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2024-05-01

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共9篇)

篇1: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一、渐悟、顿悟与直觉

“渐悟”和“顿悟”本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对影响深远的范畴。慧远在《维摩义记》卷一中指出:“菩萨藏中,所教亦二,一是渐入,二是顿悟。言渐入者,是人过去曾习大法,中退住小,后还入大。大从小来,谓之为渐”。“言顿悟者,有诸众生,久习大乘,相应善根,今始见佛,即能入大。大不由小,目之谓顿”,“渐入菩萨,藉浅阶远,顿悟菩萨,一越解大”。渐悟、顿悟是两种修习佛性的不同方法,由于对两者强调不一,曾经形成了中国佛教史上两相对峙的南宗和北宗,即“南顿北渐”之谓。

其实,渐悟和顿悟亦可理解为两种不同的认识方法。主张日积月累、由浅而深的常规之道的是渐悟,表现在修身养性方面即是“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的功夫。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伦理道德观念及规范日积月累的教与学,多是循渐悟之道而行的,我们平常所论道德认知,多是从渐悟角度展开的。其实道德认知和一般人类认知一样也还有另外一面,即“顿悟”。

顿悟即习佛上的“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即所谓“一旦豁然贯通”(朱嘉)、“发明本心”(陆九渊)或“反求本心”(熊十力)的功夫等。由佛学而渗透开来的顿悟早已成为我国哲学史、文学及美学史上重要概念。作为一般认识门径的顿悟既与渐悟有很大的区别,也有互补或统一的一面,无论过分强调渐悟,还是过分强调顿悟都是荒谬的.。以辩证的眼光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南顿北渐”的宗派之争,有其偏颇各执的一面,同时也可看出现实生活中对于遵循分析思维、循规蹈矩过分强调从而被理性思维缚绑手脚的单纯渐悟的方法论局限性。在中国现存的道德教育中因循理性思维的一般局限,人们多对道德认识“顿悟”的一面视而不见,或者视之为神秘的东西的而予以回避。因此对于道德认知的这一被忽视的侧面予以研讨是当务之急。

顿悟与直觉是相似但并不完全相等的概念。顿悟作为一种认识过程属于直觉的一种,直觉显然还包括在一种道德情境中凭直感立即作出判断的含义,而顿悟似乎更多地强调直觉之前的沉思默想等知情意的酝酿过程。但是直觉和顿悟之间相同的一面显然大于这些意义上的细微不同,本文是从直觉与顿悟相通的一面去进行以下论述的,亦即,本文的“直觉”作为认识的过程、方法和能力,也可称之为顿悟的过程、方法和能力。

二、道德直觉的必要与可能

在道德教育中之所以需要培养道德直觉,首先是因为道德学习过程中运用道德直觉的必要。而这一必要性主要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道德基本概念的意会性质(或自明性)。西方伦理学史上许多人都对这一性质有所揭示。如18世纪的情感派就曾认为人的道德认识与其说是一种经验推理,不如说是依靠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感(所谓“第6感官”?)而直觉到事物或行为的善恶价值。乔治・爱德华・摩尔(George Edward Moore〕?认为,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善”,而善是自明而不可推导的。“‘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正如‘黄’是一个单纯的概念一样;也正如决不能向一个事先不知道它的人阐明什么是黄一样,你也不能向他阐明什么是善”。人们对善的认识因而只能是直观的,而不是描述性的推导,因为善是自明的,无须借助其它事物或性质来证明,更不能从别的东西中推导出善。我们不能同意善和义务等道德基本范畴是完全自明、拒斥逻辑推导的极端观点,因为这

[1][2][3][4]

篇2: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

论述了审美直觉与合情推理及其之间的关系.重点阐明审美直觉强化合情推理的`可靠性、审美直觉调控合情推理的方向性.

作 者:梁俊奇 刘孝书 LIANG Jun-qi LIU Xiao-shu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数学系,河南,商丘,476000刊 名:商丘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QIU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8(5)分类号:B83-05关键词:审美直觉 合情推理 强化 调控 可靠性 方向性

篇3: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注重对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要做好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意识的培养.通过两种思维的培养, 挖掘初中生的潜在学习力, 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 科学的直觉思维培养, 还能够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帮助初中生创建一个愉快、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初中数学课堂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 直观性教学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客观事物中的数学特点进行直观化的改造, 例如通过模型、表格等直观的形象,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直观性理解.以此来促进学生直观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 要注重数形之间的结合.教师要将数形两者间的转化作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其次, 要注重数学教学语言的直观运用.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语言的直观形象性, 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直观的教学语言能够摆脱数学知识、实物等条件的限制, 提升抽象数学知识的具体化.

