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改革意见

2024-04-21

企业改革意见(精选6篇)

篇1:企业改革意见

中共**乡委员会 **乡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煤炭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

各村(社区)、企业:

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年轻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企业运行机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现就推进煤炭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煤炭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

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成整乡农村社区化、整乡计生协会自治规范化、整乡平安创建达标化,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才生成机制,加速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和年轻化进程,规范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符合集体煤炭企业的管理体制,为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重点推行以下五项制度:

一、推行煤炭企业到龄即退制度

1、到龄即退对象。在乡域三户煤炭企业中务工的,年满50周岁(含50岁)以上的男性;年满45周岁(含45岁)以上的女性职工,由本人提出申请,一律实行退职。

2、安置办法。按退休前当年月平均工资标准,每年下发一个月,再补发退休当年月平均工资一个月的办法一次性安置。每年按年龄规定进行一次清理。对一次性发放的安置费用由企业负责发放到位,为符合条件的到龄职工办理养老保险。

3、由乡上统一调配的企业班子成员或特殊工种,在不同工作单位,可将工龄连续计算其内。

二、推行煤炭企业招工报批制度

1、招收录用基本条件。必须是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现实表现良好的人员。经过一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合格证书者可优先录用。

2、招收录用办法。面试通过后,首先进行体检(必须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医院体检),体检合格后,用工企业与被招收的职工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当地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劳动合同签证手续。

3、招收录用上岗条件。其它手续合格后,企业必须对新录用人员进行岗前安全技术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4、招收录用审批。所有新录用人员必须报经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审查批准后,方可上岗。

三、推行煤炭企业安全监察员制度

1、乡专职安监员责任划分。为了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乡上确定3名专职安全监察员,代表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分别驻三矿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工作。2009年元月份起,由孙永军负责乡煤矿安全监察工作;胡凯军负责东沟村煤矿安全监察工作;庞良科负责**村煤矿安全监察工作。

2、具体工作职责。3名专职安全监察员必须按照责任划分,每月下井15次,检查企业安全生产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并督促整改到位。乡安全监察员负责向乡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汇报工作,在各矿每周安全生产调度会上提出安监意见。

四、推行煤炭企业考核奖惩制度

1、考核方式。由各矿抽调人员组成考核组,采取无记名民主测评方式进行。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在干部职工会议上述职。坚持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每年分6月底、12月底两次对企业班子成员及中层管理人员进行考核。

2、参加测评代表。民主测评企业班子成员由本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职工代表参加;民主测评中层管理人员由不少于本企业职工人数10%的代表参加。

3、考核等次。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

4、考核比例。企业班子考核:优秀占15%,称职占70%,不称职占15%;中层管理干部考核:优秀占15%,称职占65%,不称职占25%。

5、考核结果运用。测评结果经过一周张榜公示后,对考核评优的人员由企业自行奖励,对考核连续两次不称职的人员进行辞退,不得另行安置或录用。

五、推行煤炭企业交流回避制度

不断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交流力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回避。企业干部职工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企业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企业从事人事、管理和财务工作。

推行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亲自上手,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按有关规定的程序进行,重大问题应提交集体讨论,不能草率行事,不能引起矛盾纠纷。要注意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大胆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将企业人事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篇2:企业改革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40号)、《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4〕51号)等规定的要求,现就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有关事项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近年来,各中央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加强公务用车管理,健全公务用车管理制度,规范公务用车运行。同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企业特点的公务出行保障方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目前仍然存在部分中央企业公务用车管理不够规范、公务用车配备范围过大、管理运行成本偏高、公务出行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管理。

推进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总体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环节,是树立中央企业良好社会形象的迫切要求。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二、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所属的中央企业(不含境外中央企业,下同)。

本意见适用的人员和岗位主要是指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中央企业负责人(指上述中央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以及按照国家及有关部门的有关政策规定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其他人员和岗位(以下简称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制度、分类保障。改革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完善差异化公务交通保障制度,推进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实现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取消与经营和业务保障无关的车辆,从严配备并集中管理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

