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2024-04-19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们如皋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暑假我对我县进行了一个调查:

一、我县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我前不久在江苏农村的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农民在充分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工业化飞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工厂废水横流,河里漂浮着垃圾,黑黑的污水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漂亮的农家小院被垃圾包围着。现代物质文明与污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口袋鼓了,房子宽敞了,但村中的环境却少有人管。不少农民认为,要提高生活质量,一味追求收入而不顾环境的生产方式应该改变。他们希望彻底治理“垃圾里的村庄”,还昔日的青山绿水的美景。所以总结出来有以下几点: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王家庄、前谢庄,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促进镇江生态市建设

1.按照生态分区思想,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建设城市生态廊道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城市

(二)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深化城市环境保

护工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快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以及雨污收集管网配套系统积极推动污水集中治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各类开发区(包括各类园区),充分利用国家环保国债资金加快开发区内的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建设高资开发区、丹徒新区、丁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配套工程;完善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提高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无法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新建大型住宅生活小区实施污水集中处理的示范工程,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框架。

(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建设绿色农村社区,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编制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并逐步实施;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考核。到2020年,有效控制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的趋势,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得到切实改善,为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四)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六)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七)完善环境建设工作机制,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三是县乡分别成立企业征山、占地等事宜协调处理工作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处理相关事宜。四是依法制定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企业征山、占地补偿办法,以统一政策、统一标准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杜绝群众互相攀比、漫天要价等现象,减少不稳定因素。

相信做到了以上各个方面我们农村一定能够飞速发展,甚至能够在未来的10年20年赶上甚至超过城市!而且农村的环境优势也不会丢失,届时农村将全面超过城市!

篇2: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城镇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调查

实践人:XXX

系别:XXXXXX系

专业:XXXXXXX

学号:20124420XXX

家庭住址:福建省福鼎市龙安开发区

指导老师:XXXX

几年的时间,我亲眼见证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发展总会伴随众多利益和弊处,利益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提高地域的扩张。弊处在于发展带来的种种环境问题。对此我就环境问题做了相应调查:五六年的时间,我所居住的地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座座的山峰被挖土机一次又一次的刨开,被夷为平地。建房要土地,发展也要土地。发展的最终结果总是大地域高层楼。有利必有弊,想要一个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人们就要担起改善环境的责任。为发展,我们破坏了环境,为了生活,我们要改善环境。想来早有人已经知道,却没人在乎,或是无能为力。现在提倡的不再是又快又好,而是又好又快。前人留下的经验教训不可忘却,环境是我们应该保护的依赖之所。

一个地方的发展首要是经济,经济提升上来了,就会不断的开山,扩大土地面积,然后就不断的建房,人口数量就会不断的增多,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我的家就再一个不断发展的地区——龙安开发区。从我第一次到龙安开发区,以及之后的几年,它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最开始的时候,龙安可以说是两面靠山,一面临江,还有一面是通向外面的车道。如今它的变化非常明显,一块块原来荒废的土地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机械装置,那是用于打地基的装置。也许用不了多久,就可看到许多工人开始建房了。农民工的伟大之处就在人们的亲眼见证下完成了。另外工厂的建成带来了就业机会,使一些无业人士有了机会赚取钱财,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这就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并且增大了环境压力,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们这个地区本有一条干净的小溪,但是几年后那早已是垃圾盖底,清水也早已成了浑浊的污水,让人见了只会感到恶心与心寒。据我观察,溪水污染大部分来自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环境,还有农贸市场上造成的或遗留的垃圾。一条溪流就这样成了一条垃圾堆放处了。想要保护环境不是个人嘴上说说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政府和环保人士大力宣传,大力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不在破坏环境,而是保护环境。现今的垃圾处理机构还不完善,无法妥善的处理好垃圾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绝不能因此而危害到人们的利益。像在山里露天焚烧垃圾就是非常错误的处理方式。焚烧所产生的气体都是有害气体,对空气是一大污染,垃圾所遗留的废渣也是对土地的破坏。露天焚烧垃圾的危害很大,不应该采取这种垃圾处理方法。这次回家看见了一个公示牌,是关于小溪的,上面说的是要清理小溪,让小溪两

旁的摆摊早日自行撤离。看来政府已经准备开始处理了,只是不知是单处理小溪,还是全面处理,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好消息,不知道要多长时间呢?

总的来说,环境可以说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可以是自然活动的结果,或是这两类活动的共同结果。如火山喷发,往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同样也造成大气环境污染。但通常情况下,环境污染更多的是由人类活动,特别是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我们平常所指的就是这类源于人类活动的环境污染。人类之所以会造成环境污染,是因为人类跟其他生物有一个根本差别:人类除了进行自身的生产外,还进行更大规模的物质生产,而后者是其他所有生物都没有的。由于这一点,人类活动的强度远远大于其他生物。例如,对生态系统中水的利用,其他生物仅取用满其生存要求的量,而人类对水的利用则不知道要比其他生物多多少倍,多到有的局部生态系统所有的水都不够用。另外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颗粒物和SO2浓度的增高,危机人和其他生物的身体健康,同时还会腐蚀材料,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失去原有的生态功能和利用价值。一些疾病与人体接触水污染有关,包括腹水、腹泻、钩虫病、血吸病、沙眼及线虫病等。改善供水卫生条件可以极大地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同时也可以减少幼儿园因腹泻而导致的死亡。还有一些其他的疾病也可能与水污染有关——如皮肤病、肝癌和胃癌、先天残疾、自然流产等。