2. 加大对初中数学学习空间的拓展

初中数学学习空间是学生思维意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学会科学地把握数学结论的时机, 这样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思维、直觉思维的空间.同时, 教师要给持不同意见和解题思路的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 这样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自主性.此外, 要提升初中生数学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要善于对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进行引导, 提升中学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水平.让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得到切实的激发和体验.

3. 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

数学教师科学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提高学生数学猜想的技巧, 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有很多知识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 要深入地讲解这些知识为什么这样, 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猜想能力.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及时的转变数学教学的理念, 要加大对数学知识直觉猜想价值的分析, 通过问题来吸引和拓展初中生的数学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多方位和空间思维能力, 正确地引导初中生从系统的角度来进行问题的思考, 以此来提升初中生数学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程度.教师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 来促进学生直觉猜想能力的发展.

4. 教会学生自问和反思的习惯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进行凭空的臆想, 直觉思维需要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直觉思维的灵感是个体和集体智慧的产物.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要在学生直觉思维下结论的基础上, 进行及时的证明和论断, 让学生清晰直觉思维对数学问题解决的作用和使用范围, 清晰数学猜想与证明之间存在的区别.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教师通过科学地进行数学题目的选择, 对于培养与发展初中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进行选择题的安排时候, 因为是从四个选择项中挑选出正确的选择项来, 为省略解题过程, 可以容许合理的猜想, 有利于直觉思维的发展.实施开放性问题教学, 也是培养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开放性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不够清晰,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角度由果寻因, 由因索果, 提出猜想, 通过答案的发散性, 促进初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发展同等重要,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需要这两种思维能力的支撑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创新初中数学的教学、组织、评价方式, 通过创新与实践, 提升初中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晓岚.以学生的思维能力视角探讨初中数学教学[J].吉林教育, 2011 (11) .

[2]周卫娟.初中数学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的探究[J].初中数学教与学, 2011 (08) .

[3]魏野.浅议培养和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知识经济, 2009 (14) .

篇4: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三峡,我很陌生,却又很熟悉。说陌生,是我确实没有亲自去游历过;说熟悉,那是因为电视画面无数次地让我饱览了那迷人的风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给了我火一样的激情,作为三峡大坝所在地的湖北歌词作者,若是不为三峡放歌,先不谈他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至少可以说他是一个对家乡的伟大建设漠不关心的无情者。

写作《喊一声我的三峡》,说实话,我最初并没有考虑什么创作的技巧,上下段十六句一气呵成只用了二十多分钟,选择一个“喊”字,完全是为了直抒胸臆。现在回过头来分析它,我认为这首词的成功就是凭借语言的张力实现了审美直觉与审美想象的有机统一。何谓审美直觉?就是对于审美客体得到的直接审美感觉。何谓审美想象?就是审美主体在直接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新对象的心理过程。

先说开篇一二句:“你给我古老的神话,那白云是神女的面纱”短短十几个字就概括了千万年三峡的神奇,那神女不会说话,只能用她飘逸的神态向我们表达古老的神话。因为有“白云”作面纱,在她时隐时现中,让我们感觉三峡还有许多我们未知的神话。应该说这两句的张力贯穿了三峡久远的历史,属于审美直觉。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你给我亲切的向往,那画廊就在日月下”三峡画廊号称八百里,如果把“八百里”这一数量词用在词中,三峡的美丽就有了限度。三峡的诗情风流在日月下,三峡的画意更是在人的心中浪漫。应该说这两句的张力扩展了三峡无穷无尽的风光,也属于审美直觉。

再谈第一段的后四句:“喊一声你哟,我的三峡,我就化成了你的浪花。喊一声你哟,我的三峡,那长长的回声哟也是我的情话”浪花是奔腾的,我化成“浪花”亲近三峡;“浪花”是纯洁的,我用纯洁眷恋三峡。因为有回声荡漾,所以有情话绵绵。应该说这四句的张力把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这属于审美想象。