2.坚持厉行节约、提高效率。以公务交通成本节支情况作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评价标准,合理确定中央企业公务用车配备标准及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并严格规范管理,切实保障履职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3.坚持分级负责、稳妥推进。中央企业要充分结合本企业实际,周密制订改革实施方案,对子企业逐级落实责任,先易后难、分类分步、层层推进改革。

三、扎实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工作

(一)根据保障岗位履职和公务活动需要,分类分级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1.积极稳妥改革中央企业负责人公务交通保障方式。改革中央企业负责人公务用车实物供给方式,实行配备公务用车或者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原则上通过配备公务用车保障履职需要;中央企业副职负责人可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公务交通保障方式。采取配备公务用车方式的,要严格执行中央以及有关部门关于公务用车配备的规定,不得发放任何形式的公务交通补贴。采取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方式的,要取消为企业负责人配备的公务用车,每月按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者按计算的补贴标准内据实报销公务交通费用。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上限由有关部门综合考虑所属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需要、所在地党政机关公务交通补标准、公务用车改革成本节支及薪酬制度改革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报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备案后执行。

2.全面推动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其他符合条件的人员(如总经理助理等岗位)公务出行全部实行社会化保障,取消配备公务用车方式。中央企业根据岗位特点和生产经营实际,在有关部门核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上限内,分档确定公务交通补贴标准,每月按标准发放公务交通补贴或者按计算的补贴标准内据实报销公务交通费用。

3.有序实施中央企业经营和业务保障等其他公务用车改革。中央企业应当取消与经营和业务保障无关的车辆,可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服务(生产)、商务接待、执纪等实际需要保留适当的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车型应根据实际用途按照实用节俭的原则合理确定,并严格控制数量。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优先淘汰使用效率低、运行维护成本高、配置标准明显偏高的公务用车。

取消为退休、离任或者调离本企业的人员配备的公务用车,不得为中央企业集团总部部门负责人及部门其他员工、非本企业人员等配备公务用车。

4.分级推进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含分支机构,下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中央企业要统筹协调推进各级子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根据子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所处自然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规模、效益等情况合理确定公务交通保障方式,具备公务出行社会化保障条件的子企业负责人及其他符合公务用车配备条件的岗位和人员原则上要以社会化、市场化为方向进行改革,确需配备公务用车的可予以保障。中央企业要从严确定子企业的公务交通补贴标准和参改人员范围,合理控制其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的数量和配备标准。

(二)合理高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1.实行企业公务用车(含企业负责人公务用车,下同)集中统一管理。中央企业应对公务用车的购置(租赁)、更新、保养、维修以及日常使用等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新购置的公务用车应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完善公务用车使用管理程序,健全公务用车使用明细登记制度,确保每辆公务用车每次公务出行的详细信息有据可查。不得擅自增加公务用车数量,不得向子企业调换、借用公务用车及转嫁公务用车购置、租赁资金和运行费用。

2.合理控制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中央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后保留的轿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原则上不高于中央企业副职负责人公务用车配置标准,新购置的轿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配置标准原则上要控制在购车价格18万元(不含车辆购置税,下同)以内、排气量1.8升(含)以下。商务车型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要控制在购车价格38万元以内、排气量3.0升(含)以下。确因生产经营需要等原因必须配备较高标准经营和业务保障用车的,企业应严格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并严格控制数量,集团总部原则上不超过2辆。3.严格规范企业租赁公务用车管理。通过租赁公务用车保障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需要和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视同配备公务用车进行管理。要严格按照本意见关于配备公务用车的规定控制租赁公务用车数量和标准,参照本地区同车型的市场租赁平均价格合理确定单车租赁价格,降低租赁费用。

4.加强企业公务用车费用预算管理。中央企业要将公务用车购置(含租赁)、运行维护等费用以及公务交通补贴纳入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编制、审核、调整、动态监测以及执行等规定和程序,严格控制公务用车开支范围和标准,每年编制公务用车专项预算方案并严格执行。