工厂是一个无人制造机,工厂造成的污染远比人们要来的严重。

一座工厂的污染是持续性的,所谓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工厂的污染危害远比人们来的可怕。化工厂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有/无机物的污染,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设备泄漏污染大气,通过风向四周传播;还可以通过污水排放污染河流和地下水,长时间得不到净化,被动植物吸收或直接被人引用,直接毒害人体,危及健康;还可以通过渗透作用长期浸润土壤,造成土壤吸附有毒物质,在降水及植物生长作用下,扩散传播。化工厂的毒物非常复杂,不同类型的化工厂特征污染物不同,有的排放含氧含硫的废物,也有含有苯、醛、醚类物质的化学特性不同,危害程度不同。控制污染的关键是密闭和治理,防止泄漏、渗漏、溢散、扩散,并通过针对性的治理措施降低、消灭污染。控制化工厂的环境污染,监管非常重要,提高违法成本是目前需要切实加强的首要工作,群众监督是实现这一过程的重要一环。工厂排放污染的情况政府应该严格控制,以免造成生态环境和人们日常生活环境的破坏,给动物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以废气为例,如果化工厂不对这些废气进行回收处理,那废气就会随着空气向周围环境扩散,如果遇到天气不好,如逆温的状态,污染不容易扩散,在化工厂周围污染物的浓度很高,可能造成化工厂周边居民直接出现身体不适的状况。如果是废气物,在干燥的天气下,短期内可能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但长期暴露在一堆化学物质中,可能会产生慢性的影响;遇到暴雨这类天气,这些污染物可能会污染河流,污染物质被流水稀释,可能影响人们的饮用水情况,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总而言之,化工厂如果环保措辞执行较好,则周边污染可能很小,但也存在偶发事件等潜在的危险,因此,一般化工厂周边一定范围内不住人比较好。

资料

我国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

为了防治环境污染,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保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吧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而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当前环境污染的状况。要使人民认识到,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事,而应当成为每个

人的共同意识和自觉行动。由于人们的旧思想、旧习惯不能适应城市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往往保护城市环境缺乏自觉的认识,从而作出一些不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例如:不重视污染治理,损害市容和环境卫生,焚烧树叶垃圾,破坏树木花草,捕捉鸟类、青蛙,损坏文物古迹和建筑物等,有的城市甚至发生破坏公用电话亭,偷盗污水井铁盖,堵塞污水管道等愚昧的事件。这些现象都说明提高人民的环境意识及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史何等重要。

造成环境状况不好的原因,有领导者和管理者管理措施不力的原因,但人民的环境意识薄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人口密集和社会活动频繁多样,要求人们在思想上要达成一种共识,在行动上要遵守统一种规范,否则就无法保证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这种“共识”和“规范”也就要求市民要树立一种“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要求每个人,都要自觉保护环境,既要搞好公共场所卫生,又要搞好单位和个人卫生;既要防止和治理污染,又要净化、绿化、美化环境。

篇3: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大大小小不同程度上的威胁和破坏。起初, 环境破坏问题的存在并没有引起人民的关注, 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活动。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发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生活。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随之加强, 环境保护问题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人们也逐渐意识到, 经济发展要想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以环境保护为依托前提。

生态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 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基石, 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2]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状态才是生态国家建设的重要宗旨。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发展中国家, 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很多的差异。从第一次环境会议召开到现在, 我国已经逐渐走上了环境保护的路上, 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环境治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目前, 我国的经济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产生的各种污染此起彼伏, 污染的范围越来越广泛, 甚至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也遭受了污染, 这样的状态不仅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活, 而且也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环保之间的关系成为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前提铺垫。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以及环境保护标准, 国家也应该在不同的阶段适时地调整环保标准, 要在环境容量之下调整生产力的发展进度。[3]只有这样, 我国的经济发展才能与环境保护协调前进, 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二、造成环境问题的经济因素

(一) 过分追求国内生产总值以及国民收入导致环境破坏

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经济核算的核心标准, 更是评价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通常为了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 企业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利益。国民收入的高低也是评判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经济学中会经常出现“国民收入”这个名词, 很多经济学者习惯用国民收入来考量一个国家的福利情况。当居民的消费为其他个人或者团体带来经济利益的时候, 个人或者团体就会增加获取这种消费品的动力, 而这种盲目的生产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但是经济利益的强大吸引力让人们意识不到这种危害性的存在, 甚至忽视了这种危害性。[4]很多企业往往会违背市场规律, 盲目投资, 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一些不应该生产的产品中, 只为谋取经济利益。因此, 盲目过度发展国民经济势必会给环境带来危害, 造成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

