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2024-04-24

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识字类课堂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学习语言的第一步就是识字,是我们学习母语的第一步。低年级识字教学都在建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给孩子如何识字,利用拼写、字典、字部位的结构和笔画笔顺,用这种方法识字,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令老师较为头疼、也较为常见的问题:学生识字效率低、生字回生现象广泛存在、写字时间不足,率先范写不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160至1800个,其中800至1000个会写,这一安排体现了认写分开多识字少写的原则。但由于现在的孩子上学越来越早,进入学校,突然要接触学会如此多的汉字,难以消化理解。教师又迫于教学任务繁重和学生娇生惯养,造成学生普遍识字率低的现象,很少有学生能完成计划量。

“识字回生”从字面上讲就是学生识字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记忆痕迹逐渐消失或受到干扰的一种现象。造成学生识字回生的原因有很多,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比较重视识字但忽略生字本身的读写;教师对学生学习生字的不重视;学生缺少复习和进一步深化理解;教师只用复习生字的方法来复习,这些都会造成学生识字回生。

识字对于很多的语文老师来说,都是教学的难点,是一块硬骨头。识字教学本身就非常的枯燥,让学生没有积极性。任务繁重的教学任务只能加大课时量,而作为学生,遗忘的速度也很快,解决这个问题,让孩子自己来主动识字。对识字产生兴趣,才是完成教学问题的重中之重。其实,识字教学中的最大任务就是让孩子们的识字能力得到提升,让他们有更浓厚的识字学习兴趣。

如何来有效推进识字教学,更是我们老师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以识字手段的多样性,使识字教学情趣化。《语文课程标准》中说道“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在教学时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低年级的孩子具有好动好玩的特点,教师可以考虑他们的这些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创造新的情景新的模式来让孩子们的潜能得到发挥,让孩子们的兴趣得到激发。如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是象形字,它来源于对生活中实物形状的摹仿,我们可以尝试让孩子们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来记忆汉字。虽然这种方法没有所谓的标准方法答案,但是却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创造并予以肯定。另外一些猜谜语等形式,幽默风趣,朗朗上口,让孩子们非常喜欢。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如何做字谜,如“两头尖”的“尖”编个字谜是“上面小,下面大”,“闪光”的“闪”由“门”和“人”组成,编个字谜是“一个人进门”。用这种方法让孩子们编字谜构造汉字,孩子们也会觉得有趣而积极参加,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多种形式复习生字,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复习形式越多越新,实际的效果越好。因为多种复习形式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运用游戏帮助复习,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倡让学生们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不仅孩子们通过一些游戏学会了很多汉字,同时也让他们在游戏中得到了快乐,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利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得到乐趣同时并从中获得知识。

关注写字。前人十分重视写字,可是所写的不是按“

三、百、千”的顺序,而是另有一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分几个步骤:第一步写大字。首先描红,仿影,进一步是写米字格,再进一步临帖。大字写得有点基础才写小字,识写是不同步的。这几十年,小学生字写得不大好,主要原因是丢掉了传统的好经验。既不描红也不仿影,过早地离开了倚傍自由发展,写出的字,笔画像火柴棒。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只管写得对不对,不管写得好不好。新教材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写字,意识到写字对于识字、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例如苏教版写字教学十分重视,教材整体框架为“两根柱子,一条龙”。这“一条龙”就是指的写字训练。写字训练不是光一、二年级抓,而是一抓到底。描红仿影,也就是一描到底,一仿到底。学生练字非短期内可以奏效,需要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写字的育人功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转变课程功能,要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我想这正是苏教版重视写字的重要原因。

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其他方面知识的接受,都起着一种比较基础的作用,识字水平的低下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学习水平。但识字教学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孩子们的识字兴趣浓厚,养成主动去识字的习惯。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潜能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孩子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变得活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正确的识字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良好的汉字学习。

篇2: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农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为了了解本校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情况,本人采用除了以问卷形式,通过学生、教师两维视角来透视课堂阅读教学问题外,我们还通过进入课堂现场听课、观测以及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了一些更为直接真实的信息。

