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2024-04-30

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精选9篇)

篇1: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

报 告

县新农村办: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了XX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村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全村上下达成建设新农村共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群众都迫切希望XX村能列入2008年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此,经研究,现拟文申请,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XX乡北部,距乡政府7.5公里,水罗公路横穿而过,交通便利。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656户,2618人。总耕地面积10432亩,其中水地3200亩,旱土地4432亩,旱砂地280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0元。

二、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产业优势

XX村已初步形成以高原夏菜、皋兰金枣、劳务输出和汽车运输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

农业产业初具规模。高原夏菜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皋兰金枣面积达到4500亩;劳务输出前景广阔,目前已累积输出劳动力600人,收入达到280多万元;汽车运输发展良好,目前拥有大中型汽车100辆,具有品牌特色的车队一个。1 四大产业已成为促进涝池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XX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项目整合优势

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经XX村积极争取,乡政府大力支持,县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2008年共整合政策性项目4项,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整合塘坝建设项目,建设8万方塘坝1座;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搬迁农户145户,新建住宅小区145户;整合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农户安全用水入户工程;整合整村推进项目,重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三、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XX村建设特色产业型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大高原夏菜、皋兰金枣、汽车运输、劳务输出四大产业,整合实施设施农业、安臵小区、道路硬化、自来水入户、文化广场、卫生所建设、塘坝建设和生态绿化等八项工程。

(一)发展特色产业。

按照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1、发展金枣产业。2008年栽植枣树500亩。同时做好补植工作,使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达到5000亩,成活率在85%以上,使枣产业成为XX村的支柱产业。

2、发展高原夏菜产业。充分发动群众,2008 年发展日光温室50亩,2009年20亩,2010年达到100亩。2008年发展高原夏菜800亩,2009年达到2000亩。

3、做大劳务产业和运输产业。按照致富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的原则,巩固兰州大砂坪、五一山两个劳务基地,进一步加强劳务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和素质。2008年输出50人(次),2009年输出20人(次),2010年确保95%的富裕劳动力均能就业。汽车运输户2008年达到110辆。使全村年外出务工人员年创劳务收入稳定在320万元以上。

(二)新村庄建设。

2008年整合国家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山大沟深、交通、通信不畅的涝池小彬草沟八、九队145户649人整组搬迁安臵到耿家沟口至陈家坟湾一带,建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住宅小区145户。

(三)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设施建设。2008年修建8万方塘坝1座,维修衬砌渠道10公里;全面完成XX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2、道路建设。2008年重点硬化8.7公里的主次干道。

3、公益设施建设。2008年新建占地2亩的科技文化广场,120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和120平方米村卫生所;争取市县支持,配套广场、卫生所、学校、文化活动室有关设施;争取发展有线电视户600户。

(四)生态环境建设。

2008年,在村内主干道及水罗公路栽植以国槐为主的风景树4000株,在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以香水、葡萄、枣树 为主的树木2400株。栽植中采取铺压保温保湿膜,拉水点浇等措施,加强日常管理,保证苗木成活率,达到绿化美化的目标。

(五)环境整治。

整治全村环境,从除旧布新着手。2008年,集中清除历年堆积的垃圾、柴草等物品和拆除路障。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点,合理选择建成15个垃圾收集点,并在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选择建设一个垃圾集中处理点,定期清理垃圾,集中掩埋。对主次干道两旁形成的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和乱搭乱建的临时房、厕所、猪圈进行集中清理,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六)加强民主管理。

2008年重点抓好软硬件建设。硬件设施建设上主要是建成XX村警务室,配套警灯、各种办公用品。软件方面,一是抓思想宣传。在村内主干道设臵大型宣传牌8个,宣传内容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为主;二是抓制度建设。对村级各项制度进行整理,装框上墙,进行规范化建设;三是抓协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已成立的红枣协会,2008年成立红白理事会、水管协会、农文协会、农技推广协会、晚霞协会、农民经纪人协会、农产品专业合作协会、妇女专业协会、文明社等10个群众组织,选举协会组成人员,制定协会章程。

XX村党支部书记: XX乡政府乡长:

二OO八年一月三十日

篇2: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报 告

县xxx: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了XX镇XX村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改善居民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经村民提议,村两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全村上下达成建设新农村共识,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群众都迫切希望XX镇XX村能列入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为此,经研究,现拟文申请,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XX村现状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XX县XX镇北部,与XX镇接壤,距镇政府xx公里,距县政府xx公里,319国道与赣龙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根据XX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我村为XX片区城市规划区外的12个中心村之一,位于XX片区城市规划区和XX片区城市规划区之间,地理位置优越。