(二) 产业政策的制定违背了环境保护的宗旨

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政策制度的制定往往以谋求更高更快的经济利益为落脚点, 环境问题的出现与经济发展的不合理进行有着重要的关系。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会对环境破坏产生一些间接性的影响。甚至很多产业政策带给环境打击性的毁坏。比如很多地区会有一些废旧产品的回收产业, 以废旧电脑为例, 企业会通过各种途径回收到大量的废旧电脑, 随后让员工对电脑进行重新拆装, 由于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因此, 高档商品的回收处理不当, 会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造成污染,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回收行业的不断发展可以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可观的利益, 但是却对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 环境制度以及环境政策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作为主体所进行的过程会受到一定的约束, 然而, 环境保护制度的制定与实际落实情况对制度的效果有着直接性的作用。假如一个具有效用的制度不仅具有约束机制, 而且具有激励作用, 那么约束机制可以保障制度顺利实施并取得最大化的效用。激励机制的存在可以促进经济主体行为的统一性, 减少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阻碍。目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制度已经进展到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中,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针对环境治理也取得一些可喜的进步。[5]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 经济发展的推进对环境制度的制定也有着更高的标准, 现存的一些轻微行政指令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的出现, 并且一部分环境保护政策的监督管理以及落实所花费的费用给我国的财政增加了不小的负担。在当下的很多企业里, 企业自身严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 一度追求经济利益, 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制度急需更快地更新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因此,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针对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程序与落实力度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的实施措施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社会进步的条件, 人的主体地位则是社会发展的落脚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破坏问题, 但并非我们就要停止发展经济, 而是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 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进行, 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和宗旨, 同时这也是我们当下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经济

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环境保护与治理放在第二位的思想已经严重脱离甚至阻碍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当下, 政府应该鼓励企业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环境保护提高重视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是要明确经济发展的落脚点和目的, 以破坏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取的行为。国家应该大力提倡坚持科学发展观, 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经济发展计划。目前, 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依靠传统工业来创造经济收益, 这种发展方式的特点是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比较多, 消耗的能源比较高, 同时最终的生产会排放出较多的废弃物。[6]这样的经济创收模式不仅给我国造成相当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 首先要树立一个经济健康发展的理念, 逐渐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 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在资源以及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 同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比如节能政策、资源合理利用的政策以及治理污染的政策, 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一方面要大力利用科学技术合理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 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废弃物的排放。

(二)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绿色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往往具备高污染、高能耗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 与传统经济相比具有很高的优越性, 循环经济具有开采率低, 利用率高, 排污少的特征。循环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方式, 由资源开发到产品制造, 形成再生资源这样一个流程。在实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 企业可以利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去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终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7]循环经济的出现是对传统大批量生产、高度消耗以及大量排污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一种彻底变革。循环经济是一种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清洁生产方式的最大化的提高资源以及排污物利用率的绿色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从本质上消除长期存在的环境难题, 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发展。

(三)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更要依靠科技的推动和辅助作用。我国需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 发展更高能效的经济, 不断开发利用新能源, 利用科学技术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能, 实现资源节约的目标。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的排放。新能源的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不足的问题, 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不仅可以缓解生产生活能源紧张的压力, 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对太阳能、风能的开发利用, 是贯彻落实清洁能源使用的实际性举措。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积极研发新型环保科技产品, 大力增加对环保科技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力投入, 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保护产业的更新发展。同时应该大力引进先进的科技和人才资源, 积极完善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 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效能, 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发展。

(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增强环境法制建设

经济发展过程中设立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强制性约束作用。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把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制度化的层面, 使得环境保护的落实更加规范、合理。我国政府应该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到经济建设的进程中去, 不断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划分, 逐步强化污染主体的法律责任意识。地方政府在完善环保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应当将国家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中的污染责任, 以及治理措施, 进行更加明确和具体的强化, 这也是环境保护法制定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8]目前, 我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中, 市场主体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趋利性。所以, 用强制性的措施来强化地方环保立法, 细化污染主体的责任划分显得更加具有迫切性。除此之外,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污染情况都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 因此, 各个地方应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坚持在国家环保法律下的大原则下, 结合本地的状态进展, 更加灵活地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五) 政府应该加大环保宣传, 重视环保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政府应该意识到当今积极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泛通过多种途径和平台加大对环保工作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经济团体、企业以及个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让自己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主人翁, 真正地从自身出发, 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政府应该通过各种环保宣传, 让全社会意识到我们需要共同捍卫我们生存的家园, 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曝光和整顿。同时引导更多人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积极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政府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 对经济活动中环境保护的先进团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以此激励带动其他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提升人们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让全社会形成一个要发展还要环保的良好氛围, 不断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部门要严厉处罚并且要予以公示, 并监督后续的整改工作的进行。通过不断传播环保意识, 不断落实环保工作, 让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标尺, 时刻规范着一举一动, 共同发展生态经济, 共同创造生态家园。

四、结语

经济保护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更是国家和地区良性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们一方面看到了生活水平的提升, 但另一方面也感受了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给我们生活造成的影响, 甚至于降低了我们生活的质量。当今世界, 全球气候变暖, 土地沙化、大气污染等糟糕的字眼笼罩着我们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 这都是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活动所造就的后果。我们不能逃避现实, 要正视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不断加深对经济与环境之间联系的深化了解, 理解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共存性, 经济发展不能停下脚步, 但是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不能够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 这是得不偿失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们要树立环保先行的意识, 坚持发展不破坏环境的循环绿色经济, 每个人都争做环保卫士, 树立责任意识, 保护好环境才能发展好经济, 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当下的主要任务。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增强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最终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进行的新态势。贯彻落实好环境保护工作不仅可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贾源.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些认识[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9 (09) :89-90.

