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

2024-04-16

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通用12篇)

篇1: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

牙签带来的启发

吃水果在每个人看来是一件不同寻常的小事,但也就是一件小事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高尚纯洁的心灵。

俗话说得好:“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好事可以看出一个人高尚纯洁的心灵。”这次吃橘子就让我知道、领悟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当大家都在津津有味吃着橘子的时候,都没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丁老师他吃完橘子的时候,牙签并没有向我们那样直接扔进果盘里。而是将牙签折了两次,分成了三截,在轻轻放进果盘里。这样的细节居然谁都没有发现。我不禁惭愧起来了,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做到呢?最后听了丁老师的讲解,我们都弄明白了。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注意。没想到这一根小小的牙签居然有这么大的危害。

关于处理牙签还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件事发生在以为德国人身上。他是德国波恩一家园艺公司的经理施密勒先生。为了感谢他,这位记者邀请他吃饭。在他吃完饭后,将随手用过的牙签这成了三节后并拢,接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手帕,把牙签放进公文包里面的夹层中。原来,这位施密勒先生要将他带回家放入粉碎家里粉碎。他还告诉记者:“牙签的一段像针尖一样的锐利,当我们剔完牙签后,就放在盘碟中,服务生可能就会扔到垃圾袋里,这样就很有可能把垃圾袋戳出个小窟窿,里面的脏东西就会遗漏出来,这样就会污染环境: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清洁人员的手忽然碰上了它,很有可能刺破皮肤留血,不及时进行处理,那就很有可能感染上细菌……”

是啊,一根小小的牙签都有这么大的危害。那是不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我们都做得不到位呢?的确,因为一切令人满意的、称赞的好事无意识从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篇2: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

就在那时,在家家户户都合家欢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时,武汉却人心惶惶,医院里更是人满为患。而春晚代表我们全国人向武汉人民发来了一份雪中送炭的慰问。政府为武汉送去了资金,社会为武汉送上了一份份善意,各地的医院为武汉送去了医疗人员和物资……武汉被爱包裹,在我们的爱的支撑下与时疫做抗争。“我们在这过年,您们却在帮我们过关。但是,一定要记住,我们爱你们!不止在今天,还在未来生命中的每一天。”

当疫情在逐渐蔓延,是前方的医疗战士为我们建起了一道人墙。当我们在恐慌时,最美逆行者用背影告诉我们不用怕,有我们。当前方危险时,一封封请愿书象征着他们的决心。他们以防护服为盔甲,以护目镜和口罩为头盔。在前方.在一线不辞辛苦的治疗病人。几天前我看新闻,当时一位记者正在采访一位前往武汉支援的医生,当记者问到家里人知道吗?医生笑笑说没有告诉家里人,只是和他们说去进修学习,怕家里人担心。

是啊!我们心中的白衣天使,我们心中的英雄,也是一个个家庭的儿子,丈夫,爸爸。他们为了更多人的安全和幸福选择在如此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他们也是一个个平凡人,只不过在关键的时候,做出了不平凡的决定。“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你的齐心协力,有最透明的公开信息,有最细致的防护准备,最科学的预防治疗,最强有力的合理保障,最有信心的向前走,在防疫的赛场上,我们一定赢!”

当疫情发生后,武汉立即实行了封城,而政府实行的一省对口一市政策,尽举国之力援助湖北度过疫情,我国以钟南山,李兰娟等为代表的专家也立即赶赴武汉,各大媒体也及时透明的公开疫情发展状况,各级地方政府密切关注病例接触者,社会各界都在祈祷武汉平安、为武汉筹款,.....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抗疫战争中,政府是指挥与后援,医疗人员是前锋,他们在一线奋战。而作为千千万万的人民我们也在奋战,我们坚持各项政策,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从自身做起隔绝新型肺炎,自己安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安全了,14亿人安全了,那中国就安全了,这场抗疫战我们就打赢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篇3:三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带来的启发

1. 目标设定应少而明

课堂教学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了目标, 制定教学方法、抓寻教学重难点才有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 要求有“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笔者以为三维目标的确立, 有两个目的:一是给教师自己看, 让教师自己知道课堂应该围绕哪些目标展开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看, 让学生知道课堂学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这里的目标就要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照教师需要制定, 让教师明白课堂应教些什么;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制定, 让学生清楚应学些什么。好多教师把两者混为一谈, 导致上每节课时向学生展示的学习目标琐碎, 弄得学生吃不准到底哪些是重点, 一节课下来无所适从。

笔者听的是谢大光所写散文《落花枝头》的三节同课异构课。执教的教师均是县内的教学能手, 他们制定的课堂学习目标虽然各不相同, 但都很明确, 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

