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1

摘要:通过对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论述,提出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启发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启发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1: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

摘要:启发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教育教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它被广泛地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本文结合对“启发式教学”的多维理解,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对其相关应用的教学实践问题进行了客观的思考。思考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部分:启发式教学的内涵、启发式教学资源的构建、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式教学的评估以及启发式的校本教研。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具体实践

启发式教学备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的关注。但是,很多的任课教师却未能把启发式教学思想体现在自己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所以,在此有必要结合具体的内容对其启发式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一个重新的审视与说明。

一、启发式教学的再思考

启发式教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但是,在目前的课堂教学实践里,对于什么是启发式教学以及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不同的研究者却有不同的意见。这也就是说,对于启发式教学而言,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一定的误解。对此,有研究者进行过如下的总结与说明: 当前,人们对于启发式教学有一种误解—把启发式教学混同于教学原则、等同于教学方法,这样,既造成理论逻辑的紊乱,也干扰实际的教学活动,阻碍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重新思考启发式教学,使这一古老而常青的教学指导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发挥启发式教学的“道用”功能,而不是“器用”功能,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教育思想,也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1]

从另一个层面讲,引文的作者之所以在此强调启发式教学的“道用”与“器用”的区别,其目的就在于说明一个这样的事实“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学的启发作用促进教学的发展。因此,启发式教学就是一种教学思想,而非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所以,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任课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自己的启发式教学。从教学资源的构建开始到启发式教学评估为止,几乎所有的教学过程与环节都应该体现启发式的特点。

对启发式教学的思考应该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即,在理论的层面上思考启发式教学的具体内涵。有且只有明确了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才能探讨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其次是启发式教学实践的问题。作为一种教学实践,任课教师可以从多个层面上获得教学启发。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资源的构建,甚至就连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都会使任课教师思有所得,学有所获。

二、启发式的教学资源

只有拥有启发式的教学资源,才能真正地实现启发式教学。相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而言,其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在第一个层面上,所谓的教学资源是指任课教师所用教材的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基础的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法制教育,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夯实知识基础。之所以说其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那是因为从内容构成的层面上分析,这门课程既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又涉及到法律、法规的教育。因此,教材的编写极为重要。从第二个层面上分析,所谓的教学资源是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其它教学资源。例如,最新的教学案例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媒介,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核心价值观,践行核心价值观,任课教师应该掌握相应的最新教学案例。例如:在壮族的《传扬诗》中,有这样的语句:邻里间“莫为鸡争吵,莫为猪相斗。莫学狗咬人,乡里名声臭。莫为树相争,莫为菜动手。既然做邻居,相敬如朋友。[2]结合这样的诗作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关和谐内容的教育,无疑能够在丰富学生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具体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资源的构建应该关注两个层面的内容:即,理论教学资源和实例式教学资源。对于前者而言,理论教学资源如一些课程教学的反思、相关的教学理论指导等;对于后者而言,实例式教学资源如一些课堂教学实录,一些微课教学视频等。

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虽然说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能够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但是,只有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把教学的启发作用发挥到极致。下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作用进行如下的说明:

如果要实现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作用,任课教师必须关注两点:首先,教学案例选择的时代性、焦点性。只有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特点和焦点化的教学案例,才能激发学生讨论案例的积极性;其次,案例讨论的充分性。有且只有把特写的教学案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才能使精选的案例价值得到客观地挖掘。例如,对于上边提到的那个壮族诗歌而言,作为一种教学案例,它既是引导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这一特定内容的最佳选择,也是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团结的最好案例。可惜的是,在目前的教学中,一部分任课教师只看到这则案例的前者作用,而忽视了它在民族团结教学层面上的影响。

四、启发式的教学评估

启发式教学与其它教学一样,都需要通过客观的评估反馈相关的教学信息。从而为任课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客观的依据。例如,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有一则最能体现商业诚信的普通案例:天津有一位烧饼姐,她的“伟伟烧饼”店已有34年的历史了。但在这34年的从业生涯中,她从未使用过劣质的面粉。因此,“伟伟烧饼”作为一则诚信的案例已被任课教师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但是,如果学生从这则案例仅仅看到“伟伟烧饼”的商业诚信行为,似乎远远还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为,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有关诚信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诚信,还要使学生明确如何践行诚信。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评估中,评估者应该关注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五、启发式的校本教研