依据师生问卷、课堂观测和教师访谈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我对本校的课堂阅读教学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从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两个方面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坚持阅读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自学语文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差,怎么才让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更强,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师生问卷和进入课堂现场随机听课的方式,对课堂阅读教学状态进行了调查和观测。存在的突出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当前,农村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存在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学生围着教师转,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学本末倒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合作学习意识,明知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感知,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这是因为老师还没有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没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发号施令,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

(二)、全体学生不能够积极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当我们让学生初读课文,充分地自读课文,进入研读时,老师提出一些较难问题(即需要潜心读文才能解答的问题)时,很多学生往往不举手发言,能举手的也就那么几个,而当我们老师悄悄问那些学生时,他们往往是摇摇头,或者是说自己不会讲,这样,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装装样子,他们的阅读能力无法在课堂

上 ,用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 ,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可能性 ,重思想内容的分析 ,轻课文的诵读、感悟 ,忽视学习语文的特点 ,强调统一答案 ,忽视独立见解 ,学生容易产生惰性 ,影响创造力的发展。久而久之他们的能力不但不能增强 ,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面对阅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特别是语文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的内容、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伙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有可能成为具有生活情趣的文化人。

三、对策与措施

(一)、展开对话,丰富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相互建构意义的过程。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阅读教学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潜心会文,如何让学生通过“对话”凸显个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1.积极培养对话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话的基础,对话过程本质是不同主体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声音共同参与的精神历程。良好的对话氛围产生于教学主体间的对话意识。必须有这样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的意识、平等的意识、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那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灵活的教法,都将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与仿效。在教师精心营造的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乐读乐说,才能产生对话的意识与渴望。2.巧妙创设对话情境

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应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对话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对话的欲望和热情。(1)再现课文情境。让人宛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对话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话的欲望。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虽然悲惨感人,但与学生实际较远。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在品读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幻想部分时,我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那个寒风中卖火柴的小女孩,你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你此时你看到温暖的火炉,心情怎样?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可以带着感受读。(2)创设问题情境。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如,我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创设问题情境,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你身边,你会说什么,做什么?一石激起千股浪,学生各抒己见。(3)创设活动情境。于永正老师是把表演引进阅读教学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组织的课堂表演,不是简单的检查汇报学习的结果,而是一场师、生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像“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等活动方式,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对话的积极性。

3.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性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学生个体由于认知经验的差异、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活动的千差万别,便有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整体性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阅读教学 中要注重整体感悟,遵循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途径,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语言。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文时,教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生日”这个话题,为课文的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想一想课文围绕“生日”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有所感悟。我们提倡整体读书法是在贯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以领会其要旨。这种思考,当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少做一些“碎尸万段”式的条分缕析。还要立足文本,优化朗读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的训练。朗读是一种读出声音的阅读方式,就是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是对文字信息的再创作。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既是目标,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我们语文阅读教学要立足文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长。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生自己独立阅读的能力很有限,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怎样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个人认为有以下途径:

1、让继续教育落到实处,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如:(1)、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2)、培训学校(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学设备简陋,缺乏先进性;(3)、教师重视学历提高教育,忽视教育教学能力培训;(4)、继续教育考核评价形式化,缺乏真实性;(5)、收费不统一,缺乏规范性,一些项目收费明显过高,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出现没人愿意去培训的局面。

为此,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继续教育要有长远目标,并且要结合各地实际及教师素质情况,切忌一刀切,搞形式、走过场、摆花架子,以真正收到实效。

2)、继续教育的教学设施改善与教育信息化推进相结合,体现先进性。这就要求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增加投入,高度重视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这一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

3)、继续教育的课程教材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体现前瞻性。教材一定要反映国内外小学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及动态,如目前可增进课改信息及多元智能,建构主义等新理论,体现前瞻性,发挥导航作用。

4)、培训形式要与教师教学工作特点相结合,体现灵活性。要逐步改革目前培训时间过分集中,形式单一的现状,完全可以安排教师带课题在岗进行自学或进行研究,实现培训形式多样化。