(三)统筹兼顾,完善公务用车相关配套改革制度 1.公开规范处置公务用车。中央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转让规定制定统一规范的公务用车处置办法,公开处置公务用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2.妥善安置司勤人员。中央企业要根据配备、使用公务用车的实际需要,合理设置司勤人员岗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确定留岗人员。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好与相关司勤人员的劳动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

3.完善企业公务交通保障制度。中央企业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制订本企业公务出行保障制度,明确公务出行的保障方式、操作程序、管理办法以及公务交通补贴标准等,做好与企业国内差旅制度的有效衔接,不得为参改人员既发放公务交通补贴又提供公务用车保障。

4.健全责任追究制度。要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理情况、公务用车专项预算方案及执行情况、公务用车总量及使用明细等纳入厂务公开范围、本企业内部审计内容、外派监事会监督检查工作内容、巡视组巡视工作内容以及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意见要求及有关部门关于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责任人追究相关责任,予以严肃处理。

四、认真做好组织实施

(一)加强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各中央企业要严格按照本意见精神研究制定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改革时限要求,统筹做好本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组织领导工作。对于正在开展或者已经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中央企业,要按照本意见要求进行规范。

(二)分步实施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各项工作。有关部门负责对所属中央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进行审核。力争2016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集团总部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2016年12月底前基本完成中央企业各级子企业的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工作。

(三)努力营造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良好氛围。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加强宣传,引导企业职工转变观念,营造理解和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及时有效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

中办发〔2014〕51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规定,现就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以下简称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近年来,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指导中央企业建立健全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制度,不断规范管理并取得积极成效。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企业负责人配置豪华办公用房、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业务财经纪律用公款为个人办理消费卡等突招待铺张浪费、违反出问题,社会对此反映强烈。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严肃财经纪律,严禁用公款支付个人消费,对于促进中央企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其有重要意义。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管理,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务求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

二、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所属的中央企业。企业负责人是指上述中央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

(二)基本原则

一一坚持依法依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坚决杜绝企业承担个人消费支出的行为。

一一坚持廉洁节俭。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一一坚持规范透明。通过完善制度、预算管理、加强监督,建立健全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制度体系。

三、合理确定履职待遇

履职待遇是指为企业负责人履行工作职责提供的工作保障和条件,主要包括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培训等。

(一)公务用车

企业负责人按照1人1车或多人1车配备公务用车,企业主要负责人公务用车配备(包括购置、租赁)标准为排气量2.5升(含)以下,购车侨格(不合车辆购置税)在38万元以新配备公务用车要严格执行配备标准,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不得增加高档配置或豪华内饰。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子企业或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企业负责人未配备公务用车而发放公务交通补贴的,企业要制定实施办法,合理确定补贴标准。

(二)办公用房

企业负责人原则上只能配置使用一处办公用房,确因异地工作需要另行配置办公用房的,应当严格履行企业内部审核程序。企业主要负责人办公用房使用面标准按照不超过80平方米控制。严禁超标准新建办公用房,严禁豪华装饰办公用房,不得长期租用宾馆、酒店房间作为办公用房。

(三)培训

要围绕提高企业负责人政治和专业素质、创新和经营管理能力开展必要的培训。企业负责人参加各种学历教育以及为取得学位而参加在职教育的费用必须由个人承担。

四、严格规范业务支出

业务支出是指企业负责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履行工作职责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业务招待、国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通信等方面的支出。

(一)业务招待。企业负责人开展商务和外事活动的请、赠送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确定的标准执行。其他公务招待活动参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标准执行,不得赠送纪念品。不得将业务招待费用以会议、培训、调研等费用的名义虚列、隐匿。

(二)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企业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财务会计制度,合理确定企业负责人国内差旅和因公临时出国(境)乘坐交通工具的类型和等级,以及住宿、就餐等标准。除特殊情况外,不得乘坐民航包机或私人、企业和外国航空公司的包机,不得租用商务机。严格规范国(境)外接待工作,严禁超标准接待。严禁用公款或变相用公款在国内和出国(境)旅游。