教育具有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而言也是如此。因此,对其平衡发展的教学实践就体现出了任课教师有关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而这也就是教学的有效性。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使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更为切实有效的目标;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使有效教学得到相应的支撑和扩展。[3]所以,教研活动,特别是校本教研活动更是实现启发式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首先,在校本教研实践中,任课教师通过彼此之间的教学观摩,可以获得如何平衡发展的启发。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任课教师的教学实践之间,也存在着教学不平衡的事实。为了弥补这种教学差距而进行的思考,就是一种启发性教学的表现。启发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通过教学实践获取一定的启发,而且也要求任课教师在反思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启发。其次,校本教材的编写是实现启发教学的关键所在。由于每一个院校所面对的学情不同,由于不同的任课教师之间具有不同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因此,这就需要有一部针对本校学生情况的教材进行教学。再次,校本教研是学校级别的教学资源的构建。通过教学资源的重构,不同的任课教师也可以获取不同的教学启发。例如,不仅壮族的《传扬诗》可以作为教学案例,而且其汉民族传统文学中的《曾子杀猪》也可以作为诚信的案例引导学生感悟诚信的重要性。

启发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实践,应该从两个层面上思考,既要有理论研究的实践,也要有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其影响的思考,既有对任课教师的启发,也要对其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所以,本文从以上几个层面对此进行了客观的说明。

参考文献:

[1]许双成,张立昌. “道用”殊途:启发式教学新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2).

[2]王岚. 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J]. 西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07).

[3]张廷凯.基于课程资源的有效教学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2(05).

作者:王文圣

启发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2:

对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论述,提出应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加强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对策

法律基础课是卫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对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卫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它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学生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技能型人才。然而法律基础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不能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学生普遍认为《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就是政治课,根本不想听,甚至很反感,提起《法律基础知识》就头疼”的现象。如何根据卫校学生特点,合理解决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一项课题。

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法律基础课教学简单等同于法律知识的传授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有关法律基础课的知识,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最终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能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义务,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从而维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这是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然而在法律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多强调了法律基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法制观念的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把法律基础课简单地等同于法律常识课,把知识教育等同于意识观念教育,认为学生掌握了某方面的知识,就必然具备某方面的观念、意识,强调其知识性而忽略其教育性和思想性,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简单归结为知法、守法,而没有上升到用法、护法的层面上展开教学活动,更没有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理想目标的高度上去深化和升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指向,从而偏离了在价值塑造方面应发挥的育人功能。所以,卫校法律基础课在加强法律知识传授的同时,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学生法制观念,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用法和护法的习惯,把传统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卫校法律基础课课时设置一般为30~34学时,所使用的《法律基础知识》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广泛性。这本教材选择的法律规范多而广,既有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这样的基本法,也有行政法、劳动法、税法、经济法律法规这样的部门法,内容几乎涉及法律专业所有的专业基础课程;二是知识性。这本教材在结构上多以介绍部门法的基本规定为主,一般都是对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原则、特点、范畴、要点进行归纳介绍;三是法学化。这本教材与法学专业教材编写的思路大致相同,只是在内容上简单一些,其实也就是一本包括各类法学知识的实用手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以及今后所从事的医疗卫生职业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的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例如2003年5月9日颁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年8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5年1月5日颁布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2008年5月12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等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在职医务人员开始了认认真真的学习,但是卫校学生却知之甚微,似乎这些法律法规与己无关。合格的卫校学生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起码的人文素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熟悉基本法律制度,清楚卫生法律法规。卫校学生没有及时学习、掌握卫生法律法规,他们在学校学习、临床实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很难认识到这些法律规范的重要性,也不利于他们依法行医以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法律基础课教学形式单一从卫校法律基础课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法律基础课由于内容多、时间紧,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课堂上,教师只顾自己在讲台上“表演”,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教师只把学生当作盛知识的器皿,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授,学生思考、交流的机会很少,卫校这种以法律基础教材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灌输,就是为数不多的一些课堂举例、学生讨论及参观考察,教师都会将学生的讨论和参观引导到教材的结论上去,希望学生以此能够对教材知识掌握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刻,而法律实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在运用中加以体会和理解。这种教学形式虽然有利于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但是它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的心态来学习,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唯独淡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

