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2024-04-20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武功县,布王村、曹家村部分村民

调查时间:10月24日

方式:对自己所在的村子通过走访、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来进行。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只有近八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

在准备本次的卷调查之前,我并未真正体会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现在终于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现代化农村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庄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最基本得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问的“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却一不可,共同构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条件,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具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好、生活环境优美。忧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化、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惹我那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还是比较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前,我先了解了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种存在的问题,方便进行比较,找出问题,以便提出好的建议。以下是我国目前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

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1、绿色与环保在规划中缺位。在不少农村,新村建设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大多空有外观美丽的外表,新村的内核缺少绿色和环保的理念、缺少生活污水和粪便污水的处理设备和设施,一些新村建设点的房屋外观美丽,屋后却污水横流,不忍目睹。绿色、生态、环保原本就是新农村最大的资本,但不少新农村规划中最缺少的就是农村适用的廉价和环保的污水处理设施和设计方案,并未考虑将污水处理洁净才予回归自然,没有考虑将生活污水、家庭养殖业的排泄物和污水的处理列入规划部门的设计范畴,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缺憾。

2、乱占耕地和轮番拆建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各地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上监管不力和缺乏有效的打击手段等原因,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民不经批准就直接占用耕地、农保田盖房,个别村干部甚至公开在农保田挖坑取土、开采矿藏,一些农民借用建烤烟房的名义直接占用耕地变相盖房的趋势已经有所抬头。目前中央出台了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一些农民更是错误地认为,现在可以在过去禁止占用的耕地、农保田上盖房了;一些农民未经审批直接在原宅基地上拆旧建新;个别干部更是不顾人文景观与历史遗址的保护,一味追求建设速度。这些均与中央倡导的新农村建设要做到“既不是大拆大建、也不是在建设中破坏、更不是在破坏中建设,更不是简单的拆旧建新,原有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遗迹要注意保护和保留”的精神是相悖的。

3、规划中节能与节约意识缺失,资源浪费严重;不少地震带上的居民点缺少抗震设计。在相当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缺乏节水、节电、节能、节地等节约资源方面的总体规划和方案设计。而当前,全球的能源危机已经给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敲响了警钟,农村的新建房屋中保温和隔热性能的设计方面大多没有太大的改进,大多沿用城市建设的图纸和样式,大多还停留在关注户型格局合理、外观美丽等方面,对于节能、节水、节电、节地等方面的节约设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我国的农村人口占有全中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三强,如果新农村的建设再走高能耗的老路,即便是农村农民短时间内有能力消费,我们国家有限的资源也承担不了高能耗消费之重负。此外,在一些地处地震带上的农村,例如××的小陶、洪田等乡镇,新村设计大多缺乏抗震设计,难以抗拒自然灾害的破坏力,一旦发生地震,后果将不堪设想。

4、农村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目前各村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产业规划基本上是由乡镇的挂村干部参照某个示范村“依葫芦画瓢”或“闭门造车”的,不少农村的产业规划缺少确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其显著特点是可操作性不足,前瞻性不足。究其原因,这些规划中的大多数方案是由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责任心和自己所掌握的乡情而编写的,并没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地理、气候、人力、地力等资源条件,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的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且往往缺乏农民朋友群体的参与,缺少上级行业专家的指导,因而产业发展规划大多显得乡情有余,前瞻性不足,纸上谈兵的多,可操作性不强。对于上述关于新农村建设所存在的问题,在本次调查的两个村子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这不是失为一个好的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农业生产情况。本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经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要经济作物。

畜牧生产情况。畜牧业生产方面没有大规模的养殖场,都是小家小户的养殖,数量也都不多。养猪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部分养殖户已打算开春二月夸大养殖规模,但相对现代化的养猪企业尚具有很大差距。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村子的道路硬化率不是很高,巷道尚有大部分未能硬化;主要通道的路况也不是很好,虽是经过修善后的水泥道路,但是年久失修,仍旧有些破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村委在相关部门的关照下,通过专项资金下拨和村民自筹资金将会对原有道路进行改造和完善。村民也都已经用上了自来水。通讯方面,全村的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的拥有人群基本达到普及的状态,大多数家庭也已经装上了数字电视,100%的家庭都能看到信号清晰地电视节目,电脑网络的运用人群也在逐渐上升。

村民的年收入情况。本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常规的农业种养收入以及外出收入打工为主,全村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以20到40岁的年轻为主,站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

取得的成效

1、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基本已经接近中上等水平。

2、村中关于给予农民不住的情况基本得到落实,让农民真正感到政策益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温暖。

3、农民的收入在一步一步的稳定提高。

4、村中孩子们的九年义务教育学费减免情况落实的比较令人满意,帮助了不少家庭和孩子,减少经济压力,真正将教育普及化,圆了不少学子的求学梦。

5、在农村医保的落实下,人们的就诊途径很便捷,让他们对突发的情况的处理不至于出现措手不及。

不足之处

1、农民的娱乐生活太单调,村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太少。没有像样一点的公共活动场所。

2、村中目前的绿化比较乱,绿化条件不足,绿化成果不明显,没有击中的绿化用地。

3、在走访中发现村中的垃圾堆放现象比较严重,基本是沿路放置或是闲置在宅基地堆放,这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也会越来越富有,人们的家园保护意识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下去,城市所向往的那种浓浓的乡村气息也会被混凝土的冰冷所替代。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更多的公共场所。再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村中的一些空地,把他变成邻里交往的热土。

