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学

2024-05-22

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学(精选十篇)

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学 篇1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引导"教育

"启发"式教学应重视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 "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 具体表现为:第一, 教师扶着学生走路, 不肯放手, 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 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 不教点金之术, 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只能顺其意, 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 采取"大处导, 小处启"的策略, 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 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 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把"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思维, 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 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一是要"准", 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分化点的关键处, 设置有层次, 有坡度, 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 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 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 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 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 通过师生打擂台, 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 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 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 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 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 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 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 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 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 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 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 教师又出示, 3/15, 先让学生判断, 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 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 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 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 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 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三、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应大力提倡, 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应全盘否定, 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 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其实, 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 尤其在十七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 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 社会需要的是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下面试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来说明。

当然, 要运用好启发式教学, 还要注意学习者的理性水平与教学模式的匹配原理。一般来说, 较紧密的模式结构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低的学习者, 而松散的模式结构则最适合处于理性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当然, 每个模式都可以修正, 提高或降低结构的松紧, 以使模式适应学生进行最佳学习的那个理性水平。以上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实例, 就属于探究类教学模式, 经过教师的修正, 结构紧密程度属于中, 匹配的理性水平是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的理性水平较高时, 可以合并上面教学实例中的1、2、3, 让学生自己探索, 割拼转化, 推导公式。

我坚信, 坚持启发式教学, 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摘要: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 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

启发式教学在书法教学中的应用 篇2

衡阳市雁峰区飞雁学校

黄小青

摘 要:书法教学中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得到美的享受。

关键词:书法教学 启发 灵感 想象

在多年的书画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绘画最感兴趣,他们可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地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心声,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来,这时他们画起来很兴奋,很愉快,也很乐意去画,但换成学生去学书法,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刚开始觉得学书法很有新鲜感,过了一段时间兴趣就大减了,怎样让学生学习书法既轻松愉快,自己又愿意去学呢?我觉得在书法教学中同样应多启发学生的灵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书法融到绘画中去,让学生在学书法中同样得到美的享受。

首先,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文字的艺术性。

中国文字,在殷代便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品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这是文字向书法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最古老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不但中国如此,埃及也是如此,古代的象形文字同简单的画没有两样,最初无所谓文字和图画的分别,后来人事日繁,文化渐进,文字与绘画及分道扬镳。文字由繁而简,逐渐向符号方面转化,到后来,全变成符号,与原来的形体无关,书与画虽然向两极分化,但在中国因为一切工具材料,如笔墨纸张,书画都是相同的,所以才有书画同源之谓。让学生从各种艺术中去感觉书法的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书法不单纯是写字,而是有思想的,有意识的去写,如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作品的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以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汨汨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

书法是最高层次的艺术创作,其创作的可塑性已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门类,书法创作是技法、情感、素养的混合体,是书家的思想、意趣、情操等方面的表现,在学生的书法教学中把书法融到绘画的象形中,可以说又是一幅好的书画创作作品了,中国文字的最初由来,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我们教学生本来就是一种艺术教学,又可以把书法教学运用到象形的艺术中去。书法属造型艺术,它的造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书画同源是同源于生活,没有大千世界,谈何书法之美?美从何来?绘画从生活中的摄取重于形,书法从生活中的摄取侧重于神,所谓形神兼备者,形为神之载体也,书法要在造型上,章法上破一下***惯,借

鉴一下绘画的造型方法和构图原理,无疑是有好处的,郑板桥所谓“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又以画之关纽透于书”。正是他用了毕生精力刻意追求书画融合的总结。他还有一首《题画》云:“山谷字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默间,萧疏各有凌云意。”书画的相互借鉴古已有之。诗书画一体,是完美的东方艺术形式,一幅出色的绘画作品配上精妙的题款,人人都说书画合壁。

怎样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灵性。画家毕加索从非洲木雕中得到灵感,法国神象派画家,从日本浮士绘中体察到了东方传统艺术的奥妙,张大千在当时荒无人烟的敦煌临摹研究历代壁画数年,齐白石积数十年的诗书人类思想活动中的一种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性精神现象,它产生于艺术的构思过程,是艺术家在构思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创作欲望在形象上的体现。①给学生创造一种美感的突发性。现实生活中,在出其不意的刹那间,触景生情,霎时茅塞顿开。在产生的效果上说,是指它的意想不到要善于捕捉这“突如其来”的灵感火花。②书法学习中灵感的偶然性,灵感受某一现象的启迪一触迸发,一闪即逝,难于捉摸,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时,几种平时完全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事物,在灵感出现的那一瞬间,全结合起来了,使学书者激情顿生。③学书中灵感的独创性。艺术最可贵之处在于创造。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警告说:“我们不能总是领着学生走,必须使他自己学会分析作品,能对作品正确地进行评价。到了那个时候,假如有某种恶劣的作品偶然落入他的手中,那他没有什么了不得,他将会抵御这种恶劣作品的有害影响。”古今书法家的“神来之笔”都说明了灵感独创性的奇特的功效。而正是如此,灵感才能成为千年不败、万年不衰的艺术智慧之花,因此,要善于追击,捕捉创作中闪现的灵感,力求在每一幅作品中,体现一种新的面貌。

