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2024-04-16

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共8篇)

篇1: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畲江镇位于梅县西南部,位于梅县、兴宁、丰顺、五华等四县交界处,毗邻13个镇,是省立的中心镇之一。全镇人口4.5万人,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23个村民委员会2个居民委员会。地理位置优越,206国道贯穿全镇,广梅汕铁路在畲江设立货运站,汕梅、梅河高速公路在畲江交汇。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圩镇开发,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发展机遇,以发展工艺编织业为龙头,保持工业、农业、林业快速稳定发展;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发展措施,使全镇“三个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是乡镇信息化建设较早的镇之一。

一、调查目的调查本地的基础建设现状,了解畲江镇市场存在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其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本地企业以及本地政府

三、调查时间:2010年8月15日――――2010年8月17日

四、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企业的投资目的,投资于企业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其在各行业间选择的因素。政府的建设策施以及建设的状况。

五、调查结果

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91亿元,比上年增长22%;工农业总产值

3.21亿元,增长26%,农村人均收入4548元,增长3%,其中工艺总产值实现

2.19亿元,比增33%;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2004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达4.8亿元,比增22.7%,其中工业总产值为6.6亿元,全镇实现税收4011万元。建立起黄塘水库种养场、欧玛种养场、广东省果蔬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全镇共种植经济林5万多亩。小城镇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圩镇建设面积达2.8平方公里,同时完善街道绿化、美化、净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园、文化活动中心、车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圩镇常住人口逾万人。2005年,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市委“四个梅州”和县委“七大发展战略”,以“强班子、带队伍,抓落实、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抓好中心镇建设管理的同时,大力发展工艺编织支柱产业,“三个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8亿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比增11%;村集体经济总收入81万元,比增5.2%;农村人平纯收入4824元,比增3%;镇级机动财力365万元,比增10.6%;完成税收2343万元,比增16.5%,其中,国税1714万元,地税629万元,分别比增8.51%和45.9%。工艺编织业是我镇的特色产业,工艺生产始于1977年,现有工艺企业18家,发展至2004年共有30家,其中拥有私营进出口权的企业18家,家庭作坊式加工经营户2000多户,全年产值超千万元的有7家,品种有藤、竹、木、铁、丝绸等五大类共八万多个样式,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2003年全镇工艺总产值实现

2.19亿元,比增33%,实现税收1000多万元。工艺产业占了全镇六成的就业劳动力,工艺产值占了全镇GDP的七成,工艺税收占了全镇税收总额的八成。2004年全镇工艺总产值达3.86亿元,出口创汇4600多万美元,上缴国家税收2000多万元,产值、创汇、税收均比上年增长40.9%。其中工艺产值超六千万元的企业有卓进工艺品有限公司和锦芳工艺品有限公司;超五千万元的企业有安吉工艺有限公司;超三千万元的企业有春风工艺品有限公司、裔辉工艺品有限公司和宏达工艺厂三家企业;超二千万的企业有嘉伟工艺厂和港梅工艺厂二家;超一千万

元的企业有雄飞工艺品有限公司、誉发工艺品有限公司和泰和工艺品有限公司三家。至目前为止,工艺编织业已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关心支持下,紧紧依托地缘优越,抓住大桥建设、铁路建设、圩镇开发、高速公路建设等机遇,科学规划、多方筹资、加快发展,推进圩镇建设。现已形成宽为24米、长度分别为3公里和3.6公里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十字型主干架街道,五纵十横共15条商业街、1300多间门店和28栋厂房,圩镇面积由原来的0.6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2.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北面梅雁工业园,完成首期“一江两岸”改造;南面正兴建占地200亩的工艺园区,首期130亩的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目前有6家工艺企业进驻园区;西面广梅汕铁路畲江火车站称号。2001年被省授予“广东省卫生先进镇”称号。形成了行政区、工艺区、商住区和文化活动区。圩镇常住人口为1万多人。2003年9月份在市、县建设局、规划局的关心支持下,对畲江中心镇进行了第二次扩大修编规划,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2004年2月份,还组织有关部门、专家对规划《纲要》进行研讨论证,以科学的态度,适度超前的意识,凸现畲江经济特色,合理布局圩镇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