提出几点建议

1、增加村中的公共厕所,在我所调查的村庄中,不知是否是因为家家户户独门独院的缘故,没有公共厕所,这在新农村建设中是万万不能少的,一个建设中的新农村,会迎来大量的人员流动,陌生人来往是很平凡的,由此可见公共厕所是必不可少的。

2、合理规划垃圾的回收利用系统,搞好环境卫生。关于垃圾的处理,目前是很多建设中的新农村都必须抓紧解决的一个问题。

3、因地制宜,做好排水系统规划。

4、做好村中产业调整,争取产业不是那么单一,是村子在经济狂飙的现代有一定的综合调整能力。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民富了,才是农村的真正进步。中国才算是真正的赋予起来了,才是走进了现代化。所以我们要做好更多的调查工作,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一边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加快步伐。

篇2: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调查研究家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能够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策,增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对农村的发展献计献策,减少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㈠、调查时间:2012-1-20至2012-1-26

㈡、调查方式方法: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

调查方法:网上查询

调查人员:柯进

㈢、调查步骤: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总结成交阶段。

二、调查结果概述

古城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现状的描述。古城村是长沙市望城县城郊乡的一个小村庄,人均年收入约为1280元。(摘自城郊乡统计局)

㈠、生产发展。

古城村位于望城县城的郊区,交通比较便利,方便农作物、经济作物的运输和销售。村内没有工厂、企业,都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有1.2亩地,农忙时节大部分人在家务农,农闲时都外出务工。村里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玉米和小麦,85%的家庭都以玉米小麦为收入来源。

㈡.生活宽裕。

望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位于河北省行政县的后十名。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很不宽裕,离小康生活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物价的上涨,村民的消费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还有村民的医疗卫生没有安全保障。村民生活宽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㈢.村容整洁。

由于村民消费水平不高,家里的家具都比较简易实用,这也是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不铺张浪费,提倡节约的优良传统。家家都是打扫的干干净净,收拾的整整

洁洁。道路虽不宽阔,但很平坦,不过一到雨天,路面就会变得湿滑、泥泞,给村民的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

(四).乡风文明。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优良文化传统。村民们基本上都能做到孝敬老人,让他们颐养天年,抚养儿女,让子女健康快乐的成长,不过也有一两家没有尽到自己的本职义务,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力度对他们进行教育感化。

三、调查结果分析

㈠、古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状分析。

1、关于古城村的生产发展。

古城村的经济要想得到迅速的发展,必须在保证粮食供应的前提下,尽量加大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力度,扩大玉米的种植范围,从单一的品种到多元化种植,改变品种单一的不利局面。古城村玉米的种植和销售是低端的产业,大部分利润都流失了,最重要的是建立桃树种植、销售、生产、加工和再加工等一体系的制造和营销网络,关键是建立工厂,制造桃汁、桃干等成品,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

2、关于古城村的生活富裕。

古城村村民看病要到镇上或县上,乡医院定兴县医院的医药费太贵。村民就怕得病,是因为无力支付高额的医药费。村民渴望村内有一所正规、价格合理、医疗水平过关的医疗室。

3、关于村容整洁建设。

古城村的村容建设搞得还可以,不过就是村内的几条主干道路在雨天泥泞不堪。虽然村民有过几次的修缮,可还是无济于事。据了解村委会已经向上级反映,希望尽快得到答复。我觉得村民们可以在村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由县委出资,自己把路修好,因为那毕竟是我们自己的“工程”。

4、关于古城村的乡风文明建设。

古城村有着良好的传统,虽说不是夜不闭户,但是偷盗抢已经不复存在了。人们都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最重要的是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做到全村无文盲。

5、关于古城村的管理民众。

村民们最怕村干部的政策有太大的变化,希望在平稳中求进步。自从免除农业税以来,村干部的工作少了很多,但是也有很多惠农政策由村干部们大力宣传和贯彻落实。

㈡、古城村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难点分析及对策。

1.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哪里?

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首先“新”在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他还说:“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是另一个„新‟,这次新农村建设让公共财政大幅度向农村倾斜,让城市大门向农民敞开,那城市和农村放到一个大盘子里考虑,不像过去那样就农村说农村,很难有大的突破。”这些话说的很好很实在,要是都能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将会很顺利。十七大召开一年有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要用科学的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也在于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广大农民几千年来的梦想,在于最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他们的利益关系,培育出新形势的农民,做到关注他们内心实际的需求,注重他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

省农业厅一位负责起草《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的同志告诉记者:“我省新农村建设,总体上是按照中央精神部署。但制定一些政策和措施上,突出一个„实‟字,一是着眼河北的实际,二是讲求实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不尽一致,其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们不能照搬“中央一号”文件的部署,河北省位于中部,是农业大省,中原崛起的口号再响,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大生产时期的困境,经济非但得不到发展,还会停滞不前,严重改善农村生态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省长把“积极推进现代农村建设”放在了新农村建设八项举措中的首位,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把“五通”建设目标贯彻好,落实好。东江村村村通油路已基本解决(村内除外)。“通电”和“通电话”已经解决,不过“通广播电视”还没提上日程,关于“通安全饮水”,东江村自建村以来都是饮用地下

水,就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3.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省委书记说:“当前农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一穷二白。„穷‟就是缺钱,„白‟就是发展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说到底是一项治穷的工程,是一项发展的工程。”我们河北是人口大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整体上并不富裕,由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后,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不是中央领导,不是省市干部,而是农民。建设新农村,不是大拆大建,不是一刀切,各市的经济水平不同,各县的经济水平不同,各村的经济水平不同,村民要严格地以实际为基础,以自己可以接受的财力范围为基础,不能搞面子工程,就算我们的基础设施再好,但是我们的腰包鼓不起来,那就是失败的。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来?