全村有xx个自然村民小组,xx户,xx人,目前新旧总建房面积xx亩;总耕地面积xx亩,其中水田xx亩,旱地xx亩,退耕还林及抛荒地xx亩,林地xx亩。村内所辖山地植被良好,水土保持良好。村辖区内水库2个。村内道路总长xx千米。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xx元。

XX村已初步形成以烤烟种植、养殖业、劳务输出和特色种植为主的四大特色产业:烤烟种植面积达到xx亩,为我镇烤烟种植示范区,每年就烤烟种植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柑橘及其他水果种植面积达到 xx亩,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2013年开始,有村民自发前往漳平永福及明溪县取经,已经开始了珍贵苗木红豆杉的景观苗种植;劳务输出前景广阔,目前已累积输出劳动力xx人,收入达到xx多万元;因XX村上游无工业污染,养殖发展良好,目前专业养殖XX鸡的养殖户达到xx户,土鸡养殖规模达到xx万只,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土鸭养殖户达到xx户,养殖规模达到xx万只,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生猪养殖户达到xx户,养殖规模达到xx头,给村民带来人均xx元的收入。四大产业已成为促进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成为XX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二)、XX村目前存在的不足

XX村总计xx个自然村民小组,跟本镇其他村相比,各个自然村相对分散,村里无法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部分村民建了新房留旧房,搬了新房留旧屋,原有村落房屋密集且残缺破败,主房与牛栏、猪圈交错混杂,不仅浪费了土地,而且给村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带来较大的影响,且乱占耕地建房时有发生;不能有效的建设好农村公共生活设施,村民业余休闲场所无法建立,各个自然村的垃圾处理无法统一处理,到处乱丢,卫生脏乱差。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对我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我村许多村庄偏远,小孩上学困难,很多家庭小孩读书只能特地在城里租房,大大增加了村民的负担,而唯一的小学面临着生源枯竭的困境,更无法成立幼儿园。

由于劳务输出因素,在为村民创造了收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部分不利因素:当前村里有相当一部分自然村的常住人口多是老人、妇女和 小孩,由于居住分散,这些留守在老家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应对自然灾害时,很难统一规划和协调兼顾,给这些家庭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我村有些家庭劳动力外出,有些家庭则以农业种植为主。以农业发展为主的家庭有意往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却面临耕地面积不足,而劳动力外出的家庭,所承包的田地由于不集中,无法租赁出去,导致田地抛荒。

二、XX村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向农村转移。从国家到地方,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接二连三。

国家级的先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有《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2年12月31日)》和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省级的有《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关于金融支持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意见》。

市级的有{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龙岩市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和《中共龙岩市委办公室、龙岩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新农村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方案的通知》。

我们XX县在以上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XX县府根据本县的实际情况,又出台了不少适合XX县情的扶持政策。

三、规划主要建设内容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突出特色、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建设有特色的新农村。

2、新村位于XX村xx地点,规划占地面积xx亩。规划供xx户入驻,分xx期进行,第一期入驻达到xx户,优先考虑把xxx自然村、xxx自然村、xxx自然村、xxx自然村等较为偏远的村庄逐步迁移到新农村建设基地的同时,其他村庄的村民经申请也可提前入驻。

(二)、主要建设内容。

1、水利设施建设。配合县市水利及林业管理部门,对村内现有河道进行规划和保护,利用村里现有的xx水库和xx水库,率先完成XX新村自来水入户工程,逐步完善XX村新村外各自然村自来水入户工程。

2、公共设施建设。在新村新建占地xx亩的科技文化广场:xx平方米的篮球场、xx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和xx平方米村卫生所、建立xx平方米科技文化活动室并配备各种科技书籍、科技联网设备以及根据本村村情举行相应的培训;新建一所幼儿园;建成XX村警务室及森林防火工作组,配套警灯及各种应急物资。

3、生态环境建设。在村内主干道、广场周边及落间的村路两边栽植以xx为主的风景树,在村民庭院及房前屋后栽植景观树。

4、整治全村环境,从除旧布新着手。集中清除历年堆积的垃圾、柴草等物品和拆除路障。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地点,合理选择建成若干 个垃圾收集点,在新村下风口离村庄较远的地方选择建设垃圾回收站,并与镇、县的垃圾填埋场联系,统一处理,集中掩埋。对主次干道两旁形成的柴草堆、垃圾堆、粪堆和乱搭乱建的临时房、厕所、猪圈进行集中清理,使村容村貌整洁美观。

5、废弃宅基地复垦工作。为了切实做好耕地的占补平衡,依法保护耕地,村里统一协调,做好老村庄搬迁户宅基地的复垦工作,然后按复垦地1︰1.2的标准优先还原所占地群众,剩余新增地由村民受益。

