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启发式教学论文

2024-04-15

盘活启发式教学论文(精选6篇)

篇1:盘活启发式教学论文

巧用教材材料 盘活课堂教学

在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到九年级的教材设置中,不管是哪种版本,都会有一些课外类型的知识课题材料,它们融趣味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于一体,是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众所周知,教材中这些教材材料的类型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以华师大版为例):

(1)教材知识的拓展延伸类.如“64 2有多大?”、“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等.(2)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指导类.如“用分离系数法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勾股定理的‘无字证明’”等.(3)数学史料、生活知识的欣赏与审美类.例如“丢番图的墓志铭与方程”、“美丽的勾股树”、“古建筑中的旋转对称”等.(4)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穿插类.如“球赛的出线问题”、“高度的测量”、“生活中的抛物线”等.但是,却因它们存在的空间位置、或教学进度的需要,或被片面认为其教学价值有限等等原因,经常地被执教者与学习者所忽视,不被得以重视.可事实真的如此吗?难道它们真的对于教学策略与教学研究而言,功效真的就那么“渺小”吗?

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若能从中加以灵活分析利用,可以盘活教学课堂,丰富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为教学效果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中,利用教材材料来教学的几个案例,供大家共勉:

案例1 将教材材料活用成创设教学情景,多边性激活学生探索的热情与欲望

建构主义强调任何知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背景,知识的获得不是单纯的复制和迁移,只有当学习被放置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正如许多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求代数式的值”时,把“有趣的“3 x +1问题””作为情景,先供学生集体交流互动,让学生凭着好动与好思的天性,学习的情趣自然提升,效果显著.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中,先是由“美丽的勾股树”课题材料入手,引导学生美学欣赏,带动学习激情,再来引导对于定理的推导学习.等等这样,都是比较直观性,取现于教材课题材料,用尽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好奇,与愉悦心情来思考与推证、求索,触动学生学习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对学生一种能力中再次“整形”与综合提高.可事实也大可未必尽然,如我在教学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时,这章当中有两个阅读材料,分别为“华罗庚的故事”和“幻方”,这两个都可以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引领学生去有兴趣性探究初中数学的开篇,但也有些可惜的是,相对而言,有的学生对于“幻方”可能就比较陌生了,所以若再取材以用可能还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所以我就根据本章教学要求,根据这些课题材料,来个适当改版,作为本章的教学情景,相反地更获得喝彩.我是这样改版与安排:

第一、“华罗庚的故事”书本已有,相信同学们都也已熟知了,那么请大家课外都去搜集一下其他我们也能熟知的数学科学家的故事,人手一个,下一节让我们来共享他们的精彩故事吧.第二、大家也都知道了,数学科学家们都有着让我们佩服的智力,他们能带领我们去分享数学那么多的神奇与奥秘,那么也请大家再去收集一些你自己感觉也十分有趣的,但前提条件你必须也应会领悟到当中奥秘的一些数学趣味或智力题(每人两三个即可),提供出来我们下一节课也一并来分享,让同学们来共同领略一下数学大世界的神奇,也来考考大家的数学本领.就这样,一举而多得,学生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中享受到同学们收集过来的科学故事的精彩,更能参与到数学世界奇妙的探索之中,更重要是激活了学生的课外与课堂的所有学习激情与兴趣,多边性地更有效地完成了本章的教学效果.案例2 将教材材料活用为研究性作业,扩大性激活考查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一些课题材料的内容是正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若活以适当改造,成为学生研究性的作业,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学习空间,带动他们去交流与创造,激活学生主动探究和知识的延续与升华.如在“高度的测量”课题中,我就把它改造成:要求学生小组行动,测量我们学校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写出可行性报告,并整合出方法方案,以供欣赏与比较?

