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2024-04-08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通用10篇)

篇1: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对数学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为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7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数学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学教学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数学学习中,广大师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探究,找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为大幅度提升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数学来说,教师有效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所涉及的问题多种多样,往往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获得最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当前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情形之中。当前数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十分普遍,学生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在聆听老师的讲解和忙于记笔记,很难拥有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时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第二,对于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学生升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成败,这就导致教师为了达到应试教育的目标,对学生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因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学习兴趣的培养。第三,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当前,在数学教学中,有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备缺乏,教师依然处于讲课、提问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中,学生依旧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数学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解决策略

(1)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关乎学生自身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非常关键,教师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就其培养方案而言:其一,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正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正方形实物,并将一些简单的物体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现。在授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带的物体进行实际测量,找出正方形的特点。比如,准备细线和直尺两种工具,第一步用细线绕正方形一周,然后用直尺测量细线的长度;第二步用直尺?y量边长,利用加法进行周长计算;第三步对两种方法测得的周长进行比较。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使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并动手进行实践,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只重视应试教育,认为学习成绩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数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见过的人民币币值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购买哪些物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利用PPT进行系统地介绍,最后还要合理地设置一些习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答,并巩固学生对加减法的学习和运用。

(3)拓展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而言,教学模式的拓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进而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使得教学资源得到优化,从而为提升教学效益发挥作用。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幻灯片,选取好合理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拓展。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游戏化教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模式进行教学。总之,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实际进行综合考虑,要选取最为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选用情境教学与合作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同时数学教学中还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比如教学模式单一等,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找出最为合理的解决策略,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文兰,李?矗?员阁等.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及成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2]刘明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模型思想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09).[3]赵明.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

篇2: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做以汇总,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指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

1.情境创设偏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只注重“趣味”而不注重“数学味”,有些甚至“离题”太远,不切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度,不要生捏硬造,刻意为之。应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些问题找不到适合情境也很正常,有些问题来自数学本身。

2.部分教师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以学科知识和数学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但多数教师仍侧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完成,将其作为数学学习目标的主体,导致课程目标的失衡,使之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序化。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训练”,缺乏必要的“培养”。

3.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为了应付集体备课,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形不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探索与发现的方法是值得提倡,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用探索与发现,高年级和低年级的授课方式上应根据不同课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新课改不是全部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问题的解决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合情推理来完成更有效,应视实际而定,不应以偏盖全。

4.尴尬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最能展示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本次调查发现:有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匮乏,评价肤浅化、琐碎化、过度化,缺乏激励性、启发性,课堂上鼓掌成了主要方式,甚至是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定的讽刺或侮辱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专家所说“有些孩子是被骂坏的”。如果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不能有效的发挥其诊断、调节、指导与激励方面的功能,那就失去了评价意义。

5.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缺乏对“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问题不能有效地“放”与“收”,“曲解1/3模式”,课堂教学中“找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

6.忽视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师生难以进入“角色”,缺乏好的课堂资源生成,课堂资源的生成应是自然地激发生成的,而非刻意造就的。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交流中的过程状态,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积累经验,反思体验,不能很好将学生的经验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

7.个别年轻教师课堂环节缺失,思路不清,课堂效率低,缺乏有效反馈和及时评价,课堂教学忽略学生实际,课堂“任务型”思想严重,缺乏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如实验观察、信息获取、数据处理、模式抽象、合情推理、预测猜想、逻辑证明、探究创造等重要的数学能力的要素在数学教学中多数都不能得到很好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习目标中体现最弱的一个方面。

二、学生层面

1.作业质量差,家庭作业缺乏有效监管。初中学生年龄尚小,自制力相对比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在初中阶段不完成作业和作业不认真是整个初中阶段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因为放学回家便不在教师的掌控中,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及时督促学生,而学生自制力又差,所以学生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周末和假期作业,更是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不认真检查,稍微有点难度就放弃。很多同学的作业流于形式,每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会导致部分认真做了的同学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以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