(三)通信。企业要参考电信市场资费标准合理确定企业负责人通信费用预算额度,在预算额度内按照财务制度严格规范执行。

五、严肃财经纪律,严禁公款用于个人支出

除接照本意见所规定的保障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之外,严禁违反财经纪律,用公款支付企业负责人个人支出。

(一)严禁按照职务为企业负责人个人设置定额消费。取缔企业用公款为企业负责人办理的理疗保健卡、运动健身卡、会所和俱乐部会员卡、高尔夫等各种消费卡。

(二)严禁用公款支付履行工作职、责以外的、应当由个人承担的消费娱乐活动、宴请、赠送礼品及培训等各种费用,坚决制正用公款支付与企业经营管理无关的各种消费行为。

(三)严禁企业负责人向子企业和其他有利益关系的单位转移各种个人费用支出。

(四)企业负责人退休或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得继续为其提供履职待遇、业务支出。

六、加强监督管理

(一)明确管理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监管职责对所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各企业要对本企业集团总部和各级子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监督,通过制度规范和严格程序层层落实监管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此项工作负主要责任,分管负责人和总会计师负分管责任。

(二)健全管理制度。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规范所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具体规定和相关标准。各企业要按照各有关部门要求,制定本企业集团总部和各级子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的实施细则,细化管理规定,严格审核程序,明确相关标准。

(三)实施预算管理。各企业要将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纳入预算管理,明确预算编制、审核、调整、动态监测及执行等规定和程序。各有关部门要对所属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预算实行备案管理,并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企业内部要逐级实施預算管理,建立审批制度,将预算管理落实到位。

(四)坚持公开透明。企业各级负责人应当将个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预算及执行情况等,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康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管理制度、预算及执行情况,要按照规定以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等形式定期公开,接受职工监督。

(五)加强监督检查。外派监事会、巡视组、审计部门等要将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情况纳入工作范围,形成企业内外部、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合力。企业要积极接受社会监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意见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的企业负责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经济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篇3:企业改革意见

新出台的《意见》与十年前《湖南省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比较, 在内容上更具全面性, 在地方特征上更具针对性, 在改革举措上更具可操作性, 呈现了诸多不同与亮点。

一、出台的历史背景不同

2004年出台的《指导意见》是依据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关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有关要求作出的。

2014年出台的新《意见》是依据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有关要求作出的。

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任务更加明确, 要求更高

2004年《指导意见》中的目标任务包括用3年左右的时间, 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按发展壮大一批、改制搞活一批、关闭破产一批的思路, 对省属国有资本和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 重点培育一批国有控股的大公司、大集团, 壮大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的骨干企业。

2014年新《意见》对湖南省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和时间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其改革目标是“结旧”和“立新”。即2014年全面完成上一轮国企改革任务, 2015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历史遗留问题。从2014年起, 全面启动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工作, 按照清理退出一批、重组整合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思路,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具体目标为到2020年培育10家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行业领先、品牌知名、国内一流的优势企业, 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具有国际竞争力、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控股集团。

三、新时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亮点

1. 将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重点

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就已经提出过, 2004年《指导意见》对此也有表述, 但仅有一句“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非常简略。这次的《意见》在目标任务里专门列出一个条目“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就这个概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支持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 培育一批混合所有制经济。同时从大力推进产权多元化、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上市发展、增强国有企业投融资能力、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有效途径四个方面详细表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向和方法。

混合所有制, 是初级股份制的一种具体形式。目前阶段混合的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资本, 采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融合过程。此轮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 培育一批上市企业, 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左右。因此对于目前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国有企业, 可以通过引进各类投资者, 进行股份制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方式, 达到创造上市条件的目的。