下面以其中一位教师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介绍。

三维目标: (1) 识记“浓荫”“雾霭”“徜徉”“花萼”“蓓蕾”“绯色”“香冢”“摇曳”等词语的音、形、义。 (2) 理解落花的无私奉献精神。 (3) 赏析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重点:“落花精神”的内涵及准确生动的语言特色。学习难点:铺垫映衬的写作技法。

这位教师的目标设计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教学中紧紧围绕目标展开, 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到了文本知识。

2. 教学切入点应小而精

三位教师的课堂导入方式虽然不同 (有的以咏花诗句导入, 有的以咏叹对象导入, 有的以引起遐想缘由导入) , 但都很巧妙。

在引导学生领悟“落花精神”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探究细致全面, 既让学生感受到落花的形象, 又让学生领悟到了“落花精神”, 加深了对落花的认识, 受到了精神的熏陶。对比有的教师教学引导学生解读探究时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让学生天南海北交流, 三位教师的切入与解读体现了小而精的特点。

3. 课堂凸显语文味道

曾几何时, 语文课堂弱化了语文的“味道”, 缩小了语文的人文效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语文的“味道”在课堂上的体现就是化文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努力让学生用最精彩的话说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而不是一味由教师引领学生逐一讨论问题 (这些问题常常是围绕考试内容展开的) 。要让学生说出阅读感悟, 就要下大力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只有由浅入深, 由简入繁, 学生才能慢慢养成“品味语言”的读书习惯。

另外, 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会获得“心领神会”的效果。这几节语文课执教教师都注意让学生诵读写“落花”的段落, 而学生通过朗读也大多能说出自己的感悟, 并且体会较为深刻。同时朗读也让课堂凸显了语文味。

4. 注重知识迁移延伸

在知识更新转变快速的今天, 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是难以开发学生思维的, 因此课堂应该注意语文知识的迁移和延伸。这也是得到广大语文教师认可与贯彻的看法。笔者在听了这几节同课异构语文课后, 发现这几位教师在语文课堂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篇4:英语短剧带来的另类启发

从潜能生角度看

首先,笔者谈一谈心目中的潜能生,他们是一群有待激发潜能的孩子。他们英语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们课堂表现不尽如人意,他们行为习惯不太好,他们文明意识不强。但他们一定是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朝优秀方向发展的孩子。

增强潜能生的自信心 很多英语学习的潜能生在课堂上是看客。他们不发言,怕出错,怕被嘲笑。所以在日常的英语课上,这些孩子是没有自信心的。但英语短剧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可以课外也可以课内。剧中角色台词有多有少。表演中,他们可以扬长避短,少说台词,多用肢体语言进行内容演绎。因为他们的肢体语言多姿多彩,惟妙惟肖,常常获得连续不断的掌声。因为这些掌声,英语学习程度不好的学生变得比以往自信了,有活力了,也更愿意多花时间在英语学习上。

激发潜能生的创新意识 潜能生在英语学习上有欠缺,但在活动中常常表现得思维灵活。比如在短剧表演中,经常缺少这样那样的道具。这时学生的奇思妙想出现了:笤帚可以是吉他的替身;书本一卷,就是一个假麦克风;两张椅子并在一起,就是床……你能想到的以及想不到的,学生都能想出来,画出来。

培养潜能生的合作精神 潜能生在班集体中地位不高,英语短剧的编排表演,是个团体项目,需要每位成员精诚合作。若有成员比较自我,情绪化明显,不注意收敛个性,将影响整个“剧组”的进度与成果,是会受到“剧组”成员声讨的。在这种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舆论力量面前,个别学生的小我、小情绪,便无处生存。他们只能想法融于“剧组”和“剧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任务。一部短剧排练成功,不爱跟别人合作的潜能生会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从而培养了合作精神。

形成潜能生的文明意识 现实生活中,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在文明礼仪文化意识上也是很欠缺的。比如,打饭舀汤时插队,恶作剧对待女生,捉弄新来的教师等等。比如,2015年的英语短剧《A White Lie》,讲述的就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在善意的谎言帮助下,改正缺点,积极成长的事。通过演绎短剧,学生更能体会文明的意义。比如“女士优先”,在班级里就是女生优先啦,要帮助弱小啦……所以恰当的英语短剧内容,可以帮助潜能生形成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教师角度看

鞭策资优生,激励潜能生 资优生英语学得好,一般考试难不倒他们,一般的课堂教学内容,他们也吃不饱。这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编排英语短剧,让他们演台词多,内心世界变化跌宕起伏的角色。这样做,拓展了资优生的学习渠道,同时又让资优生觉得学无止境,还让资优生学习了更多课堂之外的东西。针对潜能生,根据其性格特点,自身特长,分配角色,充分让他们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激发他们学英语的热情。