2.学生厌学,家长不配合。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不愿吃苦,学习动机不明确,农村部分家长对此认识不到位,不注重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及想方设法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就没有了。有的教师形象的形容农村第二胎是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是天生的“残次品”,可见家长对其溺爱的程度。怎样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

3.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乏力”,常常是以睡觉的方式进行无言的“对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力”,才能既能让优生吃饱,又能让中等生吃好,还能让差生吃的了,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初中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熬课堂”的局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4.缺乏必要的“做人教育、惩罚教育”,现在的学生,接受“做人”教育的渠道很窄,所以课堂上的“育人”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平日教学中,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教书”,缺乏有效地“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不明白做错了应受到必要的“惩罚”,对于作业不完成及学习不上进的学生,没有有效的措施来进行管理,很多学生无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

5.忽视细节,不注重对学生的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数学学科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培养。例如,在本次调研中看到一名学生的作业是这样写的:“四边形ABCD是等腰三角形”,由此可见,在平日学习中缺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

6.对“自学和预习”的困惑。自学和预习是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部分家长在双休日及假期将孩子送入“辅导班”进行“抢跑”,通常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情况是这种预习只是形式上的,没有进行学程预设,结果预习设计与学情相脱节,使学生预习成功感减弱,学习热情消减。另一种是部分学生将课堂作为个人“展示”的平台,在课堂上往往是一些有“价值”问题被“偷跑、抢跑”的学生抢答,致使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不能有效地生成,同时也限制了这部分同学思维的有效拓展,也使其他学生缺少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个性品质的关注,削减了数学学科的魅力,容易导致其他学生缺失数学学习的兴趣及信心,对学习难以形成愉快体验。

7.数学考试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周考、月考过于频繁,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习惯性地给学生排队。考完后家长、教师多数会“小题大做”,机械性、重复性的练习会加大,甚至还会遇到“人人过关”、“补考”等方式,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厌学情绪加强,教师又缺乏有效的补救措施。

三、对改进数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注重常规管理,加强常规管理的研究,抓好备课环节,备课要“实”,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了解学生的基础,抓好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

2.注重加强学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对课程标准、教材充分理解,吃透精神,能够熟练地驾驭教材,把握教学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不同的学生学习接受能力不同,一个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差距,而一个思维僵化的学生面对新旧知识之间的距离感到束手无策.但是如果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学习新知识,那么任何问题都会令人感兴趣,达到预想的目标。

3.学习内容分层次要求。针对不同的学生分不同的层次要求,对优等生加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综合运用能力;对中等生加强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暂差生”加强“双基”训练,使其跟上学习进度,对于“睡觉”的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任务,使之课堂有事可做,充满活力。总之,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可把一种教法模式化、简单化,注重在细节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教师打造“激情”课堂,但课堂上对于“嘴快”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打压”,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对逻辑思维能力及意志力品质的培养。

5.提倡小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用“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的模式,运用小组的力量提高学习效率。

6.发挥师生的情感作用,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7.注重常态课的教学及反思。常态课教学应该在“实”字上下功夫,教师应在常态课上关注学生,而且不仅关注显性的目标,还有隐性的发展目标,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从平时做起,把每一节常态课打造成高质量的课,提高常态课的课堂效益,做教学的有心人。

8.优化评价方式,以评价促提高。课堂评价语言要丰富,要恰如其分,要重激励,更要重于“帮”,而不是“指责”,评价方式要多元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改进学习方法出发,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篇3: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解决策略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类的学科, 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 对于开发学生大脑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作用, 数学的理性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说几何学, 统计学等, 需要科学的运算和灵活的思维。但是,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是存在若干问题, 如教师片面强调数学知识技能训练、忽略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枯燥等;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 大多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 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靠, 缺乏对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对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作为教师, 我们要走进学生, 了解学生,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一、高中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 片面强调数学知识技能