5)、考核评价要与小学学科个性相结合,体现科学性。考核形式上,闭卷、开卷、专题研究要结合进行,真正发挥考核评价的科学导向功能。

篇3: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1) 重课内, 轻课外。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 都是课内作业, 口头作业偏少, 动手操作的作业更少, 学生无法冲破课本的圈子, 无法向课外延伸, 更不能与生活接轨。

(2) 重数量, 轻质量。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教师总习惯于传统的做法:题海战术。对教辅书上的题目不做选择, 不管学生会不会, 都要做, 以数量代质量, 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抑了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 学习能力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

(3) 重统一, 轻多样。现在的小学语文作业, 硬性作业多, 缺乏自主选择性。教师不去考虑作业的难易程度, 不去考虑学生的能力与兴趣, 把跟教材内容有关的课后练习上的内容直接勾画, 挨着顺序做, 很少有扩展性的作业, 使得学生对作业缺少兴趣, 至于作业质量如何, 就可想而知。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1) 保持新鲜感:让学生爱上作业。叶圣陶先生曾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己学习, 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如果我们语文教师每次布置的作业都是一成不变的, 时间一长, 学生对作业就会慢慢地失去兴趣, 求知欲就会慢慢地被扼杀。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 变换形式, 让作业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 使学生一看到它就有想去完成、去实践的“冲动”。

如学生对背诵普遍不感兴趣, 但学生爱听故事, 爱讲故事。抓住这一特点, 我在教完苏教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后, 为了激励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水浒传》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作者施耐庵以北宋宋江起义的史料为主要依据, 塑造了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的形象, 除林冲外还有如武松、鲁智深等英雄好汉, 请你读读《水浒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 给同学们讲一讲, 比一比谁讲得最生动、最吸引人。这样的设计既积淀了语感经验, 锻炼了语感能力, 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2) 突出层次感:让学生个性飞扬。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的河道里。”布置作业亦是如此, 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 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我们可以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做不同层次的作业, 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从而更有效地完成作业, 提高语文能力。我们可以设计布置有级别的作业, 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 把语文作业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的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如抄写词语、课文填空等, 适合学困生;二级的作业适合中等程度的学生做;三级的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应用, 适合优秀的学生完成。这样适量适当的作业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树立信心。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3) 注重实践性:让学生体验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 而文本中的知识信息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立足课内, 拓展到课外, 设计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经常利用晨读、午间活动,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学了《音乐之都维也纳》后,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介绍一座世界名城, 要求学生课后去搜集相关资料, 先在家里讲给家长听, 然后在课上进行交流。这种实践活动既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4) 凸显语文味:让学生诗意起来。所谓“语文味”, 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 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通过情感的激发和语言的品味等手段, 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是语文独有的一种味道, 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一种唯美的境界。语文作业不能嗅不到语文的味道, 语文作业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因此, 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 要更注重语文学科特有的“语文味”。在教学苏教版《孔子游春》这一课时, 对文中第2节我要求学生补白, 结果我班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美丽的句子: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和煦的春风是她轻轻的鼾声, 无垠的大海是她宽广的胸怀, 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飘逸的长裙……语文是诗意的, 语文的味道就是诗的韵味、文的滋味。这一环节的设计, 让我们顿觉缕缕幽香的语文味扑鼻而来。

篇4: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师生互动问题策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断增多,状况也逐渐向好。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实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制约因素,导致师生互动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需要教师特别关注。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师生互动经验,针对师生互动问题,教师依据案例讲解,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以认知互动为主线,忽视情感互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提升,特别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传统教师,所有的师生互动均以保障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管这样的形式促使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有很大收获,但与人沟通交流以及情感抒发方面却没有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学生性格发展,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过度关注知识积累,往往会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渗透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调动学生积极性,用正确的心态去对待所学习的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并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升华,保障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在讲授长春版小学语文《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特别注意情感互动,通过多媒体,将桂林的山、桂林的水具象化,将原本蕴藏在文字里的情感,通过具象的物体展示出来,结合自己在桂林旅游故事情节,和学生近距离接触,讨论并产生共鸣,在讨论中让学生学到知识,不自觉地背诵课文,感受到文学之美。

