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论文

2022-04-20

从4月到6月,四大评级机构先后下调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次被评级机构看空的情况吓,日本主权信用的下调在其国内金融市场上一度激起震荡,但所幸没有引起国际恐慌。7N19日IMF公布报告指出,受地震和海啸袭击影响,日本实际GDP今年预计将下滑07%。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论文 篇1:

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 要】国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以财务制度改革为导向,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建设,更契合当前国企的改革发展需求。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问题分析,阐述了当前国企强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制度;问题;改革对策

一、前言

国企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深化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国企改革是一个过程,要求内控管理建设的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但是,国企在新的环境之下,财务制度所面临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国企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基础。管理体制、基础工作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财务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因此,以新的思维视角,以制度体系建立为导向,推动国企财务制度改革,正成为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本文立足对国企财务制度的研究,就如何深化国企财务制度改革,做了如下具体阐述。

二、国有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深化国企改革,是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国企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企财务制度体系,成为推动国企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但从实际来看,国企财务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人才缺乏、基础工作薄弱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国企财务工作的有效推进,强调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因此,具体而言,国企存在以下财务制度问题:

1.薄弱:财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突出

国企具有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建设中,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问题,导致财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比较突出。首先,国企组织结构庞大,在财务基础工作的建设中,表现出“不协调性”,对子公司的财务工作管理不到位,导致财务基础工作不完善,影响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其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财务管理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对于国企而言,财会信息化进程比较缓慢,缺乏信息化系统平台的有效搭建,影响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基础工作的视角而言,国企财务制度缺乏良好的环境条件,会计信息失真等的发生,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2.不完善:财务制度体制不完善,尚未实现制度化管理

当前,我国正深化国企改革,建立更加符合国企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是推动国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但国企在财务制度体制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财务制度的不完备性问题逐渐显现。一方面,国企尚未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明确管理职责、优化管理流程等方面,缺乏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国企在经济运运营、资产管理等环节中,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管理比较混乱,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制度化管理的视角而言,国企的财务制度体制尚不完善,如何在完善的制度之下,加快财务管理建设,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3.缺乏:财务专业人才缺乏,监督管理机制欠缺

面对新的环境要求,国企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滞后性。财务专业人才的缺乏,不利于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推进,也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这就要求国企要从实际出发,加快财务专业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此外,国企在财务监督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性。流于形式的工作开展、应付式的考核,极易导致数据虚假报送等情况的发生,不利于国企内部管理的改革建设,给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三、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

国企业财务管理建设面临诸多问题,对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形成较大阻力。因此,如何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成为国企内控管理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进一步强调改革在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是基于内控建设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创新管理的有力保障,应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从发展与创新的视角而言,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内部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新一轮的改革环境之下,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内部管理建设的内在保障。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化,能够规范和引导内部管理建设,转变的当前管理混乱、职责不明确等问题,为内部管理建设创设良好的环境调教;其次,财务管理涉及面广,且存在较大敏感性,财务制度改革以优化管理建设为导向,通过制度体系的建立,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再次,国企要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在以改革为驱动的大背景之下,基于财务制度改革為内控建设提供动力,创设改革发展新局面。

2.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保障

管理改革创新是当前国企深化财务制度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从创新的视角而言,深化财务制度改革是推动国企财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财务管理方法滞后、理念僵化等问题,需要依托财务制度改革,为财务管理创新提供新的思维视角,推动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财务基础工作不到位、体制不完善,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需要依托财务中会丢改革的推进,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创新带动新发展,发挥财务制度改革的重要作用。

四、国有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对策

1.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优化财务管理环境

国企在财务制度改革中,应着力财务治理体系的建立,为财务管理环境的有效创设,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以更好的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管理,进而更好地发挥财务治理机制的重要作用;其次,国企要对财务智力的市场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特别是在财务治理责任的明确等方面,应确保财务治理职能的有效落实;再次,国企要进一步完善产权结构,通过更加透明、清晰的产权关系,让国有资产管理更加到位,创设良好的财务管理环境。

