( )千克;

(1)运来的苹果和橘子一共多少千克?

香蕉( )筐,每筐( )千克;苹果( )筐,每筐千克。(2)香蕉比苹果多多少千克?

2.四年级学生在森林公园植树,四(1)班42人,一共植树168棵;四(2)班45人,一共植树225棵;四(3)班48人,一共植树144棵。填表整理已知条件。

四(1)班一共植树( )棵,( )人;四(2)班一共植树( )棵,( )人;四(3)班一共植树( )棵,( )人。

(1)四(2)班比四(3)班平均每人多植树多少棵?

(2)四(1)班比四(2)班平均每人少植树多少棵?

智力冲浪:

现有3米和5米长的钢管若干根,如果要安装一条41米长的管道,可以从中各选几根?

篇2: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表现在解题的活动中,是通过解题活动逐步逐渐形成的。通过例1,例2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体会一一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都按照“引发需要—填表列举—反思方法—感悟策略”这几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利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思路。

出示例1情境图,读题、提问:你能用小棒围一个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吗?让学生想到围成的长方形与长、宽有关,因此在解答之前必须找到对应的长和宽。

2、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围法的多样性。

当在激发学生的需要后,给学生创造一个思维的空间,并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把自己的所想、所思给大家分享,从而在交流中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当然,学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进行有序的思考,因此在汇报时,有意展示重复,遗漏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各种围法可以按照宽的米数从小到大有序地列举出来,更能帮助学困生的学习。

3、填表列举,体会列举策略。

让学生获得答案后,继续利用表格的数据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你有什么发现?这就需要通过例2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验策略,提高了列举的能力。

4、练习要有多样性、层次性

篇3: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走进生活, 感知建模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他们的演绎推理能力还不完善, 好多数学内容的学习必需建立在直观形象的基础之上. 学习的数学内容是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 让数学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精神.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 来分析, 来解答.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也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原型来设置的. 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具有生活情境化, 很多教学内容都是采用图文相结合的形式来安排的, 教材中的画面都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 也正如新课标中所阐述的那样, 让学生从生活中感知数学模型, 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比如, 在教学这一节课时, 教师营造了一个让学生买铅笔的情境. 买铅笔是学生经常遇到的事情, 所以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再引导学生走进情境, 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而教材中看似简单的两只小动物在一起对话的画面, 却蕴含着一个数学信息资源, 学生通过观察便能简单地获取一个数学信息, 即15支铅笔, 被小花兔买去9支, 那么还剩多少支呢? 这样, 学生就在一个生动形象的现实情境中经历了建模的感知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数学问题, 为下面如何解答这道题的策略和数学建模奠定了基础. 如果我们直接让学生来计算15-9, 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作为铺垫, 所以对这两个数字也许就不感兴趣, 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 但如果营造了一个生活情境, 那么学生马上就会意识到计算15-9是为了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并且从生活中建立了15-9的数学模型.

所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内容进行有效建模时, 要引导学生学会认真看图, 弄清楚教材中图的意思, 这为学生理解题目奠定了基础, 可以让学生准确、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为下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 形成建模

受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 学生思维的发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的动手操作才能形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只有通过操作, 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有条理性, 才能让自己的数学建模有序.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学生看到数学问题时, 连题目还没有看完整就马上开始解答, 结果造成了许多错误, 特别是一些题目的数量比较复杂, 中间有很大的跨度, 学生错误的现象更是普遍. 这是因为学生在平时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缺少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 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建立数模思想就是为学生解决问题找寻一条捷径, 看看哪个策略可以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并初步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计数棒来代替铅笔, 每人拿出15根计数棒来自主操作, 然后全班交流自己的建模过程. 生1:我是一根根数的, 当数到第9根的时候, 我就把它放在一边, 看看还剩下6根. 生2:我是把15支铅笔分成10支和5支, 然后拿10支来减去9支还剩1支, 再加上旁边的5支, 就得到还剩6支铅笔了. 生3:我是把要买的9支铅笔分成5支和4支, 拿15支减去5支得到10支, 再拿10支减去4支得到6支, 所以还剩6支. 生4:我是这样想的, 9加上6等于15, 所以15支铅笔减去9支还剩6支. ……

这样,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许多学生形成了15~9的数学建模思想, 从而获取自己的解答策略. 然后, 我把这些解答方法列举投影出来, 让学生在一起小组讨论, 看看哪一种解答方法更好, 更简便, 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建模思想, 形成最佳的解决问题策略. 所以, 学生通过操作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数学建模的过程. 这个过程, 对学生学习数学以及应用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内化建模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取的建模思想与解题策略要通过一系列的实践与应用才能得到内化, 才能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建模思想, 而让学生实践应用是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一个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所以, 在学生完成数学建模思想之后, 我们还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加以内化. 只有这样, 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才能更加完善.