6、对于不愿入驻新村的农户,鼓励农户建立沼气池,合理利用废弃沼气液等有机肥料,争取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村委计划请相关专家培训并建立一支专业的沼气池施工队伍,以确保沼气的建设能安全标准的建立并正常使用。

7、供水、供电按标准实施。

四、XX新村建成后的效益前景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我村新农村建设,我村将统一协调,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1、通过村里统一协调,做好责任田转承包的工作,以继续扩大以烤烟种植为主的家庭联营形式的较大规模新农业产业。

2、在XX-饶坊片区充分利用上游无工业污染的优势,整合原来的XX土鸡、土鸭及生猪养殖户,规划并引导村民进一步发展绿色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养殖-沼气-种植的绿色产业链,让我村的特色养殖往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

3、在原有的特色经济景观树木及果树种植的基础上,规划并引导村民往规模化及合作化放向发展。

4、通过新建房屋工程,XX中心村将整合土地资源,拆除旧房,建设新楼群,将原来零散的、废弃的旧宅基地复垦,为发展现代化农业解决珍贵的土地资源。

5、利用本村离XX城区较近,位于XX城区、XX城区及稀土工业园的交汇点这一无可比拟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我村特色的绿色种、养殖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村民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绿色食品建立农家乐,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以上五点措施,很显然的能使我村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迈上一个更大的台阶。

(二)社会效益

通过我村新农村建设,产生三个方面的社会效益

1、农业项目整合朝规模化和联合化发展,必定产生一定的就业机会,让那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效益,改变了以往守着责任田却无力经营的困境。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我村群众通过新建的科技文化活动室以及村里组织的培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结合生产实践中学习提高,从而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对现代化较大规模生产掌控能力,机械化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本村村民的社会竞争力。

3、生活环境得到改善。随着我村新农村建设的绿化、亮化工程、排 污工程、沼气建设工程,必将使我村居住环境有根本性的改变,农民的生活健康得到保障。

4、相对集中的居住环境,方便了村民小孩上学困难的情况;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在医疗、安全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村里的文体娱乐设施和环境也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生态效益

按照我村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的各项工程,群众在治脏、治乱过程中,必将改善全村的面貌,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旧房基地复垦、退耕还林等一系列举措,将为我村乃至我县的生态改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结论

从以上本村的概括、规划分析与效益分析以的情况来看,本村的中心新村确实有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过我村的新农村建设,给我村带来的各种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有力体现了我县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的执行力。

但是我村目前缺少相应的建设用地指标和扶持政策。特此,敬请各级政府及各有关主管部门给予充分考量,准予立项并给予各方面的扶持,让我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进行。

中共XX县XX镇XX村支部委员会

XX县XX镇XX村民委员会

篇3: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新范村位于浙南千年古镇壶镇镇,以商贸为支柱产业,2010年新范村改为新范社区,成为缙云县第一个实现社区转型的行政村。全社区有332户家庭,共1067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526元,村集体收入204.04万元。

多年来,新范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村集体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建成2个娱乐场、1个文化活动中心楼、1个村级图书馆和各种文体器材,先后成立了12支各具特色的文体队伍。由该村村民吕官水自编、村民自演的剧目《老鼠娶亲》、《渔翁得利》曾多次应邀赴永康等周边县市表演,并大获成功,多次受各级媒体报道。目前,《老鼠娶亲》已被列入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翁得利》被列入缙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壶镇歌谣”的传承人吕明兴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范村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展较快且独具特色,但仍与当前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尚存在差距。

(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结构较不合理

资金缺乏是扼制新范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金投入总数不足,占全村总支出比例较小。2010年新范村文化建设支出仅占全村总支出9%。

2.资金支出结构较不合理。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大型节庆活动、各级各类文艺表演等,日常文体活动、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激励等没有安排专门资金。

3.资金投入未建立长效机制,存在“搞一次活动,要一次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基层文化工作缺乏人才,文化领导队伍建设弱化

新范村拥有专门的文化领导小组,理论上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然而究其实质,存有以下问题:

1.专职文化人员配备不足,文化骨干队伍基础薄弱。指导全村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仅有一名,业余文化队中文艺骨干普遍具有“老人为主、新人较少、能力较弱、学历不高”的特点。

2.领导结构不甚合理。村双委交叉担任文化领导小组成员,文化领导干部专职不专用,领导结构存在随意性,不少干部并无文化专长,无法胜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机械,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新意,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造成百姓受益面较为狭隘、教育启发不够深刻。

三、所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对矛盾尚未解决

1.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建设。部分村干部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全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对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重视不够。