2.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制度管理的激励效果,应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首先,国企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激励机制,构建财务管理工作新局面。建立完善的激励考核制度,并将考核结果与职务晋升、薪酬待遇挂鉤,以更好的激励财务人员的积极性,转变工作散漫等问题;其次,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具有国企特色的监督体系,为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监督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再次,要强化内部审核对财务人员的约束管理,从发展的视角出发,确保约束管理能够更好地保障国企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3.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满足财务管理的实际需求

国有企业在财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从创新发展的视角,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好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首先,国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更好的满足工作岗位要求;其次,强化对高素质专业型人才的引进,以壮大现有人才队伍结构,在创新发展、制度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再次,要适应新的改革环境,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并树立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更多价值,实现企业与职工互利共赢,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建设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国企要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以创新发展的思维视角,推动内控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在本文的探讨中,国企财务制度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要求制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在笔者看来,国企财务制度改革的推进,关键在于扎牢3个面:一是建立健全国企财务治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环境进行优化调整;二是建立健全财务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效能;三是加快财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建设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孙燕青.探究我国企业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09).

[2]路华.国有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 .中国企业文化,2016(06).

[3]宋雪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 2013(15).

[4]宋书忠.浅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5(01).

[5]郝宏艳.论国有控股企业加强财务监督对策[J].企业研究, 2017(12).

作者:顾雯

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论文 篇2:

重读日本:关于一个强国的美丽传说

从4月到6月,四大评级机构先后下调日本主权信用评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次被评级机构看空的情况吓,日本主权信用的下调在其国内金融市场上一度激起震荡,但所幸没有引起国际恐慌。

7N19日IMF公布报告指出,受地震和海啸袭击影响,日本实际GDP今年预计将下滑07%。报告同时指出,日本经济当前已出现复苏势头,居民消费和工业生产回暖,供应链盼阪复速度陕于预期。受出口和内需提振,预计日本明年能实现2.9%的经济增长。

弥漫在市场上空的悲观情绪因而得到缓解,人们甚至开始憧憬又一个“阪神景气”的到来。所谓“阪神景气”,是指阪神大地震后日本经济意外出现的景气回升。1995年1月阪神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分3次通过了共计3万亿日元的灾害对策补充预算,成功刺激日本经济增长率从震前的15%提升到1995年的23%和1996年的3%。

其实这并不奇陉。细翻日本历史,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其近现代历史上的每一次“景气”几乎都源于国外的战争或者国内的灾害。“大正景气”源于一战期间协约国和同盟国对日本产品的需求,战后日本经济奇迹的出现则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密不可分,日本唯一一一次与战争无缘的景气就是前文提及的“阪神景气”。

但这样的期待可能最终将沦为泡影。就在日本提出灾后经济刺激计划的同时,日本内阁开始考虑将日本已经实施十余年懒肖费税税率从5%提升至8%,IMF甚至建议日本将消费税率逐渐提升至15%,因为债台高筑的日本政府已经无力筹集重建所需的经费。

“扩大财政支出确实可能有利于经济复苏,但增加税收将--对民间经济的发展构成沉重打击。

‘阪神景气’的终结就是因为消费税率的提升。”在接受《环球财经》记者采访时,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

“一个强国需要依靠灾害和战争才能提振经济,这本身就说明这个经济体已经出现了大问题。”

过去几年,日本国内的投资与消费一直处于萎缩之中,政府税收却需要不断增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成为袁钢明看空日本经济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另一个依据则是日本“是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国家”,袁钢明表示,“短期之内,日本可能无需过分担_尤。但如果不能通过改革经济体制增强竞争力,日本经济第三个‘失去的十年’可能就要到来。”不缺实力,缺创新力