把书法教学融入绘画教学,还要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教学生从象形字教起,如“日”字可以象形太阳,可以画出太阳形状等等。字除了象形,还要充分地想象,每个字就好比是一个活人,整个章法就好比是许多人组成生动的一支队伍,如《九成宫醴泉铭》中的“九”字,想象成一匹口渴的马看见前面有一口井,马上跑去喝水的情景,等等字。

学生学书法时,根据各人的性格临摹不同的字帖,每种字帖都有它不同的特点,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象是南方婷婷玉痒痒的姑娘,整个看起来比较秀气,欧书风格劲险刻历,好似刀枪剑戟,即外柔内刚。颜真卿的《勤礼碑》则象北方男子汉粗旷,在形态上浑厚沉着,雍容大方,欧阳修也曾说“颜书结体吸取了欧字的紧密与颜字的纵势,形成自己独特的遒媚劲健的新貌。”欧书劲健其势紧,柳书劲健其势松,《评书帖》每一种书体都有其特点,人们也把它们形容或文静、或狂野、或疯颠(特别是有些行草书)。书法在用笔上也如古人所付的,“折钗股”、“屋漏痕”、“印印泥”、“锥画沙”等法,正是书法上中锋,藏锋的具体表现。让学生了解这些书法里的一些特点,结合这些特点,通过想象,学习书法就变得很生动有趣了,而且很容易理解,把字想象成一幅画面,优秀的书法作品不应该只是让观者看到了

什么,而是要让观者感觉到了什么,是飞鸟出林还是骛蛇入草,是丝路花雨的舞姿还是迪斯科的节奏,这种观者对书法作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联想,即是一种特殊四维空间的体验。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我国古代的一位理论家说过:春的精神写不出,就用草木来写,用实在的郁郁郁葱葱的草木传达春的气息,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要善于联想敢于想象,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音乐、录像、幻灯、儿歌、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学生思维灵活而新奇,从而自觉地进入审美体验状态。如音乐在书法教学中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本来就是一首优美动听的音乐,书法是用不同的粗细、快慢、强弱线条来随着不同节奏、强弱的音乐而变化的,即表演时的书写过程也是笔走墨晕的动感,也是一首动听的音乐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书法家勤奋练字的动人故事,启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还可以在写字时利用一些故事来启发引导,加深学生的想象,如写“默”字,可以给学生讲一个《唐伯虎卖画》的故事,唐伯虎出一幅上面仅仅画着一只黑狗的水墨画,对围观的人说,这是一幅字谜画,谁猜中了,我就把这幅画送给他。可是过了很久都无人猜中,突然,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学生,他说“我猜中了”,说完就一声不响地把画取走了。唐伯虎望着少年学生的背影哈哈一笑,说:“多聪明的小家伙!”大家不仅很快地领悟到字谜画是怎么一回事,而且十分自然地凭借着故事提供的翅膀,沿着故事导向想象开了,有一学生想到了“三头六臂”的画面,(众字),还有“鸟儿张嘴正在啼叫”的画面(“鸣” 字),更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学生能够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地进行想象和体验,在写“工”字,就可想到“一桥飞架南北”,“心”字想到“君看一叶舟,出没**里”。“会”字想到“白云深处有人家”。“画”字想到“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慧”字想到“远树两行山倒映,轻舟一叶一水横流。”这些字谜画,运用到书法中是一幅很优美的画中书法。

多年来,在书法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出了大批书法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喜好,有些学生写楷书、欧体、颜体、柳体还有一些隶书,《曹全碑》、《张迁碑》。能在全国省市书画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每年在全国《双龙杯》书画比赛中,获金、银、铜各种奖项,如2009年周杰、曾文芳分别获金奖,周雯、刘璐分别获银奖,黄瑶、吴柳琪等同学获铜奖,2009年参加市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周杰获一等奖,曾文芳、周雯、刘璐分别获二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写字风气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3