篇4: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老师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根据信息自己提出和设计问题。教师要帮助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尝试探索。学生沿着这样的过程不断地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就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分析问题、进行预测和选择策略上,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教学用替换解决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小明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同样的杯子中,正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出示例题情境:小明将720毫升的果汁倒入(这样的)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提问:还能直接用除法计算吗?为什么?板书:两种未知量。提问:你觉得要补充一个什么条件?情形①:告诉我们一个大杯可以装多少毫升。(问题就是要我们求大杯的容量,这个条件不合适。但是,你的想法就是知道了大杯的容量,题目中就只有一种未知量,就可以求了。)情形②:告诉我们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知道了大杯和小杯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大杯换成小杯,或者把小杯换成大杯,这样就可以用除法来算了)过渡:那我们一起来看看大杯和小杯之间有什么关系。演示:一个大杯的水正好倒满三个小杯的水。我们可以怎样说?出示例题。这样通过情境题的迁移,引入例题的教学,自然不突然。学生能够顺理成章的去研究新问题。自发产生用替换去解决。

二、设计方案,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方法及开放式的结论。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例2,课件出示例2,学生自己读题。提问:你会做这道题吗?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独立解答,交流汇报,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先请学生说方程解法及除法解法的思路。小结:这道题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大家的解答过程也比较复杂。但是老师刚才看到有的同学只用了一道乘法算式就求出了本题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这道算式的含义你能看懂吗?你能说说这道算式是什么意思吗?在这样的思路中,我们把什么做单位“1”的,这个分率表示什么呢?教师小结:也就是说,我们把女生人数做单位“1”转化为了美术组总人数做单位“1”,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把较复杂的题转化成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与同座位说说通过“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怎样思考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全班交流,出示转化后的完整题目。提问:这时该怎么做呢?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和刚才的两种方法比较,这3种方法哪种更简单呢?你有什么体会呢?运用转化的策略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的简单。引导回顾整理:回顾一下解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策略解决这道题的?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如果想比较简单地解决这道题,我们就需要把已知量看做单位“1”,把要求的量转化为已知量的几分之几,然后用乘法计算。这样我们就把复杂转化为了简单。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老师还发现有的同学运用了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这也是一种转化的思路,同样使得了复杂的数量关系变的简单了,这个方法和我们转化为分数乘法的本质是一样的,都要牢牢抓住份数关系。这样的转化思想也是很好的。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转化,这样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便于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转化的策略。也培养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三、利用策略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标教材解决问题教学与其他学习领域紧密结合,不再像从前那样编排,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编排上有点“散”。二是信息呈现方式上具有开放性。从形式上看,有纯图画呈现的,有半文半图呈现的,还有纯文字出示的;从内容上看,有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学校生活方面的,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等;从结构上看,有的结构比较完整,有的则不完整;从信息作用上看,呈现的信息对解决问题有的有用,有的没用,需要学生全面观察、仔细识别与合理选用。三是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新颖性、挑战性。由于课标教材没有现成的类型可套,更没有现成的解法可搬,需要学生探索寻找。这一新颖的编排方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构成了挑战性。如果教师能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坚持这样的引导学生自觉地从具体情景图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养成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为“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为识别有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作好了铺垫。

篇5: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⑴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⑵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⑶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揭示课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交流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学校-->桃园-->大桥-->家

⑶介绍确定“行走的方向”的思考过程,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介绍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方向的方法。

生:我说学校到桃园的方向,因为上学时的方向是向东,所以放学回家的方向是倒过来向西。

…………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

⑷教师总结,初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教师总结:先要明确小红上学走的路线,再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小红放学回家走的路线。

二、具体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进一步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

⑴出示题目,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

⑶班级交流,再次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师:你会先标出哪个景点?为什么?

生1:我会先标猴山这个景点,因为猴山过去是蛇馆,倒过来是蛇馆到猴山,所以要先标猴山。

师:怎么标?

生:蛇馆到猴山是向东4格,那么猴山到蛇馆应该是向西4格。

…………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的步骤,先明确大门到蛇馆的路线,再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确定蛇馆到大门的方向、格数等等。

三、借助例1素材,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⑴出示例1,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联想,初步解决问题。

师:从“同样多”中你联想到了什么?