2.大型节庆重于日常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大文化”发展思路,简单狭隘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等同于“舞、说、唱”,热心于大型活动、比赛,而忽略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与广泛普及。

3.设施建设重于相关管理。领导层单纯将多建文体设施归结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却忽略了其后续管理,导致诸多设施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

(二)农民传统观念、封建思想依然存在,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自身文化发展存在差距。调查发现,能主动通过上网、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务农知识的农民仅占14%,参加相关培训更是少到只有8%。

2.农民文化消费观念薄弱。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新范村农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子女上学、建房购房、婚丧嫁娶等三件大事上。调查显示,平均每月文化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64%,201元及以上的只占4%。

四、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全村近期和长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尽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

(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拓展投资渠道,使文化投入途径多元化。提倡以全村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方式创办文化事业。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及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加强招商力度,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全村文化建设。

(三)有效管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心楼及其他文体设施,实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楼各专用活动室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各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管理、规范化管理、责任制管理。

(四)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配齐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员不专职的问题,加强培养年轻文化骨干并择优启用,并可通过提高文化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对外吸引专业人才。

(五)坚持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文化经常化、日常化。

(六)倡导文明新风评选活动,力争破除陈规陋习。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户等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为进一步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加大文化的基层宣传,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八)加强文化生产力的双向流动。一方面,鼓励村民走出去,见世面,学技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鼓励他们回来,让他们将所学所得用到新范村文化建设之中。

(九)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

五、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篇4: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篇5: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村庄概况

桥头乡大江洲禾村自然村现有 1个组,户,现人人口,村庄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达到亩。以村前香港洞为主,山地面积达公顷,现状农业以水稻、烟草蔬菜种植及小户生猪养殖,外出打工为主。年人均收入元左右。

禾村地处桥头乡中部,境内潇水北支源头横穿南北,香港洞于村前道桥公路于村前香港洞南北横穿而过,南与省道县相通,往北10公里可达通广西桂林地区,北距乡政府2公里。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良好

为了加速推进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中,确实遇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广大村民的住房,生活条件问题,针对禾村村民危房栋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为了切实改善村民居住生活生产问题,更快走向福裕路,结合本村老宅基地、村中园地,危房,村边荒地地块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住宅使用。危房户、无房户、住房困难户及需解决的居住问题。近几年来我们村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目标和要求,根据村民经济情况,经老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同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性整体规划及实施方案如下:

一、全村统一规划建房,全村每户有房住,子孙后代有地建,合理节约国土资源,坚决不建农田.二是全村群众对现有村级组织的满意率及进一步实施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期望值达到90%以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三、建设项目内容与投资估算,计划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

1、危房改建:计划投资200万元。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路3公里,元

3土地平整项目,元

4污水排放管道,元

5自来水沼气池元

6小型水库、山塘的兴建、维修加固和渠道的疏浚、硬化:计划投资万元。

7、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普及:计划投资万元。

8、社会事业(现代远程教育站、计划生育阵地、村卫生室等建设及创建生态文明村组和科技文明示范户等):计划投资万元。

9、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基层技术服务部门和农村能人等:计划投资4万元。

三、资金筹措

1资金来源是请求政府拨款及村民自主投资建设

1、项目的实施管请政府部门在危房改建:水泥硬化村内主干道路,土地平整项目,污水排放管道,自来水沼气池,小型水库、山塘的兴建、维修加固和渠道的疏浚、硬化。于以拨款资助

2其它住房建设由本村民自主投资建设.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可改善禾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总之本项目的实施可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六、愿景

禾村群众热切期望把家乡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基本齐全、生态环境优美、果树环抱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的结合。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禾村将本着“政策引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按照“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民居环境改造为突破口”的思路,坚持以村为主体,以院落为单位,以农户为单元的机制模式,扎实推进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亮点村。

特此申请,请上级领导审核批准为盼。

道县桥头乡大江洲村委会禾村自然村

篇6:关于水塘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大大加快,农村面貌发生了实实在在可喜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在十七大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收入,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党的建设。

一、调查内容

(一)调查的目的、时间、地点、方式

调查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新农村之“新”是体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上,体现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目标上。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本着对水塘村建设新农村做出了较好的发展构思和工作建议。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结合工作实际,我把这次毕业论文的选题定为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5年3月20日—4月10日 调查地点:水塘村

调查方式:实地考察法、访谈法

(二)水塘村基本情况

水塘村坐落于仁怀市城区以北约13公里处,位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山地地带,海拔约900米。全村现居住着511户人家,共2239人,人口绝大多数为汉族。现有林地面积2810亩,耕地面积5100亩,其中田面积占2400亩,土面积占2700亩。人均年纯收入约3200元。