资金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我财力保障。从xx年开始,全省全免农民税,还大幅度增加了支农支出,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消息表明,我省将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公共财政支农力度。我从乡统计局了解到,政府每年都拿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四分之一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投入之大。

篇3: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农村集体“三资”,代理机构建设,乡镇农经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牧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13]5号) 精神, 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积极推进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 2013年5月, 甘肃省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对乡镇农经机构建设情况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现状的调研活动,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省农经机构建设现状

据调查显示, 目前全省共14个市州86个县 (市、区) 1254个乡镇, 有行政村16058个, 近两年各地政府逐步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 根据政府改革方案或各地编办的正式文件中对乡镇农经机构建设的相关规定, 甘肃省乡镇农经机构目前可分为四类。

一是由政府文件或编办明确独立设置农经机构的仅有7个县 (市、区) , 分别为庆阳市的正宁县、华池县;临夏州的临夏县;武威市的民勤县;张掖市的民乐县、肃南县;酒泉市的金塔县, 共计95个乡镇,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6%, 其中有88个乡镇已挂牌,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7%;编制人数为267人, 实有人数为217人。二是由政府文件或编办明确规定, 与财政等其他部门综合设立财政农经或农技农经或农业服务中心及其他农业服务机构的乡镇数为604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48.2%, 实际农经人员有1586人。其中, 352个乡镇与财政合并成立财政农经或农经财政服务中心;155个乡镇与农技等部门合并形成农技农经服务中心;76个乡镇与乡镇其他部门合并设立农业服务中心;以其他形式设立乡镇综合机构的乡镇有21个。以上几种形式均为乡镇政府的内设机构。三是没有农经机构, 职能并入乡政府或财政所的乡镇总数为454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6.2%:其中, 乡镇农经机构并入乡政府的为122个, 其工作人员转为行政系列的有20个;并入财政所的为167个;以其他形式存在的乡镇有165个。四是有101个乡镇虽然已明确规定撤销, 但由于种种原因, 实质上农经站仍独立存在, 并正常运转, 如陇南市徽县, 文件已明确撤销但目前仍独立存在且工作正常运转。

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情况

全省实行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乡镇数为1173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5%;村数为15198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94.6%, 村级会计委托代理的代理会计总数为1629人。截至目前, 根据委托代理机构业务指导部门的不同, 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委托代理机构由农经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756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60.2%, 其中代理村数为8775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54.6%, 代理会计1144名。二是委托代理机构由财政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376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29.9%, 其中代理村数为5949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37%, 代理会计人数为390人。主要涉及兰州市、天水、定西、武威、陇南、甘南六个市 (州) 的24个县 (市、区) 。三是委托代理机构由其他部门指导管理的乡镇为41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3.2%, 其中代理村数为474个, 占全省总村数的3%, 代理会计人数为95人。

三、全省“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㈠全省“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部分市 (州) 、县 (区) 已将村级委托代理工作的代理范围由村级会计业务向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业务拓展。据调查, 全省已有庆阳、张掖、嘉峪关三个市 (州) 14个县 (市、区) 182个乡镇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4.5%, 涉及2111个村, 占全省总村数的13.1%, 编制人数为322人, 实有人数为357人。其中:独立建设“三资”委托机构的乡镇为8个;依托相应机构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乡镇为174个, 包括依托农经站设立的63个, 依托农财或财政农经中心设立的56个, 依托农技 (农经) 综合服务中心设立的55个。

㈡“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工作开展情况

截至目前, 正式成立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中, 已开展“三资”代理业务的乡镇为167个、代理1875个村的“三资”业务;而已建立委托代理机构但尚未开展“三资”代理业务的乡镇数为15个。嘉峪关市以清产核资为契机, 依托镇农经站统一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并统一挂牌, 开展“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庆阳市已有105个乡镇的1025个行政村正式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 分别占全市乡镇、村总数的87.5%和81%。

四、存在的问题

㈠机构不健全, 监管严重缺位

调查显示, 根据甘办发[2010]24号文件精神, 全省开展了乡镇机构改革, 多地撤销合并了乡镇农经机构, 目前仅有95个乡镇独立设置了乡镇农经机构, 而有1159个乡镇实施了撤并, 并且不设置专职农经人员, 致使村级会计核算规范化水平急剧下降;同时, 由于乡镇农经机构不健全, 乡镇监督管理职能严重弱化, 部分地方农村财务管理粗放, 监督制度不完善, 导致一些基层干部采取收入不入账或利用虚假票据冲抵账务等手段, 侵吞私分、虚报冒领、挪用土地征用补偿款、退耕还林还草款等惠农资金和救灾优抚款物, 侵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 成为乡村干部腐败多发的新领域。