学生介绍:甲杯里现在是200毫升,乙杯也是200毫升;原来甲杯多,乙杯少;原来甲杯是240毫升,乙杯是160毫升。

⑶感受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的多种表现形式。

A、列表。

甲杯(毫升) 乙杯(毫升)

现在 200 200

原来 240 160

B、算式。

400÷2=200(毫升)甲:200+40=240(毫升)乙:200-40=160(毫升)

C、图画的形式。

⑷总结: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解题时,可以用画图、列算式和列表等形式来表现。

四、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内化方法。

⑴出示例2,自主理解题目的意思。

⑵自主解决问题,同桌交流。

⑶班级交流思考的思路。

A、运用“倒过来推想”策略:

+24-30

(?张)-->()-->(52张)

算式:52+30-24=58(张)

B、运用比较的策略:

收集24张和送给小军30张比较,小明原来的张数比52张多6张。

算式:52+(30-24)=58(张)

⑷独立作业,全课总结。

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篇6: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及部分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运用列举的策略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激发兴趣

从起点到终点一共20格。游戏规则:

1.两人轮流把棋子从起点移向终点。2.每次最少走1格,最多走3格。3.最终把棋子移到终点的一方获胜。

二、问题导入,激活经验

谈话:看来,做一个简单的游戏也是要讲究策略。其实我们很早的时候就在默默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1.出示“10可以分成几和几”。

师:一年级时我们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师生共同完成。

2.出示“1、5、8三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三年级时遇到的问题。谁来解答?

生:可以组成158、185、518、581、815、851这样的6个三位数。师:有个同学是这么做的,(出示不按顺序列举的做法)你更喜欢哪种做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上面的做法,因为上面是按顺序写的,容易把不同的三位数全部 写出来,便于我们查漏补缺。

3.出示课题

师:上面是两个不一样的问题,但在解决时都是把各种可能的情况一个一个地写出来。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就叫做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一列举的策略。

三、弄清题意,尝试列举

1.弄清题意

谈话:周末,王大叔用22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块长方形的花圃。师: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围成的是长方形,它的周长是22米。

师:如果你是王大叔,能围一个长方形花圃吗?完成活动1(图1)。

图1 图2 师:这是三位同学的作品(图2)。这些长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它们的周长相等,面积不相等。

生:长不相同,宽也不相同,但长与宽的都是11米。

生:因为长方形的周长等于长与宽的和乘2,所以长与宽的和就等于周长的一半。也就可以用22÷2=11(米),算出长与宽的和。

师:根据大家的发现,我们知道了用22根栅栏围长方形的花圃,有多种围法,它们的面积不一样,但是长与宽的和都是11米。

2.尝试列举

师:怎样围面积最大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办? 生:把所有的围法都列举出来,然后算出面积,比较一下。师:这个方法不错。完成活动2(图3)。

图3 图4 3.集体交流

根据学生列举的情况出示在电脑上。(图4)师:他们是这样列举的,你有问题想问吗? 生问:为什么长从10米想起呢?不是11米呢?

生答:因为这里长与宽的和是11米,长最长只能是10米,不能是11米。生问:列举到长6米,宽5米后,为什么不接着往下列举呢?

生答:接着往下,长5米,宽6米,和前面的长方形形状一样的,重复了。师:用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关键要能根据题意找到一个思考的方向。解决这个问题是怎样思考的?

生:根据长与宽的和是11米,思考长或宽分别从几想起。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谈话: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过程。”

师:这是课一开始我们曾经解决的问题,回顾这三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你有什么收获?(同时出示三个问题)

生:有些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

生:如果题目有多种可能的结果,可以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再比较这些结果,找出问题的答案。

生:解决例1时,我们除了运用了一一列举的策略,还运用了画图和列表的策略。

生:无论画图的策略还是列表的策略,都是为了能把符合要求的围法列举出来,列举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基本的策略。

生: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关键要能根据题意找到列举的顺序。生:有顺序的列举,就不容易出现重复或遗漏,还能便于我们发现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画图、列表 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五、检测反馈,丰富体验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逐题交流。1.指名一组交流第1题的做法。师:他是这么解决的,你有问题想问吗? 生问:为什么列举的第一个时间是11:40?

生答:我发现,从9:00到9:40间隔是40分,从9:40到10:20间隔也是40分,这样,后一个时刻与前一个时刻相隔40分。所以11:00后面的一个时刻是11:40。

师:说得真好,先从题目中找到规律,再根据规律列举。生问:列举到16:20之后要不要继续列举了?