加强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对策

合理设置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目前,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就是讲授法律基础知识,缺乏卫生法律法规和其他国家法律知识的内容,不能适应卫校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笔者认为,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法律基础知识,如刑法、民法、诉讼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主要讲授法律基础知识,可以作为常规的普法内容;二是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责任保险法、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加强一次性物品临床使用管理通知、药品管理实施办法等;三是其他国家法律知识介绍,为学生到国外就业打基础,如美国护士职业保险、注册护士管理法等。法律基础知识在第一学年开设,医疗卫生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国家法律知识介绍可以在第二学年以后开设。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特征和所学专业对教学内容灵活选用和取舍。如结合学生求职就业和日常生活,选择劳动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针对护理专业学生讲授护士条例、消毒管理办法等,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讲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同时有选择性地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医疗卫生法规和其他国家常用法律知识,为学生到国外就业、学习打下基础。我校已有护理专业学生赴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就业,也有学生赴日本留学,2008年又有两名英语护理专业学生赴英国带薪实习。

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笔者在《浅析卫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一文中提出,卫校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对采用先进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愿意接受,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具体方法为:(1)案例教学法。法律基础课内容多、课时少,利用案例教学便于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案例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医疗卫生行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使枯燥的法律知识变得生动起来。(2)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制作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法律基础课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案例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生动贴切,学生学习兴趣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效果好,利用多媒体资源,可打破传统教学格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

改革法律基础课的考核评价方式长期以来,法律基础课考核都是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学生担心不及格,比较重视,无故缺课的很少,的确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但是,学生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很难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笔者认为,法律基础课教学最终要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学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就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法律基础课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有口试和笔试,但是口试工作量大,耗费时间、精力,受到诸多条件限制,操作难度大,笔试比较合适,笔试有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两种方式。笔者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即平时考查(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定期考试(期中、期末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进行)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改变过去仅凭一张试卷决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做法,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状况。

注重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在我国对于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更多强调的是义务,忽视了个人权利,以致个人权利意识淡薄现象十分普遍。受到这种传统思想影响,卫校学生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个人权利意识,遇到问题往往不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现在发生了医患纠纷,人们往往同情患者,指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然而,在医患纠纷中,权益受损的并不总是患者。根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调查,在326所医院的医患纠纷中,医院被打砸的占43.86%,对医院设施直接造成破坏的占35.58%,医务人员受伤的占34.46%。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权益如何保障?靠谁来保障?答案就是:法律。卫校法律基础课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既要懂得尊重他人权益,也要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而言,一是要培养学生法律至上的观念。笔者在卫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把权力和人际关系看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忽略了法律。我们就是要不断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明确法律是具有最高效力的行为规范;二是要培养学生的权利观念。在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宪法、民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权利观念,既要清楚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对卫校学生来说更要知道医疗活动过程中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例如:患者享有平等的医疗护理权利、知情同意的权利、要求医务人员保密的权利等,而医务人员有专业被尊重、人格被尊重的权利、要求合理待遇的权利等。

卫校法律基础课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法律基础知识、卫生法律法规、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学生权利意识的重任。卫校学生法律素质状况如何,既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也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乃至影响我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加强卫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研究,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与效果,是法律基础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田先东.关于职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现状的思考[J].职业,2009,(23):85-86.

[2]丛焱.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83-84.

[3]许惠英.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

[4]徐水琴.护理专业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5下):935-936.

[5]郑雪倩.医疗纠纷防范与对策[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4.

作者简介:

谷鹄(1974—),男,江苏六合人,教育硕士,南京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

作者:谷鹄

启发式教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3: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研究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挑战。切实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提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据,以期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结合新课改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于适应形势发展,增强“基础”课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基础”课实效性是指依据教学活动规律,结合学生思想发展变化情况,选取最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要传授的内容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教学投入与教学结果产出的最佳比例。从概念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础”课实效性的提高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而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研究提高“基础”课实效性这一问题将激励教师摆脱“基础”课教学照本宣科的模式,有助于教师根据“基础”课理论体系、教材体系的特点构建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使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从而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后继有人。