第二段开头:“你给我豪放的回答,这回答是中华的潇洒,你给我永远的激动,这梦想怎能不开花”这四句已涉及三峡工程。虽然全是粗象的语言,却胜过具象的语言。如果实写(如“中堡岛的勘探船”、“棚的灯光”、“三峡大移民”等)仅四句中又能容纳几个意象呢?虚写见张力,它能把工地千万幅生动的画面推进到千万人的心中,这是审美直觉与审美想象的交融。

第二段后四句:“喊一声你哟,我的三峡,你早就成了我的牵挂,喊一声你哟,我的三峡,这心中的大坝哟提前开了闸”曾经牵挂三峡能否建大坝,现在牵挂大坝何时能顺利截流造福于人民。“牵挂”一词本来就显现张力,牵挂让好梦起飞,心中的大坝就提前开了闸。打开闸门,一泻千里的不仅仅是长江水,更是中华儿女奔放的豪情……这几句表现的无疑是审美想象。

篇5:论老庄哲学的直觉与直观

论老庄哲学的直觉与直观

老庄哲学的基本特征,就在于其诉诸于直觉和直观,以玄览、静观、心斋、坐忘为认识方法,实现与道的直接契合;道家哲学把人与道的关系当作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客相融的关系,认为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而必须得意而忘言,进行意象直觉思维;直观是直觉的一种表现,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悟”,而是更借助于经验、形象与观察,通过联想与类比的方式来完成的,直观为老庄哲学增添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直觉与直观具有不少缺陷,但它却使中国哲学思维具有了深刻的洞察力和巨大的创造力,道家哲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其他具有创造性的观点,都与他们注重体悟和直观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作 者:乔根锁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管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82刊 名: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5(5)分类号:B223关键词:直觉 直观 道 整体 意象

篇6:数学中的审美直觉

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简单的、和谐的、对称的. 对学生来说, 数学的审美直觉对他们的思维活动影响是潜在的、不被觉察的, 但这种审美情感却是驱动学生直觉思维的一股强大的力量.

一、简单审美直觉的指向性

简单性审美直觉是优化解题策略的内驱力因素之一, 简洁美不仅揭示了数学理论的高度抽象性, 同时包含着数学解题思维方法的敏捷性. 对于一道题目, 如何尽快地从各个方面选择新的信息, 并有效地联系已知信息, 进行组合、编码, 获得最佳解题方案, 简单性审美直觉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片段一: 已知a是实数, 函数f ( x) = 6x2- ( 6 + a) x +3a - a2, 若函数y = f ( x) 在区间[- 1, 1]上至少有一个零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对于此题, 在实际操作中思维主体一般直接联系“函数的零点存在定理”解决该题, 在推导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越推导越复杂, 此时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考虑到思路是否正确或可能不当, 此时审美直觉就告诉我们应该另辟蹊径. 如在本题中可将函数的零点转化为方程6x2- ( 6 + a) x + 3a - a2=0的两个根, 通过求出方程的根, 我们即可发现仅需 - 1≤a/2≤1或 - 1≤ (3 - a) /3≤1, 则a∈[0, 6].

数学的简洁美不仅表现在它的公式、定理、符号的表述之中, 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数学理论基础的逻辑简单性上. 在解题过程中需将不同的认知结构与具体题目内容结合起来, 共同组成精确化、具体化的情境, 同时, 在推理过程中往往需要提取新的认知结构, 改变新的解题情境, 再提取认知结构的循环往复, 最终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二、和谐审美直觉的统一性

和谐性美感是促使解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的意识力越强, 发现和辨认隐蔽的和谐关系的直觉也就越强. ”一个严谨的数学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各部分之间具有和谐性. 但是, 这些和谐关系和外部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甚至是繁杂的. 我们拟订解题计划时要善于运用审美直觉洞察其内在的、隐蔽的相依关系, 从“繁杂”中区分简洁明了的、实质性的东西, 从而发现解题途径.