生答:不需要了,因为题目中最后一个是否响铃的时刻是16:00,所以没必要再接着列举了。

师:看来运用策略时要灵活,有时不一定要把所有情况都一一列举。2.指名一组交流第2题的做法 师:看的明白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生:他们先把可能付邮资的方法分成:选1枚邮票、选2枚邮票、选3枚邮票、选4枚邮票,这样的四类,再按顺序一一列举。

师:你真会总结,是啊,分类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分类让我们找 到了列举的序。

六、回顾游戏,拓展延伸

谈话: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可能会运用多种策略,还记得刚才的游戏吗? 师:这样,再给你们一次挑战我的机会。先请一位同学来和我玩,再请一个同学把我们每轮走的格数列举在黑板上的表格里,看谁先发现规律。

师:观察我们每次走的格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老师每次走的格数和学生每次走的格数合起来都是4格。师:你真善于观察,那要确保我能获胜,该怎么办?

篇7: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共18分)1.(1分)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是_______米. 2.(1分)某工厂有职工420人,男职工人数是女职工人数的6倍,工厂有男职工_______人? 3.(1分)四年级(1)班同学去郊游,全班38人,共交950元.算一算,平均每人交多少元,然后填写下表. _______ 4.(2分)50盆花.每堆照下面的样子摆放,摆8堆够不够_______?如果有剩余,剩_______盆? 5.(4分)在横线上填上“+”“-”或“×”。_______4=8    3_______6=18  35_______15=20  7 _______5=35 6.(4分)是_______个 ;

是由_______个_______组成的 ;

8个  是_______;

7.(1分)“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舞台上的彩灯按红、黄、绿、紫,红、黄、绿、紫的顺序排列的.想一想,第38个彩灯是_______颜色? 8.(1分)水果店卖出橘子35筐,香蕉28筐,橘子和香蕉每筐都是48千克。根据下列算式补相应的问题:48×35+48×28:_______。

9.(1分)3乘以6等于_______。

10.(2分)根据“体育课上跳绳的有17人,踢毽子的比跳绳的多8人,拔河比赛的人数表示跳绳的3倍”可以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5题;

共10分)11.(2分)在计算除法时,所得的商一定比除数小。

12.(2分)20-4÷4=4()13.(2分)两位数乘两位数积一定是四位数。

14.(2分)判断对错:

被除数是1575,除数是21,商是75 15.(2分)1,2,3,4四个数的平均数是4。

三、单选题(共4题;

共8分)16.(2分)甲、乙两人同时同两地相向行走,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经过4小时后二人相距6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正确算式是()A.(5+6)×4 + 3     B.(3+5)×4 + 6     C.(3+6)×4 + 5     17.(2分)一个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米。

A.12     B.24     C.32     18.(2分)估一估,积比2000小的算式是()。

A.410×5     B.398×6     C.502×3      19.(2分)桃树有48棵,梨树36棵,苹果树比桃树和梨树的总和少20棵,苹果树有()。

A.84棵     B.64棵     C.104棵     四、应用题(共6题;

共30分)20.(5分)王阿姨3天卖出24包糖,照这样计算,王阿姨一个星期可以卖多少包糖? 21.(5分)(2015•广东)做一种零件,8个工人0.5小时完成64个,照这样计算,3小时要完成144个零件,需要多少个工人? 22.(5分)每20㎡的树林每年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80g,某小区造了一条3300㎡的林带,一年可以吸收多少千克有害气体? 23.(5分)从北京到大连多少千米? 24.(5分)食堂买来36袋大米,每袋63元,买这些大米一共需要多少钱? 25.(5分)两个年级的同学去买书,三年级有48人,每人买2本,四年级每人买3本,四年级买的总本数和三年级一样多。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买书?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10题;

共18分)1-1、2-1、3-1、4-1、5-1、6-1、7-1、8-1、9-1、10-1、二、判断题(共5题;

共10分)11-1、12-1、13-1、14-1、15-1、三、单选题(共4题;

共8分)16-1、17-1、18-1、19-1、四、应用题(共6题;

篇8: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 有别于传统应用题类型教学以及机械解题训练, 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和“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并列起来.新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渗透现代数学的原始生长点为基本线索, 呈现解决问题的内容, 整体编排体系相对比较松散, 从例题到习题跳跃性大, 练习较多出现例题未出现的题型, 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 正处于“解决问题”的启蒙阶段,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又容易涣散, 生性好动, 对于学习数学实际问题这类比较枯燥的内容, 再用传统的“灌输式”会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 为了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至关重要.那么, 针对低年级学生, 怎样进行解决问题的教学呢?