七、调查体会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外来的投资者越来越多,这种趋势将促进本地经济建设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政府的管理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以改变目前对其管理不完善的局面,同时也是适应这种增长趋势的须求。要实现我镇农村经济的腾飞,必须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科技创新基金,为信息收集、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要提出科技指南,明确创新目标,为各技术业务部门确定创新方向;要按分解科技创新任务,压任务,加压力,增强紧迫感,并通过奖勤罚懒的措施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地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篇2: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㈠、调查时间:2012-1-20至2012-1-26

㈡、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网上查询

调查人员:柯进

㈢、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二、调查结果概述

古城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古城村是长沙市望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㈠、生产发展。

古城村位于望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2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和小麦,85%的家庭都以玉米小麦为收入来源。

㈡.生活宽裕。

望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㈢.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

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四).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三、调查结果分析

㈠、古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古城村的生产发展。

古城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古城村玉米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桃树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桃汁、桃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关于古城村的生活富裕。

古城村村民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定兴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古城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关于古城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古城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关于古城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㈡、古城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北省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东江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东江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

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财力保障。从xx年开始,全省全免农民税,还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息表明,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我从乡统计局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拿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投入之大。

篇3: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机构建设,乡镇农经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3]5号) 精神, 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积极推进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 2013年5月, 甘肃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乡镇农经机构建设情况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现状的调研活动,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经机构建设现状

据调查显示, 目前全省共14个市州86个县 (市、区) 1254个乡镇, 有行政村16058个, 近两年各地政府逐步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 根据政府改革方案或各地编办的正式文件中对乡镇农经机构建设的相关规定, 甘肃省乡镇农经机构目前可分为四类。

一是由政府文件或编办明确独立设置农经机构的仅有7个县 (市、区) , 分别为庆阳市的正宁县、华池县;临夏州的临夏县;武威市的民勤县;张掖市的民乐县、肃南县;酒泉市的金塔县, 共计95个乡镇,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6%, 其中有88个乡镇已挂牌,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编制人数为267人, 实有人数为217人。二是由政府文件或编办明确规定, 与财政等其他部门综合设立财政农经或农技农经或农业服务中心及其他农业服务机构的乡镇数为604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48.2%, 实际农经人员有1586人。其中, 352个乡镇与财政合并成立财政农经或农经财政服务中心;155个乡镇与农技等部门合并形成农技农经服务中心;76个乡镇与乡镇其他部门合并设立农业服务中心;以其他形式设立乡镇综合机构的乡镇有21个。以上几种形式均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三是没有农经机构, 职能并入乡政府或财政所的乡镇总数为454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6.2%:其中, 乡镇农经机构并入乡政府的为122个, 其工作人员转为行政系列的有20个;并入财政所的为167个;以其他形式存在的乡镇有165个。四是有101个乡镇虽然已明确规定撤销, 但由于种种原因, 实质上农经站仍独立存在, 并正常运转, 如陇南市徽县, 文件已明确撤销但目前仍独立存在且工作正常运转。

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情况

全省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乡镇数为1173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5%;村数为15198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94.6%,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代理会计总数为1629人。截至目前, 根据委托代理机构业务指导部门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委托代理机构由农经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756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60.2%, 其中代理村数为8775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54.6%, 代理会计1144名。二是委托代理机构由财政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376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29.9%, 其中代理村数为5949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37%, 代理会计人数为390人。主要涉及兰州市、天水、定西、武威、陇南、甘南六个市 (州) 的24个县 (市、区) 。三是委托代理机构由其他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41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2%, 其中代理村数为474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3%, 代理会计人数为95人。

三、全省“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㈠全省“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部分市 (州) 、县 (区) 已将村级委托代理工作的代理范围由村级会计业务向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业务拓展。据调查, 全省已有庆阳、张掖、嘉峪关三个市 (州) 14个县 (市、区) 182个乡镇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4.5%, 涉及2111个村, 占全省总村数的13.1%, 编制人数为322人, 实有人数为357人。其中:独立建设“三资”委托机构的乡镇为8个;依托相应机构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乡镇为174个, 包括依托农经站设立的63个, 依托农财或财政农经中心设立的56个, 依托农技 (农经) 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的55个。

㈡“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目前, 正式成立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中, 已开展“三资”代理业务的乡镇为167个、代理1875个村的“三资”业务;而已建立委托代理机构但尚未开展“三资”代理业务的乡镇数为15个。嘉峪关市以清产核资为契机, 依托镇农经站统一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并统一挂牌, 开展“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庆阳市已有105个乡镇的1025个行政村正式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 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87.5%和81%。

