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启发式教学

2024-05-08

实施启发式教学(精选8篇)

篇1:实施启发式教学

浅谈“启发式”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在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生物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抓住这一改革契机,把培养学生生物学的能力放在首位。从教与学的实质研究中可以看出,要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就必须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实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启者,打开之意,即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扉,让知识的阳光射进来;发者,省悟之意,即明白了,接受了生物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是在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先启后发,老师启而学生发。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出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维,使学既爱学又善学,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生物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如实验、观察、设疑、讨论等。

1、加强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感性认识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学生的学习归根结底是从感性知识认识开始的,因此必须在感知的基础上去思维。

生物实验一般会产生不同的现象,因而实验本身会给学生提出许多“为什么”,这是生物实验就课的一个特点,但不是一做实验就能

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这个实验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血管里血流速度不同的理性知识,而实验是对血流速度进行比较验证的,由于结论早已知道,实验仅起到巩固知识,熟悉操作技能的作用,往往达不到启迪思维的效果。因此如何组织与安排好实验,使其真正具有启发性,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而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才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有力措施。

例如,用探究法做“鉴定骨成分”的实验,一是提出课题。教师取一根长骨,用力折,很难折断,敲打几下,不易敲碎;再取一根长肋骨用于弯曲,看弯曲程度,指出骨有一定的硬的和弹性。这时提出:骨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二是探究过程。三是得出结论:骨是由硬脆的无机物和柔韧的有机物组成;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现在硬度和弹性两个方面,并指出骨的特性是由骨的成分决定的。这种探究法的实验,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达到了通过实验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启发学生思维

直观教学可分为直接直观和间接直观两种。直接直观包括活的生物体,生物学实验等;间接直观则包括挂图、图表、模型、以及幻灯、黑板画投影仪、录像、电脑课件等。教者可根据教学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教育投资的不断改善,网络教育正日益进入生物学的教学领域,借助电脑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

示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制作的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这些课件从教学资料中心或资源库直接调出读取,并输送到课堂中来,给学生提供具体可观的形象,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从而使学生进入主的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的活动中去。例如:在讲“蛙类血液循环”时,可设计动画来表现,显示出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使循环路线十分清晰,并通过鲜红与深红的色彩差异来表现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的不同。在出示言简意赅的文字说明,这样学生就容易将课本知识真正了解和牢固掌握。

在生物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以便获得大量感性材料,除配以良好的演示、实验和网络教学外,还可以用模型、图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例如,在在讲动脉和静脉时,可以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搏动的动脉,看看手背上的“青筋”,使学生了解动、静脉在体表的分布部位。关于静脉瓣饿内容,可指导学生一手握拳,在手腕处找一条静脉,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顺血流方向挤压静脉,静脉平平的,说明血流正常进行了,再逆方向挤压静脉,静脉鼓鼓的,并有几处鼓起小疙瘩状,说明此处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存在,这样使学生了解到静脉瓣,理解静脉瓣的功能,形象逼真吗,看了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由于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接受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感觉的休息,在大脑皮层的不同方位留下痕迹,记忆深刻。

3、精心设“疑”启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思考。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尤其针对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设疑要目的明确,科学合理,小而具体,新而有趣,难易适度,富于启发。

学贵有疑,设“疑”是有意识的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艺术。激疑善问是启发思维最常见的方式。

启发式教学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思想,可以无穷无尽地钻研探讨。有人认为在课堂上多提问或师生一问一答是启发式教学,这是片面的。启发式包括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设计一些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提的有趣,激动人心才好。二是所提问题之间必须以知识阶梯和人们逻辑思维规律形成层次。

一个恰当引人入胜的疑问往往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引导学生理解蛔虫角质层的作用时,可以问大家“食物进入小肠就会被消化,为什么蛔虫不会被消化呢?”诸如此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紧张而愉快的学习,似乎是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新的生物知识,进入新的生物学境界。