一、变挂图为故事, 激发兴趣

陶行知说过:“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实践证明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童话故事, 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天真、爱幻想是小学生的天性, 因此美丽的童话故事也是他们乐于和愿意思考的学习内容.我在教学“解决问题”中, 就尝试选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导入教学.

例如: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我先出示一幅猴妈妈和小猴摘桃子的挂图, 然后让学生边看图边听故事.

师述:秋天到了, 果子熟了, 猴妈妈带着小猴来到自家的果园里, 小猴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大大的桃子, 高兴极了, 赶紧帮妈妈摘桃子, 一口气摘了23个桃子, 小猴这时有些口馋了, 真想吃一个桃啊, 这时妈妈说:“我给你出道题, 如果你答对了就奖你一个大桃子.”小猴开心地答应了.妈妈问小猴:“你知道树上原来有几个桃?”小猴想了半天也答不出来, 可急了, 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小猴吗?

生:愿意.

师:谁先来帮助小猴?

生1:35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1:猜的.

师:你到底猜得对不对呢?要知道确切的数据还要知道什么呢?

生2:光知道小猴摘了23个桃是不能算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的, 还必须知道现在树上还剩几个桃.

师: (出示树上的桃子, 让学生数一数还有5个桃.) 再怎么办呢?

生:把摘下的23个桃和树上剩下的5个桃合起来就是树上原来有几个桃.

师:怎样列式?

生:23+5=28 (个) .

在教学中, 原来出现的这张挂图是一个简单静止的画面, 学生觉得很单调, 他们的注意程度自然降低.当我把这张挂图编讲成故事后, 挂图变活了, 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 解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很快就找到了, 解题方法也就变得简单了.

二、变文字为活动, 主动探索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 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对于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 听过了, 就忘记了;看过了, 就明白了;做过了, 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 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 动口、动脑、动手, 积累丰富的直接经验, 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例如, 在教学“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中, 例题是这样的:“女孩一把抓了8个花片, 男孩一把抓了13个花片, 问: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几个?”

这一题传统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哪种花片抓得多, 多几个”就是求13和8相差多少, 用减法算.而我在教学中就把题目文字转化为学生的亲身体验, 给学生准备好了一定数量的红、蓝花片, 明确要求后让同桌的两名学生之间展开活动, 然后根据两人抓得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想办法比较哪种花片抓得多、多几个.大家轻而易举的发现“排一排”的比较方法就能比较出多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如果每人抓10把花片, 再比谁多、多几个.你准备怎么比?”这时有学生还是坚持用这种“排一排”的方法, 但是数量大, 实际操作很麻烦, 学生在活动中产生了矛盾, 思维上形成了冲突.教师追问:“该怎么办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话音刚落, 一些聪明的学生已经发现要知道多多少个其实就是求两个数相差多少, 只要用大数减小数就可以了.

这一片断的教学是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主动探索出了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比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变练习为游戏, 深化拓展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 他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 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 特别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游戏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时, 我尝试采用拍手游戏形式进行巩固深化, 游戏步骤如下:

老师拍菖菖, 要求学生拍的下数是老师拍的3倍.

指名学生A拍菖菖菖菖, 要求其他学生拍的下数是学生A的2倍.

明确要求, 同桌游戏.

全班交流:谈谈生活中的倍数关系.

这一片断采用拍手游戏, 学生兴趣盎然, 在劈劈啪啪的拍手声中不仅巩固深化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而且又轻轻松松地学会了实际运用, 他们把所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了, 真正体现了数学实际问题的内涵.

总之, “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这就对教师如何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是知识的获得, 更是数学思想和应用技能的习得.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策略教学的意义, 真正为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策略的平台,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习得策略, 并且让策略在学习中升华.

篇9: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策略研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很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题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下面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在解题之前先仔细阅读题目,弄清楚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以及所要问的问题。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对数学应用题题目的感性认知,让学生在初次阅读题目的时候,能够准确找出题目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对题目里所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标记,并对已知条件进行筛选,让学生在练习应用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进一步理解题目真正含义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以及数学知识点的运用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多尝试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学生在解答完应用题之后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进步,从而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加强解题思路训练,重视估算、验算的训练

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综合运用数学中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对于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基础性的应用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练习,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弄清楚这样解答的原因以及应用题解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的学习做一个良好的铺垫。对于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题目里面的已知条件以及解题思路比较隐蔽,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题目中已知的条件,大胆进行假设,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解题方法解答,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发散性解题思维能力,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估算是学生解题过程中排除错误答案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经常让学生进行估算训练,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明确题目答案的范围,降低错误率,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预见能力。验算也是学生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对答案的验算,对应用题题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自己的解题过程有了更好的评价,并在应用题解题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