从小组学生提供过来的方案大致有:(我们可以不妨来共赏一下)

方案1 运用前章所学的“相似”,利用太阳光是平行光原理,与教材中测金字塔例题类似,通过测量标杆及其的影长、旗杆的影长,通过列出对应线段成比例计算来完成.(1)工具:皮尺、标杆.(2)方法:(如图1)利用皮尺分别测得标杆B C′′及其影长A C′′的长、旗杆的影长AC的长.这样旗杆

方案2(1)工具: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红外线光源、皮尺.(2)方法:(如图2)①把红外光源固定在含30°直角三角板的教学工具的C端,通过水平移动它们,使得红外光源能刚好照到旗杆顶端A.②利用皮尺测量出旗杆底端B与C点之间距离.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出旗杆tan30ABBC=?d.怎样,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够丰富了吧,这样既不单完成了如何利用所学知识综合性来解决问题,更主要是调动了学生激趣乐学,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教学策略,把课堂搬到课外,同时更扩大化地调动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与操控能力,同样精彩.案例3 将教材材料穿插于活用于教学过程中,延续性激活学生参悟数学思想与探究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助推力,而要让学生能够领悟与应用到它们并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形成,但若我们在单一时间反复强化与训练,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与逆反心理,最佳方法是应在适宜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引导,这样既能逐步提升学生积极性,更能激发主动探索的心理,体验到数学思想与方法带来的乐趣,而在这些课题材料的学习过程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它为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机会.如对于“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课题,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是在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开始时,把它穿插于后面教学系列过程中,即分为三步走:

第一、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教学以()a bca ba c?+=?+?为情境问题时,就要做到有的放矢,在掌握与应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同时,也可利用图形(如下图5),有意识性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图形的面积特征观察与领悟,从中参悟数形思想,体验到“无字证明”带来的精妙,激发学生好学与乐学的情感.第二、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到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再利用图形的改动变化(如下图6),更深层次引导分析()()ab cdacadbc bd++=+++变化特点规律,培养学生从“变”中看“不变”,主动探究与体会到代数式变换与图形面积之间的转换关系,体会到数形思想的精妙与美感,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总之,教材材料也有着其不可估量的教育教学功能,教师若能深入领会教材材料的编写意图与真实价值,根据教材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特点,有创造性地使用,不拘形式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触动学生,带来学习效果,使数学课上得更有特点,更有创意与精彩.

篇2:盘活启发式教学论文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要跟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展开竞赛。”

亲身参与“教学大比武”活动,我也和自己的同事即其他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大比武这个舞台上展开了竞赛,领略到了身边各位同事各俱千秋的教学绝活,自己觉得受益匪浅,借他山之玉,补自己之疏漏,特别是在盘活课堂教学这着棋上,他们各有高招,我学到了很多东西,试着列举一二,解析下课堂教学方面如何盘活的几点思路。

一、师生要有水乳交融的情感

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实现其他教学目标的长效催化剂,也是保证教学目标能够得到认同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感,是每个教师平时一点一滴凝聚成的一笔无形的教学资产,他是我们盘活课堂教学首要条件。在这个基础上提升教学课堂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体验里,既有由教学工作本身的进展而体验到的欣喜、愉快、兴奋、激动、惊讶、烦恼、焦急、忧愁,也有师生间难以避免的个人情感关系,如喜爱、敬佩、厌烦、憎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积极情感的作用,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重视、关怀、理解,形成学生对教师的积极情感。课堂教学的师生情感交流,也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是一种自变量、容易被人察觉,课堂教学的反馈是师生共同活动的结果,它使教师产生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因变量。一堂课下来,教师感到心力交瘁,疲惫不堪,怒气冲天,即使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损伤了教师的身心健康,也不是一堂好课。相反,一堂课下来,教师很振奋,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对学生、对教材以及对自己有了新的理解,感到头脑充实,这将产生无穷的内在动力。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来激发并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比教学方法还要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有没有水乳交融的情感。

二、教师要善于点爆智慧的火花

在学生的眼里,会点爆智慧的火花的教师一定会有令人仰慕的人格魅力,一定是幽默和智慧兼容的现代达人,更体现在他高深的教学素养。

课堂的学习主体理应是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取决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艺术、驾驭教材能力和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是学习的主持人、启发者、引导者、参与者,不是领导者、填鸭者、牵牛者(用问题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指向,把“对话”当作“问答”)、旁观者。

1、创设情景导入,充满趣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要针对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状态。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每一单元和每一篇首,都有一段简短的篇章页和课前语,其主要作用是介绍本单元或本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教师可以此导入,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打下基础。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创设情景。

2、互动提问串串香,独具风味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种用精、用巧的艺术。那么,如何精巧设问,使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呢?