2. 将允许三类国企的员工持股作为深化改革的新的举措

中央《决定》中首次提到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2014年新《意见》依据其精神, 对2004年《指导意见》中制定的鼓励企业经营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 企业改革涉及改变国有控股企业性质、变更劳动关系按规定需支付职工的补偿金可转为企业股份等内容, 调整为“三类允许”:允许国有资本准备退出的企业, 允许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且国有资本处于相对控股或参股地位的企业, 允许创新型、研发类、基金类国有企业实行经营者员工持股, 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员工持股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度后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 是企业股份制的内化和资本扬弃的深化。员工持股使工人从无产者转化为有产者, 享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检查监督和利润分配等权利。不仅使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也为社会公平创造良好的条件。持股的员工享有和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一致的共同利益, 即形成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可以由不同利益的矛盾自然取代为共同利益的合作。员工持股使劳动的性质由雇佣劳动转变成自由劳动, 使生产资料的占有从私人独占发展转变为劳动者联合占有, 将更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 将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方法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

2014年《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优化国资监管方式方法。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由以前的“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体制调整为“以管资本为主”的模式;由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明确调整为进一步简政放权, 减少审批事项, 不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服务企业改革发展。其预期效果是能够取得更大的资本收益, 到2020年, 通过逐步提高的方式, 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由现在的平均不超过15%提高到30%,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的方法和模式对国资监管和完善机构职能,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监管以产权关系为纽带, 依法通过公司治理和公司章程, 落实出资人职责, 保障依法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并期望获得更大的资产收益。把应由企业管理的事项全部交还企业,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到支持但不包办、监管但不干预, 把企业更多地推向市场, 政府则更多地体现服务职能。例如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是一家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它作为该国国有资产的代表, 从公司运营伊始就严格按照商业规则的要求自负盈亏, 自担风险。虽然公司的资产百分之百属于新加坡财政部, 但该国宪法规定它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 清楚划定它在市场中的角色, 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完全分离开来。它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经营活力源自于市场力量, 而非政府的干预。

4. 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作为深化改革的创新关键

在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这一内容中, 2004年《指导意见》提到了实行独立董事制度, 吸收外部专家以独立董事身份参与企业董事会决策。新《意见》明确要求在国有独资企业中全面推广以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 逐步落实董事会业绩考核、薪酬管理和经理层选聘等职权。

这一项同样可以在淡马锡公司找到有用的借鉴。新加坡政府将建立良好的董事会, 作为淡马锡的第一要务。其董事会一般由10名左右董事组成, 独立性很强。政府委派的董事通常为总统府或各部门的官员, 只有4到5名, 并且不在淡马锡领取薪酬。其他大部分为来自于私营企业的独立董事, 甚至还包括外籍要人, 如前世界银行行长、美籍人佐立克。各董事成员在各自不同的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资历、专长和经验。同时为减少董事与企业间的利益关系, 董事会成员每年更换三分之一, 六年全部更换一次。该公司能够长年保持很高的投资回报率, 在不影响自身发展速度的情况下做到将实现利润的50%上缴给新加坡政府, 很大程度得益于其开放、高效、积极而活跃的董事会治理结构。

另外, 新《意见》与原《指导意见》相比, 还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变化。例如在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方面, 将原《指导意见》中的引进实力强、信誉好的大企业具体表述为重点引进中央企业、引进大型民企、引进国内外其他优势企业。按照企业属性、产业特征和发展阶段的不同, 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公益、功能、竞争三个类别, 在明确功能定位的同时实施分类管理。同时还首次提出对不同类别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旗帜鲜明地指出国企领导专业化、去行政化的改革方向。

2014年《意见》三十条, 立足湖南地方实际, 贯彻了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 围绕解决本地区国企改革的主要体制机制瓶颈制约, 在国企改革、国资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口和着力点, 是对湖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次全新的探索, 将进一步凝聚共识, 开创湖南深化国企改革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

[2]湖南省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湘发[2004]8号.

[3]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湘发[2014]7号

[4]关林.新加坡治理国企的启示[J].特别关注, 2014 (4) .