合理选择内容,有效补充教材 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面有限,若想扩大学生眼界,拓宽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英语短剧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进行短剧内容选择时,教师要把关,不能任由学生盲目选择。比如,学完The kings new clothes后,教师可让学生排练表演The king and golden eggs, Three little pigs等等一些经典童话寓言故事。增加词汇量,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升华。

排练短剧,发挥学生特长 演好一部英语短剧,需要很多物质准备。需要人尽其用,物尽其才。学生的听说能力强,可以体现在台词上。有学生的手工做得好,可以制作精美道具。学生的歌唱得好,可以在短剧中一展歌喉。学生的舞跳得好,可以在短剧中展现婀娜舞姿……总之,班级中的各类人才,在英语短剧中皆有用武之地。几个短剧排练下来,有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促进醇厚班风的形成。当班主任的英语教师,可以用英语短剧既形成班级特色,又促进学科教学,一举多得。

短剧比赛带来的思考

服装道具的合理利用 在英语短剧比赛中,服装道具精致华丽,有的几乎到了奢侈的程度。比如Cinderella中服装,量身定制,用料讲究;请广告公司制作各种舞台道具;气泡烟雾,租用的都是专业舞台用品。比赛结束后,学生也升入初中学习,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聚齐一部短剧的精湛人马不易。而这些服装道具用品都是为比赛而生的,比赛过后,服装道具就不再使用。英语短剧比赛后的服装道具,怎样妥善保存?怎样不浪费再次被利用?是个问题。值得研究解决。

形式有效服务于内容 英语短剧比赛中,很多短剧运用长时间的歌舞表演。如果剧情确实需要,无可厚非。有些歌舞明显是为唱歌而唱歌,为跳舞而跳舞。基本目的似乎是为吸引眼球,违背了了短剧表演的初衷,冲淡了短剧的精神意义。笔者以为,英语短剧的表演主要以小演员的台词、动作、眼神等进行剧本演绎,重要的是英语的语言输出。怎样让表演形式有效地服务于剧情,值得每位编排短剧的教师进行研究。

篇5:瀚华担保公司调查报告带来的启发

■ 苗振东 贡苏辉

在日常审批工作中,笔者接触到了一些来自瀚华担保公司出具的担保调查报告,阅读之后觉得很有实战意义,特在此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对我行小企业业务发展及风险控制有所启发,使完善各类“尽职调查”模板成为加固我行信贷资产“抗风险大坝”的一项基本建设工作。

一、瀚华担保公司调查报告的主要类型及内容

资料显示,瀚华担保公司的调查报告根据行业的不同主要分为加工制造业、房地产行业、建筑施工业、批发零售业4种类型。从内容来看,基本格式相同但根据行业的属性及经营特点所反映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具体内容见表。

二、瀚华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重点信息突出。报告信息集中,从客户情况到股东个人,从经营情况到财务状况、实物资产明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内容集中,利于后台阅读决策。

(二)依赖于表格、图片佐证。报告有632处空格及22处有字数限制的简单文字要求,完成整个报告全部文字撰写控制在1000字以内,可谓言简意赅。但其需填写的空格数量是我行的2.4倍,而且都是经过筛选出的对信贷决策有直接帮助的有效信息。另外通过现场拍摄的企业厂房、产成品细节、办公室及高管的照片和权威网站信息的网络截屏给无法亲临现场的风控人员和评审会成员以直观的感受。

(三)依赖第三方信息的核实。瀚华公司对于企业提供的所有资料均需经过核实程序,核实的途径有:银行流水、纳税报表、合同抽查、能耗对比、出入库抽查。在调查报告中不惜占用65个空格的篇幅要求调查人员明确核实的方法,并要求将收款凭证、出入库记录及水电气缴费单原件及复印件核对后留档。而房产估价的正确性来自于相关房产网站提供的抵押物位置图及权威部门统计的同区域同类型房产成交均价。

(四)重视对企业资产的摸底。瀚华强调对企业、法人代表、实际控制人、主要股东及其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名下主要资产的掌握,精确到房产证号、车牌号码、购置时间、购置价格。甚至对担保人名下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也要求提供资产线索以备不时之需。

(五)注重对企业主要股东人品的了解。报告关于股东个人及核心团队成员的相关信息多达88个空格及4段文字介绍,涵盖婚姻状况、学历认证、社会地位、银行征信和涉案情况等,并且专门设计有关个人征信状况的一览表,方便后台人员阅读。同时在申报书中需填写企业在人行贷款卡信息,及时掌握企业贷款、担保情况、质态等情况。另外要求在法院网上查阅借款企业、担保单位和主要股东涉案信息,并将查询结果截屏复制到调查报告中,做为对拟担保对象审查的重要环节。