首先要捕捉提问的最佳时机。俗话说:“问得好,不如问得巧。”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此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于把握问的时机,也需要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真正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其次是讲究提问的形式灵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融合,学而不问就难以长进。教师的提问要能增强学生的探索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要注意提问形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

再就是要控制提问的量度难度,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因此,要控制课堂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数量的“度”。

3、课堂因“意外”而精彩,令人回味

教学不可能尽善尽美、滴水不漏的。面对新课程的课堂,时时都会遭遇“意外”。作为教师,就应该多一双慧眼,及时捕捉课堂教学的意外信息,点击“不和谐”声音,盘活“现场性”资源,这样才能化“意外”为精彩。

三、教师会巧用现代化的媒体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当地选用多媒体,能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动感和趣味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高效化。

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是个好东西,它解放和拓展了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不足,但高效率的课堂使用现代化的媒体一定要精当,要保证它是为了有助于突破课堂上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我们教师在媒体课件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还成为画蛇添足的累赘。

再是教学媒体的选用要适合教育对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赖于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学习反应,教学对象不同,他们对教学媒体做出的学习反应也各不相同,依据教学对象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媒体,这样才能优化教学效果。如,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其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初中高年级的学生则以逻辑思维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反应、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时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既符合学生求新好奇的认知心理,又可以成为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和调动学生有意注意的有效手段。

篇3:善用“变脸”盘活高三化学教学

一、善于对知识的呈现进行“变脸”,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教师要对旧知识的呈现进行适当的“变脸”,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例如, 在复习“浓硫酸”一节中, 因为很多学生都看过浓硫酸泼人致伤甚至死亡的负面新闻, 对之或多或少有点恐惧的心理, 所以学生对学习浓硫酸兴趣不大, 如果老师按部就班逐一复习其性质, 学生就更没有兴趣了。为了达到复习效果又能改变硫酸在学生中的恶劣印象, 我决定给浓硫酸一张新的脸孔, 从一封匿名“情书”展开教学, “情书”的内容如下:

亲爱的水:

你好!请允许我这样叫你, 长时间以来, 我一直暗恋你。每当我遇上你, 我就有沸腾的感觉, 全身会放出大量的热;当我见不到你时, 我甚至会在空气中寻找你的气息。

水, 我可以对阿伏伽德罗发誓, 我会一辈子对你好!虽然有人认为我的脾气不好, 说我欺负硫化氢、溴化氢和碘化氢;说我常温下钝化了铝、铁两兄弟;说我头脑一热连不活泼的金属也不放过, 但我没有欺负你们女孩子喜欢的铂、金啊!我承认有时很暴躁, 但这是我+6价的中心硫原子决定的氧化性脾气, 我无法改变, 就像我无法表达我对你的诚意一样!

水, 请你不要逃避, 你逃到天涯海角, 我也会找到你, 就算你逃到有机物中, 我也会夺取氢氧重新合成你, 因为我真的很喜欢你!