4、讨论启发

讨论启发的关键是启发,基本形式是讨论。讨论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核心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此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授课前教师要深挖教材的智力价值,进行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从兴趣、方法、认知、技能等方面设计合理安排,步步深入地启发诱导,使学生完全进入学习角色,精心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挥群体效应。

例如,用讨论的方法学习“近视形成的原因”时,一是在学习了视觉的形成,利用投影仪比较近视眼与正常眼的结构,提出问题:近视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二是讨论过程。三是让患近视的同学说说自身造成近视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组织讨论的方法,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及时地鼓励引导,能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5、启发学生运用转化思想,组合新关系,拓展新思路

创新的根源是“联接”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根据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展开联想,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路或见解就是一种创新。在引导学生思考新关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诸如“生与熟”、“顺与逆”的转化。以“生与熟”转化为例,当遇到某一个“生”问题难以发现其中包括的新联系时,可借助联想将它转化为“熟”问题加以解决;而对一个“熟”问题要寻求最佳解决方法时,则需要转换一下角度进行分析,尝试把“熟”转化为“生”。长此以往形成双向思考的习惯,遇到问题发现新关系的机率就会增多。

总之,作为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恰当地把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我们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高度发展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还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以实现教学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正常有序的进行。

篇2:实施启发式教学

《壬辰年》生肖邮票邮品发行及营销活动方案

《壬辰年》生肖邮票于2012年1月5日发行。按照市局要求,县局将在2012年1月5日在南门邮政营业厅前举办《壬辰年》生肖邮票发行活动。现将活动方案通知如下,请各单位、各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2012年农历壬辰年(即生肖龙年)即将来临,为庆祝中华民族传统佳节,以满足广大民众日益高涨的生肖邮票、邮品收藏和年节馈赠需求。县局决定于2012年1月5日举办《壬辰年》生肖邮票发行及邮品销售活动,并将此次发行活动纳入今冬明春全县集邮业务发展战略总体活动方案实施之中。通过广泛的新闻媒体宣传,提高《壬辰年》生肖邮票的知名度;通过举办发行活动,拉开xx邮政“2012年开门红”营销“黄金月”的序幕。

二、活动时间

1月5日(星期日)9:30—11:00

三、活动地点

南门邮政营业厅前

四、组织领导及活动方案

本次活动由市场部主办;综合办公室、监督检查部、城市营业班、龙腾营业部协办。

本次活动总指挥:xxx

执行总指挥:

成员:xxx以及不当班的员工。

具体分工如下:

1、生肖邮品宣传报道组:xxx任组长,xx、xxx为成员。

1)宣传围绕生肖发行活动开展及满足集邮爱好的常规生肖邮品和高端的贵金属类礼品为重点,2)DM单宣传。DM单制作2个页面,突出介绍生肖系列邮品。发行及销售现场发放(xxx、xxx)。

3)举行生肖发行宣传推介活动。发行活动现场主题是“2012年《壬辰年》生肖邮票邮品发售现场会”。分工:xx、xxx负责与城管大队沟通场地;xxx、xxx、负责现场布置及电源安装、使用;xxx负责礼品(邮政现有礼品,不另行购买)组织,横幅制作。

2、生肖邮品销售组:组长xxx,成员xxx(负责收款)、xxx、xxx。xxx、xx负责为发行及销售活动备齐各种《龙年》生肖邮票、邮品销售、现金管理及宣传资料散发。做到服务大方得体。实行购买有礼,凡购买500元-1000元(包含)邮品赠送《中国2009世界邮展》PZ折一本或精美礼品一份;购买1000元(含)以上邮品赠送毛泽东诗词》个性