㈡职能被弱化

乡镇农经机构肩负着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三大管理”和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项指导”的行政职责。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国发[2006]30号) 中已明确提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农村经营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 确保履行好职能。近年来, 国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条例》《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法》等法规, 省上也出台了《甘肃省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条例》, 赋予农经机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行政监督的职能。但实际上, 甘肃省市 (州) 、县 (市、区) 、乡三级农经机构都是纯事业性质, 没有任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督职能, 导致各级农经机构在开展工作时力不从心, 困难重重。

㈢经费无保障, 工作环境恶劣

各级农经部门承担的是“三大管理”“三大指导”和农经统计等职责, 这些职责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任务艰巨, 但一直缺乏专项工作经费保障, 致使各级农经系统办公条件、设备缺乏。据调查, 全省独立设置的乡镇农经机构平均5.2人合用一台电脑, 打印机、照相机、扫描仪等设备更加稀缺;部分乡镇只能使用其他部门淘汰的电脑或几人合用一台电脑;部分乡镇农经站甚至还没有一台电脑, 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信息化发展。

㈣人员不稳定, 正常工作开展困难

虽然“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但多数党政领导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等原因, 导致各级农经人员调整、更换频繁, 留下来的大多年纪较大、知识老化、工作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乡镇农经站撤并后, 乡镇经管站无专职人员, 多为兼职还经常被抽调, 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 无法正常开展农村“三资”管理工作。

五、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2013中央“1号”文件和省政府[2013]5号文件精神, 加快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工作步伐,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㈠加强农经机构队伍建设

根据承担的职能, 建议将市 (州) 、县 (市、区) 和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全部纳入行政管理序列, 每个乡镇配备农经干部3人~5人;省、市 (州) 、县 (市、区) 农经机构统一更名为“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局” (目前已有庆阳、陇南、张掖三市的22个县已更名) , 确保农经系统队伍与当前所承担的农经工作任务相适应。

㈡加快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建设

根据甘政办发[2013]5号文件精神, 结合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各市 (州) 要督促各县 (区) 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尽快建立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 负责农村集体“三资”代理工作;未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的乡镇, 要积极组建独立的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 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 推进甘肃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发展。

㈢理顺管理体制

为全面实行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主体清晰、职责明确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制, 着力解决目前由代理主体不明、部门职责不清造成的管理混乱、监督不力等问题。根据省政府[2013]5号文件精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是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牵头主管部门, 负责指导、管理和监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机构的日常管理、业务指导以及农村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等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相关制度和办法的制定、修改、完善, 农村财会人员的从业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相互协作, 各司其职, 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

㈣落实经费保障

各地要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经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经费和“三资”委托代理机构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保障所需经费, 确保农村审计、民主理财、财务公开、监管人员培训、网络监管平台建设等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㈤完善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 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资产管理台账和资源管理台账。集体资金支取实行“双印鉴”监管制度。加强财务票据管理, 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明确岗位职责, 制定代理流程, 规范委托代理工作行为。全面落实“四权”不变原则, 坚决杜绝越权审批、截留挪用集体资金等行为。着力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民主、服务高效、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度体系。

㈥强化技能培训

篇4: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我们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优先发展城市工业,以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出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二元生活状况,促使了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为了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转移到城市谋求职业的现状,也使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劳动群体——农民工,引起了社会很多方面的变化,对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社会各个阶层的重视和研究。

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是劳动力转移不可忽视的一支队伍。笔者以四川省临水县观音桥镇为案例,研究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以及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采取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村为单位,对劳动力转移的居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

观音桥镇是临水县的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总面积达95078.5亩,其中耕地21180亩,约占总面积的22.3%;田地10155亩,约占总面积的10.7%;林地36861亩,约占总面积的36.8%。主要以丘陵和山地地形为主,交通便利,有省级公路通过。截止2011年,全镇人口28296人,其中劳动力资源数为11810人,外出务工人员5886人 ,占总劳动力资源的49.8%。调查中我们发现,该镇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特征:

(一)从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来看,具有一下特征:一是年龄结构偏轻。据调查显示,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是青壮年。二是男性多于女性。由于孩子家庭等原因,男子外出务工女子在家务农看家照顾孩子的占相当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留守务农人员。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为主,都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

(二)从劳动力转移的家庭结构来看,可分为一下几种类型:一是全家包括孩子都在外,这种情况占小部分;二是年轻夫妇在外,孩子在家由老人看管,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三是家无老人孩子稍大,自己独自在家上学生活,这种情况也占相当部分;四是男子在外,女人在家务农带孩子,这种情况也较为多见;五是男子在家女人外出打工,这种情况占极少数,是个别情况。

(三)从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来看,个人无序转移较多。由亲戚朋友联系外出工作的人占绝大多数,有序有组织的大规模外出很少。不过该镇正在加强外出人员的培训,逐步从无序外出转化成有序有保证的规模外出。

(四)从转移的产业结构来看,偏重于第二第三产业。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职业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为主。