篇4:出租车改革意见年内出台

《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公布,列出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9方面39条重点“清单”。其中,简政放权居于首位,中央和国家机关车改今年全面实施,并启动国有企事业单位公车改革。今年还将出台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指导意见。

作为改革的“先手棋”,简政放权成为此次经济体制改革意见中的首要任务,所包含的7条内容也是数量最多的。其中,简政放权改革重点集中在行政审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价格改革、商事制度改革等方面。

意见明确,政府自身改革将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今年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同时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

同时,今年将修订中央和地方政府定价目录,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还将全面实行保基本、促节约的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篇5:国资委修改国有企业改革意见

国资委修改国有企业改革意见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界·e制造》2014年第03期

篇6:企业改革意见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国家、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体制机制的要求,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为中心,建立健全与我市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市属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市属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体系,充分调动国有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方向与适应我市国企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党委(党组)作用,坚持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保障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董事会工资分配管理权,使工资收入分配机制符合国企发展规律。根据我市国有企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行业分布、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工资水平,有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效益导向与兼顾公平相结合。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在经济效益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统筹处理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企业内部不同岗位职工之间的工资分配关系,既充分体现效益和业绩,又保持相对公平。

坚持市场决定与政府监管相结合。发挥市场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相适应,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匹配,能增能减,富有弹性。更好发挥政府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宏观指导和调控作用,建立健全制度科学、程序规范、公正公平的事前引导和事后监管机制,规范工资分配秩序。

坚持分类规范和分级管理相结合。根据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性质定位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程度,充分考虑企业所属行业特点,合理划分类别,实施工资总额分类管理。按照企业国有资产产权隶属关系,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或其他企业主管部门,下同)监管责任,形成与国资国企监管体制相匹配的工资分配监管体制。

三、健全工资总额决定机制

(一)合理确定工资总额。按照国家和省、市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政策要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生产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职工工资水平市场对标等情况,结合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合理确定工资总额。

(二)完善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按照“工资总额和效益同向增减”原则,确定企业工资总额增长或下降幅度。

1.国有资本实现保值增值,且经济效益增长的企业(文化类企业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下同),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可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长幅度范围内确定,其中,以下企业当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在不超过经济效益增幅的70%范围内确定:

(1)当年劳动生产率未提高、上年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商业一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2倍以上的;

(3)商业二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1.5倍以上的;

(4)公益类企业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达到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人员平均工资1.5倍以上的。

2.实现国有资本保值,但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外,当年工资总额按照以下原则调整:

(1)当年劳动生产率未下降、上年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或者上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未达到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0%的商业一类企业,当年工资总额降幅在不超过同期经济效益降幅的50%范围内确定;

(2)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企业、文化类企业,按时足额上交国有资本收益的企业以及其他未发生亏损的企业,工资总额可以少降或者适度下降。

3.政策性亏损型公益类企业根据功能发挥和社会效益指标确定工资总额是否增减。

4.剔除受政策调整等非经营性因素影响后,企业未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工资总额不得增长,或者适度下降。其中,国有资本减值幅度小于10%的,当年工资总额降幅不低于5%;

国有资本减值幅度大于等于10%的,当年工资总额降幅不低于10%。

5.商业二类和公益类企业当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不得超过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工资增长调控目标。

6.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但对未完成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下达的经济效益考核目标值的,工资总额可适当少增。

企业按照工资与效益联动机制确定工资总额,原则上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但发生兼并重组或关闭退出、新设企业或机构、新建项目、增加生产线等情况而规模性增加或者减少人员的,可以参照本企业上一核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合理增加或者减少工资总额。

(三)分类确定工资效益联动指标。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结合与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签订的《经营业绩责任书》,科学设置联动指标,合理确定考核目标,突出不同考核重点。工资效益联动指标原则上为2至3个,最多不超过4个。

1.商业一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或净利润)、经济增加值(或增加值)、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其中,确定经济增加值指标的资本成本率要以行业平均水平为基础,依据资本市场对标结果确定;

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经济增加值(或人均增加值)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指标。

2.商业二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营业收入或任务完成率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工作量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等指标。

3.公益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营业收入或主营业务工作量、利润总额或减亏额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营业收入、人均主营业务工作量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4.金融类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选取人均利润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选取人工成本利润率指标;