四、存在的问题

㈠机构不健全, 监管严重缺位

调查显示, 根据甘办发[2010]24号文件精神, 全省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 多地撤销合并了乡镇农经机构, 目前仅有95个乡镇独立设置了乡镇农经机构, 而有1159个乡镇实施了撤并, 并且不设置专职农经人员, 致使村级会计核算规范化水平急剧下降;同时, 由于乡镇农经机构不健全, 乡镇监督管理职能严重弱化, 部分地方农村财务管理粗放, 监督制度不完善, 导致一些基层干部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利用虚假票据冲抵账务等手段, 侵吞私分、虚报冒领、挪用土地征用补偿款、退耕还林还草款等惠农资金和救灾优抚款物, 侵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成为乡村干部腐败多发的新领域。

㈡职能被弱化

乡镇农经机构肩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三大管理”和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项指导”的行政职责。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中已明确提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近年来, 国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法》等法规, 省上也出台了《甘肃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赋予农经机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的职能。但实际上, 甘肃省市 (州) 、县 (市、区) 、乡三级农经机构都是纯事业性质, 没有任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职能, 导致各级农经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

㈢经费无保障, 工作环境恶劣

各级农经部门承担的是“三大管理”“三大指导”和农经统计等职责, 这些职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但一直缺乏专项工作经费保障, 致使各级农经系统办公条件、设备缺乏。据调查, 全省独立设置的乡镇农经机构平均5.2人合用一台电脑, 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更加稀缺;部分乡镇只能使用其他部门淘汰的电脑或几人合用一台电脑;部分乡镇农经站甚至还没有一台电脑, 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

㈣人员不稳定, 正常工作开展困难

虽然“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但多数党政领导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等原因, 导致各级农经人员调整、更换频繁, 留下来的大多年纪较大、知识老化、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乡镇农经站撤并后, 乡镇经管站无专职人员, 多为兼职还经常被抽调, 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 无法正常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五、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3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2013]5号文件精神, 加快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步伐,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㈠加强农经机构队伍建设

根据承担的职能, 建议将市 (州) 、县 (市、区) 和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全部纳入行政管理序列, 每个乡镇配备农经干部3人~5人;省、市 (州) 、县 (市、区) 农经机构统一更名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局” (目前已有庆阳、陇南、张掖三市的22个县已更名) , 确保农经系统队伍与当前所承担的农经工作任务相适应。

㈡加快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建设

根据甘政办发[2013]5号文件精神, 结合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各市 (州) 要督促各县 (区) 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尽快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负责农村集体“三资”代理工作;未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乡镇, 要积极组建独立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 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 推进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㈢理顺管理体制

为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主体清晰、职责明确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制, 着力解决目前由代理主体不明、部门职责不清造成的管理混乱、监督不力等问题。根据省政府[2013]5号文件精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是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牵头主管部门, 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以及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制定、修改、完善, 农村财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㈣落实经费保障

各地要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经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费和“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保障所需经费, 确保农村审计、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监管人员培训、网络监管平台建设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㈤完善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资产管理台账和资源管理台账。集体资金支取实行“双印鉴”监管制度。加强财务票据管理, 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代理流程, 规范委托代理工作行为。全面落实“四权”不变原则, 坚决杜绝越权审批、截留挪用集体资金等行为。着力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服务高效、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体系。

㈥强化技能培训

篇4: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四新恩阳”建设这一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我区25个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23个(在建2个)、文化示范村2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7个、文化大院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8个、农家书屋394个、社区书屋43个。统筹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广电站资源,设立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站25个;建成图书分馆6个、文化分馆2个;建成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5个。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及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94个农家书屋和43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相约古镇”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为支撑,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翰墨古镇”“ 家在恩阳”“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752场次/年。

3、文艺人才培训不断加强

对我区28支民间文艺队伍每个月派专业人员进行腰鼓、军鼓、广场舞、扇子舞、健身操等针对性培训,截止目前5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举办农家(社区)书屋图书管理员专业培训3期/年,培训人数16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体业务培训2期/年;举办乡镇(街道)文化专干业务培训班4期/年,培训人数8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队、爱好者培训班6期/年。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村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区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社丰富。在城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送文化下乡”所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看书报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

5、农村文化阵地班子不够健全。乡镇文化站人少,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较普遍,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