(五)从转移流向来看,东部沿海是主要集中地。2011年,全镇转移的 5886个农村劳动力中,省内和省外的比例是27%和73% 。其中,流向省外的劳动力中大部分流向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泽林斯基的流动转变理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时期,劳动力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历的必然阶段。劳动力大量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背后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率低下,同样的劳动量同样的劳动强度,在城市的工资可达到农村的3倍甚至更高。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劳动力的城乡转移的拉力。二是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现阶段农村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这就为劳动力城乡间的转移提供了推动力。但就观音桥镇当地的实际情况,还存在当地本身的一些直接原因。

一是农民生产环境恶劣,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低下。由于该地区属于丘陵和山区地带,土地破碎化严重,地势不平,不能使用现代化的机械生产,仍然以传统的人工耕作方式如,人力的挑、背、扛为主。这些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生产率的低下,所以人们宁愿背井离乡用自己同样的劳动换取更多的收益。

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按照观音桥镇统计数据计算得出,2011年该镇人均0.75亩地,0.36亩田,共计1.11亩。我国2011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该地区人均耕地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三是国家的农村土地政策。国家当前对土地承包经营合同采取30年长期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以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样以来,青年结婚后,妻子没有土地,生孩子后,孩子同样没有土地,一个人的地要养活至少三口人,是不大现实的。所以这样的迫使青年人在外打工挣钱养家,别无其他选择。

四是人们的流动观念。“有海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四川人。”四川人吃苦耐劳,从古就有出外寻求发展建设家乡的观念。相比陕西关中一带的人们,“娃娃老婆热炕头”,宁愿在家过知足平稳的日子而不愿离开家乡。

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观音桥镇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是6881万元,其中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务收入为4501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65.4%;2010年总收入为7544万元,其中外出务工收入为4095万元,占总经济收入的54.3%;2009年总收入为8191万元,外出务工收入为2887万元35.2%。可以看出,外出务工收入占经济收入比重逐年增加,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农民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据调查结果显示,外出务工收入基本都用于建造房屋,改善居住环境,这对于新农村建设也起到积极作用。

2.化解人多地少之间的矛盾。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向非农业部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数量,增加了农村人均耕种面积。观音桥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劳动力人口的49.8%几乎占总劳动力的一半,这样,人均耕种面积就比原来增加接近一倍。外出务工缓解了在家务农居民的耕地压力。

nlc202309031825

3.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观念的转变。大部分农民世代在这片土地上耕作,虽然现在有了电视广播等传媒手段,使得农民可以便利地了解到党和政府的政策、外界的发展机遇。但是,农民仍然按以前的经验和惯性思维去思考,外出务工人员无疑是当地与外界联系重要的一条纽带,外出务工人员带回了外界有用的信息,带回了有效的市场观念,同时也带回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负面影响

1. 劳动力转移导致了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缺失。目前,观音桥镇转移的劳动力基本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他们年轻,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接受新鲜事物快,有着改变现状的激情和热情。这部分人属于农业发展的“尖子人才”,他们的外流给农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农村剩余的“386199”人群将使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困难重重,他们无力承担新农村建设这一宏伟任务。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他们既是价值主体,更是创造主体,因此,其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事业成败与兴衰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在调查过程中,基层干部普遍反应很多村子都缺少强有力的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新政策、新技术、新方法的推行和宣传有一定的难度,最终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持人才支撑体系以及长效机制的构建均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新一代的农民子弟,懂农耕技术的少之又少。他们的观念发生变化,无论在穿着还是行为方式思考方式都与城市同龄人比较接近,他们的生活观,婚姻观,价值观等都与父辈不同,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在田地里辛劳还过贫困的日子,他们有着改变贫困生活状态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和信心。对整个社会发展来讲这无疑是积极方面,但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无疑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使得农业发展后继无优秀人才。

2.劳动力转移引起的农村社会问题。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现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教育和培育优秀的人才,只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社会、学校缺一不可,特别是家庭教育更不可忽视。据我们调查,当地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由家里老人照看。老人能照顾好孩子的吃饭穿衣和安全,但要让老人负责一个孩子的培养教育问题,就很艰难几乎不现实。据统计,当地50岁以上老人中,文盲率几乎近半,小学文化水平占相当部分,只有个别人受过初高中教育,高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近乎零。这样的群体不可能负担起教育未来“新型农民”的任务。我们在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时候,因此而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不可忽视,否则不但限制未来的农村发展,很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知爱者才懂得如何施予他人和社会爱,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将经历什么样的心理路程,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二是农村养老问题。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还处于发展阶段,覆盖面还较小,特别是一些西部贫困地区,公共养老保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在对观音桥镇的查访中,人们养老基本上还是靠儿子。女儿成年出嫁,在照顾老人方面,无论从观念上还是从地理位置上都有不便。村子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疏于照顾,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越贫穷的地方外出的人员越多,留下来的老人问题就越严重,往往这样的地方政府也是越缺资金的,无力解决这样的问题。这也就为新农村建设老年人保障带来很大的困难。

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二)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

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篇5: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组长:杨石麟

组员:徐义杰 赵阳 罗超 周欢 谢黎

(一)研究背景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盐城农村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现状却并不乐观,大量农村生物质能源被弃置不用,甚至白白烧掉,既严重浪费了稀缺的能源,又造成环境污染,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二)研究内容