化小本票一本或精美礼品一份。着装:xx、xx、xxx、xxx、xxx着邮政标志服。

3、安全保卫组:组长:xxx;成员xxx、xxx、xxx、xxx:负责生肖邮品安全和生肖活动现场秩序维护。

五、宣传要点

(详见资料)

xx

篇3: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启发式教学的内涵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指导思想, 在其指导下,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认识的客观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并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 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启发式教学实质上是要调动学生主动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是一种发展且开放的教学理念。凡是能激发、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可以称其为启发式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和优点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它是相对于灌输式教学而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思想, 它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因此,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采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获得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可能获得的知识。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 教师经常采用的巧问善答法、导引法、实验法、比较分析法、层层递进法等教学方法, 都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三启发式教学在大学教学中的实施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末, 其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备课中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教师是通过备课来设计和把握所教学科的内容的。备课就是要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材内容, 设计出恰当的教学方案, 备课正是启发式教学的开始, 要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就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的特点。与中小学不同, 大学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并不强制要求使用哪本教材, 选择一本符合教学对象特点的教材是老师能进行成功教学的开始。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以便因材施教。因此, 教师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习惯、动机情绪、接受能力等, 才能在备课中有的放矢, 恰到好处地启发诱导, 引发疑问, 以起到促其深思的作用。

2. 课堂上要体现启发式教学

毫无疑问, 启发式教学实现的核心环节应在课堂教学中, 这直接决定了备课中的意图能否被实现。要更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把握启发时机。对启发时机的把握, 是能否成功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把握启发的时机: (1) 学生对某个问题虽一时不能回答, 但能认真思考时; (2) 当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但尚未理清答案时; (3) 当学生已有部分答案但尚不完善时。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适时帮助学生开启思路。

第二, 进行启发提问。从某种层次上说,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是质疑, 启发式教学的常用形式之一是“提问”。这里的“提问”不仅指老师向学生提问, 还包括学生质疑老师, 向老师提问。

提问要达到启发的目的, 就要合理界定问题的难易程度, 确定提问的对象。这种提问既要能维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要求教师的提问应遵循“层层递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所提问题应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果提问太过浅显简单, 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得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 就会失去提问的价值, 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如果提问太深, 超过学生正常的认知水平, 会使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勇气。进行启发式提问既要启发学生勤于思考, 也要激励学生敢于质疑, 促使课堂提问主体的转换, 要逐步树立“问倒老师就是进步”的教学观念。

总之, 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启发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启发式教学的真正贡献不只是让学生能获得某种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精神和一种不懈的追求, 只有这样的教学, 才能称为名副其实的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忽江华.浅论启发式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

篇4:论启发式教学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有效实施 主导 主体 社会文化背景

[作者简介]朱昌流(1969-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育及中国教育思想。(安徽安庆246003)

[中图分类号]G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157-02

启发式教学是教育学界的永久话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启发式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正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启发式教学有效实施的宏观关注不够。本文拟从参与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与教学环境五个方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建议。

一、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就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而言,教师因其闻道在先,掌握有专门的教育理论、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程与方法起到一种规划、引导的作用,从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从整个教学活动的终极目的上看,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实施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认知特征,注意学生思维的运动,做到适时启发。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的意思按宋代大儒朱熹的解释是心里想知道某个道理又不得而知,有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悱”是学习者对某个道理已有所理解,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样子。所以,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最佳时机。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意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把握,做到适时启发。因此,教师应在受教育者最需要接受教育时施教,而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

二、掌握启发式教学的适时与适度原则

教师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适时与适度原则。适度原则即教师教学的内容、方法要能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与准备来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同时,教学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年龄、智力、心理与生理发展水平,施教过早,学生的接受能力跟不上;施教过晚,错过了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机。法国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自然规律,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即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特征来选择、安排教学时间与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和材料,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资源,其编著质量如何成为启发式教学是否得以有效实施的制约性因素。传统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意义,以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编著,结果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注入式教学盛行,对学生的思维启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难以实现。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关注问题,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问题教学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途径,问题本身的质量如何,是影响启发式效果的重要方面。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应具有以下几个要素:可行的、有价值的、合伦理的、可持续的。“可行的”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能够对问题做出解答;“有价值的”指学生通过对此问题的研讨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素质;“合伦理的”指学生在研讨问题时的实践活动要符合社会道德标准;“可持续的”是指问题要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探索才能得出答案。