三、对我行信贷业务申报书模板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对企业资料描述的科学性。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从防范信用风险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强客户经理所收集客户资料的多样性。并从保持前台工作量基本稳定、保证业务时效性的角度出发,相应减少长篇大论的分析论证而以保证资料呈现的完整度为主。1.对企业赖以生存的竞争优势的判断,增加企业经营模式、核心产品及同类产品的市场状况、上下游客户的名单等;2.对企业法人代表品行的了解,增加婚姻状况、家庭成员情况、个人征信情况资料、司法查询结果等;3.对企业、股东名下动产和不动产信息的查询掌握,包括配偶、子女名下的实物资产,尽可能做到要素齐全。从现实案例来看,掌握借款人的资产信息越多,对防范其违约的震慑力越大。

(二)加强对企业提供资料的核实。通过核对第三方信息和查询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的网站对企业提供的资料进行交叉验证。1.其他银行的信贷政策,包括他行的授信批复、近半年结算账户往来流水单等;2.企业的纳税情况,包括授信前一年的纳税报表、增值税(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最近两个月开票明细等;3.企业能源消耗情况,通过前6个月缴纳水电气费的单据,了解企业生产用水电气量,并与产成品及销售收入进行对比。

篇6: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

拓展训练,无疑,是能给人带来启发和进步的活动,而在拓展训练所能带来的种种好处中,人们提到的,便是对团队建设的启发,那么,其究竟能带来什么启发呢?明阳天下拓展的培训师就对此做出解答。其启发有:

其一,团队需要民主。如在“盲人方阵”“极地求生”等拓展游戏时,学员你一句我一句说着自己的想法、方案,互相补充,最后确定了最终的策略,这为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如果只是某个人的一言就定出行动方案,难免会有失偏颇,也不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下,大家群策群力,才能胜利。优秀的团队需要民主。

篇7:启发式教学

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一些国家教学法改革中的许多创造和见解,都是同启发式教学的要求相关联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主要分三大类:

一、讨论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的实际教学中在这样的课堂中,组织课堂讨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力都还比较有限,所以不主张学生自己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引导式的探究和讨论。教师提前设置问题 : ①小蝌蚪找妈妈之前应该做什么准备啊?②小蝌蚪找妈妈,它的妈妈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③小蝌蚪最终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进行学习。

二、实验启发。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的《乌鸦喝水》的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将实验器具带入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获得最直观的形象体验。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大大的透明的塑料瓶,在里面盛上大概四分之三的水(为了让学生能够看得更形象、直观,我在透明的清水中滴入几滴红色墨水,使得水有颜色),然后准备了一些小的石子,上课时,讲到乌鸦往瓶子里面投石子的时候,我就开始演示,当同学们看到随着石子越来越多,红色水位越来越高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由惊呼“乌鸦真聪明!”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中,体现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标和理念。

三、表演启发

篇8:浅谈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摸索中发现新知,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触类旁通、能够举一反三,而其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下面我就启发式教学方面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任何教学都应该贯彻的。在创新教育导向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实现。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他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我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促使学生思考,最终得到自己的结论。

二、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1)悬念启发。“悬念”是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悬念启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在引入时,教师精心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视频、小故事、实物演示等。

(2)情感启发。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因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成为文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运用适当,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情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又是激励教师教学的“兴奋剂”。这样师生情感交融、共鸣,推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层又一层的情感“浪潮”,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插入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来启发学生感情,体会科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困难和曲折,也可以讲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媒体启发。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使用,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它,找到适合的东西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4)对比启发。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有时可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的共性以及联系,这就是对比启发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对比讲解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照,学生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只有在对整个知识体系很熟悉的情况下,才可能使用对比启发这一工具,这对我们的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很好的挑战。

(5)设疑启发。在教学中,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未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疑问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容易有挫败感,失去往下探究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启发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没有问题,就不存在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启发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就是说教师在设计启发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以及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具有的社会实践经验等因素,由教师或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大部分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花比较多的精力来设计启发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备课仍然是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只有在课下多想多做,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吸引住学生的目光,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和探究。

(2)启发的过程要有发散性。要鼓励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并注重对学生进行三个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四个突出(突出对比思考、分类思考、想象思考、转化思考的思维训练)和五种方法(掌握分析与归纳、演绎与综合、猜想与论证、探索与发现、观察与对比的探知方法)的训练,使学生的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近及远,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3)启发的途径要有多元性。多元性在教学中,就是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经验在启发性教学中的应用。在启发的问题提出后,首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充分挖掘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想象力。之后是合作探讨,可以组成小组,将问题内容细化,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所谓教无定法,教师应该多想办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出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实质。