对于刚刚步入高中门坎的学生来说, 数学知识面比初中宽泛很多, 难度也增大很多, 这对高中数学教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初中数学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 迎接高中多元化的数学课堂。但是, 部分老师对这个问题并不重视, 依旧使用题海战术, 通过大量练题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 浩瀚的题海不但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反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所在, 主动积极地投身于数学学习中。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人文教育, 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 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中国的教育在很长时间内都属于应试教育, 高分是师生之间共同的追求, 素质教育的提出, 就是要突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让学生摆脱传统的学习理念, 主动积极地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如今还是有相当多的学校重视分数, 忽视素质。这就导致了教学方式单一, 师生缺乏互动等问题的产生, 整个课堂教师激情昂扬, 学生死气沉沉, 一学期下来, 学生开始厌烦数学, 逃避数学, 感受不到一点生机和活力。所以, 教师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 以便更好地教导学生。

二、高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丰富教学方法

要改变以上问题, 首先,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 应该有素质教育的观念, 我们不培养高分低能的孩子, 我们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兴趣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往教师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无法激发学生的激情和热情。新课标要求教师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 不时转变教学方法, 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感。在教育心理学上有很多教学方法, 教师常用的有观察法, 通过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行为、状态进行记录, 时刻掌握学生的对于学科的心理活动。当然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 比如说调查法, 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个案调查, 总结一些教学经验, 从而根据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方式。

(二) 加强对数学方法的渗透

数学学习讲究逻辑和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解剖能力, 这是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渗透的。我们不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 而是要通过经典例题去总结数学方法, 获得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例如:我们在进行二次函数教学的时候, 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函数知识, 看到有关函数的题型, 在脑海中想成一般的解题思路, 比如说逼近法、以直带曲法、假设法, 等等, 都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方法才能对数学有一个深刻的了解, 进而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 还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训练学生的思维和逻辑。

(三) 增加学生的互动

我们需要一个生动并且有活力的课堂, 数学教学不是呆板的教与学, 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素质教育下, 我们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 如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周期性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给出函数周期性的原理论述, 然后, 通过具体的题型对学生加以训练, 在训练时可以选择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结论。作为教师, 我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讨论中接受正确的思维方式。同时, 我们也要纠正学生错误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论

高中数学的教与学都还存在着若干问题, 面对素质教育改革, 我们任重而道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刻发现问题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要这样, 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目的和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姝.高中数学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 (下半月) , 2009 (05) .

[2]洪伟红.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效性[J].数学大世界 (教师适用) , 2010 (10) .

[3]申清宇.浅谈如何学好高中数学课[J].青少年日记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02) .

篇4: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一、例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问题。学生们手上的教学教材都是统一的,书上的教学内容一样,也表明了书上的例题也是一样的。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这些教材的例题一般都是针对相应的知识点设计的,这样的例题一般都会比较简答,缺乏技巧性和综合性。这样,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学材料中的例题给学生们授课就会浪费多余的时间去讲解不必要的例题。

2.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改革后,教师们的教学方式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改变,我们倡导不准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学校与教师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也在努力转变,最明显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本上的例题讲解得过于详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们虽然在教师讲解的时候听懂了,但是到自己实际操作时却又毫无头绪。

二、例题教学的策略探析

1.例题的设计要遵循目的性原则。高中数学的例题教学一定要遵循目的性原则。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例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它有着一定的目的性。没有目的的例题设计是失败的,即使它遵循了其他的例题设计原则。所以,教师在设计例题前先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例题,这个例题的目的是什么,是要教学生新的知识还是教学生新的做题方法又或者是两者皆有呢?所以,教师在设计例题前要想清楚了自己的目的再开始设计例题。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2.例题的设计要遵循启发性原则。教师设计例题的时候要遵循启发性的原则。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和数学思想,还要教导学生们通过课堂的学习,掌握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让学生们懂得如何举一反三,获得更多解题技巧。“启发是游离于教师讲解和学生思维的活动形式,例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使学生原本闭塞的思路活跃起来,以形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例题的设计要遵循示范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例题的时候要遵循示范性原则。教师在课前都会用一些时间对于将要讲解的内容进行引导和准备。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用到例题来做指引,通过这些例题将学生引导至要讲课的内容上。所以,提前准备的例题一定要起到示范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例题的时候务必要保证遵循示范性的原则。