二、以互动为教学目的,互动程度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师生互动在全省各校迅速开花结果,然而,随着对师生互动的过度追求,不少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已然偏离了原本的教育轨道,而是流于形式。最显著的就是“你问我答”,即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事实上,这种形式并没有深入践行新课改的要求,而是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换汤不换药地开展教学活动,重视知识的表达,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情况往往会打击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导致课堂效果达不到预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选择不同的形式,意在通过形式吸引学生,设计研究互动形式的每个细节,保障通过形式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学会知识。教师在讲授长春版小学语文《聪明的小高斯》这篇课文时,采用师生相互合作,表演舞台剧的形式,学生乐于参与,积极主动地通过动作和语言,彰显“小高斯”的特性,而教师在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并鼓励学生、指导学生,推动舞台剧的排演,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文本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以教师发起为重点,互动指向单一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利用经验开展教学活动,小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不足,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将教师和家长作为榜样来参照学习,而教师也因此占有了信息资源丰富、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整体的课堂互动中,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采用灌输的方式,将知识内容填鸭式施加给学生,而学生往往就成了互动中被动接受的群体,这种互动指向单一的情况,往往让师生互动失去其价值,一旦教师执行得不顺畅,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师生双方的负担,背离了初衷。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往往会特别注意这一问题,避免让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在讲授长春版小学语文《亡羊补牢》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发组织课堂活动,学生主导课堂,组织与本课相关的活动形式,教师配合参与并提供相应的支持,让学生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并支配教师在活动中扮演角色,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良好。

四、以学生成绩为成果,缺乏互动评价

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多年,但教育界仿佛依然执行的是“一锤定音”的买卖,通过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用成绩说话,而在这种机制的长期运维下,不少教师将师生互动流于形式,不去深入研究,不自觉地偏离了轨道,将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转变为以学生成绩为本的教学目标,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大相径庭,缺乏合理的互动评价是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严重问题,没有评价标准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每学期前都会对师生互动的情况做预判,并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来衡量课堂呈现的得失。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春版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的争吵》这一课时,并不是通过学生的测试成绩来评估课堂效果,而是通过学生在日常作文中对于标点符号的运用以及认知来衡量,这样的评价手段更合理、更科学,更能够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原则。

随着小学语文课堂形式不断丰富,各类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师生互动能否真的实现教学目标,还需要所有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持续提升教学水平,将师生互动向深层次、全方位发展,依托学生主体,根据合理的评价机制,促使课堂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语文学刊,2012,(11):138-139.

[2]李晓霞,刘涛.城郊中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93.

篇5: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并最大限度的取得时效的重要保证。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这直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经常出现一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写教案时先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许已经忘记了所抄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首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完成了,还没有写教学目标。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目标的确定没有目的性

这教学目标,要么是抄来的,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要么未经认真分析和研究,是凭着自己大概的感觉写出来的;要么要按照一般的格式,千篇一律地写出来。

3教学目标不全面

很多教师在一般情况下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4教学目标太笼统,不够具体,也不好检验

一些教参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教师在教案上也这么写。但是,课文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和感情特点也不同,朗读方式、方法、策略和每节课朗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朗读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5教学设计过程没有回应、落实教学目标

有一位教师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案,“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有两项:认识本课7个生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对张家界景点的认识和体会张家界景色的美来进行的,对7个要求会认得字只字不提,对阅读中如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没有任何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在这里只讨论课时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确定一节课高效、实用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明确

这主要不是指教案上是否有“教学目标”这一项,而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一直“惦记”这些目标,是否“清醒”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2教学目标全面

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表面形式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按照《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全面”,不是说要“面面俱到”,而是指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要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3教学目标具体

所谓“具体”,是针对过于笼统的目标来说的,上面已以朗读教学为例做了说明。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具体、琐碎。否则容易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全面,但也不能太多,应该比较集中,而且要突出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目标过于具体,也就变成了各项活动的要求,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也无法全部列出的。