一、注重“启”“试”结合

对于启发式教学开展过程,教师应该始终贯彻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将教学启发以及学生尝试相结合。这样,在开展教学时学生体会到了尝试及获取成功的滋味,符合每个求学者的意愿,在增强学生学习信心的同时,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教师的理念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学生自己也能勇敢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如此教学,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学思结合,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感觉,将过去枯燥乏味的“苦学”转换为“乐学”。

二、把握启发点的“准”“巧”

“打蛇打七寸,射人先射马。”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直击要害,在学生解答学习疑难的、走投无路、焦头烂额之时,教师要适时给予点拨,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首先要讲究“准”,在关键处设置启发点对于衔接新旧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系统性,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很多都建立在老知识的基础上。这要求教师课堂教学时,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中、有层次、有启发性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将新旧知识理解性地串联在一起,在积极练习中求得新知,掌握规律,形成系统知识机构框架。例如,在进行倍数关系的教学课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目:钢笔价格18元,文具盒价格27元,水彩笔价格9元,蛋糕价格3元,巧克力价格6元。问:(1)小明买水彩笔,小刚买蛋糕,小明花的钱是小刚花的几倍?(2)小红花的钱是小明花的3倍,小兰花的钱是小刚的2倍,小红和小兰分别买的是什么?(3)老师花钱买了其中两样物品,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哪两样物品?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教学,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联系在一起,学生真正理解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新知识变得更为轻松自如。

其次,要讲究“巧”,教师要在教学中多角度、多方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自己能力局限、渴望求知的时候给予帮助。例如,教师在开展“一题多解”课程教学时,按照学生的理解程度合理分配小组,举行竞赛,让每一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在黑板上展示解决方案,答对有加分。学生完成竞赛后,教师再进行充分合理讲解。向学生抛出启发问题,“这道题远不止黑板上这一种办法,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一句话激活了课堂,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得到提升。

三、启发式教学在讲授新知中的体现

万事讲究“度”,只有符合情况需求、有所把持,在合理适度的情况下才可以使启发式教学发挥作用。然而,我们不能对讲授式教学全盘否定,因为学生还需要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对学习以及能力掌握的情况进行检测评定。所以要将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两者相结合,因材施教,高效高质地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探讨 篇4

在我国,初中数学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对怎样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真正学会学习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初中数学做为一项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科目,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启发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成的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首先,老师将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使得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思考,不断发散思维,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达到会学习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启发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 传统“灌输式”教育方式广泛存在

《学记》中提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释了教师起到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的作用,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进行学习。西方的苏格拉底采用著名的“产婆术”,他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许多人认为初中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课本概念及定理给同学们讲解透彻,就可以使得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但其实不以为然,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无疑是相同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很难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散,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与学习能力的发展,忽视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原则,很大程度上学生成了课堂当中的配角,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消极作用。

2. 误认为提问式教学即为启发式教学

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习惯对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提问,比如知识、解题方法、自己的想法等,他们将启发式教学误认为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提问环节,认为课堂上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提问,才能使学生有一定的紧迫感,使得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殊不知,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概念,启发式教学属于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与“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对立的,具有一定的指导性。而提问式教学强调的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是一种较为具体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的提问让学生积极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方式中教师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为主体,真正使他们做到主动对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3. 教学过程中只关注结果,不注意过程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并不能马上适应启发式教学方式。他们在组织教学问题前就已经把问题答案设定好,课堂上不断引导学生思维向着自己既定好的答案方向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教学并不苟同,这不仅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对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也起到了消极作用,这样只注重结果的启发式教学与国家所倡导的教育方针完全不同。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策略

1.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注意因势利导,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将尽量多的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形成善疑、善问、多思、深思的良好习惯,并使学生尽可能处在一种较为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是他们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逻辑思维不断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质的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这就使得学生们很容易将老师课堂上讲课所应用的教学思路及方法应用于数学方面的探究。因此,教师在进行讲解时,要注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点展现给学生,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比如作业的布置可以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或者向他们提供一定的素材、情境和提出要求,通过让他们进行独立探索,克服一系列困难,解决实际出现的问题,使得自己的创造才能有所提高。

3. 发扬教学民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能否真正做到投入到学习中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建立民主平等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变为主动的参与者,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质疑,使学生建立起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结语

数学不仅是对知识的教学,更是思维的教学,传统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却对学习方法及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这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加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摘要:启发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生成的对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形成,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甘寿权.浅议启发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5):17

[2]宋文学.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策略[J].课程教学研究,2014(7):51-53