三、应用题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生活常识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让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与其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与几何图形中的三角形相关的应用题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比如“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三角形的边长进行测量,并对三角形的性质进行验证,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如果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还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以及自己实践操作的结果,从而验证三角形的性质。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学生对应用题中相关的条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快速、准确地找出题目中所包含的已知条件以及内在条件,从而正确地解答问题。

总而言之,应用题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和归纳,并将所探索和归纳的数学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的讲课过程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篇10: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正果镇黄塘小学李明哲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P32例1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解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

述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口算]

2.1÷0.3=0.5÷0.25=0.84÷0.42=1÷0.25=

2.5×40=3.2×3=0.25×16=1.5×4=

[复习铺垫]

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每头奶牛一天产奶10.5千克,那么3头奶牛一周产奶多少千克?

(二)学习新知

师:如果张燕家3头奶牛一周产奶220.5千克,能否计算出平均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今天我们来运用小数除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生活问题。

[典型例题](出示例11)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

1、学生齐声朗读题目。

2、这道题目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又是什么?

3、师根据同学们的汇报,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出数量关系式。

4、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5、学生试列式计算,做得快的同学用多种方法计算。

6、两人板演,然后说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质疑。

7、阅读课本,把课本例题补充完整。

8、师生共同小结解决问题的步骤。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5台织布机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 方法一:

160÷5=32(米)第一步求的是

32÷8=4(米)第二步求的是

方法二:

160÷8=20(米)第一步求的是

20÷5=4(米)第二步求的是2、2台同样的抽水机,3小时可以浇地1.2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方法一:先求每台抽水机3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方法二:先求2台抽水机每小时浇地多少公顷,列式是(),再求每台抽水机每小时抽水多少公顷,列式是()

[提高练习]

列综合式计算,并分别说出分析过程

1、运输队有18辆汽车,全队26天节约汽油819千克,平均每辆汽车每天节约汽油多少千克?

2、5头牛一周吃饲料682.5千克,平均每头牛每天吃多少千克饲料?

[拓展练习]

小毅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4.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0元,小毅家有4口人,平均每人付水费多少元?

[教学效果评价]

3台拖拉机4小时共耕地0.96公顷,每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

篇11: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二、 教材分析:

(一)

本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求两个未知数的问题”属于较复杂的方程问题之一。这一知识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学生往往出现诸多学习障碍。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就尤为重要。

(二)

教学目标:

1、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掌握列方程求两个未知量的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2、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已经有过这方面的解题经验,解决问题中的例4,例4的特点也是要求两个未知数,只不过是属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小数倍数,而本例题是属于分数范畴内。解决类似这样的题学生要思考两个要点:要点一,两个未知数怎么办?要点二:一个条件已经用来表示第二个未知数,还可以根据哪个条件提供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了解学情。

1、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老师,猜猜老师今年多少岁? 2、到底多少岁呢?老师先卖个关子,给你们提供一组信息,我们来分析一下。

3、课件出示,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a:

生1答: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小华年龄是老师的14)

生2答: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

预设b:(老师今年的年龄是小华年龄的4倍,老师和小华今年的年龄和是50岁)

4、你们觉得这位同学把这幅线段图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吗?(清楚了)

5、你能用以前学过的列方程的方法求出老师今年的年龄吗?学生口答。同意吗?(同意)

6、师:现在知道老师多少岁了吧(36岁)你们看,运用数学知识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

7、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板书:解决问题。

(二)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 请同学们看这道题,先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步骤,你想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2、 指名回答。要先认真审题,弄清已知什么?求什么?然后画出线段图,分析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最后,回顾与反思。带到原来题目中去,检验检验是否正确。(你真会学习)

3、 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这3个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4、 指名道前面汇报,解答。

5、老师还有个疑问:相同的线段图,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列的方程却不一样呢?(一个是上半场是,一个是下半场是,)师:原来设的未知数不同,所列得方程也就不同。

6、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方法,你们来判断一下,对还是不对,请说明理由。

(三)

巩固所学、变式练习。

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上多半场比下半场多得14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先分析(学生解答、汇报交流)

(四)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九第一、二题。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先设一个量为未知数 再根据一个数量关系表示出另一个量 最后根据另一个数量关系列方程 六、教学反思:

教学本例题时,我注重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如何设X,如何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困惑:我们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是在做题时,大部分的孩子还是选择用倍数关系的句子进行解设,用和或差的句子列式。因为这样不仅便于学生思考,解方程也相对容易一些。在这里,用不用和学生强调一下解题方法的优化?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捷径。