只看表面,你可能很难判断今天的日本经济究竟是领先还是落后,究竟是在追赶还是在放弃。

它的汽车产业与钢铁产业依然坚挺异常,中国的快速成长、欧美的强劲复苏和遍布全球的疯狂整合都未能动摇日本在这些领域的优势地位。它的装备制造业延续着已经持续几代的辉煌,以至于没有他们生产的精密机床,全世界都将放缓前进的步伐。强势的日本财团近年来甚至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盗梦空间》使他们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传统工业领域的无限风光,却无法掩饰日本在高科技产业中的踉跄蹒跚。

它的手机产业全线溃败,继几年前退出中国市场后,日系手机又在最近告别欧洲,而此时,全世界都在智能手机带来的新鲜体验中翘首以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硅谷长久地占据了全球财经和科技媒体的头版,甚至连日立将硬盘业务卖给西部数据也只换来报上的寥寥数语,而当年日立从IBM购得后者的硬盘业务曾被视为日本科技企业崛起的标志性事件。

日本并不缺少实力。过去几年,它都是世界上获得专利最多的国家。2010年,美国将215%的专利授权给了日本的发明家,这使日本得以蝉联美国最大国外专利授予国的头衔。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日本在美国获得授权的专利比例就一直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但美国却并未充分认可日本的创新实力。2010年,在《新闻周刊》评出的世界十大创新公司中,日本仅有1家公司上榜,远不及中国的3家和美国的6家。而这唯一的上榜公司却与高科技产业和制造业无缘,这家公司名叫迅销,是亚洲最大的连锁服装店,它上榜的理由是因为它“坚持了艺术和设计的折中主义,坚持让流行按照自己的喜好变化”。

在中国经济狂飙突进的今天,日本经济却继续深陷衰退泥沼而无法自拔,以至于一次地震都被急于实现复苏的日本朝野寄予厚望。

“日本经济已经失去方向,他们今天还在持续的衰退绝对不是由于所谓的泡沫经济破灭。”袁钢明表示,“日本的勺体制不但阻碍创新,而且阻碍改革。但由于对这样的体制充满怀念和自豪,日本又不愿意对其进行全面反思。直到今天,日本都没能制定出—个全面清晰的改革方案。”

静态的经济奇迹

日本曾幸福地拥有超过40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期”。

从上世纪sO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即便在早已成为富国后的80年代,其经济增长率依然稳定在5%以上。1984年,日本人均GDP首次超过美国。随后,日本买下了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并全面进军美国文化的象征好莱坞。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全世界开始讨论世界经济的重心是否正从北美向东亚转移。

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投资立国”,日本不断克服自身不足并不断增强其在全世界的影响,直至成为全球经济强国。由日本学者提出的以“培育优势产业”为核心思想的产业经济学,甚至弥补了西方经济学的一大缺感。

比经济增长更吸引世人眼球的,是日本与众不同的经济体制。以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为基础的劳资合作体制,以企业序列和长期交易为基础搭建的大财团经营模式和以诚信与道德为基础构建起的经济运行环境都令西方世界感到着迷。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史上,从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乖口工业化。

但一切美好都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戛然而止,经济增长的曲线随之发生了惊人的逆转。

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增长率迅速降至不足1%。1998年,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漫长的萎缩期随之开始并一直延续至今。它的人均收入不再上升,国内消费却年年减少;它的国内投资日渐萎缩,银行坏账却不见减少;它的全要素生产率尚未登顶,却已停滞不前。《日本经济新闻》预测,日本的人均GDP将在10年内降至美国的一半。作为一个从未经历过工业化稳定阶段的国家,日本的急速衰退就像它的迅速成长一样令人晾奇,也让人困惑。

很多原因可以解释日本经济今天所处的困境,比如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财富效应缩水,比如日美经济同盟破裂以及随后美国对日本的长期打压,再比如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失误,但任何一种外部原因似乎都不足以导致长达20年的萎靡不振。