(4)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目前有些教师将启发式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将之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问与答,把是否进行了有问有答的双边活动看作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极大曲解。启发式教学可以是问答式,但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例如,有些没有思考价值的低层次的问题,多数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与启发式教学根本沾不上边。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问,以及学生思考后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答,因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才属于名实相符的启发式教学。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是与教师有互动的,那么就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5)非问答式也并非一定不是启发式。有的教学,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没有多少热闹的问答,但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有时奋笔疾书,有时面露笑意。显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内在语言异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时,虽然没有表面上的双边活动,但是却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境界。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是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以讲解、讲述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

篇9:四句经典台词带来家教启发

台词一:人生也许就是不断地放下,然而令人痛心的是,我都没能好好地与他们道别。

这一句台词出现在孟加拉虎消失以后,看过电影的人应该知道孟加拉虎的隐喻,但这里我要说的是放下与道别。我们一生中有很多取与舍的过程,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不自知,以至于我们失去的时候,才懂得拥有的珍贵与幸福。

人生有很多的不尽如人意,有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或者事物就在我们不经意之间消失不见,我们还未来得及好好道别。一些成年人对于失去的执着,往往会导致他们陷入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更何况是一些未曾经历世事的孩子。或许你的孩子还未懂得失去对他们的真正意义,但终有一天他们会彻底地感悟这些不得不放下的无奈与痛心。在求学道路上,每次的毕业都是一次离别,或许一转身,有些人就再也不再见面;有时是至的亲人突然离世,我们还没来得及做最后的道别就已是阴阳相隔。

家长们,你认为你家孩子已经做好这些心理准备了吗?孩子的世界不可能永远只有纯真和美好,一些现实的残酷给他们真诚的快乐以强烈的冲击,你有想过会给孩子一些什么样的心理影响吗?或许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阻止事情向坏的方面发展,但至少我们可以教育孩子让他们能够全面一点、客观一点地了解这个世界,学会什么是失去,学会认真地做好每一次的道别,学会体验心痛的感觉,学会遗憾,学会积极应对困难。

教孩子战胜恐惧

台词二:这里必须说说恐惧,它是生活惟一真正的对手,因为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

我们常说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但影片诠释的是恐惧的力量。这种恐惧来自于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存的挑战、对现实的无助,以及对由此而生的内心孤独。恐惧是什么?恐惧是人与生俱来对于未知的最真实感受,这种感觉贯穿于全程人生,无可避免。

正是因为恐惧让我们惴惴不安,人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追求安全感的过程。家是我们最温暖的港湾,家庭对于人来说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它让我们觉得安全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责任、有联系、有贡献,它实实在在地证明着我们存在的价值,使我们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有了足够的勇气。

家长要给予孩子的正是这种安稳和勇气,或许我们不能在每一次孩子遇到困难时都能及时地挺身而出,也不能随时随地给予孩子陪伴与安慰,但是作为家长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勇敢、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可以采取一些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独立坚强地面对恐惧,凡事都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需要耐心等待,悉心引导,让孩子的心逐渐变得强大,家长要通过观察、沟通了解孩子恐惧的根源,通过言传身教或者游戏让孩子多接触适应,让他了解到这些恐惧都是不堪一击的,是可以战胜的。而当孩子真正战胜恐惧获得成功时,家长千万不要吝啬你的支持和赞许哦。

让孩子多经历体验生活

台词三: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体验的每一次转变都让我们在生活中走得更远,那么,我们就真正的体验到了生活想让我们体验的东西。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事物,或许你会觉得日复一日的重复日子平淡无奇,但有些人却在这些平凡日子中有另一番的感悟;或许你已经厌倦生活给你的压力,你已经准备好辞去工作,然后和你的越野车四海为家、闯荡世界。生活不在于过日子,生活的精髓在于感悟。

我们的人生在体验中走得更远。只有体验到当前,你才会真正了解到你自己的生活状态,你需要什么,你热爱什么,你想要放弃什么、舍弃什么。只有这样你才会感受到改变的力量,才会感觉到人生发展的喜悦,就像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最高级,实现人生的价值。有些人的人生劳劳碌碌只为一日三顿饱饭,有人却愿意挨饿而存钱到处旅游,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孩子的价值观很大程度受到家庭的影响,家长的正确引导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孩子所拥有的经历。经历越多的人,对生活的体验越多,这些孩子往往比较懂事、成熟,在为人处事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些人一般都活得很成功,因为他们懂得在经历中看到自己心中的渴望,他们愿意付出一切去追求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孩子从小就比别人多经历体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体验生活的机会,给予孩子宽松自由的成长空间,随心所欲而不只是追求学业第一。孩子的双眼不应只被书本蒙蔽,多多亲近自然,亲近人群,或许你的孩子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信仰并坚持