[2]苏庆华.黔东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 2012.

[3]陈燕.分析湖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原则及制度思考[J].环境与生活, 2014 (22) :78-79.

[4]曾广庆.广西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环境思考[N].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百千万人才工程学术技术专题论坛, 2004.

[5]王伟.贵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原则及制度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5 (05) :45-47.

[6]游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聚焦江苏省生态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 2004 (04) :5-7.

[7]姜启波.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J].经营管理者, 2014 (33) :121-122.

篇4: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

一、农村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需加强

近年来,当地政府不断加强电力、水利、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农业特色产业的不断做大、做强,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需更新

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兄弟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果林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二、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对策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出现了瓶颈现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

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是创新意识。多用现代理念看问题、想问题,处理问题,克服守旧观念。

(3)建设服务型政府,营造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打造项目投资“绿色通道”。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

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4)营造功能完善的发展环境,在经济环境治理工作上实现突破

一是将环境建设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党群、经济、执法、社会事业及其它管理部门、垂直管理部门的不同性质和职能,分别下达不同的环境建设任务,确定不同的环境建设指标考核分值。

二是赋予党群部门相应的环境治理工作职能,并在党群部门设立“经济环境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以此加大经济环境治理的工作力度。

篇5: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多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我市的环境质量也和全国一样,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为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况,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做了暑期调研。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二、社会现状

近年来,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因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很多人都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专家预测环境污染将成为我国近20年内发展的最大影响,具体表现在: 1.严重的大气污染

我国目前的空气污染相当于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污染最严重时的水平。而大气污染又以煤烟性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为烟尘和二氧化硫,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70%。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中国人民的健康带来破坏性影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PM2.5事件一度占据各大媒体版面,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关注。而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此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水域污染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

在我国,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做法已经持续多年,这使得大量有害物质进入海水,对我国近岸海域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十分严峻。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河流携带人海的污染物总量继续增高。由大气输入海洋的部分污染物通量也呈上升趋势。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就2007年来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56.8亿吨,比上年增长3.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6.6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4.3%,比上年增长2.7%。以长江为例,新华社曾报道,长江正处于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期。仅2007年一年,就有305亿吨工业、农业及生活废水被直接排入长江。据环保部门监测,目前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3.重金属污染

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发生多起血铅中毒事件,据不完全统计,有6000多人血铅中毒,还有其他各种重金属中毒事件发生。环境污染就在我们身边,每天早晨从我们起床时,我们就不断地受到污染的侵害,并且产生污染。空气质量不合格,最少就会引起我们的呼吸道感染,眼粘膜受刺激。食用的蔬菜等农作物所种的土壤如果受到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口味不佳,而且农作物中沉淀出的各种污染例如重金属就会进入人体内,如果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癌症和其他疾病。当我们出门时,开自家车或摩托车时排放的汽车尾气,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其中含的铅等重金属会引起土壤的污染。工作中打印,复印时纸张的油墨中含有铅铬镉汞等重金属会对人身产生不利影响。

以上的种种都说明了我国现在环境正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状态,要再不对现行经济体制做出整改,我国的环境状况将变得更差,到时候环境问题就会成为危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事。而在我们看来,所谓全面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要去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满足城乡发展需要。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所以,我们进行了此次社会调查,主要想了解,作为一名公民,是否关注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而我们也将对现在的环境问题该如何处理提出我们自己的一些看法,从而更好地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美丽中国的构想。

三、调查报告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革关心着自己的切身利益,说明经济改革迫在眉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心声,关系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切身利益。而当谈到对经济模式的看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总结一下,即政府在对待那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上,应该采取鼓励和引导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那些不利于经济持续发展的产业,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环境准则,增加环保投入资金,限制污染的排放,而不仅仅采取罚款手段,今天经济发展的所得都可能弥补不了今天对环境的破话。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技术的投入,增加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可循环性。只有协调好各行各业的发展,才能从整体上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议及对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路,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市场化,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环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2.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的市场主体。3.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4.加强环境资源制度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

五、总结

篇6: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经济学者提出一个观点——环境也是生产力。通过绥棱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观点十分正确。新的县委班子组成后,按照“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要求,将全面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整体谋划,把握关键,完善配套机制,使经济发展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建设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的现状 [文章-帮您找文章]