通过阅读“情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一种积极、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归纳出浓硫酸的难挥发性、吸水性及脱水性等性质, 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

二、对习题的呈现进行“变脸”, 提升多元思考的能力

习题教学是高三最常见的一种课型, 很多教师习惯于通过大量重复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双基, 提高思考能力, 掌握解题的程序、技巧与方法。但是重复的习题让学生疲于应付, 如果我们设计一些情境或者问题链, 对习题进行“变脸”、组合, 以新的脸孔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多元思考, 教学效果会更好。

例如:复习“微粒浓度大小比较”时, 可以以下列四个问题链进行教学:

(1) 50 mL 0.1 mol/L醋酸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

(2) 50 mL 0.1 mol/L醋酸与50 mL0.1 mol/L NaOH溶液混合, 在所得溶液中, 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

(3) 什么样的溶液中存在:c (Na+) >c (OH-) >c (CH3COO-) >c (H+) 关系?

(4) 10 mL 0.1 mol/L CH3COOH溶液中滴加0.1 mol/L NaOH溶液的pH-V (NaOH) 关系曲线如何绘制?在曲线中找出c (Na+) >c (CH3COO-) >c (OH-) >c (H+) 的区域。

问题 (1) 单一溶质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学生只要对盐类水解的实质、程度、显性问题以及电荷守恒有所了解就很容易解决, 要求的思维层次比较低;问题2将由定性转为定量, 而 (2) 、 (3) 均是高层次习题, 每个问题均属于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 需要用前一个习题的思维潜在方式和新的思维潜在水平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通过对习题进行“变脸”, 可以充分提升学生的多元思考能力, 有助于学生展现化学思维能力形成的过程, 让学生对化学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提升学生对新信息的应变能力。

三、善于对实验的呈现进行“变脸”, 提升技能突破的能力

篇4:妙用“三字事件” 盘活历史教学

一、“三”字体制勾画出我国古代管理体制的特点

我国从奴隶社会发展为封建社会以后,第一帝国——秦朝,就运用了著名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秦朝创建的中央官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使、少府。这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国实行的国家管理体制,为中国数千年的官僚体制,鉴定了基础。此后的大汉王朝基本沿用了这个体系。我国历史发展到大唐王朝时,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适应中外交往,唐朝在秦朝“三公九卿制”基础上,改革为三省六部。它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官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它依然没有改变古代三字为纲的政府管理框架。这个制度伴随着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造就了唐朝的极大强盛与繁荣。随着五代十国的结束,为了适应高度发展的经济和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宋朝把政府管理体制改变为三司二府。它是北宋时期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司是指盐铁、户部、度支。二府是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在中国官制的基础上,出现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伦理制度三纲五常。它是由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父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反映国家极度强盛、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极大解放、人民安居乐业的三教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对儒学的统治地位形成冲击,三教彼此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合一”之风尤其兴盛,形成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三”字事件成为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脉络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率先提出了三民主义。它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指导思想。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分为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基本内容都涉及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伴随着民主、科学的是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辛亥革命期间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1915年以《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的新文化运动。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与发展,先后出现了国共“三次合作”;此外,还有国共合作时期的“三大政策”: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提出的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共反目,出现了1927年“三次武装起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以后,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1927年底的广州起义;还出现了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目标近代中国的“三座大山”: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以及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时期,为早日结束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军队国民党军队连续发动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三、“三”字事件暗合了中国当代史发展的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也构建起新中国政治的“三大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确立了新中国外交“三大政策”,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基本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了肃清国民党顽固势力的破坏,新中国进行了“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期间,为规范经济秩序,保持干部队伍纯洁,党和政府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三反是指在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是指1952年初至10月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三大改造”,新中国在过渡时期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洪流中,高举“三面红旗”,新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和发动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跃进”和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人民公社运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理论。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逐渐形成的“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苏以外的发达国家,如英、法、德、日等国家是第二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外交确定了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共中央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字事件”,暗合了整个新中国发展的脉络和思路,对了解新中国经历的艰辛与磨难,辉煌与成功,探索新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篇5: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论文

声乐教学是师生的真诚合作、默契配合的双边活动。由于声音具有时间性的艺术特点,除非进行录音,不然将瞬间即逝。笔者在十来年的声乐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先后培养了一批出色的学生。

一、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气息上的运用

笔者在声乐教学中,首先解决学生的歌唱气息的问题。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为帅”。那么这气又该如何“调”才正确呢?这是每一位学习声乐的人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笔者运用了学生熟悉的例子。比如当你走在路上时,你的钱包被抢了,你会毫不犹豫地喊抓小偷,而不会去想你该如何吸气,用什么声音来喊,声音的位置在哪等问题。这时候你的声音与气息是自然的、正确的配合,声音的位置自然是高位置。这样讲能更直接地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深呼吸、高位置。

其次,笔者用跳音练习让学生体会气息与声音位置的关系。

学生:“老师,你看我的跳音这样练习对不对?”