[3]李磊.初中数学课堂“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2):136

启发式教学法在声乐教学的应用论文 篇5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高校;声乐教学

现今的高校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音乐教学形式,即以老师传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是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的理念相悖,而且从长远来看也不能促进学生声乐学习的发展。而声乐学习作为高校音乐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音乐教学水平,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采用启发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加深了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识,切实通过应用,能够提升教学实效性,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为何采用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及情景,从而利用感染式教学法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最终在相对集中的精力下最大程度掌握所学的内容。

(二)声乐教学内在需求。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乐理知识、发音技巧以及情感控制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是教学的第一步,而启发式教学法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因此两者在理念上深度契合。另外,声乐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对于学生而言,很多教学术语非常抽象,因此,作为教师,需要运用更为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可理解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最后,启发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切实提升学生的自身能力。

二、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舞蹈以及角色扮演等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在现今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只是大班化的传授歌唱技巧,对于声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也只是念念书本上的内容,对于发声方式以及歌唱技巧,没有从教学设计上对学生进行系统而准确的传授,因此从根本上无法完成现今声乐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

三、如何应用启发式教学

在声乐教学中,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应该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学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提出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教学设计,从基础出发,层层递进提升学生的声乐水平,提升高校声乐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训练歌唱发音。在声乐课堂中,对于学生声音的训练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声音这一部分教学而言,传统的声乐教学注重让学生通过模仿去掌握,选择一些旋律较为单调但容易模仿的歌曲,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机械重复让学生学习如何发声,教师对于发声原理以及技巧等知识的讲授非常少,这就导致学生只学会了单首歌曲的演唱,对于声乐整体的学习丝毫没有掌握,最终产生厌学等负面情绪。将启发式教学引入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在进行声音训练时,通过设计有一定启发性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发声的本领。例如,笔者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很多生活中的场景,菜市场的吆喝声,剧场里的京剧演唱等,通过不同场景的引入,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通过不同的发声模式可以创造不同的艺术形式。而且教师在对发声技巧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入课前播放的场景声音。比如在讲授如何演唱跳音时,教师可以通过传统的吆喝声,吸引学生的兴趣,以此为载体,让学生观察演唱跳音时的发声位置以及相应的技巧,最终让学生通过训练使得腹部肌肉更具弹性。启发式教学的引入将看似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理解以及掌握技巧。

(二)培养歌唱气息。教师在完成了发音技巧等知识的讲授后,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气”。因为在声乐教学中,气息调整是非常关键的。在歌唱过程中,其支撑点和动力都来源于呼吸,调节呼吸是各项训练的基础,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这一部分内容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只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也会显得非常枯燥。而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其中,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立一定的教学场景。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气息的训练与仰卧起坐这一运动相结合,给学生传授了一些仰卧起坐过程中调节气息的技巧,从而启发学生,使得他们对于调节气息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在获得基本认识后,再结合声乐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一些对于调节气息非常有帮助的歌曲,如《花非花》等,结合歌曲的演唱,为学生讲解如何调节气息以及调节气息的技巧。这样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让学生对于调节气息有了基本认识,再加上专业讲解,就能够使学生对气息的掌控以及调节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三)传授歌唱技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夯实了学生发音以及气息调控的基本功后,就要给学生传授声乐演唱技巧,很多歌唱技巧不仅有利于保护嗓音,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演唱。而对于技巧的传授更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逐步引入的方式让学生摸索掌握。如果学生只是机械化记忆,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就会忘记技巧的应用,导致这一部分知识没有达到应用的目的。在歌唱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引导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刚刚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歌曲演唱,在学生对于歌曲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再给学生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歌唱技巧的应用,往往能将歌曲演唱得更好以及更省力气,这样就会引发学生对于技巧应用的渴望。教师结合学生以及自身演唱过程中的差异,给学生讲解技巧知识的运用,在完成技巧知识的讲授后,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进行不断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现,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使学生在训练以及纠错的过程中,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通过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四)培养歌唱情感。学生在歌曲演唱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从技术上能够把歌曲诠释得很好以外,对于情感的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歌曲在编写的过程中,希望传递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只是机械化演唱,不能很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控制情感,也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前者在教学过程中更侧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因此在情感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为学生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感情等,从而启发学生对歌曲能够有更深的认识。在学生了解了歌曲创作背景后,往往对于歌曲能够有更为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诠释歌曲。例如在教授《小河淌水》等民歌的演唱时,要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因为只有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才能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使学生能够体会当时的情景,从而在歌曲演唱过程中倾注自身的情感,最终完美演唱歌曲。