篇6: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语文基础,但是他们为了适应今后更高年级的语文学习,就要通过阅读的方式增加语文知识的输入量,所以阅读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目前小学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知识面的扩展。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教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方式,通过阅读学生的知识面会扩张,视野会变得开阔,了解更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内涵和自身的素质,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可是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1.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语文教师在讲授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课堂时间安排的不合理。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教师可能就会在这里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讲解,或者是课堂上让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过长,失去了控制,以至于后面的问题都没有时间说了,可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教师不得不草草结尾或者是“蜻蜓点水”式的简单一提。有时可能是课堂中的重点教师都没有机会去重点讲解了。

2.学生的合作学习形式化,实际效果不显著

新课改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随便拿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来讨论,认为这就是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就参与到教学中了,学生主动学习了。可是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有时学生相互讨论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而浪费了时间,学生只是在闲谈,或者是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如隔靴挠痒,使小组合组学习形式化,阅读中的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

3.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有待于改善

阅读是学生有效输入的一个很好的环节,可是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导致阅读速度很慢,理解的不好,往往是读了后面的,前面的内容都忘了;或者是一句话要反复读很多遍才会读懂;或者是用笔、手指头指着每一个字。这些不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4.独自反复阅读,磨灭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有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阅读文章,就会让学生自己反复地阅读,通过一遍遍地阅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磨灭了,根本没有了学习兴趣,更不用说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了。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找出适合学生学习阅读的学法,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首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研究教材,熟悉教材内容,能够把教材中的内容灵活掌握,知道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状况,教师都能够运筹帷幄。该详细说明的就详细讲解,该一笔带过的就简单地提一下,让学生也能够掌握阅读的诀窍。例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文章的主题就是肖邦弥留之际的一个请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表达了肖邦对祖国的一份强烈的情感,这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教师在解决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的时候就要引导学生朝这个思想主题上思考,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对阅读文章的理解程度。

2.变化阅读方式,使学生乐此不疲

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例如:精读、泛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在变化的阅读形式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产生,为了更好地实现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相应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学生会对读过的文章进行加工、应用、提炼,学生有的放矢效果自然很好。例如在学习《船长》的时候,我就先让学生去浏览一下,使他们知道文章讲的是一个在生死面前能够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船长的故事,让人产生崇敬之情。之后通过问题:“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精读。还有指名阅读和齐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量,感受文章美

篇7: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摘要: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性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高考作文的相应规范来展开的。高考试卷中,作文一项的分数占比很高,是广大师生都比较关注的地方。作文虽然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中分值比例上都是重头戏,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科学。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活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创新;能力培养

多年来,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为例,其中就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其中的一两个问题,谈些看法,以博共鸣。

一、目前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以高考为目的,虽然高考作文明确规定,不限制文体,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是鼓励学生在写作时以议论文为主。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应试性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高考作文的相应规范来展开的。高考试卷中,作文一项的分数占比很高,是广大师生都比较关注的地方。高考作文题目中虽然明确规定了“文体不限”,但因为多年来形成的写作习惯和思维定势影响,以及高中生认知特点和为了迎合阅卷人,降低作文失分的风险性,大多数考生还是选择了议论文文体。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加之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业绩的需要,也会很保守的推进自己的作文教学工作,平时在作文课上,作文训练中,还是以议论文为主。这样就不免造成作文教学的单一性,僵化等问题。教师和学生在高中作文教学的活动中,彼此都放不开手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师循规蹈矩,学生亦步亦趋。在这样的形势下,高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活动如果想别开生面是难上加难。

2.作文虽然在语文教学和高考应试中分值比例上都是重头戏,但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也不科学。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苑囿,高中语文教学还是依据老的套路,课堂上围绕课本开展讲读练,偶尔“创新”一下,搞几个事先精心编排好的花样翻新的公开课。所以,大量的语文教学课时花费在围绕文本展开的吃透吃深式的教学上,而对写作教学则乏于关注,偶尔讲些方法性的东西,多数是靠学生“自悟”“自由发挥”,大有放任自流的态势。这样的现象发生,充分的说明了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的不重视,教学的方法也不科学。