片段二: 对于函数y = f ( x) , 若存在区间[a, b], 当x∈[a, b]时f ( x) 的值域为[ka, kb] ( k > 0) , 则称y = f ( x) 为k倍值函数. 若f ( x) = lnx + x是k倍值函数, 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本题中思维主体面对的条件有两个: “值域”, “k倍值函数”. 根据具体的数学情境本题可以将条件具化为整体印象: “方程 (lnx + x) /x = kx在[0, + ∞ ) 有两个相异的实根. ”在拟订解题计划时我们需要完成两个部分的感知: 如何将根的个数与k的范围联系起来? 如何判断此方程的根的个数? 对于第一部分, 思维主体面对的是“联系方程的根的个数与k的范围”, 此时思维主体能选择的有“函数零点存在定理”与“分离参数, 化归为图像交点个数”, 即画出函数y =lnx + x与函数y = k的图像, 寻找其交点个数. 对于第二部分, 思维主体面对的是“判断方程根的个数方法”这个认知结构. 此时, 结合第一部分的感知及通过“回视”题目条件lnx, 思维主体通过甄选, 自然会联系起“导数的应用”这个认知结构.

在现实解题中, 甚至会出现有些数学题的条件与条件、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够明显, 需要我们凭美的意识去发掘. 直觉的感知是在对问题获得认知的整体后完成的. 感知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为了获得感知的整体性, 就需要通过不停的“回视”, 联系各个关键情境, 从而寻找出最恰当的认知结构来联系题目, 同时通过反复的“回视”寻找前后关系来甄别直觉的感知, 从而使得后续的思维可以得以继续并趋于完整.

三、对称性审美直觉的创造性

对称美是创造解题策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数学对称包括狭义对称、常义对称与泛对称等, 内容十分丰富. 狭义对称可分为代数对称 ( 共轭根式、共轭复数、对称多项式、轮换对称多项式等) 与几何对称 ( 轴对称、中心对称等) ; 同时, 对称又上升为一种解题的数学思想方法, 即在解题时, 充分利用问题自身的某些对称性, “对称性地处理具有对称性的问题”, 或积极构造问题的某些对称性, 简练灵活地解决问题.创造对称性, 体验数学美.

四、结 语

篇7: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关键词]数学教学 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60035

一名苏联哲学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创造行为都依赖于直觉的活动.”直觉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运用直觉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东西有很多,如解析几何的创立、微积分的发明、代数基本原理的证明等.故在强调创造性教学的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直觉思维是人脑根据自己的意识对对象的某种领悟和洞察.它具有自由性、偶然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课改之前,教师一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直觉思维是思维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是逻辑思维的飞跃和升华.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分为数学直觉和数学灵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新课改提倡培养创新性人才,高中教师不能再大搞“题海战术”,应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二、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近年来,高考数学开始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减少了对机械的公式和运算的考查.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从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和策略进行论述.

1.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

笔者从直觉思维能力的特征考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自身的研究心得,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在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分析教学群体的特征、现有知识水平、现有能力、心理特征、学习习惯等.

第一,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状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反馈等方式进行摸底,从而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可加强巩固训练;对于优等生,可进行拓展训练.教师因材施教,可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调整教学方案.对于计算类题目,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对于立体几何类题目,可通过实物演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整体思维能力.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将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2)引导性原则.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潜意识中的思维,需要外物的刺激和引导.当学生熟练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总结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引导性原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3)选择性原则.在一题多解教学中,选择一个简捷的方法对提高解题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欲选择一个简捷的方法,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传授快速、有效的解题方法.当学生领悟解题的本质以后,凭借已有的知识,利用自己的直觉进行判断和解题.这样,学生便会不自觉地被诱发直觉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2.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个人的判断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已不再是单纯的直觉思维能力,而是精致化的直觉思维能力,它是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和经验积累才逐渐形成的.下面笔者就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1)注重基础,主动诱导.任何想法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直觉也是如此.良好的数学基础是产生数学直觉的重要基石.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基础差的学生更加善于运用直觉思维.同时,直觉思维也可以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应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从而促使学生获取更多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为培养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做好铺垫.

(2)整体出发,观察思考.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从整体和局部进行思考.直觉思维能力则需要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的把握,利用题干、题目、图形等特征,寻找其中的联系,从而抓住某些关键点,从思维上进行跳跃,缩短部分思考过程,形成数学直觉思维.