4.例题的设计要遵循变通性原则。教师在设计例题是要遵循变通性原则。虽然在高中文科的教学过程中,死记硬背会起到作用,但是这种方法绝对不适用在理科的教学。在理科的教学过程里,一旦对某个知识点不理解,也不去想办法理解,那么这就会变成以后学习里的一道障碍。教师在设计例题的时候要教会学生懂得变通的学习技巧,培养他们有逻辑的思维方式,这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着帮助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例题的时候要遵循变通性原则,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明白相应的解题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篇5: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如果说语文是体现教育诗性的优美诗句,而阅读教学则应是吟诵这优美诗句的美妙乐音。可是,审视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我们发现这种美妙乐音正离我们远去,仿佛欲成绝响。

为什么呢?

我觉得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存在下面的一些问题。

1.在当前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过份强调理性和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非理性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过份强调逻辑性和时间连续性,而忽视直觉、空间连续性和“反联结”的作用。

3.过份强调传授语修逻文等知识、开发智力,忽视培养情感、磨练意志和人格的完整塑造。4.过份强调阅读教学分析与理解的科学性,忽视阅读教学作为承鉴和涵咏人类文化中人文精神的载体的艺术性。

5.过份追求形式而胜过内容,过份追求技术而胜过艺术,过份追求客体而胜过主体,过份追求统一而胜过个性。具体一点就是过份追求朗读效果,忽视阅读能力培养。

那么如果在当前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文化遗产珍惜继承发扬之心的丧失;导致了认识和心理结构的“思维定势”,把陈旧过时的东西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而缺乏开拓性、创造性,致使学生考虑问题理想化和脱离实际;导致了学生对发展和功利认识的迷惘,以及智力和人格的脱离与完整人格的肢解。

那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诸多问题,我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传统小学语文教学良性因素的迷失和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至深所造成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呢?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是我们要大力研究、在教学中很好体现的。自主学习的核心是学得积极主动。在阅读教学中,自主学习首先应体现在自主阅读、潜心读书上。教师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沉下心来,认真读课文,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尽自己之所能,尽量依靠自己的感悟、理解,把课文读懂。其次,应组织学生进行有预备的交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写法的特点。

2、关注阅读目标的阶梯性 《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总是一脉相承、前后联系的。教师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既要脚踏实地、胸有成竹,还要在本学段目标基础上登高望远,瞻前顾后。

例如《课标》在小学各学段提出的默读的目标是: 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很显然,对照要求,我们可以在各学段适度超前,但万万不能滞后,以免影响。

当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在要害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并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不仅要能用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语言,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提“语言问题”。

篇6: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程序的重要依据,是检验、评价教学效果和修正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朝着正确方向运行并最大限度的取得时效的重要保证。但是,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时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和研究。这直接导致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经常出现一下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写教案时先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抄下来,在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时候,也许已经忘记了所抄的教学目标。有的教师则首先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完成了,还没有写教学目标。

2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目标的确定没有目的性

这教学目标,要么是抄来的,自己并没有认真思考;要么未经认真分析和研究,是凭着自己大概的感觉写出来的;要么要按照一般的格式,千篇一律地写出来。

3教学目标不全面

很多教师在一般情况下是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忽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

4教学目标太笼统,不够具体,也不好检验

一些教参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些教师在教案上也这么写。但是,课文体裁不同,语言特点和感情特点也不同,朗读方式、方法、策略和每节课朗读训练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从朗读教学的目的来说,是重在理解课文,重在体验情感,还是重在传情达意?这些问题不弄清楚,朗读教学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5教学设计过程没有回应、落实教学目标