二、解决策略分析

1.矫正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高中时代,我们广大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昂扬,奋发向上的时期。他们充满个性,对未来充满各种各样的期待,他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初步形成,对世界、对人生都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加上他们所受的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教育,以及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人生经验等,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多样性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尊重他们的这些心理特点,给于他们充分的.自我展示的空间。既要有约束,又要放松。而如何把握这个度,就是考验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地方了。因此,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矫正自己的教学方向,把高中写作教学着力点放在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而不是为了单纯迎接高考应试,不要把写作文体限制在几个框框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当的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多种文体的写作活动,发现适合自己的文体,发现自己的文学天赋。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自觉把写作活动变成一种快乐享受,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2.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知识、阅历、文化底蕴的积累,若想写出好的文章来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培养起自觉积累、丰富写作知识的好习惯。除了生活阅历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自己完成写作素材积累的方式。在高中阶段要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提高对写作教学的重视程度,加大课时量,创新高中写作教学方法,以读促写,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积累素材,培养个性。总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工作是一个需要下苦功夫,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的一项教学活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在写作方面的积极性,发掘他们的创造力,使高中写作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孟凡军.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写作指导的重组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0(08).

[2]炊居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几点尝试[J].中国教师,2009(S1).

[3]王本成.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4]韩发年.从高中作文教学现状谈作文教学的策略[J].甘肃教育,2008(02).

[5]邓雪强.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穿插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张永泉.中学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篇8:小学语文问题解决策略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实问题透视

(一) 师生有“习作难”的思维定势

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 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意识, 那就是习作难, 也正是这种意识给大脑贴上了负面标签, 造成了畏惧情绪, 影响了习作实践。学生层面表现为:第一, 学生讨厌习作, 在作文课上抓耳挠腮, 课后苦恼不已。第二, 学生习作意识差, 只是为了作业, 为了考试而进行习作。为了缩小写作的难度和灵活度, 教师层面表现为:第一, 大多数教师会倾向于应试的目的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 简单的文本阅读类活动广受语文教师们的喜爱, 他们认为只要完成每单元的“写一写”部分就完成了本学期的习作教学内容。第二, 教师通常先给出固定的题目和要求, 并通过对优秀范文的解析, 规定学生的写作思路和结构, 从而也限制了学生习作的创新表达。

(二) 习作内容过度模仿甚至抄袭

纵观小学生的习作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的现象已成为一种普遍, 更多的作品频现同一化, 缺乏小学生应有的个性。例如, 写关于好人好事的作文, 学生们的习作内容往往是让座、拾金不昧等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一个作文题目在网上一搜寻, 便有了成千上万个范文, 学生根本不用对习作的内容发愁, 随便摘抄一个就可以应付了事。例如,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不难发现同样的开头和结尾模式, 导致学生习作结构模式化, 毫无新意。可见,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 学生极易养成懒惰心理, 不注重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习作快乐, 因而习作教学变成了一种形式化, 很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习作热情。

(三) 缺少生活经验、阅读理解与书面表达的积累

通俗地说, 小学生的习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学生的“厚积”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生活经验的积累, 很多学生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 于身边的人、事、景物等司空见惯、熟视无睹, 导致习作时言之无物、言之无情;二是阅读理解的积累不够,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表现为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只在乎量化, 读书的多少, 而没有注重文本内容的理解, 没有进行语言上的积累和语汇上的有意储备, 导致习作时言之无语、不知所云;三是书面表达上的积累欠缺, 学生对作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表达方法的运用不灵活不巧妙, 导致习作就像流水账, 言之无序。

(四) 批改和评价方式单一, 指导性不强

笔者在见习期间观察, 教师对学生作文作业本的批改简略, 评评语, 评语内容多数为一个阅字, 少数则写上几句评语, 例如:该作文思路明确, 语言优美, 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字迹更清晰些就更好了, 望你继续努力!笔者认为真正的评价应该是深入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生的自身情况, 对错词乱句进行具体的批注, 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建设性的评价, 而不是草草了事应付检查。

(五) 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剥离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有一个误区是:阅读是阅读, 习作是习作。因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忽略了对文本习作表达作用的体会, 忽略了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积累, 也就是忽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课文是怎样写的”。这种误区导致了学生习作方法与技巧的学习不够, 语言材料的积累不够。因而,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在习作教学时无处下手, 可谓是“横眉冷对作文纸, 俯首甘为咬笔头。”