七、主持人点评:

昝老师能够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围绕“如何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问题”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题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的地方就在于没有让学生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篇12: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能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掌握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难点: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经历从变化中寻求不变的过程,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

教材分析: 这节课重点学习的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出现的水库放水的情境信息,并且用表格给出几个不同时间段与7:00比水位下降的高度,并呈现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理解表格里的数据,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每小时下降6厘米”这一稳定不变的数量。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阶梯步骤,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选择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学生初步接触“策略”一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问题情境中呈现较多的信息,产生要整理信息的需要,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从而真切感受列表的作用,愿意主动掌握并运用这一策略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么学习了解决哪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谁能叙述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步骤? 讲述: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检验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啊一些需要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2

1、理解题意

(1)学生自由读题,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

师:仔细观察表格发现哪个数量在变化?哪个数量没有变化?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3)展示交流。a:从条件想起:根据每2小时水位下降2厘米,可以先算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b:从问题出发:要使水位下降120厘米,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就要先算出水位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 c:列表找答案。

d:水位下降的高度是2小时水位下降高度的10倍,所需的时间也是2小时的10倍。

(4)比较优化。

从条件和问题出发这种方法比较简单,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自主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解决。抽2生板演、对比,不论用哪种方法都要先求1小时下降6厘米这一不变量来考虑。

教师总结:像这种先求出单一的量的应用题就叫做归一应用题。

检验:以后再解决问题时都要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但不必把每一道题的检验过程都写出来,可以进行口头检验。

4、尝试练习

出示:找这样的速度,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了多少厘米?

师:独立完成后,说说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与前面的问题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

学生:水位下降的速度是相同的,前一题给出了水位下降的总高度,后一题给出了下降的总时间,问题不同。师总节:分析数量关系时,都要抓住每小时下降的速度不变这一关键。

5、回顾与反思 师: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

1、独立完成第1题。

请同学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班级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问题?

展示列式过程,并分别说说分别要先算什么?都要抓住哪个量?

2、独立完成第2题,说说先算什么,怎样检验?。

班级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接问: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先求什么?(先求一本字典的高度,)

四、全课总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那你有哪些收获?

讲述:其实,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今天再一次应用了这些解题的步骤,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把我们学习的这些策略应用到学习中。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2)

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并检验

篇13: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问题一:忽视联系,只关注问题本身

在新教材中,不再单列“应用题”教学单元,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计算教学之中。这里,解决问题既承担着计算教学的功能,又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年级的解决问题看似简单,但问题的呈现形式是循序渐进的,有联系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问题之间的联系,只关注到问题的本身。

问题二:文字过多,使问题缺乏趣味

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教学中容易出现为图方便,将要解决的问题以文字形式出现,这使问题缺乏趣味。

问题三:机械使用,缺少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常出现以下环节:出示主题图———找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少有新的突破。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会正确解决,总是用定向思维引导学生,如:问题“一共有多少?”就是用加法计算;问题“还剩下多少?”就是用减法计算。机械的使用,使学生们的思维缺乏创新意识。

二、解决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如何更好地开展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探索出以下教学策略。

策略一:研读教材,注重联系

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没有这种全面的把握和宏观的视野,教学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各内容之间也没了联系。因此,对所教教材系统的整体掌握,将对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

以一年级上册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为例,整册教材围绕着求“整体量”和“部分量”这两种问题的解决。从对加法和减法含义的认识开始,形象生动的情境和图片故事,让学生学会看图列式,为学生打开了解决问题的大门;教学6、7的加减法时,就带领着学生真正进入解决问题,这时候“?”形式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头脑中带着这个全新的概念形成问题意识;紧接着,教学8、9的加减法时,问题的提出有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的跨越,文字的出现体现了学生的成长,在图、文中寻找条件,在较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呈现的形式多样了,开始让学生尝试着从给定的情境中找条件,提出数学问题,到最后,引导学生能运用不同的角度观察,获取不同的数学信息,掌握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等等。解决问题的教学就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呈现,符合了一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思维特点,这就需要教师了解问题之间的联系,不能越俎代庖,拔苗助长,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

策略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赞可夫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行的。”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就能让学生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进入学习。过去我们把兴趣当成手段,现在我们要把兴趣当成目标。一年级的学生阅历浅,缺少生活实践,识字量少,阅读能力差,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的题意,他们的的思维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如果把问题放在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必定会兴趣高涨,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会像在沐浴在春风中一样。