有一位教师写的《迷人的张家界》一课的教案,“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有两项:认识本课7个生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可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围绕对张家界景点的认识和体会张家界景色的美来进行的,对7个要求会认得字只字不提,对阅读中如何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如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也没有任何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教学总目标(课程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在这里只讨论课时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确定一节课高效、实用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1教学目标明确

这主要不是指教案上是否有“教学目标”这一项,而是指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头脑中是否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一直“惦记”这些目标,是否“清醒”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事。

2教学目标全面

按照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教学目标可划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从表面形式来说,教学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按照《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也可以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所谓“全面”,不是说要“面面俱到”,而是指要体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要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3教学目标具体

所谓“具体”,是针对过于笼统的目标来说的,上面已以朗读教学为例做了说明。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也不能过于具体、琐碎。否则容易使教学变得机械、呆板,不利于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创造性。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全面,但也不能太多,应该比较集中,而且要突出目标中的重点、难点。目标过于具体,也就变成了各项活动的要求,实际上是没有必要也无法全部列出的。

篇7: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一、主题班会的概念及意义

2011年,郑航、王蕙、曾君在《班级管理与学生指导》一书中明确了主题班会的含义:“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根据教育要求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围绕一定主题而开展的班会活动,其最常用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班级辩论、演讲、讲座、讨论、游戏、报告、朗诵、表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由此可以看出,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更倾向于将主题班会看做是一种教育活动。丁如许一直倾力于班级活动的研究,他指出:“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精心设计的班级活动是德育的最佳途径,德育看似抽象,但细细感知却发现其无处不在,与学生的思想进步相辅相成,积极实施的班级活动是最具有魅力的德育。”

二、主题班会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学校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对主题班会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主题班会现状不容乐观,高爱晟提出当前学校主题班会的一种非常现象――无效主题班会,这种无效主题班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职能的发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一)“生”音弱:学生沦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成为班会的被动接受者主要表现在老师对学生不信任。现实中有些班主任不信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干预过多,又出于追求高效的班会效果,因而“亲力亲为,一手包办”。一些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因想把班会开展得更夺目,根据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对学生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进行各种设计,忽视了学生,将班级活动最为核心的内容――过程丢弃,失去了活动开展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而正是因为教师的过分担心,过多地干涉学生的活动,不愿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努力。在这种班会课上,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观众”,沦为活动的配角,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造成主题班会中学生的各种能力无处发挥,进而导致他们的能力停滞不前,甚至衰弱或倒退。

(二)过分追求形式:班会华而不实

过分追求形式,主要是指形式与内容不匹配,活动形式不能支撑主?}。大部分的班主任从主观上误解主题班会就是“才艺展示”会,并将形式上的热闹追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班会过程中,过分讲求包装形式,表演味十足,学生的节目一个接一个,整场活动下来,似乎完成了一场表演,陷入重活动轻体验、重形式轻实效、重程序轻应变的误区。这种形式上的“浓墨重彩”,有场面,有掌声,却忽视了内容的教育性,将教育效果的“苍白无力”暴露无遗,使得班会活动趋向表面的浮华和内容的空虚。

(三)内容随意化,缺乏体系

现在开展的主体班会大部分存在随意、零散和应付性,大部分的主题班会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工作任务而已,这造成了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完成方面体系缺失。不论哪个年级,主题班会都是一个话题、一个场景,大家都是寥寥草草的应付检查。这样一些不成体系的完成任务式的活动不仅打压了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热情,同时也削弱了班会课的目的,更是给主题班会课的德育效果埋下了重重障碍。

(四)班会缺乏生成性内容

多向互动的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而在实际的主题班会的开展中,主要还是以班主任为主导,全权掌控,老师在上面讲,把学校要求的教育内容公式化地灌输给学生,一堂班会讲完为止;学生在下面呆板地听取老师的说教,既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也达不到触及心灵、引发共鸣的效果。这种单向的传输,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加重班主任的负担,更是让德育工作举步维艰。