(3)数形结合,寻求思路.数形结合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利用数量之间的关系,将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者利用图形特征,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从而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加强对数字、图形和表达式之间的转换,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类比迁移,活跃思维.类比物的共同属性越多,类比物的性质越相似,其可靠性越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题型结构、解题方法、题目性质之间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见到类似的题目,能进行类比思考,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变枯燥的学习为有趣、有意义的探索.这样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5)科学猜测,合理想象.数学猜想是寻找解题方法和发现新的解题思路的重要条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在解题时,我们往往是对解题过程进行猜测和想象,然后进行逻辑的推理.有了大胆的猜想,更有利于理清思路,进行验证.学生利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6)精讲精炼,重视反思.有时候,由于受到个人的思维定式、认知缺陷、想象力和观察能力等的影响,我们猜测的结果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因此,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逻辑思维训练,进而使学生在猜想之后,可以通过逻辑思维进行验证.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精讲精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纠正因直觉导致的错误.学生在解题后经常进行总结和反思,可不断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正确的直觉.

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有限,论述也许还有些粗浅.本文阐述了培养中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和六种策略,希望给广大同行一些借鉴与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孙熙桐.探究直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中学数学月刊,2011(12).

[2]张丽娟.打破思维定势 激发创新思维——一道易错题带给我们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23).

[3]林碧卿.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2013(5).

篇8:运用审美直觉指导儿童绘画

在某幼儿园中班的美术活动《蜗牛》中, 教师首先出示蜗牛图片,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部特征和习性, 但很遗憾紧接着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示范绘画, 并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画, 在这节课中幼儿的学习被控制在“你说我听, 你示范, 我模仿”的被动接受过程中, 使幼儿失去了对事物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的可能。幼儿在这种模仿式的教育模式下, 幼儿情感的主观体验没能充分展开, 压抑了幼儿的直觉表现能力。另外现在许多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很不错, 但在美术活动中, 幼儿作画的工具比较单一, 没有给孩子提供多种直观体验的环境和条件, 时间长了幼儿就会对绘画兴趣减弱。

一、遵循幼儿美术心理发展规律, 尊重幼儿审美主观情感

国内外学者对幼儿绘画的发展情况做过了大量的研究, 他们大致将幼儿绘画分为涂鸦期 (1.5—3.5岁左右) 、象征期 (3.5—5岁左右) 、图式期 (5-7岁左右)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必须依据不同阶段的美术心理发展特征, 结合幼儿的审美主观体验来展开指导。

涂鸦期的幼儿把绘画当成是一种游戏, 用极具表征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事物, 是三至四岁绘画的显著特征。根据幼儿这一特点, 小班的绘画初期我们从引导幼儿观察线条, 表现线条, 到留住线条的美等设计一系列课程。如:课程“铅笔宝宝跳舞”:通过舞动扎在铅笔一端的彩带, 形象的展示各种线条, 让幼儿来直接观察线条, 然后通过添画“我的花裙子”、“美丽的花蝴蝶”等课程让幼儿表现线条, 运用线条。孩子给这些毫无意义的线条、圆圈赋予意义, 这些线条、圆圈就成了能够表达、象征孩子感受的东西。

象征期也叫“主观写实期”, 4-5岁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绘画开始有了简单的构思, 能较以前更自主自由地使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主观化的客观。这时期幼儿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想法的画, 即使在技艺上还未成熟, 但这是他对物象瞬间地捕捉与自由地表达。我们可以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 激发创意入手, 通过让幼儿主动参与, 培养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让幼儿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例如: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 我们可以把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夸张地描述出来, 帮助孩子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 丰富其画面的内容。例如《我爱洗澡》的主题, 可引导幼儿描述浴室环境 (浴室里有喷头、浴盆、收纳柜等) 。小动物们也爱洗澡:小青蛙、小鸭、小鱼在池塘里洗澡, 池塘里的荷花、大山、大树在风雨中洗澡;老虎、狮子、大象在森林中洗澡等。幼儿的描述构成了他们头脑中的一幅幅画面, 这样再去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情节画出来, 画面的丰富性就可以水到渠成。

通过了之前的两个时期, 幼儿就能开始真正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的描绘周围事物和表达自己的感受了,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图式期, 这个时期孩子画起画来最没有顾虑, 创造性最强, 我们把这一时期寓为创作的黄金时代。此时的画面形象丰富, 开始注意事物大小的比例, 但他们还不具备空间定向的能力。所以针对这一时期的幼儿, 要引导他们感受事物的大小和疏密关系, 如到公园活动时, 引导幼儿观察三五成群的小伙伴们, 有的放风筝, 有的捉迷藏, 有的踢足球, 感觉谁和谁近, 近处的人和远处的人大小有什么区别等, 让幼儿直观的感受的疏密关系。