“从战争的废墟中站起来不是奇迹,那是任何+国家都可以实现的经济发展任务。”袁钢明表示,

“百废待兴不是一个经济体正常的运行状态,但日本却把这种非常时期的暂时性表现视为其经济体制的优势,并将这种经济体制固定下来,这才是日本最大的失误。”

静态的环境也许是日本崛起过程中最重要却最易被忽视的外部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意味着成功取决于规模化

的效果。一旦坚持学习和持续改进成为经济成功的真谛,以专注与合作见长的日式经济体制的价值就会被展现的淋漓尽致。1968年,日本成功超越联邦德国成为西方世界的第二强国,一个属于日本的神话时代就此开始。

在静态环境中表现得有多优秀,在动态环境中表现得就有多糟糕。

就在日本国内泡沫经济破灭的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相继沿着各自的路线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一个资源丰富,一个人口众多,两个活跃经济体的市场化改革创造了多元化的全球经济格局,突然加剧的全球竞争使日本措手不及。

与这些因素同样重要的,是新科技革命的悄然兴起。新科技革命使前进的动力从机床回归人脑,经济的进步不再单纯依靠制造业的精益求精,而是史无前例地强调新创意的层出不穷,体制僵化的日本经济在新科技革命的起跑线上就已失势于人。

袁钢明认为,终身雇佣曾经使员工像对待家庭一样对待企业,如今却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充分流动;年功序列曾经使企业秩序井然,如今却限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空间;企业系列曾经缔造了大量国际知名财团,如今却使更加灵活的中小企业失去了宝贵的成长空间;长期交易曾经使日本产品质量得以不断提升,如今却从根本上损害了对经济发展更为有利的竞争环境。当内在的特质与外在的要求南辕北辙时,长期来看,日本的急速衰败难以避免。

日本之困:改革已陷两难境地

拯救日本经济看上去并不困难,在壮大国有经济的同时激活民营经济这条道路的有效性也已由中国所证明。但遗l感的是,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中国的民间资本以拼命竞争求生存,而日本的民间长期受到呵护,只要按部就班就可衣食无忧。中国可以通过改革释放民间活力,但对日本而言,改革只会破坏安逸的环境。”袁钢明表示,“所以,中国社会欢迎改革,但日本社会抵制改革。”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终于决定以美为师,寻求建立美式自由经济。这场在美国的压力推的改革,虽不算盲目,但绝对仓促。改革之后,日本从不增长国家变成负增长国家,“失去的十年”延长成为“失去的二十年”。

为推进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日本在泡沫经济破灭导致土地价值严重缩水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算企业财富,结果导致大量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迅速陷入破产危机;为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日本政府在日经指数从最高点的38957点下跌至不足9000点且跌势未见逆转的情况下,将大量社保基金注入股市,结果导致社保基金价值锐减;为推进银行改革,日本拒绝救助多家濒临陂产的大银行并取消存款保险制度,结果导致了大范围的金融恐慌。

宏观经济的恶化随之影响到了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就业。自战后实施终身雇佣以来,日本的失业率从未超过2%,远远低于西方自然失业率4%的标准。但经历了90年代的泡沫破灭和改革失败之后,日本的失业率一度攀升至46%。但即便是这个数字,依然未能完全反映日本社会的失业情况,因为大批员工虽然还在工作,但已没有薪水。

日本不是没有成功的改革经历和经验。上世纪70年代,日本曾在通胀最严重时期完成其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一次转型,使经济摆脱了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依赖。但那次改革并未触及深层次的经济体制,而高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也极大减轻了日本改革的阵痛。

但今天,改革所需的宏观环境已经恶化。为尽量缓解改革对社会造成的冲击,日本政府每每在经济形势稍好之后尝试改革。但改革过后,日本经济形势又每每立刻急转直下。如此反复,不但改革未能推进,更使日本经济长期未能走出衰退的泥沼。