三、提升主题班会开展效率的策略

(一)培养合格班主任

1.引入研究视角,回归教育本质

首先,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的时候,要摒弃“拼盘式”的设计思路,牢记一个大写的字母“T”。“―”代表主题班会参与面的大小和活动数量,“|”则代表了活动的深入和开展。一节优秀的主题班会不是活动的罗列和内容的平面展开,而应是按照一个既定的设计思路,围绕某一主题的逐步深入。

其次,要摒弃“搞活动”的设计理念,不让主题班会在华丽的外衣之下背离它本该具有的最基本的教育功能,实现两个回归:一是回归常态,回到朴素、简便、易操作的活动组织形式;二是回归实效,褪尽浮华,回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之上。

2.增强班主任专业知识储备

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相关知识储备是影响班会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迟希新在《有效主题班会八讲:设计理念与实施策略》一书中明确提出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应具备的几项基本能力:一是搜集与积累大量素材的能力,它是教师开好主题班会不可逾越的阶段;二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它决定了老师能不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主题;三是对主题的提炼技巧,主题的提炼是班会的点睛之笔,不经这个过程,主题就很难得以突显和升华。最后是创造能力,它是教师设计主题班会的核心能力,不管是对素材的积累,还是对具体主题的分析与综合,还是对主题的提炼,最终都是班主任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

(二)创建民主化班会:师生共享班会的主办权

现代教育理念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要集思广益,主体班会要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让大家都参与到班会主题的讨论和发言中,切忌把主题班会办成是老师或是班委的发言场。主题班会的设计方案要多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这样更具创造性。学生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师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方向、幕后指导的作用,只有真正从学生出发,整个班会课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中,托马斯.里克纳认为班会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班会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地学习民主。通过班会,他们能够参与进一种与课堂的集体生活相匹配的民主进程之中。通过班会,他们可以给学生们一种重要的教育经历,以体验德威谈的广泛意义上的民主――通过众人智慧之池来解决问题。”这种班会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都亲自参与其中,促使他们自动去收集相关主题资料,深入了解主题的内涵,这种方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主题班会的积极性,在劳动中启发感想,从而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摈弃浮华:做到“小和实”

活动接地气,教育才有说服力。主题班会上大量充斥着“假、大、空”现象,造成德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提高主题班会的真实性迫在眉睫。首先,主题班会的主题要小,从小事小情出发,主题班会的时间有限,过大的主题往往使得班会空空荡荡、不切实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精力有限,一个小而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的意图。

其次,主题班会要“实”,就是让班会求实、真实。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主题真实,主题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只有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才能让教育得到充分的渗透,而且使得这种教育更具公信力和执行力;二是内容真实,取材应以生为本,所选择的内容材料要紧扣主题,围绕预定的目标进行合理取舍,使所选内容真正服务和体现活动的教育主题;三是形式要实,要采取符合教育目的和内容需要的活动形式,走出形式主义的误区;四是过程要实,班会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自我学习、自主活动中努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

(四)重视班会的动态生成

关于班会的动态生成操作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道德情境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励其主动探索、建构,形成新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其次,设计合理的“留白”。一方面,设计时应“事无巨细”,形成弹性化的方案;另一方面,注意留白艺术,着眼于宏观设计,重视过程的开放,使设计体现出较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再次,找准生成的“凭借”。在主题班会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的情况,使得班会难以“生成”下去。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知还仅停留于抽象、空洞的概念化层面,缺乏具体的、情境性的素材作为其交互性表达的依托“凭借”。因此,教师要主动创设问题情境,挖掘素材的积极因素,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最后,教师应及时整合信息。在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信息往往是孤立、片面、散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归纳、整合,将学生的交流、讨论和思考不断引向深入。

主题班会课与其他的教学课不同,它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道德思想、价值观方面的积极引导。所以,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摈弃浮华,提升班主任的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构建一种民主的班??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班会课,才能真正有效发挥主题班会课的育人作用,生成和巩固德育教育的效用性。

篇8: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1 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