水塘村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家庭财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月收入、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农村建设对村民带来的实处以及村民对新农村建设过程的看法等等方面。通过对切身利益者农民的调查,了解到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带来的改变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本次农村卷的调查中被访问的男性64.3%,女性占35.7%,其中被调查对象年龄在16岁以下和45岁以上居多,占58.3%,其次是30-45岁,占25.0%,其他占少数。被调查对象年龄最低为12岁,最高为78岁。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已经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不足,资金远远跟不上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形式

与城镇投资相比,农村差距明显。(1)投资的不足,一是严重影响农村水利设施的维修和建设。二是影响农业投资。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应用程度较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不高,生产方式落后。(2)影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落后于城市,尽管近年来,这个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仍显滞后。(3)城市与农村在教育资源配制上也存在巨大差异。(4)我国农村很多家庭因为无力承担子女受教育的费用,导致大量农村学生失学辍学。

(二)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一方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需要国家采取各种方式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能够带领农村发展的有学历、有专长、高素质的人才极度缺乏,人才流失相当严重。这种人才的流失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优势劳动力外流,使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下降。二是农村原有教师的调离和农技人员的改行。三是通过高考,使农村特别优秀的人才跳出了农门,而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政策,使这部分人返回农村。

(三)农民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首先,由于财政投资的不足,农村的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民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地享有社会保障、教育、文化生活等公共资源,农村广泛存在“看病难、读书难”的现象。其次,农民工的权益也屡屡受到侵犯。这几年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农民工的处境较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侵犯农民工利益的事件仍然不断发生,特别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利得不到保证。三是改革过程中农民被侵权事件也不断发生。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农村土地被征用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征地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侵犯农民权益的问题,如征地中对农民的补偿标准过低、失地农民缺乏生活保障、地方部门和企业征地过程违规操作等现象。

近几年来,村大队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紧扣两个唯一,大力推进三化进程,全村经济总量超跨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财政初步实现由困难型向富裕型跨越,农业发展呈现特色,基础设施进一步配套完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 展,和谐的社会局面初步形成。科学引导,坚持农民是建设主体,在村大队的领导下水塘村成为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投资10万余元完成了编制全村的控制性详规工作。水塘村在培育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据上级有关精神,创新形式,发挥群众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作用,推进村庄整治进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财政仅投入20万元的情况下,村民自己投入100万元,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真正使群众住上了舒适房,走上了平坦路,上了卫生厕,喝上了干净水,成为了全乡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典型。

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以人为本,以项目为载体,社会各项事业有序推进。人口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社会大局持续保持稳定,投资100万元高标准建设卫生院门诊大楼,农合医疗参合率达90%,农村社保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国土、金融、老干关协等其他工作亮点纷呈。

(一)发展优势

思路的决定作用日益体现。村大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一条以发展为主题,符合本村实际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思路已经基本稳固,成熟的思路决定作用日益体现,使水塘村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变化。全村上下发展合力已经形成。水塘村有一支创新意识较强,工作作风较好的机关干部队伍;有一支勤奋务实,开拓进取的村级干部队伍;有一支服务意识极好,配合意识极强的部门队伍,这些为水塘村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独特的资源优势是加快发展的有效载体。水塘村各种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有煤炭、石灰石、轻质碳酸钙等矿产资源,旅游业、渔业、牲猪、农业、家禽养殖等基地在稳固中不断提升,这些资源为水塘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

(二)存在的深层发展问题

最大的差距问题是思想和观念的差距问题。总的看来,水塘村发展的意识不强,发展的氛围不浓,发展的办法不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主导产业的确立和培育是在艰难中缓慢推进,如水塘村经过多年的探索,并且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使农民实现增收、财政实现增长的烟叶产业,一直在2000亩左右徘徊,万亩优质烟叶基地建设依然难以实现。二是发展的环境不够优化。个别群众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只考虑一些私利,从而导致环境不够优化,企业的主动发展缺少空间。三是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做得不够好。

相对滞后的交通条件,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全村过境道路仅硬化了一段2公里长的路线,无法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影响明显。一是丰富的资源无法外运;二是难以形成人流物流中心,新农村化建设进程难以加快,增长点的作用和辐射的作用难以发挥;三是直接影响企业落户和投资者的信心,看好的项目符合本村发展的产·业难以引进来,现有的企业难以进一步做人做强。

产业集群优势效应不明显,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任重而道远。一是没有形成集群效益,带动作用不明显。二是没有构建骨干核心体系,竞争优势不明显。三是没有提升科学的运作理念,发展态势不明显。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制约着加快发展的空间。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使新农村建设规划面临用地难的问题,由于金融机制不畅通,企业做大做强缺乏有效的融资平台。