老师:“你的腹部没有任何动作,而胃部的动作却是很大,说明你的气吸得很浅。因而发出的声音无法送到头腔,导致喉部也紧张,声音发虚发直,所以你这样的动作是错误的。你先叹口气,体会放松的状态,身体像松树一样挺拔站立,把腹部放松下来,这就是吸气了。在唱跳音时,要在小腹要往上微收的同时发声,唱完一个迅速将腹部放松,这就是跳音的技巧。如此反复,腹部肌肉得到训练,会变得灵活、有弹性,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也就增强。这种跳音技巧的优点在于快,气息深,肩平,喉器稳定,外表好看。”笔者要求她做一次,她能基本准确地做到。当然,腹部肌肉由于缺乏锻炼还是不够灵活,笔者要求她回去用这方法练习,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用线串珠子成为项链”的比喻进行“气息”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教学方法。有的同学在唱延长音时,常感力不从心,不是无法一气呵成就是声音的位置不统一。

老师:“项链是用什么串起来的?”

学生:“线。”

老师:“对,你们在歌唱时‘声音’就是珠子,‘线’就是气息,你们要把每个一样大的珠子用线串起来,这样声音才能连贯。”

学生:“有些项链的珠子是由小排到大再由大排到小的。”

老师:“不错,就像我们唱音阶时,音阶上行,声音要渐强,下行则要渐弱。但它们始终都由‘线’串着。”经过这样的启发,学生明白了歌唱时要同时注意声音力度、音量的对比。

气息的运用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每位歌唱者的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要掌握正确的气息,如同建高楼先打好地基一样重要,只有打好地基,才能开始建楼,不然即使建起来,也是海市蜃楼。声乐教学第一步一定要掌握正确的用气方法,才能得到好听的声音。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歌唱吐字教学中的应用

歌唱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艺术,歌唱艺术直接受语音的影响和制约。古今中外的声乐家在声乐训练和演唱中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我国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说:“古之善歌者有语: 当使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就是说要将字融汇在歌声之中,即“声中无字”;将字变成音乐化的有声字,即“字中有声”。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也提出“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他将“字清”列为三绝之首。“千斤白,四两唱”“气为帅,字为本”“字领声随”“以字行腔”“字正腔圆”等都是声乐艺术吐字、咬字的科学概括在声乐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于声乐吐字、咬字的教学呢?

首先,学生要讲好普通话。在这基础上构成咬字、吐字技巧。我国的汉字是属单音节体系,从明代起根据汉字的这一特点,每个字分字头、字腹、字尾。字头——辅音(声母),字腹——元音(韵母),字尾——归韵收音。因此要想得到清晰的歌唱语言,就要从说好汉字入手,注意字的头、腹、尾。字头是字的起音,一般都是辅音,辅音是不能延长的,因此要咬得敏捷利索,短而有力,着力点准确,气息必须有一种突破阻碍的力量,可称它为一刹那的爆发力,而且这种力量一触即发,要咬而不死,否则辅音就会咬得过死。如朗诵“八百标兵奔北坡”。“b”是字头,发音的着力点是在双唇,双唇要有力短而快地喷出b,过渡到字腹上。潮汕地区的同学对字头H与F经常搞不清楚。他们常把“花”读“发”。字头如果发音不准确,会导致整个字的词义完全改变。字腹是字的元音,元音是字的发声和延长的部分,因此要发得流畅圆润、丰满而富有色彩。字头喷出后,立即过渡到字腹,除气息的支持外,字头所用的力量和状态应立即消失,保持韵母的发声状态,气息不断,字声统一,音韵准确。如“ba”就要在“a”音上延长,声音才能饱满。笔者要求学生体会下巴有根线将其往下拉的感觉。字尾也叫归韵收音,字尾要准确,归韵过重过长就会使声音干涩,不归韵字又会走样,如上例“搬”有学生将其念成“八”就是因为其收声时,嘴是张开了,但没有很快闭上双唇,因而变成“八”。因为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所以语言都带着本地区的方言。比如有位来自茂名的同学,他在家乡是讲白话的,他总是把“长江”唱成“长间”。这是他没区分好字尾归韵在前鼻音还是在后鼻音上。