风险成本控制指标主要选取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案件风险率、杠杆率等指标。

5.文化类企业社会效益指标主要选取文化任务完成率等体现文化企业社会贡献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服务、受众反应、社会影响指标(如原创文化产品、演出场次、重大出版计划完成率、再版率、文化产品获奖等);经济效益指标主要选取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等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选取人均利润、人均营业收入等指标;

人工成本投入产出率指标主要选取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等指标。

6.与工资总额挂钩的效益指标,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因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确需变更的,要在一个会计清算完成后,经企业申请并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后方可变更。

四、完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

(四)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全市国有企业全面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由企业根据工资收入分配政策和本企业实际自主编制,按规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报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备案或核准后执行。

1.符合以下条件的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实行备案制:

(1)商业一类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2)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改革试点的企业,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可实行与改革试点相适应的工资总额预算备案制管理;

(3)已建立规范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近三年企业工资分配未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商业二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可实行备案制管理。

2.以下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实行核准制:

(1)商业二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原则上实行核准制;

(2)商业一类企业未建立规范董事会、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近三年企业工资分配存在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企业,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认定,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应实行核准制管理。

3.对实行备案制管理的企业,如发生超提、超发工资总额及其他违规行为的,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可将其工资总额预算调整为核准制管理。

(五)规范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编制范围和程序。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范围原则上应与上财务决算合并报表范围相一致,包括企业(集团)本级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和所属各级全资、控股子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合并报表编制。企业应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依据国有资产产权隶属关系,以企业法人为单位,层层组织做好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编制工作。

(六)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指标基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指标由工资总额预算指标和与工资总额联动的效益预算指标构成。工资总额预算指标由工资总额预算基数和预算增减两部分组成。预算增减包括因效益变动增减工资总额和因人员变动增减工资总额。

1.工资总额初始预算基数按照以下办法确定:

(1)已经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工资总额预算基数以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清算确定的上工资总额为基数;

(2)未实行工资总额预算管理的企业,初始工资总额预算基数原则上以上企业实发工资总额或前三年工资总额的平均数为基数;

(3)对于新组建企业,可按照同级同类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实有职工人数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基数。

2.效益指标按照以下办法确定:

(1)与工资总额联动的初始效益预算指标基数原则上以上财务决算表反映的效益指标完成值为基数;

(2)效益预算指标目标值要按照效益持续改善向好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和行业可比性的价值导向,结合与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签订的《经营业绩责任书》中约定的主要效益指标值合理确定;

(3)劳动生产率指标和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应与相同行业、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指标进行对标;对缺少行业对标主体的,应选取同功能性质企业或具有较强可比性的竞争类行业(企业)对标;

对相同对标信息缺失的,可与近三年内的同行业劳动生产率先进指标进行对标;

对在本市范围内缺少对标企业的,可与省内其他市州同类企业进行对标。

(七)合理确定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周期。国有企业工资总额预算一般按进行管理。对行业周期性特征明显、经济效益间波动较大的企业,或者企业处于筹建期、初创期以及企业存在其他特殊情况的,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同意,工资总额预算可按周期进行管理,周期最长不超过三年。周期内的工资总额年均增长应符合工资与效益联动的要求,不得超过周期内年均效益增长幅度。

(八)强化工资总额预算执行。国有企业应严格执行经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并应与经营业绩考核结果联动。执行过程中,因企业外部环境或自身生产经营等编制预算时所依据的情况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应按规定程序及时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原则上不得高于调整前的工资总额增长幅度。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应加强对监管企业执行工资总额预算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指导,并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清算和批复。

五、加强企业内部工资分配管理

(九)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制度。国有企业在经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预算内,依法依规自主决定内部工资分配。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根据企业功能性质定位、行业特点和生产经营等情况,科学自主编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逐级落实预算执行责任,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机制,确保实现工资总额预算目标。企业集团应合理确定集团总部工资总额预算,其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原则上应低于本企业全部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