1、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理顺。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县委班子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用全新的施政理念,推动**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县经济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的实际,提出了县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域内的林业局、省浆果研究所、**农场及***两个部队农场等客属单位,成立了联席会议及多边或双边会议的联系机制。从而打破了过去那种互相封闭的被动局面,通过发挥**林业局的林木资源、省浆果研究所科技成果、**农场的旅游资源、部队农场机械化农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科学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做到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谁的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明显,就由谁来统领。不搞小而全,避免重复建设,为**经济的腾飞聚合了力量,增强了实力。采取改革措施,重新调整了经济和发展改革局、经济局、商务局等机构设置和工作任务,理顺了工作体制。为了加大改善环境工作领导力度,县委制定了《全县整治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成舆论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行政审批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六个专题,同步推进。做到了分兵把口,责任到人,形成了层面清晰、任务明确、职责到位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加大工作的督查力度,县委、县纪委抽调人员成立了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稽查队,专项督查各部门的践诺情况,及时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

2、浓厚的舆论氛围已经形成。为了突破思想上的障碍,我们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学浙闽、找差距、快发展”大讨论。经过认真学习、查摆、整改,全县共查摆出思想观念落后、发展思路不宽、队伍建设不力、执法理念僵化、服务意识淡漠、科技含量低等7个方面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共2600多条。通过“揭疤触痛”、“换脑洗心”,接触深层次问题,提高认识,为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县电视台设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宣传,努力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支持经济发展是功臣,阻碍发展是罪人”的舆论氛围,要求26个执法执纪部门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做出放宽经济发展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公开承诺。强化了激 励机制,重奖举报者。同时,出台《关于对在项目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相应待遇的意见》,明确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奖励,进一步营造全县上下都支持发展的工作导向。几年来,总结推出了国税局等5个先进集体和**等10名个人典型。设立大型宣传牌45块,书写标语1684条,在县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28期,专题新闻82条,人物专访8期,专题片6部,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稿13篇。浓厚的舆论氛围,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3、优惠扶持政策更加宽松。县委提出:“别人能给的政策我们都要给,别人不能给的我们也可以给”。在县委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有关解放思想、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招商引资、劳动力资源开发、推进畜牧经济、绿色食品开发、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国企改革等项工作的十个配套文件。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暂行规定》、《招商引资工作实施意见》、《非国有经济发展工作实施意见》、《争取外来资金奖励办法》、《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全县各基层部门结合实际制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性文件64份788条,废止审批收费341项,减免210项,其中城建部门把基本建设方面的城市规划费、建工质量检测费、管理费等22项税费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平均降幅58.6%,使县城镇开发连续两年突破 10万平方米。

4、服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县“政务服务中心”,以“服务第一”为理念,实行“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设立32个服务窗口,集行政审批、税费收取、招商咨询、协调督查为一体,做到了“方便快捷、公平公开、廉洁增效”,构建了一个“利企便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平台。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建立了双向联系制度,对外来投资商发放绿卡。县纪委挂牌保护企业68家,向投资商发放绿卡42个。持卡人在**投资兴业享受治安、交通、就医用药、子女就学、供水用电等多方优惠。县直各部门普遍推行了“六项制度”。41个部门开展了“正行风、促发展”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县电业局主动为**酒业投资的庆丰酒厂和**客商投资开发的第一塑料厂恢复供电。县技术监督局主动为广大米业投资的鑫秀农副产品开发公司代办市场准入证。今年年初县委又授予13位来**投资外地客商“**县荣誉公民”的称号,以此鼓励外地客商继续为**县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5、惩诫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县委要求,纪检监察部门每年至少要公开查处12起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制定下发了《关于就破坏经济发展环境问题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责任追究的规定》。去年,公开查处破坏和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12起,处理违规人员13人。今年,县委又 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补充规定》,规定凡是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人和事,一经查实,一律从严处理。截止10月份,查处影响和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10起,党纪处分3人,退回原单位一人,调离执法岗位一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解放不够,执法理念僵化。一些部门口头上也讲解放思想,但行动却默守陈规,思想僵化,办事情处理问题死抠条文,对已经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作调查了解,以没有上级指示文件为借口,拖着不办。执行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怕担风险。有一客商想办粮食营销企业,连续三天跑一主管部门,也没得到一个明确答复。

2、部门利益、局部利益至上。有的部门看重自家利益,忽视整体利益。怕失权丢利,对手中的权力舍不得放,在落实县里优惠政策上打折扣,不按新政策办事,用部门规定抵触县里政策,合意的落实,不合意的不落实。个别企业的领导在与外来企业合作中,片面维护自身利益,只想索取,不愿付出,只想自己赚钱,不愿他人赢利,很少设身处地为外来企业着想。

3、行政收费管理问题矛盾突出。有些行政职能部门重管理,轻服务,存在较严重的以罚代管,只罚不帮的现象,导致管理职能弱化和执法目的的扭曲。罚款、收费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程序不规范,一些执法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 按照警告、限改、处罚的程序办案。群众对管理就是收费,检查就是罚款意见很大。

4、政策环境有待协调完善。法制观念、诚信观念淡薄,随意违反合同,随意改变政策。在招商引资时,各种优惠条件应有尽有,而一旦外资进入往往很难落实,职能转变滞后,存在越位、缺位和不到位的现象,以及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权限不明,各部门相互掣肘、相互推委的问题。

5、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差。主要表现为:政策法规不健全,政府缺乏依法行事的规章制度,人治痕迹过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现有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政策缺乏创新,较沿海相比没有比较优势,缺乏吸引力,已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落实、不配套、不平等,偏向外资,不利于民间投资创业。