1、燃料使用的情况

2、燃料使用的利弊

3、燃料使用的经济效应

(三)研究方法

1、走访调查法

2、上网查询法

3、辨证讨论法

4、问卷调查法

(四)具体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1)成立课题组,成员分工,设计计划

2.实施阶段(2010.11—2011.4)通过上网走访,调查等途径收集资料

3.总结阶段(2011.4—2011.6)分析整理资料,写出课题报告及心得体会并上交

(五)研究概述

沼气

沼气是利用有机废弃物(畜禽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等)通过厌氧发酵生产出来的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不仅是资源化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且还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单纯从能源角度来讲,一个农户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供其一年炊事用能的需要,年可节约用煤1.5吨。2006年我县4200个沼气池建成使用,一年下来可节约6300吨煤,这对缓解能源紧张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贡献。

沼气建设非常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它充分利用在消耗资源生产产品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厌氧处理,产生洁净的沼气能源,从而替代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同时还能解决废弃物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把畜禽粪便填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农户炊事、照明、发展生产等;沼渣用于农作物基肥、鱼塘饵料;沼液用于追肥,体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

在沼气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原料被分解产生出以甲烷为主的高热值能源气体,杀灭了废弃物中的有害细菌和病毒。同时,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改烧柴为烧气,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确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稳得住、不反弹。

沼气建设使人畜粪便经沼气无害化处理,把农村环境卫生问题解决在家居、庭院和街区之内,能够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消灭传染源,切断疫病传播渠道。让广大农民也像城市居民一样,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可以大大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保障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发展农村沼气,可以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比如,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约需投资2000元左右,利用这个沼气池农户年可节省燃料和电费约700元,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支150—200元,养畜增效150—200元,种植业增效也在150元左右。一个沼气池可带来的直接效益在1200元左右。

农村家用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主要用来做生活燃料。修建一个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每天投入相当于4头猪的粪便发酵,它所产的沼气能解决4口人家庭点灯、做饭的燃料问题。沼气也可发电做农机动力,大、中型沼气工程生产的可用来发电、烧锅炉、加工食品、采暖或供给城市居民使用。

1、煤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的黑烟,同时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大气,造成大气污染;破坏环境。

2、在煤的使用上,一方面,煤的资源不能再生,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将它们当作燃料烧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会将宝贵的化工原料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

3、煤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的最主要的一种形式,但这并不是长远的办法,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其燃烧的产物也使空气受污染,像没有进行脱硫处理的含硫煤的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会造成酸雨,等严峻的环境问题。

4、煤的燃烧无疑给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化石燃料的不断使用,能源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导致温室效应,植树面积减少,空气污染指数上升等。

(六)研究体会

篇6: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收入水平低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才能不断地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了很大改善近几年来我们村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在省国税局的大力扶持下实现了我村由传统低效的粮油种植经济向多元高效的混合经济转变村容村貌和农民收入发生了根本变化逐步迈入了大步流星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近年来我村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逐年递增两个文明建设迈开了新步伐村风村貌焕然一新。从物质层面来看 我村农村社会总产值由2000年到2006年增长180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增加1200元增长200从精神层面来看我村村民素质显著提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村民增加150人增长83.3我村农民人平纯收入逐年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和可用财力的大幅提升是我村逐步迈入小康村的重要标志。在相关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民纯收入翻了一番村民素质稳步提高。主要工作做法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党员队伍在组织创新中不断增强。一是巩固农村党员活动阵地。主要设施的建设巩固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阵地提供了开展群众活动的场所。二是树立基层先进党员典型。紧密配合村党支部的各项工作积极参与树立引领农村发展、带头致富的党员干部典型。三是规范基层五个基本建设。协助规范农村党组织的“阵地、制度、队伍、活动、保障”等五个基本建设。第二经济发展在结构调整中实现飞跃。乡里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一是加强涉农政策宣传。2005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出台为了将文件中一系列的支农扶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宣传好、落实好工作队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基础上通过座谈会、调查走访的形式协助村干部把政策宣传到组到户到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清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客观现状乡里为我村解决村农业浇灌的问题三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乡里投资兴建蔬菜大棚投资兴建黄姜基地动员种植地膜花生投资扶持我村水泥管厂、水泥砖厂和金属加工厂三户民营企业。第三农民素质在教育培训中稳固提高。工作队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农民的内在素质上。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扶贫重点在于扶智在每年“六.一”前夕向我村小学开展助学捐 赠活动。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村级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投资兴建农村文化站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第四乡风文明在文明创建中得到全面升华。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理论、科技、法律、文化“四进家”活动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受到触动自觉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近期我们深入农村基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基层干部和群众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是我国农村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农村社会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和长期的资金投入。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村级集体收入大致尚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机动地的承包收入但随着新增人口的增加机动地已所剩无几其带来的收入也很少。二是村中集体房屋的出卖和出租收入。三是上级财政转移

支付。集体收入的大幅度减少或者缺失大大降低了村集体的权威和力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生产的发展和农 民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每个村庄的自力更生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成为建设新农村的突出难题。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近年来由于各级财政在道路、自来水和新能源建设上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并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贴使村级公路和自来水建设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也应看到由于集体经济的萎缩和国家财政一时难以顾及等原因农业生产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出现了供给不足和陈旧老化等现象。此外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村庄的文化、体育、卫生、公共安全设施较为缺乏或陈旧农村居民既缺乏诸如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基本的活动场所也缺乏公共的卫生室、公共浴池、公共厕所、排污及生活垃圾处理等基本的卫生设施和防火、防灾等公共安全设施。这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产、人居环境和农民的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三农村人才断层现象严重农村社会资源闲置。青年人特别是素质较高的年轻人大多迁入城市致使农村的人才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政权组织建设对农民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及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农民的居所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置村中空闲住宅随处可见这会造成了住宅和土地等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篇7: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胡智龙