三、如何加强建设和改进的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针对目前基层党组织所存在的众多问题,我们必须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作为重点。首先,必须充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一是加大吸收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的力度,优化年龄结构。二是加大对一把手的培养力度,挑选好带头人,可以采取党员选举与上级组织举荐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必须健全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党员的群众观点和政策观念。第三,基层党组织成员必须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掌握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科技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带领群众致富,更好更快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以规划先行为准绳,找准发展定位,引领产业不断发展。

在街道“四区一强”发展战略中,水塘村属 “水源保护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背靠空港经济区和仁赤高速下线口,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这也为发展有机农业和绿色生态农业奠定了发展基础。为此村支两委在规划上找准了定位,于是2009年提出走绿色蔬菜发展之路,规划改造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在原有绿色产业的基础上,将水塘打造成为“观光、体验、休闲、城效型”的现代农业园区。

(二)以“四新”“四统一”为抓手,促使规划落地,引领产业不断升级。在规划产业发展中,村支两委不断更新思路,提出“四新”“四统一”为抓手。近年来,不断组织村民到重庆、湄潭、遵义等县市参观学习、同时派出年轻劳动力到各蔬菜基地学习,不断引导村民解放思想,投入到绿色蔬菜发展建设上去。2010年,在“1+1”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提出了“1+2”(有机高粱+马铃薯+蔬菜)的全新种植模式,真正实现了一年四季土地无空闲,最大程度的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不断促使产业升级。

二、产业引领经济

(一)夯实 511工程建设,(5个千亩1个示范园区1个深加工基地” 工程建设,2013年全力促使“1+2”产业模式升级 一是建成3000亩有机高粱基地。为茅台集团提供最优质最可靠的原料,进一步巩固水塘有机高粱示范基地称号。二是打造1000亩“黑美人”品牌有机彩色马铃薯,申请“黑美人”有机彩色马铃薯商标专利,让黑美人进入华联超市配送中心和进入重庆等其他市场。三是强力推进1000亩“水塘红辣椒、番茄”。让“水塘红”品牌进入遵义市农产品交易中心。四是完成千亩秋后蔬菜种植,让秋后蔬菜覆盖仁怀市场。五是强化千亩核桃苗嫁接工程。对目前种植的核桃品种进行嫁接改良,打造水塘自己的名优特色。六是发展春秋棚47座,连体大棚2座,为酒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七是建成水塘有机食品深加工基地。基地的建成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紧扣专业合作社“看、干、算、赚”的宗旨不断优化土地入股分红制度,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奠定坚实基础。

2010年1月,龙兴有机高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全市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运营。2012年高标准农田实施完成,合作社把850亩改造后的农田采用土地入股分红模式运行,让宗旨得到了更好的实施。一是种给农民看,合作社统一采用采用土地入股模式与农户签订协议。合作社引进新技术实施高效农业。种植更专业,让老百姓看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二是带着农民干,在专业合作社干的同时,把村民吸收到合作社做工,让村民参与种植,让他们懂得如何科学种植。同时努力招商引资,加强农超对接,目前“黑美人”马铃薯和“水塘红”番茄、辣椒品牌以进入北京华联和重庆等果蔬批发市场,从而不断提高老百姓发展蔬菜种植的决心。三是帮着农民算。合作社每亩土地给农户700元保底金,同时农户到合作社做工,每天70元,年底参与分红比传统模式增加了3000多元。四是钱让农民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共同富裕,目前,人均收入已达8870元,践行了合作社的宗旨,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最终分红20%作为集体经济,用于改善民生之用)。

三、经济引领致富

按照“三村三带三发展”的总体思路来发展不断促使经济腾飞,引领水塘村在率先建成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一是以水塘村为主,发展特色有机农业,结合下坝、板桥村的优势形成一个产业示范带打造,成立园区党总支。不断增强农民的大家意识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二是以项目带动、干部带领、党员带头。进一步促使党员创业带富向党总支创业带富转变。促使农民增收致富,来实现基层党建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三是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发展观光、休闲、城郊型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地方特色为主的产业模式,带动周边乡镇一起发展。

四、致富实现小康

一是突出三项核心指标。2014年水塘村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400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140元以上。二是民生突出保障和改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得到更多的实惠。三是梯次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村分两个梯次分类推进,基础条件好的新华、长会、庄上组2013年率行建成小康,2014年蔡阳湾、鹰爪坝组全面建成小康。

(一)总体思路

以烟叶为重点,加强基地建设,创新农业产业特色;以培育产业集群为主导,推进工业化进程;以项目投入为依托,建设与管理并重,建设实现扩容提质:以积极对接政策为手段,探索市场化运动运作,基础设施建设上台阶;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发挥农民建设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以强化人本理念为指针,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协调发展。