1.1 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差异

随着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不断推广, 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非零起点, 但是, 也有一部分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见过计算机, 更别提操作了, 因此, 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高校往往不加以区别对待这些学生, 而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结果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局面:基础好的学生, 容易对授课内容产生倦怠, 认为课程毫无意义;基础差的学生, 往往感觉授课进度太快, 对知识没有足够的理解和消化时间, 从而对课程产生畏惧心理。

1.2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授课过于理论化

目前,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在当前教学中, 理论课与实践课一般是分开上的, 通常是先学习理论, 再进行实践, 理论课时要比实践课时安排的多, 最好的情形也是理论课与实践课1∶1的课时分配比例, 这样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操作学习的需要。

1.3 计算机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相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 使得不同学科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但是,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均采用一样的教材, 并把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本身的学习作为了重点, 而与学生专业结合较少, 从而使学生认为计算机基础与专业知识毫无关系, 更加无法将其应用于专业领域中。

1.4 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应试教育之倾向

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 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把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一项硬性条件。由此, 部分高校为了追求过级率而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一来, 即使学生取得了等级考试证书, 如果无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之中, 也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1.5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

目前,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 新的东西不断涌现, 而高校教学内容, 往往受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制约, 不能与计算机进行同步发展。虽然各高校已经做了很大努力, 计算机教材也已出版很多, 但良莠不齐, 好的教材并不是很多, 教材的更新跟本不上计算机的发展速度。

1.6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近年来, 各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团队, 但是, 也有一些学校是由各院系自己的教师来承担的。计算机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是很强的话, 就会直接对其教学效果造成影响。

2 计算机基础教学解决策略探析

2.1 区分学生, 分层式教学

针对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参差不齐,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采用分层式教学方式, 以使不同级别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在高校新生入学时, 教师可对新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一次摸底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 实行分层次教学。对于成绩高、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申请免修的方式;对于成绩低、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 可以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 供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选课。此外, 还可以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材。通过这种分层次教学方式,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入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计算机课程其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 应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 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强化实践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安排在机房同时进行,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对每堂课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 以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功效;同时也要求学生提前做好课前准备, 以在课堂学习中, 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2.3 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与学生专业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专业, 采取不同的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也应与学生专业相贴近。这样, 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地掌握住计算机基础知识, 而且还能使其认识到专业知识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2.4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避免应试教育之倾向

为了避免计算机基础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 使学生不仅是为了考级而学习, 就必须要建立起全面的考核制度, 即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包括期中、期末成绩外, 还应包括平时成绩。同时, 还要建立起考后的反馈机制, 以使学生通过考试, 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5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

由于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制约着教学内容, 所以为了使教学内容与计算机发展相适应, 就必须使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与之相适应。为了实现这一点, 不是仅靠教师就独立完成的, 而是要有学校与考试中心的支持。要解决教学内容滞后于计算机发展这一问题, 其主要途径就是要不断修改和更新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此外, 各高校应积极开展设置各种选修课, 讲授最新的计算机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最新的计算机技术有所了解。

2.6 提高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水平

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来说, 从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殊性, 也就决定了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也就更高。所以, 教师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并将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此外, 学校也应该为教师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

3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上述策略可以有效解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必将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更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 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并在教学加以实践。

参考文献

[1]教传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23) .

[2]王晓娟, 周虹, 刘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2) .

[3]田伟, 殷淑娥.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 2009 (2) .

篇9: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探析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31-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段话可谓是对数学与生活二者间关系的精彩描述。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必须是与幼儿的生活相关联的。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生活化。只有生活化的幼儿园数学教育才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生活,从而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数学教育改革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数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将数学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学生生活的全部时空,希望通过实践来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学会生活。比如,近年来美国比较流行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木匠教学法”,就是给孩子们一些木块和量尺去量木块的长宽高等,然后拼造一些简单的物体,而教师只是布置任务和解答孩子们在动手劳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4、创新教学方法。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课堂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足够的尊重。近几年来以注重学生体验的“体验式教学”的方法在幼儿教学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幼儿在体验式教学中不再是简简单单地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是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以及相应的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图形结合法、动手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形成完善的幼儿数学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提升数学教学的质量。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教学工作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进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目标,增加教学道具,创新教学方法,进而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教学体系,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莉君.浅析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0(5).