比这些都重要的,是改革的失败造成了日本民众对改革的恐慌。在他们看来,改革就是使原来政府保护下安定状态变成币场影响下的不稳定状态,他们的收入会锐减、福利水平会骤降,甚至社会也会变得动荡,而这会降低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改革,现有的社会福利将大幅缩水;不改革,产业竞争力将难以为继。这就是日本所面临的两难困境。”袁钢明表示,

“但无论改革与否,日本都将面临比以往更加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更大的竞争压力。”“三明治”中的日本经济

30年前,美国汽车行业的老总们突然I京奇地发现日本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业的龙头老大,纵横江湖多年的通用和福特甚至在家门口输给了远道而来的丰田和日产。

更令他们吃惊的,是日本的成功居然不是源自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的补贴,而是源自所谓的“精益生产”,这种重新设计的业务流程竟然可以使总成本降低最多90%。美国人第一次发现托马斯·弗里德曼所阐述的真理竟然已经过时:世界不再是平的,东方早已超过西方。

今天的日本,又走上了美国的老路。

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使新兴经济体有更多渠道去学习先进技术,这使日本在东亚和东南亚产业链条中作为技术供应者的功能大为削弱。尽管在总体技术水平上与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很多细分领域,东亚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威胁到了日本的领导地位。

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硬盘驱动器和专业电子产品零部件制造地,韩国的三星集团在半导体以及消费电子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级的技术能力,中国台湾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手机用印刷电路板生产地。

更不能忽视的是中国和印度。在将日本产品逐出几乎全球所有低端市场之后,中国已经开始在高端领域施展拳脚,TD相继成为全球通行的3G和4G标准,华为则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申请国际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而印度不但拥有全球知名的软件之都班加罗尔,其汽车零配件的生产能力也已经跃上新台阶,有望成为下—个全球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更重要的是,这些东亚国家杰出的表现同样不是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补贴,而是源于已经获得广泛认同的“节俭创新”。这也是一种流程创新,与曾经的福特制和“精益生产”并无本质差别。它可以在重构产品和业务流程中去除不必要的成本,从而以极低的价格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

一辆3000美元的汽车和一个300美元的笔记本电脑,当然不可能像宝马汽车和iPad平板电脑那样令人热血沸腾,但它们却足以改善一大批人的生活质量。只此一点,就足以让全世界对其刮目相看。这样的市场,过去的日本不屑于关注,今天的日本却已再无力去争取。

日本的危机并不仅限于此。从30年前开始,为应对日本强大}_勺产业竞争力,欧美等国就已经开始对日本经济进行持续的打压,并借助技术革命不断开辟进入新的领域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而这些领域,日本经济同样未有触及。

日本的经济体制赋予其独特的产业竞争力结构:在传统制造业,它因坚持专注而使品质不断提升,优势得以延续;在新兴产业,它却因欠缺活力而使经济反应迟钝,优势无从建立。这使日本的产业发展空间面临着“三明治”式的挤压:在新兴产业和成长产业,它需要承受来自欧美国家的技术竞争;在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它又需要直面来自新兴国家的成本冲击。

这又衍生出一个新的问题,日本究竟会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步俄罗斯的后尘,沦为一个二流国家。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已有近150年时间与这个问题无缘。袁钢明认为,这绝非危言耸听:过去3年,日本的实际GDP已经衰减接近10%而相比于巅峰期,今天俄罗斯的实际GDP也不过只衰减了30%。

作者:刘洋

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论文 篇3:

浅谈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

摘 要:集团公司区别于一般企业,其经营规模更大、组织结构更加多元,并且涉及业务更加复杂。所以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管控时,所针对的管控对象、所要达到的管控目标以及所采用的管控手段,都要比一般企业更加复杂。然而,现阶段,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现状以及常见的财务管控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

一、集团公司财务管控现状分析

企业的根本性质是它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有效机制,治理和管理都是有效机制的一部分,两者的结合构成了企业制度。公司治理与管理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公司财务管控是公司治理与管理两者的衔接,是公司依据自身整体发展战略、采用合理的手段和措施对下属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财务管控,其管控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长期和短期利益的财富创造,从而实现公司整体的战略目标。