三、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现代化是启发式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进行的时间、空间以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方式。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全面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与组织框架之后,课堂教学以其特有的高效性、计划性在各类教学组织形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也有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使得在第一课堂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课堂上教师也难以真正地因材施教,而启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适时与适度原则更多地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使得启发式教学在第一课堂的实施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能否有效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与作用,将成为影响启发式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第二课堂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学生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提供一定的认知基础,起到预习作用;二是第二课堂的相对自由,为学生放飞思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教学手段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以及相互传递信息的方法、工具与设备。教师的语言是最主要的教学手段,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富有启发性问题的结合,往往会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但传统教学手段的单一性,已成为制约启发式教学发展的因素。教师在实施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就教学手段的改进而言,一是要注重非语言的运用。非语言包括眼语、脸语和形体语等,教师的一个带有肯定的微笑、一个带有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和的形体动作,都会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火花。二是要注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四、良好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是启发式教学有效实施的背景

综观中外历史,启发式教学被极力提倡的时代,往往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大力弘扬的时代。不管春秋时期孔子的“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还是古希腊时期的人本精神,还是“五四”时期蔡元培的改革注入式教学法等,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都是在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的,正是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开放才使启发式教学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展。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实用主义教育弊端的日益显露,人文教育的浪潮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作为与实用教育相对的人文教育,它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倡导启迪人的生存智慧、深化对人生价值的反省,整合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教育界又进一步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养成,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底蕴,实施科学教育。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启发式教学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将成为一种迫切需要的教学方法。要使这种教学方法发挥最佳的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改善教学评价模式,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导向,它决定了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单一的考试方法、呆板的考试内容、机械的考试阅卷,使得启发式教学只能成为一种时髦的教学方法,无法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功效。二是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人格才能得到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思维才会是放飞的。有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才会减少主观臆断,就会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思想实际,将教师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也只有在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得到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张扬,启发式教学的目标才会实现。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与注入式教学相对而言的,而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则是与讲述法相对而言的。它的有效实施涉及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诸因素,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参与教学过程的诸要素融洽配合并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启发式教学才会有效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0.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4]李朝明.试论启发式教学的社会文化背景[J].教育导刊,2000(Z2).

[5]沈睛.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设计启发式问题——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报告[J].中国科学教育,2004(12).

[6]甘民.论启发式教学中的适时与适度[J].襄樊学院学报,2002(6).

篇5: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05-12-28

学的求

——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茹贡忠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内容摘要:启发式教学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其着眼点是通过设疑、点拨、解疑、再质疑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的目的。这种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启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把教学过程真正变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提高思维能力。

 一次既定的教研组活动,听几位老师发言谈及自己是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会的,引起我好几天的思考:到底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怎样的教学才是启发式教学?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是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教师教的轻松应手。经本人的探索,实践和总结,认为启发式教学的本义是以下几点;

第一、启发式首先是永恒的教学思想。即只要教学活动存在,启发式就永远成为指导教学活动的原则,不可或缺,不能脱离和违背。

第二、启发式是贯彻始终的系统的教学理论体系。它不是权宜性手段,它是所有教学方法的统揽,是设计、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很多老师把它经常作为一般方法来使用,这完全是对启发式教学的误解。

第三、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而不是简单的提问式和设问式,有许多老师把启发式理解为提问式教学,认为提问越多越好,这是片面的。

第四、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导演”学生学习的能力。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而不要成为讲台上的“演员”。(导演的角色是指导演员演好戏,而演员则只管自己的演技发挥,而不必考虑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就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第五、启发式的本质是教学“问题”的求索和解决过程。教学过程应该围绕本节课的主要矛盾展开,围绕欲知与未知的心理矛盾性问题为突破口,切忌平铺直叙的灌讲淡说。下面就如何启发谈几点体会:

一、恰当地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想象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从备课开始,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设计适宜的思考点、悬念点、联想点,然后启发点拨,引导思考方向,和学生共同讨论,解疑释义。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分析、归纳、判断、想象、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不是先入为主,由老师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是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之一。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高超的临场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提出的问题或讲解、或点拨、或分析、或演绎,教师始终能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即敢于放开,又能合适时机的收拢回来,即能提出问题,又不能使问题成堆,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更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问题,而是围绕重点、难点知识提出问题,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二。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善于和学生合作教学。创造愉悦民主的心理空间,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或幽默、或风趣、或激奋、或低吟,铿锵轩昂,抑扬 顿挫。或讨论、或咨询、或老师演讲、或学生诘问,课堂充满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气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要义之三。

二、做好教学互补,以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

(一)多侧面提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围绕教材中的疑难概念,多角度提问,多侧面提问。即从正面提问,也从反面提问,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善于发散思维的人,往往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靠老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尤其是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最主要的活动环境去培养。

(二)、做好教学互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有许多互补性,这些互补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巨大的裨益,必须善于择机运用。如师生情感互补、情绪互补、认知互补、态度互补等。互补反映的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的共融与合作,是认知能力与态度的交融与促进,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必不可少。

(三)激趣启智,训练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以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要限定时间,提高效率,强化学生的记忆、理解,多数问题的结论由学生自己作出,并有效控制学生问题讨论的范围。

三、创建和谐课堂氛围,营造民主教学环境

贯彻启发式教学还要处理好师生双向的角色关系,要从树立学生学习信心和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着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不要由老师的“主导”代替学生的“主体”,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辨。并做好以下三点工作:

(一)设计良好的教学方法来达成目标。“启发式”教学在文科教材的教学中,大多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案例比较法”、“讲授法”、“练习法”、“质疑思辨法”等教学方法。解决好了这几点,将会使一堂课变得生动活泼,轻松而又高效。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和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讲方法只能具体,不能抽象。如:读书的方法、做札记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查阅资料的方法、理解运用知识的方法、知识迁移与互补的方法、作业练习的方法等,好的方法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有力杠杆。

(三)“精神胜利法”与“能力强化法”。要消除学习能力差和自卑心理重的学生的畏惧感和怯懦感,让每一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学好,相信自己是最强的。老师要经常巧妙地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原理鼓励差生,并给予差生学习能力的强化训练。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体验启发式没有止境,探索教学方法和策略亦无止境,上面的观点愿意和同仁们继续商榷。

作者单位:甘肃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作 者:茹贡忠

篇6:启发式教学新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自古以来各国、各个时代的数学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模式之一。

一、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简单的传授、记忆、模仿、练习,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当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能调动已有的生活或者学习经验,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应用的过程,只能纸上谈兵,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必然选择。

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方法让学生从做事中发现所需要的知识并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在国外相当流行。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 是问题教学法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习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其实施步骤是: 第一, 给学生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兴趣;第二, 疑问中引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第三, 让学生阅读资料, 进行观察,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在学某一原理和概念时, 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教学法(包括发现法)思想认为: 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在教师引导下或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 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 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大学教学中常常注意不够的。

问题教学法的某些思想甚至具体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借鉴。例如对一问题的讲授, 我们可以从过去学过的知识中, 或者从实际中引发疑问, 提出问题, 以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可以向学生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 可引导学生和老师一道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途径, 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探讨、判断, 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学派, 不同的理论, 教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 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得出的结论中有不足之处, 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讲授中对各种问题, 教师也可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分析判断, 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有时教师可留一部分内容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 也可组织讨论。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天衣无缝的, 而是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不同理论, 不同学派的见解, 甚至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和悬念。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反而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眼界更开阔。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学生的内部条件很重要。而求知欲,也就是学习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以中国生物学本能。当环境出现新异刺激物时,任何动物就会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朝向刺激物的方向,机房生的探究性定向反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探究性形象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需要也是简历在这种原始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的。求知欲同好惨个表现为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