[2] 孙锦瑞.数学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 赵一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篇10:化学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基本的课程目标。

初中化学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所承担是的一种化学兴趣提升和化学基础夯实的责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初中化学教学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体会。

一、初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设备有限。

教学设备直接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尤其是针对这种实验性很强的课程。由于实验室配置设备费用昂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实验设备的贵重,对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学生不敢动手操作,这种情况在很多农村中学尤其明显。

(二)教师水平有限。

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师自身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一边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观念比较陈旧。

2.教师知识储备有限。

3.课标学习明显不足。

4.教学过程设计有待加强。

二、针对存在问题,实施解决策略

在平时教学中,物理教师要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通过联系实际教学内容,以及与现实背景相联系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的观点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化学意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体味到学习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继续学习课标,提升教师素质。

没有课标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学习课标。课标是编写教材、命制试题的唯一依据,只有反复学习课标,才能体会课标的基本理念,并用课标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贴进课标,减少、少、慢、差、费现象。现阶段学习课标不应再停留识记课标的内容上,而是把重点放在我们的课堂如何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已经到位了,哪些方面还没有到位,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要把课标的理念完完全全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并非易事,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课标学习,并用课标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朝健康的方向迈进。

(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过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功底,个性爱好,优、中、差生在班级的分布,要尽可能地考虑中等以下学生的学习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活动,学生活动的形式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设置,如“思考一下”“讨论”“交流”“互评”“师评”,原则上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宜解决。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绝对的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生的活动形式与时间应以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异,“分子”“原子”等物质结构知识应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活动为辅,通过教师把微观的抽象东西转变成学生易接受的知识,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和谐统一应该是教学过程设计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2.教学过程设计应给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认识问题的过程。“问题”对于学习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要努力创设恰当地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启发使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习情景的创设,要基于学生的基础,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刊、实物、图片、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来创设情景。

(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但在当前的教学中,强制性的教学,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疲劳的题海战术,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学就意味着失败。

1.精心上好第一课,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每当接到一批新生时,我对给学生上的第一节化学课分外重视。从教多年来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课都不是讲新课。通常我会把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在第一次化学课堂上进行适当延伸,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有效激发。常用的例子有用纯碱制的馒头可口好吃,用二氧化碳加压制的汽水可以消暑,以及冬天为什么会煤气中毒等等。我要用我的第一课就让学生知道,化学不但有趣而且很重要,以便吸引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化学的愿望。

2.巧设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特洛夫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由此可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敲好开课的第一锤,使之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创造出师生情感和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它对于化学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有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四)利用化学实验的吸引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因此,我还坚持给同学们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些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可贵。这样的活动可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巩固了学习兴趣。

(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实际的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动手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水平,现阶段要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运用课堂实验,拓展思维空间,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实验手段,清晰地展示人们认识和发现某一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或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化学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还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测量微小量的“累积法”、“替代法”以及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对照”实验等。

2.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用课内知识去解决,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化学学科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学科,联系内容相当广泛,包括自然现象、现代生活、各种产业部门的实际问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有关联的当前普遍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如能源、环境、生命科学、航天技术、超导、磁悬浮等等。但是,由于诸多条件限制,实际问题中不可能明确指出用什么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知识重新建构,加以运用。

3.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科技教育活动应当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从初中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出发,尊重他们的自身发展规律,优选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日常生活、社会热点中的实际问题,构建序列活动体系,用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提出了假设,利用实验验证了假设,获得了科学结论,形成了观点,完成了一次认识上的飞跃,但是整个认识过程仍未完成;学生是否牢固掌握了科学知识,是否能运用知识,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让学生运用新知去判断事物,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

上一篇:工程投资管理与控制下一篇:游哈尔滨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