二、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正面激励、循序渐进策略

在习作教学中, 要想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就必须打破师生“习作难”的思维定势, 树立正确的习作意识。首先, 师生应共同明确习作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教师应让学生用一种玩的心态启蒙学生的作文教学。其次, 习作就是用笔代替我们的嘴说话, 那么如何组织学生们的语言, 就需要教师搭建阶梯教学模式:低段写话、中段写段、高段写篇, 给予学生细致化的指导;先说后写、先观察后写,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作空间, 大胆习作;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逐步提升。最后, 要培养学生的文值意识, 通过习作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互相欣赏、展示评价、报刊发表、网络登载等多种形式下, 不断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潜力。

(二) 模为基础、创为重点策略

“模”就是让学生去模仿优秀范文的表达方式、好词佳句、结构布局等, 而不是模内容、模情感。“模”的特点为阶段性和限制性。“创”就是学生个性化的习作过程, 也是一个创意、创作和创造的过程。创意就是语言表达的创意, 谋篇布局的创意, 选材立意上的创意, 所谓是“删繁就简三秋树, 标新立异二月花。”可见, “创”的特点就是独特性和创新性。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中, 应形成“模———扶———放”的教学模式。首先, 让学生们去模仿优秀作文的每一个细节。其次, 教师应根据学生习作的不同程度, 有根据的指导学生有自己的写作思路和方法。最后, 教师应该放手, 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彰显自己的人文魅力。同时, 教师不容忽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自觉性和自制性不高。因此,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荣辱观:习作自创光荣, 抄袭不光彩。

(三) 多元积累、积少成多策略

第一, 学会观察, 处处留心。好素材是好文章的起点, 好素材来源于生活,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具有素材敏感, 生活无小事, 事事都能与习作联系起来, 让学生学会观察, 乐于观察, 抓住生活的细节, 让小素材绽放光芒。第二, 创设情境, 引导体验。教师应按照学生的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 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和教学工具, 创设有意义的情景, 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独特的感受。第三, 海量阅读, 做好摘抄。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 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 并要求学生做好摘录, 并安排时间同学们一起交流。

(四) 趣化评改、评改结合策略

习作教学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 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 教师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 让学生参与评价。具体方法有:第一, 及时批改。教师应该对学生上交的习作作业及时进行批改, 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心理, 否则时间一长, 学生就会对自己的习作内容淡忘, 不加重视。第二, 示范批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在作文课上提供范文, 让学生们通过内容上、表达两个重点层面上, 边阅读边批改, 最后师生共同交流。第三, 自我批改。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我批改的习惯, 重点批注的内容为错字、用词不当和病句等。第四, 互批互改。同桌小组合作交流, 每个学生都做“小老师”的互评模式, 重点批注内容为好词好句、错别字、细节的修改和“小老师”评语等。第五, 个人展示秀精彩, 小评委们你来改。教师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 一对多的评价模式, 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 其他学生做笔录并说出作文的优点和不足,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和魄力, 大胆表达自己, 并能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第六, 个别评改。教师应该把每位学生的习作水平进行量化, 数据库保存, 以便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习作辅导。

(五) 读写融合、以读促写策略

教师要打破同一篇课文读写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式, 以阅读为中心, 将单篇课文或主题单元的习作内容与阅读教学紧密联系, 进行一体化教学。教学重点是: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和体会范文是怎么写的。第二, 教师要激励学生积累范文的好词好句。第三, 教师要懂得开发教材, 在每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寻找读写的一个结合点, 进行小练笔表达, 让小练笔为大作文做铺垫, 化难为易, 促进学生习作表达的水到渠成、情至所归。

参考文献

[1]张羽黔.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读与写, 2014 (9) :110.

[2]王云.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6) :58.

[3]曹祥忠.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课外语文 (教研版) , 2014 (2) :124.

[4]王萌洁.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13, 3:8.

上一篇:学习方法的建议下一篇:儒雅文化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