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色号你过来就有的一种探索新异环境和操纵新奇课题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于一定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需要学生解决但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举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单独适当,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过程时,有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说老师先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老师说了几遍?四遍。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下去,什么时候能说完?说不完。学生边笑边回答。这个小故事不仅让这节课的基调就定的很轻松很愉悦,而且先从意识上让学生知道了有限与无限的区别。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在教育学中有一种教学叫先行组织者技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所以在具体实施启发式教学中,预设启发情境很重要,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的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就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我有一位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教我休息和学习,真是我的好朋友。这个谜语部分同学能猜到谜底是钟表,还可能有部分同学没踩到,还没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滴答滴答的声音,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感官刺激,更多的同学都能才出谜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猜到谜底,解释这节课的主题,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赞可夫曾经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起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篇7: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将瞬间即逝。笔者在十来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气息上的运用

笔者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解决学生的歌唱气息的问题。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帅”。那么这气又该如何“调”才正确呢?这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笔者运用了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当你走在路上时,你的钱包被抢了,你会毫不犹豫地喊抓小偷,而不会去想你该如何吸气,用什么声音来喊,声音的位置在哪等问题。这时候你的声音与气息是自然的、正确的配合,声音的位置自然是高位置。这样讲能更直接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深呼吸、高位置。

其次,笔者用跳音练习让学生体会气息与声音位置的关系。

学生:“老师,你看我的跳音这样练习对不对?”

老师:“你的腹部没有任何动作,而胃部的动作却是很大,说明你的气吸得很浅。因而发出的声音无法送到头腔,导致喉部也紧张,声音发虚发直,所以你这样的动作是错误的。你先叹口气,体会放松的状态,身体像松树一样挺拔站立,把腹部放松下来,这就是吸气了。在唱跳音时,要在小腹要往上微收的同时发声,唱完一个迅速将腹部放松,这就是跳音的技巧。如此反复,腹部肌肉得到训练,会变得灵活、有弹性,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也就增强。这种跳音技巧的优点在于快,气息深,肩平,喉器稳定,外表好看。”笔者要求她做一次,她能基本准确地做到。当然,腹部肌肉由于缺乏锻炼还是不够灵活,笔者要求她回去用这方法练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用线串珠子成为项链”的比喻进行“气息”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教学方法。有的同学在唱延长音时,常感力不从心,不是无法一气呵成就是声音的位置不统一。

老师:“项链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学生:“线。”

老师:“对,你们在歌唱时‘声音’就是珠子,‘线’就是气息,你们要把每个一样大的珠子用线串起来,这样声音才能连贯。”

学生:“有些项链的珠子是由小排到大再由大排到小的。”

老师:“不错,就像我们唱音阶时,音阶上行,声音要渐强,下行则要渐弱。但它们始终都由‘线’串着。”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明白了歌唱时要同时注意声音力度、音量的对比。

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位歌唱者的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要掌握正确的气息,如同建高楼先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开始建楼,不然即使建起来,也是海市蜃楼。声乐教学第一步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用气方法,才能得到好听的声音。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吐字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声乐家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 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就是说要将字融汇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将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千斤白,四两唱”“气为帅,字为本”“字领声随”“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等都是声乐艺术吐字、咬字的科学概括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于声乐吐字、咬字的教学呢?