集团公司区别于一般企业,其经营规模更大、组织结构更加多元,并且涉及业务更加复杂。所以集团公司在进行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财务流程、预算管控及资金管理等财务管控时,所针对的管控对象、所要达到的管控目标以及所采用的管控手段,都要比一般企业更加复杂。然而,现阶段,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状况不容乐观。

1.落后的管理观念与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模式之间的矛盾逐步显著。

受落后管理观念的影响,许多财务人员缺乏对于风险价值、机会成本等概念的基本了解,财务人员缺乏先进的财务管理观念,然而,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需要引入更为先进的财务管控模式,但落后的财务人员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先进的财务管控模式的落地实施,从而导致管控效果大打折扣,直接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落后的管理观念与多元化、集团化发展的企业模式之间的矛盾更加显著。

(一)2.集权管控与分权管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学者普遍认为,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应秉以上下级的关系,母公司集权,而子公司并无自主权。然而,随着集团公司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集权式的管控模式下,一旦母公司决策时忽略了子公司的财务因素,不仅会影响子公司的发展,还会影响集团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在此种发展趋势下,分权管控模式的需求日益强烈,集权管控与分权管控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3.财务管控效率判断与财务整体目标达成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自从开展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起,企业始终以财务整体目标达成作为财务管控有效性的单一评价标准,但是,在企业集团化发展趋势下,集团财务整体目标的达成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部分集团公司由于财务管控不到位,会计核算出现了失真的问题,从而导致新的财务管理制度流于形式,致使集团公司资金大量流失,整体目标达成受到严重影响,财务管控效率判断与财务整体目标达成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

4.企业多元化发展与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逐渐锐化。

在越来越多集团公司选择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的经营种类更加丰富,业务范围更加广泛,但与此同时,财务风险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不确定化,企业多元化发展与财务风险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逐渐锐化。

二、常见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利弊分析

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根据集团公司管控权限的集中程度划分为:集权式、分权式、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管控模式。集团公司按照投资比例一般将下属公司分为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参股子公司,组织结构不同,所采用的财务管控模式也不尽相同。

1.集权式

在集权式模式下,子公司与母公司存在明确的“子母关系”,子公司通常被认为是母公司的一个部门,子公司的财务、经营活动和人事权全部由母公司进行把控,子公司需要无条件执行集团母公司做出的各种决策。母公司为保障子公司对其制定政策的高度服从性,通常会采取直接任命子公司管理层的方式把控子公司的管理权,并且会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参与子公司的经营决策,从而达到对子公司的全面控制与管理的目的。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缺点,其优点在于:首先,管理效率高,由于母公司掌握绝对的决策权,因而,在进行集团发展规划时,能做到统一规划,并且,由于此种模式下,子公司对于母公司的決策,需要绝对服从,因而,执行率很高,从而确保较高的管理效率;其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由于在集权式管理模式下,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绝对的管理权,因而,在资源分配与管理方面,母公司能够从全局考虑,确保资源分配能够更加合理,更加趋于物尽其用的状态,从而将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再次,经营战略确定能够充分做到以确保集团整体的利益为目标。但是,在集权式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决策时效性不足,由于子公司的决策权掌握在母公司,但母公司无法直接、及时、准确了解到子公司面对市场的相关信息,因而,在制定管理决策时,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次,子公司主动管理性不足,由于子公司自主经营权的缺失,导致子公司缺乏并且无法对于市场的变化做出及时、主动地应对措施,会出现市场敏感度不足,管理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的问题。