一、影响“基础”课实效性提高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授课内容枯燥

目前许多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上仍将灌输教育与填鸭式教学方法混为一谈。目前许多教师仍受着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听命配合的固有教学模式束缚。这种生硬灌输的教学方式,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把道德片面、狭隘的理解为对人意识行为的限制,这易使“基础”课教学变得乏味,形成教师在台上讲的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

“基础”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很强,但绝不是只对概念、原理、原则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结合大学生实际,研究大学生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还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强调概念与概念的联系,理论到理论的演绎推理,忽视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种枯燥的内容讲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

(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融合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两门课合一产生的。我们在道德与法的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道德观念在很大的程度上与法律观念是相重合的。法律是维系社会运转和发展的最底线道德要求,道德观的基本要求不仅是法律构成的基础,而且在很多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具体的法律规范。在这一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一脉相承,法律精神与道德观念趋于融合。然而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或者放大了道德观念与法律观念的重合度,将法律规范要求与道德要求完全等同,或者过于强调道德与法律的区别,忽视了价值层次上道德与法律的一脉相承性。这种情况易导致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德与法的同质同向性,不能很好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要求全面提升自己法律道德素质。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对“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总体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在教学计划、实践形式、经费保障等方面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标准。

加之,“基础”课实践教学涉及场地、经费、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问题,协调难度大,相比课堂授课要复杂得多。因此,许多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仅停留在号召和书面要求上,或者流于形式未见实效。这易使学生产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脱节,造成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匹配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P.41)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师生间互动,使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达到提高大学生“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按章节讲授转为按专题讲授。专题可以从爱国主义、道德领域、法治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切入,结合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小见大的引导学生树立伟大人生目标,坚定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使“基础”课达到说理而不说教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对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案例加以筛选,选取那些大学生关心程度高、时代感强、涉及人物与大学生契合度大的案例让学生讨论,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讲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观点,教师给予适时引导,这既能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潜能,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有利于增强“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导向性,提升“基础”课的时代感。方法是多样的,可以结合授课实际单独和综合应用启发式教学、专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互动参与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以切实提高“基础”课的实效性。

教师不能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超越,即教学内容的选取既要体现教材的主旨内容,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做好教学内容的转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基础理论的研究,避免对理论知识的误解或教条式的搬用;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的研究,及时将这些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与时俱进性;要按照贴近社会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的要求,运用理论知识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基础”课的实在感,使“基础”课论理而不空洞,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的吸引力。

(二)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

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相支持、相互促进的。因此,必须加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融合,整合二者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完整的、体系化的“基础”课教学。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法学教育中的指导地位。要在法律基础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法律基础课的讲授,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使学生懂得虽然政治、哲学、宗教等各种社会因素对法的产生与发展也有作用,但追根溯源,“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82);要渗透阶级理论,使学生明白法并不是超阶级的,它是由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通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与以往法律不同,社会主义法制,是真正反映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学生理解法并不是超历史的,既不是永恒存在,也不是永久不变的,从而让学生明白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先进性、科学性,使其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成为一名懂法、守法、护法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在法律教育中强化道德意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再完善、法律条文在繁多,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关系。同时,法律调整的滞后性也容易给别有企图的人产生可乘之机。因此,人们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日常行为的善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基础”课教学仅局限于法律知识的单一传授上,而应结合实际,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将“法”与“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向学生阐明有关法律规范的立法精神,解析其立法用意及与社会主义道德的深层次联系,使大学生既树立起法律权威意识,又克服“法律万能”的观念,推动学生追求法与德的双重规范。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双重提高

“基础”课价值体现方式就是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的成效。同时,实践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厌倦情绪,为“基础”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首先,教师应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潜力,通过聘请道德模范、先进典型等开展主题讲座,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聘请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紧跟理论发展步伐;支持学生成立理论研究小组,主题社团等学生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鼓励学生开展校园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充分重视网络新兴媒体的作用,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展开网上讨论,交流实践经验,教师给予点评和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让其深刻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使其自发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思想。

最后,高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紧密配合指定中长期“基础”课实践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在时间要求、工作量核算、业绩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做出完善的规定,使“基础”课实践教学长期化、制度化、可操作化。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王建武]

作者:范宇刚 邓雪南 王秀玮

上一篇:宏观信息经济学评述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法改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