摘要:基于实地的调查和走访村民,同时结合我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现对江西省德兴市万村乡瓦万湾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且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灌溉困难,文化生活也较为匮乏。农民生产资料的单一决定着农村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社会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新农村建设迫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最主要的是改变农民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实地走访瓦湾村调查分析

1A

前言

瓦湾村位于德兴市西南部,属于一级行政自然村,村里设有“瓦湾村民委员会”。瓦湾村林木资源丰富,山水围绕,景色宜人,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瓦湾古戏台”现为德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康熙年间。瓦湾村内有村祠堂一个,寺庙一个,大小两座水库,大小池塘多处。村里房屋集中度高,排布有序,马路贯穿其中,交通较为一般。村民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为辅,且农业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不高。农民收入单一,主要靠外出务农和临时工。

一瓦湾村新农村建设现状

一硬件设施建设

瓦湾村自2010年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内也新建了瓦湾村广场,并伴有一些基础运动设施,提高的村民的文化生活。2010年人均出资100元,政府投资数十万元共同修建了村级公路,实现户户门口是水泥地,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有线电视和移动网络已覆盖全村,安装户达100%。全村也已安装自来水管,家家户户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村内也新增3辆收割机,5辆耕作机,2辆卡车,轿车多辆。村民大多建起了楼房,同时危房改造工程也在有力进行,已基本实现砖混结构房屋。2011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着手进行:改善水库一座,修建主水渠一条,其它样式水渠若干条,河道改造时修建了河堤,较为有力的提高了农业灌溉和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村民也陆续开始自发创业和寻求投资,有花卉种植园一个,果园一个,鱼塘一个,实现了多重收入。

二软件设施

村内修建了多出知识宣传栏,村委会设置了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栏,村级财务公开栏,通知栏和计划生育专栏,但数据不够清晰和明确,村中的财务状况应该更加透明透彻。村委员大多是党员,上级部门每年都会选取一批党员到别处学习和旅游,对村党员开拓视野,提高办事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村广场已成为大多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广场墙体上有各种成1 胡智龙,男,1991年生,江西德兴人,华东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1-01班电话:1527097xxxx,电子邮件:1935001006@qq.com

语典故的图片绘画,篮球场也成为很多年轻人的运动中心。村小学由政府投资数万元进行装修改造,铺设地板,装起防盗门,建起水泥操场和儿童娱乐设施,为村儿童的学前教育和小学低段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村教育缺少教育资源,没有新的老师和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化农业认识不清,缺乏强有力的教育,村民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二关于新农村

瓦湾村村容村貌和民风乡俗与2005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基本相符。但没有垃圾分类的意识,部分生活垃圾随处乱扔,清洁力度还是有待改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展现了新农村的新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管理民主,它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同时村民对于本村的认识度和积极性高,有利于村的行政管理。村里配有2名卫生员,由政府安排资金运行,负责对村里垃圾的收集和填埋。但填埋方式污染了环境,随地堆放,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全面进步,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农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要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符合自身发展的措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外坚持开放,充分吸收和利用外来的资金、人才以及一切可利用的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三,瓦湾村新农村建设走访调查

在调查时,随机采访了几位村民,当问到“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恰逢今年全国大面积干旱,瓦湾村各个方面也遭受了重创。他们回答的是要提高水利灌溉条件。干旱对于农业是很大的伤害,农作物干死,大面积的减产,浇水困难让村民苦不堪言。农作物缺水时,农民往往彻夜难眠,用尽各种办法,包括用抽水机抽水,24小时守水,防止水源被他人窃取。在此期间,农民的劳动负荷很大,天气太过炎热,对村民的身体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和伤害,而且村民之间的矛盾也可能会加大加深,为了水源,你一言我一语,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会激增,不利于基层的管理和稳定。对于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也都是一个极大地障碍,从而阻碍了新农村的建设。

其二,老年人空闲时大多无处可去,农闲时缺少文化生活,大多村民表示无奈,希望能够建起村民娱乐中心。比如老年中心,村活动中心等等,丰富生活的同时增加了与其他村民的交流机会,增加村民的凝聚力。

其三,很多村民对于农业收入很不满意。由于生产资料成本的高涨,单靠农作物种植的已不能收入的稳定,其利润也已大不如从前,也就基本能够保证吃的饱而已。唯有大面积种植才有可能节约成本,但风险很大,由以上原因可知,今年的大旱将会给农业承包户带来不小的损失。

四,瓦湾村新农村建设问题分析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

瓦湾村四山环绕,属于江南丘陵地带,降水量比较充足,但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洪涝和伏旱天气成为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夏天的气温能够高达40余摄氏度,且能持续干旱达一个月之久,甚至2个月。同时洪涝时的降雨量过大,农作物有可能被淹死,所以农业蓄水成为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必须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在的农业主要是以家庭农业为主,集中度不高,成本大,土地资源浪费也很严重。这表示着现在的农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