(五)启发歌唱表演。学生在完成了个人歌唱基本功训练后,就要侧重于整体歌唱表演的训练了。因为在歌唱表演过程中,学生往往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外界影响以及内心紧张等因素,从而能够将自身正常水平发挥出来。而在这一部分启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平常训练时给学生构建不同的场景。例如,将学生带到学校操场进行声乐演唱的训练等,让学生适应不同的演唱环境以及演唱场景,从而增加学生声乐表演的经验,让学生适应不同的场景,锻炼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启发式教学训练对于学生整体适应性以及自身对于歌曲的掌握,都是大有帮助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启发式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能够从夯实学生发声、气息等歌唱基本功开始,进而培养学生歌唱的技巧,帮助学生懂得如何应用情感,从而最终掌握歌唱表演。切实提高了学生对于声乐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轻松愉悦地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技巧,以及歌唱训练的方式,最终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教学;主要策略;情境;活动;语言;直观;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48-01

启发式教学源远流长。启发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思维。下面,笔者根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的几个典型的方法进行探讨,谈谈启发式教学的开展的实践性策略,以期共享。

一、语言启发

语言启发,就是采用语言叙述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法。如学习5以内数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而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一天,兔妈妈带着兔宝宝去山上采蘑菇,兔妈妈采了3个大蘑菇,兔宝宝采了一个蘑菇,兔妈妈和兔宝宝一共采了多少个蘑菇?你可以先画一画,再算一算。孩子们在故事性的情境中,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于是,有的用○表示蘑菇,有的用小花朵表示蘑菇,有的用☆表示,有的用□表示,有的干脆用“—”表示,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中,得到3+1=4。5以内数的加减法,孩子们在听故事、体验重轻松掌握。

二、直观启发

直觀启发,就是通过实物、图片等的演示,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

如学习苏教版四年级的《找规律》时,教师首先呈现小学二年级就学过的图形排列的问题,如○ △ □ ○ △ □ ○ △ □( ),你感觉括号内的一组图形应该是什么?你能根据规律计算出第60个图形是什么吗?

在学习《找规律》时,除了“温故知新”法外,通过图形、实物的摆放而引导学生找排列的规律,更给学生直观、生动的感觉,并且实物的真实性也给学生视觉的冲击。如呈现一些花盆、彩灯、红旗的排放,让学生观察这些实物的排放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可以给出问题的引导,如图中的花有什么特点:

(1)每( )盆花是一组;

(2)每组排列都( )相同/不同;

(3)每组的第一盆是( )花,第二盆是( )花,第三盆是( )花。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根据你的分析,你能说出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你可以想出几种方法,请把你的想法和思考过程写下来。

图片、实物等,可以增强直观性,容易引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探讨。

三、情境启发

情境法,就是引入或者创设一定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们的体验。

如问题情境。学习《间隔排列》时,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组数的特点,你会有什么发现?

(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引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不难发现第一组数字的数字间没有特点,而第一组数字的1和3之间是间隔排列的。

四、活动法导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根据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在导入环节,融入游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学习中。

如学习《间隔排列》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比赛性质的游戏活动——看谁记得快,(1)3 1 4 1 5 9 2 6 5 3 5

(2)1 3 1 3 1 3 1 3 1 3 1

在学生通过快速记忆,交流记忆的方法时,根据第二组数字的特点而记忆,效果好而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间隔排列。

在学生有了“间隔排列”的概念后,继续开展“找一找”活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排列的生活实例,请举例子说明。于是,学生在教室里就可以发现:桌子和椅子是间隔排列;站队时,男生和女生间隔排列……这样活动的开展,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强化学习有用的意识,也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

再如学习四年级的《找规律》时,在课堂之初,直接以男生PK女生而开展一个“快速记忆PK赛”,通过活动,促使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第一次比赛:

男生:1625

女生:1243

第二次比赛:

男生:1625 3649 6481 5786

女生:1243 1243 1243 1243

通过比赛,男生、女生在第一次PK赛中,不分胜负,而在第二次比赛中,则女生胜出,男生感觉是比赛不公平而引起的。聪明的你,看出第二次比赛有什么不公平吗?于是,进入找规律的学习和探究中。

五、计算启发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是数学之源。通过计算,以寻找计算方法、探讨计算途径为导入的方式,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学习小学四年级上册的《简便运算》时,计算法启发,可以促使学生对简便做法的探究。如口算(1)156+100;(2)235+10;(3)156+37;(4)235+86你感觉哪几道题口算起来比较方便?那么,如果让你算16+54+46你会怎么算?你可以用几种方法?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简便?再计算(1)69+75+25;(2)78+(47+22),你能探讨出可以采用哪种计算方法最简便吗?你能说说你用了什么运算规律吗?