(二)工业重点和工作措施

以建设工业区为载体,强化产业集群培育意识,工业招商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工业强村的战略决策不动摇。一是抓住工业小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整合资源,使以资源为主导的A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继续做大资源、建材、农产品、电器等大产业集群。三是大力优化发展环境,为现有的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巩固企业发展成果,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四是创新招商形式,招商引进规模工业;五是抓好安全监管,确保安全零事故的实现。以优化发展环境为重点,强化项目投入带动意识,提升项目运作水平。坚持以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加强领导,创新思路,提升项目运作水平,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主要是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政策,争取项目的投入建设,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加强项目投入为依托,强化市场经营新农村意识,新农村建设实现扩容提质。新农村建设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产业支撑、块状发展的思路,实现滚动性开发。抓好社会客运站、村商贸区、大型加油站等项目的后续建设,同时将自来水、中心幼儿园等公益事业项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向市场。强化市场经营新农村意识,以项目投入带动村庄繁荣,从而使村庄建设能实现扩容提质。以稳固基地建设为平台,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意识,农业经济上新的台阶。一是建设好万亩优质烟叶基地;二是强化科技兴烟意识,严格技术环节的落实,确保烟叶生产实现提质生效;三是加大扶植力度,做好服务文章,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四是优质包装农业招商项目,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每年至少引进三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以人为本,增强载体意识,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a、抓规划,重引导,加快新农村 建设步伐;b强管理,优服务,计划生育工作上新台阶;c、明机制,优环境,社会大局保持稳定;d、严标准,抓落实,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e、强化载体意识,其他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

四、调查体会

篇7: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县交通局:

xx镇xx村位于xx县城x公里处、全村辖x个村民小组,共x户x人,总土地面积x余亩,其中耕地面积x亩。该村所处的“旱腰带”是国家、省、市、县确定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土地产出能力低下,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畜饮水困难、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受自然条件和地理因素所限,多年来全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00元,是典型的贫困山村。

近年来,全村连接镇区的主干路因是由原x厂几十年前铺设、现无人管护、路面破坏严重,导致群众出行困难,遇雨天泞泥不堪无法通行,特别是道路交通条件恶劣,严重制约该村脱贫致富,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了根本改变群众目前这一困扰全村群众的难题,经镇、村、组多方努力,目前已完成硬化整修村组主干道x公里,全村部分道路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有x公里主干道路没有硬化,道路狭窄,路面凹凸不平、泥泞不堪,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村民出行、生产运输,人民群众强烈要求道路进行硬化。

工程总预算x万元,道路硬化总投资x万元,排水设施x万元,由于该村集体无经济收入,目前仅群众自筹资金x万元,尚有x万元的资金缺口,为了工程顺利实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促进群众经济发展,恳请给予资助。

特此报告。

篇8: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由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较差,经济发展落后,既是“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必须在“山”字上作文章,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保护战,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农民主体,整合各级项目资金,逐步、分类推进,才能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首先,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一个好规划。科学发展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劣势的基础上,突出本村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以村为单位的好规划和实施方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地形复杂,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传统习惯千差万别的客观实际,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地方特点、民族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只有吃透各村村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各村的发展重点,以及各村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各村的优势,找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各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其次,要以山为本,突出特色,打造一个好产业。“生产发展”是二十字方针的核心和根本,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才能宽裕;只有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乡风文明才有牢固的基础;在强大的经济支撑下,村容整洁才具有物质基础;农民群众手里有钱,他们才能更好地参与民主管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最根本的任务来抓,把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作为发展农业的大事,着力培植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为农村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的发展,受交通、区位、土地的制约较大,但同时也有自身山场面积广阔和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所以,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要紧紧抓住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依托山林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和经济作物,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抓实林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着力培植特色、优势、外向型农林产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农民群众人均占有的耕地资源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直接增加收入的根本途径,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规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输出质量。要坚持市场导向,突出重点产业,稳定完善政策,强化科技支撑,培育优质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再次,要科学发展,良性互动,维护一个好生态。生态环境是山区、半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培植生态化的思路,高度重视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切实抓好林业生态、水资源、地质资源建设和保护,维护好地区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要认真实施好农村“五小”水利建设,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条件,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建设,加大沼气池建设和节柴改灶工作力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农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做到产业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环境,在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建立起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和谐。