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深化幼儿的审美直觉

陈鹤琴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化的绘画教学不是局限于单一的课堂教学, 而是让幼儿以生活为背景, 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拓展绘画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极为重要。幼儿只有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听、去看、去想、去积极探索, 才能在绘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想到的, 最新鲜的、最感兴趣的用画笔表现出来。由此, 我们在选择绘画素材时要充分重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如:“眼睛里的世界”“我爱游泳”“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逛公园”“上学路上”“爸爸的小汽车”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身边最熟悉的事物, 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能引起他们的联想, 并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的题材。

美感是一种心灵体验, 大自然优美的环境能让幼儿心旷神怡, 心情愉悦, 这对幼儿的审美趣味产生良好的熏陶作用。多带孩子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 体会大地孕育万物之美, 触摸万物休憩的沉寂之美。同时向孩子们提供优秀艺术作品,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趣味, 让幼儿形成敏锐的审美直觉。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 滕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9) .

篇9:论直觉与道德直觉能力的审美培育

在审美过程中, 审美经验对审美主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及对审美对象的理解等方面。审美中的理解因素对审美直觉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按照理解深浅程度的不同, 其可分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但这两种理解形式在审美活动中并非单纯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进行, 而是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 而理解中的领悟 (实际上是直觉) 和欣赏者的审美经验更是密不可分。这种领悟能力的形成, 需要欣赏者长期进行审美实践活动, 其使欣赏者和审美对象之间建立了暂时的联系。在这个暂时联系系统中, 某一现象的出现, 可以作为另一现象的引导信号, 引起审美主体的条件反射, 使审美主体能快速地对对象的美作出判断。美术欣赏说到底就是审美主体视觉作用于一幅作品的同时引起的心理变化。审美心理过程尽管没有一个单独的理解阶段, 但理解在审美心理过程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广泛地渗透于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等活动中。从知觉与理解的关系来看, 知觉必须依赖人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 而这种知识和经验中就包含着理解的因素, 其必然作用于欣赏者的感知活动。没有理解活动的参与, 感知的整体性、选择性和情感性则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在审美联想和想象活动中, 理解的作用更为明显。各种形式的联想, 都是建立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缺乏对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 任何形式的联想都不可能产生。至于想象, 则具有着更为深刻的理性内容。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必须要做好学生审美经验的调动和积累工作, 强化学生对美术的认知;引导学生进行纵横联系, 使其学会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和知识欣赏美术作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分析作品, 感受作品。

审美直觉是艺术活动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其既可以表现为艺术家在创作中突然发现了对象的“美”, 并在瞬间找到了表现的突破口, 也指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对审美客体的直观把握。无论是在中国, 还是在西方国家, 很早就有思想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如, 法国著名画家德拉克洛瓦在他的日记中曾记录了某次在观看法国画坛浪漫主义绘画先驱席里柯所作著名油画《梅杜萨之筏》的感受:“席里柯允许我去看他工作, 他的油画给我一种强烈的印象。当我走出他的画室后, 我就像疯人一样跑回家, 一步不停, 一直跑回家。”如果不是德拉克洛瓦自己亲自去看, 《梅杜萨之筏》会给他一种强烈的印象吗?而这种“强烈的印象”就是审美直觉的直接体现。如果今天让学生来看一看《梅杜萨之筏》, 第一直觉则是《梅杜萨之筏》的悲剧色彩:作品取材于法国远航舰“梅杜萨号”触礁沉没事件, 表现的是船长及高层管理者弃船逃跑后筏上的幸存者在望见远处船影时高声呼救的情景。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 把事件展开在筏上的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的刹那景象, 木筏边缘尽是漂浮的尸体, 可还有人对生还抱有一丝希望。他们有的振臂高呼;有的在挣扎;而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则露出绝望的神情。所有这些都指向了学生的第一直觉感受, 即《梅杜萨之筏》的悲剧色彩。

总之, 审美直觉是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获得的内在感受, 它对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创作思维有着极大的作用。

上一篇:沙家浜之旅日记下一篇:三年级英语unit3教案