由计算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简便运算,再由计算,引导学生探究简便计算用到的运算规律,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都应该注重“启发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不是方法的罗列,而应注重方法服务于教学、依赖于教学的宗旨。为了落实启发教学的有效性,务必注重与问题教学、探究实践等巧妙结合,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思、思中启,以发展学生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冷静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讨[J].新校园(上旬刊),2014(4).

[2] 朱建平.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4).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 篇7

一、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引导”而非“牵引”

“启发”强调的是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 意思是, 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的思维, 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盘托出.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指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如今, 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 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 “引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

例如, 教学乘法结合律. (13×25×4)

(1) 独立思考, 怎样算才简便呢?

(2) 讨论、交流.

(3) 让学生说思考过程.

师板书:13×25×4=13× (25×4) =13×100=1300.

学生根据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规律, 再根据加法交换律的推导过程, 同学们不难推出乘法结合律.让学生自己思考、推导、总结.这样的启发式教学,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利于数学教学.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尝试”相结合

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 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 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面对全体学生而言, “不求个个升学, 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 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 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例如, 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 卖出9支, 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 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 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 先算10-9=1, 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 先算15-5=10, 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 再算5+1=6;有的想9+ () =15, 因为9+6=15, 所以15-9=6.这样, 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 方法多种多样, 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 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 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确性”和“巧妙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 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 拨在迷惑时, 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 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 培养智能, 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第一, 要“准确”.让启发启在关键处, 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 因为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 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引导.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 要把握问题的关键, 真正起到点拨的作用.另外, 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注意设置有层次, 有坡度, 有启发性,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练习求得新知, 掌握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例如: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时, 在复习圆柱体的特征之后, 可以提问: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已学过的立体图形, 来计算它的体积? (分析、讨论)

根据学生的讨论, 师问: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 再把圆柱切开, 又能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呢?教师出示模型, 请两名同学上去拼, 然后把拼成的图形告诉大家 (有点像长方体) .于是, 请同学们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V=Sh) , 说明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S, 高就是圆柱体的高h, 因此, 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就是:V=Sh.

以上启发点利用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这样的启发式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 使学生在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中.

第二, 要“巧妙”.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片茫然时, 在中等生一知半解时, 在优等生渴求表现时, 给予点拨, 使其茅塞顿开.例如, 在做下题时:如果a×5=b×3, 那么a∶b= () ∶ ()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已推导出a∶b=3∶5, 而有一部分同学的思维出现了中断现象, 此时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启发学生:“想一想, 你们试着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分析一下, 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 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 根据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积, 把a和5看作两个外项, 把b和3看作两个内项, 则可以推导出:a∶b=3∶5.可见, 同学们经老师这么一点拨,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式教学加强了师生双方情感交流, 营造了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启发式教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讲授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一边讲授, 一边书写为特点, 它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系统性, 连贯性, 是传统的讲课方法.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 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而现在社会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 但在小学阶段, 由于学生年龄特点, 理性知识少等原因, 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 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数学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很多中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较低、学习数学的耐心较差, 导致数学逻辑思维得不到较好地完善, 数学成绩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归根到底,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体制对教学的不良影响。针对这一弊端, 学校应该改变教学理念, 深入贯彻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激励学生自主成为课堂的主人, 以学生为课堂中心。创设情境是落实素质教育体制的主要表现之一, 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一方面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以中学教材中立体几何知识为例, 教师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时, 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例如创设悬念情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制造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可以引用相关立体模具, 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

二、讲解有效地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较为迷茫, 不知道该从何下手。针对这种状况, 教师应该做好指导作用, 为学生指定正确的学习方向。首先, 学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有个准确地定位。其次, 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 并一步步实施, 不能急于求成。另外, 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这样才能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 提高上课效率。最后,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 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效地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的掌握对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 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以题目计算 (1/6-1/8+1/12) ÷ (-1/24) , 遇到这类题目, 首先应该把握运算规则, 先算括号里面的计算。其次要找准解题思路, 这道题目可以拆解[1/6÷ (-1/24) ]+ (1/6÷1/24) +[1/12÷ (-1/24) ], 再计算结果, 但是这种方法非常复杂。结合整个题目, 可以对前面括号内进行通分, 通分之后得到 (4/24-3/24+2/24) , 与后面 (-1/24) 的分母一致, 然后在计算并会得出正确的结果。一种非常简单的解题方法为解题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因此, 老师在讲解时应该启发学生找到有效、简单的解题方法, 以便于学生数学成绩的快速提高。