其次,要做到字正腔圆。在教学中,笔者启发学生解决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字与字的关系。歌唱中字与字的转换和衔接必须做到连贯统一,否则会模糊不清,甚至会破坏声音的统一。怎样才能做到字与字的完善过渡呢?笔者让学生说“ a e i o u”,要求学生无论字怎样变化,咽喉腔体一定要打开,并保持相对稳定不变,把舌根放松,把字都安放在同一个位置的共鸣点。尽管字点变化不一,声点却是一个,在不统一中求统一,从而把字与字的过渡转换好、衔接好,达到“累累如贯珠”的艺术效果。就像是五个人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一样,很稳当。又像是同一个人穿着不同的五件衣服一样,很合身。第二,字与气的关系。歌唱中,每个字都必须在气息的正确支持下发出,所有的字都必须在气息的轨道上走动和过渡,用气将字贯串起来。如果气息支持不足,就会声跌字落;气息猛,失去平衡,也会将字冲散走形。它们的关系可以用水与舟作比喻。水即气息,舟即字;水不足,舟难行;水过猛,舟易覆。如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这首歌是描写彝族姑娘赶集回来,买回了许多的东西,心里特别高兴的场景。引子必须用气息支托着“阿”字,声音应由弱到强,表现人物形象由远到近。气不能向上冲,那样容易跑调。因此,以正确的呼吸作为歌唱吐字的基础,达到“珠圆玉润”的歌唱效果。第三,字与声的关系。字与声的关系是以字传情,以声动人。笔者把它们比喻成建好框架的房子与装修好的房子的关系来启发学生。歌唱发声吐字时,舌根舌尖要灵活,喉部要稳定,每一个字都要唱在同一支点、同一个共鸣腔体里和同一高位置上,做到字与声的完美结合,达到声如串珠的效果。如歌剧《小二黑结婚》里边的一首《清粼粼的水 蓝莹莹的天》中的第一段,描绘小芹以洗衣服为由,背着母亲到村口河边去等二黑哥归来的淳朴可爱的形象,音乐清澈、飘逸、优美,仿佛进入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的山乡村落。如何用明亮、亲切、柔美的声音来塑造小芹那似山泉般纯净、可爱的形象呢?这就要求声音位置应比较靠前,咬字的着力点向前移到软口盖和硬口盖的交接处,咬字发声抬起面颊肌,嘴角和上大牙,字头要咬得准确有力和夸张些。许多字音发声时都有装饰音的小拐弯,这些音都要轻巧地唱。字与声的关系,要处理好是有很多学问的。例如,唱“清”这个闭口音时,上下前牙的距离要开一指,在大牙尽头发出声音。“粼粼”两字口型不变,只需舌尖动作将字头咬清。以上两字按中国传统唱法咬字发音习惯,都在字音的开始部分加隐约的装饰音。“水”和“来”字都是一字多音,要唱好字的腹和尾。“蓝”字加装饰音,“个”字加滑音,“天”字再一次强调韵母的发音。学生按照笔者的提示作了声音的共鸣与色彩,咬字的韵味立刻不同。第四,字与情的关系。语音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信号,字本身在歌唱中就是传情达意,必须做到“字里传情”。仅此还不够,还必须通过吐字表现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才能“字里含情”。如弄清字的语气、语势、语调,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给予润色,这样才能“一字成趣”,韵味浓郁,达到“词尽意不尽”的艺术效果。