6、工作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相当一部分人素质不高,认为改善投资环境是政府的事情,与己无关。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言行不文明,态度冷、硬、横,甚至发生打骂当事人现象。“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服务质量差,官僚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行政执法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监督。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问题较突出。

三、加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的对策

1、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和创新观念。一是要 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增强全民自觉参与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识。党政干部尤其更要带头增强责任感。二是要树立“诚实信用观念”。在经济交往中以诚待人,重承诺守信誉。三是要树立“互惠互利观念”。奉行平等互利的原则,树立“双赢”思维方式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意识。四是要树立“民主法制观念”。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和信用经济,更是法治经济。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引导市场竞争主体在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合理合法的竞争。五是要树立“人才观念”。要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其知识水平、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企业家,造就和培养一批适应知识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

2、要加大扶持力度,打造宽松的投资环境。一是为所有投资者和所有企业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实行统一的国民待遇。要公平税赋,创造平等的融资条件,一视同仁地对待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的企业。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二是落实好优惠政策。将县委、县政府制定下发《*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关于对在项目建设中有突出 贡献者给予相应待遇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的补充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和各基层部门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三是强化服务机制,加强政务大厅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成立综合执法稽查大队。各行业部门全面实行“六项制度”。在县电视台设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专栏节目,执法执纪部门向社会做出公开承诺。

3、要加大保护力度,构筑两条高压线。要规范有关部门的管理职能,认真清理各种收费项目,杜绝“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现象。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到政务公开、制度公开,政策透明,处事公正。对外来投资者实行“三证”保护,即向投资商发放“绿卡”,对其所办的企业挂牌保护,对其车辆发放绿色通行证。对重点企业实行封闭式管理,凡是到企业检查的,必须经过批准,罚款必须经过审核,采取强制措施的必须事前报告。

4、要加大监督力度,开通监督主渠道。一是开展整治发展环境专项举报,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号码。二是设立监督台,聘请发展环境监督员。设立监督台、投诉站。面向社会各层面诚聘义务监督员,形成义务监督网络。三是实行双向联系制度。将挂牌保护的企业和新投建的重点项目,划分给委内各室,由纪委书记、副书记、常委按分工负责,开展经常性、互动性联系活动。

篇7: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信这些事情随处都会发生,并且随处可见。这些情况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就需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将环境保护考虑进去,同时能够结合着我的家乡惠州市惠东县制定出科学、完善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进步。

惠州市整体环境规划还是比较完善的,目前我看到的情况就是很漂亮,很满意。市中心绿化做得很足,但是来到一些县镇的话,那效果就有很大的差别。惠东县目前的确在发展中,但效果还是不理想,虽然有很多的措施与绿化效果,但最终还是归咎到人们的道德素质问题,政府的管理能力问题,以及众多企业的不合理排放的废水、废气体的等相关污染环境的问题存在。若想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更为快速的话,就要更加合理的饿政治环境所带来的问题,这部经关系到惠东县本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问题,要成为一个好的发展迅速的地区,必须从地区的环境做起,也必须让居民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带来更好的效益。若惠东县要做好环保在县里的扩建、地区的规划开发、项目的建设与生产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环保部门,针对环保领域应该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有力的数据支撑以及有益的策略和建议。手段要多样化,技术高端化,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有渐进性和局限性,利用一切高端科技。

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过程中,人们应端正自身对环境的错误认识,即环境保护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不仅是国民素质综合提高的根本表现,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因而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主力军”的作用。因此,作为县里市民的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不断加强保卫环境的意识,然后用上你的实际行动,这样我们才能跟好的包围我们的家园。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没有环境资源,就无法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停滞不前,也就无法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完善的保护,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由此就需要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将环境保护充分的融入到经济发展中,同时能够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体制,使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后盾。

县里随着经济的缓慢发展及时代的迅速发展,环保的工作仍有待加强,由此就需要环保工作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创新,以便在今后的环保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环保部门是环境保护的监督者,应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督管理模式,同时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向服务型工作方式转变,以便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这样我先的环境不但将会越来越好,也随着环境的变化,经济上的发展也会不断上升。