三、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

学生的思维方法、数学基础、解题能力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地差异, 如若在教学模式上讲求一致, 会使得很多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为了能够促进全体学生数学成绩的共同进步, 教师应该对全班学生的基础有一个较为透彻的了解。针对学生的具体能力实施分层教学, 让学生的数学成绩都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初中数学主要包括代数、立体几何、平面几何和概率等等, 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各不相同。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从定义、准则的理解上进行着重讲解, 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针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但解题思维和能力有限的学生, 教师应该注重教导学生掌握更多解题方法, 例如举一反三、逆向思维、反证法和参数法等等。通过掌握解题方法, 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提高解题能力;针对数学解题能力较强的学生, 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是一门较为灵活的科目, 一道题目拥有很多解题办法, 因此不能局限于书本上所讲的解题方法, 更要懂得创新。通过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总体进步。

四、实行民主教学, 改善师生关系

师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交流, 教师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便于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学生在遇到困惑时, 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 通过老师的细心讲解能够有效地解除疑惑, 利于自身数学成绩的提高。很多教师和学生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 使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对此,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作出反思, 共同努力改善师生关系,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在实施教学工作时, 不应该以自我讲解为中心, 要及时、有效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利用幽默的语言减少自身的威严感, 提高亲和力, 缩减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感, 促进师生间关系的友好建立。除此之外, 学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讲解, 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当遇到疑问时, 要及时与老师或同学进行沟通, 解除疑惑, 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五、总结

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能让学生的上课效率得到有效、快速的提高。同理, 学习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和成绩的提高。启发式教学便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很多中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使得全体学生的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虽说如此, 仍存在许多教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运用启发式教学, 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1.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2.讲解有效地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3.实施分层教学, 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4.实行民主教学, 改善师生关系。相信做到以上四点, 便能有效地发挥启发式教学对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周文.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尝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 (上) [C].2007.

[2]赵睿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个性化行动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3]李昌荪.关于启发式教学的体会[N].音乐周报, 2001.

在生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篇9

1、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 还要研究学生,

根据学生的水平和理解力,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讲课时照本宣科, “轻备课重授课”, 确立“重备课、参与式”的教学理念, 在备课过程中, 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 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的培养。围绕这个目标, 广泛收集资料, 设定使用多媒体和启发式的方法, 并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例如在讲解“血液组成”时, 利用实验方法, 启发学生自己说出组成血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紧接着再启发学生回答实验过程中, 血液为什么会分层?并由此说出该实验的原理。并进一步提问:正常人的血液会不会出现分层的现象?这样就引出了红细胞的生理特性渗透脆性的课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改进教学方法。

必须改进教学方法, 把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参与式”转变。“教”虽然重要, 但毕竟是外在的东西, “学”才是内在的。学生要获得知识、培养能力, 使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归根到底需要他们自身努力。所以在课堂上要以学生需求为依托, 以培养能力为导向, 采用“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开展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活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 要求在师生双边关系中, 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参与为重点, 根据学生与社会的实际需要, 制定教学内容, 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血浆渗透压”时, 用多媒体动画显示红细胞在不同的渗透压溶液中的变化过程。并阐述红细胞在非等渗溶液中其形态、结构均发生变化, 并影响其生理功能。在由此提问临床上输液时最常用的是什么样的溶液?这样通过动画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又启发了学生临床和实践的一些原理, 增加了基础课和临床之间的联系。

3、病例演示, 教学内容更为直观

多媒体演示是现代化教学必不可少主要手段之一。通过多媒体, 可以将声音、图像、动画以及文字融为一体, 为教学提供了相当优越的条件。例如在讲解影响尿生成的因素时, 通过多媒体的处理, 真实的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一段图像:一患者最近总是感觉身体浮肿, 感觉整个人都有点胖了, 进而出现少尿、血尿, 去医院看病, 化验检查出现蛋白尿, 医生告诉他患上了急性肾小球肾炎。并且在后面问出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吗?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效果更为直观, 结果也更好。

4、巧妙设计提问, 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的提问, 来营造新颖课堂情境, 采用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比较, 给学生应有的思维时间, 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时, 适时的提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都有哪些临床表现?”