(十)规范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国有企业应健全以工资总额管理为核心的人工成本调控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人工成本不合理增长,健全职工工资增长激励约束机制,增强企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立健全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以岗位价值为依据,以业绩为导向,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并结合企业经济效益、发展战略和薪酬策略,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等形式合理确定不同岗位的工资水平,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合理拉开工资分配差距,调整不合理过高收入。劳动力市场需求旺盛、岗位价值度较高的岗位,薪酬水平原则上坚持逐步向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中高分位接轨;

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的岗位,薪酬水平应坚持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中分位接轨;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岗位价值度较低的岗位,薪酬水平应坚持按照不高于劳动力市场价位中低分位确定。加强全员绩效考核,使职工工资收入与其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切实做到能增能减。

(十一)规范企业工资列支渠道。国有企业应调整优化工资收入结构,明确工资发放渠道,逐步实现职工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发放透明化。严格清理规范工资外收入,将包括各种津贴、补贴等在内的所有工资性收入一律纳入工资总额管理,不得在工资总额之外以其他形式列支任何工资性支出。

六、严格落实工资分配监管制度

(十二)加强和改进工资宏观调控指导。市人社局负责建立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会同市统计局定期发布不同职业的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

同时,根据省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企业工资指导线、非竞争类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调控水平和工资增长调控目标,切实做好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宏观调控工作。

(十三)落实企业主管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的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监管职责。企业主管部门和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负责指导所监管企业编制工资总额预算方案,做好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方案的备案或核准工作,加强对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预算执行情况的动态监控和执行结果的清算和批复,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所监管企业上工资总额预算执行情况报市人社局备案,由市人社局汇总报告市政府;

同时,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可按规定将有关情况直接报告市政府。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报送所监管企业工资总额执行结果备案的内容和材料包括:企业报经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备案或核准的工资总额;

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清算确定的应发工资总额;

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及职工年平均工资;

与工资总额联动的企业效益指标完成情况;

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完成情况及与市场对标情况;

工资总额预算和执行情况的总结分析报告;

企业劳动工资年报和经审计的财务决算表。核准制、备案制实施办法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负责制定下发。

(十四)加强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内部监督。国有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内控机制,规范董事会、监事会的运行。董事会应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工资分配事项,加强对工资分配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企业监事会应加强对工资分配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工资分配制度并督促落实。企业应将职工工资收入分配情况作为厂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定期向职工公开,接受职工监督。

(十五)建立国有企业工资分配信息公开制度。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国有企业应结合负责人薪酬信息披露工作,将企业上应付职工工资总额、实付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增长幅度等信息,于每年6月底前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信息披露办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

(十六)落实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监督检查制度。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政府国资委等部门,按照国有企业工资收入监督检查相关规定,定期对各企业执行工资收入分配政策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发放工资、滥发工资外收入等行为。加强与出资人监管和审计、税务、纪检监察等监督的协同,建立工作会商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监督效能,形成监督合力。

对国有企业存在超提、超发工资总额及其他违规行为的,扣回违规发放的工资总额,并视违规情形对企业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员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经济处罚和纪律处分;

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认真组织实施

(十七)加强组织领导。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的工作,为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做好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改革顺利进行。同时,各单位、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同配合,按照职责分工和时限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十八)统筹推进改革。各企业要自觉树立大局观念,认真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改革规定,确保改革政策落到实处。各企业主管部门或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要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所监管企业的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于2018年12月底前报市人社局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后实施。

(十九)做好宣传引导。各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解读,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深入宣传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重大意义,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正确理解和支持改革,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凝聚放大社会正能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良好氛围。

(二十)适用范围。本实施意见适用于市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包括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监管机构和政府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部门(机构);

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包括企业本部及其所出资的各级独资、控股的企业;

其他市属各部门、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以下统称企业主管部门)所管理的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企业,依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由政府有关部门或机构作为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和市属集体企业,参照本实施意见执行。

本意见所称工资总额,是指由企业在一个会计内直接支付给与本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

上一篇:天龙山小学三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