台词四:我非常感恩。说实话,如果没有理查德·帕克,我也不可能活到今天跟你讲述我的故事。

理查德·帕克就是那一只凶猛的孟加拉虎,这只老虎隐喻着什么?有人说是少年派的理性一面,有人说它是友谊的象征。但我更多地认为,它就是少年派心中的信仰,是他一直追求生存下去的力量之源。这个世界是否存在上帝我不敢说,但他却真实地活在相信他存在的人的心中,他可以是一个神、一个人、一个信念、或者只是一个词,但这个“上帝”所被赋予的力量如此强大,以致相信他的人能在困境中顽强挣扎,永不言败。

宗教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但是对于个体来说,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面对恐惧的一种安慰。缺乏信仰的人,在抉择的交叉路上常常摇摆不定,或在困境中很容易就败下阵来。在此并不是主张家长们让孩子去信奉宗教,信仰只是一种摆脱困境的心灵手段,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你主宰不了当下,但你至少可以改变你当下的心态。

当我们感到迷惘的时候,要试着听听自己的心声,当我们孤独无助的时候,要追随自己的信仰。每个人的内心都应该有一句话或者一个人,成为我们信仰的力量。家长的作用,就是要帮助孩子学会寻找自己的声音,学会靠自己去寻找坚定力量的来源,并去坚持它,实践它来面对人生的风雨。

篇10:运用启发式教学

万州外国语学校

高中英语

何渝

【摘 要】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启发式教学正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了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以及在应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应当遵循的原则。同时,谈了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启发式教学 理论与实践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特点

近些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启发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已经被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逐渐熟悉和采用。但是,实际上,启发式教学并不能够立竿见影,不是快速提高成绩的捷径。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启发式教学应用不当,常常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首先要提高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笔者认为,高中英语的启发式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启发式教学不是方法,而是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组织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和创新能力。

(2)启发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过启发式教学的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启发式教学不等于减轻了教师的负担,相反,它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师在课下要做的工作,要比传统教学多得多。

(3)启发式教学重在灵活。灵活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灵活的进行授课,运用多种手段和多方面的知识来引导和启发学生。

(4)启发式教学要求实事求是。“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从教材出发,科学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科学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既不能低估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超越学生的现实状况。既要有宏观的教学方向,也要有微观的细化的具体方法。

(5)启发式教学应当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应当作为一个长期机制,而不是解决一时问题的应急手段,因此教师务坚持不懈,循序渐进并且不能半途而废。

二、启发式教学应用的基本原则

通过对启发是教学特点的分析,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应当坚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1)互动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改变教学活动“控制者”的形象,而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地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2)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跨度不能太大,应当遵从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的额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多举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活的实例,通过实际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课堂的效率。

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几点体会:

一.

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特别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on the go”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

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下课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三.

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它是现代外语教学法都引用的基本方法之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启发学生去找出英语中音与音,词与词,句与句以及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使学生进行联想,建立起英语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并使学生在大量的陌生的语言材料中找出多种联系,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例如:我在讲到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学There be结构时,就将它与 have(has)进行比较,明确指出There be 的地点性和have(has)的所有性,使学生能更好的区别它们的意义和它们的不同用法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语法教学中,英汉两种语序比较也很有启发性。因为在很多句子中,英语语序与汉语语序不同,甚至相反,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一致的。每当碰到这种情况时,就给学生指出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尤其是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以上几种启发式教学的运用也要靠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必须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切不能照搬照抄。特别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施以正确的启发,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启发式教学时也应当与其他的科学方法相结合,使之更趋完善和提高。

篇11:启发式教学新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教学模式是自古以来各国、各个时代的数学教育实践证明的基本教学模式.简要地说,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不直接地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相应的结果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也充分体现了发展性原则,它是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基本模式之一。

一、启发式教学的渊源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辞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孔子以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在欧洲,稍后于孔子的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称“苏格拉底法”、“产婆术”,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辞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找“一般”。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简单的传授、记忆、模仿、练习,在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影响下,学生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当遇到类似问题时,不能调动已有的生活或者学习经验,对于所学知识没有应用的过程,只能纸上谈兵,所以实施启发式教学是必然选择。

三、启发式教学的模式

启发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根本要求是要组织好学生,也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启发活动的积极性,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方法让学生从做事中发现所需要的知识并在其脑子里组织起来,并使学生按引导的方向进行脑力活动和思维操作,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 在国外相当流行。60年代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法), 是问题教学法的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 学习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教学法是通过建立问题“情境”从而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索以寻求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其实施步骤是: 第一, 给学生设置一个能产生疑问的情境, 使学生产生兴趣;第二, 疑问中引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第三, 让学生阅读资料, 进行观察,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四,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想法。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在学某一原理和概念时, 教师只是给学生一些事实(事例)和问题, 让学生去积极思考, 独立探究, 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 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问题教学法(包括发现法)思想认为: 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的知识, 而且要在教师引导下或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 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路, 理解、发现科学的形成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大学教学中常常注意不够的。