三、发展繁荣我区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区委、区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公益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改革将文化站和广站合并,配齐配强文化站长,区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3、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挖掘整理,赋予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2)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文化+”工程,充分挖掘、利用恩阳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战略;以古镇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文化旅游为支撑,积极研发文旅产品,大力推动文化提质增效。加大对从事文化产品开发生产或经营的扶持力度。

篇5: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许多问题。

1、数量少。我市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馆站编制少、人员少,每个乡镇都没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镇)、村开运动会时,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

3、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不少,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既不专业更不专心,部分专业人员既不爱岗更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这些人最高学历往往只是高中,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而且,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各乡镇(街道)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或被抽出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

4、经常性差。有的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唱歌等,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但也不经常,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就是打麻将、上网,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由于年龄等原因,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文化站“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以条管理变为以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镇文化干部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6、影响面小。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横向辐射面不大,群众的参与面很小。

二、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就更没有人抓文化工作了,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因此,乡(镇)、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许多上级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市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我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当簿弱,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市文化馆负责对全市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门类不全,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时间有限,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农村文化人才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社会经济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配足专业人员,落实编制,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以乡镇为依据,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县有文化馆、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四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市、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缺乏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各类文化协会,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农村各中小学要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本着先点后面,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先在全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

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在试点村,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力求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篇6: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专业:工业设计08-1班

姓名:郭晓霄

学号:31080402010

2关于农村当地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调查

内容摘要:寨豁乡地处偏远的太行山区,是博爱县唯一的全山区乡。近年来,全乡人民齐心协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变。该乡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以及旅游优势,大力推荐种植樱桃,并形成当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当地蜂蜜和药材产业,形成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这些喜人的成绩凝结着这里朴实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劳,当然更离不开一个先进的党支部,在2010年,寨豁乡小底村的党支部被评为焦作市优秀党支部。

关键字:地理优势 当地产业 现代农业 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

我做的社会调查选择的题目是关于农村当地产业集聚区建设现状调查,暑假里经同学介绍,我来到了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小底村。在这里,我深刻体验了这里的乡村生活,对山区有了一定的认识。

寨豁乡地处偏远的太行山区,是博爱县唯一的全山区乡。近年来,该乡围绕“一村一品”、“依山致富”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转变。目前已建成以樱桃产业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有特色多产业集聚区。

看看地图可以发现,寨豁乡是一个罕见的纯山区乡,小底村自然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了。一般说到山区,给人的印象就是贫穷、落后,然而事实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2010年,小底村党支部被评为焦作市优秀党支部,而获得优秀党支部称号的村庄全市只有6个。小底村是寨豁乡比较发达的村庄,位于焦作与晋城的交界地区,也是前往青天河旅游区的必经之地,村民就巧妙利用了这个优势,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在这个村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樱桃产业的发展。

博爱县寨豁乡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优质樱桃种植面积已达1000余亩,拥有大红灯、先峰、拉宾斯等10多个樱桃品种,素有“太行樱桃第一岭”之美誉。全乡樱桃年产值780万元,樱桃产业已成为该乡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而产量最多就是小底村,是该乡樱桃产业的典范。小底村是寨豁乡最大的良种樱桃种植基地,全村280户,有92户种植樱桃。从2000年开始,逐步从当时的两三家十几亩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亩。据该村吴崇波介绍,如果600亩樱桃全部进入盛果期,每年能收近600万斤樱桃,按今年的时价算,收入可达2400万元。

来到小底村,你能听到这样一段顺口溜:“小底樱桃真是俏,色艳果大产量高;不愁化肥和技术,躺在树下数钞票”。小底村以前有种植樱桃的传统,但都是零星种植,没有规模,而且所种的樱桃品种比较单一,产量也不高,未收到较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前后,国家号召山区乡村退耕还林,小底村抓住这一机遇,在县扶贫部门和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优良樱桃品种。我和一个村民聊过天,他是这样告诉我的:俺村从2001年开始大面积种植樱桃,2003年就见到了效益,特别是近年来通过青天河景区的开发带动和举办樱桃节,俺村的樱桃名扬省内外。

2008年5月16日,博爱县首届樱桃节开幕式在小底村樱桃岭隆重举行。时任焦作市委副书记贾春明和博爱县委书记马明仁到会并宣布樱桃节正式开幕。据悉,由当地政府主办的本届樱桃节历时1个月。当天前来观光品果的游客络绎不绝,仅一上午就销售鲜果300多斤。此次樱桃节展示了该村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成果,也标志着该村以樱桃产业为依托的现代生态观光农业正逐步推向市场。