(二)单一的收入方式和生产水平

村民收入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农,且农业生产水平落后,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不高,主要靠体力劳动。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农作物(土豆,马铃薯,花生等等)为辅,不能支撑起农业经济。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瓦湾村还没有形成多样的生产方式,经济没有转入科学的发展轨道。

(三)文化生活匮乏

瓦湾广场成为村民主要的休闲场所,广场设施匮乏,几乎没有娱乐设施。在人们日益追求物质需求的今天,单一的广场无法满足村民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对外界知识的渴望。村民交流机会减少,感情淡化,不利于基层的和谐和稳定。形式单一,设施单一,没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很是匮乏。

五,关于瓦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建议

第一,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实现经营方式的转变。增加村里水库的蓄水能力,提高水库的现代化,可以分时段分渠道蓄水放水,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农田灌

溉的水渠要加强修建,减少水源的浪费,提高灌溉的效率。尽量实行农业生产合作,实现集中制生产,比如承包制。改善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和资源的利

用率,降低成本。

第二,改变单一的生产方式,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吸收投资。我们可以利用空置的土地

因地制宜,发展多样的经济。比如开发花卉基地,养殖基地,种植水果等等打出

自己的品牌特色。在现实收入的多样式同时,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政府也需要

大力的支持,给予更多的优惠条件。结合我乡丰富的矿厂资源,量力而行,实事求是,可举办村集体经济,村民可以入股,进厂工作等多样形式提高收入。

第三,加强文化生活建设。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

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村娱乐场所,老年活动中心,开设村教育中心,开阔村民视野,定期播放免费电影,请戏班近村唱戏,节假日举办活动,改善农村文化氛围,增加村民的凝聚力,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力新农村建设实地调查报告 [J]全国贸易经济核心期刊2011

[2]中国铜都报建设美丽万村[N]

[3]德兴铜都网新农村建设[R]

篇8:关于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报告

新范村位于浙南千年古镇壶镇镇,以商贸为支柱产业,2010年新范村改为新范社区,成为缙云县第一个实现社区转型的行政村。全社区有332户家庭,共1067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526元,村集体收入204.04万元。

多年来,新范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村集体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建成2个娱乐场、1个文化活动中心楼、1个村级图书馆和各种文体器材,先后成立了12支各具特色的文体队伍。由该村村民吕官水自编、村民自演的剧目《老鼠娶亲》、《渔翁得利》曾多次应邀赴永康等周边县市表演,并大获成功,多次受各级媒体报道。目前,《老鼠娶亲》已被列入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翁得利》被列入缙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壶镇歌谣”的传承人吕明兴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范村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展较快且独具特色,但仍与当前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尚存在差距。

(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结构较不合理

资金缺乏是扼制新范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金投入总数不足,占全村总支出比例较小。2010年新范村文化建设支出仅占全村总支出9%。

2.资金支出结构较不合理。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大型节庆活动、各级各类文艺表演等,日常文体活动、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激励等没有安排专门资金。

3.资金投入未建立长效机制,存在“搞一次活动,要一次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基层文化工作缺乏人才,文化领导队伍建设弱化

新范村拥有专门的文化领导小组,理论上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然而究其实质,存有以下问题:

1.专职文化人员配备不足,文化骨干队伍基础薄弱。指导全村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仅有一名,业余文化队中文艺骨干普遍具有“老人为主、新人较少、能力较弱、学历不高”的特点。

2.领导结构不甚合理。村双委交叉担任文化领导小组成员,文化领导干部专职不专用,领导结构存在随意性,不少干部并无文化专长,无法胜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机械,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新意,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造成百姓受益面较为狭隘、教育启发不够深刻。

三、所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对矛盾尚未解决

1.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建设。部分村干部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全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对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重视不够。

2.大型节庆重于日常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大文化”发展思路,简单狭隘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等同于“舞、说、唱”,热心于大型活动、比赛,而忽略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与广泛普及。

3.设施建设重于相关管理。领导层单纯将多建文体设施归结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却忽略了其后续管理,导致诸多设施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

(二)农民传统观念、封建思想依然存在,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自身文化发展存在差距。调查发现,能主动通过上网、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务农知识的农民仅占14%,参加相关培训更是少到只有8%。

2.农民文化消费观念薄弱。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新范村农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子女上学、建房购房、婚丧嫁娶等三件大事上。调查显示,平均每月文化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64%,201元及以上的只占4%。

四、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全村近期和长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尽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

(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拓展投资渠道,使文化投入途径多元化。提倡以全村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方式创办文化事业。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及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加强招商力度,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全村文化建设。

(三)有效管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心楼及其他文体设施,实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楼各专用活动室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各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管理、规范化管理、责任制管理。

(四)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配齐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员不专职的问题,加强培养年轻文化骨干并择优启用,并可通过提高文化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对外吸引专业人才。

(五)坚持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文化经常化、日常化。

(六)倡导文明新风评选活动,力争破除陈规陋习。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户等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为进一步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加大文化的基层宣传,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八)加强文化生产力的双向流动。一方面,鼓励村民走出去,见世面,学技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鼓励他们回来,让他们将所学所得用到新范村文化建设之中。

(九)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

五、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上一篇:800字作文学会宽容下一篇:脚扭伤病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