最后,要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实现一个好目标。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关键也在农民,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创业的积极性。要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把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克服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长期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体村民的共同行动。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农民增加创新意识和开放意识,逐步实现由传统思维向现代思维方式转变,由保守思想向进取意识转变,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把农民组织起来带入市场,平衡农业产业链条上农户与企业两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农民与市场脱节、农业生产无序、农产品质量低等一些村、组“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单户农民“办”不了的难题,全面提升经营水平,能有效解决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群众买难、卖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在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农民“入市”难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契机,进一步畅通少数民族山区、半山区市场流通渠道,形成工业品下乡、农林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络,实现农村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健英:《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及解决途径》,《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篇9:关于XX村申请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报告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和受益者。但由于劳动力的转移,“空巢”村的出现,农民主体出现了劳动力结构失衡、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等变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面对“空巢村”农民现状,必须整合“空巢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作用。

【关键词】“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农村变成了“空巢村”。“空巢村”导致新农村建设主体发生变化,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影响。因此了解“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寻求其解决对策对新农村建设非常重要。

一、农民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马克思认为,主体是活生生的在“社会历史中行动的人”。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作用主要表现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决策者、受益者。农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上无论是生产力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主体都是人民群众。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现代农业,要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奠定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必须调动农民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主体的作用.让农民真正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二、“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空巢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余下多是老年农户和妇女。这些留守劳动力既要负责地里粗重的农活,还要负责照顾子女、老人的生活,负担过重,大大削弱了其主体能力的发挥,因而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实现较为困难,无力承担建设新农村的重任。

(二)“空巢”村劳动力素质下降。新农村建设后劲乏力。伴随着劳动力的外出,“空巢”村劳动力质量发生变化:一是留守劳动力的体质、知识、技能等整体水平下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是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素质好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中坚力量,也是农业科技推广、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而留守人员多是劳动能力较弱、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农户和妇女。他们大多沿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推广缓慢,导致农业效率低,农业增收慢。二是“空巢村”后备主体农民质量担忧。“空巢”村中上世纪8O、9O年代出生的人口无疑是将来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军。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和人生价值观与其父辈有很大的不同,在他们看来,务农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对农业不感兴趣,既不懂传统农业。也不了解农村。走出校门后,他们留在城市,与农村的联系越来越少。对农村事务发展也不太关心。这种情况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农业劳动力梯队呈现“老龄化”趋势,由原来的动态的老人种田态势,逐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发展态势。长久发展下去。将会影响到农业基础的稳固。

(三)“空巢”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导致新农村建设现代化进程受到影响户籍以及城市福利体制等各项制度和政策改革的滞后性和不完全性.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多是非永久性迁移人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暂时性、不稳定性以及流出和回流的同时性。同时农村、城市经济状况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迁移和回流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粮食涨价、农村经济状况好转,而城市就业困难时,农民就会回流农村;当农村经济不景气,而城市就业待遇提高、就业环境改善时,则会转移到城市。因此,务工农民大多继续保留农村的承包土地,具有工人、農民两重身份,农村土地不能有效流转,土地经营规模不能扩大,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的进程。在江泗湖山镇调查时,基层干部提到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问题时,其中就提到了农民转移不完全的问题,土地不流转,农民两头顾。影响了土地效益。他们希望彻底解决劳动力转移的不完全性问题。

三、解决“空巢”村农民主体现状的对策

(一)寻求发展劳务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强对留守农民的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和科学养殖,增强农民务农、增收、致富的本领。二是加强对务工农民的培训,建立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增强务工农民的竞争能力和转移就业的能力,让务工农民会打工,多赚钱。三是为创业的农民提供指导和帮助。可开设社会需要的各项技能培训,强化其市场信息、行业科技等要素的捕捉、学习和接受的能力;加强创业农民对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指导其运用先进理念管理企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从而使创业农民想创业、会创业、创大业。

(二)制定农村人才引进规划。针对“空巢村”农民主体大量缺失的情况,采取外部引进的办法改善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素质现状。一是鼓励大学生下基层,为新农村经济发展增添新鲜血液。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这些经过专业院校深造的大学生,知识面广,观念新,接受新知识快,懂技术,有朝气,能为改变农村人才短缺的现状创造条件,为农民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和带头人。二是实施“归乡工程”,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所谓“归乡工程”就是让外出的农民精英重新回到乡村.利用其自身的优势或能够调动的资源帮助乡村发展。回乡农民是“人才库”、“资金库”。他们在城市学到了技术或市场经营的本领,也积累了资金,他们回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开办工商企业,真正实现了由普通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格局,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回乡农民对生活过的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各地应建立相应的“归乡工程”的创业机制,吸引这部分人才回乡投资创业。

参考文献

[1]杨淑琼.“空巢”村农民主体缺位与农民劳动力转移[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20-21.

上一篇: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招简章下一篇:生活,距离平淡无奇真遥远的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