2.分权式

在分权式模式下,子公司的自主经营权较大,母公司仅派遣董事、监事到子公司,按照公司的章程规定,参与子公司的重大决策,而子公司的其他管理层,子公司具有较大决策权,因而,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经营情况及财务管控采取较为宽松的管控政策,因此,与集权式相比,此种模式下,子公司能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并作出相应决策,灵活性及市场敏感度均能保持较高状态。但是,由于此种模式下,由于子公司具有充分的经营权,因而,容易出现子公司与母公司各自为营的现象,母公司制定的财务管控政策,下达到子公司后,会出现无法得到充分执行的现象,并且可能会出现子公司为了保证自身利益,从而忽略集团集体利益的现象;此外,由于子公司具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会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剧,子公司的管理者对母公司管理者、母公司管理者对集团股东的代理问题均会加剧,这种情况会加剧子公司内部以及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失控现象,不利于保护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集权和分权相结合

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下,子公司的董事会由母公司绝对控制,而董事会对子公司的管理层任免以及重大经营活动都具有决策权,从而实现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核心板块的控制。而除了重大经营活动以及管理层的任免通过董事会的方式由母公司直接控制外,其他经营活动及决策权均下放子公司。因而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模式下,一方面保证了母公司的整体调控能力,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决策与资源配置的整体度;一方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子公司的经营活力,维持对于市场的敏感度。

三、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

随着集团公司的不断壮大和发展,整体发展与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对于子公司的战略协同要求也就逐渐提升,集团公司在财务管控模式方面也应做出适当调整。针对集团公司财务管控在常见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下存在的问题,可构建基于平衡性的财务管理模式。

1.推进完善的集团管控制度体系建设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管理制度、全面预算管理及其考核体系及其考核体系等集团管控体系的建设。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与提高,与公司治理的良好程度直接相关。而公司治理就是要建立决策、执行与监督有效制衡的结构与机制。从实践看,集团管控制度体系建设往往成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关键与核心。

2.权衡财务管控设计原则

构建基于平衡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就要权衡财务管控设计原则:(1)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则,一方面通过集权保证母公司的整体调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权激发子公司的经营活力。(2)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母公司及子公司在肩负经营责任的同时,享有得到利益的权力;同时母公司要对子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业绩进行定期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才能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的整体目标。(3)成本效益原则,在考虑是否应该执行某种财务管控模式时,应该考虑其执行时的集团整体成本以及执行预计集团整体收益因素,若该模式下的预计收益大于执行成本,方可执行。(4)长远性与现实性相结合原则,进行财务管控设计时,既要从顶层设计角度考虑集团长远目标,又要考虑现实状况,及时根据市场变化,做出主动调整与响应。(5)国际化原则,充分学习并引入国际先进管控模式,汲其长去其弊,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适合本集团发展的管控模式。

3.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内部审计也是加强对子公司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能够在集团审计监督体系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其作为单位经济决策科学化、内部管理规范化、风险控制常态化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是审计监督的基础环节,是集团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具有自身优势,与国家审计形成良性互动。近年来,内部审计力量不断壮大、制度机制不断完善、领域不断拓展、质量成效显著提升,在促进单位完善内部治理、提升发展质量、推动深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内部审计也提升审计监督整体效能。

4.加强财务人员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财务管控的效果。财务人员人才培养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财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严格按照财会2018年10号《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有关内容,安排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切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充分運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进行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管理技能同时做好财务人员的选配工作,建立健全考评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集团公司应主动转变财务管控观念,优化整体财务结构,构建基于平衡性的财务管理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确保企业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欣.DT钢铁集团财务管控研究[D].吉林大学,2017.

[2]唐正.投资控股型企业财务管控体制研究-以BHAP公司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7.

[3]曹瑛.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7(1):19-20.

[4]曹玉珊.重大融资、经营性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7(1):68-73.

[5]颜丽芳.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研究[J].财经界,2020(8):164-165.

[6]马建国.试论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的构建[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0(7):81-82.

[7]谭一军等.关于集团公司财务管控模式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226.

作者:袁伟

上一篇:独立学院商务英语论文下一篇:统计教育改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