在歌唱中,要做到声音美和语音美的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就必须字正腔圆,字清意明,使语言在声乐艺术中真正成为音乐化的艺术语音,从而在歌唱中完成语音对情感的表达、对形象的塑造、对艺术风格的体现。在实现这一目标时,启发式教学起到很好的直观效果。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教授歌曲的艺术表现方面的运用

歌唱是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准确地表达歌曲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感情,就成为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发挥最大潜力去唱好每一首歌,去实践歌唱艺术的任务和目标。

首先,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把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对歌唱的热爱,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歌唱欲望、表现欲望,着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肌肉松弛,精神焕发,头脑清醒地进入歌唱的训练活动,这样才有可能完成歌唱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要求。这个过程有两点特别要注意:一是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因势利导地用学生的长处克服其短处,绝不可“恨铁不成钢”而急躁易怒,使学生产生恐惧的情绪和心理;二是对那些条件稍差学生不能表示出有歧视的态度,以免使其产生自卑感。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歌唱者的自信心要比优越的专业条件更重要,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学生才能有大胆去表现和处理歌曲的勇气。

其次,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曲艺术表现能力。由于每个人的阅历、艺术素养、感受能力不同,对相同的作品的演绎也就有差异。要准确表达歌曲的内涵,首先要启发学生去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曲式、调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理解歌曲,表现作品,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例如,《绣红旗》是七场大型歌剧《江姐》的唱段之一,是江姐在狱中临刑前听到新中国成立的喜讯,含着热泪绣红旗的一段唱。有位学生把声音唱得很明亮,但没有内心活动,无法刻画出江姐此时的形象。于是笔者给她讲了这首歌的时代背景,并要求她朗诵歌词,再让她谈里面讲述的人物情景。通过这样的引导,她终于领悟到江姐那种无所畏惧、坚贞不屈、对敌人无比憎恨、对新中国成立无比激动的情形。经过这一启发,学生就懂得什么是声情并茂的艺术表现。

再次,用启发式教学法教授学生掌握歌曲的三种处理手法。

1.整体构思的艺术手法。在对歌曲进行整体构思处理时,首先要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确定演唱基调,即以什么情绪作为表达歌曲的基本感情。笔者以下面例子启发学生如何进行整体构思:

例:A.《祖国我永远热爱您》 热爱之情

B.《珠穆朗玛》赞美之情

2.对比艺术处理手法。是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情感和对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重要手法。对作品进行对比的艺术处理手法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作品形式结构上的对比;二是作品内容情感上进行对比。

例:将下列歌曲与相应的对比形式连接起来

《桃花红杏花白》内容情感

《长城谣》形式结构

3.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演唱时要注意夸张不能过分,要有分寸。如夸张过头,不但失去真实性,还会失去歌曲的艺术品位和格调,歪曲歌曲的内容与形象。当然,如果夸张的火候不足,又会显得平淡无味,失去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突出高潮的艺术处理,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语

篇6: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主要分三大类:

一、讨论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实际教学中在这样的课堂中,组织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所以不主张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引导式的探究和讨论。教师提前设置问题 : ①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啊?②小蝌蚪找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③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进行学习。

二、实验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将实验器具带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获得最直观的形象体验。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透明的塑料瓶,在里面盛上大概四分之三的水(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得更形象、直观,我在透明的清水中滴入几滴红色墨水,使得水有颜色),然后准备了一些小的石子,上课时,讲到乌鸦往瓶子里面投石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演示,当同学们看到随着石子越来越多,红色水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由惊呼“乌鸦真聪明!”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中,体现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三、表演启发

上一篇:地基及基础复习提纲下一篇:趋之若鹜的趋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