影响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素是我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低,乡村城镇化比较缓慢,居民综合素质总体偏低;其次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比如有部分地区的乱开发以及对树木的乱砍伐,且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许多企业并不通过合理渠道对废水,废弃物,废气等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工业污染引发的水污染,水污染引发农业污染,而农业污染直接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对于这些种种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整治措施,而整理的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督促有关镇迅速开征生活污水处理费,并全部投入管网建设,做到专款专用;加强生活污水收费的监管,防止违规提高收费标准,避免增加用水户的负担;二是县府督查办、县环保局要加强对企业污水,废气,废物的处理督促检查,每半月检查一次建设进度,及时做好跟踪落实,确保依时完成建设任务;三是加强对已建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运行的监管,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保证设施规范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四是加强政府的干涉力度,即加大宣传环保意识,举办相关环保活动,加强居民对环保意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最后一点是在实施招标工作,选择投资方过程中,将加强对投资方的审查,严格把关,设置一定的门槛,避免投资方钻招标的空子,确保中标的企业信誉好、有资质、有实力、技术力量足、资金雄厚,能按《合同》要求如期投入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篇8: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霍邱地处安徽西部, 大别山北麓, 淮河中游南岸, 全县土地面积3 493 km2, 耕地12万hm2, 辖32个乡镇, 682个行政村, 3 652个村民组, 人口163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41.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 霍邱县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扰, 特别是村镇环境脏、乱、差, 饮用水源水质下降, 畜禽养殖污染, 农村面源污染以及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 使个别地方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不仅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而且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霍邱县处在大发展、大建设的快速期,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更为突出。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 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环境状况。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发展生态农业, 整治农村环境, 切实解决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污染问题, 明确指示“要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明确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 坚持以土壤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为防治重点, 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 以试点示范为先导, 逐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 有效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 改善农村生活与生产环境, 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明确将加快解决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08年7月, 国务院召开了建国以来第1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从建设生态文明、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和保护民生的高度, 深刻阐述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就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为了进一步了解霍邱农村环境现状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调查组深入霍邱县有关乡镇、村、组、户, 开展农村环境突出问题调研活动, 先后走访调查了新店塘南村、岔黄组、龙潭杨楼村、石店镇双庄等十余乡镇村, 详细调查了解了霍邱农村环境现状和主要问题。

2 霍邱县农村环境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 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 工业污染逐步增加, 农村环境状况日益变化, 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农村环境状况令人担扰。

2.1 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 广大农村地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未引起根本重视, “污水靠蒸发, 垃圾靠风刮”是农村环境保护薄弱的真实写照;“清水城中转, 污水城外流”则反映了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日益形成, 也反映城乡环境保护不平衡。在农村, 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废弃物大部分没有得到处理, 随意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渠等水体中, 使“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 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普遍现象[1,2,3,4]。霍邱县农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近90%, 若按每人每天产生垃圾0.5 kg计算, 全县农村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超过700 t, 年逾25万t。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 无专门的垃圾收集、运输、填埋及处理系统, 生活垃圾随意抛弃或堆放, 得不到有效处理, 严重污染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 污染了农村水源和土地, 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 畜禽养殖废弃物和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 畜禽粪便任意堆放和排放、秸秆就地焚烧现象较为普遍。在霍邱县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 则存在着集镇和农村聚居点与工业区混杂, 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现象。

2.2 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

近年来, 随着霍邱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加之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加速, 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 工业企业逐步增加, 造成集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三废”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 企业污染点多面广, 难以监管和治理, 因污染引发的民事纠纷事件呈上升趋势, 环保纠纷已成为继征地、拆迁之后又一影响社会稳定的新问题。

2.3 土壤污染问题已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霍邱县农村土壤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一些农民为追求产量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除草剂、生长激素、农膜以及污水灌溉, 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 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使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壤生产力下降, 土壤理化性质恶化, 影响作物生长, 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 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 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土壤污染带来了严重后果:一是影响耕地质量,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二是影响食品安全, 威胁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作物中累积,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引发各种疾病, 最终危害人体健康;三是影响农产品出口, 降低国际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因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超标, 农产品出口被外方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传统大宗农产品也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要求提高, 出口压力增大。霍邱县是个农业大县,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连续几年被命名全国粮食标兵县, 但农药、化肥大量使用等因素导致其他农业产品很难近入国际市场。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滞后性、不可逆性的特点, 治理难度大, 成本高, 周期长, 将长期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损害群众利益、威胁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因素[5,6]。

2.4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

由于城乡发展二元结构的存在, 农村用水的保障优先性低于城市和工业用水, 主要表现为: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据初步统计,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尚不到10%, 仅有少数村庄有供水设施, 而且用水器具质量和供水效率低, 处理设施简陋;约有30%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 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饮用苦咸水等, 饮水不安全导致个别农村地区出现疾病, 农村现有的浅水井和沟塘的环境卫生问题也较为突出。

2.5 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 面源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霍邱县农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畜禽养殖业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初步估算, 霍邱县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90余万t, 每年畜禽粪便排放总量达326.13万t, 农膜使用量达3 000 t。但调查显示, 50%以上农作物秸秆未被有效利用, 农膜年残留量超过600 t, 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 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 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 加之农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 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据统计, 霍邱县农药的年施用量已逾3 000 t, 其中高毒农药占70%, 化肥施用量远超过20万t, 有机肥施用量仅占肥料施用总量的25%。在有些地方化肥用水已高达600 kg/hm2以上, 化肥利用效率维持在35%左右的较低水平。

当前, 霍邱县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 已严重威胁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这些环境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必将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

3 霍邱县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

3.1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 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条件的制约, 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非常薄弱, 加之缺乏有效的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和政策, 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 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目区和死角。

3.2 农村环保监管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 霍邱县农村基层环保机构不健全, 县环保局没有在乡镇设分支机构, 乡镇也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 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 存在污染事故无人管、环保咨询无处问的现象。

3.3 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

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 针对农村环境问题, 如畜禽养殖污染、面源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 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不强, 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造成一定的困难。

3.4 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污染治理工作难开展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工作难度大, 资金投入多的工程, 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造成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上有一定困难和不足, 制约污染治理工作。