博爱县首届樱桃节在小底村樱桃岭成功举办,以此为契机,小底村初步建成樱桃生态观光园,同时借助青天河旅游线路穿园而过这一优势,打出了“青天河山水风光,樱桃岭花果飘香”、“游青天河山水,品小底村樱桃”等精品宣传口号。由于山区独特的水土光照优势,小底村的樱桃个大、色艳、果肉厚、口感好,随即赢得了省内外客商的青睐。这一年的年底,小底村的樱桃通过了河南省林业厅无公害大樱桃果品鉴定。

小底村樱桃如今的发展,是寨豁乡党委政府长期实行结构调整的结果。该乡围绕“一村一品”、“依山致富”的发展思路,积极帮助各村群众发展林果业。为做大做强小底村这一特色产业,乡里又组织农办科技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先后从外地引进了雷以斯、大红灯、拉丁等樱桃新品种,结出的果实紫红鲜艳、汁多味甜、早熟果大,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小底村的樱桃被乡里纳入重点科技扶持项目,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召开现场培训会,对果农进行技术操作示范,印发技术资料等,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施肥修枝、病虫防治等种植新技术,使果农增质增产。小底村村民吴大国的一番话道出了樱桃种植户的心声,“自从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后,俺种的6亩樱桃亩产由原来的6000斤提高到了10000斤,有了政府扶持不怕种不出好樱桃。”

产量提高了,只有拓宽销路才能真正实现增收。为帮助农民发展销售,乡里成立了中介服务机构,与焦作、晋城等地的大型果业市场发展订单业务,果农足不出户就能高价销售。

对樱桃的种植前景,果农充满信心,在乡农业服务中心的指导下,小底村正在创立自己的品牌“太行第一樱桃”,并积极申请绿色食品认证,严格按照绿色认证标准种植和管理。

小底村党支部不断创新农村党建工作载体,把党的建设工作融合到群众和发展农村经济中。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探索了一条农村党建新路子。近几年来,该村党支部积极开展“风险党员承担,利益群众共享”的实践活动,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一、风险党员承担以村党支部为核心,发挥“四员”作用,充分调动樱桃种植大户党员的积极性。一是农村种植的“宣传员”,向村民及时、准确地宣传樱桃种植的各种政策信息、科技信息,帮助村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二是发展种植的“服务员”,在乡党委的支持扶助下向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苗木、农药等,以保证其生产经营活动不致因缺乏资金、物质而

受阻。三是技术传授的“指导员”,向农户提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并在技术方面指导培训。四是拓展樱桃市场的“销售员”,着力解决长期存在的樱桃卖难、卖亏的问题,使农户销售的产品获得满意收益。支部书记吴崇波几年前就开始种植樱桃,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该党员把本村10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农户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帮助,免费提供苗木和技术,通过边学习边培养,使他们树立致富的经营理念,直到他们走上良性发展路子。通过党员的扶持帮助和示范带动,群众在发展樱桃种植业中无市场风险,增强了广大樱桃种植户的信心和决心,目前全村50于户缺资金,缺技术的农户加入该行列后,樱桃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全村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结构调整新路子。

第二、利益群众共享在党员担起市场风险所造成的亏损度之外,而对种植户的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则是由种植户所享有,党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利益。但这个利益则是在种植户优先享有的前提下来进行的,因此,党员在市场的运作中,始终担起种植户的风险。近年来,党员通过让利,让种植户从当初的小规模发展成为大规模,从而奠定了全村的樱桃种植基地建设,作大作强种植业这个支柱产业,使得小底村樱桃种植业从本村不断向外发展。全村的种植户从2001年10多家,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家。在利益分配中,樱桃种植业主根据党员老板提供的苗木等,按照无公害化标准进行种植,适应了市场需求。通过广大党员的示范带动,樱桃种植业已成为小底村的支柱产业,广大群众也走上了致富路。

在这里我整整待了两个星期,了解到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其实这里除了樱桃以外,还有好多富民之道,前面说了,该村位于焦作与晋城的交界地区,好多人买了大货车,搞起了运输生意;而山区的花也比较多,一部分人养起了蜜蜂,然后可以销售蜜蜂的副产品;山上有好多东西都是野生的,村民采集下来后,可以作为药材销售,也是因地制宜的生财之道。该乡的人民在樱桃产业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其它辅助产业,使该乡形成了有特色多产业的集聚区。