设置这些问题时, 要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教材的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及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 要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由具体到抽象, 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感到新奇, 造成学生的连续思维,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有效的调动了学生思维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允许学生不懂

对于学生的积极回答问题要充分肯定,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个性发展。当然对于一些学生理解有误, 要本着不打击多鼓励。例如:在讲解“影响静脉回流因素”时, 由这样一个实例, “当你蹲在地上时间长了, 突然站起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为什么?”有的学生回答是血糖低, 有的学生回答是贫血。对于这样的学生注意千万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要多鼓励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方法多种多样, 启发式的方法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引导学生也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 这样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证明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 学会学习的方法, 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去理解和掌握本门课程的各个知识点, 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从而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又培养了合格的人才,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华。浅谈药理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8) :83—84。

启发式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教师课前应有哪些考虑? 怎样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呢?

一、理顺“三路”

我们所教的是具体的文章, 作者怎样谋篇布局, 教师怎样分析课文, 学生如何学习, 都要深思熟虑。 教师首先要理清“文路”, 然后才能明确“教路”, 继而导向“学路”, 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1.明确中心主题是作品的灵魂, 也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有的课文只要“端”出中心思想, 就能纲举目张。 如《詹天佑》一文:

(1) 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

(2) 文中是通过哪几个典型事例来描写的?

(3) 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解决上面三个问题, “三路”便不谋而合了。

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把文章机械地分开, 使整体“肢解”, 变得支离破碎, 失去原形。 先找出中心句是一种牵引全文的方法。 中心句有的在开头, 如上例;有的在中间, 如《一夜的工作》;有的在结尾, 如《养花》。 中心句找出来了, 要紧扣中心, 围绕中心, 突出中心。

2.理清条理

条理明, 思路清。 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大多能掌握一些分段方法:按时间顺序分,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 按空间位置转移的顺序分, 按总分顺序分, 按不同顺序分。 在教学中, 教师要放手让分段或划分层次, 有的可以先加小标题再分, 允许有不同的方案存在,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有的课文各段或各层之间的内容有着内在的联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奥秘, 弄明白课文的来龙去脉。 如《将相和》一文, 1将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 2将相复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故事的总根源是什么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文章的条理便一目了然。

抓住线索也是理清条理的方法之一。 如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线索是什么? 它有明暗二线:明的是游览顺序, 暗的乃是泉水的来路。

⒊找到“切口”

“人心之不同, 各如其面”。 同一个主题和题材,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思路, 不同的组材方式。 同一篇课文,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法, 正所谓“教无定法”。 分析课文从何入手不必强求一致, 有的可以逐段分析, 一环扣一环;有的可以先讲开头和结尾, 使课文首尾连贯;有的可以从中间入手, 使课文上下衔接。 在数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我从课题入手, 切中要害, 让学生思考一组问题:1从课题看, 重点落在哪个字? ———借。 2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设计陷害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借箭能成功? ———第一, 诸葛亮预见三天内江面上必有大雾;第二, 它正确估计曹操“射箭”的可能;第三, 他考虑周到, 运筹帷幄。 4 “草船借箭” 说明什么? 找出文中的中心词———神机妙算。 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 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有所侧重

对教材的处理不能平分秋色, 要中心一盘棋, 分清主次, 丢卒保车。

1.突出重点

每单元的课文有共同特点, 或侧重静态与动态的描写, 或着意人物的心理活动, 或善于联想, 或隐藏因果联系, 等等。 每篇课文有其特色, 或词汇丰富, 语句优美;或内容丰富, 情节动人;或立意深刻, 说明道理, 等等。 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要求, 把握重点。

《穷人》一课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 栩栩如生, 耐人寻味。 我根据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一句, 设问:1“非这样做不可”是什么意思?2“这样做”是怎样做? 3她为什么会这样做? (良好的驱使———表现了桑娜善良的本性) 文中出现两个 “沉默”, 我让学生比较、想象:桑娜为什么沉默, 她在想什么? 试说说桑娜当时的内心活动。 (第一次沉默:桑娜在考虑如何对丈夫说;第二次沉默:桑娜在等待丈夫的回答) 。

2.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 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语句, 切记怕麻烦, 单刀直入。 教师应作适当的介绍、提示、触动、引导, 拓宽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 “四周围黑洞洞, 还不容易碰壁吗? ”鲁迅先生所言的“黑洞洞”和“碰壁”有特殊含义, 学生若没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则是不能理解的。 启发提问: 1“四周围”指的是单纯的自然环境吗? (联系当时的情况) 2那么,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 “黑洞洞”指的是什么呢? 3“碰壁”又是指什么? 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便能由浅入深地理解课文。

三、问而不答

上一篇:单片机的发展趋势下一篇:习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