3.5 对农村环保的宣传教育不够

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 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 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 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 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 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 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总之, 霍邱县农村环境的现状, 与改善农民健康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 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 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 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农村新环境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 急需下更大的气力、做出更大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状况。

4 霍邱县农村环境保护建议

4.1 开展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生活垃圾要实现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理、集中处置, 提倡资源化利用或纳入镇级以上处置系统集中处理。在经济发达地区, 可采用“村收集—镇集中—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地区可采取堆肥或简易填埋;有条件地区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或纳入乡镇集中处理系统;组织当地农民群众对历史积存垃圾进行专项清理。

应采取分散或相对集中、生物或湿地等多种处理方式,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在人口相对集中、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地区可采用环境工程设施处理;在人口密度较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的农村区域, 可利用湿地、沟塘等自然生态系统就地处理;结合农村沼气建设与改水、改厕、改厨、改圈, 逐步提高生活污水处理率。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开展示范, 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配置, 根据村庄规模和卫生要求配置一定数量垃圾筒 (箱) 或池及时收集村庄生活产生的垃圾废物。根据村庄人口规模, 清运路程, 配置一定数量、规模的垃圾转运工具和中转站, 对交通不便和垃圾生产生量少的地方建设无害化简易埋场[7]。在水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及水污染治理重点饮用水源地优先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工程。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选择化粪池, 污水净化池、人口湿地、分散式户污水处理系统等模式,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发挥辐射, 带动周边地区的示范作用。

4.2 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坚持工业企业适当集中原则, 优化工业发展布局。在有条件的区域可规划建设农业产业化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发展区。在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之外的区域, 尽量不再发展新工业项目。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工业园区规模与主导行业类型, 建设相应规模的“三废”处理设施。进一步加强规划工作, 严格工业企业的环境管理。组织制定生态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环境保护规划。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 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加大执法力度, 严格查处违法排污企业, 确保环境安全。加强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 对超标排污企业实行限期治理。按照污染物总量控制原则, 逐步实施企业污染物排放削减计划。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设备, 发展无污染和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严禁引进或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 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污染治理设施的更新配套,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 治理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 应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 (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 , 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 (污灌区、固体废物堆放区、矿山区、工业废弃地等) , 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 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生产, 避免产生土壤污染。加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制定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规划和详细的环境管理计划, 开展土壤、水、大气环境质量定期监测, 制定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 综合防治病虫害。要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化学品,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 搞好作物秸秆、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妥善处理村镇生活垃圾和污水, 综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

4.4 保障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

强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 针对目前霍邱县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要对农村饮用水源, 特别是农村人口聚居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源, 建设并完善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建筑物, 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合理布置取水点位置, 选择远离污染源、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水源, 在村民集中聚居区, 逐步建设集中供水系统。根据种植业和养殖业布局与具体情况, 因地制宜地选择生产沼气, 推肥, 各类环境工程等技术模式, 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污染, 力求实现畜禽污染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 使污染达标排放, 划定水源保护区, 完善污染防措施, 加强农药和化肥的环境安全监督管理。加强水源水质监测, 开展农村饮用水源水质调查与评估, 为保护水源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4.5 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

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和污染防治, 遵循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优先的原则,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采取生产沼气、建设有机肥生产厂、土地利用、工艺处理等模式, 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与污染物达标排放率。使用安全、高效的环保生态型饲料和先进的清粪工艺、饲养管理技术, 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监管, 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 在重点区域、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 要严格控制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8]。

4.6 加强农村环保政策法规和知识宣传

各级财政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环保知识宣传册等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 动员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引导农民群众形成良好的环境卫生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生产、消费习惯, 弘扬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文化,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4.7 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百镇千村万户生态示范工程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应紧紧围绕建设目标任务, 加大开展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基地、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绿色学校等创建力度, 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省、市、县级生态村、生态示范户、示范基地及绿色学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可以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 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产业特色, 探索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提高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资源利用率。合理利用空间资源,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4.8 加大环保投入, 加强环境保护的机构和能力建设

要统筹城乡环保工作, 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环保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 积极编报农村环境综合总结项目, 积极争取农村环保专项资金, 财政政策逐步向农村环境保护重点工程,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方面倾斜, 加大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力度, 明确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资金渠道和部门责任, 对农村环境保护治理好村镇和生态村的以奖代补方式加大投入, 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 县一级环保工作重点实施战略应向农村转移, 增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控能力, 在乡镇或者分片设置环境保护所, 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应强化环保内容, 建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考核奖惩机制。

参考文献

[1]汪霞, 蒋远胜.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2) :65-67.

[2]吕迎春.环境友好型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1) :102-104.

[3]杨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 2010 (1) :14-15, 19.

[4]王佳慧, 杨立男, 董玉宽.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9 (33) :87-88.

[5]师永全.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J].河南农业科学, 1988 (4) :16-17, 24.

[6]李斌超, 葛开华.庭院立体农业模式[J].河南农业科学, 1989 (3) :17-19.

[7]张春芳.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J].活力, 2009 (B12) :65.

上一篇:哀而不伤的人生哲理文章下一篇:百度竞价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