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并且爱动脑筋,因此走上富裕之路并非偶然,一个村的村民竟然都有这种觉悟,实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要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为己任,要用百分之一的智慧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为祖国建设而奋斗。

篇7:关于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组长:杨石麟

组员:徐义杰 赵阳 罗超 周欢 谢黎

(一)研究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盐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量农村生物质能源被弃置不用,甚至白白烧掉,既严重浪费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研究内容

1、燃料使用的情况

2、燃料使用的利弊

3、燃料使用的经济效应

(三)研究方法

1、走访调查法

2、上网查询法

3、辨证讨论法

4、问卷调查法

(四)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1)成立课题组,成员分工,设计计划

2.实施阶段(2010.11—2011.4)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2011.4—2011.6)分析整理资料,写出课题报告及心得体会并上交

(五)研究概述

沼气

沼气是利用有机废弃物(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等)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来的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不仅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单纯从能源角度来讲,一个农户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供其一年炊事用能的需要,年可节约用煤1.5吨。2006年我县4200个沼气池建成使用,一年下来可节约6300吨煤,这对缓解能源紧张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

沼气建设非常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它充分利用在消耗资源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处理,产生洁净的沼气能源,从而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能解决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发展生产等;沼渣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用于追肥,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在沼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原料被分解产生出以甲烷为主的高热值能源气体,杀灭了废弃物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同时,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改烧柴为烧气,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沼气建设使人畜粪便经沼气无害化处理,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消灭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让广大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比如,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2000元左右,利用这个沼气池农户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个沼气池可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

农村家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它所产的沼气能解决4口人家庭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

1、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2、在煤的使用上,一方面,煤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将它们当作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将宝贵的化工原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3、煤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其燃烧的产物也使空气受污染,像没有进行脱硫处理的含硫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4、煤的燃烧无疑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能源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温室效应,植树面积减少,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等。

(六)研究体会

篇8: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1.1 留守儿童对亲情的需求强烈, 甚至对有些儿童来说, 存在

严重的“亲情饥渴”缺失父母, 情感孤寂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问题

调查显示, 有55﹪的留守儿童很少和父母联系, 常和父母电话联系的仅占30%, 父母亲外出打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为62%, 交流中还知道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10年!65.3%的孩子没去过父母亲工作的地方, 在他们眼中一个幸福的家就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75%。从留守儿童对家庭生活的期望上看, 54.5%的留守孩子希望“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希望“与亲戚共同生活”占8.6%, 希望“一个出去, 一个在家”占36.9%。这表明孩子渴望亲情, 渴望父母的呵护。尽管如此, 35.6%的留守子女却表示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 沟通困难, 据调查, 留守子女渲泄烦恼的途径, “憋在心里不说, 写日记”的占55.2%, “和同学或朋友说”的占23.5%, 打电话跟父母说的仅占10.3%, 由于缺乏或者不愿意采取与人交流这些正式的渲泄方式, 很多的孩子易产生自卑心理, 对生活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 滋生不良倾向。调查还发现, 有79%的留守儿童无人督促学习。

1.2 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堪忧

从对留守儿童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 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 这背后主要是心理问题干扰及学习自控力较差造成的, 在农村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 素质不高, 很难辅导督促子女功课。据调查留守家庭中84.6%, 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 15.5%由亲戚代管, 在交流中也了解到大多数的监护人表示“只照看生活, 别的不管”, 这说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 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亲戚, 对孩子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的浅层关怀, 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我们所接触的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这种情况。

问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父母在电话中最关心你的哪些方面”, “思想道德”排在最后, 仅占4.5%。在留守儿童中, 缺乏基本的礼貌常识, 甚至对他们而言, 理想、目标是风牛马不相及的, 他们自制力较弱, 逃学玩等现象十分普遍。留守儿童是时代的孤儿, 属于他们的爱的天空亟需撑起。

2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自身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不够健全, 行为习惯差。通过调查发现, 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 道德缺失, 表现为没有礼貌, 缺乏教养, 有些孩子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 在行为上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留守儿童大多内心封闭, 孤独, 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 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意识特别强, 易出现过激行为等。二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在外, 给他们尽可能的是物质上的满足, 零花钱较多, 而监护人对他们一般疏于管教, 在消费理念上缺乏必要的引导, 使其在消费习惯上不够合理甚至过于随意, 这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同时留守儿童对零食有很大的偏好, 这给成长中的他们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 使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孩子的营养缺乏科学的安排, 获取营养不够全面。总之, 没有父母悉心照顾, 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完整的家庭教育, 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 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2 监护人方面