问题教学法的某些思想甚至具体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借鉴。例如对一问题的讲授, 我们可以从过去学过的知识中, 或者从实际中引发疑问, 提出问题, 以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可以向学生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 可引导学生和老师一道提出多种可以解决问题途径, 和学生一道进行分析、探讨、判断, 最后导出所要的结论。如果这其中有不同的看法, 不同的学派, 不同的理论, 教师也应作适当的介绍, 以开拓学生眼界和思路。如果得出的结论中有不足之处, 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在讲授中对各种问题, 教师也可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分析判断, 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但能让学生开阔眼界。有时教师可留一部分内容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 也可组织讨论。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天衣无缝的, 而是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不同理论, 不同学派的见解, 甚至给学生留下了疑问和悬念。但这样不仅不会引起学生思想混乱, 反而会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入, 眼界更开阔。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认为学生的内部条件很重要。而求知欲,也就是学习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原始的学习需要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以中国生物学本能。当环境出现新异刺激物时,任何动物就会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朝向刺激物的方向,机房生的探究性定向反射。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探究性形象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学习需要也是简历在这种原始学习需要的基础上的。求知欲同好惨个表现为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

新的学习需要首先产生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色号你过来就有的一种探索新异环境和操纵新奇课题的需要。对于学生而言,好奇心大多源自于一定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是需要学生解决但是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一定举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中出现,只要单独适当,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过程时,有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说老师先给你讲个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老师说了几遍?四遍。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说下去,什么时候能说完?说不完。学生边笑边回答。这个小故事不仅让这节课的基调就定的很轻松很愉悦,而且先从意识上让学生知道了有限与无限的区别。

四、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导入问题化,启发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是学习发生的土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得以顺利学习的必然条件。教师采取有效的知识呈现方式,激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对学习内容可以产生很大兴趣。

在教育学中有一种教学叫先行组织者技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所以在具体实施启发式教学中,预设启发情境很重要,只有知识融于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与美感,知识产生的时候是鲜活而生动的,而表征知识的符号是抽象而枯燥的。在学生学习知识的时候,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透过抽象的文字符号,将知识的内涵生动的再现出来。让知识回归到它产生的情景中去知识才会鲜活起来,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文字符号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钟表一课中,老师就用猜谜语的方式引入课题:我有一位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教我休息和学习,真是我的好朋友。这个谜语部分同学能猜到谜底是钟表,还可能有部分同学没踩到,还没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滴答滴答的声音,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感官刺激,更多的同学都能才出谜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猜到谜底,解释这节课的主题,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知识生活化,应用数学,带着问题活动。赞可夫曾经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加温的知识,将使人感到冷漠。”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中产生一种相互感染的效应,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兴趣,诱起学生渴望学习知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使他们觉得所学习的知识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是生活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1、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2、灵活处理教材,使例题生活化,易学易懂。

篇12:启发式教学带来de启发

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逐步完善的。因此,在教师首次实施启发这后,学生的认识达不到应有的范围或深度,是常见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没有进入应有的状态。诸如:不知道思考什么;不知道朝着什么方向思考;不知道沿着什么路线思考;不知道通过哪些方式、方法、步骤去思考。除此以外,还有思路中断难以继续思考,思路混杂理不出头绪等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之后,学生的思维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想走上正轨,认识没有到位,所做的回答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完全错误。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一次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启发,这便是启发式教学过程中的再启发。

正因为如此,在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第四次启发,把学生的思维引上正轨,是十分必要的。显然,教师实施再启发(首次启发之后进行的后续启发的统称),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完成课堂教学预定的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再启发的基本规律

1、难度递减

一般来说,再启发的思维难度,应低于首次启发思维的难度。如果此举仍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到位,则应再一次降低启发的思维难度,直至学生的思维到位为止。

2、繁简适度

有时教师的首次启发比较复杂,再启发时,就要变得简单一些;有时教师的首次启发比较简单,不便于学生思考,那么再启发时,就要变得具体一些。由繁而简,或由简而繁,都是为了适合学生的程度,使他们便于思考。如果简单地认为再启发只能由繁而简,那就机械了。因为,简单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容易的。

3、因情设法

再启发的针对性是极强的。正因为首次启发没有使学生的思维到位,所以才进行再启发。因此,再启发的教学措施,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必须切合学生的需要。不生不知道想些什么,就要设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思考的方向不对,就要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道路;学生思考的方法不对,就要在思维方法上给以指导。诸如此类,不再赘述。

二、再启发的方式方法

1、分解

分解是指把首次启发的比较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题目,变成若干个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的小题目。需要分解的题目,一般都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而学生往往忽视对题目中诸因素的分别思考,因而思维不能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学生分解题目,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题目需要分解与否,不能以长、短论。短题目不一定不需要分解,长题目不一定就需要分解。像‚《孔乙己》前三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这样的题目,其内容是比较单纯的,如果硬性分解,不难起不到再启发的作用,而且可能会闹出笑话来。