如:在教学“8和9的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神秘的大森林”的故事情境,可爱的小鹿,憨憨的白鹅还有草地上有人的蘑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小鹿间的对话将问题以简短的文字呈现:“我们一共有9只,呀,有3只小鹿跑走了”,生动的情境和语言又一次深深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问题的兴趣,使问题的指向性更加明确。又如: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问题时,我设计了游戏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猜猜,“老师从盒子里拿出2根铅笔后,盒子里原来有几根铅笔?”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被激发,纷纷发起了猜想。一个说:“如果盒子里还剩1根,把拿出来的2根再放进去,那原来就有3根。”另一个马上说:“不对,老师的盒子里可能不是1根,有可能是19根,把拿出来的2根放回盒子里,原来就有12根。”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情绪顿时高涨,将“逆向”的用加法解决的这个较难的问题在轻松的游戏中慢慢的理解。对解决问题产生兴趣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不会因为一节课而结束,他会激励学生不断的研究、探索,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策略三:形象教学,引导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有意注意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一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如何让一年级学生在较短的有意注意的时间内专注的解决问题,对一年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要多用激励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思考,甚至是收放自如的肢体语言的引导也能让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豁然开朗。

如: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时,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问题,什么是“一共”,什么是“剩下”,这些问题单靠语言的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因此,我充分运用了夸张的肢体语言,并让学生和我一起参加表演,学生和我一起将两手在胸前一抱,并大声说:“合起来一共有多少?”这样的引导,学生开心的明白了,要把两部分加起来,用加法来解决。反之,让学生做出拿走的动作,他们也马上明白了是要用减去,要用减法来解决。可见,“身”情并茂的肢体语言的辅助教学,对于学生在形象中思考问题起了不小的作用。

策略四:适时归纳,提高升华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方面提出了让学生“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一年级的学生,更需要老师来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让他们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教学“排队问题”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课一开始,我组织学生排队,引导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发现“要知道谁和谁的中间的人有几个”,不包括给定的那两个人,并运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例题的出现将问题抽象化,这时,老师又以画图的形式将问题带入“符号阶段”的形象理解中,让学生明白,画画图也能解决问题;最后,“数形的结合”的列式计算将问题的解决升华,学生在一次次的推理中解决问题。多种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经验的活动得到领悟和转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得以体现,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才能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14: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 应用题 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最难教的。应用题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问题类别较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在实际教学中,都是通过对不同类问题例题地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再做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单纯为了解题而练习,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很累,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对其中的应用题教学进行改进,切实解决好教学问题,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作为重点。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觉得应用题不易教,小学生也觉得应用题不易学,普遍对应用题的学习有种反感的情绪, 而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 则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内容陈旧, 结构封闭, 使得学生缺乏创新和追求创新的意识。二是数学练习比较单一,数学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意识。三是教学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式子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 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久而久之, 就使学生陷入一个厌学、怕学、逃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改进

(一)注重文字语言的教授

学生要想解答出应用题,首先得明白题目的内容, 这也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基本条件。若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中的文字语言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那么就会出现数学与语言知识断层, 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而读懂题意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建立相应的文字表征或数量关系。

(二)选择补充条件的应用题

所谓补充条件的应用题,就是指应用题的条件不够完整,需要补充相应的条件才能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为此,事先设计好了应用题中的数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参考题意来选择补充条件再将应用题解答,这样做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出现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三)重视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些工人进行水管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的速度始终是一样的,前224 米用了6天时间安装,之后,又用了15 天时间安装完全部水管,求这条水管的总长?

解法1:用归一法解。先求出15 天安装水管的长度,再与已装水管长度相加:224+224÷6×15

解法2:用比例解。因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成正比例。

设:15 天安装水管为x 米,224÷6=x÷15,水管全长为x+224

解法3:用分数应用题解法解。先求出安装水管用的总天数,再求6 天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水管总长度:224÷〔6÷(6+15)〕

解法4:列方程解。设:水管全长为x 米,( x-224)÷15=224÷6

这样做,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教会分析题目结构

老师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结构对增强其解题能力有很大地帮助。有关学者发现: 学困生的解题困难很少表现在解题比例上, 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 学困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 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 就是在问题与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 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 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尽可能用可观察、可表述的行为进行形象化的应用题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最大程度地将我们的思维过程简单明了地显露在学生面前。

(五)设定开放的题型

为了增强学生解题的分析力, 我们要设定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题型。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 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 不是出示一道完整条件的应用题, 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 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 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 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结语

综上,应用题教学策略有许多,在策略的选择上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学策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郭术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2):41-42.

[2]许冬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206-206.

上一篇:11月取得从业证能参加的初级职称考试吗?下一篇:大学期末考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