首先,学生要讲好普通话。在这基础上构成咬字、吐字技巧。我国的汉字是属单音节体系,从明代起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每个字分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辅音(声母),字腹——元音(韵母),字尾——归韵收音。因此要想得到清晰的歌唱语言,就要从说好汉字入手,注意字的头、腹、尾。字头是字的起音,一般都是辅音,辅音是不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短而有力,着力点准确,气息必须有一种突破阻碍的力量,可称它为一刹那的爆发力,而且这种力量一触即发,要咬而不死,否则辅音就会咬得过死。如朗诵“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的着力点是在双唇,双唇要有力短而快地喷出b,过渡到字腹上。潮汕地区的同学对字头H与F经常搞不清楚。他们常把“花”读“发”。字头如果发音不准确,会导致整个字的词义完全改变。字腹是字的元音,元音是字的发声和延长的部分,因此要发得流畅圆润、丰满而富有色彩。字头喷出后,立即过渡到字腹,除气息的支持外,字头所用的力量和状态应立即消失,保持韵母的发声状态,气息不断,字声统一,音韵准确。如“ba”就要在“a”音上延长,声音才能饱满。笔者要求学生体会下巴有根线将其往下拉的感觉。字尾也叫归韵收音,字尾要准确,归韵过重过长就会使声音干涩,不归韵字又会走样,如上例“搬”有学生将其念成“八”就是因为其收声时,嘴是张开了,但没有很快闭上双唇,因而变成“八”。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语言都带着本地区的方言。比如有位来自茂名的同学,他在家乡是讲白话的,他总是把“长江”唱成“长间”。这是他没区分好字尾归韵在前鼻音还是在后鼻音上。

其次,要做到字正腔圆。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字与字的关系。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否则会模糊不清,甚至会破坏声音的统一。怎样才能做到字与字的完善过渡呢?笔者让学生说“ a e i o u”,要求学生无论字怎样变化,咽喉腔体一定要打开,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把舌根放松,把字都安放在同一个位置的共鸣点。尽管字点变化不一,声点却是一个,在不统一中求统一,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转换好、衔接好,达到“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就像是五个人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一样,很稳当。又像是同一个人穿着不同的五件衣服一样,很合身。第二,字与气的关系。歌唱中,每个字都必须在气息的正确支持下发出,所有的字都必须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用气将字贯串起来。如果气息支持不足,就会声跌字落;气息猛,失去平衡,也会将字冲散走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水与舟作比喻。水即气息,舟即字;水不足,舟难行;水过猛,舟易覆。如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歌是描写彝族姑娘赶集回来,买回了许多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的场景。引子必须用气息支托着“阿”字,声音应由弱到强,表现人物形象由远到近。气不能向上冲,那样容易跑调。因此,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达到“珠圆玉润”的歌唱效果。第三,字与声的关系。字与声的关系是以字传情,以声动人。笔者把它们比喻成建好框架的房子与装修好的房子的关系来启发学生。歌唱发声吐字时,舌根舌尖要灵活,喉部要稳定,每一个字都要唱在同一支点、同一个共鸣腔体里和同一高位置上,做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达到声如串珠的效果。如歌剧《小二黑结婚》里边的一首《清粼粼的水 蓝莹莹的天》中的第一段,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去等二黑哥归来的淳朴可爱的形象,音乐清澈、飘逸、优美,仿佛进入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乡村落。如何用明亮、亲切、柔美的声音来塑造小芹那似山泉般纯净、可爱的形象呢?这就要求声音位置应比较靠前,咬字的着力点向前移到软口盖和硬口盖的交接处,咬字发声抬起面颊肌,嘴角和上大牙,字头要咬得准确有力和夸张些。许多字音发声时都有装饰音的小拐弯,这些音都要轻巧地唱。字与声的关系,要处理好是有很多学问的。例如,唱“清”这个闭口音时,上下前牙的距离要开一指,在大牙尽头发出声音。“粼粼”两字口型不变,只需舌尖动作将字头咬清。以上两字按中国传统唱法咬字发音习惯,都在字音的开始部分加隐约的装饰音。“水”和“来”字都是一字多音,要唱好字的腹和尾。“蓝”字加装饰音,“个”字加滑音,“天”字再一次强调韵母的发音。学生按照笔者的提示作了声音的共鸣与色彩,咬字的韵味立刻不同。第四,字与情的关系。语音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必须做到“字里传情”。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字里含情”。如弄清字的语气、语势、语调,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这样才能“一字成趣”,韵味浓郁,达到“词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和语音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就必须字正腔圆,字清意明,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音,从而在歌唱中完成语音对情感的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艺术风格的体现。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启发式教学起到很好的直观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授歌曲的艺术表现方面的运用