例如,进行《‚友邦惊诧‛论》一文的教学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友邦惊诧’论‛这个标题含有哪些意思?有的学生说明这是关于‚友邦惊诧‛的一篇论文,有的学生说是议论‚友

邦惊诧‛的一篇文章。

见此情景,教师进一步启发道:‚要想全面而深刻地领会这个标题的意思,最好是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题来考虑。那就是:‘友邦’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惊诧’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论’有几种意义?‘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经教师这样一启发,学生一一做答,比较顺利地领会了这个标题的含义。概括地说就是:‚友邦惊诧‛是引用国民党政府通电的原文,否认国民党政府所说的‚友邦‛是友好国家,否认国民党政府所说的友邦人士的‚惊诧‛是真的惊诧,这篇文章就是对国民党政府所说的‚友邦惊诧‛发表评论。

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首次启发的问题,含有四个需要思考的因素:一是‚友邦‛,二是‚惊诧‛,三是引号的作用,四是‚论‛。起初学生只作笼统的思考,因而打不开思路。教师采用分解法进行再启发之后,学生的思维对路了,他们的认识也就全面、深刻了。

2、变通

所谓变通,就是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课堂上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这样提出问题,学生感到茫然;如果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学生就知道怎样思考、怎样回答了。这说明在必要时,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方法,是必要的。

例如,在进行《孔乙己》一文的教学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小说写了丁举人这样一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说:丁举人是迫害孔乙己的凶手。除了这两种认识之外,学生就谈不出其他看法了。

为了使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进一步启发说:‚这个问题,大家可以这样去思考:丁举人和孔乙己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最

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这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篇小说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经教师这样具体的启发之后,通过学生研究讨论,得出了结论。本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又写了个丁举人。这说明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人:一种是像丁举人这样的统治阶段的爪牙,另一种是像孔乙己这样的没有走上仕途而又放下架子、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的废物。这都是科学制度的罪恶。这也就是本文写了丁举人这个人物的作用。

上述教学实例,原提问比较笼统,因而学生思考问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打不开思路。当教师把这个问题变成三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之后,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思考问题也深入了。

3、假设

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学生的回答完全错误。教师利用学生的答案做假设,并据此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打开思路,全面思考,以利于解决原启发性问题,以为再启发中的‚假设‛。

学生回答错误,这是课堂上常见的现象。但是,不能够把学生的错误答案,都拿来做假设。任意假设,往往会徒劳,甚至把问题搞得越来越繁琐。是否需要做假设,要看学生的答案有无利用的价值。有则取之,无则舍之。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这篇小说的结尾,说的是菲利普夫妇一家改乘圣玛洛船,躲开了于勒。故事的这个结局是谁造成的?‛有人回答说是那个女婿造成的,他如果不来就不会如此。还有人回答说是于勒的品质不好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个好人,也不会如此。

针对学生的答案,教师说:‚如果菲利普的女儿没有结婚,也没有订婚,根本不存在这个女婿,那么,菲利普夫妇会不会认下这个于勒呢?假如在船上遇到的这个于勒,并不是个穷水手,而是一个大富翁,但他的品质非常恶劣,是个大流氓,那么,菲利普夫妇认他不认?‛

经教师这样一假设提问,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答案。那就是:这个结局是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冷酷无情、自私自利造成的。

4、导向

在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学生的思路阻塞,不知怎样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或是学生的思路狭窄,不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的时候,教师告诉不生如何思考,指明思路,这便是再启发中的‚导向‛。

例如,在进行《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时,教师提出:‚本文为什么举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个例子?‛学生的答案可归纳为下列三点:一是这两座桥都是驰名中外的桥,二是这两座桥都非常坚固,也非常美观,而且历史悠久,三是这两座桥都有显著的特点。

发现学生的思维没有上路,教师说:‚我问的是本文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大家可以这样来思考:举三个例子行不行呢?举一个例子行不行呢?换成另外两个例子行不行呢?你们想想看。‛

经教师这样一指点,学生的思维迅速走上正轨,很快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即:赵州桥是独拱石桥,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们代表了中国石拱桥的两种类型。这两座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久、坚、美的共同特点,而且它们本身都独具特色,又驰名中外,因此本文只举了这两个例子。

这个教学实例,学生主要是不知道从哪方面去思考,针对此种情况,教师的再启发主要是发挥思维引路的作用。路引对了,则学生的思维迅速到位,问题顺利解决,教学走向豁然明朗。可见,实施此法,重在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要在思维导向上下功夫。

上一篇:招聘流程图下一篇:三国典故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