一是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对孩子学习的问题一般都不能给予帮助, 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导监督作用。二是监护人几乎让孩子生活在放任的状态下, 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孩子们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对自身变化和社会交往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认知, 与此相关也带来一些烦恼和矛盾, 这时, 他们渴望倾诉, 渴望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 但是父母在外, 加上监护人对孩子的关注不够, 缺乏起码的交流机会, 使得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应有的正确的引导。

3 对于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是农民工的未成年子女, 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一部分。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 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环节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3.1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农

民工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推进, 农民工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扩大, 全国人口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是, 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存在使得农民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二元的城乡户籍制度, 形成了一种“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 制度中的农民没有进城”的无奈局面, 以及这种户籍制度与就业、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制度的不公平的结合。例如, 有的地方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 有些地方虽然允许农民工子女上学, 但额外要加收一定费用, 且费用很高, 使得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即使入了学, 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或高考, 而各地教材的选用又大不相同, 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面临转学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另外, 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原因, 农民工不得不将子女留守在原籍地农村。由此, 农民工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3.2 从家庭角度来说, 父母在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

一方面, 为了改善生活, 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 到城市里务工, 他们希望给子女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物质的满足, 而这时往往忽略了子女的教育问题、心里问题, 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 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另一方面, 外出务工的父母忙于打工, 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使得家长的教育能力和孩子的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 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 但不管怎么说, 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 就是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 他们身心受到难以抚平的伤害。

3.3 从监护角度来说, 监护人管理不力

由于父母外出, 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就落在了监护人的身上。一方面由于血缘、亲缘关系, 监护者多采用放任溺爱的方式, 倾向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纵, 而较少有精神上的塑造、道德上的约束和引导;另一方面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大多数监护人的文化素质比较低, 仅仅是能让孩子吃饱穿暖而已, 对孩子思想学习培养不大关注, 对儿童的心理需求了解不够, 不能在学习上予以辅导和帮助, 难以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4 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4.1 从父母角度出发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权衡好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 迫于生计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一方面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 另一方面对城市的经济建设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一个大前提是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 如果富裕了经济, 腐朽了孩子, 是得不偿失的。教育是发展的关键,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 肩负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责任。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建议:一是一个家庭中夫妻最好不要同时外出, 一方外出打工, 一方照料孩子, 在他们幼小的心中撑起一片爱的天空。二是把孩子留在家的外出父母, 要经常与孩子联系, 勤于与孩子沟通, 把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随时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思想情感的变化, 尽力帮孩子解决问题, 多鼓励他们。让孩子心情舒畅, 快乐成长。三是家长应主动与孩子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取得联系和沟通, 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 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发展变化, 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 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即使在外地务工, 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

4.2 从学校角度出发

学校要加强管理, 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作为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常抓不懈。学校各班级应以走访了解情况, 事实求是的态度, 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 并进行统一部署管理。爱是教育的前提, 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多交流, 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生活上, 要无微不至, 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学习上, 要多给予督促指导;在心理上, 要细心观察, 耐心沟通, 诚心引导;在安全上, 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课,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交往上,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 融入班集体中, 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再次, 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自身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要及时处理, 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并定期进行家访, 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 相互沟通交流, 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4.3 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4.3.1 加强舆论宣传, 强化社会关爱。

加大有关法律的宣传力度, 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 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教育子女的关系, 也让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同时,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 有效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 帮助留守儿童, 引导他们成长。共青团、少先队也要积极组织起来, 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 给他们以关爱, 让他们的心理不再孤寂, 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4.3.2 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务工流入地设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并降低农民子女进城读书门槛, 改革户籍制度, 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 破除政策壁垒,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只有解决住房、教育、医疗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才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3.3 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 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农民工大多是从中西部前往东南, 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当地经济发展不足, 而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经济收入, 改善生活条件。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民工问题是前提, 而经济问题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 所以应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因此, 需要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鼓励务工返乡农民工在本乡本土创业, 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让农民就近务工, 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

摘要:基于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利用暑期实践的机会, 在当地干部的积极配合下, 对家乡米粮镇留守儿童进行了实地调查, 并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通过对他们成长状况的了解,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试探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

上一篇:做快乐工作的好员工下一篇:阜平县医院优质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