歌唱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准确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就成为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最大潜力去唱好每一首歌,去实践歌唱艺术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对歌唱的热爱,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表现欲望,着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肌肉松弛,精神焕发,头脑清醒地进入歌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要求。这个过程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因势利导地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其短处,绝不可“恨铁不成钢”而急躁易怒,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和心理;二是对那些条件稍差学生不能表示出有歧视的态度,以免使其产生自卑感。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才能有大胆去表现和处理歌曲的勇气。

其次,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曲艺术表现能力。由于每个人的阅历、艺术素养、感受能力不同,对相同的作品的演绎也就有差异。要准确表达歌曲的内涵,首先要启发学生去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曲式、调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歌曲,表现作品,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绣红旗》是七场大型歌剧《江姐》的唱段之一,是江姐在狱中临刑前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含着热泪绣红旗的一段唱。有位学生把声音唱得很明亮,但没有内心活动,无法刻画出江姐此时的形象。于是笔者给她讲了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她朗诵歌词,再让她谈里面讲述的人物情景。通过这样的引导,她终于领悟到江姐那种无所畏惧、坚贞不屈、对敌人无比憎恨、对新中国成立无比激动的情形。经过这一启发,学生就懂得什么是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再次,用启发式教学法教授学生掌握歌曲的三种处理手法。

1.整体构思的艺术手法。在对歌曲进行整体构思处理时,首先要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定演唱基调,即以什么情绪作为表达歌曲的基本感情。笔者以下面例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整体构思:

例:A.《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热爱之情

B.《珠穆朗玛》赞美之情

2.对比艺术处理手法。是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和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手法。对作品进行对比的艺术处理手法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作品形式结构上的对比;二是作品内容情感上进行对比。

例:将下列歌曲与相应的对比形式连接起来

《桃花红杏花白》内容情感

《长城谣》形式结构

3.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演唱时要注意夸张不能过分,要有分寸。如夸张过头,不但失去真实性,还会失去歌曲的艺术品位和格调,歪曲歌曲的内容与形象。当然,如果夸张的火候不足,又会显得平淡无味,失去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突出高潮的艺术处理,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

篇8:浅谈农业高职启发式教学的实施

一、课堂理论教学现状

1.“填鸭式”教学盛行理论课堂

高职学生有较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对“填鸭式”教学不感兴趣, 导致课堂理论教学气氛不活跃, 学生积极性不高。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填鸭式”教学愈演愈烈, 学生听课就像到电影院看电影一样。

2. 缺少教学互动, 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行为, 师生互动效果直接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可以说, 没有师生互动的教学是失败的,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启发式教学

1. 概念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以教师、学生为主导、教师引导启发为基础、注重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2. 实施

实施启发式教学应准确把握授课班级的情况。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 有的班级学生爱思考、好提问, 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好。相反, 有的班级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差。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生具体情况基础上, 实施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一般分三个阶段实施。

(1) 动员阶段

教师要根据1个星期左右教学的情况, 在与学生充分沟通基础上, 有意识动员鼓励班级学生, 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赢得学生的支持。

(2) 逐步推进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 以简单的问题为切入点, 然后不断深入, 师生互动形式可从简单的课堂提问、讨论转为分小组讨论、辩论。注意“多表扬、少批评”。教师不宜操之过急, 稳步推进。

(3) 全面实施阶段

教师可根据前两个阶段班级的实际情况, 深入进行启发式教学, 师生互动形式可从课堂讨论、争论等升华到学生上讲台,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启发式教学适合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 可有效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 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 探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如何实施。

关键词: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 2001, (1) .

上一篇:机关食堂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有关好的心情经典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